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人的精神生活
宋代士人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宋代士人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而丰富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其中,士人文化是一种极为显著的文化形态。
士人文化的形成既与时代背景有关,也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宋代士人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展开探讨。
一、士人文化的形成1. 社会发展的背景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自唐朝末年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土地私有化程度加强。
社会分层更加明显,经济和政治的中心转移。
这种社会变迁为士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2. 文化传统的延续宋代继承了唐代和五代的文化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
儒家思想是当时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诗文论、经史子集等文化传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种传统文化的延续也为士人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3.士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宋代士人虽仍然享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宋时期,商业贸易发达,许多富商巨贾纷纷加入了士人行列,他们不仅拥有豪华住宅、珍奇异宝,更重要的是拥有官职、田地和财富,曾经的士人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为士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些前提条件。
4.赋闲文化的兴起宋代士人文化的兴盛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赋闲文化。
士人们深受“进士失意,剩游闲曲”的影响,进而形成休闲娱乐、写作创作、为人民服务、思考生命的“赋闲文化”。
这种文化非常重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颇具个性和真实性,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士人文化的特点1. 儒家思想的主导儒家思想是宋代的主流思想,儒家的道德规范和审美理念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等方面。
士人文化精神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全都离不开儒家思想的熏陶。
这也使得宋代士人文化的主题和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同的是,在宋代,士人文化将儒家的传统精神与自己的个性、经历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 诗词创作和文学活动的兴盛宋代士人文化重视文艺创作、娱乐休闲,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诗词创作和文学活动。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与士人风尚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与士人风尚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这段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和士人。
文人墨客与士人风尚在这个时代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和人文精神的升华,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是以才学为根本的风尚群体。
他们以自己的才华与才学为傲,以此作为自身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些文人墨客以诗歌、文学和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通过文学创作反映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苦难,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真实感悟。
他们笔下的诗词和文章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而士人则是以忠诚、正直为核心的风尚群体。
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孝悌忠信,主张为国家社会尽忠职守。
士人不仅在政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在文学、思想、教育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影响他人,实现社会的道德觉醒和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文人墨客与士人风尚在唐宋时期相互交融,并相互影响。
许多士人也是出色的文人墨客,而许多文人墨客也积极参与社会的改革和政治的斗争。
他们以自己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传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文人墨客和士人风尚的结合使得中国古代文化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宝贵的传统。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和士人风尚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还体现在社会风貌和精神面貌上。
他们追求自由而高尚的生活方式,他们争相研究古代文化,融入于其中,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个人品味。
他们在社交场合展现自己的风采,通过诗词对答、酒宴联辞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情与气度。
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士人,他们的身份地位都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推崇。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在教育和社会公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之能够继续发挥影响力。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与士人风尚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对后代文人的一种启示。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_吏隐_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文 史 哲J OURNAL OF L I TERATURE,H ISTORY AND PH ILO S O P HY 2005年第3期(总第288期)N o 3,2005(Ser i a l N o 288)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张玉璞(曲阜师范大学 齐鲁学刊编辑部,山东曲阜273165)摘 要: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
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
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关键词:宋代;士大夫文人;仕宦心态;吏隐;居士中图分类号:G122;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5)03-0048-06宋代的隐逸文化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前此历代的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并蔚为大观。
