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山西云冈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麦积山石窟
•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 1、儒家学说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 它那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 以及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念,始终蕴 藏着潜在的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封建统治秩序 的精神支柱。 • 鼓吹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嵇康、阮籍,他们心灵深 处并不反对儒家学说的伦理秩序。 • “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 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 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 魏晋时期名列儒学家之林的士人大都兼通玄(道) 学。反之,玄学之士亦兼综儒学。
•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 • 宋代的GDP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 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 大国。
一、两宋:文化强势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 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 富裕的朝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 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航海、造 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 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的支离破碎。 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他们投身 于杂剧的创作,使元代杂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元代四位戏剧家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 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二)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谴责黑暗。表达时代悲愤。讴歌非正统的美 好追求。
唐代儒学的困境: 唐代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故 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 出现女后专政、藩镇割据、权臣跋扈等问 题,儒学思想得不到贯彻。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完全版)
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老子和孔子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在《易传》
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
下》)
《易传》的作者用“生生”、“日新”(见《
系辞上》)来概括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
由于《易传》用刚强为主、柔弱为辅的观点
来论证尊卑、贵贱、上下的地位,更加接近于 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受到历代儒家的推崇。
至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虽含有否认人
为的一面,但对其中合乎客观辩证法的一面, 过去似乎研究不够,其中的奥义真蕴还须作进 一步的发扬。
三、会通之学
“会通”即融会贯通,中国古代哲学是在融会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从较早的《易传》开始一直到
明清时代,中间经过了诸子、董仲舒、古文经 学、今文经学、玄学、宋明理学等演变发展, 是在不同的学派之中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 程逐渐丰富完善的。
中国古代哲学集中体现在儒学中。 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
然和社会变化和占卜的书。
在《周易》里记载了许多属于对立方面的范
畴,说明整个世界充满着矛盾,是在矛盾中影 响着、牵制着、变化着。
“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
往不复”……
对世界作这样的看法,具有这样的观点,是
“有对”之学(辩证法)的萌芽。
2、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是在观察了若干自然现象和
社会现象以后才得出这一看法的。也就是说, 他们从观察事物运动变化的个性中发现了事物 运动变化的共性,同时把这种共性运用到观察 人生、社会、历史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四个分期:关于流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四个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萌芽期)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先秦时代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文化2、夏商文化3、西周文化4、*春秋战国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奠基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1、秦汉文化2、魏晋南北朝文化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繁荣期)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1、隋唐五代文化2、宋元文化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总结期)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1、明清文化转型背景2、明清文化衰败的原因(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教育上、经济上)3、文化总结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古文化: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
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
文化重组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 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私学兴起 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 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 学派林立的局面。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 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 。 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宫,招聘天下贤 者来此讲学。于是,“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故称为“稷下 学”。稷下学自田齐桓公兴,约有150余年的历史。它成 为当时各国的文化学术中心。
元谋人牙齿化石 元谋人复原图 蓝田人复原图
2、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千年前)
特征:人类从使用石器转变为制造陶器和铜器,由渔猎发展 至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开始由氏族社会步入阶级社会。 前期(母系氏族社会):代表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 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为著名。因出土陶器很多,多半 绘有彩色花纹,又称“彩陶文化”。
• 2、对礼的重新理解和定义 • 《左传· 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 民人,利后嗣者也。主要是在政治功能上讲礼 • 与人的存在性特征相关切,以礼意来理解、限定 礼。礼,属于人的存在性和人的本质定义的一部 分,具有调和、稳定社会以及完成个人生命意义 的作用 • 第一、礼与治国为政:君臣、君民之交互关系, 和之用。 • 《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 • 《宪问》: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 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 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 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 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 •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 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商周的分界是公 元前1046年。
中华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课件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
教学重点: 1、上古时期重点介绍中国文化的产生背
31
32
■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 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 ■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 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 被重用。 ■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 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 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33
孔子思想内容
孔子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 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仁”、“礼”、 “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 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 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 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 也最可信的资料。
共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 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
22
夏商周文化的成就
天文、历法和医学 日食 和“夏历” 商朝文字记载16种疾病 周朝医学分科
青铜艺术 音乐和舞蹈
舜作的《韶》,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 商周时期的乐器己有不同种类。 西周时有成套的乐器,《大夏》和《大 武》。
——《老子·韩非列传》
51
“道”是创造一切事物的原动力,而且 一切事物都包含有阴与阳之相反相成的两 个方面。“道”表现为既斗争又统一,既 统一又斗争。是存在于万物之中,为世界 内在的原因和永久的基础。所以说老子的 “道”是万有的本原及可视为道所生的结 果之万有的总体,简单说就是道在一切事 物里面,一切事物在道里面。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2020/12/27
10
二是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 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水族 祖先 崇拜 铜鼓 图案
2020/12/27
6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2020/12/27
7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 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 创制的。
2020/12/27
11
三是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 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 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 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 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 程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 阶段。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 端的初始阶段。 •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的元谋 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 证。世界上迄今为止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 起源的环节上没有缺失。 • 中国人人种类别: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 人属蒙古人种。
(二)儒、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思想 特征: • 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正为 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 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 道家学派尊崇“天道”,向往“自然”, 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 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 (一)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 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 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 (二)古典科技方面:问世了一批科学技术巨 著—李时珍《本草纲目》、潘季训《河防一览》、 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 《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等,成为封建社 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 (三)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 考据规模空前。
