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药学学习笔记之麻黄篇

合集下载

解表药之麻黄——用药经验分享:发汗平喘宜麻黄,利尿消肿功效强;外感风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

解表药之麻黄——用药经验分享:发汗平喘宜麻黄,利尿消肿功效强;外感风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

解表药之麻黄——用药经验分享:发汗平喘宜麻黄,利尿消肿功效强;外感风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欢迎阅读,收藏并转发,文末有福利,不能错过!麻黄【性用概要】又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茎枝,其味辛、微苦,性温。

入肺、膀胱经。

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因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故为治疗感冒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壅闭之气喘咳嗽的常用要药。

由于麻黄既可宣肺开腠发汗,又能温化膀胱行水利尿,故常用于治疗兼有表证的水肿或水肿腰以上为甚者。

凡体虚多汗、肺虚咳喘者忌用。

用法:水煎服,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

用量:6~9克,大剂最可用至20克。

【临证配用】麻黄-桂枝麻黄善宣卫气散表寒,桂枝善入营分而温通血脉。

两药配伍,既入卫又入营,发汗之力尤胜。

《本草正义》谓:“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

”二者相配,既发营中之汗,又发卫中之汗。

故凡邪气在表而致腠理郁闭、营阴郁滞之表实无汗、恶寒发热、身痛腰痛者,用之每有佳效。

方如麻黄汤。

麻黄-杏仁麻黄宣肺平喘,杏仁肃降肺气,一宣一降,使肺气恢复其宣降之常,相配有散寒止咳平喘之效,常用于治疗风寒等邪气犯肺之咳嗽、气喘等证。

《本草思辨录》谓:伤寒发汗,以麻黄为主,杏仁为辅;治喘以杏仁为主。

麻黄为辅,故二物并用,其效始捷。

”对痰热蕴肺之喘促,则宜与桑皮、黄芩等清肺之品。

用方如三拗汤、定喘汤等。

麻黄-生石膏麻黄辛温,石膏辛寒,如辛凉大于辛温,则为辛凉发散重剂。

既能解表,兼可清里,《本经疏证》谓:“麻黄得石膏则发散不猛。

故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发热无汗烦躁不安者,方如大青龙汤。

因麻黄又能宣肺平喘,石膏善清泄肺热。

二者配伍,寒热同用,既能宣泄肺热。

发越水气,又无过热过寒之弊。

取《内经》“火郁发之”之义。

常用于治疗热邪壅肺,肺气郁闭之咳嗽、喘促等症,方如麻杏石甘汤。

对于风热犯肺,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所致的水肿实证,亦有佳效。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神农本草经》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中药材麻黄

中药材麻黄

中药材麻黄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麻黄、净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且有润肺之功)【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按语】1.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

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

2.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

3.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方剂举例】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表实者。

三拗汤(《和局方剂》):麻黄、杏仁、甘草。

用于感冒风寒,咳嗽气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中药---麻黄

中药---麻黄

中药---麻黄【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

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应用】1.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 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与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阳和汤。

【用量用法】2—9g。

宜后下。

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

注古人说:煎麻黄时应去沫,近代研究证实麻黄的医疗效用部分尚在沫里。

中医经验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

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

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

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

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

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中药知识必学:麻黄

中药知识必学:麻黄

中药知识必学:麻黄麻黄辛温归肺膀,发表镇咳平喘良感冒发热头身痛,痰饮咳嗽风肿瘴自然界有很多的物种都是很奇妙的,尤其是中草药,它们同一植株的很多部位在应用上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有的是全株入药,有的是用根,有的是用叶,有的是用茎,有的是用果实,有的是用种子,有的是用花,也有的是用其中的一两个或几个部位等等。

有些中药是各个部位合并使用的,有些中药是分开使用的,有些中药是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的,因为同一种中药,不同用药部位,功效不一样,有的甚至截然相反,麻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本品气微香,味涩、微苦。

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麻黄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而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则为麻黄根,麻黄与麻黄根同出一源,均可治汗证。

然麻黄主发汗,以发散表邪为用,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麻黄根主止汗,以敛肺固表为用,为止汗之专药,可内服、外用于各种虚汗。

对于此,民间还流传着一段传说:相传麻黄原来的名字叫做无叶草。

因为它茎枝细长,有节如竹,叶片退化,只有少数膜质鳞叶,所以人们将它称作无叶草。

用这种草治病,根和茎的作用不同。

其茎能够发汗,而根却用以止汗,虽同是一物,作用恰好相反,一旦混用,就会造成麻烦。

有个医生在治疗一个出虚汗病人时,混淆了“发汗用茎,止汗用根”的原则。

竟让病人服用了大量的茎枝,结果虚汗未止,反而大汗淋漓,筋惕肉瞤,以致亡阳而毙命,惹出了很大的麻烦。

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教训,便把无叶草改称为麻烦草,因为麻烦出在茎枝上,而茎色黄绿,故此后来改名麻黄。

▲麻黄根这个传说是让我们注意鉴别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当然,麻黄的名称由来不是这样的,麻黄茎细长圆柱形而微扁,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若放置日久,则变为黄色。

麻黄记忆口诀

麻黄记忆口诀

麻黄记忆口诀麻黄这味中药啊,在中医里可是有着重要地位。

要记住它的相关知识,还真得有个巧妙的口诀。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中医交流活动,碰到一位年轻的中医学生,正为麻黄的知识点犯愁。

