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总结梳理
大题分类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1)根据材料“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 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安度他们的一生”结合二战相关史实可知,《大西洋宪章》体现了重建世界和平的 决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依据材料“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互相合作, 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奠定了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2)首先,对历史解说词有基本的认识,解说要说明柏林墙构筑和倒塌的相关信息,如时间、背景、影响或意义 ;然后,根据材料筛选相应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说。材料“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 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这体现了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形成冷战的局面;柏林墙的修筑加速 了德国的分裂,加剧了美苏冷战对峙和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根据材料“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 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加快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推动了 国际和平及民主力量的发展。
大题分类突破
【答案】(示例)政策演变:20世纪初期,推行民族自决和“委任统治”政策。二战期间,主张“国际托管”。二 战后,倡导世界非殖民化。 评析:从历史背景的角度看,美国殖民地政策的演变,是在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美国自身国力增强以 及冷战背景下进行的;从影响的角度看,在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发展。 从政策本质的角度看,其殖民地政策的形成及其变化,是以争夺世界霸权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为前提的, 并非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利益的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
教材共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法西斯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绥靖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二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简要介绍了二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突出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从雅尔塔体系、成立联合国、国际格局转变三个角度阐述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的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任务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中历史课程已初经涉及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等内容,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尤其是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的理解,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到抽象形成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内涵,认识其危害。
2、利用地图、图片和教科书文字叙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要过程,感知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危害,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3、通过史料研读,认识战后世界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变化,理解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4、通过全课的学习,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
”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知识梳理
一战前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 (1)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为争夺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发动的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 (2)1899-1902年英布战争: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两个共和国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进 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英军胜,把持世界上最大的兰德金矿,使得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 黄金交易的中心。英布战争是是日不落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3)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日本胜,俄国被 迫让出辽东半岛,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特权。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引起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斗争。 (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战争的性质:
阶段特征
20世纪上半期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主义运动 的发展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原有世界体系遭到破坏和冲击,多种力量的 并存和竞争成历史的进程。
1.战争与国际秩序: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争斗导 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 间的矛盾,但也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 响下,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加紧了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 胜利结束。战后建立的以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对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
“小而辉煌的战争”
“大英帝国力不从心的战争”“让俄国一夜白头的战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列宁又提出取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代之以“夺取政权”的口号。
列宁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A.临时政府统治危机加深B.布尔什维克对夺权方式存在分歧C.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D.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影响力变化2.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他们涉及的主题是()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C.资产阶级改革D.反殖民主义斗争3.9.1941年12月7日清晨7时55分,日本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用舰载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
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
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B.日本为了取得战争主动权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D.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4.关于一战,有人认为一战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一战是民族主义泛滥造成的,而主流的观点认为一战是列强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
1914年以前,这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5.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
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
”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6.下图是一幅二战时期的美国漫画,图中动物形象及其腿部所系重物分别标注“JAPAN”“CHINA”,所举牌中文字是“美国佬,如果我能脱身,看我怎么收拾你!”。
该漫画旨在()。
A.谴责日本发动罪恶的太平洋战争B.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C.号召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由守转攻D.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中国的援助7.《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能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不久后大战还是爆发了。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含义:以英法为代表的 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 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 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2)实质:以牺牲局部利益 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纵 容侵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 侵略欲望,以换取本国和平 (3)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 《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 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练习:“英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 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英国这一主张在下列哪次会议中充分体现?
