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企业金融化的融资来源和治理方式探讨

企业金融化的融资来源和治理方式探讨

企业金融化的融资来源和治理方式探讨青岛众瑞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大学 张鹏摘 要:在资本脱实入虚以及实体经济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发展。

虽然金融化能够解决企业融资的约束情况,然而若是过度金融化会冲击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

对此本文介绍了企业金融化概念,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资金来源,同时提出几点治理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与人员提供参考,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金融化;融资来源;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4.20当前,非金融企业对于证券投资、理财产品购买以及委托贷款发放等金融活动较为热衷,促使社会各界在企业金融化方面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

从企业金融化资金角度分析,部分上市企业在公告上强调,融资主要来源于闲置资金。

同时,基于信贷资金以及募集资金用途监管效果较差背景下,部分企业会对资金投向进行变更处理。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强调,一些上市企业开展委托贷款以及委托理财等活动过程中,有运用信贷资金的现象。

因此,我国非金融企业开展金融投资活动时,会采用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两种方式[1]。

1 企业金融化概述企业金融化是指企业采取改制的模式,实现上市这一目标,并第一次成为资本市场的内生力量。

在企业实现金融化之后,企业可以借助上市这个优势,增强与金融之间的结合度,从而有利于自身融资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对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向和金融政策产生影响。

可以通过行为与结果两个角度对企业金融化进行界定:以行为角度分析,金融化属于企业借助一种对资本运作方式较为偏重的资源配置手段,主要表现在用企业资产进行投资活动,而非生产经营工作;以结果角度分析,金融化是指企业主要通过资本与投资运作获得利润,更加注重资本增加,并不是经营利润。

通过实践研究,企业金融化之后将会带来以下的变革。

其一,企业方面。

企业金融化之后,企业将更多地进行投资,并更多地依赖金融市场,从而导致企业融投资活动增加,利润来源发生变化;其二,金融业方面。

制造业金融化、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基于2014—2018年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制造业金融化、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基于2014—2018年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管理理论及应用第37卷第2期2021年4月吉林工商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V ol.37,No.2Apr.2021制造业金融化、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基于2014—2018年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唐久芳,程凤(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以2014—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检验企业金融化和企业创新的关系,以及机构投资者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制造业金融化和企业创新负相关,即金融化抑制了企业创新。

考虑到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将其划分为压力抵制型和压力敏感型,实证发现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加剧了金融化对与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

这一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体现明显,而在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并未发挥调节作用。

[关键词]制造业;金融化;企业创新;机构投资者[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88(2021)02-0030-08[收稿日期]2021-01-28[作者简介]唐久芳(1964-),女,湖南邵东人,会计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践;程凤(1996-),女,河南信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要坚持把实体经济摆在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位置,以实体经济的发展驱动现代化经济,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水平。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实体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制造业。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制造业现在最迫切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大技术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以及提高科技水平。

制造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制造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制造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摘要】本文对制造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引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

在通过资金管理现状分析和资金管理策略探讨,探讨了制造业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和策略。

分析了影响资金管理的因素和制造业企业资金管理面临的挑战。

对资金管理效益进行评估。

在提出了制造业企业资金管理的建议,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文旨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管理策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资金管理、营运资金、现状分析、策略探讨、影响因素、挑战、效益评估、建议、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制造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和严峻的挑战,资金管理成为企业营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的不断发展,制造业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制造业企业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时,资金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更是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深入研究制造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问题,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关于制造业企业资金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停留在表面性的描述和分析阶段。

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积累,使得制造业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和不合理之处。

有必要对制造业企业资金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为企业提供科学的资金管理策略和运营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制造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是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血液,是企业运转的源泉和保障,合理的资金管理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制造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制造业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有效的资金管理策略和方法,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好的经营管理建议,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

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

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作者:曹志鹏廖苗苗来源:《会计之友》2022年第22期【摘要】文章选用2007—2020年A股上市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非金融企业中,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面临的财务风险水平也越高;利率市場化在金融化与财务风险的相关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具有阶段差异性。

在进一步研究中分析了产权性质与金融资产期限异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化与财务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过多配置短期金融资产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而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不利影响。

