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
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发掘简报
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发掘简报第一篇范文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发掘简报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的发掘工作于2021年展开,此次发掘由我国考古学家团队主持,旨在揭示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文化。
墓地位于邯郸市丛台区西小屯村,地处华北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墓葬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HLM1001战国墓是一座中型墓葬,墓室结构严谨,分为墓道、墓室和棺室三部分。
墓道为东西向,墓室南北向,墓室长3.8米,宽2.2米,高1.8米。
墓室四壁用红砖砌筑,券顶结构,保存状况良好。
棺室位于墓室西部,与墓室相连,长1.8米,宽1.2米,高0.8米,内置一副木质棺材,已朽烂。
在墓葬清理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丰富的随葬品,共计200余件。
其中,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应有尽有,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生活习俗和工艺水平。
铜器以青铜礼器、兵器、生活用器为主,如鼎、簋、壶、盘等,造型精美,纹饰丰富。
陶器有陶罐、陶豆、陶壶等,以泥质灰陶和红陶为主,部分陶器上有绳纹、篮纹等装饰。
玉器有玉璧、玉佩、玉器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等。
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我国战国时期的考古资料,也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在未来的工作中,考古学家将继续加强对这一时期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揭示更多未知的历史秘密。
第二篇范文发掘地: 河北邯郸西小屯村 发掘时间: 2021年 发掘团队: 中国考古学家团队在2021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中国考古学家团队在河北邯郸西小屯村发现了一座编号为HLM1001的战国墓。
这座墓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随葬品,而且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What(发现了什么)HLM1001是一座中型墓葬,结构包括墓道、墓室和棺室。
墓室四壁用红砖砌筑,券顶结构,保存状况良好。
棺室位于墓室西部,与墓室相连。
在墓葬清理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200余件随葬品,包括铜器、陶器、玉器和石器。
鹿泉市北新城汉墓M2发掘简报
鹿泉市北新城汉墓M2发掘简报【关键词】河北;鹿泉市;汉墓;发掘简报【摘要】1997年5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队,在鹿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配合下,对鹿泉市城关镇北新城村砖场发现的两座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其中M2是一座“中”字形土圹木椁墓,虽早年经盗挖并焚毁,仍然出土了玉器、铜器、铁器以及陶器、石器等。
根据出土随葬品,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推测该墓为西汉时期某代真定王的墓葬。
1997年5月,石家庄鹿泉市城关镇北新城村砖场在烧砖取土时发现了汉墓,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队,在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和鹿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配合下,对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历时4个多月。
北新城汉墓位于鹿泉市北新城村西,西距鹿泉市约3.5公里。
村西北200米设有村办砖窑一座,墓区范围内南面和西面发掘前已形成窑场取土坑。
附近曾发现大型汉墓,在其西北约千余米处曾发掘了高庄汉墓。
北新城汉墓由南北并排两座大墓组成,墓坑相距32米。
我们把南侧之墓编号为M1,北侧之墓编号为M2(图一)。
一、墓葬形制北新城汉墓M2是一座“中”字形土圹木椁墓,有东、西两条墓道。
由于砖厂取土,发掘前已遭不同程度的毁坏,墓的东、西两侧以及南侧的大部分形成了取土坑。
东墓道东端、部分外藏椁和墓的上部已被破坏。
墓葬东西残长36.30米,南北宽23.70~30.70米。
该墓由墓室、东西墓道、外藏椁组成。
封土已基本被破坏掉。
现墓室中的填土为塌落的土方,有红烧土和大火焚烧后形成的烧结块,红烧土内多烧土颗粒,土质松散。
(一)墓室1、墓室位于M2的正中,东西两侧分别与东墓道和西墓道相通。
由于取土,墓室顶部已遭毁坏,现残顶基本在一个平面上。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13.30~13.50米,南北残宽11.00~11.10米,残深3.00~3.35米。
墓壁基本垂直,除南壁、东壁的上部以及北壁的东侧外,余皆修筑平滑。
墓室南壁长13.30米,残高3.00~3.25米。
残壁顶部除东西两侧外,余皆为活土。
西汉王墓
西汉王墓1、长沙杨家山•长沙王刘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96页2、长沙砂子塘•长沙靖王吴著•BC157•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砂子塘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3年2期13页3、云南大波那•滇王•西汉•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清理报告》,《考古》1964年12期607页•铜棺4、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与王后•东汉永元二年•AD9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127页;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12期26页。