我跟他说:“别着急,咱有口诀能帮忙。

”先来说说麻黄的性味归经。

口诀就是“麻黄辛温肺膀胱”,意思是麻黄味辛、性温,归肺和膀胱经。

这就好比麻黄这位“小战士”,专门在肺和膀胱这两个“战场”上发挥作用。

再讲讲它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喘,利水消肿膀胱畅”。

想象一下,人体就像一个城堡,当外邪入侵时,麻黄就像是勇猛的战士,打开城门,把邪气通过汗液驱赶出去,这就是发汗解表的作用。

而肺就像城堡里的指挥官,要是肺气不宣,人就会喘咳,麻黄能帮助肺气通畅,缓解喘咳,这就是宣肺平喘。

至于利水消肿呢,就像是疏通城堡里的水道,让多余的水液顺利排出,使得膀胱的功能正常运转。

在临床应用上,麻黄的口诀是“风寒表实无汗证,肺气郁闭喘咳鸣,风水水肿小便少,阴疽痰核寒痹疼”。

比如说,遇到风寒感冒,身体被寒邪紧紧束缚,汗出不来,这时候麻黄就派上用场了,它能让人发汗,把寒邪赶跑。

要是有人肺气郁闭,咳嗽气喘得厉害,麻黄也能大展身手,帮助肺气通畅。

还有那种因为水液代谢出问题导致的水肿,小便又少的情况,麻黄能促进水液排出,解决问题。

至于阴疽、痰核、寒痹疼痛这些病症,麻黄的温通之性也能发挥作用。

麻黄这味药啊,使用的时候可得小心。

它发汗的力量比较强,所以那些身体虚弱、自汗盗汗的人可不能随便用。

就像打仗,得摸清敌我情况,不能盲目出兵。

想起当年我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为了记住麻黄的这些知识,天天嘴里念叨着这些口诀,走到哪儿念到哪儿。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还不自觉地念出声来,旁边的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但也正是靠着这样的反复念叨,我把麻黄的知识记得牢牢的。

总之,记住麻黄的记忆口诀,对于掌握麻黄这味中药的相关知识非常有帮助。

希望大家都能轻松记住,为中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伤寒论》经方方剂之麻黄汤

《伤寒论》经方方剂之麻黄汤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四、麻杏甘石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膏45~100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汗出。

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解:无大热,谓不似阳明病热实于里的身大热,但并非无热之意。

大意是说: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汤汗以解之。

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虽亦外邪未罢,而不可更行桂枝汤,则可与麻杏甘石汤。

按:此汗出纯由于里热的熏蒸所致,汗出稠粘量多而臭味重,与桂枝汤证的自汗淡薄量少而臭味轻者有异。

不过热实于里身当大热,今无大热则未至阳明内结的热实程度甚明。

故知此喘无关于里实满的承气证,而半由于麻黄证,亦半由于热壅于里,故以两解表里的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注解:太阳误下后,热陷于里而致表里并病,亦每见本方证,当然不可与桂枝汤而宜与本方。

按:喘而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

气管炎、肺炎等常见本方证。

但并非这两病的特效药,若适是病,即用是药反而多误。

中医治病在辨证,用非其证,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学者常须识此,慎勿等闲视之。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验案】陈某,男性,24岁,病历号97771,1965年3月25日初诊。

自昨日恶寒身疼,咳喘咽干,自服A.P.c两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干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

证属外寒里热、肺气不宜,治以解表清里、宣肺降逆,与麻杏甘石汤:麻黄18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结果:上药服二剂,汗出及喘减。

继以桑杏汤加减,服六剂诸症已。

五、越婢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方解】此亦同麻杏甘石汤,为外邪内热的治剂。

麻黄亲尝与学习笔记

麻黄亲尝与学习笔记

麻黄亲尝与学习笔记导读:作者写道“麻黄煎汤为褐色,气微香,有稍稍清凉之感,味稍苦,涩味重,如食生柿子;而炙麻黄煎汤,味微甜,微涩。

”小编就知道作者为了解麻黄的性味亲自品尝过这味“猛药”,这让小编对作者肃然起敬,确实只有自己尝过,才能更了解这味药,才能在临床上应用自如。

“风药之首——麻黄”学习笔记麻黄鉴别:体轻,质脆,易折断。

生麻黄剥开,其茎中有朱色细末,似朱砂(故曰朱芯麻黄),闻之有轻微清凉之香,有通鼻之感。

麻黄分类:生麻黄、蜜麻黄(100g麻黄加20g蜂蜜)、麻黄绒、蜜麻黄绒(100g麻黄加25g蜂蜜)、泡麻黄。

炙麻黄的药性被缓和、麻黄绒的部分有效成分被破坏,在临床上,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年老体弱、小儿可炙用或捣绒用。

虚汗证、虚喘证慎用。

麻黄煎煮:古人:宜先煎,去水面浮沫,沫令人烦。

现代:常规煎煮。

麻黄煎汤:为褐色,气微香,有稍稍清凉之感,味稍苦,涩味重,如食生柿子;而炙麻黄煎汤,味微甜,微涩。

去沫的麻黄煎剂:去沫后气味都有减弱,因麻黄的有效成分有挥发性。

且并非沫令人心烦,麻黄煎剂本身就令人烦,服后可令心率增快,可令心慌,也可使失眠者夜间难眠烦躁,体虚的人感觉更明显,《别录》记载麻黄止好睡。

麻黄应用:《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一名龙沙。

”《本草备要》:“辛,温,微苦。

入足太阳,兼走手少阴、阳明,为肺家专药。

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

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

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咳逆上气,赤黑斑毒,毒风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肿痛,水肿风肿。

”《千金要方》曰:“诸急证多是风,诸风皆用麻黄。

”医家将麻黄列为风药之首,即知麻黄祛风之力强,故诸风所夹之寒、热、湿、疟、毒等皆可用此药以祛之,唯药量之拿捏而已,故《本经》所言“主中风,伤寒,头痛(头痛者为伤寒所致),温疟”,以其能“发表出汗,去邪热气”尔。

1、风药之首。

麻黄、桂枝

麻黄、桂枝

麻黄、桂枝麻黄汤方,要注意的一些基本配伍组合,* 麻、桂相须,* 麻、杏的宣降,大家对这个方面比较了解,就不多分析了。

(摘自《方剂学》学习笔记)============================(一)麻黄桂枝【单味功用】麻黄味辛、微苦,性温。

入肺、膀胱经。

本品中空而浮,长于升散。

& 它既能发汗散寒而解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以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 又能散风止痒、散邪透疹,用于治疗麻疹透发不畅,以及风疹身痒等症。

& 还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用于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以致咳嗽气喘、胸闷不舒,以及水肿兼见表证者。

& 另外,还可温散寒邪,以治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诸症。

桂枝味辛、甘,性温。

入心、肺、膀胱经。

本品为肉桂的嫩枝,体轻,色赤,有升无降。

& 既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有汗,恶风、发热等症;& 又能温阳化气、利水消肿,用于治疗心脾阳虚、水湿内停,以致胸胁支满、心悸、气短,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还能横行手臂、温经通脉、祛风除湿、宣通闭阻、祛寒止痛,用于治疗胸痹、胸痛(冠心病心绞痛)、心悸、气短、憋气、脉结代等症;& 亦可治疗风寒湿痹,肩臂肢节疼痛,以及妇女经寒瘀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诸症。

