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地形图》
初中地理 地形图

( A)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5、表示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A.绿色→黄色→褐色
B.绿色→褐色→黄色
C.黄色→绿色→褐色
D.褐色→黄色→绿色
6、下列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是( B )
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分层设色地形图
D.平面示意图
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7~9题。
认识世界陆地的地形类型(之最)
最 高 的 高 原
青藏高原
认识世界陆地的地形类型(之最)
最 高 的 山 脉
喜马拉雅山脉
认识世界陆地的地形类型(之最)
最 大 的 盆 地
刚果盆地
认识世界陆地的地形类型(之最)
东 非 高 原
认识世界陆地的地形类型(之最)
最 大 的 平 原
亚马逊平原
认识世界陆地的地形类型(之最)
东 北 平 原
三、地形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是以 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 转换成的。 2、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线下切而 显露出来的 地形垂直剖面。 3、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 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 起 伏 和坡度 的 陡 缓。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的应用 读“中国地形剖面图” 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山 脊与山 谷
等高线的特征 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
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
部分向高处凸出;
陡崖 等高线的特征
等高线重叠
怎样判读常见的地
形部位?
① 山峰
;
② 山脊
;
③ 山谷
;
④ 陡崖
初中地理课件:地形图的判读

01 海拔和相对高度
定义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查 看 甲、乙两地的海
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 世 界 第 一 高 峰 珠 移 朗
玛 峰 海 拔约为 8844 米, 世 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 海拔约为一415米,它们的 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
1、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500-500=1000米
2、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为:8844-(-415)=9259米
01 海拔和相对高度
山地:海拔在500米 以上,相对高度大, 坡度较陡,沟谷幽深。
丘陵:海拔在500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相对高度不大, 起伏和缓。
平原:海拔一般 在200米以下, 地面广阔平坦。
多条等高线重叠 等高线密集 等高线稀疏
02 等高线地形图
在图中找出山顶、山 脊、山谷、鞍部。
02 等高线地形图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1.制作材料:选择黏土、橡皮泥或泡沫塑料等。 2.参照图2-2-6,制作出等高线地形模型(图2-2-7)。 3.运用制作的模型,说出各地形部位的名称。 4.参照等高线地形图,说出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坡度陡缓的判断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图的判断依据
5 作业布置
作业: 1、识记本课主要知识点 2、完成课堂同步练习
“ THANKS ”
A.平原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4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 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三个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等高线 地形图,学会了利用其判别山体的不同部位,谈谈本节 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八年级复习课)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及分层设色地形图;2、能力目标:提高区分地理概念的能力,提升看图析图画图的能力,提高整合知识能力;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利用图片获取知识过程中体悟自然地理的美好和整合知识的获得感。
教学重点: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难点: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教学方法:知识梳理整合、看图析图画图熟知知识、多媒体教学教学准备:自主复习梳理知识、学情了解、教材考点分析、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探索无限快乐无边”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二、我会算1、看图析图,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完成计算海拔——地面上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A点海拔300米,B点海拔200米;A点B点间相对高度为100米2、举例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例如: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多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大别山1729米高是海拔;日常生活中说的身高、楼层高度是相对高度等;三、我会看1、引导看图,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较平坦,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崎岖不平、呈条带状分布。
2、小结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拔超500米超500米低500米不一定低200米相对高度平坦,边缘部分陡峭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起伏小,坡度和缓中间低,四周高平坦3、地形图面面观(1) 等高线地形图简要识别(2) 地形剖面图的简要识别(3) 分层设色地形图简要识别四、我会细看等高线地形图1、引导看山体图,将海拔相同各点连连看,理解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2、引导看山体图,看各海拔高度及切口、切口投影,理解等高距及等高线地形图3、引导看山体实景图,理解山体的不同部位名称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引导看图析图画图(1)理解山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高)(2)大胆质疑,理解盆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低)(3)理解山脊—(山的高处像兽类的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点的连线(4)理解山谷—等高线表现为向高处凸出(低处凸向高处的地点连接起来(5)理解鞍部—两山峰之间的低地,连接的地方(6)理解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5、课堂巩固,辨认不同地形部位6、引导看图理解陡坡、缓坡7、引导看图理解,了解等高线剖面图的简单画法8、总结巩固(1)随歌谣学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精品课件

