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写作六十招之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錢點《他山感舊》:
山頭誰種樹參天,種樹人今去幾年。樹老逢春枝盡發,可憐人去不知還。
明烏斯道《闞峰》:
春山花發雨霏霏,花雨曾沾闞相衣。今日山花依舊好,春風吹雨濕僧扉。
清江湜《野興》:
槐樹千年知誰栽,槐枯藤欲大於槐。村翁生在槐枯後,祗見藤花幾十回。
【原文】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複之字,而與前一法稍异。
【例詩】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却話巴山夜雨時。
明•陳獻章《黃別駕報世卿將來白沙》:君去廬山幾度春,君來不來桃花新。花日喜逢黃別駕,共對廬山說故人。
明•徐渭《寄沈子》:兩月歸家不出門,溪邊荷葉大如盆。不知近到西湖上,更大如盆有幾根。
【練習】
家住錢塘六十年,少時懵懂老時憐。
【練習】
秋色迷離綴滿樓,別時秋雨洗明州。
而今又是秋風起,不見秋波漾故丘。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三
【原文】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插嘴】
從文法的角度來說,這一作法的尾句實際上是一種遞進的邏輯關係,句意中有“第三句已然如此,但是第四句又更加這般”之意。目的是用第三句陳述的情況做鋪墊,來突出所寫對象的程度之深、遠、大、重。如果要想突出表現一種狀況,可以採用這種寫作模式。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一
【前言】
按馮振七絕寫作五十六法,再練習一遍,提高一下七絕的寫作能力,也體悟一下七言絕句的創作門徑,有興趣的同好,不妨一起練習,并互相切磋。
【原文】
第一法:四句旋转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金许安仁《游泰安竹林》:
萧寺天教胜处安,峰峦腾掷水云间。客来总说游山好,不道山僧却厌山。
明徐熥《酒店逢李大》:
偶向新丰市里过,故人樽酒共悲歌。十年别泪知多少,不道相逢泪更多。
【练习】
异于人间又几何?悲欢丑恶本同柯。却因鬼话漫天是,更爱书中鬼唱歌。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五
【例詩】
唐羊士諤《亂后曲江》:
憶昔曾游曲水濱,春來常有探春人。遊春人盡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插嘴】
重複的作用就是強調,當你有這樣一個需要強調的主題時,不妨利用這種模式試試。
【插嘴】
冯氏以为第四式与第三式同,惟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更为整齐,此说并不尽然。
此法冯氏共举例三十六则。根据例诗本身所具有之不同内在关系,其实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我们且一一说来。
其中第一种,是三四两句之间有一种转折意味,形成一种“虽然第三句,但是第四句”的关系,这与第三种只是递进关系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常常用“不道”之类的词来连接(不道=不料)。
鴛鴦宛在水中央,恰似阿儂初嫁郎。擲卻郎君金彈子,勸郎切莫打鴛鴦。
清王士禛《秦淮雜詩之一》:
潮落秦淮春復秋,莫愁好作石城游。年來愁與春潮滿,不信湖名尚莫愁。
【原文】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複之字,而與前一法稍异。
【插嘴】
這類重字的應用,如前一式所述,是一種修辭的手法,亦即屬於詩詞寫作上的技法問題,而不能視為文字遊戲。既然屬於修辭手法,則在作品的表達上就具有一種積極的意義,如果缺失了這種技法,那麼作品的感染力就必定受到影響。
【例诗】
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唐李商隐《赠歌妓》:
白日相思可奈何,严城清夜断经过。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
明刘基《春日杂兴》:
雨隐沧江雾隐山,乡关迢递寄书难。病来只盼春风到,不拟春风晓更寒。
元僧园至《送人》:
送子江头水亦悲,更能随我定何时。垂杨但为秋来瘦,不为秋来有别离。
【例詩】
宋·陳造《寄張守仲思》:
一思交好一悲淒,楚嶠吳山夢到迷。怕說萬山天樣遠,房陵更在萬山西。