在各类隐逸形态中,最为宋代士大夫文人所青睐的是虽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谢朓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并因此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
一仕隐问题自士阶层产生以来便一直是困扰士人身心的一大问题。
孔子所谓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 卫灵公)、!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 泰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 述而),孟子所谓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2]( 公孙丑上),看似机变、通达,!无可无不可∀,实际上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仕∀,!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
一旦现实社会为其实现政治理想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那么士仍然希望在现实社会中有所作为。
历史趣谈汉朝士风的为民请命精神 汉朝士人积极建言献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朝士风的为民请命精神汉朝士人积极建言献策导语:从整个汉代历史来考察,由于汉代的民主包容进取性,所以造成汉代的士风呈现出巨大多样的特点。
与秦代不同的是,士人在汉代参与政治的热情从整个汉代历史来考察,由于汉代的民主\包容\进取性,所以造成汉代的士风呈现出巨大多样的特点。
与秦代不同的是,士人在汉代参与政治的热情比较高,分属于各学派的士人利用不同的场合和渠道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对社会时事\国家政治的关心。
在社会政风、民风、世风等许多方面都处处表征着汉代士风的影响,士风也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发生着深刻而微妙的变化。
汉代士风的政治民主色彩也愈显浓重,对汉末政治腐败的抨击表明汉代的士人阶层忧患意识\民主意识的强烈。
汉代士人的爱国思想和进取精神比较浓厚,它成为汉代士风维护国家进步文明的一个很重的砝码。
因此就汉代的士人和士风而言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时代和社会变化的精神意识。
汉代的士风民主意识颇显浓烈,所以汉代士人参与政治的活动贯穿了汉代存亡的始终。
汉代的皇帝比起其他朝代的皇帝来也比较尊重当世的士人(也常常被士人所批判,所以说他们的抗批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刘邦原为一介村夫,却非常尊重知识分子,他在建立大汉帝国后,让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在国家建设\文明进步上的作用的,所以他启用学人叔孙通来制定礼法,客观上却为士人参与政治活动开了方便之门。
在西汉初年的中央政权里,士人的比例明显地高于其他朝代,如张良、陈平、陆贾、贾谊、郦食其等人都是饱学之士。
西汉初年的许多大政方针的制定都离不开士人的积极和努力。
刘邦之后的惠帝颁布"除挟书之律",事实上等于否定了秦代的专制之举。
文、景两皇帝和大汉武帝也在尊礼士人的同时,进一步开放了学术空间,儒、道、墨、法各家生活常识分享。
北宋时期的士人文化
北宋时期的士人文化一、背景和概述北宋时期(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士人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士人的社会地位1.官吏身份:士人主要以担任官职为生,因此具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2.文化修养:士人非常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以经书知识和才艺技能为尊。
3.士人家庭:许多士人都来自于已有辈分或贵族家庭,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望。
三、士人学问与思想1.士子教育:士子接受程朱理学教育,注重对经典书籍的研读和思考。
2.文风雅俗共赏:士人倡导优雅而不庸俗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外兼修。
3.道德伦理观念:儒家思想对于北宋士人有着深远影响,注重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维护。
四、士人文学与艺术1.诗词创作:北宋时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代表作品有苏轼、李清照等。
2.书法绘画:士人对于书法和绘画有着极高的造诣,代表人物有米芾、李唐等。
3.戏曲艺术:戏曲在北宋时期开始成为一种受士人喜爱且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
五、士人社交与生活方式1.文化沙龙:士人经常组织或参加文化沙龙,以交流学问和思想观点。
2.饮酒作乐:宴会成为士人社交的重要方式,通过咏史、议论时事等来展现自己的才学。
3.游览胜地:士人喜欢游览名胜古迹,以增长见闻和寻找灵感。
六、士人文化对后世影响1.继承发展:后世的文化圣贤借鉴北宋时期士人文化,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
2.精神传承:北宋士人强调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于今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有深远影响。
以上是关于北宋时期士人文化的概述和要点介绍,展现了士人在社会地位、学问与思想、文学艺术、社交生活等方面的方方面面。
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在北宋时期形成并延续至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
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是一种独特而崇高的精神风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
这种精神贯穿于古代士人的一生,塑造了他们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热忱。
本文将从士人的自律修身、崇尚学问和追求仁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士人视自律修身为至高追求。
在中国古代,士人行为端正作为其重要的基本要素。
士人注重个人修养,要求自律谨慎,以立身处世为首要任务。
他们注重自我约束,追求内心的深沉与内外的协调。
他们知道人的行为是对道德标准的应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严守礼仪、待人谦和有礼、注重自省反思。
他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以身作则,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
崇尚学问是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重要特质。
士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显赫,他们视学习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士人饱读诗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追求智慧和真理。
他们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思考和反思,追求知识与智慧的升华。
他们在研究古典经典中文化,崇尚传统,同时也勇于开创,不拘泥于传统束缚。
他们认为学问是士人的基石,只有通过学识的积累与领悟,才能更好地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追求仁义是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核心价值。
士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体现了士人精神中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
士人相信,只有坚守仁义之道,始终保持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并以实际行动为他人提供帮助,才能真正实现人伦关系的和谐。
他们在家庭中尽孝道、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在社会中追求公义,扶危济困、扶持弱小。
士人精神中的仁义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是一种崇高而独特的精神风貌。