•砖石墓5、曲阜九龙山•鲁王或王后墓•西汉中期•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5期39页。
无法确定墓主。
但据《汉书•景十三王传》孝景三年始封的鲁恭王,……二十八年毙(公元前129年),故该墓时间当不会太早•崖洞墓6、同上•鲁孝王刘庆忌•宣帝甘露三年•同上•崖洞墓7、同上•鲁王或王后•西汉中期•同上•崖洞墓8、同上•鲁王或王后•西汉中期•同上•崖洞墓9、定县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公元141—174•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11期10、长沙杨家山•长沙王后墓•?•1975年湖南省博物馆发掘•黄肠题凑11、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刘建或燕王刘旦•元帝初元四年BC80•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23页;《文物》1986年2期页;鲁琪《试谈大葆台西汉墓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文物》1977年6期30页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王灿炽《大葆台西汉墓墓主考》,《文物》1986年2期65页•黄肠题凑12、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后或燕王后•宣帝至元帝时期•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23页;《文物》1986年2期页•黄肠题凑13、徐州土山•彭城王•东汉•南京博物院《徐州土山东汉墓清理简报》,《文博通讯》15期1977年9月;李银德《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封泥考略》,《文物》1994年11期14、贵县罗泊湾•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9期25页15、长沙•长沙王后•西汉中期文景•长沙市文化局《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墓》,《文物》1979年3期1页•黄肠题凑16、石家庄北郊•赵王张耳•汉初五年•石家庄市图书馆文物考古小组《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53页•黄肠题凑17、睢宁刘楼•下邳王•东汉前期•《文物资料丛刊》4辑18、高邮天山•广陵王•西汉中晚期•《高邮天山一号汉墓发掘侧记》,《文博通讯》32期;《新华日报》1980年5月30日、7月3日2版;《人民日报》1980年7月18日;高炜《汉代“黄肠题凑”墓》,《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443页•黄肠题凑20、邗江甘泉•广陵王刘荆•永平元年•南京博物院《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文物》1981年11期1页•砖室墓21、定县三盘山•中山王•西汉中期•北大考古讲义《战国秦汉考古》(上)22、长沙象鼻嘴•长沙王•文帝与景帝•湖南省博物馆《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1期111页。
汉墓-河北容城县沙河遗址汉墓发掘简报_王炜
3
4 5
0
1米
图2 ⅡT0201北壁剖面图 1.灰褐色土 2a.黄褐色黏土 2b.红褐色黏土 3.黑褐色黏土 4.褐色黏土 5.黄色沙土
二、墓葬概况
沙河遗址的古代文化层在历代平整田地活动中遭到了严重破坏,此次发掘的汉代墓葬均 被严重盗扰,大部分墓葬仅残存墓底铺砖,顶部和四壁的砖几乎全部被后代盗挖取用。已发 掘的12座汉墓分布较为集中,除位于Ⅲ区的M21之外,其余11座墓葬可以分为北、南二群, 相距约25米。北群有4座墓葬,分为三排分布,间距3~5米。最北一排为M11,中间一排为 M12和M7,最南一排为M10。南群有7座墓葬,也可以分为三排,间距5~10米。最北一排为 M4、M5、M22和M23,中间一排为M3,最南一排为M9和M14,每排墓葬的墓向都基本一致, 东西间距一般不超过5米,显示出较为明显的规划性。墓葬方向均为南北向,其中M3、M11
张家庄
南拒 京
马 河
新城 白沟
保 徐水 高
沙河遗址 容城
大 清 河
雄县
速
安新
保定
老河头
白洋淀
图1 遗址位置示意图
· 14 ·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河北容城县沙河遗址汉墓发掘简报
一、地层堆积
绝大部分汉代墓葬发现在沙河遗址Ⅱ区,该发掘区的地层堆积以ⅡT0201北壁剖面(图 2)为例进行说明。
第1层: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含有细沙,厚8~13厘米,包含近现代陶瓷碎片等。 第2a层:黄褐色黏土,土质疏松,含有细沙,厚10~20厘米,出土青花瓷片、砖瓦碎 片等。 第2b层:红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夹杂块状、条状黄沙,厚5~10厘米,未见文化遗 物。 第3层:黑褐色黏土,土质致密,夹杂较多炭粒,厚15~27厘米,出土大量泥质灰陶 片、夹砂灰陶片等。 第4层: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夹杂较多炭粒和红烧土颗粒等,厚28~35厘米,出土 大量泥质灰陶片、夹砂灰陶片等。 第5层:黄色沙土,土质疏松,厚10~20厘米,出土少量夹砂红陶片等。 第5层以下为生土层。 根据地层的包含物以及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沙河遗址的文化堆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 个阶段,第2a、2b层属于明清时期,第3、4层属于两汉时期,第5层属于战国时期。已发掘 的汉代墓葬,除个别墓葬开口层位被现代取土坑破坏外,均开口于第2b层下并打破第3层。
《2024年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范文
《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篇一一、引言本简报主要介绍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中一处汉代木椁墓的发掘情况。
通过对该墓葬的发掘,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汉代丧葬习俗、墓葬结构以及随葬品的重要信息。
本次发掘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实物资料。
二、发掘概况1. 地理位置与背景西屯墓地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地处燕山山脉南麓,地理位置优越。