该研究为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投资行为的交互影响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企业金融化; 利率市场化; 财务风险; 金融资产期限【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22-0017-07一、引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前,我国经济市场利率受到管制,加之银行业的垄断地位,金融行业的利润率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资本回报率,房地产行业更是被称为暴利行业。

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非金融企业因实体部门盈利危机,转而将资金投入到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等虚拟经济中进行空转获利,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配置金融资产,逐渐造成实体经济的空心化现象[ 1 ],加剧了实体经济“脱实向虚”,这种实体经济的盈利越来越多源于金融行业的现象被称为“企业金融化”[ 2 ]。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日益显著,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非金融企业中有上千家上市公司均配置有金融资产,其中近乎90%的企业金融资产投资金额超过1亿元,50%的企业金融投资超过5亿元,产业资本大量流入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改善目前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

当前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是过度抑或不足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审视与评判

当前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是过度抑或不足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审视与评判

当前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是过度抑或不足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审视与评判1. 本文概述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制造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融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旨在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审视和评判当前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分析其是过度抑或不足,并探讨其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融资约束的定义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明确融资约束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机制。

接着,通过实证分析,评估当前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并对比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差异。

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分析融资约束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优化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制造业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理解,而且对于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制造业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基础制造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约束问题在理论上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金融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有效配置资本,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现实情况中,金融资源往往无法完全满足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金融发展理论强调,金融市场的完善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是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关键。

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理解制造业企业融资约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在金融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往往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导致对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不足。

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也限制了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如何通过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成为解决融资约束问题的关键。

再者,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是分析制造业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理论基础。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1. 内容描述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制造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对于制造业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

研究如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优化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路径。

将概述数字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和挑战。

探讨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及其现状,包括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等方面对制造业的支持情况。

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如金融服务不精准、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优化措施,如加强政策协同、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等,以期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

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1.2 研究目的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挑战,探讨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揭示金融科技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持政策提供参考。

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层次原因与建议

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层次原因与建议

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层次原因与建议 ●李 燕[内容提要] 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但也存在创新能力不强,供给体系质量不优,制造业附加值偏低,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等问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

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尚未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主要是行业报酬失衡导致优质要素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高标准、严执行的质量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正向激励”机制和崇尚实业的社会氛围。

建议重点完善高质量发展导向的要素支撑环境、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科技和教育体制、产业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深层次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20)8-0004-05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大体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但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及绿色发展等体现制造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指标方面,与领先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亟需从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和深层次原因入手,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

一、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32%的关键材料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大飞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与政策建议作者:耿丽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9年第01期企业金融化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企业经融化和过度的企业金融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和负面影响。

陈享光和郭祎(2016)认为一方面金融化通过财富效应等渠道对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企业金融化的发展也造成了虚拟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更大程度的分离,扩大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断层和矛盾,使得金融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郑胜男和干胜道(2018)以河北省非金融上市公司为例,对企业金融化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适度的金融化会为企业缓解融资压力,给企业发展提供动力,而过度的金融化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

从适度的金融化和过度的金融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来分别阐述。

(一)适度的金融化对企业发展的正面影响经济过分虚拟化,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适度的企业金融化会对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效应。

第一,优化企业部门的资金配置。

张军等(2005)通过考察金融自由化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金融深化显著提升了地区的生产率;而企业金融化能使企业部门的资源实现再配置,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分散企业风险。

企业金融化有助于企业分散宏观经济或其余外部冲击带来的风险以及缓解财务困境。

非金融企业通过在金融市场中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能够在经济繁荣时实现高额投资回报,而在经济萧条时也能获得收益,规避经营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第三,缓解财务困境。

从融资约束的视角考虑,充裕的现金持有和较强的融资能力,都能够有效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高投资水平尤其是在外部冲击来临时,则企业持有的现金和易于变现的可交易金融产品能够缓解其融资约束,并在有投资意愿时,不会因资金短缺而放弃投资项目,即可能对实业投资有促进作用。

(二)过度金融化对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过度金融化行为上,过度金融化对企业及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摘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稳固坚实我国经济基础有重要意义。

金融行业因为拥有资本市场对要素的配置功能,在“互联网+”概念之后,被认为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

近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无论是从目前的制造业发展形势还是整体经济运行,金融业能够为制造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本文从制造业和金融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总结金融业与制造业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力争引导资本更有效地流向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发展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

