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一、教案背景及目标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引导和自主探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五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主题:我身边的自然现象2.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身边的自然现象,如降雨、日落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2. 学习研究方法(10分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观察、提问、实验和总结。
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明确每个步骤的操作流程,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3. 小组合作展开研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已经出现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
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观察、提问和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4. 实验设计与实施(50分钟)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实施。
老师可以提供简单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
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秩序的维护,确保学生的安全。
5. 结果总结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进行结果总结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陈述、展板、PPT等形式,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发现。
6. 研究成果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研究性学习教案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验设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记录和口头评价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本教案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适量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 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和探索的勇气。
研究性学习教案(10篇)
争论性学习教案〔10篇〕争论性学习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力气。
我们应当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的争论性学习教案〔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争论性学习教案1一、设计思想争论性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乐观性。
猛烈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更加乐观的自主学习,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主观缘由。
所以引言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对教材的处理和建议,教材所选择的案例《永恒的橘黄》不是特别恰当。
首先从课题的内容上,对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来说,调查对象并不生疏,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环卫工人不是个很明确的概念。
其次,争论性学习活动需要我们同学从自然、社会、自身生活中去觉察问题,但是作为第一节引言局部的案例最好是能从解决学生自身的问题的1个课题导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争论性学习活动的兴趣。
2、了解争论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和根本过程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争论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和根本过程;难点在于让学生树立争论性学习活动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课程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的处理是通过带着问题看案例再进展争论共享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争论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和根本过程;难点处理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承受头脑风暴和角色扮演2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一〕社会现象大争论:同学们,你们感到自己幸福吗?学生答复:略呈现资料:近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兴起了1个热门话题,那就是幸福指数,用数字来衡量人们的幸福程度。
国家已经把小康社会的“幸福指数”写进“十一五”。
去年,中心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推出了“幸福在哪里”系列节目,进展了1个2023年中国居民幸福感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8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陕西咸阳兴公正七个小城镇和周边农村,选取了4128名居民,进展入户访问,问的第1个问题就是,你幸福吗?身为高中生的我们,时常观看同学一脸倦容,心情低落,这又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面的高中生生活的是否幸福?我们温州市的高中学生成长幸福指数如何?幸福的来源的哪些?不幸福的缘由又何在?〔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争论性学习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所以我承受了开放式的提问方法来导入课程,这个环节设计是依据教育学的头脑风暴理论以此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将学生的主体性表达出来。
研究性学习教案教学(优秀5篇)
研究性学习教案教学(优秀5篇)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篇一《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童话,它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化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四个“挺—挺”,自然地把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点出来了。
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
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请小朋友在半个月之前,把蚕豆种子播种在自己的小花盆里,并把种种子的花盆放在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又定时的给浇水,请学生每天去观察。
当我上《一粒种子》的这一天,请小朋友带来种蚕豆的花盆,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一大早学生就议论纷纷:我总没有给它浇水,我的蚕豆没有长出来;看他的豆芽叶片真绿,你是怎么种的?哎呀!她的蚕豆芽钻出来了,可是现在叶瓣一顶点儿都没有;又听见有人在说,我给豆浇的水太多了,淹死了……听了学生的交流,我搬出了在不同时间播种的蚕豆,请学生观察每盆豆。
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使蚕豆发芽而有的却不行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学习课文。
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再读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到有四处写种子“把身子挺一挺”。
