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悲悯情怀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以湘西边城的风土人情为背景,讲述了古老土家族群的生活和传统,展现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乡土味。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一直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来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体现在人物的命运遭遇上。
在《边城》中,主人公祝家和、周九良等人物的命运多是悲剧性的。
他们身处小镇的琐事纷扰中,同时也面对着各种命运的考验和挑战,经历了各种悲喜离合。
祝家和与贾秀莲之间的爱情遭受家族和社会的阻挠,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周九良也经历了多次际遇,最终也难以摆脱自己的命运。
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传统社会中人的无奈和悲情,也凸显了小说主题中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还体现在人物的心灵世界里。
在小说中,祝家和、探春等人物的心灵世界都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
他们面对各种命运的挑战和困境,内心常常充满了挣扎和矛盾,心灵上的悲苦与命运上的悲剧相互交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心灵描写,展现了传统社会中人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这种悲剧性的心灵世界对于小说主题的阐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还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上。
在小说中,土家族群的生活和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不仅呈现出悲剧性的张力和对立,也表现出了一种文化与人性的悲欢离合。
祝家和、周九良等人物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性的遭遇和命运的挑战。
作者通过这种悲剧性的文化冲突,展现了土家族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交融中的痛苦和无奈,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悲剧性内涵。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思考与拷问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描写,呈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拷问。
祝家和、周九良等人物在各种命运的考验和困境中,不断对自己的信仰和选择进行反思和拷问。
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接下来请欣赏店铺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的悲剧意蕴一沈从文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寓含式的悲剧创作之中,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把这种距离的美感留于读者去揣摩玩味。
无论是悲剧的创造者,还是悲剧的承受者都找不出具指的错,都被作者强制性地放到一种悲且美的艺术氛围之中衍生出悲剧的深层意蕴,揭示探讨人的生命价值意义之所在与人对生命强力的执着追求。
《边城》从表面看来,充溢着和平宁静的田园情趣,优美得如同一首醉人的牧歌。
在那里,绿水青山构成桃花源式的美丽自然环境,诚实、善良、仗义的品德构成一派和谐的人文环境,故事里的人物无论主次也无一不是美的。
然而,“美型的塑捏与悲愤的摆布总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②美的事物本身就含有悲痛的成分。
“康德言美好事物,辄惆怅类羁旅之思家乡”。
③在对美的探索与塑捏中,伴随着沉郁的痛苦忧伤情绪,《边城》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识。
故事以两个青年的爱情为主线,贯穿了沅水边小城茶峒里的种种人事。
在小说中,船总家的两个儿子大佬与二佬同时爱上了乡村渡口边的少女翠翠,而翠翠看中的却是二佬傩送,唯一的亲人——爷爷并不懂得她的心事,致使大佬天保产生误会,明白真相后负气出走,不幸被淹死,而傩送也因最终得不到明确的理会,怀着忧伤的心负疚坐船下了桃源,爷爷最终郁郁离开人世,孤雏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爱情守候——“也许那个人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透过表面牧歌的谐趣、民俗的欢歌。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幕“善”的悲剧。
在《边城》里,人人都是善良的,包括克尽职守的老船夫,包括慷慨大度的船总,包括热情仗义的杨马兵,而年轻的一代不仅秉承了上一辈人的一切美德,更添了鲜活的力量与刚直的爱恨,如傩送兄弟。
但是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没有好的结局。
老船夫操心惦记翠翠的婚事因为没有结果而忧郁地死去;船总顺顺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杨马兵年轻时爱上翠翠的母亲,但遭到的是冷遇;大佬的罹难完全是因为爱情的误解;而爱情很美满的二佬却远走他乡。
伤感文章之《边城》悲剧情怀分析与思考
《边城》悲剧情怀分析与思考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美丽得让人忧愁的诗歌,作者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感知全部融入到这部作品中,赋予这部作品独特的悲剧情怀。
本文以悲剧审美为视角,分析了该部作品中体现的悲剧情怀及成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知、感知与理解《边城》中蕴含的生与死、怕与羞、爱与美等诸多人生命题。
关键词:《边城》;悲剧情怀;成因分析《边城》中最动人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但这种爱情悲剧恰恰是“人性本善”的杰作。