为了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

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全球金融市场资本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金融条件正逐步被限制,这也对全球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带来了深刻影响。

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能否搭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快车的关键就在于金融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或者说坚持以金融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金融机构在央行引导下落实的差异化信贷政策。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现状显示:全球使用的手机中有70%在中国生产,80%的空调来自于中国,91%的PC 也是在中国生产,所以说中国是制造大国一点都不夸张。

但与此同时,中国并不是制造强国:据麦肯锡的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 1/4;世界品牌实验室2018年发布的数据统计来看,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的企业仅入选38个,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道路还很长。

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影响及对策

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影响及对策

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影响及对策摘要:自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生产要素的相关条件也在发生一定改变,劳动力的供应越来越紧张,导致工资成本、企业资金成本以及土地开发建设成本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的制造业的低成本的优势不复存在,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使我国经济以及出口换挡速率变慢。

故需要对制造业的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进行了解,分析影响因素,提出针对策略。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变化;影响因素;针对策略根据2014年的一项报告发现:2004年到2014年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前25位的工业制品的出口经济体的工资增长率、劳动的生产率逐渐发生改变,并且将美国作为基础,对不同经济体的成本竞争力得分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制造业成本指数提升10分,这也表示我国的制造业的成本和美国无限贴近,导致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面积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一、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的成本变化制造业的生产要素成本包括直接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外部交易成本。

直接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等,流通成本包括物流成本以及汇率成本,外部交易成本包括环境成本、整体营商环境成本、政府廉洁程度成本。

和国际机构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因素进行分析,确认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情况。

(一)劳动力成本近些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

首先,受到人口结构的改变的影响,适龄的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值越来越高,劳动人口的绝对量越来越低,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改变,导致大幅提升了企业用工成本。

其次,《劳动合同法》既能够保证劳动人群的合法利益,还会将企业对于员工社保支出量大大增加。

第三,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逐渐提升,人们对于闲暇的需求越来越高,劳动时间降低,会使劳动力供应逐渐紧张。

第四,因为有部分职业女性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工作,导致就业率越来越低。

(二)资金成本通过国际研究发现:2014年国内一年的贷款基准利率为5.6%,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更高,但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更低。

《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转型升级对于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绿色金融的概念与特点绿色金融是指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活动。

其特点包括政策引导性强、资金投入大、风险控制严格等。

绿色金融通过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产业向低碳、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1. 资金支持作用绿色金融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推动了制造业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通过政策性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2.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金融通过支持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绿色金融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推动制造业的绿色发展。

3. 产业结构调整绿色金融通过引导资金流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在政策引导下,资金更多流向环保、节能、低碳等绿色产业,促进了制造业向绿色产业转型。

同时,绿色金融还通过优化产业链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力度仍需加强。

部分地区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绿色金融发展缓慢。

2. 金融市场不健全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和评估体系。

这导致绿色金融产品在设计和发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速度。

3. 企业环保意识不足部分制造业企业环保意识不足,对绿色金融的认知不够深入。

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缺乏动力和积极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引导和支持。

论制造企业投资的“脱实向虚”问题

论制造企业投资的“脱实向虚”问题

论制造企业投资的“脱实向虚”问题摘要:作为我国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其稳定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固,与我国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

但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投资出现的“脱实向虚”的现象非但没有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反倒造成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本文基于相关经济理论,探讨目前制造企业减少生产性投资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这种脱实向虚的现状,寻找其影响因素,希望为抑制制造企业脱实向虚现象做点贡献。

关键词:制造企业脱实向虚影响因素“脱实向虚”亦被称为“企业金融化”,其含义是资本转向虚拟领域,而脱离实体经济的生产和流通环节,造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规模萎缩、发展停滞,而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持续膨胀的经济现象,亦被称为“企业金融化”。

科技的发展、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资本市场的兴旺,制造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通过委托理财、购买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方式进行投资,以应对实体部门在市场中的颓势局面。

这些制造业企业尤其热衷于投资房地产行业,这是出于房地产行业高投资收益率、较短回报周期的理由。

据CSMAR统计,我国制造业企业总资产中金融资产所占比重,已经由1996年的10.3%波动增长至22.9%,年均增长率超6.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