评价
(1)积极性: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牺牲农业和农民 利益发展工业化。为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C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1917-1921年
(1)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外忧 内患的局面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 战争的胜利 (3)内容: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 到国家手中。 (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 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 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影响,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苏联三次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 墨西哥民主改革的背景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课件
C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特里亚农条约》 《色佛尔条约》
巴黎和会 1919年1-6月
主要目的:解决战 争问题、处置德国
《凡尔赛和 约》等
凡尔赛体系
调整欧洲总动 政治格局
继 续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目的是要解决《凡尔 赛和约》未能解决的 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 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 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
利益冲突
成立国际联盟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4、唯物史观:理解列宁主义以及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家国情怀:通过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认识 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性 ,体会民族英雄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国情怀。
C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解析】依据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 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可以看出民族极端主义发展迅 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疯狂的军备竞赛,文明的冲突,经济的低迷,排除ABD项。 故选C项。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 大战,理解20世纪 上半期国际秩序的 变动。了解列宁领 导的十月革命爆发 的原因、过程,理 解十月革命的世界 历史意义。了解社 会主义的变化,认 识其发展中的成就 与问题。理解两次 世界大战之间的民 族民主运动对国际 秩序的影响。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世界秩序的演变-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下)【新教材适用】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世界秩序的演变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2、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3、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重点、难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正确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十月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苏联模式。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中国、印尼、印度、埃及、埃塞俄比亚、墨西哥民族民主运动。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塞俄比亚抗意胜利。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影响。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知识点一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1、帝国主义阶段(1)原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政策: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大战的酝酿(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俄奥矛盾。
(3)两大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成“协约国”。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3、爆发: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一战的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特别提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萨拉热窝事件是其导火线。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
知识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期末复习提纲(高考题分析+背诵清单)
大西洋三角贸易的流程与影响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葡萄牙的贸易
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流程及影 响
走向整体的世界
全球联系的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 殖民扩张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亚非拉+ 欧洲+中国)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为什么说战 十四点原则的动机及影响 后体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5、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标志、
5、苏联模式逐步确立的背景、
内容、意义?
内容和特征、评价?
2、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 性质、意义、特点?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中古时期的西欧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空想社会主义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战
启蒙运动的内容
冷战
美苏冷战
二战的影响
城市化
发展遇到的问题
2019-2024高考题出现知识点
2024年山东卷加全国甲卷加新课标卷
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十月革命
波斯帝国
布雷顿森林体系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古代西欧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不同时期列强在非洲的侵略范 围 北非:英国对埃及和苏丹的占 领、法国 撒哈拉以南:英法德的侵占计 划 柏林会议:背景、时间、内容 原则、结果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时间 含义 原因 影响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演变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教学质量。
(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组与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照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海报、十月革命的起义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历史事件的重大影响。随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有哪些异同?
2.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3.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演变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演变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难点: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史料分析和论证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演变的关系。
3.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知识点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5.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观点的能力,增强课堂互动。
纲要下册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填空版)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必背知识清单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一战的背景(1)世界形势动荡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和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阶段。
②它们掀起了新的的狂潮。
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瓜分殆尽。
(2)列强矛盾激化①原因:帝国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表现a.英德矛盾: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b.法德矛盾:法国与德国因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c.德俄矛盾: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而关系恶化。
d.奥俄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3)两大集团形成①目的: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
②表现:20世纪初,、奥匈帝国、组成“同盟国”,英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③影响:它们竞相,制定战争计划,制造危机和局部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2.一战的爆发(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年7月28日,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相继参战。
第一次全面爆发。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争夺的帝国主义之战。
必背知识清单2:第一次世界大战1.三条战线(1)表现:军队与军对阵西线,联军与军在东线厮杀,军与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其中,是决定性战场。
(2)影响:这场战争是双方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2.战争进程(1)战役: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日本参战: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
(3)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战役和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高一历史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在德国人看来……《凡尔赛条约》是苛刻的勒令。
这是因为“条约”要求德国( )①承担战争罪责②偿付巨额赔款③海外殖民地被瓜分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巴黎和会上,英美主张把原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时又表示支持中国让日本归还山东的要求。
英美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日同盟宣告结束B.中、英、美、日都是国联成员国C.慑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威力D.日本势力的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3.《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这条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反对一国独霸中国,列强要共同侵华B.在制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列强联手C.打着“友邦”的名义侵害中国人民的利益D.形成列强侵华的军事同盟4.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第一块海外殖民地。