该地区历史悠久,是汉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本次发掘的木椁墓,是西屯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发掘过程与方法发掘工作自XXXX年XX月开始,历时XX个月。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遵循考古学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发掘、记录和保护。
通过挖掘、清理、编年和绘图等步骤,详细记录了墓葬的结构、布局和随葬品情况。
三、墓葬结构与特点1. 墓葬结构该木椁墓为长方形竖穴式墓葬,由墓道、墓室和墓顶三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葬前端,呈斜坡状;墓室为长方形,四周设有木椁;墓顶为拱形,以木材搭建而成。
2. 墓葬特点该木椁墓具有典型的汉代墓葬特点,如使用木材构建墓室和墓顶,以及在墓室中设置木椁等。
此外,该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种类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
四、随葬品分析1. 随葬品种类与数量该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
其中,陶器数量最多,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铜器以礼器为主,反映了当时的礼仪制度;铁器则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玉器则显得十分珍贵,显示了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财富。
2. 随葬品的文化价值通过对随葬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陶器反映了当时的日常生活习俗和制陶技术;铜器则体现了当时的礼制和宗教信仰;铁器则展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科技发展;玉器则显示了死者的身份和地位。
这些随葬品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五、结论与展望本次发掘的汉代木椁墓,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汉代丧葬习俗、墓葬结构以及随葬品的重要信息。
《2024年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范文
《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篇一一、引言本简报主要介绍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所发掘的一座汉代木椁墓。
此次发掘工作对于了解和研究当地汉代墓葬文化、丧葬习俗、以及古代社会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将详细记录本次发掘的过程、方法和结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发掘概况1. 地理位置与墓葬背景本次发掘地点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屯墓地,该墓地属于汉代墓葬群。
西屯墓地历史悠久,此前已有过多次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的木椁墓是其中的重要发现之一。
2. 发掘时间与过程本次发掘工作于XXXX年XX月至XX月进行。
发掘过程中,严格按照考古学标准程序进行,采取了逐层清理、分阶段挖掘的方式。
同时,采用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手段,如地质雷达探测、三维扫描等,确保了发掘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墓葬结构与特点1. 墓葬形制该木椁墓为典型的汉代墓葬形制,采用木构架结构,由椁室、墓室等部分组成。
椁室为双层结构,内外层之间填充有填充物,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2. 墓葬规模与特点该木椁墓规模较大,墓室内部布局规整,随葬品丰富。
从墓葬的规模和特点来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
此外,墓葬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也体现了汉代木椁墓的典型特征。
四、出土文物及研究1. 出土文物本次发掘共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中,一些文物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研究成果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等。
此外,通过对墓葬形制、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丧葬习俗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本次发掘的木椁墓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五、结论本次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的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通过对墓葬形制、结构和出土文物的分析研究,不仅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还为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1. 引言满城汉墓位于中国河北省满城县境内,是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该墓群由多座汉代墓葬组成,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和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对满城汉墓的发掘情况进行详细报道。
2. 考古背景满城汉墓是在20XX年被发现的,当时考古学家们在进行土地勘探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处与汉代相关的墓地。
经过初步调查,确认这是一处汉代墓葬群,于是立即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工作。