士人的自律修身、崇尚学问和追求仁义构成了他们内在品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精神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中,继承并发扬古代士人精神,将有助于塑造人们崇高的道德标准、提升文明素养,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晚明士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小结: 总观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出他的文学理想经历了从 最初的“美在生命”到逐步向现实因素过渡的过程,小说《边城》 表现出来的主题是一种美好得不存在的“完美世界”,里面的 人情事物都是含蓄、美丽的,甚至故事的悲剧与悲剧发生的原 因都是美丽的,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小说的文本中隐形出现了 城市的因素,出现了金钱崇拜的思想,现实的因素已经沁入作品。 而《长河》已经不是一部虚幻的美好的作品,沈从文的文学理 想已经转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已经转向了对湘西未来命 运的思索。 沈从文是现代化的反思者,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坚守人 格底线、抗争恶劣文学生态环境,执着追求个体审美理想、生 命理想和人类共同美好生活远景的理想主义者,理解与梳理沈 从文的文学理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12 月版,第 10 页 [2]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 第 128 页 [3] 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虞建华, 邵华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74 页 [4] 沈从文 :《湘行散记》,《沈从文散文选》,凌宇编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12 月版,第 148、174 一 175 页。 [5]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五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年 6 月第一版,第 228 页。 [6] 马云 :《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个性》,中央广播电视大 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97 页。
《长河》中沈从文对人性的思考更趋于理性化,一方面肯 定了湘西古朴的人性美,另一方面也对在现代文明包围下湘西 人民缺少应变能力的性格显示出忧虑。沈从文忧虑的是一个被 都市文明侵蚀后的乡村世界面貌的问题。他在《长河·题记》 中说:“问题在分析现实,所以忠忠实实和问题接触时,心中 不免痛苦,唯恐作品和读者对面,给读者也只是一个痛苦印象, 还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是这样一 种心态,《长河》便构成了一个既有都市丑恶又有乡村牧歌的 二元世界,《长河》是在写一个“过程”,不是如《边城》一样, 写乡村的过去,也不是在写乡村被破坏后的样子,因此,老水 手满满颇具象征意味的说:“新生活快要来了”,可是新生活 是什么呢?它会来吗?或者这个新生活并不仅仅代表着宋美龄 所提倡的“新生活”,却是代表着某种社会意义吧。而这种颇 具象征意义的东西,却被沈从文敏锐的抓住了,于是《长河》 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充满动态感。
古代文人的精神品质
古代文人的精神品质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的精神品质,并对其深入分析和解释。
通过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成就。
引言古代文人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瑰宝,他们以其独特的精神品质和卓越的才华在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将对古代文人的精神品质进行探讨,并深入分析其表现在不同方面的特点。
品质一:士人之道古代文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他们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品德和克己奉公的精神。
古代文人通过修炼自身,力求成为品行端正、有道德观念和责任感的典范。
在古代文人的眼中,与行为方式和修身养性相关的“士人之道”非常重要。
这一理念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一种自我约束和道德标准,要求文人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高尚的美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品质二:文化追求古代文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文化的追求。
他们热爱传统文化,钻研典籍,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文人们追求博学多才,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艺术作品。
古代文人的文化追求体现在他们对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
品质三:独立思考古代文人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他们追求思辨和独立的观点。
文人们不满足于既定的观念和思想,而是勇于质疑和探索真理。
独立思考的品质使得古代文人成为了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先锋。
他们通过思考和批判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品质四:情感表达古代文人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深沉的情感。
他们通过文学、艺术等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读者和观众,唤起共鸣和思考。
情感表达是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核心,也是他们与读者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文人们通过情感表达,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外界相通,传递出深深的人性关怀和情感触动。
品质五:豁达胸怀古代文人的精神品质中,豁达胸怀占据重要位置。
文人们拥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能够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纷扰。
唐宋文学中的士人精神
唐宋文学中的士人精神唐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毫无疑问,唐宋文学的成就离不开士人精神的支持和推动。
士人精神是唐宋文学中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代表了士人阶层的风范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士人精神的核心内涵士人精神是围绕着士人阶层所特有的人文精神而展开的。
在宋代,士人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成为了主流社会中最卓越的“精英群体”。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士人精神逐渐形成。
士人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治世、修身、清谈和游览。
首先,治世是士人精神的核心之一。
在唐宋时期,士人们一直秉持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信念,认为自己有义务为天下人谋福利、作贡献。
因此,在唐宋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士人们对于社会进步的期望和追求。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思考,也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发现了很多问题,并通过多次的辩论和讨论,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其次,修身是士人精神最为基础的部分。