《本草疏证》云:桂枝“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伍用功能】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开玄府以发汗;桂枝辛温发散,色赤入营,解肌以和营,协同麻黄入于营分,随麻黄又出于血分,以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令汗出而解。

* 二药伍用,发汗解表,善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之表实证,为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治】1.感冒风寒,以致发热、无汗、恶寒、怕风、头身疼痛之表实证;2.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痛诸症;3.表邪壅盛,阳气不得宣发,而致咳喘诸证。

【常用量】麻黄 3-6 克。

麻黄

麻黄

麻黄麻黄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

秋季(立秋至霜降之间)采割,晒干切段。

麻黄气微香,味涩、微苦。

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炮制: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平喘利尿,温散寒邪,散寒通滞,善治肺气不宣之咳喘,风寒表实无汗证,风水水肿,咳喘气急,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一、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二、功效应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

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作用特点)。

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塞无汗,肺气不宣(病因病机)的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常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

麻黄兼有平喘之功,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

(注:麻黄主要用于平喘,不化痰饮,止咳效果不好,一般配伍杏仁止咳。

)2、宣肺平喘,用于胸闷喘咳。

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胸闷的要药,常辅以苦杏仁等止咳平喘药。

1)风寒咳喘。

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

开宣肺气,散风寒平喘。

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2)寒饮咳喘。

若兼内有寒饮(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3)肺热咳喘。

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肺热壅盛,高热喘急),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药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甘石汤。

(注:麻黄辛温燥烈——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肺)3、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浮肿(水肿而兼有表证)。

麻黄发汗利水(宣肺发汗、通调水道),有助于消散水肿。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麻黄汤加减方(一)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麻黄汤加减方(一)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原文解读
①更行:更,再也;行,用也。更行,即再用之意。
②无大热者:因无表邪,故言表无大热(但并非无热, 由于肺与皮毛相合,主气,可能有发热,或高热不退)
③可与:与,给的意思;可与,可以给的意思。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方解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 麻黄汤加减方(一)
《伤寒论》原文解读
[原文]
发汗后,不可更行①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②, 可与③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 (去皮尖)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
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满③,或喘者,小 青龙汤主之。(40)
麻黄(去节 )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原文解读
①心下有水气:心下指上腹部,即指胃脘部,此处泛指 里。水气,为病理概念,即指水饮之邪。
②噎:噎(y ē) ,此处指咽喉部有物梗阻而不畅的感觉。
③少腹满:少,通小字,此处指下腹部胀满。。
小青龙汤方解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去皮),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
小青龙汤方解
小青龙汤方解
小青龙汤方解
小青龙汤的药对
1.麻黄、桂枝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行水;桂枝,解肌发表, 温通血脉,化气行水;两药相须,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利尿 行水可顾及水饮,宣肺通脉又能兼顾喘咳身痛。