促进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融合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脱虚返实”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制造业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危害不仅在于其减弱了实体经济对社会商品的供给能力,还在于其加剧了经济活动和的不确定性,加大了金融危机出现的潜在风险。

现阶段,特别是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之下,我国的实业投资回报普遍下降,“投资难于获取”这一问题再次被放大,企业家们投资实业的意愿更是遭受到了打击。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实业投资意愿,遏制“脱实向虚”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本文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蓄水池”理论和“投机套利”理论。

浅析中国经济金融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浅析中国经济金融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浅析中国经济金融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经济金融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金融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中金融部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金融活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的现象。

金融化的建立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引进海外资本和技术,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融化也存在诸多负面影响,比如过度金融化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增加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进而影响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深入分析中国经济金融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金融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和规范金融发展。

一、宏观经济因素1. 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经济转变,金融业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增强。

随着制造业和农业的比重下降,金融业对于服务业的资金需求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化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一种途径。

2. 经济增速和经济体量中国经济增速和经济体量对金融化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放缓,但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这使得中国金融市场规模扩大,金融活动日益频繁,金融化现象愈发明显。

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也带动了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壮大,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活跃度都在逐渐增加。

中国经济增速和体量的变化对金融化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3. 政策导向政策导向也是影响中国金融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金融改革,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的出台,为金融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规范。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规范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这些政策导向对于金融化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金融市场因素1. 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金融化的程度。

《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了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绿色金融如何助力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高效的发展模式,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压力。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其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绿色金融在制造业转型中的具体作用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绿色金融理论概述绿色金融是指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模式。

它以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金融工具,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

绿色金融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1.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鼓励制造业向绿色方向发展。

2. 市场机制:绿色金融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和供求关系,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金融工具: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为制造业提供了融资支持,推动其向绿色方向发展。

四、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提高产业效率,降低污染排放。

同时,绿色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运作为制造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五、案例分析以某省绿色金融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例,该省通过制定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该省建立了绿色金融市场,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等方式,为制造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制造业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研究

制造业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研究

制造业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研究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和供应链全球化的趋势,制造业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制造业作为资本密集型和周期性产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供应链金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制造业供应链金融的背景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制造业供应链金融的背景与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呈现出供应链全球化的趋势。

制造业的供应链中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如原材料采购商、生产商、物流运输商等等。

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 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耦合,资金需要随着物流的变化进行流动。

2. 参与方众多,存在信息不对称,难以确定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

3. 传统的金融机构对于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相对较少,尤其是小微企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大约有16万家,其中95%为中小微企业。

然而,中小微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面临较大的融资难题,主要表现为:1. 资金需求量较小,金融机构不愿为其提供贷款;2. 信息透明度不高,难以获得银行的信任;3. 审批流程复杂,周期长,难以及时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因此,制造业供应链金融市场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金融服务模式,尤其是要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特别设计。

二、制造业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问题1. 资金流动迟缓问题在传统模式下,制造企业在采购原材料、制造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持续支持,然而在物流企业和贸易商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资金流转迟缓。

金融机构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但这需要时间成本。

因此,资金流动的迟缓是制造业供应链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2. 风险管理问题在制造业供应链中存在多个环节和参与方,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增加企业的信用风险。

企业如何确定合适的融资额度和合适的融资产品也成为了制造业供应链金融市场的难题。

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深入,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提高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技术创新、市场营销、成本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支持成为制造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金融支持为制造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制造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更新、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支出。

而金融支持提供了各种融资工具,包括贷款、融资租赁、股权融资等,帮助制造业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

金融支持为制造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

制造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更是如此。

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保险、外汇风险管理等工具,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降低风险,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金融支持为制造业提供了创新引导。

制造业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而金融机构提供的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等创新支持,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金融支持还可以促进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制造业与金融业、科技业、服务业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互动,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合作提供支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实际情况中,制造业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金融机构对制造业的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对制造业的融资需求和风险把控能力不足。

制造业企业自身的信用状况和风险评估也是影响金融支持的因素,一些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存在信用不佳、风险高、融资困难等问题。