抛开爱情悲剧的表象,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物性格悲剧和整个社会的悲剧。
就像沈從文所说“朴素的良善和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个看似“谁也没有错”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撼动读者心灵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沉地思考。
一、《边城》梗概及其悲剧《边城》中的爱情故事以30年代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主要讲述了老船公的外孙女翠翠与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之间婉转曲折的爱情故事。
翠翠是一个在未经雕饰的自然风光中成长起来的淳朴、单纯的少女,她偷偷喜欢着傩送,而前来向翠翠提亲的却是傩送的哥哥天保。
善良的翠翠在“人性善”的作祟下,没有明确拒绝天保,结果却导致天保闯滩不幸遇难。
傩送面对兄弟道义和心爱的姑娘翠翠,陷入两难境地,最后伤心地离家出走了。
翠翠的爷爷担忧自己的孙女重蹈覆辙,重新上演翠翠母亲的悲剧,在担心和焦虑中惶惶不可终日,最后撒手人寰,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
身处一个未被现代文明破坏的偏远地区,被青山绿水环绕,与翠色秀珠、绿色溪水为邻,怀着淳朴、善良之心的男女主人公最终却走向了一条与自然、与人性相违背的道路,一个个生命陨落了,美好的爱情也破灭了,这样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蕴怎能不触动读者心灵,怎能不引发读者思考与感悟?二、《边城》的悲剧成因分析《边城》中悲剧的成因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复杂的内涵。
从宏观的层面讲,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是时代使然,是30年代民族隐痛或文化冲突的结果。
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
美丽总是使人忧愁——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提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小说中那特有的湘西风采。
那里有着原始的淳朴的民风,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加上古风古色的建筑和风光秀丽的山水,充满了“桃花源”式的和平、宁静与优美,弥漫着一种乡村的温馨的牧歌情调,是一个令人无限向往的神奇之地,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
这个湘西世界的描摹者,以他玲珑剔透的笔向都市里的人们娓娓讲述着偏远边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怨愁。
浪漫和严肃、美丽与残忍,两极之间的张力在叙事的空间里有机地融合,描绘出了一幅幅绵长的湘西生活的风情画卷。
这个不为人知的、陌生的湘西世界,寄托着作者全部的理想与热情,寄托着作者想要达到至善、至美、至纯、至真的新的乌托邦的梦想。
然而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犊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这样看来,沈从文小说并非只有陶渊明式的闲适恬淡,更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
概括来说,沈从文的小说风格以恬淡明丽为其表,以悲悯热烈为其里,这种“表里不一”构成了一种极大的张力和冲击力,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增加了湘西世界的美丽,而美丽的不复存在又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二者在相互制约中强化了各自的力量,更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
美丽的背后隐伏着伤痛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以湘西为题材的创作,一类是以都市为题材的创作。
前者突显了生命的本性,从深层意义上传达出更具感染力的真实情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的关怀和怜悯;后者更显其批判目的。
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居,以湘西和都会为两极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世界,而“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展示人生境界最集中的概括。
[3]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我们要知道沈从文先生那些看似美好、美丽甚至略带神话色彩的故事为什么充满了悲剧的味道?沈从文小说中是如何体现出这些悲剧色彩的?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我们要能够从那些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读出那些作者故事背后所隐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
《边城》--沈从文的悲悯
《边城》--沈从文的悲悯《边城》--沈从文的悲悯《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与沈从文的悲悯。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与沈从文的悲悯《边城》发表不久,刘西渭作了这样的评价:“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惟其良善,我们才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
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他的感受很直观地把握了沈从文创作中的思想基调。
对这“悲哀的分量”作更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边城》,正确理解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边城》片段。