3)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名称
等高线特征
山 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周围逐渐降低
山 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 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陡 崖 等高线重叠
山顶
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
山顶
200 300 100
盆地
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 300 200 100 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地面起伏程小度
大
小
小
四周高, 中间低
大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 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 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课堂小结
高度的表示
山脊
地 形 图
等高线的图 不同山体部位特征山地 丘陵 Nhomakorabea山峰
小结
▲
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闭合曲线 等高线向 等高线向 两个山顶 等高线重 中心(点) 低处突出 高处突出 之间低地 合的地方
(线) (线) (点) (线)
拓展延伸
选“点” 设计
水库的坝址应该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养老院应该建在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 的地方。
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
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等高线弯曲时,凸出 部分指向低处。
等高线弯曲时,凸出 部分指向高处。
山 脊
山谷
学习区分山脊和山谷
40 40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为山谷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为山脊
鞍部
一组等高线的中间部分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C , 因为从C到A比从B到A 的坡度缓(等高线比较稀疏)
2、位于山脊线上的 是哪个点? D
1、海拔与相对高度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
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 地点的垂直距离
400 300 200 100
100 200 300
400 300 200
100
活动二:阅读教材24页图1.35思考等高线分 布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
结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如何用等高线来判断 地形部位?
山顶
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山顶
洼地
200 300 100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图形的判读
地形图的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一、 等高线地形图
活动一:自主阅读教材24页第一段---第二段内容 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 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1500米 500米 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1000米
思考:
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4米,新疆 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两地的 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8998米
2、等高线 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100
100
100
200 100
100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3、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之差
4、等深线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300200 100
等高线呈闭合曲 等高线呈闭合曲 线,数值从中心 线,数值从中心 向四周逐渐降低。 向四周逐渐升高。
初中地形图教案

初中地形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比例尺、坐标系、高程等。
2. 学会阅读和理解地形图,识别地形类型和特征。
3. 掌握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方法,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方法。
3. 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坐标系的理解。
2. 地形图的测量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
2. 地图测量工具。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所在地的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对地形图有什么疑问?二、基本概念和要素(15分钟)1. 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比例尺、坐标系、高程等。
2. 示例解释比例尺的含义和作用,如1:1000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000厘米。
3. 介绍坐标系的概念,如经纬度和平面直角坐标系。
4. 讲解高程的概念,如海拔和相对高度。
三、阅读和理解地形图(15分钟)1. 教授如何阅读地形图,如识别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特征(坡度、坡向等)和高程信息。
2. 示例分析一张地形图,让学生实践阅读和理解地形图。
3.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特征和适宜的人类活动。
四、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15分钟)1. 介绍地形图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全站仪、GPS等。
2. 示例解释如何使用地形图测量工具进行地形测量。
3. 教授地形图的应用方法,如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水利工程等。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阅读一张地形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要素,教授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方法,以及介绍地形图的测量和应用,使学生对地形图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1、海 拔: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的特征: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 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3、山的不同部位:山顶、山谷、山脊 鞍部、陡崖
4、地形种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5、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处海拔相同。
新知2 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 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 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 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高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平原
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新知2 分层设色地形图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 起伏较为和缓。
东非高原
新知2 分层设色地形图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落基山脉
新知2 分层设色地形图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新知2 分层设色地形图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
新知2 分层设色地形图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东北平原
新知3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
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 垂直剖面。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方向地势的 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新知3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方向地势的起伏和 坡度的陡缓。
二:等高线概念
8cm
6cm
A
B
《地形图》说课稿