学生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之后,再次要求学生去学习课文,就表现出一种主动性了。
根据儿童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在课堂上就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贴图,课文写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觉得很暖和,醒过来了。
我就贴种子微微睁开眼的图片,请小朋友找出句子读一读,你认为句子中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觉得“睡”和“醒”用得好,也讲出从暖和一词看出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这时就指导学生用活泼、轻快的语气朗读,感受春天的暖和。
而第二自然段写种子有点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
再请学生讨论种子在泥土里发芽需要的水分,是从哪里来呢?这时就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去寻找符合情理的答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初体验——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分享
一、创设问题情境2023年的一天,我偶遇了一起车祸,这使我想到能否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收集了一些车祸视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我从创设的问卷调查中归纳出两个问题,最终与学生确定了以“如何降低车祸伤害”为研究性学习的方向,解决了研究性学习“学什么”的第一道难关。
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课程理念,实现了以问题为载体。
学生不再是接受性学习,“学什么”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了以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开始。
二、实践体验过程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明确各组应侧重研究学习的重点:一组主要关注安全气囊,二组主要关注安全带,三组主要关注人体结构与撞击过程。
各组在接到任务后,开始学习探究。
学生主动走进图书馆、计算机室查找相关资料,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各组代表在上台分享与讨论中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初体验◆贵州省贵定中学 皮云波——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分享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很难一蹴而就,需要精心设计,在实践中将培育指标与具体课程结合,分阶段、分步骤,科学推进。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并对此感触颇深。
图1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讨论2024年1月下旬发明与创新34创新课堂决了学习中的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四大核心素养中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以提升。
三、设计实验验证本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为今后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学生通过讨论,选择用鸡蛋代替人体,用鸡蛋下落撞击地面模拟车祸中的撞击。
学生用所学知识设计模型,探究如何保证模型中的鸡蛋在遭受撞击后能完好无损。
其中,一名学生从模型撞击地面后鸡蛋却遭反弹破裂的失败中总结了经验,找到了解决办法,并对此进行了论证。
这个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将实验设计成比赛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案例》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案例》教学设计课题中学生阅读名著情况的调查。
问题的提出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读过的中外名著,引导学生发现阅读量少的问题,激发学生了解其他同学阅读名著情况的兴趣。
准备阶段1. 采用自由报名的形式,组织有兴趣的同学组成课题研究组。
2. 由学生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及研究目标。
确定课题的原则:①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②对学习语文有促进作用的;③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课题研究的目标:①了解目前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②分析阅读中外名著对学生学习语文以及个人成长的作用;③推荐部分名著供中学生阅读。
3. 收集背景资料。
①组织课题组成员分头阅读(浏览)古今中外优秀名著。
②教师提供有关资料。
A. 中国古代诗歌简介B. 中国小说简介C. 外国文学简介D. 读书方法介绍E.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世界文学首选书推荐4.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拟定调查提纲、编制调查问卷。
中学生阅读名著情况调查问卷性别:A. 男 B. 女年级:A. 初一 B. 初二 C. 初三1. 你最主要的读物是:A. 图书B. 杂志C. 报纸D. 其他2. 你通常比较感兴趣的题材主要是:A. 历史B. 革命C. 社会生活D. 军事E. 其他3. 你通常比较感兴趣的体裁主要是:A. 小说B. 散文C. 诗歌D. 戏剧4. 你通常比较感兴趣的名著的类别主要是:A. 中国古代文学B. 中国现代文学C. 中国当代文学D. 外国文学5. 对你的阅读兴趣的形成影响较大的人是:A. 老师B. 家长C. 媒体D. 同学E. 其他6. 你阅读书刊的主要来源是:A. 学校图书馆B. 从同学处借C. 从书店购买D. 家庭订阅7. 你认为阅读名著对自己的成长作用是:A. 很大B. 一般C. 没有D. 不知道8. 你认为阅读名著对学习语文的作用是:A. 很大B. 一般C. 没有D. 不知道9. 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名著是: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你曾经阅读过印象较深刻的名著是: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阶段1. 选择社会调查和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本校初中学生;本校语文教师;本校图书馆工作人员。
研究性学习教案(优秀5篇)
研究性学习教案(优秀5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篇一活动背景:俗话说:“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人们通过双眼看世界,围绕“眼睛”的有关知识,班级开展了《奇妙的双眼》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其中视觉错觉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有机地将探究性活动和实效性学习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1、通过视频初步了解双眼视觉原理和视觉错觉形成的原因。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初步感受揭示视觉错觉的奥秘。
3、认识到“定性思维”不一定正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现生活中的视错觉,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索的习惯。
渗透全面辨证看待事物的思想和观点。
活动重、难点:重点:发现错觉图形的奥秘。
难点:自主设计错觉图形。
实施方案: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
2、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班级特色,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特别要开展好校内外实践活动,体现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7、有效激励机制,优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铅笔、直尺、彩笔。
适用年级:四年级活动过程:课前活动:玩游戏“五彩缤纷”上课之前,杨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想玩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五彩缤纷”,请看大屏幕:看着列表,说出颜色,而不是字。