一、生命样式的悲悯用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性,沈从文在《边城》里营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湘西世界”。
作者在小说的开始,就以渡船为背景,展示了一个迥异于世俗社会的生活空间: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老船夫安于本命,正直、豁达、不贪婪,这样的理念在湘西正常的生活逻辑中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与冲突,可是,当生活的轨迹溢出旁系,那么,它的支撑能力就会受到考验: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作者:————————————————————————————————日期: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摘要】:沈从文先生创作的《边城》,多有世外桃源、田园牧歌之谓.但从深层次上体悟《边城》,感觉到的却是一种虽轻犹重似淡还浓的悲剧色彩.《边城》之悲,悲在何处?源于何因?笔者通过思考、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边城》之悲的所有原因可以用两个方面概括,即社会发展过程中民俗的异化和千百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
关键词:《边城》悲剧原因民俗异化民族痼疾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构建起了一个自然、纯美、和谐的东方乌托邦。
在这个完美的乌托帮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久居在此的边民都是如此的自然、朴实。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一个坏人,民风是如此的淳朴,生活环境又是如此的自然让读者们羡慕不已.同时,沈从文先生曾说:“我活到这世界有所爱。
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令人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他崇拜和倾心。
……我将在各个作品的各个形式里,表现我对这个道德的努力。
”1于是,许多泛道德主义的《边城》研究者,便将此段言论与边城的淳美联系起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边城》旨在创造一种道德乌托邦,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宗旨就是对以边民为代表的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品德的发掘和营造.对于此观点,我实在不敢完全认同,虽然在作品中沈从文先生确实是构建了一个道德乌托邦,但这只是一个作品外部的架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的误解、犹豫中铸就了作品的悲剧性。
把《边城》的淳美定位于道德乌托邦,我认为实在过于表面化.不可否认,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无论是人性,还是民风,都足够“道德乌托邦”。
但是,沈先生想要向我们表现的,仅仅就是所谓自己家乡纯美的民俗,充满道德思想的理想王国吗?我认为不尽然。
我不敢妄自揣度沈先生作品中含有多少对家乡民俗的赞美成分,但我可以肯定,其作品绝对不会只停留在这一个层面。
倾心悲悯的凝眸忧郁淋湿的微笑_从_边城_看沈从文的文学创作_傅修海
第 1期
傅修海 倾心悲悯的凝眸 忧郁淋湿的微笑
· 49 ·
活 , 也没有刻意地雕塑 几个典型的人物现 象 。但是 毫无疑问 , 《边城》寄寓 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以往的 批评家常常指责作 品 没有思想 , 其实它所 体现的作者对美好 人生形式的追求及 人 性的追问 ,就已是很耐得住时间琢磨的思想了 。这是一种 广义 的思想 。如《边城》中 的人物关系结构图 中充满着稳定与矛 盾 的三角交叉 、与之相 对在地理环境相对 应的湘川黔的交叉 点 ———茶峒(边城)、酉水与沅水的交叉 ,这种从语言到人物 到环 境体现出来 的交叉相叠印 , 也和边城人 地特有的安稳边僻 本 分的生活状态 相一致 , 这种结构象征稳定 ,但也意 味着“于 无 声处听惊雷”的危机 。如 :由于翠翠的爱 情和团总女儿的婚 姻 的二选一的确立导致互为对立 , 使得这个三角关系首先动摇 , 给小说的人物链带来危机 。而天保一死 , 翠翠与团总的女 儿都 因傩送的出 走而在结构中分崩 离析 ,整 个人物链也就一损 俱 损地进行重新的破碎后的整合 。老船夫一死 , 翠翠的命运 更无 法确定 ,因此人物链也就不能马上得到重组 , 悬空在一个 空白 的等待中 。文明与时代 的前进动荡起来 , 加以重新 抉择 。往 都 市同化是沈从文所不愿看到的 , 又找不到第三条道路 。沈 从文 由于思想的局囿 ,无力解决边城的走向问题 , 只能也只好 采取 命定的进化形式 ,以半积极半消极的等待来结局 , 也体现 作者 某种宿命论和天命观思想 。
第1期 2000 年 1 月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M 悯的凝眸 忧郁淋湿的微笑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傅修海
N o .1 Ja n .2000
摘
要 本文以对《边城》的读解为发端 ,在阐析《边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所著的一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小说,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中国云南边境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遭遇,展现了悲壮的命运与人生的无奈。
小说通过描绘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浓烈的悲剧性意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边城》中的悲剧性意蕴,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与历史压力,最终呈现出的一种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体现了悲剧性意蕴。
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多个人物形象展现了生活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人们所面临的悲剧命运。