一、理学建构
• 理学的学派特征。理学的深远影响。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 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 至巨。强调以天理遏人欲。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 受理学的影响,两宋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 致、细腻、内趋的性格。 • 雅化的宋词:词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 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 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精致。 • 精致的宋代绘画: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 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 其他领域的雅文化:古文、诗歌、饮茶、 瓷器、服饰等无不雅致清秀。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 3.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 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 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 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 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 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 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他们的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 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 展到达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 山东一带。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 族共同祖先。黄帝墓在今陕西黄陵 县。中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经常 到华夏文化区拜谒。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 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 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射日的 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 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蚩尤也生活 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炎帝、黄 帝合战蚩尤)。
§ (二)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
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大致就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尧舜禅让是这 一时期制度文化的典范。
§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 是:
§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 3.私有制确立; §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 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随着男 子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 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在父系氏 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 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 和铁器时代早期。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 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 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 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 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4)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 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 化。
中华民族
(1)华夏文化集团
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
2.氏族关系: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 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 会的基本单位。 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 新石器时代。
地皇神农氏 说法不一 人皇伏羲氏 极其混乱! 天皇燧人氏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 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 时期。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 (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一至四章 笔记
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04
• 制礼作乐 制礼: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 固定下来的行为准则规范、 周制度、行为、观念文化总汇 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生活 礼为内容(亲亲血缘原则,尊尊政治原则) 仪为形式 作乐:配合礼制施行的情感艺术系统 目的: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庶民以成一道德的团体
25
• 周易.宇宙代数学
30
2、百家争鸣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对 天下兴亡的思考,人们不 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 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 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如阴阳、儒、墨、 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家。最 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 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繁 荣局面。
15
甲骨文:“六书”汉字结构规律 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假借、转注 文连成句成实际会话 金文:钟鼎文,铭于礼器与乐器 金文比甲骨文 数字大增,反 映社会生活实 践发展。 篇幅增大; 汉字形声化趋 势明显
16
⑶巫史文化 巫史——中华民族第一代文化人 随着生产力发展,阶级明朗化,统治秩序制 度化,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专司人神交通的“巫” 逐渐职业化、世袭化,职责由占卜,扩大为参与 政治管理—“掌官书以赞治”和卜筮、祭祀、书 史、星历、教育、医药活动,垄断神坛,把持政 坛,执掌学坛。对我国灿烂文化起“开源”作用。 形成传统:“学术与政治纠缠”、“神学与科学交 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文史哲汇通”
12
5、上古文化的分布
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依据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文化遗 迹满天星斗,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迹全国7000余处。八区创造 原始文化,水平不在黄河流域 之下。 华夏集团(黄帝、炎帝)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集团(蚩尤、皋陶) 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 苗蛮集团(伏羲、女娲) 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原始物质文化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原始观念文化原始社会组织上古文化分布殷商神本文化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华夏族的最终形成秦朝中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国汉朝传玄学的兴起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文儒、玄、佛、道的冲突激荡化文化背景的隋唐——隆盛时代文化气派发艺术成就展概述历理学的建构程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教育和科学成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背景文化专制明清——沉暮与开新早期启蒙思潮古典文化西学东渐及其中断1.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表4-1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2.原始物质文化表4-2 原始物质文化3.原始观念文化表4-3 原始观念文化4.原始社会组织人在世界中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两种。
在上古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有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表4-4 原始社会组织5.上古文化分布表4-5 上古文化分布考点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殷商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表4-6 殷商神本文化2.周人的文化维新表4-7 周人的文化维新。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品PPT课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 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黄帝
炎帝
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 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 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 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
春秋、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
马融等;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 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 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 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
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 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
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社会变革 ▪ 士的崛起 ▪ 兼并战争 ▪ 文化重组 ▪ 私学兴起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 这⼀章内容⽐较多,需要全⾯把握。
第⼀节上古:中国⽂化的发⽣ 1、中国⽂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有⼈就有了历史和⽂化;中国⽂化的起源与中国⼈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起的,中国⽂化产⽣于从猿到⼈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出来的⼯具(⽕)不仅是⼈类物质⽂化的开端,⽽且直接标志着⽂化的起源。
3、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类:⼀是⾃然崇拜;⼆是⽣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族社会和⽗系⽒族社会。
其中母系⽒族从旧⽯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器时代。
⽗系⽒族社会铜⽯并⽤,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化。
第⼆节商周:从神本⾛向⼈本 1、⾄商周,中国⽂化的特殊⾯貌才开始形成。
2、商代由掌理⼘筮和记事的“贞⼈”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批⽂献。
3、商⼈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化的特⾊。
这种神本⽂化是⼈类思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神本⽂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以神为本的⽂化逐渐开始向以⼈为本的⽂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变动。
6、对于中国⽂化的发展来说,周⼈⼊主中原,具有决定⽂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周⼈维新,⾸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
这种兼具政治权⼒统治和⾎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中国社会机体。
8、周⼈的另⼀个⽂化创新,就是确⽴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化、⾏为⽂化和观念⽂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是政治⽣活、经济⽣活、社会⽣活和家庭⽣活的各种⾏为规范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