当它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
这种现象导致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引爆”“火药桶”的“火星”是指( )A.《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B.《法俄军事协定草案》的签署C.《英俄协约》的签订D.萨拉热窝事件6.1916年,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典型阵地战发生在法国的凡尔登。
作战的双方代表了世界大战中的两大对立阵营,即 ( )A.同盟国和协约国B.轴心国和盟国C.北约和华约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7.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最重要的表现是( )A.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无产阶级掌握政府的权力D.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8.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后帝体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
赛体系系;1921承年美认英波等兰九复个国国家,在承美认国捷华克盛顿斯召洛伐克• 和缔南结斯条拉约夫等国家
开会赛议,签定独《四立国;条约》、《五国条约》、
对德《凡尔赛和约》
《九华国公约》限,构制成美战国后、帝英国主国义、在日中本东等和太国平的海军军巴备黎;和会 对奥、保、匈、土等国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概念解释: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最 高阶段。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 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 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形成。列宁认 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生产 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展,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 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金 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 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 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 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4.巴尔干半①普岛法问战题争复后杂,是因阿欧尔洲萨火斯药—桶洛林等 5法.德导矛火盾索:领土萨争拉端热积窝怨事已件久;②对北非殖民地
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 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 主要矛盾
性德俄质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火药 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战争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战线 西线 其它 东线 南线
主要事件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概念帝国主义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阵地战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以工代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会议“门户开放”国际联盟二、基本结论(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2、国际联盟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3、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三、基本问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性质、目的各是什么?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结果、影响如何?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4、如何评价国际联盟?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概念列宁主义布尔什维克党二月革命《四月提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七月事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模式二、基本结论(一)列宁主义的形成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2、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等殖民大国强烈反对把民族自觉原则应用到自己的殖民地。威尔逊
转而希望促成国际联盟对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的计划来改革当时的欧洲殖民体系
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提出了尊重民族自决权的原则。
1942年,罗斯福总统明确提出,欧洲殖民帝国应该被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国际托管区组成
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是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 人心,战后建立的秩序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 则对战后世界和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典例精析
应 例: 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
考 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局面。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1、政治方面
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的爆命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共存,但也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 资本主义:
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先后受到一战和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影响。一战后初期, 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稳定。面对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 危机和政治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 ①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英、美、法坚持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道路 ②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⑤客观上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主题四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世界大战
爆发 等前双方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撒拉热 形式 窝事件发生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
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责任
统编版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练习题(含答案)1. 右边图片是一战时欧美主要国家的征兵宣传海报,由此可以看出英美德三国()A. 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B. 同为协约国军事集团C. 维护了世界和平与民主D. 积极参加帝国主义战争2. 下图为英国漫画家拉温·希尔1912年10月创作的漫画《沸点》。
该漫画意在表明()A. 欧洲列强激烈争夺巴尔干B. 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C. 世界大战的危机不可避免D. 巴尔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3. 列宁认为:“凡尔赛条约不过是高唱凯歌的帝国主义者的表面胜利”。
这主要是因为它()A. 未能消除大国之间矛盾B. 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C. 使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D. 导致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4. 下图是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现为圣彼得堡著名旅游景点。
与该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北美独立战争B. 攻占巴士底狱C. 普法战争爆发D. 俄国十月革命5. 下图立足于战争与革命的视角审视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一系列革命。
从中可推知()A. 战争是历史演进的决定因素B. 革命是变革社会的唯一途径C. 反战是俄国革命的核心课题D. 民心是统治兴亡的重要基础6. 20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除尼加拉瓜抗美斗争外,还有()A.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C.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D.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7. “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如果爱回到敌人的心灵,哪怕仅存有一丝,敌人顷刻软化、变敌为友,暴力就会这样被战胜。
”甘地“非暴力”的特殊力量,实际上就是()A. 政治的力量B. 军事的力量C. 外交的力量D. 道德的力量8. 某同学搜集了有关“桑地诺”“甘地”“墨西哥宪法”“埃塞俄比亚独立”等资料,准备制作一个复习专栏,请为他归纳一个最恰当的主题()A.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B. 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C. 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D.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9. 之所以说苏联模式对生产力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因为该模式使苏联()A.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B. 摆脱了粮食供应困难C. 建立了单一公有制D. 经济实力超越了美国10. 据统计,从独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拉丁美洲各共和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共发生了115次成功的“革命”,颁布了一百多部宪法,执政者大多代表大地主和教会的利益。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垄断组织出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阶级:工人阶级在大城市集中,力量壮大。 3.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 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6.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
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 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
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来自避免的。继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承
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 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俄国国情: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 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 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