宋·李覯《絕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還被暮雲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頭望帝京,寒雲黯黯不勝情。賈生已道長沙遠,今過長沙又幾程。
明·薄少君《悼亡》:
碧落黃泉兩未知,他生寧有唔言期。情深欲化山頭石,劫盡還愁石爛時。
【插嘴】
第四句常用“卻”,但並非必用“卻”,關鍵在第四句有語意回轉、照應前篇之味即可。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種模式的絕句,往往是存在一種時空上的遞進,按照前人的寫法,我歸納為這樣一種模式:一二句曾經如此如此,待到第三句這般這般,則再第四句如何如何。其中前人雖每每用一“卻”字,邏輯上其實並沒有轉折的意思,而僅僅是承前遞進,因此,這個“卻”全等於“再”,第四句的文字中無論是否有沒有“再”字出現,其邏輯意義上則必須有這種“再如何如何”的意思存在方可。
宋楊萬里《雨中遠望惠山》:
準擬歸時到未遲,歸時不到悔來時。惠山不識空歸去,枉與常州作住持。
明陳鶴《寄杏臺郎》:
杏花臺上月華新,見月常思花下人。今夜莫孤花月意,明朝風雨又殘春。
明·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黃任《歸舟雜詩》:
閒人不放去投閑,終日尋閑是強顏。今日野夫閑得否,一帆雙眼萬千山。
清·鄭珍《留湘佩內妹》:
欲歸何事真無說,飲過菖蒲不汝留。算待明年方見汝,明年又識果來不。
清·馮班《學劍》:
自被儒冠束此身,半生長愧甑中塵。無端去學猿公術,又恨猿公敵一人。
【練習】
二月桃花未奪神,癡心杳杳貯天真。相思都說千山外,過盡千山不見人。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四
【原文】
此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詞客登臨信筆裁,每於花謝笑花開。請觀世上看花者,曾見花開不謝來。
明王廷相《巴人竹枝詞》:
蒲子花開蓮葉齊,聞郎船已過巴西。郎看明月是儂意,到處隨郎郎不知。
后三句重複,但第一句有其他文字之呼應:
元陸仁《和西湖竹枝詞》:
別郎心事亂如麻,孤山山角有梅花。折得梅花贈郎別,梅子熟時郎到家。
明陳秀民《西湖竹枝詞》: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六
【例詩】
唐司空圖《故鄉杏花》:
寄花寄酒喜新開,左把花枝右把杯。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
宋王安石《天童山溪上》:
溪水清漣樹老蒼,行穿溪樹踏春陽。溪深樹密無人處,唯有幽花渡水香。
宋楊萬里《慶長叔招飲一杯未酹雪聲璀然即席走筆賦十詩之一》:
雪正飛時梅正開,倩人和雪折庭梅。莫教顫脫梢頭雪,千萬輕輕折取來。
行過地北天南後,方識錢塘是故園。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二
【原文】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複之字,而與前一法稍异。
【插嘴】
此法因為重字極多,故練習時尤須注意每個重複都應有意義,是一種修辭上的必須,每一次重複都是爲了加強對主題的吟詠。勿單純為重而重,以致畫虎不成反類犬。這一種手法,多次的重複往往會構成一種輕松的風格,所以用來寫景的就比較多,有時候甚至可以構成一種繞口令似的藝術效果。例如王安石的《與寶覺宿龍華院》: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金山。
宋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
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金山。
宋王安石《招楊德逢》:
山林投老倦紛紛,獨臥看雲卻憶君。雲尚無心能出岫,不應君更懶於雲。
宋楊萬里《遣騎問訊范明州參政報章寄絶句和韻謝之》:
南海人從東海歸,新詩到日恰梅時。拈梅細比新詩看,未必梅花瘦似詩。
明徐渭《夏相國白鷗園》:
【例詩】
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邵雍《南園賞花》: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花見白頭人莫笑,白頭人見好花多。
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之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明薄少君《哭夫》:
他人哭我我無知,我哭他人我則悲。今日我悲君不哭,先離煩惱是便宜。
清江湜《絕句》:
我要尋詩定是癡,詩來尋我卻難辭。今朝又被詩尋著,滿眼溪山獨去時。
名龔詡《竹枝歌》:
朝見浮雲飛出山,暮見浮雲飛入山。浮雲自是無心物,郎既有心胡不還。
