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实践研究 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6
提升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实践研究
引言:何谓观察能力?是指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观察能力是体现我们认知的重要部分。例如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幼儿自由自主地玩耍,能够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情绪、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等。
因此,观察能力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纵观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师的在观察模式上发生了明显地改变:
1.观察视角的提升
案例:
小伟要在制作一个能立起来的立体小树,需要用剪刀剪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小树,一开始他向老师求助:“老师,你能帮我剪
两个小树吗?”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他。正当小伟拿着两张剪好的小树去准备制作时,好朋友小宝想用一张小树涂色,于是小伟非常大方地将其中一个小树让给了他。只剩一个怎么做呢?于是他又拿着剪刀和纸,找老师帮忙。这次老师为了考考小伟,决定让他自己动手去剪。他犹豫了一下,来到美工区,只见小伟把剩的一个小树平铺在白纸上,然后拿着剪刀沿着小树的轮廓开始剪,谁知小树总是来回动,剪刀在拐弯处拐不过来。于是小伟又想办法把小树对折起来放在白纸上剪,这个方法比刚才好剪了。20
分钟后,小伟终于剪好了,却发现剪出来的小树只有一半。
“小伟,你试试沿着这个完整小树的轮廓,把它画在纸上,然后沿着轮廓剪。”教师给小伟提出了建议。最终,小伟按照老师的方法,剪出了一个完整的小树。
1.1举着标尺去观察
在此案例中,以前教师的关注点是:首先,幼儿使用剪刀不熟练,造成他今天在剪小树的时候有困难;其次,小伟没有认真观察老师是如何剪得,造成他最后剪出的小树只有一半。
2 / 6
1.2发现不足去教育
过去教师支持策略是:①.教师会在美工区投放一些剪纸的半成品,让幼儿多去练习使用剪刀。②.教师会让孩子多去观察一些事物,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1.3带着欣赏去记录
现在教师的关注点:第一,小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不断地去尝试剪小树;第二,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把自己的小树送给了小宝,并没有考虑自己少了一个小树怎么办?第三,活动中,小伟一直专注并坚持自己独立完成剪小树的工作,而且想到了用老师剪得方法,虽然最后只剪出了一半的小树;第四,主动寻求帮助并接纳别人的意见,当他不会剪得时候,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在最后老师提示他如何才能剪出完整小树时,小伟接收并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1.4理解学习去支持
如今教师的支持策略是:①.发现幼儿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加以表扬。②.让全班小朋友一起去探索,为什么老师剪出来的小人和小伟剪出来的不一样?③.延伸活动,让幼儿一起讨论通过对折还能剪出什么图案?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以往的观察区域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缺什么?带着一套标尺去衡量幼儿,以一种教条的模式去观察孩子,告诉他们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再加上前期对材料的功能和目标认识不足,缺乏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局限于材料的多、新、奇,没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进行层次性的投放,教师无法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和需求。因此造成了当幼儿有疑问和困难的时候,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才是正确的。
而现在教师关注幼儿有什么,会什么,用一双欣赏的眼睛去观察并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从“看”――“看见”――“看懂”的过程性转变,专业解读孩子的言行。如今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使教师对投放的材料有充分的认知,我们还借助浸入式的实操演练,让教师在操作材料中,感同身受幼儿游戏中的行为,明确材料难点、适宜性和拓展,引发
3 / 6
主动观察、识别、回应,激发教师举一反三的层次性材料,投放的能力,并迁移链接到更多的幼儿与材料互动中,实现了从“老
母鸡”到“魔法师”的蜕变,去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2.观察手段的变化
2.1实时观察,主观评判
过去的观察是教师以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不能全面地捕捉到孩子在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而且观察结果受观察者本身的影响,导致在解读孩子的行为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偏差。同时教师们在互动交流时,分享记录的内容也带有教师本人的主观意识,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展示给大家。没有客观反映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o法形成对幼儿的有效分析,让教师去有针对性地调试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
2.2情境再现,精准分析
现在的观察是教师借助拍摄工具摄像机、手机等拍摄视频,完整记录下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实时动态,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哇”时刻,撰写有温度、有生命、有色彩的学习故事。从而发现整个区域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让教师们能够进行一案几研、脑力波荡等教研活动,使研讨具有反复性也更有深度,为后续的材料投放策略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
3.观察回应策略的变化
3.1盲目回答
过去,教师的区域活动观察指导不全面,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观察的意识薄弱,结果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分析与材料跟踪投放策略。当幼儿操作材料出现问题或偏离教师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
往会直接“回答”幼儿应该怎么去玩,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单纯的让孩子去学习“怎么做才是对的”,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并没有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对于教师“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这一主要目标,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3.2积极引导
4 / 6
如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的发展。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教师将“回答”变为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通过以往的经验自己思考或与同伴交流寻求帮助。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解决了问题,也在各方面成长了自己。4.如何提高观察能力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我们用情景技术呈现+切片分析+关联分析的模式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4.1基于观察下的情境技术呈现
以秦川幼儿园大班数学区域活动《两个两个数》为例,教师初步以“幼儿能否会两个两个数数”作为观察目标,以叙事、自由描述,为基本观察方式,辅以照片、录像、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形式,真实、客观的呈现了幼儿发展过程,并记录了如下案例。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能为我们了解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