3. 发掘过程3.1 筹备工作在正式发掘之前,考古团队进行了充分的筹备工作。
包括确定发掘方案、编制工作计划、组织人员和物资等。
3.2 发掘技术手段发掘过程中,考古团队使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包括地质勘探、遥感探测、探方等。
通过这些手段,确定了墓葬的位置、规模和结构。
3.3 发掘过程发掘过程中,考古团队采用了细致的层析控制和特殊处理技术,确保墓穴内的文物和人体遗骸能够得到完整地保存和记录。
通过逐层清理和挖掘,发现了大量的墓室、墓道和墓碑等。
4. 发现与考古成果4.1 墓葬结构满城汉墓的墓葬结构呈现出多样性。
发掘过程中,共发现了多座墓室,其中包括横穴墓、竖穴墓、砖室墓等。
这些墓室保存完好,墓室内的文物也非常丰富。
4.2 文物与器物在满城汉墓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与器物。
其中包括铜器、陶器、玉器和石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时期生活和文化的认知,同时也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4.3 遗骸与墓志铭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团队还发现了大量的人体遗骸和墓志铭。
这些遗骸证实了墓葬的主人是当地的统治阶层,而墓志铭则记录了主人的姓名、年龄和其家族的历史变迁等重要信息。
5. 考古价值与意义满城汉墓的发掘为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实物证据。
通过对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6. 历史意义与保护满城汉墓的发掘不仅对学术界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代表了当地汉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展现了汉代时期人们的墓葬习俗。
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
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一、本文概述《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是对洛阳市西郊地区发现的汉代墓葬进行系统性发掘和研究的成果总结。
本报告通过对墓葬的地理位置、墓葬结构、出土文物以及墓葬中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旨在揭示洛阳地区汉代社会的丧葬习俗、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面貌。
本次发掘工作始于年,历时余年,共发掘了余座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玉器、漆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以及壁画、石刻等艺术品。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汉代洛阳地区的物质文化面貌,还可以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报告共分为个章节,第一章为概述,简要介绍了发掘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墓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包括墓葬的形制、结构、葬具、葬式等方面,以及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制作工艺等方面。
第六章至第八章则对墓葬中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墓葬与汉代社会制度的关系、墓葬中反映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方面。
本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同时也吸收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我们相信,通过本报告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汉代考古研究的发展,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汉代洛阳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地理环境与墓葬分布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洛阳西郊,地处洛阳城区的西部,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居民聚居的重要区域。
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多样,包含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为古代墓葬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洛阳西郊,墓葬分布广泛且密集。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这一区域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区域:一是沿河地带,尤其是洛河及其支流附近,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适宜人类居住和墓葬的营建;二是丘陵山地,这些地区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为古代居民提供了隐蔽的墓葬地点;三是交通要道附近,如古道、官道等地,这些地区人员流动频繁,也是墓葬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
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
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一、本文概述《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是对中国西汉时期一座重要墓葬——大葆台木椁墓的详细发掘报告。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考古发掘资料,全面揭示该墓葬的构造、葬制、出土文物及其历史价值。