药性记忆口诀

药性记忆口诀

中药学药性记忆口诀:解表药01、发汗解表(发表)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麻黄——水肿宣传(蚂蝗发表水中宣传)】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香薷——水肿和化(相如发表水中荷花)】浮萍: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透疹止痒【浮萍——水肿透痒(浮萍发表水中偷羊)】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阳化气【桂枝——经通温化(鬼子发表精通文化)】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生姜——温止呕咳(生姜发表闻之OK)】02、祛风胜湿止痛(风湿痛)防风:解表解痉祛风胜湿止痛【防风——表痉(防风宝镜)】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羌活——表寒(搞本枪火彪悍)】03、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细辛:温化(细心学文化)】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白芷:湿带肿脓(柏芝十代中农)】苍耳子:祛风散寒通窍止痛除湿止痒【苍耳:湿痒】辛夷:散风寒通鼻窍04、解表透疹药圈会员收集分享西河柳:解表透疹祛风除湿西河:风湿荆芥:解表透疹散风止痒止血荆芥:风痒血(警戒风扬雪)紫苏:安胎行气宽中发表散寒解鱼蟹毒紫苏:胎中寒毒(自疏胎中寒毒)05、疏散风热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蔓荆:清头风痛薄荷:疏散风热疏肝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薄荷:疏肝利头咽疹(北河树干里头演阵)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疗疮牛蒡:肺咽疹毒消(牛蒡飞烟疹毒消)06、明目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蝉蜕:风痉疹痒目(残颓风景真养目)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木贼:退血(木贼退学)桑叶: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桑叶:平凉止肺燥(桑叶屏幕两只肥皂)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菊花屏幕死)07、升阳解热葛根:升阳止泻解肌退热透疹生津葛根:泻疹津(哥根谢枕巾)升麻:升举阳气解表退热透疹解毒(升麻透疹毒)柴胡:升阳举陷解表退热疏肝解郁柴胡:举陷疏肝(柴胡锯树干)淡豆豉:解表除烦(吃豆解表烦)清热药药圈会员收集分享08、清热泻火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石膏:烦渴收疮肌血(石膏烦渴收藏鸡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知母淫灶)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天花省劲肥皂消)09、清热除烦利尿栀子: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栀子:泻火凉解肿痛(侄子谢获两届总统)芦根:清热生津除烦利尿止呕(芦根生津止呕)竹叶:清热生津除烦利尿 (竹叶生津)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10、清肝明目青葙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青箱卸货退役)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蜜萌养肝)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谷静疏热)决明子:润畅通便(决明润肠)夏枯草:散结消肿(吓哭接种)11、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芩血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黄柏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龙胆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苦参撒羊尿)12、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连翘:消肿结尿(连翘小盅接尿)13、清热解毒凉血(死两)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斑斓丽烟)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大青叶:消斑消肿利咽(大青斑消烟)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定惊(清代精斑)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摆头之力)紫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紫钉消肿)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马齿淋死2只)14、清热解毒消痈排脓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通淋(蒲公通淋)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鱼腥通淋)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败酱鱼桶)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紧敲鱼桶)15、清热解毒利咽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舌干去谈接种)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山豆消肿)马勃:清肺解毒止血利咽(马脖之血)木蝴蝶:疏肝和胃清热利咽(蝴蝶树干)16、清热解毒燥湿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秦皮:止带清肝明目(秦皮带,清肝目)白鲜皮: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白鲜皮,祛风痒)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鸦胆子:杀痢疣(压担子,啥理由?)17、清热解毒利湿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利关节(土附利关节)白蛇草:清热解毒利湿消痈(白蛇消痈)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吹盆退黄)半枝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散瘀止血半枝莲:水肿散瘀止血(半枝雨中)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半边脸肿)18、清热解毒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牛黄:风痉化痰开窍(牛黄风景画摊开瞧)熊胆:清热解毒止痉明目(熊胆精明)重楼:清热解毒息风定惊消肿止痛重楼:息风定惊肿痛(重楼西风惊总统)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野菊疏肝风)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红藤:通络活痛(红藤活动通络)19、清热凉血润肠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润肠生津(生地养阴生津)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润肠解毒散结玄参:阴火毒结(玄参阴火毒结)20、清热凉血散瘀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牡丹皮:血瘀退虚热(牡丹雪雨退虚热)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赤芍:瘀痛清肝火(赤勺鱼桶清肝火)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水牛角:泻火解毒定惊(水牛卸货读定经)紫草:凉血解毒活血透疹紫草:解毒活血透疹(紫草解毒血透疹)21、除疳热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22、退虚热凉血青蒿: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青蒿解暑截疟)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地骨清肺生津)白薇: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白薇: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白薇青林独闯)泻下药23、泻下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大黄:攻火毒,止血瘀芒硝:泻下软坚清热泻火回乳芒硝:泻坚清火回乳芦荟:泻下清肝杀虫番泻叶:泄热通便消积健胃(番泻泄便消积健胃)24、润畅通便火麻仁:润畅通便郁李仁:润畅通便利水消肿25、泻水逐饮,散结消肿甘遂:泻水逐饮散结消肿京大戟:泻下逐饮散结消肿红大戟:泻水逐饮散结消肿千金子:泻水逐饮破血消癥26、泻下逐水,去积杀虫巴豆:泻下逐水,去积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巴豆:退痰咽疮腐(笆斗退贪掩疮腐)牵牛子:泻下逐水杀虫去积(牵牛杀积)芫花:泻下逐水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芫花:痰杀疮(芫花探纱窗)祛风湿药药圈会员收集分享27、祛风湿止痛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毒火劫镖)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放几粒水)川乌:祛风湿止痛散寒(船屋散寒)徐长卿:祛风湿止痛止痒解蛇毒活血通络徐长卿:痒蛇活络 (长卿养蛇活络)28、祛风湿强筋骨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安胎(寄生补肝肾胎)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利水(五皮补肝肾水)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鹿衔草:肺咳经血(鹿草肺咳经血)香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香皮利水消肿)29、祛风湿通经络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威灵:消痰治鲠(威灵笑谈致骾)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青风里小便)臭梧桐: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臭桶降血压)豨睑草: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清热解毒豨睑草:降血压清热解毒(鸡奸酱鸭死)秦艽:祛风湿通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秦艽:清虚热利湿退黄(禽交虚腿黄)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穿山龙:活血化痰止咳(穿山活坦克)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雷公藤:血肿痛毒虫(雷公雪中捅毒虫)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30、祛风通络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骑蛇定惊)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乌蛇定惊)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落石血肿)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桑枝利水)路路通:祛风通络利水止痒通经下乳路路通:水经乳痒(路通水样经乳)丝瓜络:祛风通络化痰散结(丝瓜化痰散结)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木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木瓜始终敬畏)芳香化湿药31、燥湿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厚朴行气消喘)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草蔻行气温呕)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苍术:健祛发明 (苍竹捡去发明)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曹国稳重弹虐)32、化湿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砂仁:行气温泻胎(杀人性起问邪态)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白蔻性起问纸偶)广藿香:化湿解暑发表止呕(广货结束发飙偶)佩兰:化湿解暑(佩兰化湿解暑)利水渗湿药33、利水渗湿猪苓:利水渗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茯苓健神)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薏苡仁:健泻除痹清脓(异人间歇出屁清脓)泽泻:利水渗湿泄热(泽泻泄热)34、清热利水通草:清热利水通气下乳(通草通气下乳)茵陈:清热利湿退黄(茵陈利湿退黄)35、利尿通淋车前子:利尿通淋清肺化痰渗湿止泻明目车前子:清痰渗泻明(车前轻弹深写明)滑石:利尿通淋清解暑热外用清热收敛滑石:清暑热收敛(化石清暑热手链)广钱草:利尿通淋清热除湿(光线清湿热)连钱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连钱草:清热解毒瘀肿(连线死鱼肿)金钱草:利尿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金钱草:退毒肿(金线退毒肿)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石韦:凉止咳(石猬两只壳)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灯心清心烦)36、利尿通淋海金砂:利尿通淋止痛(海金砂止痛)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去买破铜镜)木通:利尿通淋泄热通经下乳(木桶谢经乳)冬葵子:利尿通淋润畅通便下乳(冬葵润下乳)37、利尿通淋扁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扁蓄杀虫痒)地肤子:利尿通淋祛风止痒(弟妇去疯痒)荜薢:祛风湿利湿浊(逼姐疯湿浊)温里药38、散寒止痛附子:散寒止痛补火助阳回阳救逆(附子补火回阳)肉桂: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引火归元肉桂:补引经通(肉桂补引火温)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捂住树干燥泻)花椒:散寒止痛杀虫止痒(花椒杀虫止痒)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茴香理气和胃)荜拨:散寒止痛39、温中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高姜三通问偶)干姜:温肺化饮温中回阳(干姜问阴问阳)丁香:温肾助阳温中降逆(丁香问神问你)理气药药圈会员收集分享40、行气止痛木香:行气止痛调中(木香调中)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青香解毒消肿)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甘松开郁醒脾)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沉香降中温气)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乌药温肾散寒)荔枝核:行气止痛祛寒散结(荔枝祛寒散结)香附:行气止痛疏肝调经(香附疏肝调经)玫瑰花:行气止痛活血解郁 (玫瑰活血解郁)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川楝杀虫疗癣) 41、理气宽中化橘红:燥湿化痰理气散寒消食 (话剧灶坛寒食) 橘红: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橘红灶坛彪悍)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陈皮灶坛调中)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纸壳行纸消帐)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滞屎破鸡弹屁)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蟹白行滞阳结)柿蒂:降气止呃42、疏肝化痰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青啤疏破积滞)佛手:疏肝理气和中化痰(佛手梳理中痰)香橼:疏肝理气和中化痰(香橼梳理中痰)绿萼梅:疏肝解郁和中化痰(绿梅属于中坛)收涩药43、敛肺五味子:敛肺敛汗滋肾涩精生津止泻宁心安神五味子:肺汗肾精津泻宁(五位肥汉肾精尽谢狞神)五倍子:敛肺敛汗止血固精涩肠降火收湿敛疮五倍子:肺汗血精肠火收疮(五倍肥汉血精常获收藏)乌梅:敛肺止血涩肠生津安蛔(屋楣飞雪长金回)罂粟壳:敛肺涩肠止痛(婴诉非常痛)坷子:敛肺涩肠下气利咽(诃子非常起眼)44、涩肠止泻(色纸)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肉蔻色纸文契)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石脂:(试纸内色纸携带,外收藏生机)石榴皮:涩肠止泻杀虫止血(石榴色纸杀虫血)椿皮:涩肠止血清热燥湿杀虫止带椿皮:涩止清湿杀虫带(纯皮色纸轻视杀虫带)金樱子: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金樱子:涩止精尿固崩带(金鹰惊鸟鼓绷带)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莲子:脾肾心(练字疲身心)45、益肾固精芡实:益肾固精补脾祛湿(签字不批示)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明目(覆盆锁鸟鸣)桑螵蛸:补肾固精缩尿助阳(桑票索鸟住)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山猪肝肾固)乌贼骨: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乌贼骨:收疮精带血酸痛(乌贼收藏经袋写酸痛)46、止汗浮小麦:止汗除热益气(浮麦除热益气)糯稻根:止汗退热益胃生津(糯稻退热胃生津)麻黄根:止汗收敛补虚药药圈会员收集分享47、补气生津太子参:补气生津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补肺益脾安神益智人参:安神益智补肺益脾(人参俺深知不费屁)西洋参:补气养阴生津清火(夕阳深清火养阴)48、补气健脾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山药:气阴精带脾肺肾(山妖弃婴颈带脾肺肾)刺五加: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刺五加:脾肾心活络(此五家屁神心活络)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白术:燥水汗胎(白猪找水喊抬)白扁豆:健脾化湿解毒消暑(扁豆临视读书)绞股蓝:补气健脾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脚骨拦坦克死)49、益气补中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解毒(干草一部坦克换桶喝药解毒)蜂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畅通便解毒蜂蜜:补缓润咳肠毒(蜂蜜不换任客尝毒)饴糖:益气补脾润肺止咳缓急止痛饴糖:益脾肺咳缓痛(饴糖一批非可换桶)大枣:益气补中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大枣:益中血神缓性(大枣移种雪深缓行)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黄芪:补阳益表托水(黄芪补养仪表脱水)红景天:益气平喘活血通脉(红警气喘活埋)50、益精鹿茸:壮肾阳益精血托疮毒调冲任强筋骨鹿茸:肾精血托疮调强(鹿神精学托窗跳墙)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畅通便(补肾精润肠便)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畅通便(补肾精润肠便)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畅通便(补肾精润肠便)紫河车:温肾补精养血益气(河车补肾精气血)51、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仙茅: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肚中安胎)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行血脉(续断行血)52、固精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补骨脂补固止纳)益智仁:暖身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益智仁:身精尿,温脾胃唾(一只神经鸟,闻屁味脱)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院子深井养干木)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兔子银洋鼓说明鞋太紧)53、补肺蛤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噶姐主意不定)虫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虫草神飞学坛)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核桃补肾非常)54、补肾活血骨碎补:补肾活血续伤(骨碎补肾活血伤)海马:补肾助阳活血止痛消肿散结(沈阳活动终结)55、养血调经(养精)当归:养血调经活血止痛润畅通便(党规养精活动畅通)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柔肝止痛(白勺养精连喊平肝柔肝)56、养血滋阴药圈会员收集分享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阿娇不知学应早)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填髓(皇帝学应补精髓)何首乌:制-补精血乌须发生-截疟解毒通便(首乌知经学无法,生解读通辩)龙眼肉:益气血补心脾安心神(龙眼补心脾气血神)57、清肺养阴益胃生津(飞人围巾)北沙参:清肺养阴益胃生津(北沙参飞人围巾)玉竹:润肺养阴养胃生津(玉竹飞人围巾)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畅通便(麦冬肺胃心肠)石斛:养胃生津除热养阴明目强腰(屎糊围巾惹人明抢)58、养阴润肺黄精:润肺养阴补脾益气(黄精非人脾气)南沙参:清肺养阴祛痰益气(南沙参飞人叹气)百合:润肺养阴清心安神(百合非人心神)蛤蟆油: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蛤蟆非人肾精)天冬:清肺养阴降火润燥润畅通便(天东非人火灶畅通)枸杞子:润肺养阴滋补肝肾明目(枸杞非人肝肾明目)59、滋阴潜阳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补心养血凉血止血(龟甲深谷新雪凉知)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鳖甲间接热蒸)60、滋阴益肾墨旱莲:凉血止血滋阴益肾(旱莲两只人参)褚实子:滋阴益肾清肝明目利尿(猪食人参青杆鸣鸟)女贞子:滋肾补肝退虚热明目乌发(女真深感需明发)桑椹:滋阴补血润肠生津(三婶淫邪长今)开窍安神药61、开窍宁神(凯神)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止痛散结催产(麝香活动接产)冰片:开窍宁神清热止痛(冰片清热止痛)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娼铺示威)62、开窍辟秽药圈会员收集分享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苏合止痛)安息香:开窍辟秽行气活血(安息气血)63、镇惊安神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龙姑震平色床)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雌狮镇平枞笝)珍珠:镇惊安神解毒敛疮明目除翳润肤祛斑(珍珠贞洁明润)朱砂:镇惊安神清热解毒(诛杀真神清毒)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湖泊活鱼通淋)64、养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酸枣养神敛汗)柏子仁:养心安神润畅通便(柏子养神润肠)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夜交养神通络)远志:养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院子养身弹敲臃肿)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合欢解郁安血肿)平肝息风药65、清肝明目(清明)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石决明平阳清明)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收湿敛疮(珍珠母平清收藏)刺蒺藜:疏肝明目平肝祛风止痒(吉利数目平风扬)66、重镇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目力平镇收软质)代赭石:凉血止血平肝潜阳重镇降逆(赭石两只平阳镇逆)罗布麻:平肝清热利水降压(罗布平肝清水压)67、散结通络白僵蚕: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止痒(僵蚕息攻通知羊)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全歇息攻通络痛)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武功息攻通络痛)68、平肝药圈会员收集分享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天马西屏风)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钩藤蹊径清肝)地龙:息风清热通络平喘利尿(地龙息热通喘尿)羚羊角:息风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羚羊息肝清明死)化痰药:69、温化寒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半夏造坛降呕消散)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消肿散结(天星造坛取经消散)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白妇造坛取经解散)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通络散结止痛(白姐绯谈利落散痛)白前:降气祛痰止咳(白前讲坛止咳)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炫富消水降偶)70、清化热痰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川贝润肺咳散郁结)浙贝母:清热化痰消肿散结(浙贝散肿结)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侏儒烦偶安泰)竹沥:清热滑痰(竹沥滑痰)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天竺心定)黄药子: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凉血止血解毒(黄药清软两只毒)海蛤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尿消肿制酸止痛(嗨歌清软丽质童)海浮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海浮石轻软通淋)71、清肺化痰药圈会员收集分享瓜蒌:清肺化痰润燥行气宽胸消肿散结润畅通便(瓜蒌清痰宽肿肠)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桔梗宣痰利烟农)72、消痰软坚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昆布消软水中)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海藻消软水中)瓦楞子:消痰软坚化瘀散结制酸止痛(瓦楞消化酸痛)73、祛痰降气礞石:祛痰降气平肝镇惊(猛士去降肝精)前胡:祛痰降气宣散风热(千户去降风热)74、平喘杏仁:止咳平喘润畅通便(行人客串畅通)苏子:止咳平喘润畅通便降气化痰(俗子客串畅通讲坛)洋金花:止咳平喘解痉定痛(金花客串净桶)马兜铃:止咳平喘清肺化痰清肠疗痔(马兜客串清肺清肠)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皮鞋穿水中)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挺立鞋穿水中)白果:敛肺平喘止带缩尿(白果连串呆鸟)75、润肺止咳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百部认可傻事)紫苑:润肺下气化痰止咳(资源废弃坦克)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宽洞废弃坦克)枇杷叶:清肺止咳和胃降逆(琵琶请客为你)胖大海:清宣肺气清畅通便(胖孩清肺清肠)活血化瘀药76、活血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行气(延胡活动行气)川芎:活血止痛行气祛风(川芎活动行风)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郁金活动郁凉黄)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姜黄破气通经痛)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乳香活动消肿肌)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没药活动消肿肌)苏木:活血止痛消肿祛瘀(苏木活动消肿瘀)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解蛇虫毒(五灵活动淤血毒)77、活血调经(活经)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红花活经祛瘀痛)月季花:活血通经疏肝解郁(月季活经疏肝郁)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不留活经肿乳淋)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利尿通淋(牛膝活补强引淋)川牛膝: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引血下行利尿通淋(川牛逐瘀通引淋)78、活血化瘀药圈会员收集分享丹参: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单身活鱼两用倾翻)西红花: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西红活鱼两度解郁)。

