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不仅需要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以拓展经营形式,更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加快建立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指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对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之配套:

一是因为在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农业劳动力又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二是因为在农业市场化、国家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服务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又存在政府失灵问题,建立适应农业新阶段特征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三是因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求一个覆盖全程、形式多样、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撑。

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全国各地在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各种创新模式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供给主体、服务性质和服务内容的差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应呈现如下架构:

(一)根据供给主体分类

实践表明,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明显的主要有七类供给主体:一是依托政府涉农部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农口以外部门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村集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五是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六是不同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七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根据服务性质分类

从上述各供给主体的经济和社会特征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然具有公益性服务主体与经营性服务主体相结合的特征。这也符合农业服务供给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特点:政府失灵的地方,用经营性服务来补充;市场失灵的地方,用公益性服务来补充。此外,由于一些经营性服务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公益性支持,所以具有半经营半公益的性质,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根据服务内容分类

从供给方来看,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农业服务有所不同。就种植业而言:政府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为提供水利设施服务;村集体是提供水利设施服务、灌溉服务;合作组织是农产品储存、打药技术指导;龙头企业是收购与销售服务、加工、包装和运输服务;科研单位是购买农药、良种和化肥的服务。就畜牧业而言:政府在养殖业各环节单项服务的提供中占比重较大的是畜禽防疫、饲养技术;村集体是畜禽产品的运输和加工服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是饲养技术的提供、畜禽的销售、畜禽的治病及优良种畜禽提供等。

从农户需求角度来看,研究发现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技术信息、价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信用等级证明、贷款担保、介绍贷款渠道、组织集体贷款和组织外出打工。农户对种植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的顺序分别为:购买化肥、购买良种、购买农药、灌溉服务、收购与销售服务、水利设施提供服务、购买农机、机耕服务、播种服务、打药的技术指导服务、施肥服务、租用农机、大宗农作物收割服务、农作物采摘服务、大宗农作物脱粒服务、农机修理、运输、农产品包装服务、农产品储存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户对养殖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顺序分别为:畜禽防疫、畜禽治病、畜禽销售、饲养技术、优良种畜禽提供、饲料供应服务、屠宰服务、畜禽产品运输和加工服务。

可见,无论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有着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之分,所以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时要注意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的协调发展。

十八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要围绕十八大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展开,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主体建设。就政府主体而言,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

人员素质,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其中,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还是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健全、村级服务点建立、高素质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培养,都需要在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此外,还要认识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两个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反过来又会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

三是市场建设。市场机制是除政府之外的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为此,一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快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建设以绿色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农村流通现代化中的作用;二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三要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 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 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 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 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自主创新能力 彭顺昌1、施瑜2、李波2、黄慧玲1 科学技术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市委在“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因此,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厦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1、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是厦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抉择 科技发展对厦门经济的做强做大具有决定性作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厦门建设成为全省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省产业集群研发基地的最佳选择地,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为主线,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城市管理创新等,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全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厦门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从而发挥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 全社会应正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创新意识和科技素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2006年第4期 科技管理研究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 2006N o 14 收稿日期:2005-06-07 文章编号: 1000-7695(2006)04-0012-03 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杨春平,刘则渊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涵义,指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就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 关键词:创新;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与技术创新 111 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民族发展进步的不朽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创新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指理论创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还可以是观念、体制的更新等等,是包括多项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要素是取得新认识、新成果。创新是活动主体在已有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智慧创造,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等等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是在获取原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求得新发展的过程。 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含有始创、首创之意。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创前人没创过的,这就是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1A 1Schu m peter)于1912年在5经济学发展理论6中首次提出/创新0概念,并作为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就需要有新的生产理念、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技术,这就必然产生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112 技术创新的涵义 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机会,重组生产要素,获得最大利润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给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引入新的技术要素,以获得更多利润。由于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导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熊彼特认为,经济由于创新而增长。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增强综合国 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创造市场需求,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才能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 创新与发明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发明属于知识形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创新是将发明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并获得商业价值的活动,能产生经济效益。科技界习惯地把创新与发明等同起来,经济学界理解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0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所以,企业可以用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而且,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因此,某个产业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比发达国家在相同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如果有经济上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2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211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O ECD 总结其成员国技术创新的成功模式而提出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大举措。OECD 组织认为,/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就称为国家创新体系。0国家创新体系是围绕技术创新这一中心环节,使参与创新的社会各种机构组成一个共同体,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所谓国家创新体系,一般说来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参与创新活动的企业、高校和科技机构组成的共同体,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借助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而形成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641104.html,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 作者:薛晓光张亚莉高秀春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09期 摘要: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其在世界竞争中并没有全面发挥其效用,因此,文章结合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实际历程和经验,加速优化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并按照实际的规划部署中实现2050年创新型强国的战略目标,针对中国的实际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创新型国家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趋势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与现阶段参与国家竞争的方向一致,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总体方向基本不变,在各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间的实践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中国在创新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依旧存在,这与中国实际的国情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本文要全面把握中国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探索政府在不同时间段的实际作用。中国的创新行为由一个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更要正确地把握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 各项政策、规划的提出和完善均推进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2016年取得了显著成果,将逐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其现有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根据《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中的 有关数据显示,该年度研发经费投入高达1.5万亿元,与以往相比,它保持了10.6%的较快增长速度,与同期GDP相比高出了3.9个百分点。研发经费从2005年的2 450亿增长到2016年的1.5万亿元,十年间上升了6.4倍。与此同时,中国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完善对应的政府政策体系,充分调动了各类人群的创新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从数据中就可以看出,企业、研究机构及大学研发经费投入出现了直线上长的趋势,具体到实际的数值,我们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各类企业进行的研发经费投入高达12 144亿元,相比于2015年来说,该数值增长约11.6%,贡献率高达83.8%,已经成为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除此之外,国家创新体系的其它两个创新主体—研究机构、大学也同样出现了研发经费直线上升的情况,2016年两者的研发经费支出高达2 260.2亿元、1 072.2亿元,增长较为迅猛,与2015年的实际研发经费支出相比增长高达5.8%、7.4%,增长幅度超过了2.8%、6.4%。 2.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5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增长,达到7 915万人,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5.4%。R&D人员总量375.9万人年,R&D研究人员161.9万人年,居世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