谁想做第一个小勇士?(你最先举手,机会送给你)现在其他的同学就是小评委啦,只要他出错了,游戏就结束了,听清楚了吗?那就开始吧!(横着说)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今天这节课,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等着大家呢,你们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了吗?充满奥秘的奇妙旅程就要开始了。
最新小学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共20页)
最新小学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共20页)目录案例1新学期开始了1、寒假见闻2、新学期的打算案例2 风3、我们知道的风4、风的利用案例3 光的游戏5、光线游戏6、影子的游戏7.颜色游戏案例4 节日8.春天的节日9.夏天的节日案例5粮食10.粮食知多少11、食品调查案例6 环保设计12、垃圾箱13、环境保护棋案例1新学期开始了1、寒假见闻活动目的:1.引导学生对愉快的寒假生活进行回忆,在相互交流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从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自对某一个问题做深入调查,体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彩愉快的寒假生活结束了,给每个人都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大家的寒假生活肯定精彩,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
二.活动的组织。
1.想一想:你是怎样过寒假的?2.说一说:选一件寒假中最有意义、最令人难忘的或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分小组活动。
让学生充分交流,不要局限于资源包中的内容。
最后集体汇报。
3.评一评:你认为谁的寒假最有意义?从大家在寒假中做的事中评选出最有意义的事,最令人难忘的事、最有趣的事。
4.做一做:把寒假中见到的、听到的有价值的新闻,一小组为单位办一期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5.查一查: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包饺子……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做一项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总结。
2、新学期的打算活动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学期计划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为自己指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准备为此目标付出行动。
2.通过在研究中体验计划的制定过程,感受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新的一年,同学们有何新的打算吗?今天,我们就来交流这个话题。
二.活动过程1.想一想:上学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你一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也还会有不足。
上学期你取得了哪些成绩,才存在那些不足?2.说一说:在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自己在新学期的打算。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三江航天集团一中吴正名一、研究背景、目标煌煌文学巨著《红楼梦》,公认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伴随着同名电视连续剧的广为播放,它已呈普及之势,“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习研究《红楼梦》,提高高中生的思想认识,培养高中生的文学素养,也成为高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
换言之,不研读《红楼梦》,只能算半拉子高中生。
研读《红楼梦》,也是我校开展课题实验活动的需要。
“素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是我校国家级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的专题研究项目之一。
作为课题实验班级,高二今年上半年“素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专题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研读《红楼梦》,藉此探索研读的具体方法,总结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及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研究过程(一)、教师指导《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研读时教师首先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思想性方面,作者用不满、批判的态度描述了社会的黑暗面,展示了贾府乃至封建王朝的没落衰败,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
艺术性方面,作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这出宏大的悲剧,有众多小悲剧,悲剧性散布在琐细日常生活中,不仅体现在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上,且渗透到贾府众多丫鬟女仆身上,她(她)们无一不带着浓浓的悲剧色彩。
此乃其情感基调、人物命运的底色。
《红楼梦》给读者很大的思考、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时,应先让学生吃透教材的选段,课外扩大阅读、进一步啃原著;把握人物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可以“见仁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拘于某些权威的观点。
如对王熙凤,可就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挑出她与林黛玉初见的一两处细节,将她有心计、善逢迎剖析清晰;课后进一步研读原著,由点及面地整体把握其个性,并透过其个性、做派,敏锐把握其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对林黛玉,可先分析课文中她将众人对宝玉的批评性意见转化为赞美以赢得王夫人满脸笑容的片段,比较她与凤姐有心计、会逢迎之不同。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的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3.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道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有一支长20厘米的绳子,现在需要切成3段,其中一段是长为x,另外两段的长度分别是多少?2.导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类似的问题,例如:购买水果,如果每个苹果3元,购买n个苹果需要多少钱?3.学生自主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是几何、代数或概率等方面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尝试,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
4.学生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建议。
其他小组可以就该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
5.进一步探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研究结果,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化研究,例如给予他们一些提示、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或引导他们运用一些特定的数学方法进行推理和证明。
6.总结归纳: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交流的结果,归纳总结所学到的数学概念、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7.展示成果: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报告、展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并向全班展示。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或给予评价。