女主角琼瑶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
她生长在一个贫穷的边陲小镇,和男主角祥林是青梅竹马,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琼瑶最终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
在婚后,琼瑶仍然深爱着祥林,但她却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
最终,在一场意外中,琼瑶含冤而死,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除了琼瑶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命运悲剧,这些人物的遭遇无不展现了作者对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历史压力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表现。
《边城》所描绘的是20世纪初云南西部地区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特征。
在当时,边陲地区往往受到来自中央政府和外部势力的压迫和影响,人民的生活被割裂、顿挫和祸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的动荡中挣扎生存,他们的悲惨遭遇正是历史压力的产物。
小说《边城》不仅是一部个人命运的悲剧,同时也是一部表现时代悲剧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城》所描绘的是中国云南西部边陲小镇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但同时也存在着悲剧的人生遭遇。
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赋予了小说深厚的悲剧氛围,使得人物的命运更加悲壮。
小说中的祥林和琼瑶就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受到了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以《丈夫》为例
96美学2019/09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之一,诞生于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时代背景之中,在“五四”时期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分化并逐渐处于边缘位置,沈从文的浪漫主义创作观念就是生发在这一时期。
本文通过解析短篇小说《丈夫》来阐释沈从文独特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创作手法。
一、沈从文接受浪漫主义的契机说到沈从文接受浪漫主义的契机,首先要了解一下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912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地激发了资产阶级在中国投资办厂、振兴实业的热情。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后,民国初年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举措,民间投资实业的热情持续高涨,新兴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涌现。
这些企业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契约性的雇佣关系,这也使得宗族关系和传统价值观进一步解体。
19世纪末20年代初,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从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争巨大的破坏性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对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是一次彻底地颠覆。
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和失望情绪,且随着反科学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知识分子更倾向于对个体生命自由、健康文化的关注,以及对世俗人生的留恋,这些都是促使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沈从文出生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湘西,从小就受到湘西独特地域文化的浸润,这对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崇尚原始自然之美,富于浪漫和幻想,始终歌唱人性的美好。
正是这种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使沈从文终生都有抹不掉的“湘西情结”。
后来由于家境的败落,沈从文在高小毕业后就辍学参了军,颠沛流离的军旅生涯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湘西底层社会的各色人群,切身体会到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命运浮沉。
从沈从文的悲观心态解读《边城》
作者筒介 : 张亚丽 ( 1 9 8 9 一
・
) , 女, 河南平顶 山人 , 西北 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专业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
的命 运。高 中毕业 1 4岁 即按 当地 风 中 , 以苦 为乐 , 最终 又 回归到 淡淡 的苦中 , 此时的苦 已升 华 为对 社会 和 人生 的感 悟 上 , 但 人们却常忽略其作品中的“ 苦” 。1 9 3 6年沈从文为 自己 的作品集作序 时说 “ 你 们 能欣 赏我 故事 的清 新 , 照 例那 背后蕴藏 的热 情却 忽 略 了 ; 你 们 能欣 赏我 文 字 的朴 实 , 照例那作 品背 后 隐伏 的悲 痛也 忽略 了。 ” 【 4 贫 苦的 家庭 条件 、 痛 苦的个人 经历 、 动荡 的社 会 历史 造 成他 悲 观的 心态 , 使 他总 带 着 凄 苦 与严 峻 观察 各 色 的人 们 及其 命 运, 带 着这种心态对其 人生进行 书写 。在这 些人生 活 的 平静世界里 , 作者看 到的悲剧 , 是人 生的 繁琐 常态 , 是日