唐宋士人注重修身,主张内外兼修,以“人至莫不愿得玉,而无人愿自琢磨焉”的信条来激励自己,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精进,更要在人生道路上从自身出发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别人树立榜样。
再者,清谈是唐宋士人精神中体现人文气息的一部分。
士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常常通过言语交流和语言艺术追求内心的安慰和愉悦。
清谈不仅体现了士人们的文化素质,更是他们在文学创作和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
最后,游览的习惯也是唐宋士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唐宋时期,士人们在“文人墨客”的身份下,游览名胜古迹,观察自然风光,从而增长见识、有益于文学创作和学术讨论。
二、士人精神的文学表现士人精神的理念和思想观念都得到了广泛的展现和融入到唐宋文学作品中。
唐宋文学创作在追求文学艺术的完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倡导士人精神的正面价值,涉及了治世、修身、清谈和游览等方面,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表述,将士人精神深入到唐宋文学的深处。
躺平的古代故事
躺平的古代故事 古代是一个与现代相比,生活和社会关系都截然不同的时期。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渴望着能够放松身心,躁动的心灵也希望得到一份宁静。
而在古代,人们也有自己的方式来追求这样的宁静,这种方式被称为"躺平"。
本文将以古代故事为线索,揭示古代人们躺平生活的一些特点和经验。
一、自在闲适的庶民生活 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与现代人们追求高薪高职不同的是,大部分的庶民并不追逐出人头地,而是过着相对自在闲适的生活。
他们以务农、做生意为生,努力赚取一份稳定的收入,不过分追求财富积累。
他们在劳动之余,常常能够找到时间放松心情,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品茶聊天、做手工艺品、观赏风景等。
这种庶民生活可以视为古代躺平的一种体现。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韩愈的文学家,他的生活便是一个典型的躺平例子。
韩愈在自己的农田里种植粮食,在温饱无忧的前提下,他常常将大量时间用于文学创作和思考人生问题。
他为人清心寡欲,不追求权势和财富,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
韩愈的躺平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
二、修身养性的士人风范 古代中国的士人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在精神层面上寻求宁静。
他们往往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并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见识。
士人们通过礼仪、音乐、书画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来陶冶情操,用于强调内在的美和精神的满足,躺平生活就是他们追求的一种状态。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陆游的文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
陆游对于政治和社会状况不满,并抱怨时代的沉浮变幻。
他选择了躺平生活,专注于写作和思考。
陆游经常躺在床上或坐在窗前,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享受自己的诗意世界。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追求躺平的生活态度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躺平的古代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追求宁静的生活方式。
从庶民的自在闲适到士人的修身养性,古代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躺平的生活态度。
魏晋时期的士人文化与生活方式
魏晋时期的士人文化与生活方式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士人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不仅出现了玄学思想,还涌现出了六朝文学的辉煌。
这篇文章将探讨魏晋时期的士人文化与生活方式,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社会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历史上也称之为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的文化背景非常丰富,由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生活变迁所引发的文化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以南北朝的朝代为例,北朝权臣、佞幸的戍卒掌权,南朝王室衰落蜕化,民族关系日渐复杂,这些都是时代背景造成的。
这种背景和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文化特点在魏晋时期的文化方面,士人文化、玄学、六朝文化、艺术等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
1. 士人文化士人文化是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士人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群人,具有一定的学问、理想和行为规范。
他们是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追求虚无和超脱的人生价值。
他们相信人生的短暂,无法与长存的宇宙相比,因此他们将精神上的追求放在首位,寻找超然自在的境界。
在士人文化中,诗歌与乐舞是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为诗人、文人和艺术家,士人注重艺术表现的精神和情感内涵,尤其是注重诗词的意境和氛围。
在魏晋时期,士人文化迎来了一段辉煌的发展时期,许多杰出的士人和文人涌现,留下了一批经典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2.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之一。
玄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但在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玄学的基本思想是探索神秘、超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关于宇宙、人生、道德等深度哲学思考。
玄学思想对于那些在士人文化中寻求超越与境界的人来说,极为重要。
在玄学中,“道”是一种超越一切的本性和规律。
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自然本质,而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神秘的力量。
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与作品
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与作品古代文人墨客,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角色,既是社会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文学与艺术的创造者。
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使他们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成为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与作品,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世界。
一、生活环境与传统礼仪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环境与传统礼仪密不可分。
无论是作为官员还是士人,他们都要在严格的等级体系和礼仪制度下生活。
早晨,文人们会进行晨间的起居整理,如洗漱、穿衣等。
接着,他们会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如与家人共进早餐、祭奠祖先等。