8.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总结归纳,展开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9.延伸拓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或挑战,培养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10.反思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三、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是否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2.检查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报告,是否深入探究、逻辑清晰以及有效表达的能力;3.评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4.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对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古诗鉴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研究性学习《古诗鉴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课题一1.课题名称:古诗鉴赏2.课题内容:古诗的特点、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古诗的语言特点、古诗的形象与意境、古诗的思想与感情、古诗的背诵技巧、古诗的鉴赏方法、古诗的答题技巧、古诗的命题趋向3.思路提示:(1)研究内容比较多,每组可以自选课题的内容;(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搜集相关资料;(3)撰写论文。
(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
(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研究性学习课题二1.课题名称: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2.课题内容:(1)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2)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3)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3.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3)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4)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
(5)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
(6)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研究性学习课题三1.课题名称:名著研究性阅读2.课题内容:《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母亲〉〉、〈〈红与黑〉〉、〈〈西游记〉〉等中外名著的研究性阅读,探究其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3.课题目的:比较深入的接触中外的一些名著,理解某些名著的基本内容,学习我国以及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以及世界文学的艺术魅力。
4.思路提示:(1)用资料室,图书室、网络等资源,阅读名著;(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相关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3)撰写一篇反映研究性阅读成果的论文。
(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
(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
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选取的教材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反应速度"一章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
2.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利用科学方法设计并实施简单实验,观察化学反应速度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并出示几个示例,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度有初步的了解。
2.学习与探究(3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3)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学生小组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测量化学反应速度的变化。
学生先提出实验假设,然后制定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
3.实验操作(30分钟)(1)学生实验小组依照之前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4.实验讨论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小组围绕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和知识框架。
(3)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相关解释和补充。
5.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提供与化学反应速度相关的其他实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拓展,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或实验工作,提高独立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四年级小学上研究性学习教案
四年级小学上研究性学习教案目录一、研究性学习课程介绍 (2)1.1 增强学生研究兴趣与探究能力 (3)1.2 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 (3)1.3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 (5)二、课程准备与启动 (6)2.1 课程资源准备 (7)2.2 学生分组与任务分配 (9)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0)3.1 确定研究课题方向 (11)3.2 制定研究计划 (12)3.3 收集与分析信息资料 (13)四、课堂探究活动设计 (14)4.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5)4.2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6)4.3 分享交流,总结提升 (17)五、研究性学习课题案例解析 (18)5.1 案例一 (20)5.2 案例二 (21)六、学生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方式 (23)6.1 研究成果展示形式与内容要求 (24)6.2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介绍 (24)七、课程反思与改进建议 (25)7.1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思总结 (26)7.2 对未来课程改进的建议与展望 (28)一、研究性学习课程介绍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学科。
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四年级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课程将围绕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开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的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实践体验和探究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和分享,共同解决问题。
四年级小学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课程将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等。