通过对这一墓葬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西汉时期葬俗、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艺术的理解,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简报首先介绍了大葆台木椁墓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墓葬规模、结构特点等。
随后,详细描述了发掘过程,包括发掘前的准备工作、发掘方法、发掘过程中的重要发现等。
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玉器、漆器等,这些文物的种类丰富、造型独特,反映了西汉时期的高度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
简报还对出土文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通过对文物的分析,揭示了墓葬主人的身份地位、生活习俗以及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简报还探讨了墓葬的构造特点和葬制,分析了其与当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
《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是对大葆台木椁墓进行全面、系统发掘的重要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大葆台木椁墓的发掘过程、出土文物及其历史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墓葬地理位置与环境大葆台西汉木椁墓位于中国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大葆台村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该墓葬地处永定河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活动的繁盛之地。
墓葬周边地理环境优越,临近多条河流,包括永定河、小清河等,这些河流不仅为墓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是古代交通要道,有利于人们前来祭祀和祭拜。
在历史上,大葆台地区属于燕赵文化圈,文化底蕴深厚。
周边地区曾出土过多处汉代墓葬,证明了这里在汉代时期已有人类居住和活动。
大葆台西汉木椁墓作为其中的代表,对于研究汉代葬制、社会风俗以及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墓葬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对墓葬的保存状况产生了影响。
由于地处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墓葬在长期的地下水浸泡下,木椁和随葬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腐蚀和损坏。
《考古》汉墓资料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广州西村皇帝岗42号东汉木椁墓发掘简报
屋(2)、仓、
1958年期37页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河南舞阳冢张村汉墓发掘简报
1958年期61页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湖南长沙小林子冲工地战国、东汉、唐墓清理简报
绿釉猪圈、绿釉鸡埘
1958年期31页
夏江
书刊述评陈直著:“两汉经济史料论丛
1958年期32页
林树中
望都汉墓壁画的年代
1958年期66页
曾昭yu
关于沂南画像石古墓年代的讨论
1958年期46页
黄士斌
汉魏洛阳城刑徒坟场调查记
1958年期41页
杨豪
广东合浦发现东汉砖墓
陶屋、
1958年期52页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西安环城马路汉墓清理简报
1958年期16页
四川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四川新津县堡子山崖墓清理简报
著者
论文
“建筑明器”类型,防御(a)、生产(b)、生产与生活(c)、娱乐与防御(d)、娱乐性(e)
刊载日期
王仲殊
墓葬略说
1955年创刊号57页
安志敏
论沂南画像石墓的年代问题2
1955年2期16页
李鉴昭
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清理简报3
残陶屋门扉铺首
1955年2期31页
林寿晋
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最近的工作收获
石光明沈仲常张彦煌
四川彰明佛儿崖墓葬清理简报
1955年6期30页
王思礼
山东章邱县普集镇汉墓清理简报
1955年6期33页
刘铭恕
关于沂南汉画像
1955年6期65页
郭宝钧
《2024年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范文
《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篇一一、引言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延庆地区古代历史文化与葬制,近年来我研究团队针对西屯墓地进行了一系列发掘工作。
本次报告将主要围绕所发现的汉代木椁墓的发掘情况、墓葬结构、随葬品以及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发掘背景与地点本次发掘工作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屯墓地,该地区地处燕山山脉南麓,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也是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古代墓葬的发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发掘过程自本年度春季开始,我们按照既定的考古程序和发掘方案,对西屯墓地进行了一系列发掘工作。
经过持续的勘探和挖掘,我们发现了多座古代墓葬,其中尤以汉代木椁墓最具研究价值。
在此简报中,我们重点对这座汉代木椁墓的发掘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四、墓葬结构1. 结构特点:所发掘的汉代木椁墓呈长方形结构,东西走向。
整体采用木质结构搭建,具有明显的汉代木椁墓特征。
2. 规模与位置:该墓葬规模较大,位于西屯墓地的中心区域,是该地区发现的较大规模的木椁墓之一。
五、随葬品及特点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量随葬品,主要包括陶器、玉器、铜器等。