金融机构对于制造业创新投入和技术更新的支持力度不够,往往更关注企业的抵押和担保,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长期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金融支持与制造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强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加大对制造业的了解和支持力度,推动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中国汽车供应链金融行业宏观因素、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汽车供应链金融行业宏观因素、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汽车供应链金融行业宏观因素、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分析一、发展宏观因素1.政策因素政策对供应链金融发展起到引导、扶持、规范和管理作用,将有利于供应链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促进供应链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已出台多项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

2.市场因素汽气车供应链金融伴随汽车市场发展壮大成长起来,汽车市场运行态势对汽车供应链金融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全球汽车供应链金融市场分析从全球来看,2018年全球汽车产量约9571万辆,较2017年下降1.1%,假设平均每辆车价格为10万元,若汽车销售端的供应链金融渗透率为10%,则全球汽车销售环节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接近1万亿元。

此外,从新能源汽车来看,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202万辆,同比增长达65.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1%,围绕新能源汽车的新兴汽车供应链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2)中国汽车供应链金融市场分析《2020-2026年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发展风险评估及投资趋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从国内来看,2018年我国新车销量约2800万辆,尽管较2017年有所下滑,但仍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

一方面,伴随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共享汽车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生态日趋复杂,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日趋增多。

另一方面,2017年我国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分别约为 1.32万亿元、1.66万亿元,假设以10%的供应链融资渗透率来估算,则2017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合计供应链融资达到3000亿元。

2018年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天数、应付账款天数均较2017年有所增加。

具体来看,2018年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天数为73天,分别约为整车制造类上市公司和汽车经销商类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天数的2.7倍和10.4倍,应收账款压力较大。

2018年整车制造类上市公司应付账款天数最长为115天,分别约为汽车零部件类上市公司和汽车经销商类上市公司应付账款天数的15倍和164倍,这也体现出上游汽车零部件企业回款较慢。

《税收负担对我国制造业资本金融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负担对我国制造业资本金融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负担对我国制造业资本金融化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我国,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运行。

近年来,税收负担对制造业资本金融化的影响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税收负担对我国制造业资本金融化的影响,分析其内在机制和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税收负担与制造业资本金融化的概念界定(一)税收负担的概念税收负担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缴纳各种税款而承受的经济压力。

它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多种税种。

合理的税收负担有助于调节企业利润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

(二)制造业资本金融化的概念制造业资本金融化是指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金融手段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投资和资本运作的过程。

资本金融化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税收负担对制造业资本金融化的影响分析(一)税收负担对制造业企业融资的影响高税收负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往往依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高税收负担会加大企业的还款压力,降低银行的放款意愿。

此外,高税收负担还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的信用评级,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二)税收负担对制造业企业投资的影响税收政策对企业投资具有导向作用。

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然而,过高的税收负担会削弱企业的投资意愿,限制企业的投资能力。

特别是在创新投资方面,高税收负担会增加企业的研发成本,降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三)税收负担对制造业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资本运作是企业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

在高税收负担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成本增加,影响了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

ESG表现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

ESG表现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

ESG表现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作者:***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24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制造企业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结果显示:制造企业ESG表现以及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表现均与金融化显著正相关。

通过替换解释变量、工具变量法、倾向性得分匹配(PSM)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

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企业ESG表现对金融化的影响与制造企业权力结构有关,但与制造企业产权性质无关。

两职分离的制造企业中ESG表现与金融化显著正相关,而两职合一的制造企业中此种关系并不显著。

关键词:ESG表现;企业金融化;制造业;实体企业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而要保证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就需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随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绿色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ESG契合绿色发展理念,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被用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推动下,我国有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法规相继出台,完善ESG评价体系,加快ESG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ESG的持续关注与重视,ESG在我国不断向縱深发展。

有关机构从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三维度出发,构建了企业ESG量化评价指标,通过评级或评分来评价企业的ESG表现。

从当前来看,企业提升ESG表现的动机尚存争议。

一方面,企业提升ESG可能是为了谋取自身的长远发展,此时,企业会减少金融资产投机行为。

另一方面,企业提升ESG只是为短期获利提供便利。

企业通过提升ESG表现展现出虚假的企业形象,进而掩盖自身过度逐利的不当行为,配置大量金融资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以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影响制造业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原因。

研究发现:其一,债务水平和公司成长性提高,企业家对宏观经济预期的积极程度提升能够明显抑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配置;其二,内部现金流水平改善,委托代理矛盾加剧会促进金融化水平的加深。