在白天的其他时段,文人们常常在书房中沉浸于学问、文艺创作和书法绘画之中。
二、文化修养与学问追求文人墨客以其出众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学问追求而闻名于世。
他们追求广博的知识,常常徜徉于经典书籍和文化典籍之中。
对于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他们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
他们不断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并自觉地将之延续和发展。
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文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崇尚自然与追求真理古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与追求真理是他们创作的核心价值观。
他们常常在田园间漫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
他们借助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表达对人生和人情的思考。
与此同时,文人们追求真理,热衷于以文艺之力传播对善恶、美丑的看法,并批判社会上的不公与偏见。
他们用笔墨记录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将真理和美传递给读者。
四、作品风格与艺术特点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风格多种多样,但都凝聚着作者独有的艺术特点。
他们的作品以文字和画面为主要表达形式,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借鉴。
在诗词方面,古代文人墨客追求唯美、婉约和抒情,常以自然山水、人情物理为题材,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而书法与绘画方面,他们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塑造,力求达到意象与境界的最佳统一。
五、影响社会与文学的作品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对社会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士人文化的传承
古代士人文化的传承古代,士人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
士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
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态,士人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士人文化的初步概念士人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古代士人对文化、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探究和追求。
士人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士人是文化的代表,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主要遵循者。
他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二、士人文化的基本特征1、道德品质古代士人最重视道德,认为道德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他们追求高尚品德,重视内在修养,充满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传统的士人文化在讲究节操、操行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术精神古代士人眼中最美好的人生境界,就是穷究理论、读书研究。
他们认为学问是最有价值的事物,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至今被后人所传颂。
士人一般都具备渊博的学术素养,他们善于阅读、思考、解读、探究,不少人拥有较高的学术成就。
3、生命追求传统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精神生活和人生追求,而士人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
对士人来说,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在于世俗权利、财富积累,而在于精神成长和道德境界。
他们强调精神上的升华,关注人生层面的意义,寻求个人价值的最高实现。
三、士人文化的传承古代士人文化在传承中,具有很多独特的方式和手段。
一般来说,士人文化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传承传统的中国士人文化中,不管是诗、词、曲,或是文学、哲学、历史等,都是文字表达的,所以文字传承是它传承的主要方式。
在古代士人中,世家、学门都会有特定的门楣、祖宗秘籍、家谱以及孔子、荀子、程颐、朱熹、周敦颐等圣贤经典等,这些与士人有关的传统文物,形成了士人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2、品质传承古代士人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道德品质,所以品质传承是它的一项重要内容。
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
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魏晋士人,基本上出身于世家大族,具有绝好的艺术教养和深厚的文学造诣,但他们生不逢时,身处乱世,志向不得伸展,生命又难以保全,于是就隐居山林,饮酒服药,清谈玄学,放声啸歌,不理世事,终成名士。
名士们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名之士,二为隐居不仕。
魏晋时代的名士最闻名于世的当属竹林七贤了。
从纪录片《竹林七贤》中,我们可以看到名士们当年的生活情境。
一、玄学和清谈。
玄学是什么?它是以《老子》、《庄子》、《易经》的思想为骨架,探讨世界的“本末有无”,即用思辨的方式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
在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了官方指导思想,但是经过后代的发展,儒学已掺杂了阴阳五行、谶纬神学之说,魏晋的士人不满于这种迷信残缺的经学。
此时的魏晋名士受现实压迫,已不再热衷政治,而是把重心转向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上,老庄哲学的清静无为、逍遥自由的生活主张,正符合他们的心境需求,也提供新人生观的思想依据,因此老庄哲学便替代儒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魏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
清谈,就是讲玄奥问题,不谈朝廷,不讲是非,不着边际的谈论。
他们喜欢相互辩论一些玄学的理论,或在言语上崭露个人的才能。
清谈是名士们最为热衷的日常活动之一,和玄学互相助长,形成一种十分特殊的文人风貌,他们聚集在深山中,一边饮酒,一边清谈玄学,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的人生。
鲁迅先生说过“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
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由此可知,清谈的始祖是何晏,一个曹魏时代的风流名士,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潮流。
二、饮酒服药。
饮酒向来是文人的所爱,魏晋时期尤甚,借酒消愁成为名士们逃避现实的另一种手段。
在他们看来,与其清醒地看着社会的黑暗而束手无策,还不如天天沉醉在虚无缥缈的幻境中。
在《竹林七贤》中以阮籍和刘伶饮酒最甚。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记载“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炉沽酒。
唐宋时期的士人形象与士人文化
唐宋时期的士人形象与士人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士人文化繁荣的阶段。
士人一直被视为社会地位高贵、学问渊博的象征,塑造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形象。
本文将从士人的品质、学识、审美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唐宋时期士人形象与士人文化。