其中,陶器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如碗、盘等;玉器和铜器则多为人形佩饰及象征权贵的物品。
这些随葬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及财富分配状况。
六、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本次发掘工作,我们不仅了解了汉代木椁墓的建造技术及特点,还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死观念。
从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于礼制的重视以及财富的差异。
此外,该墓葬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当时延庆地区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
七、结论本次对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的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通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汉代木椁墓的结构特点和建造技术,还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死观念。
这些发现对于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了解当时社会风貌以及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一、背景介绍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是中国古代汉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自从2018年发掘工作开始以来,不断有珍贵的文物被发掘出土,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发掘过程1.调查准备:发掘前,考古学家对满城汉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了发掘的范围和目标。
2.地表勘察:采用地表勘察技术,对墓区进行了全面的勘察,确定了墓葬的分布和结构。
3.探究墓葬:根据地表勘察结果,考古学家利用非破坏性调查技术,如地质雷达和电阻率测量,逐步揭示了各个墓葬的形状和大小。
4.清理工作:在确定墓葬的位置后,发掘团队进行了清理工作,移除了覆盖在墓葬上方的土壤和石块。
5.发掘墓葬:发掘团队采用慎重的方式,逐层发掘墓葬。
在发掘的过程中,记录下每一层的结构和墓葬内的文物。
6.文物保护:发掘出土的文物需要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修复,以确保其保存完好。
三、发现与成果1.陪葬品:在满城汉墓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这些陪葬品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和艺术风格。
2.墓葬结构:通过发掘工作,考古学家揭示了满城汉墓的墓葬结构。
墓葬中的石室、木构墓室和墓道等结构,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和礼仪提供了重要依据。
3.墓志铭: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墓志铭,对于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和家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研究意义1.历史考证:通过对满城汉墓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对汉代社会的历史进行考证,填补历史上的空白。
2.文化研究: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等资料,为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3.艺术价值:墓葬中的陪葬品展示了汉代艺术的风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保护与利用1.文物保护:对于发掘出土的文物,需要进行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确保其完整保存。
2.文物展示:将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展览,可以向公众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3.旅游开发:满城汉墓的发掘和研究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机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满城宏昌园B区汉墓发掘简报
马村,南临满神铁路,西距育才街100米,北临宏昌大街。
2006年10月,在该建设工程中发现古墓葬,满城县文物局即派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砖室墓9座,其中9号墓(以下简称M9)保存较完整(图一),出土遗物丰富,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该墓已被破坏,上部结构不详。
墓葬平面呈“中”字形,方向260°。
自西而东由墓道、墓门、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
东西全长10米,南北宽0.7~3.05米,深1.3~1.5米。
墓口距地表1.7米。
除墓道为土圹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砌成。
墓道为斜坡式,长3.2米,坡度26°。
上宽0.7米,下宽0.65米,深0~1.3米。
墓门用整砖“之”字形封堵,宽0.7米,前甬道位于墓道与前室之间,长0.7米,宽0.7米,残高1.3米。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2.6米,东西长1.6米,残高1.3米。
前室北部有砖砌二图一M9位置示意图汽车站街路路M9南马村宏昌园B 区电力局街满神铁宏昌大育才中山层台,南北宽0.6米,高0.18米。
后甬道位于前室与后室之间,东西长1.5米,南北宽0.7米。
为整砖错缝平铺(图二)。
墓砖系青灰色,素面,长23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
二、随葬器物随葬器物集中摆放于前室及后甬道,有陶器、彩绘陶器、铜钱三类,共计58件。
1、陶器18件。
大部分为泥质灰陶,有少量夹砂灰陶。
陶炉1件。
M9∶14,泥质灰陶。
