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阅读延伸题型及解题思路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北京卷考试说明》阅读延伸题的考试要求及内容
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即: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其内容或形式→延伸(对文本内容或形式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二、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即:正确理解文本意蕴→延伸(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延伸题上存在的问题
1、审题意识薄弱,不能够准确全面理解题干要求。
2、应题意识不佳,不善于写标志性的提示语,写作层次欠清晰。
3、拓展举例不当,分析阐释向心意识薄弱,欠缺深度。
4、表达能力较差,辞不达意,病句、错字较多。
★解决问题的办法
1、读懂文本文章、主旨
2、审清题干应题、思路
3、读出自己积累、经验;思考、领悟
4、写出自己恰当、条理;准确、深刻
★答题思路
①应题明旨
立足文本,对文本内容或形式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
②分析阐发或者
正确理解文本意蕴,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分析阐发的角度:
把握核心——是什么?即人、事、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所说之理、所抒之情是什么?
深度透视——为什么?溯本求源
审视结果——怎么样?说意义,论危害
提出建议——怎么办?
分析方法:辩证、例证、引证、对比、类比、因果、假设……
学会运用这样的表述: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个人、社会、历史、文化、哲
学、审美、现实……;之所以……是因为……;如果(不)……那
么……;反之……;首先……其次……最后……;综上所述……
③总结点题
考点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试题回顾】
△2010年6月统练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
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
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
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
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阅读延伸】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其志。
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评价。
(200字左右)(10分)
【评分要点】①(2分)能准确把握某一人物之“志”;②(2分)有观点且观点正确得1分,见解深刻、独到得2分;③能做出评价,言之成理4分;④语言通顺2分。
【试题解析】
1、理解题意:
①审题:
本题考点为:对文本内容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
孔子对三人之志的评价,有助于准确理解三人之志,并恰当作出评价。
②回归文本:相关内容
“各言其志”“选择一人之志”:“志”即“志向”,关于将来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样人的意愿和决心;题目要求将某人“志”的具体内容陈述清楚、具体;所答要依据文本。
如子路之志:“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
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如颜渊之志:“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
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
③“评价”:评定其价值的高低、好坏、优劣等。
“评价”要客观、辨证;要用自己的话说,最好能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2、思路导航:①选择一人之志②评价其志,明确观点③分析阐释④总结点题。
3、应题做答:
示例一:子路之志是于战争之时挺身而出,为国杀敌斩将,以一当十。
勇哉!(概述子路之志)∕我认为从子路勇气中显露出来的,是他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民
族兴亡之重任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表明观点,做出评价)∕华夏民族从不缺少
子路这样的勇者,因而才得以在五千年来内忧外患不断中发展壮大,自立于世界的
舞台之上。
岳飞战场上的横刀立马让敌人闻风丧胆,再不敢轻易进犯中原;戚家军
钢铁之师的舍身抗敌让百姓安居乐业。
(联系历史人物分析)∕可见子路之勇非匹
夫之勇,乃是勇于承担的爱国爱民精神的体现(小结)。
示例二:子路的志向是“攘地千里,搴旗执聝”。
(准确把握子路之“志”)∕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充满抱负、胸怀大志之人。
(概括评价)∕胸中有万千兵马,只待有一天时
机到来,这万千兵马一定会化作驰骋疆场,宝马轻裘也指日可待。
一介文士能够拥
有这样的热血和激情实属不易。
但正是由于这样,也让子路显得有些激进和冲动。
家国之事,哪是兵马交刃就能化解的,打天下以兵马,治天下就不行了,子路的志
向在兵马纷乱的时代中,虽然可以建功立业(为自己),却无法使百姓安乐(为百
姓)。
(具体分析,辩证评价)∕所以子路的志向虽远大,只是心中仁义之思(暗合
孔子的“仁政”)还有欠缺(总收)。
示例三:颜渊倡导的以礼治国,使国无战患,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
(概述颜渊之志)∕我认为颜渊的志向最令人钦佩。
(概括评价)∕子路勇,子贡智,但他们
都希望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唯有颜渊考虑到了苍生,意在减少百姓的痛苦。
治国
重在利民,若是常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国又怎能称之为国?为国以礼,人民生
活安定,这又怎不是国之大幸?(对比分析)直到如今,我们依然倡导着“仁”“礼”,
这就更说明了颜渊之志所蕴含的道理是正确而深刻的(从历史发展来补证)。
以“仁”
“礼”治国,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千年以来人们共同的理想,因此,我认为颜
渊之志“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2010年9月“高三文言文专题练习”
冷泉亭记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
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面南隅。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可以蠲②烦析酲③,起人心情。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
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
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④,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领郡者⑤有相里君造⑥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景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水满而停滞②蠲:免除③酲:酒醉而不清醒
④四封:四边疆界⑤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⑥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阅读延伸】本文第二自然段文质兼美,请就其语言特点,举出一例进行分析。
(10分)【评分要点】①能准确把握第二自然段语言上的某一特点(2分);②立足文本选取恰当的句子,并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6分)③语言通顺(2分)。
【试题解析】
1、理解题意:
①审题:
本题考点为:对文本形式(语言)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
②理解词义:
“文质兼美”:文,指外在的形式。
于文章,指其选词造句的华丽优美,音韵的和谐,节律的匀称……;于人,则指其人外形,身段,体态,五官,仪表,服饰……质,指
内在的思想,精神,道德,品格……于人、于文都是一致的。
③鉴赏语言特点:
角度:炼字、叠词;修辞等艺术手法;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
2、思路导航:①选择第二段中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概括其语言上的特点②描绘景致,诠释
其特点③表达效果④总结点题。
3、应题做答:
示例一:第二自然段写了冷泉亭周围的优美景色。
其中“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升,水与阶平”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前两句运用比喻,将山树比作盖、岩石比作屏,生动形象,写出冷泉亭被青山绿树环绕,远离城市的嘈杂与喧嚣的静谧。
后两句则
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美:云缓缓升起,风轻轻吹过,水微微漫上石阶,突出了此地之
清幽,使人仿佛置身桃源,心灵澄澈起来。
∕句式工整、运用修辞为“文美”,通过
描写美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为“质美”,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文质兼美
的效果。
示例二:第二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用词讲究,极富画面感。
∕其中“薰薰”“欣欣”“渟渟”“泠泠”等叠词读来节奏明快,使人如见草木繁茂,如感微风轻拂,如闻泉水
清澈满溢,泠泠作响……分别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写景,让读者从“薰薰”“欣
欣”中感受到春日里的生机勃勃,从“渟渟”“泠泠”中感受到夏夜里的静谧舒畅,为写冷泉亭能够“畅人血气”“起人心情”做铺垫。
∕如此美景,更显出冷泉亭能
除“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含有几分“禅”意,意蕴深厚,可谓文质兼美。
考点二: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试题回顾】
△2010年10月月考
刘安世,字器之。
父航,终太仆卿。
(安世)登进士弟,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
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
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
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
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
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
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
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
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
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
吾欲为元祐(注:宋哲宗年号)人,见司马光于地下。
”还其书不答。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列传》)
【阅读延伸】做一名好谏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联系第二大题文言文文本及历史知识,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至少说出三点,200字左右。
)(10分)
【评分要点】①联系文本,至少说出好谏官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3分)②明确观点(1分)
③联系历史,选取恰当的例子,阐述理由(4分)④语言通顺(2分)。
【试题解析】
1、理解题意:
①本题考点为:立足文本并基于知识积累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
②挖掘文本,好谏官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诚实、正直。
“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明目张胆”、“当捐身以报国恩”
——需要勇敢、无畏。
不畏权贵,不畏触怒帝王。
“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
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
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
——有见识
”
——要善于进谏、把握时机;执着不懈
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
——需要遇到明主(君王胸襟博大)
2、思路导航:①联系文本,至少说出好谏官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②联系历史,明确观点
③分析阐释④总结点题。
3、应题做答:
示例:做一名好谏官应当立身刚正,奋不顾身,讲究策略。
∕谏官为君王之镜,若镜不正不明,自无法匡正君王(明确观点)。
∕如刘安世般严于律己“久坐不倾”,才可发挥“明镜”作用(联系文本)。
谏臣奋不顾身勇犯龙颜者古已有之,比干剖心,梅伯撞柱,海瑞骂帝(联系历史),每人均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谏臣就应有刘安世“捐身以报国恩”
的壮志,不计成败,为民请命,百死无悔。
有这般气势,才可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力挽狂澜。
谏臣也应讲究策略,如邹忌般巧妙讽喻,如刘安世般“伺其稍怒,复前抗辞”,才可达到最佳效果(分析阐释)。
∕所以,谏官若想匡正天下,当有此三条(总结点题)。
△2010年海淀期中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
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
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
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
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
先主寻悔,请还。
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取材于《三国志·蜀志》)
【阅读延伸】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庞统“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意思是对人的赞扬往往超过那个人的实际才能。
请简要说明庞统这样做的理由,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庞统
这种做法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评分要点】①理由正确,联系实际恰当,语言通顺( 8-10分);②理由正确,联系实际欠恰当,语言较通顺(5-7分);③理由不正确,联系实际不恰当,思路不清(0-4分)。
【试题解析】
1、理解题意:
①审题:本题考点为:立足文本并基于知识积累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
②“庞统这样做的理由”: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其内容,从而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理由。
如:
“善人少,恶人多”:天下大乱,好人少坏人多;
“兴风俗,长道业”:振兴礼仪教化;
“使有志者自励”:使有志的人都得到激励。
③认识:要抓住对“多过其才”的做法进行分析,或认同(称赞),或反对(批评),或辩证
看待(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关键在于围绕自己的认识阐释“为什么”,或
谈意义,或论危害。
2、思路导航:①提出观点(对庞统这种做法的认识),②结合文本分析,
③联系现实,分析阐释,④小结。
3、应题作答:
示例一:庞统对人的赞扬往往超过那个人的实际才能的原因是当时天下动乱,好人少坏人多。
我认为庞统的做法值得称赞。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这种行为是必要的,这样有利