一、士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士人的形象以其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为基础。
在唐宋时期,士人忠诚、正直、谦逊、辞官不避责等品质被认为是士人的基本素质。
他们以忠诚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负责。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中强调“以德报怨”,反映了当时士人的高尚品质。
他们凡事追求公正,忠诚为政权效力,以助国家治理,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士人的学识和才华唐宋时期的士人受到高度的教育,他们秉承儒家思想,重视学术和文化的培养。
士人被期望精通经史子集,有着渊博的学识和才华。
他们熟悉儒家经典,擅长诗词曲赋,还涉猎音乐、书画等艺术领域。
士人的学识和才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士人以优异的才华成为官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三、士人的审美观念文人墨客对美的追求是士人文化的一部分。
唐宋时期,士人对审美的关注体现在诗词歌赋、书画创作等方面。
他们挚爱自然,追求真实、自然和纯粹的美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的山川美景,展示了士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士人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将其视作生活的一部分。
四、士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士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们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优雅的生活态度。
他们注重修身养性、礼仪待人。
士人读书写字、陈设雅致的客厅和私室、举办诗会、雅集、赏花游园等都是士人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方式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琴竹一枝花》中表达了文人雅兴的追求,他追求幽静的环境,寻觅深山老树,以彰显自己高尚的文化品位。
总结而言,唐宋时期的士人形象与士人文化表现出崇高的品质、渊博的学识、追求真善美的审美观念以及高雅的生活方式。
他们以德报怨,忠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才华,为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_世说新语_中士族的经济生活与精神归宿_宁稼雨
第9卷第2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 ol19No12 2007年4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Apr12007中图分类号:I22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50(2007)02-0010-085世说新语6中士族的经济生活与精神归宿宁稼雨(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天津300071)摘要:本文通过对5世说新语6中士族经济生活有关故事的挖掘梳理,分析魏晋时期士族文人经济地位的变化给他们精神世界所带来的重大影响,进而为文化史和文学史研究中有关魏晋士人的洒脱人生态度寻找一种现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5世说新语6;士族;经济生活;精神归宿人的精神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到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左右和制约。
魏晋士族文人之所以能够傲岸绝世,俯仰自得,是由于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都逐渐取得了空前绝后的重要地位。
因此,要了解魏晋士族文人在精神风采上发生了什么变化,首先要了解他们在经济生活当中发生了哪些与前人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他们的精神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制约。
这一点在5世说新语6中有充分的反映。
一、士族的形成与特征余英时先生认为,士族的形成是古代儒士和富庶宗族相结合的产物。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春秋战国以来,伴随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不断完善,/士0的阶层在社会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专制君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采用限制世卿贵族的政策,一方面又大批起用/士0这一社会阶层来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¹。
这就促使/士0的阶层迅速膨胀。
与战国相比,汉代士人的社会地位实际上呈下降的趋势。
战国士人可以奔走四方,朝秦暮楚,合则留,不合则去。
而汉代的士人则只能像被豢养的家畜一样受人摆布驱使,乞讨残羹冷炙。
士人别无出路,只好千军万马都挤在入仕这一条独木桥上。
因为希望入仕的士人数量和君主的需求数量之间反差太大,供过于求,所以必然造成士人地位的下降,皇帝对士人可以任意摆布。
宋代文人与士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
宋代文人与士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在这个时期,文人与士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尚与文化发展。
首先要介绍的是文人与士人的精神追求。
在宋代,文人们具有崇尚自然、追求清雅自然的精神追求。
他们希望通过诗词歌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通过这种方式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苏轼是宋代文坛的巨星,他在他的作品中以豪迈激昂的笔调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文人们对自然的崇尚也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他们喜欢修篁堂、行千里路,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除了追求自然,文人与士人还追求“文以载道”,倡导儒学的价值观。
他们深信儒学可以使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他们不仅学习经典,弘扬儒家思想,更是以自己的文学才华来表达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而文人与士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人们的清新豪放的创作风格影响了当时的文化风尚,促进了诗词歌赋的繁荣。
他们对儒学的推崇和弘扬,也使得儒家思想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文人们的才思和智慧使得他们成为朝廷官员们的重要参谋,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当时的政策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文人与士人还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成立书院、办学堂,致力于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文人与士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也遭遇到了一些困境。
首先是被批判和质疑的儒家伦理观。
在宋代,由于社会的变动和农商经济的发展,士人们的伦理观遭遇了质疑。
一方面,士人们通常认为农商不光彩,不应该参与,但由于农商经济的兴盛,很多士人也不得不从事商业活动以维持生计,这与他们一贯的价值观相矛盾。