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解读

[摘要]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策 一、国家创新体系及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内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在科技进步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含义。李良寿在《科技创新体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设思考》一文中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含义简单的说就是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

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和机制不适应 国家层次上的创新体系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个真正解决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好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职称评定政策导向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2.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一,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消化吸收强度不足,企业二次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受观念、体制、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已有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上,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3.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计划是协调集成创新体系各要素联系的机制和纽带,这种方式有助于国家科技目标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2、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新是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在世界最前沿领域开拓进取,也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3)在中国,创新的核心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4)创新不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表现在创新系统多元化的要素有效地使用与协同,构成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网络。 3、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系统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⑴知识创新系统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基本上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以政府行为为主。对于知识创新系统,国家实施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攀登计划)、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等。 ⑵技术创新系统 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在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之后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它和知识创新一起丰富自己的内涵,成为因知识的应用和传播而效益更为显著的创新行为。对于技术

弗里曼 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笔者的记忆中,第一个人使用表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本特- 阿克伦德瓦尔,他也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发人深省的书(1992)对这个问题的编辑器。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是第一个同意(并作为伦德瓦尔自己指出的)的想法要追溯到至少李斯特的构想政治经济学的“举国体制”(1841),这可能一样好被称为“创新的举国体制”。 list主要关注的是德国赶超英国,他主张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还要扩宽政策制定的范围尽可能的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大多数这些政策的关注与学习新的技术和应用它。这本书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色彩都在强烈对比的是古典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的国际主义国际化的方式和列表的信念,荷兰和丹麦应加入德国“外滩”和收购,因为他们的“血统和整个人物的德国国籍在当今的欧洲共同体读取有些奇怪。然而,尽管他的观点,这些不吸引人的特点,他清楚地预见许多现代理论。 回顾经济学家不断变化的想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在几年之后,世界银行(1991)的结论是,它是无形的投资知识的积累是决定性的,而不是物质资本的投资,因为是在相信一次(页面33-35)。报告援引了“新增长理论(罗默,198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支持这一观点,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其实只是迟纳入新古典主义模型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的假设间的经济史学家和新Schumpcterian经济学家。事实上,它也可以同样有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谁在批评从亚当·斯密的一段话,说: 进一步 该国目前的状态是一切发现,发明,改进,这已经住在我们面前的所有代之完善和卖力的积累的结果:他们形成了智力资本的存在人类,每一个单独的民族,是生产力只有在比例中,它已经知道如何适当的前几代的造诣,并通过它自己的*,以取得他们增加 列表的明确承认有形和无形投资的相互依存具有决定性的调制解调器环。他还看到,行业应与教育科学的正规院校: 目前几乎存在制造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力学,化学,数学或艺术设计等,没有进步,没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可以在这些学科进行由一百行业和流程不能可以提高或改变。在制造国,因此,科学和艺术必然成为流行 由于list和他志同道合的经济学家的宣传,德国开发了世界上最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系统之历史悠久的普鲁士系统一。该系统不仅根据许多历史学家,(如朗德,1970;巴尼特,1988;霍布斯鲍姆,1968年)的主要因素,德国众多行业劳动力的技艺超群和高效生产力,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超越英国,(PRAIS,1981)。许多英国教育培训的政策已超过一个世纪的,但仍未赶上德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制度 List不仅预测到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特征,他也承认国外的进口技术和国内技术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国家不仅要吸收其他更先进的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成果。同样,已经有这种方法来学习技术在普鲁士一个很好的模式:收购机床技术。这是英国工程师(尤其是莫兹利),谁负责的关键创新机床技术在十九世纪的第一季度力学。这项技术是由Paulinyi(1982)描述为“Alpha和现代机器制造的欧米茄,因为它使设计和施工的金属加工精密机械对所有其他行业。有关人士试图保持相当的隐蔽性,但它的重要性是由普鲁士政府,谁采取了果断措施,获得技术认可,尽管英国政府试图禁止机床出口(与实施的重罚违反)