炉体方唇,折沿,弧腹收底,三兽足,炉底有四道长方形镂孔,炉内对称三支钉。
炉下为三兽足承盘。
炉径23厘米,盘径24厘米,通高17.5厘米(图三,1)。
陶壶1件。
M9∶18,泥质灰陶。
盘口,方唇,高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腹部饰铺首衔环一对,平底。
高45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18.5厘米(图三,2)。
陶扁壶2件。
泥质灰陶,形制相同。
直口,方唇,圆柱状颈,溜肩,扁鼓腹,椭圆平底,肩部两侧各有一系,壶腹两侧边缘各饰凸棱自然下垂于双腿两侧。
《2024年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范文
《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篇一一、引言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位于延庆区东北部,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该地区不断有新的发现。
本次简报主要介绍在西屯墓地发掘的一座汉代木椁墓的情况,以期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葬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新的实物资料。
二、发掘概况本次发掘工作于XXXX年XX月至XX月进行,发掘地点位于西屯墓地的中部。
经过精心的勘探和发掘,成功揭露了一座规模较大的汉代木椁墓。
该墓葬地理位置优越,周围环境安静,无现代建筑干扰,为研究古代墓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墓葬形制与结构该木椁墓为汉代典型形制,由墓室、墓道、椁室等部分组成。
墓室呈长方形,南北长约X米,东西宽约X米。
墓道位于墓室东侧,长约X米。
椁室则位于墓室中央,由木材搭建而成,结构复杂,保存较好。
四、出土文物在本次发掘过程中,共出土文物XX余件(组),包括陶器、铜器、玉器、铁器等。
其中,陶器数量最多,种类丰富,有碗、盘、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
铜器包括礼器、兵器、工具等。
此外,还出土了一些玉质饰品和铁质农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五、墓主人身份及葬俗分析根据出土文物以及墓葬的形制、结构等特点,初步判断该墓葬的墓主人可能是当时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士人或贵族。
从出土的陶器、铜器等文物来看,墓主人的生活品质较高,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在葬俗方面,该墓葬体现了汉代崇尚厚葬的特点,随葬品丰富,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死后世界的重视。
六、结论本次在西屯墓地发掘的汉代木椁墓,为我们研究汉代墓葬制度、葬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该墓葬的形制、结构以及出土文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该墓葬的发现也为进一步研究延庆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该地区的考古工作,以期为揭示更多古代文化的奥秘做出贡献。
七、后续工作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对西屯墓地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2024年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范文
《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篇一一、引言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南部,自XX年代初开始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
本次简报主要针对近期在西屯墓地发现的一座汉代木椁墓的发掘情况进行介绍。
通过对该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葬制和墓葬文化的认识,也进一步证实了延庆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程度。
二、发掘背景与目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基本建设的需要,考古工作者对西屯墓地进行了系统的发掘。
本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汉代墓葬的分布、结构和特点,揭示古代人们的丧葬习俗、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同时,通过墓葬中的文物,可以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信息。
三、墓葬基本情况本次发掘的汉代木椁墓位于西屯墓地的中部地区,坐北朝南,地势开阔。
墓葬形制规整,呈长方形,使用木质椁板搭建而成,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防腐性。
整个墓葬结构分为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
四、发掘过程与成果1. 发掘过程: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首先对墓葬进行了整体勘察,确定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随后,按照由外到内、由上至下的原则进行发掘。
在发掘过程中,对每一层土质、每一件文物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拍照。
2. 主要成果:本次发掘中,共出土文物数十件(套),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等。
其中,陶器数量最多,种类丰富,有碗、盘、罐等日常用品;铜器主要包括铜镜、铜钱等;铁器则主要为农具和生活用具。
此外,还发现了木质棺椁等重要遗迹。
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和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五、文物分析1. 陶器:陶器是汉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物品之一。