关键词:制造业;金融化水平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经济金融化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经济金融化描述了金融部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的现象,其在微观层面的表现即为非金融公司金融化。

Krippner (2011)指出,非金融公司金融化是指与实体资产投资相比,非金融公司在经营决策中日益偏好金融投资。

随着宏观环境波动和金融市场发展,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Crotty(2005)和Lazonick(2012)认为,全球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商品市场竞争态势日益严峻,同时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为企业参与金融投资提供了机会,这可能改变非金融公司的投资决策,导致非金融公司减少实体投资,增加金融投资。

江春和李巍(2013)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波动对中小企业具有明显影响,但是对大公司的影响程度较低。

李顺彬和韩平(2019)也认为,企业金融化水平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

当企业主营业务发展未达到预期目标时,非金融企业倾向于通过金融投资在短期内改善经营业绩,提升资产回报率和现金流水平,这
可能缩短企业投资的规划周期,并使管理层经营管理的目标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为短期投资回报的实现,进而削弱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创新的意愿(Lazonick,2012),进一步导致资金从实体部门流向金融投资。

制造业企业加大金融投资可能加剧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

因此,在此背景下探讨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设计
(一)研究设计
本文构建的回归模型。

(二)变量说明
1.债务水平。

江春和李巍(2013)指出,债务增加会抑制非金融公司金融资产配置。

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仍是银行借贷,负债上升可能削弱其进一步获取融资的能力。

因此,本文以资产负债率(Debt)度量企业的债务水平。

2.公司成长性。

企业持有实体资产和金融资产取决于风险和收益的权衡(Tobin,1965)。

主营业务发展良好时,营业收入增长带来现金流入,企业会倾向于扩大生产能力,同时减少金融投资。

因此,本文以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衡量公司成长性。

3.股权集中度。

韩丹和王磊(2016)认为,股权高度集中能够使管理层利益和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但也可能导致控股股东通过过度投资谋求控制权收益,减少金融投资。

因此,本文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OC)作为股权集中度的代理变量。

4.内部现金流水平。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构成企业重要的资金储备,
在面对好的投资机会时可以以低成本筹措资金。

金融资产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同时能够产生较高的投资收益。

因此,本文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Cashflow)衡量企业的内部现金流水平。

5.高管代理问题。

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矛盾显著影响管理层的投资决策行为。

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高层管理者可能将更多资源用于配置金融资产,以便在短期内改善企业绩效。

因此,本文参考罗玮和朱春艳(2010)的研究,使用管理费用率(Admin)衡量高管代理问题。

6.企业家信心。

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表现为积极时,可能会加快规模扩张的速度,从而减少金融投资。

因此,本文以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一致指数衡量(CMEP)企业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期。

7.产权性质。

我国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受融资约束差异等问题影响(李延喜等,2015),二者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将产权性质(State)纳入模型,若一家公司为国有企业,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三、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11-2017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统计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得到6219个样本观测值。

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持有率均值为6.81%,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47.40%,表明一部分制造类上市公司持有大量金融资产,也反映我国制造类企业金融化程度逐步加深的现象。

(二)实证结果分析
债务水平提高会抑制金融资产配置。

负债增加会降低企业的财务安全水平,削弱其获取银行信贷的能力。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与金融化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

主营业务发展良好,企业会将更多资金用于扩大生产。

内部现金流水平提高支持更多的金融资产配置。

委托代理矛盾加深会激励管理层加大金融投资。

高层管理者基于业绩压力和个人利益最大化期望,以短期业绩提升和投资回报实现作为经营管理决策的优先级。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会影响投资决策。

当企业家对经济环境持正向预期时,会倾向于加大经营资产投资;反之,会加大金融投资。

国有企业中,股权集中度提高对金融化水平存在显著抑制作用。

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金融资产配置可能受限。

非国有企业中,股权集中度与金融化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非国有企业中可能存在持股比例较大的偏好短期盈利的机构投资者(谢家智等,2014)。

四、结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其一,债务水平和公司成长性提高,企业家对宏观经济预期的积极程度提升能够明显抑制金融资产配置;其二,内部现金流水平改善,委托代理矛盾加剧会提高金融化水平。

作者:高芳余峰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