另一方面,士人们的世袭观念对社会的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压抑,让社会的底层人民难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同时,有些士人对庶民不屑一顾,这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这些问题使得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魏晋风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魏晋风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魏晋风骨指的是魏晋时期士人的品格和风格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的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风骨的内涵魏晋风骨主要体现在士人的品格和风格上。
他们推崇典雅自然、豁达坦荡的风格,强调文人雅量、豪放不羁的品格特征。
在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方面,他们追求清雅自然、超然物外的境界,推崇逍遥自在、不羁不拘的生活态度。
二、魏晋风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文学艺术方面魏晋风骨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为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和富有诗意的文学语言。
在魏晋时期,文学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形成了以辞赋为代表的楚辞乐府和以散文为代表的文章散文等多种文体。
这些文学作品大多追求真情真感,以自然美和人性美为核心,反映出士人对自然、人生、生命的深刻领悟和审美追求。
2.思想文化方面魏晋风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
魏晋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等诸子百家并立,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六朝鼎立”格局。
士人们在这种多元思想的激荡中,形成了宽广超越的学风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成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风俗习惯方面魏晋风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风俗习惯方面。
魏晋时期,士人推崇清雅自然、豁达坦荡的生活方式,提倡茶香酒气、雅乐文章的生活情趣。
他们推崇“闲居为佳境,雅乐是人生”的人生哲学,追求生活的品味和境界,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魏晋风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弘扬魏晋风骨,振兴中华文化当代社会正处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阶段,魏晋风骨对我们提出了弘扬文化自信、振兴中华文化的启示。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魏晋时期士人的品格和风格,弘扬清雅自然、豁达坦荡的风尚,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基础,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士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士人精神的现实意义士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呀。
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那士人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啥现实意义呢?你瞧,士人精神里的那份坚守和执着,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诱惑那么多,困难也不少,要是没有那份坚守,我们很容易就迷失了自己,随波逐流啦。
就好比在工作中,遇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那能做成啥事呀?但要是有了士人那种坚定的信念,不管遇到啥都咬牙坚持,这不就能闯出一片天来嘛!还有啊,士人对知识的追求那也是永无止境的。
现在不也一样嘛,我们得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呀。
要是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那不是浪费生命嘛。
想想看,人家士人饱读诗书,为的是啥?不就是为了能为国家、为社会做点贡献嘛。
咱现在学习各种技能、知识,不也是为了让自己更有价值,能在社会上立足嘛。
士人精神里的社会责任感更是不能丢。
以前的士人都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呢。
咱现在虽然不用像他们那样去拯救天下苍生,但也得关心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呀。
看到不公平的现象,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站出来说句话呀。
在社区里,当个志愿者,为大家服务服务,这不也是在践行士人精神嘛。
再想想,要是大家都没有了士人精神,那这个社会得多冷漠呀。
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那还有啥温暖可言呢。
但要是人人都有点士人精神,都愿意为他人付出一点,那这个社会不就充满爱和关怀了嘛。
就说这次疫情吧,那么多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冲在抗疫一线,这不就是士人精神的体现嘛。
他们为了大家的健康,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这得多伟大呀。
要是没有他们的付出,这疫情还不知道会发展成啥样呢。
咱平常的生活中也处处能看到士人精神的影子呀。
那些热心公益的人,那些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不都是有着士人精神的嘛。
士人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呀。
所以说呀,士人精神在当今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士人的精神孙立群▲知识分子有两大构成条件首先,什么是中国古代士人。
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
古代的读书人叫儒生、儒士,读书人做官,就叫做士大夫。
现代,知识分子的概念,是指中专水平以上的毕业生,这是在1976年前后制定的。
但是从政治观念、社会观念上看,包括如今海内外专家在研究知识分子时都提出了两个条件,首先是读书、上学,这是最基本的。
还有就是必须要有一颗正直的心,那就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眼睛。
要成为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眼睛,就必须是正直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于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书读得多,却用于做坏事,那就不是知识分子。
我们在研究古代士人时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代士人恰恰具备着这种精神。
在商周时代,士人处于统治者金字塔的底层。
最上面是王,下面是诸侯,再下面是卿大夫,最下面是士人。
士人必须要服从上层的意愿,人身不自由。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卿大夫纷纷起来了,也给士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机会多了,空间大了,展现才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春秋战国士人三“自由”春秋战国时代,士人们呈现出三个“自由”的状态。
一个是“流动的自由”,即士人们开始离开家乡四处游荡,“士而怀居不足以士”,也就是说,心里总是怀念家乡的人,不配称为“士”。
真正的士是志在四方,以天下为己任的。
很多人都是在外地创业,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
比如说为秦孝公变法的商鞅,本来叫卫鞅,是卫国人,后来去魏国,也觉得不如意,最终来到秦国。
那时候,“朝秦暮楚”、“朝三暮四”都是肯定的词。
还有“择业的自由”,可以从内心出发,选择从政、从商、从师,还有像庄子那样什么也不做的,都是从内心出发的喜好,可以充分发挥潜能。
另外还有“思考的自由”,中国古代社会很专制,很多时代都不允许人自由思考。
对王、对天、对地,不能随便质疑,但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士人们开始质疑王、鬼、神,甚至可以批评王,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的问题。
这三个自由的成立,成了士人们能够相对独立的大环境。