明楊本仁《巴人竹枝詞》:
院裡迎春郎手栽,花時郎繞百千回。從郎去后春無主,縱有風吹花不開。
山頭誰種樹參天,種樹人今去幾年。樹老逢春枝盡發,可憐人去不知還。
明烏斯道《闞峰》:
春山花發雨霏霏,花雨曾沾闞相衣。今日山花依舊好,春風吹雨濕僧扉。
清江湜《野興》:
槐樹千年知誰栽,槐枯藤欲大於槐。村翁生在槐枯後,祗見藤花幾十回。
【原文】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複之字,而與前一法稍异。
【例詩】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却話巴山夜雨時。
明•陳獻章《黃別駕報世卿將來白沙》:君去廬山幾度春,君來不來桃花新。花日喜逢黃別駕,共對廬山說故人。
明•徐渭《寄沈子》:兩月歸家不出門,溪邊荷葉大如盆。不知近到西湖上,更大如盆有幾根。
【練習】
家住錢塘六十年,少時懵懂老時憐。
【練習】
秋色迷離綴滿樓,別時秋雨洗明州。
而今又是秋風起,不見秋波漾故丘。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三
【原文】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插嘴】
從文法的角度來說,這一作法的尾句實際上是一種遞進的邏輯關係,句意中有“第三句已然如此,但是第四句又更加這般”之意。目的是用第三句陳述的情況做鋪墊,來突出所寫對象的程度之深、遠、大、重。如果要想突出表現一種狀況,可以採用這種寫作模式。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一
【前言】
按馮振七絕寫作五十六法,再練習一遍,提高一下七絕的寫作能力,也體悟一下七言絕句的創作門徑,有興趣的同好,不妨一起練習,并互相切磋。
【原文】
第一法:四句旋转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金许安仁《游泰安竹林》:
萧寺天教胜处安,峰峦腾掷水云间。客来总说游山好,不道山僧却厌山。
明徐熥《酒店逢李大》:
偶向新丰市里过,故人樽酒共悲歌。十年别泪知多少,不道相逢泪更多。
【练习】
异于人间又几何?悲欢丑恶本同柯。却因鬼话漫天是,更爱书中鬼唱歌。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五
【例詩】
唐羊士諤《亂后曲江》:
憶昔曾游曲水濱,春來常有探春人。遊春人盡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插嘴】
重複的作用就是強調,當你有這樣一個需要強調的主題時,不妨利用這種模式試試。
【插嘴】
冯氏以为第四式与第三式同,惟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更为整齐,此说并不尽然。
此法冯氏共举例三十六则。根据例诗本身所具有之不同内在关系,其实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我们且一一说来。
其中第一种,是三四两句之间有一种转折意味,形成一种“虽然第三句,但是第四句”的关系,这与第三种只是递进关系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常常用“不道”之类的词来连接(不道=不料)。
鴛鴦宛在水中央,恰似阿儂初嫁郎。擲卻郎君金彈子,勸郎切莫打鴛鴦。
清王士禛《秦淮雜詩之一》:
潮落秦淮春復秋,莫愁好作石城游。年來愁與春潮滿,不信湖名尚莫愁。
【原文】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複之字,而與前一法稍异。
【插嘴】
這類重字的應用,如前一式所述,是一種修辭的手法,亦即屬於詩詞寫作上的技法問題,而不能視為文字遊戲。既然屬於修辭手法,則在作品的表達上就具有一種積極的意義,如果缺失了這種技法,那麼作品的感染力就必定受到影響。
【例诗】
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唐李商隐《赠歌妓》:
白日相思可奈何,严城清夜断经过。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
明刘基《春日杂兴》:
雨隐沧江雾隐山,乡关迢递寄书难。病来只盼春风到,不拟春风晓更寒。
元僧园至《送人》:
送子江头水亦悲,更能随我定何时。垂杨但为秋来瘦,不为秋来有别离。
【例詩】
宋·陳造《寄張守仲思》:
一思交好一悲淒,楚嶠吳山夢到迷。怕說萬山天樣遠,房陵更在萬山西。
宋·李覯《絕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還被暮雲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頭望帝京,寒雲黯黯不勝情。賈生已道長沙遠,今過長沙又幾程。