研究性学习教案25篇
研究性学习教案25篇研究性学习教案研究性学习教案(一):课题:有烧不着的纸吗课时:1课时授课人: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是用来比喻真相不容易掩盖。
而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纸是一种很容易燃烧的东西,一旦遇上火,就会很快化为灰烬。
有一种防火纸,性能很奇特,你把它放在火上烤,也不会燃烧,只是慢慢焦化。
还有一种耐火纸板,把它盖在熊熊燃烧着的火炉上,用手去摸纸面,不会烫手,如果在它上面搁一壶水,烧半天水也不开。
这种既能耐火,又能隔热,还能够阻燃的纸,叫耐火或隔热纸板。
探究:这种纸和纸板与普通纸有什么不同呢?师生探究,分析:通纸是用木材或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这些天然纤维都是有机物,很容易燃烧。
而耐火纸是用石棉或玻璃纤维等无机物制成的,玻璃纤维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会燃烧。
隔热纸板是用硅酸铝和氧化锆纤维制造的,这些纤维熔点很高,火也烧不着它。
它们的导热系数都比较小,仿佛和热没有缘分似的。
一般说来,用100%玻璃纤维制成的纸,能耐500~700℃高温;用硅酸铝纤维做的纸能耐1200~1300℃高温,而氧化锆纤维则可耐高达2500℃的高温!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把这种耐火纸用到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作为多层隔热系统中隔绝热源和防止起燃的材料。
另外,用磷酸盐或有机卤素化合物作阻燃剂,把普通的纸和纸板在阻燃剂溶液中浸渍,然后烘干,也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如用聚磷酸芳酯防火剂处理的纸,当它燃烧时,磷酸盐遇到火即构成一层玻璃体,纸就烧不起来,只会在燃烧中生成焦化无机物。
人们用溴化物来处理耐火纸,燃烧时,会产生一种阻止燃烧的气体,它使纤维和氧不能接触,纸也就燃烧不起来了。
这种经过防火处理的纸,用于房屋糊墙,电气工业,能起到隔热和防火的作用。
普通的书写纸,经过防火处理,用来印刷需要保存的文件,万一失火,只要文件不与火焰接触,即使装文件的铁壳箱置于高温中,也不致立即焚毁,这种文件防火纸,是应特殊需要而生产的。
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以小学四年级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以“我们的家乡”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家乡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家乡有什么了解?(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2. 每组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如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
3.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收集相关信息。
(三)信息整理与分析1. 每组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2. 小组成员对整理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重点内容。
(四)展示与交流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2.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研究成果:评价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质量。
3. 团队合作: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4. 反思与改进:评价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的表现,是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反思1.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提高。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研究性学习教案(2014-2015学年)七年级蓟县出头岭镇景兴春蕾初级中学(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一)、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次学习主要是为了交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将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效,更加灵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通过下面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1、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引爆学生情感触发点的研究。
2、如何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技巧。
3、如何让学生将自学、将自主收集信息成为一种能力,成为一种学习的技巧。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研究的预期成果:1、要求学生在每一个研究训练阶段都写一篇总结。
2、每一训练阶段都要求学生按要求收集一些描写动植物的好词好句,以及相关故事或者文章,而且可以收集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图片,最好整理成文,写写自己的发现,或者收集关于受到动植物特性启示的建筑物或发明创造;3、指导学生用文字、手抄报、电子版报、ppt 等形式呈现实践过程和成果。
4、引导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活动收获。
借助博客平台发布小组活动成果和体会,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及与异校同学相互学习、交流、沟通的能力。
六、资源准备教师提供资料: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搜集相关仿生学的资料。
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关的主题活动图片、辅助研究的格式和具体呈现方式。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听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难和想法小组交流课堂讨论。
激发兴趣,选定课题。
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为例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
第一周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全班讨论提出子课题1、学生分组选定课题后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开展观察发现活动,形成个人研究方向。
(完整版)研究性学习案例
家庭垃圾的烦恼和快乐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余家头小学高文平实施学校: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余家头小学学生年级:三年级指导教师:谢莹、俞惠敏、高文平、付申、侯琳、曾祥萍、汪屹、包玉婷、朱红莲一、活动背景今年三月的一天课间,有位老师例行到三年级各班巡视。
当老师走到三(3)班门口时,有个小男孩急忙来到老师身边,带着好奇的目光问:“老师,为什么有的牛奶不能喝?”老师说:“一般来讲,过期的牛奶是不能喝的。
”男孩听后又问老师,“什么叫过期?过期的牛奶为什么不能喝?”老师又说:“过期是指商品超过了使用的期限。
牛奶超过了使用期限,就会变质。
所以,过期的牛奶就不能再喝了。
”听了老师的回答,那个小男孩并不十分满意。
于是,他又继续问道:“老师,对什么叫过期,我已经明白了。
可是,我仍不明白,牛奶过期后为什么会变坏,气味也特别难闻?过期的牛奶袋为什么会胀鼓起来?”这一下,学生把老师问住了,因为老师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于是,老师只好说:“你最后提出的问题,我也不明白。
但我们以后一起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会找到答案。
”回到办公室,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想刚才的一幕,老师仍激动不已,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多么感兴趣、充满了好奇啊!这是学生难得的品质。
同时,老师也陷入了深思,打算利用学生提问这个探究学习活动的生发点,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开展一次课题探究学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发展。