▲士人的特质有“主人翁精神”士人的特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回顾历史,那些被后人记住的人都是关注社会的。
鉴真对于佛教的理解,不但要在大唐传播,还要走出国门,这是非常典型的。
他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我们还要感谢他为大唐、为扬州所作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士人们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考虑国家的何去何从。
他们都有“主人翁精神”,敢于接受挑战。
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一种大气魄。
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但要思考,更要实践,并且把国事放在了首位。
东林党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样的精神数不胜数,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
从孔子到孟子,从韩非到李斯,都是不断行走,不断游说的。
百家中还有一个墨家,十大主张的核心观点就是“兼爱,非攻”,他也是不辞辛劳的人,哪里要发生战争、祸事,他都要前去劝说。
“墨突不黔”,是说他家的烟囱从未黑过。
为了各地人民,不计较个人安危,精神可嘉。
▲思想超前,君主不理解,陷悲剧士人还有一种精神叫做“从道不从君”,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比较解放,士人们坚持正义,坚持大道理,可以当面批评君主。
最典型的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直接批评君主,君主哑口无言,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那时候,士人的独立人格相对完整,各个国家的君主都在吸引有才能的人。
燕昭王在边境上筑高台,摆黄金,吸引才能之士。
士人们前来,燕昭王走在前面,用扫帚扫地,让士人走在后面。
可见,当时士人很“牛”。
士人才华的繁华,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士人们还对社会抱有同情心,战国战争很频繁,战争场面激烈,惨不忍睹。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交战,秦将白起屠杀四十万赵国俘兵,这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当地居民视白起为恶魔,现在还有一道“开水煮豆腐”的菜肴,豆腐是白的,一煮就翻滚起来,菜名就叫做“煮白起”。
百姓受战乱所害,士人们便四处游说,抨击发动战争的国家。
秦国善战,给士兵们分出20个功勋爵,有着强大的激励机制,所以秦国士兵很勇猛。
孟子说:“善战者服上刑”,呼吁和平,并一直将这种美好的愿望延续至今。
士人们凭借着观察自己的生活,发现问题所在。
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很超前,君主不理解,周围人不理解。
士人们往往就陷入悲剧的结局。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
得到封地的诸侯成年后,就开始造反,在地方上搞独立。
汉文帝时期,有一位年轻的大臣贾谊,他看出各地诸侯的野心。
他上书说,如今社会得了浮肿病,腿肿如腰,手指肿如腿,这些都是地方威胁。
但是他不被理解,还被赶出了朝廷。
最终他郁郁寡欢而亡,终年32岁。
汉景帝时期,还有一位大臣晁错,更是刚烈,他提醒皇帝早点动手削藩,否则宗庙不宁,天下不定。
他的父亲来劝他,但是晁错不听,他的父亲预感大祸临头,出门就服毒自尽了。
后来,吴王刘濞叛乱,打出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
等到汉景帝杀了晁错,叛军还是不停息。
汉景帝这才明白。
▲“忧患”几乎成了士人的代名词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士人,以国家为重。
“忧患”,几乎成了士人的代名词。
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士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士人们还具有抗争精神,士人们善于写文章,对于社会变故有着一种敏感。
社会有难,首先起来的就是他们。
如果他们倒下了,农民就开始起义了。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士人们就开始行动起来,选择集体上书请愿,或者替冤官叫屈,这些人都是读书的太学生。
还有一些官员,在受到迫害时,主动投狱,这种不畏强暴、不畏高压的精神,值得钦佩。
在中国古代,要想实现抱负,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位置,就要入仕为官。
但是职位有限,想入仕的人又很多,所以当权者就开始玩弄权术了。
士人们之间也开始内讧,这就是他们的悲哀性了。
士人们甚至开始互相厮杀。
李斯、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同窗好友。
但当韩非后于李斯来到秦国时,李斯害怕韩非会取代自己,就陷害韩非,把他关进监狱,最后还毒死了他。
如今,我们研究士人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乐于奉献的精神。
古代士人的生活▲读书分两种方式士人们是热爱读书的,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但也分为两种读书方式。
一种是功利性读书,解决个人的社会地位问题。
汉朝以后,士人“读经入仕”成为风潮。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之后,更激发了士人们读书的热情,认为不当官就实现不了自我价值。
读书是很辛苦的事情,汉代国都洛阳有3万太学生,可见当初读书风之盛。
苏秦读书时锥刺股,还要被嫂子百般嘲笑。
后来苏秦成为著名的纵横家,荣归故里时,哥哥嫂子在30里外迎接,跪地磕头。
可见读书,既富也贵。
有诗为证:“少年需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董仲舒读书时,十年不窥园,十年都不去后花园看看。
而范仲淹更是五年不脱衣服睡觉。
他们这样读书,利好在于传播文化,弊端就在于读书为做官的思想一直存在,至今还未消除。
还有一种是闲适性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而读书的。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三天不读书,不知道礼节。
照镜子觉得面目可憎,张口不知道说什么话好。
读书是一种乐趣,李清照经常和丈夫随口说出一个人,让对方说出是哪本书哪一卷上的,经常开怀大笑,李清照说是“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很讲究时节、环境古人读书,也是讲究时节、环境的,“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明代于谦写诗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士人们纷纷入仕,汉朝设立汉学,培养有学问的人,这些太学生读熟经书,考试毕业后就成为“郎官”,但是从开始的50人到后来的3万人,找工作太难了。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大喜大悲也有潇洒宋朝时,说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其中,“金榜题名时”是作为压台的。
为了这一天,多大的煎熬都不在话下,所以发生很多像范进中举这样乐极生悲的事情。
宋朝时,就有70多岁的老者赶考,进了考场写不出来,只能写“吾老矣,不能为字也,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到了清朝,还有103岁的“人瑞”进京赶考的。
唐代诗人孟郊屡试不中,“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等到他46岁考上进士,立刻就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同时,士人中也有比较潇洒的。
有一位南方人到北方做官,看见秋天到了,落叶飘零,心里很怀念故乡,干脆回家了。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也是一位有名的士人。
他喜欢邻家的小女孩,但从未和她说过话。
后来那位女孩去世了,阮籍也哭着为她送行,回来后,称自己对得起她了。
还有一位阮籍喜欢的女子,和丈夫开酒馆。
阮籍就经常去喝酒,醉了就倒在她的脚下。
阮籍就是张扬个性的典范。
还有士人对于死亡的概念,儒家说:“不知生焉知死”,一是说,死亡太恐怖了;二是说,死亡到底是什么,也说不清楚。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士人们就认识到,死亡不过是人生的归宿,其中尤以陶渊明的《自挽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看淡生死,才能活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