《地形图》说课稿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选自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我拟订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过程与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进行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这一部分内容看似理论性很强不容易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所以我在新课的导入和课堂的练习中注意了内容的选择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
3、课标要求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对于“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这一标准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鉴于本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地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这一重点是通过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和用手的形象演示来达到。
而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的难点应该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来实现的。
学情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高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们.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
《初中地理: 地形图的判读》优质课课件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
地势起伏大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大陆架
大陆坡
海沟
大洋中 脊
新知四 地形剖面图
. .. ...
课堂练习
【点拨】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 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图中甲、乙 两地的相对高度是800米-500米=300米。
读某山地等高线地形图(图1-4-5),回答3~4题。
3. 图中“ ”所在的部位表示( B )
A. 山谷
B. 山峰
C. 山脊 D. 陡崖
4. 图中虚线表示的四条登山线路,坡度最缓的是( C ) A. ①线路 B. ②线路 C. ③线路 D. ④线路
为什么?
D容易攀登, 因为D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山体部位的判读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 向四周逐渐降低
适合观景,视野开阔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 向低处凸出
一般是河流分水岭
山体部位的判读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 向高处凸出
可能发育河流
陡崖:等高线重叠 适合攀岩、蹦极,可能有瀑布
山体部位的判读
鞍部
6. 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
度陡缓的是( C )
A. 等高线地形图
B. 分层设色地形图
C. 地形剖面图
D. 地形素描图
归纳新知
地形图的 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基本概念 坡度陡缓的等高线特点 山体的五种部位
分层设色地形图
绘制和作用 陆地表面五种地形类型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案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地形图识别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单元。
3. 学生能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和地形描述。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教学难点:1. 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和地形单元的识别。
2. 地形分析和地形描述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地形图的样本或投影片。
2. 地形分析和描述的案例或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地形图的概念,让学生对地形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见过地形图?你们认为地形图有什么作用?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10分钟)1. 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形单元、坡度等。
2. 介绍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图、分层设色图、地形剖面图等。
三、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技巧(10分钟)1. 讲解如何阅读地形图,如识别地形单元、读取等高线等信息。
2. 介绍如何分析地形图,如分析地形的坡度、地形的变化趋势等。
四、地形分析和描述的实践(10分钟)1. 提供一些地形分析和描述的案例或实例,让学生进行实践。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分析和描述,可以用口头描述或绘图的方式进行。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对学生进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的复习和巩固。
2. 评价学生的地形分析和描述的实践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邀请地理专业人士进行地形图的实地讲解和示范。
2. 组织学生进行地形图的制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地形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观察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技巧。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篇1)题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 ____、_____和建筑用地。
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
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三、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
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
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
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徐老师的这节《地形图》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其主要优点有:
1、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的导入从三个人对不同高度争论开始,引发学生对海拔、相对高度学习的兴趣,在对三人所说高度判断过程中达到了区别海拔与相对高度这两概念的目的。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在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时,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形状转变,有利于丰富学生表象,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再造想象。
在利用地形模型进行地形不同部位的认识,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判读的教学活动中,又一次将立体模型与平面图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再造想象。
这些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本节课基本上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活动、讨论,没有直接将所学有关地理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三个人对不同高度争论开始,首先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学习的兴趣;通过连接高度相同的点绘制等高线,使学生明白等高线的含义;让学生分工裁剪不同高度的图形,合作制作纸质地形模型,帮助学生用平面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立体空间观念;运用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关系,判读地形的不同部位,再一次引导学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再造想象。
讲练结合,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等得出结论,突出了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3、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用地形模型展示地形的不同部位,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地形模型、学生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学习的成果,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4、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地形图选择上山路线,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由于条件限制,只有电子板书,没有在黑板上的板书,不利于课堂教学总结和学生复习;受课堂教学时间制约,对地形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方法没有展开,学生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等高线的概念讲的过于抽象,学生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