社会 生活是 文学 创作 的源泉 。同样 的 社会 生 活材
料, 不同的作家 在对 待其 进行 变 形 、 情感 投 射 和观 念移
这 些都已改头换 面了 , 变成 了对美好 人生 和善 良德性 的 称颂。 ” 社会 中已经有 太多无奈和痛 苦 , 他 不愿 意就苦
注上 , 却不尽相 同 , 创作 的作 品也呈 现 出不同 的主题 、 不 同的蕴涵 、 不 同的格 调 , 这 主要 是 由于创 作 主体 的 心态 不 同。“ 每个人所 扮演 的社 会 角色 不 同, 那 么他 或 她就 会有 自己的特殊的心态 , 也就必 然会 以此心态 为视 点来 看生活 。 视点不 同 , 看到 的也很不相 同。 ” 因此 , 有什 么 样 的仓 ! I 作 心态 , 就 会有 什 么样 的 作 品来 。这 样 , 从 作 家 心态 的角度来解读一部作 品 , 也 成为一 个重要 的视 角 和 方法 。作 家心态的概念 在杨 守森主 编的( - 十世 纪 中国 作家 心态史> 中提出来的 , “ 是指作家在某 一时期 或创作 某一作 品时的心理状态 , 是作 家人生 观 、 创作 动机 、 审美 理想 、 艺术追求 等多 种心 理 因 素交 汇融 合 的产 物 , 是由 客观 的生存环境 与 主体生 理机 制 等多 方 面因 素综 合作 用 的结 果。 ” 【 2 每个 人都会有各 种缺失 , 无 论是精 神上还 是物 质上 , 这些 缺失性体验都 会对人 们的 性格 和心理 产 生一 定的影响 。艺术 家的 缺失 性 体验 不仅 是 他们 创 作 的一种 动 因, 也 是形 成他 们 创作 心 态 的重要 因素 , 构 成 了他 日后感受社会 、 时代缺失 的“ 基点 ” 。 沈从 文年少时 , 父亲 的逃 亡使沈 家失 去 了家庭 的支 撑, 使生 活 日益艰辛 , 也使沈从 文 中断学业 , 过早 地熟 读 了社会这本大 书 , 面对 残酷 的 现 实、 复 杂 的生 活 和偶 然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五篇范文]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五篇范文]第一篇: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边城》是沈从文享誉中外的代表作,最集中地体现了沈从文牧歌式抒情小说的风貌。
小说叙述了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由此引发的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
下面浅谈从《边城》里所理解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对人性美的讴歌1,歌颂了人性的健美和清醇。
如讲男女恋爱时,不走“车路”就走“马路”;男女对歌、元宵观灯、端午节划龙船喝雄黄酒抢鸭子,边城古风融融。
船总顺顺尽管发了财,又有社会地位,但他待人和气,急公好义。
2,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朴。
老船夫除了按“名分”取700钱之外,从不要人分文,见人皆和气如亲人;傩送的婚姻遵从内心选择,不拜金求利,宁要破旧的渡船,而不要团总女儿陪嫁的新碾坊。
二,对淳朴民风的赞美1,淳朴的民风民情。
老船夫将渡船得来的钱去买些烟草和茶叶转赠给过路人或者泡茶给过路人解渴。
老船夫为渡船奉献一生无怨无悔。
老船夫渡了五十年的船,本应当休息一下,但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始终默默地无私奉献着。
2,充满牧歌情调的生存环境。
如描写茶峒地方的那条白河:“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三,诗意的抒情格调1,抒情性的结构。
《边城》中以撑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尽管故事线索并行交错,但其脉络十分清晰,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生动、丰富。
《2024年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范文
《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篇一一、引言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其独特的文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沈从文的创作离不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学潮流等。
本文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影响。
二、地域文化因素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湘西的地域文化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湘西的民俗风情、山水风光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湘西的元素,如《边城》中的湘西山水、《长河》中的湘西人民等,都体现了湘西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时代背景因素沈从文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抗战时期,沈从文的创作主题多以反映人民疾苦、呼唤民族觉醒为主,如《边城》中的乡土情结和《长河》中的民族精神等。
因此,时代背景对沈从文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个人经历因素沈从文的生活经历也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他曾有过边疆地区的游历,也有过乡村生活的体验,这些经历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此外,沈从文的个人情感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创作,如他的爱情故事、家庭变迁等都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五、家庭背景因素沈从文的家庭背景也是其创作的重要因素。
他的家庭环境及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父亲是当地的读书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理念和文风。
六、社会变迁与文学潮流因素沈从文生活在的社会大背景下,也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