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然只占劳 动力总数的10%,却蕴藏着强大的革命能量。——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不仅有垄断资本的无情剥削,而且 有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的残酷压榨。——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垄断组织出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阶级:工人阶级在大城市集中,力量壮大。 3.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此时此刻,为了自卫,只有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暂时携手起来合作迎战,方才挽回了民主的一条小命。
”文中“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携手迎战的是()A.同盟国B.协约国C.法西斯同盟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1935年,在苏联顿巴斯的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
此后,在全国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
据此可知苏联()A.工业化进程存在“左”倾冒进思想B.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极力消除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D.工业化的建设得益于工人们的奋斗精神3.列宁说:“由于目前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政策上实行特殊的过渡办法,用所谓‘新的迂回方法’来夺取一些阵地,实行退却,以便更有准备的再转入对资本主义的进攻。
”列宁强调()A.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B.用新经济政策实施社会主义建设C.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创新和发展4.有学者认为,“彼得格勒起义仅仅死亡6人,受伤50人就宣告成功”,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斗争过程更像一场政变。
这说明当时()A.布尔什维克党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B.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临时政府的实权C.临时政府已丧失了民众的期望与信任D.英法等国事实上支持俄国的革命行动5.1941年9月,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我们就好像预备队,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
”推动美国“进去做最后的一着”的原因主要是()A.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B.法西斯侵略触犯美国国家利益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D.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6.《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写道:“哲学家罗素评论道,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
’当欧洲国家的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材料主要反映了()。
A.各国民族主义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B.欧洲民众对战争及战争胜利充满信心和期待C.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主义是一战爆发的根源D.各国民众对二战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清7.下列哪个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深切同情,并在《向导》上发表专文?()。
A.印尼B.叙利亚C.黎巴嫩D.越南8.下表所示为1870年和1913年西方大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概况。
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其他1870年32%10%23%13%22%1913年14%6%38%16%26%A.英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C.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D.列强争夺霸权的斗争加剧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北非和东非一些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拉丁美洲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特点有()④“民族自决”成为普遍诉求①地区上具有普遍性②参加者具有广泛性③运动具有不平衡性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0.下表为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
这反映出 ()A.B.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C.纳粹党使德国摆脱困境D.德国民主制度日益健全11.下图雕塑名为《打结的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公众入口的广场。
此图寓意联合国行使的主要职责是()A.警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侵略的国家勿忘历史B.警告有发动战争历史的国家以史为鉴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D.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12.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中有128名美国人。
英国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
英国的举动()A.促使美国迅速作出了参战决定B.有利于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C.遏止了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D.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13.马克思说,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
下面事件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是()A.美国独立战争B.十月革命C.英国宪章运动D.法国大革命14.“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
与列宁这一观点相符的措施是()A.取消自由贸易B.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实行粮食税D.实行工业全面国有化15.“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16.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战役一结束,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就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英法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B.“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17.“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
由于伤亡惨重,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
”材料中的“此役”是指()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D.诺曼底登陆18.1929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
这一模式()A.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D.使苏联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19.“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0.“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一直所说一定要进行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列宁所说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指的是()A.巴黎公社建立B.二月革命的成功C.十月革命的胜利D.五四运动初步胜利21.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了世界新秩序,建立了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这一国际组织是()A.国际联盟B.世界卫生组织C.二十国集团D.亚投行22.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联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联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
材料表明苏联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联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23.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A.普法战争时双方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对立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24.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厂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
这表明()A.苏联工业化得到西方国家支持B.苏联利用西方资源推进工业化C.西方与苏联双方意识形态趋同D.苏联的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化25.列宁在1917年8月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道:“三年来的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了三十来年”“战争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
列宁意在强调()A.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赢得各交战国政府的支持B.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逐步明确C.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D.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0—1917年,墨西哥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迪亚斯的反动独裁统治,但远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一方面,封建大地产制依然盛行,严重阻碍着墨西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外国垄断资本继续控制墨西哥的经济命脉。
这两大弊端是墨西哥发展现代化的障碍。
……1934年7月,国民革命党左翼领袖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
……他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顺应改革呼声日趋高涨的历史潮流,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速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经济……第二,实行工业国有化,扩大工人的民主权利……第三,改革政治体制,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第四,积极推行文教改革……第五,坚决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政策。
——曹胜强、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1)根据材料,概括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卡德纳斯改革的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终能“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所维持的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海军。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
”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的巨大压力,将海军预算提高到国家支出的三分之一,开始实施建立“八八舰队”的计划。
材料二条约签字后,美国国务卿休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本质。
(2)材料二中的“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这一条约对美国和中国分别有何影响?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安,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
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材料三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