中药药理学:解表第一药——麻黄

中药药理学:解表第一药——麻黄

中药药理学:解表第一药——麻黄麻黄属于麻黄草本科类小灌木植物,虽然看着时一株中空小草,但其却是我国发散风寒、解表的鼻祖药,并在数次抗击瘟疫、病毒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麻黄最初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后在医生张仲景手下得到极致的发挥,并在后市各种医术中成为各种复杂药方的基础药物,麻黄性温、微苦、味辛、入肺、膀胱经,在解表方面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且其会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作用,以下就其在解表方面的作用进行简单科普。

1.麻黄成分有哪些?分析麻黄成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草麻黄茎含1%~2%生物碱,其中麻黄碱成分大约占比40~90%,剩余的组成部分包括伪麻黄碱、麻黄次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挥发油、儿茶鞣质等;木贼麻黄含1.15~1.75%生物碱,包括伪麻黄碱、麻黄碱,本品中还包括葡萄糖、纤维素、果胶、淀粉、菊粉、糊精、黄酮甙、鞣质等糖类化合物以及延胡索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等有机酸;矮麻黄含 1.15%生物碱,其中包括0.15%叶含蜡,主成分包括卅烷醇、廿九烷、廿九烷醇等。

2.麻黄代表方有哪些?麻黄代表方涉及多种方子,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以下三种:麻黄汤。

主要用于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外感风寒、无汗而喘的患者,其作为发热解表的方剂,主要有桂枝、甘草、杏仁、麻黄组成,但又因不同患者有着不同的病症特征,因此在用该种方子来解表治疗时,需结合实际情况来应用,比如如果咳嗽痰多、喘急胸闷、表证不甚,应去掉桂枝,加入半夏、苏子,用于止咳、化痰、平喘;若是患者鼻塞流涕加重,应当加入辛夷、苍耳子,用于宣通鼻窍;若是患者夹湿邪、骨结酸痛,可加入薏苡仁、苍术来祛风除湿,若是患者口干、烦躁,可加入黄芩、石膏,用于清泻郁热。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为中药组成的汤剂。

它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它主要针对外寒内饮证,比如临床出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干呕,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者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脉浮等症状。

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麻黄

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麻黄

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麻黄2022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麻黄在平日的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2022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麻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执业药师《中药一》知识点:麻黄1.麻黄中主要生物碱麻黄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主,前者占总生物碱的40%~ 90%,《中国药典》以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为指标成为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此外还含少量的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和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

麻黄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均在侧链上,为有机胺类生物碱。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属仲胺衍生物,且互为立体异构体,它们的结构区别在于C.的构型不同。

1H - NMR谱中麻黄碱的`J1,2= 4H2,伪麻黄碱的J1,2= 8H2,表明前者C1-H和C2-H为顺式,后者为反式。

2.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理化性质(1)性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无色结晶,游离麻黄碱含水物熔点为40℃。