社会变革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同时,文学潮流也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吸收了现代文学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七、结语综上所述,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变迁以及文学潮流这六个因素都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沈从文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小说以小城镇边城为背景,围绕着巴金家族的命运展开,展现了一幅悲壮而浪漫的画面。
小说以其深邃的意蕴和悲剧性的情节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边城》中的悲剧性意蕴贯穿始终,令人深思。
小说中的悲剧并非来自遥不可及的宏大事件,而是源自于人性的无奈和命运的困扰。
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的展开,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生活的无常,以及命运的无法逃避。
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是《边城》悲剧性意蕴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小说中,主要人物面临着悲惨的命运,如巴金家族的女主人公丽萨和她的表妹夏瑜。
两位少女在面临家族变故和爱情纠葛时,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丽萨在爱情和亲情之间左右为难,夏瑜则在追求幸福和自由的路上饱受挣扎。
他们的命运最终都成为了悲剧性的代表,表现出人们在命运面前所经历的无奈和痛苦。
《边城》中的环境和情感的矛盾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体现。
小说中的边城环境虽然美丽,却充满了诱惑和险恶。
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经历了欲望和理想的冲突,在浓烈的爱情和对家庭的责任之间挣扎。
这种矛盾不仅产生了悲剧性的情感,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无法预测。
小说通过对环境和情感的矛盾展开的描绘,传达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悲剧氛围。
小说中的家族命运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表现形式。
小说以巴金家族为主线,揭示了家族的辉煌与衰落,以及命运的无常和无法预测。
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受着悲惨的命运,如巴金因为一次意外而丧生,丽萨和夏瑜也都面临了家族和爱情的挣扎。
家族的命运成为了小说中悲剧性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法逃避和家族的辉煌与沉沦。
在小说的结尾处,丽萨和夏瑜在对爱情和命运的挣扎中选择了离开边城,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小说的结局既是悲剧性的,也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无常的反思。
作者通过小说的结尾传递了一种对命运的无法逃避和对生活的无法预测的思考,让人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坎坷。
探析沈从文作品背后隐伏着悲痛的原因
一、宿命思想,天生的忧郁
水的爱情,可她们的快乐时光又能持续多久?竞争是激烈的--
在沈从文的家乡流传着“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观 一群年龄从十四五岁到五十岁以上的妇人都在参与这种生存
念,沈从文也有这种思想,“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 竞争。无病不灾时,迎来送往各种客人,有病了,也本不算一
宿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②“人 回事,实在病重得不能做生意挣饭吃了,就上街胡乱打几针或
由于时代的发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文明和资本 集中着人情美、人性美的翠翠、傩送生活在美丽、宁静的小山
主义已经浸透到湘西,同时由于革命战争,政府的搜刮,兵匪 城中……作者就这样用浪漫的想像把读者带到一个美的世界
派捐勒索层出不穷,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所以湘西社会在 里,这个世界或许从不存在,或许已经消失,但它至少存在于
略了。”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如是说。认真体会作 弱者充满同情。在与外部世界的对流中,湘西世界是被影响
品,就会发现不仅仅在《萧萧》《一个妇人》《丈夫》等这些描写 者,处于弱势地位,而在湘西可以随意买卖的妇女更是弱势群
童养媳、妓女的作品中隐藏着作者的悲痛,就是在《三三》《长 体。作者向她们的命运也投入了关注和同情。
深表同情却又无能为力,只有在创作自己的作品、塑造女性形 的写作,没有厌倦,因为他将在各个作品各种形式里努力呈现
象时寄托无限的怜悯和哀伤。
“美”。用人事人心作曲的《边城》唱响了, “过去”那种“优美、
四、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渗透对湘西田园社会的破坏 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作者的想像中再现,
娶过媳妇后,把她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种田安分过日子。 捕捉感觉与事象以外,俨然与外界绝缘,不相粘附。我以为应
从吊脚楼看沈从文的民族悲悯情怀
舒展人性时也有致命弱点:浪漫 中含野蛮,天真中含混噩,单纯 中含麻木,虽然激情,却缺乏变
化。这其实就是一种可怕的保守 与惰性啊。人们建造了吊脚楼,
世代居住,很多年走不出一个 人,倒是为那种畸变的人生形态 提供了展示平台。吊脚楼上的水
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友好融合, 而 是 表 现 为汉 族 对 少 数 民 族 的 极
端歧视和血腥屠杀。“两个世纪 以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 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 官道同每一个碉堡。”①残酷的屠 杀,构成了湘西独特的历史文