于宣扬美德,建设和谐社会。
比如感动中国这类节目,其赞扬的人物都很平凡,他
们都在尽职尽责,默默奉献。
我们对他们的高度赞扬,就是在高度肯定他们,为社
会树立典范,让他们的精神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由此看来,庞统这样的做法在当下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是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良方。
示例二:庞统“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是因为天下动荡,礼崩乐坏,对人才大力赞扬可以使他们得到鼓励,更加奋发有为。
我认为庞统的做法在现在并不可用。
现在有一些全
然没有真本领,靠着拍马和关系爬上高位的人,我想这和夸大一个人的才能,并使
之得到任用是有着不可分的关系的。
夸大才能,实际上是是对群众的一种欺骗,对
社会的一种欺骗。
因此我认为想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就不应采用“多过其才”的做
法,而要实事求是的评价。
示例三:庞统“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是因为对人才大力赞扬可以使他们得到鼓励,振兴礼仪教化。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庞统的做法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表扬他人可
以使那个人收到鼓励,进而有进步的动力,所以赞扬就像发动机,它会激发人工作
和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一味地超出实际褒扬优点,也有弊端。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
个安宁和谐、快速发展的阶段,尽管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却依
然存在问题。
“多过其才”可能导致头脑过热,批评指正才能保证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1年1月丰台期末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
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
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
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
后职屡改迁,至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
坐侍婢纵火,延燔①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
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
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
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
景佑二年大封拜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赐入朝不趋。
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
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
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
母丧,哀戚过人。
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
仁宗冲年②即位,章献皇后临朝,元俨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③。
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
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
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
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
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
尝问翊善④王涣曰:“元昊平未?”对曰:“未也。
”曰:“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既而元俨病甚。
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
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忠言。
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
”帝为嗟泣。
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衮二州牧、燕王,谥恭肃。
比葬,三临其丧。
(节选自《宋史·元俨传》,有删减)【注】①燔:fán 焚烧。
②冲年:幼年。
③沉晦:隐而不露。
④翊yì善:宋朝官名,掌管侍从讲授。
【阅读延伸】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元俨“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意思是说元俨闭门谢客,故意装疯乱语,不再参与朝政。
对他的这种做法,有人鄙夷,
认为他圆滑世故;有人赞赏,认为他懂得韬光养晦;还有人……请结合原文,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10分)
【评分要点】①表明看法,要求观点鲜明(1分)。
②结合原文谈理解(3分)。
③联系历史史实或社会生活谈感悟(4分)。
言之成理,分析深刻,可得满分。
④语言表达(2
分)。
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⑤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试题解析】
1、理解题意:
①审题:
本题考点: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②正确理解词义:
“圆滑世故”的意思:形容为人处世善于敷衍、讨好,各方面都应付得很周到,不得罪人。
“韬光养晦”的意思:指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地方,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的意思。
③谈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意或不同意、赞赏或批判。
但要有明确的观点态度。
阐释赞同或反对的理由,重在充分、深入说理
④联系:历史史实或社会生活,要符合观点。
2、思路导航:①表明看法,观点鲜明②结合原文举例分析③联系史实或现实生活分析阐释
阐释赞同或反对的理由,重在充分、深入说理④总结点题。
3、应题作答:
示例一:我赞赏元俨这种做法,这是一种人生智慧(1分)。
∕仁宗幼年即位,根基未稳,太后临朝听政,元俨位高望重,功高盖主,深恐被猜忌,遭到伤害,于是装疯卖傻,
不预朝政。
与其锋芒毕露,徒做无谓牺牲,不如韬光养晦,保全自己,为日后关键
时刻报效国家积蓄力量(3分)。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为了躲避庞涓的迫害,假
装疯癫,隐藏才能,瞒过庞涓,最终率领齐军打败他。
孙膑懂得韬光养晦,最终取
得成功(4分)。
∕所以,面对复杂时局,如果像元俨一样,韬光养晦,该出手时再
出手,这样才更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
示例二:我鄙夷元俨这种圆滑处世的做法(1分)。
∕仁宗幼年即位,太后临朝听政,正值朝政多事之秋,作为国家重臣理应挺身而出,竭尽才智为朝廷出力。
而元俨为了保全
自己,装疯乱语,不预朝政,实在有辱大臣的身份,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3
分)。
∕唐朝初年,百废待兴,魏征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着随时
触怒皇上的危险,直言进谏,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尽到了一个大臣应尽的职责,深
受人们的景仰(4分)。
作为国家栋梁,元俨就应该象魏征一样敢于直谏,为国家奉
献自己的才智。
△2011《考试说明》参考样题试题23
宋清传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