两者均具有挥发性。

(2)碱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有机仲胺衍生物,碱性较强。

由于伪麻黄碱的共轭酸与C2-OH形成分子内氢键稳定性大于麻黄碱,所以伪麻黄碱的碱性(pKa9.74)稍强于麻黄碱(pKa9.58)。

(3)溶解性:由于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子较小,且属芳烃仲胺生物碱,其溶解性与一般的生物碱不完全相同。

游离麻黄碱可溶于水,但伪麻黄碱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麻黄碱小。

这是由于伪麻黄碱形成较稳定的分子内氢键的缘故。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也能溶于三氯甲烷、乙醚、苯及醇类溶剂。

麻黄碱盐与伪麻黄碱盐的溶解性能也不完全相同,如草酸麻黄碱难溶于水,而草酸伪麻黄碱易溶于水;盐酸麻黄碱不溶于三氯甲烷,而盐酸伪麻黄碱可溶于三氯甲烷。

3.麻黄生物碱的鉴别反应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不与一般生物碱沉淀试剂发生沉淀反应,但下列两种特征反应可用于鉴别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本经》麻黄

《本经》麻黄

《本经》麻黄□ 宋永刚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麻黄为《本经》中品。

原文: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现代中药学教材认为,具有发汗作用的药味是辛味,因麻黄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故认为麻黄味辛,这与《本经》所言不符。

而笔者认为,有关五味的理论并不具有普适性,也就是说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并不一定具有辛味;反过来讲,具有辛味的药物也不一定具有发汗作用。

对于麻黄是否具有辛味争议很大,但并不能由此而对其发汗作用进行质疑,不仅如此,麻黄强大的发汗作用自古至今被广泛认可。

故《本经》云其“发汗出表”,这是麻黄的最基本作用。

中医治疗疾病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祛除邪气时要给邪气一个出路。

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也就是说,侵犯到人体肌表的邪气,要通过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麻黄通过其发汗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的头痛,这在《伤寒论》中有具体的临床应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临床上凡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无汗、恶寒等,均可用本方来治疗。

2007年秋,笔者一朋友受凉后头痛,鼻塞,无汗,微恶风寒,诊断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予麻黄汤加白芷,仅服一剂,2小时后头痛即愈。

这是对《本经》原文主治“中风伤寒头痛”一个很好的例证。

取麻黄的发汗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

有的患者突出表现为发热,若伴有无汗,用手触之干热而无汗(笔者最常触摸患者背部),取《伤寒论》之麻黄汤原方煎服汗出即效,不但退热迅速,而且往往半剂或一剂即安。

笔者观察:治疗外寒风寒,卫阳被郁之发热,大多数患者在服用麻黄汤半剂,盖被20分钟左右即可出大汗,伴随着大量的汗出,体温迅速下降,疗效极佳,多不反弹,屡试屡验。

笔者认为,原文中的“去邪热气”并非是热邪,而是风寒外束肌表,阳气内郁而出现的发热,这种发热的治疗方法是发汗,故麻黄能治之。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肌肉酸重身无力,不可一味认作虚,心下重压感腹胀,或有浮肿之倾向.(3)麻黄汤方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宜选用,皮肤燥,不出汗,脉浮紧,舌暗淡.(4)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无汗恶寒较明显,神萎倦怠感,热不热,不一定,面晦乏泽手足冷,脉沉迟细弱,舌淡苔白润. 阳虚怕冷老嗜睡,变态鼻炎和阳痿,脉沉苔白面色晦,麻附辛汤不后悔.(5)小青龙汤方证:咳喘鼻塞打喷嚏,痰涕量多如水稀,背部冷感身恶寒,平素无汗咳喘汗,.热或不热苔白滑,呕渴利噎少腹满.(6)麻杏石甘汤方证:发热汗出时多少,口渴体温降或高,,咳喘气急而胸闷,苔薄腻干脉数滑.(7)越婢加术汤方证: 发热恶风汗出渴,肌肉酸重浮肿多,关节肿痛溲不利,越婢加术方证合.(8)阳和汤方证: 局部无热色苍紫,漫肿无头如絮石,麻木酸楚不觉痛,畏寒喜暖神萎靡.小便清长口不渴,皮肤苍白枯憔悴,腰脊空痛气短喘,阳痿贫血冷枯瘦,舌淡嫩脉沉迟细..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五---------黄芪类方(1)黄芪证及黄芪体质:体重溲约肢麻痹,自汗盗汗恶风袭,溃疡久不敛脓水稀。

面色黄白红隐隐,黄暗乏泽肉松弛,目少精彩面无华,腹软舌淡胖苔润。

遇风冷感易过敏,鼻塞易感咳嗽喘,大便稀或干后溏,食欲不振腹易胀,易浮肿,多足肿,手足麻木用之灵.(2)玉屏风散方证: 易感喷嚏头身痛,畏风自汗浮肿,便溏溲短玉屏风.(3)防己黄芪汤方证: 浮肿下肢甚,汗多尿少恶风,肌肉痛膝肿,关节痛.(4)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四肢无力动不灵,肌萎麻木酸痛楚,自汗浮肿淡恶风.(5)黄芪建中汤方证:慢性腹痛喜温按,形寒恶风自盗汗,身重面萎或浮肿,脉象虚大舌暗淡.(6)补中益气汤方证:宿肥今瘦面萎黄,舌淡质嫩体瘦长,身倦发热恶寒风,各种下垂泻秘肛,头痛昏晕胁微满,自汗浮肿溲约良.(7)补阳还五汤方证:身痛不遂肢麻木,自汗恶风下肢肿,舌质淡胖暗紫色,脉象沉缓细涩寻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声诀之八---------干姜类方(1)干姜证:痰唾尿便无臭稀,畏寒喜热精神萎,口不干渴舌质淡,舌腻白滑或灰黑。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性味归经,中药麻黄的图片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性味归经,中药麻黄的图片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性味归经,中药麻黄的图片麻黄为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

多为栽培。

麻黄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14方次,《金匮要略》入23方次。

【麻黄的药性特点】麻黄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发汗解表,通达腠理,宣肺平喘,化饮利水。

主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湿病,中风病,历节病,咳嗽上气病,水气病,黄疸病,悸病等。

【麻黄的临床应用】(一)治太阳病1.太阳病本证(1)伤寒表实证①麻黄汤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周身疼痛,脉浮紧者(35),证质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用麻黄汤。