38
化,这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 另一时代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
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多知道 一些要知道的事情。”沈从文作 为湘西之子,对这一点是颇感屈 辱与愤怒的,在他的作品中多有 此类的反映:“看那些乡下人,
薄了。沈从文欣赏吊脚楼的独特 外貌,更加热爱建造它们、住着
它们、土生土长的主人们——勤 劳智慧的湘西人民!沈从文之所
以创作那么多的吊脚楼作品,完 全是出于对本土民族深沉博大的
悲悯情怀! 沈从文的民族悲悯情怀首先
体现在他对历代统治者的民族歧
视与掠夺、征剿与同化表示悲 愤。
现在,就让我们跟沈从文一 道回顾一下湘西人民走过的坎坷 脚印吧。历史上,苗蛮一直是中
后,就下决心反击社会上对湘西 的造谣污蔑。结果写成《湘西》 一书,对湘西做了公正客观的书
评,算是替湘西人出了口怨气。 湘西的历史,蘸满了战争的
鲜血和人民的泪水,涂染了灰色 的悲哀和历史的怆凉,它的惨 烈,留给湘西人民的,除了民族
仇恨,便是交通闭塞、文化愚 昧、经济落后与生命窒息。而这
论述沈从文的悲悯意识
论述沈从文的悲悯意识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其深刻的悲悯意识而闻名于世。
沈从文的悲悯意识体现在他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上。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和苦难,尤其是农民和妇女的遭遇。
他通过描写农村的贫困、歧视和压迫,展现了农民们的艰辛生活和无奈处境。
例如,他的小说《边城》中描写了农村女性的命运,呈现了她们在封建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束缚。
他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切,并试图唤起读者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沈从文的悲悯意识还体现在他对于历史的反思上。
他对于中国历史的变迁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到痛心,他认为这些苦难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他的小说《围城》中,通过描述南京城的历史沧桑和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困惑,传达了他对于历史的无奈和悲伤。
他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引发读者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沈从文的悲悯意识还表现在他对于人性的关注上。
他深刻理解人性的脆弱和矛盾,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他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奈,以及他们对于爱、欲望和梦想的追求。
他的小说《湘行散记》中,通过对于自己内心的反思,他揭示了人们在现实中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这种描写,他试图唤起读者对于人性的关注和理解,并引发对于人类困境的悲悯之情。
总体而言,沈从文的悲悯意识体现在他对于个体命运、历史和人性的关注上。
他通过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关注,传达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人类困境的深切关切。
他的作品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激发了读者的悲悯之情,并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新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的写作意蕴-精品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的写作意蕴作者简介:秦梦晖,女,1971—,河南南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管理,工作单位: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
《边城》是沈从文反映湘西风情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它以风景如画,安静天然的湘西小镇为背景,在近乎原始、淳朴、封闭的人生观念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渡船人家的故事。
沈从文在这部小说中运用写实和梦幻交叉的方式,精心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奠定翠翠从小到大的悲剧情节线索时,不时地穿插一些美丽的风情和温暖的亲情,从而淡化这悲剧的浓浓色彩,如同一杯惨了蜜糖的咖啡,可以从中品出淡淡的哀愁。
这也是沈从文的高超之处,小说《边城》问世以来,这也成为众人所津津乐道的重要一面。
一哀愁——贯穿于小说的悲剧情节《边城》显然不属于大是大非的悲剧,小说由它的悲剧情节所决定,必然带有哀愁。
究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寂寞、烦恼、苦痛、惆怅的情绪在小说开始讲渡船之前,提到官路通到湘西的小山城——茶峒,有小溪,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前后无人,单独居住,家庭成员也少得可怜,这就是翠翠的家。
可以想象那屋子的贫瘠,那孩子的孤独,那生活的单一、不自由,渡船主人不能轻易离开渡船,如果逢年过节,祖父进城买东西,“黄狗就伴同翠翠守船”。
这种小镇不受外边大世界的诱惑,但也因封闭落后,给人们带来了出行不便和心理寂寞。
翠翠的哀愁来自于她一出生就丧父丧母的悲剧。
她从小就没有了母亲的关爱,不会撒娇,她看到那对母女渡船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母亲的问话,只是望着那女孩,发现那女孩戴着一副银手镯,心中歆羡。
再听她唱的歌:“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更从深层上显示了她内心深处得不到母爱的哀怨,包括以后她对爱情的难以启口,对爱情的不知所措,正是因为缺少了母亲或朋友的角色,来给于她适当的指导和充分的安慰,所以,这个幼年开心快乐的女孩遇到了她长大后的烦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悲悯情怀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任小燕