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科技创 新政策介绍 郭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

主要内容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宏观环境 ——从宏观上认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框架及重要作用 ——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框架 二、企业运用科技政策的关键环节 ——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技术领域 ——科技项目的论证与阐述 ——一般性程序 三、若干重点政策解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相关财税金融政策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宏观环境 对技术创新的宏观认识:一场以企业为主,但单个企业绝对打不赢的战争

国家创新体系简介 ?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率先使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创新系统”成为各国推进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策工具。 ?目前国内一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

?(一)宏观调控与研发组织架构 ?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框架,首先应当包括结构合理的宏观调控与研究组织架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 ?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科技投入、科技计划管理、评价监督、奖励等。政府要围绕重大战略目标,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政策环境,创造并引导市场需求;制定标准,行使评估和监督等职能,使有关部门、地方在研究开发活动中协调一致,提高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

3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 用户名:Z020******* 共有:21个题目,作对0题 一、单选题 1、()是当今世界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A、环境保护 B、劳动力知识水平的提高 C、生产力发展 D、科技进步和创新 答案:(D) 2、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 A、社会的进步 B、经济结构的调整 C、生产力发展 D、劳动者素质提升 答案:(C) 3、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着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 A、经济结构 B、产业结构 C、劳动力结构 D、社会结构 答案:(A) 4、美国经济十年持续增长,实现了所谓的二高一低是()。 A、高增长、高通涨、低失业 B、高增长、低通涨、高就业 C、低增长、高通涨、高就业 D、高增长、低通涨、高失业 答案:(A) 5、在欧盟国家中,芬兰研发投资指数排名居()。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答案:(B) 6、在欧盟国家中,芬兰的研发投资量约占其GDP总量的()。 A、5.8% B、4.8% C、3.8% D、2.8% 答案:(D) 7、曾被称为“欧洲农村”的国家是(),经过十年发展现在人均GDP已超过美国。

A、芬兰 B、爱尔兰 C、以色列 D、荷兰 答案:(B) 8、排名世界第二的软件出口国是()。 A、美国 B、日本 C、印度 D、爱尔兰 答案:(B) 9、以色列拥有新兴的高科技公司()多家。 A、2000 B、3000 C、4000 D、5000 答案:(B) 10、以色列大约每年涌现200多家新的高科技公司,其高科技公司拥有量排名世界()。 A、第二位 B、第三位 C、第四位 D、第五位 答案:(A) 11、印度软件出口的规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数已名列()。 A、世界第一 B、世界第二 C、世界第三 D、世界第四 答案:(A) 二、多选题 12、国家技术领先指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 )。 A、美国 B、日本 C、瑞典 D、芬兰 答案:(ACD) 13、日本经济严重衰延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 A、科技人员创新动力不足 B、创新体制不健全 C、创新资金投入量的不够 D、社会对失败缺乏宽度 答案:(AD) 14、从1996年到1999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其印尼、泰国、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

职工技能创新体系的构建教学文案

构建创新平台助推技能创新 航空工业起落架燎原分公司孟筱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让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创新,以日新月异的面貌领跑行业,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创新因素、树立行业标杆,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唯一持久的竞争力。相对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囊括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能创新,对应的人才队伍为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技术专家队伍、高技能操作人才队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长、家、匠”。厘清企业创新不同层面与各个子模块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创新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创新的内在关系与构建职工创新平台的重要意义 管理创新处于企业的顶层,是对主要管理要素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包括从传统的科学管理思想到组织、行为管理、人本管理、企业文化思想等管理思想与观念的创新,从直线型管理到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制、矩阵式管理等管理组织的创新,运筹学、网络技术、优选法、价值工程等在管理中应用的管理方法创新,采用互联网与数字信息建立企业集成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实现管理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和成果相互交织,管理思想与观念的创新,可能与管理组织的创新互为因果,管理技术的创新引起管理组织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技能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补充,没有技能的创新,技术创新的实现将会被延迟,尽管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数控技术、数字化制造在机械加工领域普遍使用,但在装配、柔性制造领域,依然离不开技能,数字化、智能化的所依赖的结构硬件和管理软件都是靠人来设计的,再先进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也是人的智力与体力完美结合的结果,只要有人的劳动存在,就必然离不开技能,因而技术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依靠是技能的提升,因而,技能传承与创新在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果说大学里、科研院所的实验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企业的技术中心是科技的创新的高地,那么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主体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就是实现你能创新的最好的平台。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纲)