当老师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每个孩子都高兴地蹦起来了。
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大家把这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家庭垃圾的烦恼和快乐”。
一个学生的问话触发了老师开展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动机,活动主题的提出源于学生的提问,师生确定的活动主题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紧相联,活动主题的名称多么富有儿童情趣!二、活动目标1.每个学生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观察、统计、访问、调查、合作等基本的探究学习方法。
2.使学生通过学习填写四种表格,知道如何分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3.学生学会设计观察表、调查表、访问表、统计表等所需各种表格。
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房子粉刷的预算实验小学姬蕊萍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它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操作、体验,在过程中自觉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性学习是指老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对学生的成长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课题背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不但只会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后,我设计了“房子粉刷的预算”主题研究活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把教室粉刷的既美观又省钱。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目标。
1.需要粉刷哪些地方?2.怎样去测量所需数据?3.粉刷需要什么材料?怎样选择更省钱?4.预算一下完成本项工程一共要花费多少钱?三、研究过程1.测量计算粉刷面积如果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呢?完成下面的表格:长宽高面积备注教室5个面的面教室积门2个门的面积黑板2个黑板的面积窗户8个窗的面积五个面的面积-粉刷的面门、窗、黑板的积面积=粉刷面积教师制定相关的活动规则,让学生可以规范地进行活动,小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合理的进行工作的分配,然后活动结束后汇报测量结果。
2.调查粉刷材料的价格和质量要粉刷的面积知道了,接下来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1)每平方米需要多少涂料?(2)选择什么涂料?涂料的价格质量如何?根据上述问题分组进行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案例举隅以《莫高窟》一课(第二课时)为例,学习这一课,学生采用了分组学习、讨论、汇报等形式。
1、激趣导入:我有一个朋友要去敦煌莫高窟游览,他听说我们要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想请同学们给他做个导游,行不行?2、学习课文(1)第二节(出示彩塑多媒体)欣赏自轻声读第二节,想想哪些词用的好?为什么?指导朗读(2)第三节壁画,找一找这一节哪些地方写的美?用“有……有……有……还有”指图说话。
(3)第四节自学、谈一谈学会了什么?有何体会?3、导游介绍(1)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2)选择图作介绍,互相质疑,提高导游质量。
二、评价这一课时的教学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和活动结合,老师和学生相协作。
三、结论通过研究,课文课堂学习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平等,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的研读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理解体悟到语言文字蕴涵的美,又能创造性地理解。
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有提高,学习空间由课内到课外,由小课堂到大语文良性发展。
四、存在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激发了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科研水平的愿望。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的不断调整授课年级,使实验不能较连贯进行,没能取得较佳效果。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暨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程,是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我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讨活动。
本文拟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及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是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切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
从而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例如,在教学“1”的思考这节课当中,从生活中每人节约一粒米引入新课,通过学生使用天平称出250粒大米有多重,然后再计算出,全国13亿人口,每人节约一粒米,可供一个人食用173年,用载重2吨的卡车运,需13辆。
整个过程,用到了天平简单的使用、千克的认识、小数的计算及乘除运算。
又如,“当家学理财”一课,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帮家里做好生活预算,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大多数孩子还表示了改掉乱花钱的习惯,节省每一分钱,支援贫困地区的孩子好好学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使学生养成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品格。
二、强调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突出的特点。
因此,在组织活动时,要以自然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材“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加工重组,以全球最为关注的“环保”问题为课题,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从中体会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如,教学“利息与生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课前指导学生,亲身经历存款与取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社会实践、走访及互联网上查询等,获取了大量信息,懂得了为什么要征收利息税,还计算出哪种储蓄最合适,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全球。
三、突出体现开放性与个性的发展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标志。
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为传统的课程,无论在课程内容上、问题空间上还是教学过程方式上都是比较封闭的。
所以,在新的教育理念下,1.注意冲破内容封闭的圈圈、框框,使教师和学生也成为数学教材的创造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例如,“走进数据聚焦九五”、“条形统计图”及“利息”等几节课都是九年义务教材的内容,几位教师在这方面都作了大胆的尝试。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注意冲破问题的条条、框框,多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的开放性课题,充分使学生展开联想,发挥丰富的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到实践活动课的学习中来。