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4期
[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是一个有着非凡经历的、阅尽血腥屠戮的人,一个亲历过世态炎凉的人,但他的小说创作却诗意化地表达着对善与美的歌颂与追求。
有如此经历的人,心里却还能充盈着满腔真诚的善意,眼里还能看到青山绿水、美好的风景,还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善与真美,与其说是他的批判的辩证哲学思想,不如说是他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悲悯情怀直接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关键词]悲悯情怀;沈从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4-0028-01
悲悯情怀是面对世间万物的博大的爱,它体现为对人世间一切的极大的包容。
沈从文的成长经历让他洞察人世黑白,也明了人性善恶,他的小说创作,不矫饰,不隐恶,让平静安详与血雨腥风并存,让淳朴善良与粗俗鄙陋同在。
他的悲悯,首先给予了美丽可爱却无法掌握命运的弱者。
如《边城》中的孤女翠翠、《萧萧》中的童养媳萧萧、《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一派天真的小女人夭夭。
这些女孩子成长的环境称得上恶劣,但无论是孤苦无依的翠翠,还是身陷泥淖的夭夭,以及屈从命运而不自知的萧萧,在沈从文笔下都是唯美的,这种唯美与她们背后的环境是一个整体,虽然有宿命的悲哀,却不能剥离。
沈从文对此寄予的是深深的悲悯,表现她们人性自然美好的同时,叙事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
沈从文在用悲悯的目光注视这些可爱的人间精灵的同时,对那些强势群体也给予温暖的关怀。
他写这些人的为非作歹,却也没有把他们塑造成脸谱化的恶人形象。
如《边城》中的船总顺顺,“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边城》)后来因为脚痛回到家乡。
因既明事理,又正直和平,所以代替原来的码头执事,来管水面上的行船纠纷。
他在当地算得上权威,但他平易近人、豁达洒脱、急公好义,极受人们尊敬。
就是这样一个好人,饱尝失子之痛,另一个出色的儿子因情出走,即使如此,他还能做到帮老船夫料理后事,照顧孤女翠翠。
这种人性的光辉,是沈从文最乐见的;而他宿命的结局,也是沈从文以悲悯的目光注视的。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妓女是出现频率极高的人群,也是他悲悯怜惜的一个人群。
在《桃源与沅州》《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等作品中,江水两岸美丽的吊脚楼、江上的花船、岸上的人家,都是她们生活和做生意的地方。
在一个叫“后江”的地方,“甚至妓女的数目占城中人口比例数不小”。
她们很认真地经营自己的职业,能够遇到像牛保那样的多情水手,就深情缱绻;更多的时候,她们就做军政各界,往来的烟贩、木商、船主以及种种因公出差过路人
的生意。
县里依据风俗默认她们的存在,只要求她们服从管理,上缴“花税”。
然而,这个人群毕竟是最底层的,她们的生命只是以此谋生;一旦病重,先是胡乱吃药,实在没有希望了,“就叫毛伙用门板抬到那类住在空船中孤身过日子的老妇人身边去,尽她咽最后一口气”。
如此平淡冷静的叙述,读来却感到阵阵悲凉;沈从文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抨击这种现象,只是平静地叙述她们的生,她们的死,悲悯地表现着她们曾经鲜活过的生命。
如果说沈从文以悲悯情怀关注和展现这些小人物的命运,那么,他所营造的与世无争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还算得上是个民风淳朴、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然而,在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下,表面的平静安详之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极不和谐的场景:血腥杀戮、暴力劫掠、苦难悲凉。
这些丑陋与罪恶却被沈从文以极其冷静的叙述,不着痕迹地隐藏在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健康人性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如同静水深流,不起波澜,内里却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
例如在《菜园》里,和平善良、乐于助人的玉家母亲以勤劳智慧经营着菜园,菜园带给玉家富足,也带给城里人田园之乐。
然而这样与世无争的一家人却因政治原因被杀掉了。
沈从文极力渲染田园之美与人性之美,对“杀人”情节,却只是在强调玉家的“林下风度”中悄然掠过。
在《巧秀与冬生》中,巧秀的妈妈被族长处以沉潭之刑,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残酷的宗族制度下被活活溺死,沈从文的叙述同样冷静至极,平静的叙述不起波澜。
我们看到的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完全是天然天真的“人”,很难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去概括,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善恶交织,对错共生,构成了复杂的人物性格。
沈从文“正直而有信仰,始终相信善”,在杂文中称自己是“写作迫得我超越通常个人爱憎,充满兴趣鼓足勇气去明白‘人’,理解‘事’,分析人事中那个常与变,偶然与凑巧,相左或相仇,将种种情形所产生的哀乐得失式样,用它来教育我,折磨我,营养我,方能继续工作”。
沈从文的悲悯情怀,是一朵盛开在湘西善恶共生土壤之上的纯善之花,少年和青年的成长中见过的血腥与丑恶更使他明白善的可贵。
这种通达与智慧,使他站在一个空前的高度观照湘西世界,表面温润隽美的文字,如诗如画的风情,清新恬静的田园生活之下,实际上涌动着深沉炽热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生命的光影形线:人生感想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2]杜昆.冷静与悲悯:试析沈从文小说《丈夫》和《贵生》的叙事风格[J].宜宾学院学报,2008,8(10):76-78.
[3]王文捷.论沈从文的自然人性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