江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纲要(提纲)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和战略需求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2、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 3、战略需求 (1)科技经济一体化,区域竞争全球化的要求 (2)20年重要机遇期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我省实现“两个率先”、构筑制造业高地的需求 4、存在的薄弱环节 (1)经济外向依存度高,经济自主能力相对较低。 (2)整体创新能力未充分发挥,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不够。 (3)政府为引导的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创新的成效。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5、指导思想 (1)总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2)核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主线:提高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动力:制度创新。 6、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和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7、总体目标 (1)体系建设的目标 六个体系——技术源生产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宏观引导体系、多元化的投入体系、环境支撑体系。 (2)具体指标 ~2010年: 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____;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____;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实现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2020年: 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____;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____; 建立较为完善的、与实现现代化要求基本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基本实现自主创新,支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技术源生产体系 8、将南京建设为技术源生产中心 充分发挥南京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聚集,科教资源丰富的优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一)概况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随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都相继建立。可以说,中国国家的创新发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演化着。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二)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阶段 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张凤等,1999)。 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人竟争机制。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措施,科研机构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活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切都加速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科研经费大多以国家科技计划的形式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着科研经费的配置。国家先后出台了

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的要求

二00一年山东省日化协会会员 大会技术交流材料 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的要求 高在广李良美 山东华光日化集团有限公司 二00一年五月

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的要求 山东华光日化集团有限公司 高在广李良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国人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中,科技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企业正在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动力源泉的发动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奠基石,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行者。 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即作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受益主体,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搞好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经济效益的根本源泉,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必备条件。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它应当满足如下要求。 一、对管理者、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 企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成功与否,成败如何,取决于管理者、科技人才的素质。它要求管理者、科技人才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把握同行业及相关行业或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及科技发展水平,掌握和运用现代企业所建立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具

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想象力,能够目光远大,独立思考,好奇探索,能够科学的深思熟虑,敢于冒险,坚定信念,坚韧不拔地不断进取,豁达乐观地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能够团结、领导、激励有关人员完成制定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目标。 二、建立良好的创新管理体系 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既有宏观管理,又有微观管理。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体系,首先它要满足如下几点。 1.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就是企业实行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企分开,产权清晰,管理科学,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企业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科学的运作,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即成为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受益主体。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已进行多年,先后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在初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作为企业来说,不能一味地等待,等待意味着死亡,在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下,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抢抓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 2 制度运营机制创新 管理制度是科技创新正常实施的保障条件,它包括决策制度、投资制度、科技制度、生产制度、营销制度等等企业经营制度。科技创新要求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在创新的管理制度下,创新运营机制,保证创新制度的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国内科技政策界讨论的热点。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从国外引入的概念,产生于市场经济的背景中,得自于日本等后发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但国家创新体系对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我国,长时期以来,企业以生产为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总是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企业规模的增长。而产品却可以几十年一贯制,如解放牌汽车便是。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产品生产的单一,不能以创新的产品来丰富市场,这种在低技术层次上的产量能力的上升,并不是一件喜事。一旦这种生产的扩大超过了市场的需求,产品过剩、积压便难以避免,经济发展便会陷入困境。我国现在的钢铁、纺织等的生产产量都成了世界第一,但同时,我们又进口大量的钢材、面料等原材料。许多产业并非都是生产能力不行,而是没有创新,最终造成了企业濒临破产的局面。因此,是到了用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时候了。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从技术创新到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起源于市场经济国家。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 1996年的报告中 ,对国家创新体系做了如下定义 :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 ,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就称作国家创新体系。其中,“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一般被认为主要指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广义上讲 ,还包括政府部门 ,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

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宏观的、综合层面的体系 ,它是一个网络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组成。它的基本功能就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其中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知识传播系统不断培养和向社会 ,特别是研究部门及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知识应用系统则使科学和技术知识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四个系统既各有重点又互相交叉渗透 ,互为支持条件 ,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系统。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国继国家经贸委、科技部“技术创新工程”、国家教育部“2 11工程”之后 ,于 1998年 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知识创新工程” ,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