方中麻黄为君药,微苦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炙甘草甘微温,一者调和诸药,二者可缓麻桂之性,防过汗伤正。

全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②麻黄汤证兼证·葛根汤证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葛根条)。

麻黄在葛根汤中,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大青龙汤证证见: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者(38;39),证质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内有郁热。

治用大青龙汤。

方中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多1倍,为发汗竣剂,意在外散风寒,开郁闭之表;加石膏,清郁闭之里;重用炙甘草,加生姜、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麻黄、石膏相配,既相反相成,相互制约,又各行其道,为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之剂。

大青龙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病之溢饮证,见证稍异,但证质相同,故证方不殊。

·小青龙汤证证见:干呕发热而咳,或咳而微喘,发热不渴,痰稀色白,脉弦紧者(40;41),证质为伤寒表实,兼水饮内停。

治用小青龙汤。

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去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这样用“麻黄”,一定可以疗效加倍!(三篇)

这样用“麻黄”,一定可以疗效加倍!(三篇)

这样用“麻黄”,一定可以疗效加倍!(三篇)这样用“麻黄”,一定可以疗效加倍!(三篇)导读:麻黄是一味临床常用的中药,如何用好麻黄是我们的必修课。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洪广祥先生运用麻黄的经验。

01麻黄治咳嗽无论寒与热,寒热之邪客肺,均可影响肺的宣降,而上逆作咳,故肺失宣肃是咳嗽的共同病机,因此“宣肺”也就成为咳嗽的基本治法。

我以麻黄为治咳的首选药,并组成一个通用方:生麻黄10g,南杏仁10g,生甘草6g,矮地茶15g,白前10g。

用于外感或内伤咳嗽,常能收到较好疗效。

如寒痰明显者,加干姜6~10g,细辛3~6g,紫菀10g,款冬花10~15g,以宣肺散寒止咳;热痰明显者,加生石膏30g,黄芩10g,鱼腥草30g,以宣肺泄热止咳;湿痰明显者,加法半夏10~15g,陈皮10g,茯苓15g,以宣肺燥湿化痰止咳;外感风寒重者,加苏叶10~15g,生姜10~15g,以辛温宣肺;外感风热重者,加连翘15g,薄荷6g,以辛凉宣肺;兼慢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者,加辛夷花10g,苍耳子10g,卫矛10~15g,防风10~15g,路路通15~30g。

02虚喘亦可用麻黄。

喘证虽有虚实之分,我个人认为,虚喘中亦多见虚中夹实,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的喘证,不仅有肺肾两虚,摄纳失常的虚喘本证,同时又可见痰瘀阻肺,肺失肃降,气道壅塞的实证。

这就是虚喘亦可用麻黄的理论和临床依据。

当然,在组方时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配伍。

如阳虚喘证,多配伍熟附子、肉桂、紫石英等以温阳纳气定喘;阴虚喘证,多配伍熟地、胡桃肉、山萸肉等以滋阴纳气平喘;气阴两虚喘证,多配伍生脉散、白果等以益气养阴平喘。

我个人经验,虚喘用麻黄,一般宜炙用,这不仅可以缓和麻黄辛散之性,同时还有补益作用,用量一般以10g为宜。

哮喘汗出是否可用麻黄?我认为哮喘汗出有两种原因,一是因哮喘发作不解,逼汗外泄所致,一旦哮喘减轻或缓解,汗出亦随之消失,所以哮喘汗出可用麻黄,决不会因用麻黄而导致阳随汗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来源】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采制】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宣通经脉
⒈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⒉宣肺平喘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证
⒊利水消肿水肿兼有表证
⒋宣通经脉风湿痹痛;阴疽证
【配伍应用】
1.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功擅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力量,方如麻黄汤。

类方(葛根汤)。

若风寒在表,致表阳怫郁不伸,证见寒热阵作,身痒,瘾疹等症,可减少其量,小发其汗,方如桂麻各半汤,类方(桂二麻一汤)。

若少阴病,反发热,脉沉不浮者,可伍细辛,附子,以温经助阳而解表。

方如麻黄细辛附子汤。

类方(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本品味辛微苦,功擅开宣肺气,外散风寒以平喘。

尤宜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证。

常与杏仁,甘草相伍。

方如三拗汤。

若兼内有寒饮者,常伍干姜,细辛,以化饮而止喘咳。

方如小青龙汤。

类方(射干麻黄汤)。

若肺热壅盛所致烦燥而喘常伍以石膏,杏仁,甘草。

方如麻杏石甘汤。

类方(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3.本品入肺与膀胱经,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常用于兼有表证之水肿或黄疸。

可与甘草相伍用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而兼见表证的风水证。

方如甘草麻黄汤。

若偏寒而脉沉者,可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汤。

若伴见汗出而内有蕴热者,可伍石膏同用,方如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

也可伍连翘,赤小豆等清热利湿之品,用于阳黄而兼表证无汗者,以上开表气,下利水湿,中清湿热,方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4.本品味辛而性温,兼有散寒通滞之功。

常配桂枝,白术以治疗寒湿在表之痹痛。

方如麻黄加术汤。

伍杏仁,薏仁,甘草治风湿在表之一身尽痛,方如麻杏薏甘汤。

伍附子,芍药,甘草治寒湿历节,证见关节疼痛,无汗,脉沉,方如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类方(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伍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方如乌头汤。

类方(防已黄芪汤加麻黄)。

伍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等,治疗外科阴疽证。

方如阳和汤。

【用量用法】内服:1.5-10G。

发汗解表宜生用,平喘止咳多炙用。

内服煎汤宜先煎去上沫。

以减少其捍烈之性。

【使用注意】本品生用发汗开表之力较强,故用量不宜过大。

对素体虚弱,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伤食及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忌服。

【按语】麻黄味辛而微苦,功擅外开而内肃。

功用虽繁,实不出发汗,平喘,利水三条。

为发汗开表之第一要药,常伍以桂枝,用于风寒闭表之表实证。

其味苦而降,尤适用于表闭而
兼咳喘或水肿之症。

若表闭不甚而兼有内热或汗出之证,常用伍以生石膏以防其辛温助热或开表太过而伤津。

其性温而兼温通之性。

又可伍白术或熟地等药用于风寒湿痹及阴疽等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