只有问题空间开放学生才能自由的进行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意克服过去那种程序化的教学分式,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计的固定的的程式要激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在整体的活动中体现,尝试发现、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四、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评价小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成果大多都比较微小,但是我们主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重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及信息量的多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过程的评价。
对于成果的检查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
总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及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托,为学生总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体育教学案例——研究性学习跨栏跑黄龙中心小学/练用伟一、背景:在一堂跨栏跑教学课上,我组织学生第一次跨栏跑。
老师先示范,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跨栏。
结果,大部分学生跑到栏架旁就停下来了,不能过栏。
只有少数胆大的学生能过,但都是跳过栏。
在体育课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如不敢跳山羊、横箱等。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而造成的;二是不会做专门的动作。
如何消除恐惧心理,更快地学会跨栏动作,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二、教学片段:我让学生在课前把各小组收集的跨栏跑优秀运动员的图片、技术动作展示在同学面前,讲讲跨栏跑动作、比赛场面,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事迹等(从情感上获得我要学跨栏跑渴望,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跨栏跑)。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害怕”。
针对“害怕”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害怕”?然后师解释“害怕”即“恐惧”,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
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
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
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
而跨栏跑练习确有危险,不小心碰在栏上要摔跤的,所以不敢在跑动中跨栏,而采用逃避的方法,停下来跨过去。
这样安全,不会受伤(老师从心理上帮助他们摆脱恐惧情绪)。
接着让学生讨论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学习跨栏的动作,大家集思广益。
他们想出了降低栏架的高度、找替代物作栏架、用体操棒放在地上进行模仿练习,用橡皮筋两人两边拉直进行跨越练习(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选择想出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按思--练--思的程序反复练习,练完后再找出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特别是用橡皮筋作跨栏练习(不怕摔跤),两人一组拉直橡皮筋作“跨栏架”,排头同学依次跨过一道道橡皮筋,跨到最后作“跨栏架”。
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高度,真是越跨越有劲(通过实践从理性上认识跨栏跑,体验运动乐)。
三、反思通过跨栏跑的教与学,我认为:1、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跨栏跑”。
它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
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替代物法、降低难度法等),拓宽学生学习动作的思路,为学习其他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技术,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信心增强了。
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融洽师生关系,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3、由于上课时间有限,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不够,教师为学生创造练习环境,所需要的器材估计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应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所用器材。
4、没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
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没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主选择练习,教师应重点帮助他们诱发创新思维,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运用《“情景―体验―探究”音乐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案例黄龙中心小学肖金凤一、背景:在全面推进二期课改,将音乐教育定为大众教育,而非专业音乐教育或精英音乐教育,将学生对音乐的主动体验和感受作为学习音乐的根本,强调学生的主动感知和探索的同时,根据《小学音乐学科标准》的要求,提出了“情景—体验—探究”的音乐研究性教学模式。
二、问题的提出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广大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学到一些音乐的知识而去被动地、极不情愿地听、或者是唱。
其结果就形成了教师满课堂地灌输,学生被动地听讲,丝毫激不起对音乐的兴趣,更别提音乐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性情之类的话了。
在中央提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弘扬民族精神、铸造爱国情怀、将德育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的今天,音乐的教学模式改革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学生的需求。
要提高中华民族的全民素质,必须让学生从小学会体验音乐,在体验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主动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内容,使得情感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并以音乐为载体,培养丰富而积极的情感。
“情感-体验-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中而产生的。
音乐教学中的欣赏设置是在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而设置的,决不是单一的只为教材中有欣赏的内容而去欣赏。
同样,音乐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也是在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尝试在实践探索中有创造活动的需要时,老师才进行教授的。
此模式的教学目标显而易见。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与反思1 、情景的创设:(1)教学片断实录:在“音乐对影视剧的作用”一课的探究过程中,为了营造一种浓厚的影院氛围,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就感觉如同走进了电影院,课前,我特意拉上了教室内所有的窗帘,用超大银幕及高级音响为学生播放动画片《狮子王》开头的场景歌曲。
(2)反思:这样的场景设置,能让学生得到一种亲身的体验,仿佛真的坐在影院里,把自己融入在了影片的欣赏之中。
2、主动体验(1)教学片断实录:学生在课前寻找了许多他们喜爱的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