本次发掘的陶器造型规整,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制陶业的高度发展。
从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反映出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2. 铜器:铜镜和铜钱是本次发掘中的重要发现。
铜镜的铸造工艺和图案设计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水平;铜钱则为我们提供了当时流通的货币信息,有助于研究当时的经济状况。
出土简帛文献简介
出土简帛文献简介一.简帛的发现与整理简牍和帛书的发现,是近百年来我国文物考古重大发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简帛,是指我国古代使用墨笔书写的有文字的竹、木简牍和绢帛的总称,因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因素而流传至今。
简帛发现的历史渊遠流长,据记载,在西汉武帝时期就有古代简帛的问世。
此后,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盗掘战国时的魏襄王墓,出土了竹简书籍数十车,这是我国古代大批发现简牍的最早一次记载,这就是著名的《汲冢书》。
这两次发现所留下的古文《尚书》、《论语》、《礼记》、《孝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重要典籍,对于古代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后历代还有不少次的零星发现。
上个世纪的简帛发掘从时间上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约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到1949年为止是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一些外国考察队首先相继进入我国西北边陲,也就是汉代的河西与西域地区,开始了考古调查和所谓的探险活动,揭开了西北简牍大发现的序幕。
其代表人物有瑞典人斯文赫定、贝格曼,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日本的大谷光瑞、桔瑞超等。
20世纪初西北简帛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当时国际东方学界、考古学界、语言学界的轰动。
此后,我国科学家或与外国合作,或独立发掘,使古代简帛逐步被世人所认识。
20世纪上半叶简帛的发现,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举其要者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罗布淖尔汉简等。
建国以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更不断有惊人的简帛发现。
重要的竹、木简发现有云梦秦简,龙岗秦简,武威汉简,银雀山汉简,甘谷汉简,马王堆汉墓竹简,定县汉简,江陵凤凰山、张家山汉简,居延新简,阜阳汉简,大通汉简,马圈湾汉简,郭店楚简,悬泉置汉简,尹湾汉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等等。
帛书包括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几件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的“楚缯书”、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帛书1件、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一大批帛书、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帛书10件等。
下面仅就东汉以前的出土简帛文献材料择其要者作扼要介绍敦煌汉简是指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边塞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简牍。
满城宏昌园B区汉墓发掘简报
满城宏昌园B区汉墓发掘简报作者:满城县文物局来源:《文物春秋》2012年第03期【关键词】河北;满城县;东汉墓;发掘简报【摘要】2006年10月,满城县文物局为配合满城县宏昌园B区建设工程,对发现的9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9保存较完整,出土遗物丰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断,M9的时代为东汉晚期。
宏昌园B区位于满城县城东侧,东邻南马村,南临满神铁路,西距育才街100米,北临宏昌大街。
2006年10月,在该建设工程中发现古墓葬,满城县文物局即派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砖室墓9座,其中9号墓(以下简称M9)保存较完整(图一),出土遗物丰富,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该墓已被破坏,上部结构不详。
墓葬平面呈“中”字形,方向260°。
自西而东由墓道、墓门、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
东西全长10米,南北宽0.7~3.05米,深1.3~1.5米。
墓口距地表1.7米。
除墓道为土圹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砌成。
墓道为斜坡式,长3.2米,坡度26 °。
上宽0.7米,下宽0.65米,深0~1.3米。
墓门用整砖“之”字形封堵,宽0.7米,高1.3米。
前甬道位于墓道与前室之间,长0.7米,宽0.7米,残高1.3米。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2.6米,东西长1.6米,残高1.3米。
前室北部有砖砌二层台,南北宽0.6米,高0.18米。
后甬道位于前室与后室之间,东西长1.5米,南北宽0.7米。
后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9米,南北宽1.4米,残高1.5米。
墓室除前甬道为顺向错缝平砌单行砖外,其余均为一平一立为一组垒砌。
铺地砖为整砖错缝平铺(图二)。
墓砖系青灰色,素面,长23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
二、随葬器物随葬器物集中摆放于前室及后甬道,有陶器、彩绘陶器、铜钱三类,共计58件。
1、陶器 18件。
大部分为泥质灰陶,有少量夹砂灰陶。
陶炉 1件。
M9∶14,泥质灰陶。
炉体方唇,折沿,弧腹收底,三兽足,炉底有四道长方形镂孔,炉内对称三支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