明·薄少君《悼亡》:
碧落黃泉兩未知,他生寧有唔言期。情深欲化山頭石,劫盡還愁石爛時。
【插嘴】
第四句常用“卻”,但並非必用“卻”,關鍵在第四句有語意回轉、照應前篇之味即可。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種模式的絕句,往往是存在一種時空上的遞進,按照前人的寫法,我歸納為這樣一種模式:一二句曾經如此如此,待到第三句這般這般,則再第四句如何如何。其中前人雖每每用一“卻”字,邏輯上其實並沒有轉折的意思,而僅僅是承前遞進,因此,這個“卻”全等於“再”,第四句的文字中無論是否有沒有“再”字出現,其邏輯意義上則必須有這種“再如何如何”的意思存在方可。
宋楊萬里《雨中遠望惠山》:
準擬歸時到未遲,歸時不到悔來時。惠山不識空歸去,枉與常州作住持。
明陳鶴《寄杏臺郎》:
杏花臺上月華新,見月常思花下人。今夜莫孤花月意,明朝風雨又殘春。
明·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黃任《歸舟雜詩》:
閒人不放去投閑,終日尋閑是強顏。今日野夫閑得否,一帆雙眼萬千山。
清·鄭珍《留湘佩內妹》:
欲歸何事真無說,飲過菖蒲不汝留。算待明年方見汝,明年又識果來不。
清·馮班《學劍》:
自被儒冠束此身,半生長愧甑中塵。無端去學猿公術,又恨猿公敵一人。
【練習】
二月桃花未奪神,癡心杳杳貯天真。相思都說千山外,過盡千山不見人。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四
【原文】
此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詞客登臨信筆裁,每於花謝笑花開。請觀世上看花者,曾見花開不謝來。
明王廷相《巴人竹枝詞》:
蒲子花開蓮葉齊,聞郎船已過巴西。郎看明月是儂意,到處隨郎郎不知。
后三句重複,但第一句有其他文字之呼應:
元陸仁《和西湖竹枝詞》:
別郎心事亂如麻,孤山山角有梅花。折得梅花贈郎別,梅子熟時郎到家。
明陳秀民《西湖竹枝詞》: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六
【例詩】
唐司空圖《故鄉杏花》:
寄花寄酒喜新開,左把花枝右把杯。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
宋王安石《天童山溪上》:
溪水清漣樹老蒼,行穿溪樹踏春陽。溪深樹密無人處,唯有幽花渡水香。
宋楊萬里《慶長叔招飲一杯未酹雪聲璀然即席走筆賦十詩之一》:
雪正飛時梅正開,倩人和雪折庭梅。莫教顫脫梢頭雪,千萬輕輕折取來。
行過地北天南後,方識錢塘是故園。
七言絕句寫作六十招之二
【原文】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複之字,而與前一法稍异。
【插嘴】
此法因為重字極多,故練習時尤須注意每個重複都應有意義,是一種修辭上的必須,每一次重複都是爲了加強對主題的吟詠。勿單純為重而重,以致畫虎不成反類犬。這一種手法,多次的重複往往會構成一種輕松的風格,所以用來寫景的就比較多,有時候甚至可以構成一種繞口令似的藝術效果。例如王安石的《與寶覺宿龍華院》: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金山。
宋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
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金山。
宋王安石《招楊德逢》:
山林投老倦紛紛,獨臥看雲卻憶君。雲尚無心能出岫,不應君更懶於雲。
宋楊萬里《遣騎問訊范明州參政報章寄絶句和韻謝之》:
南海人從東海歸,新詩到日恰梅時。拈梅細比新詩看,未必梅花瘦似詩。
明徐渭《夏相國白鷗園》:
【例詩】
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邵雍《南園賞花》: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花見白頭人莫笑,白頭人見好花多。
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之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明薄少君《哭夫》:
他人哭我我無知,我哭他人我則悲。今日我悲君不哭,先離煩惱是便宜。
清江湜《絕句》:
我要尋詩定是癡,詩來尋我卻難辭。今朝又被詩尋著,滿眼溪山獨去時。
名龔詡《竹枝歌》:
朝見浮雲飛出山,暮見浮雲飛入山。浮雲自是無心物,郎既有心胡不還。
明楊本仁《巴人竹枝詞》:
院裡迎春郎手栽,花時郎繞百千回。從郎去后春無主,縱有風吹花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