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一、课堂教学理论(一)课堂教学的六要素1. 教师角色: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老师的教学角色,教师应当作为主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要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设计,要注重知识点的依据教育理论以及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结合教学现实,设计合理的知识内容,使教学紧贴实际,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和能力全面有效地发展,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学生实际及特点,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具体实施,从而解除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误区。
4. 课堂活动:课堂活动是推动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要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实践并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教师的关怀和学习的乐趣。
5. 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家庭考虑众多,不仅要有图书资料,还要有互联网资源以及其他有益健康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重点突出,加深教学的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
6. 评价:每一节课程都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考核设计,充分利用测评手段,间歇给予学生合理的测评机会,注重学生的课内行为和学习进度。
二、课堂教学实践1. 激活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比如开展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之间激烈竞争,但不要形成“不敢开口的氛围”;也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另外,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学生讨论问题,可以达到集体学习效果。
2. 注重教学细节: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细节,比如,教师要与学生客观沟通,尊重、善待学生,不能使用无中生有的方式制造压力;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参与课堂���作、回答问题,耐心等待;另外,应注重多媒体器材加入教学,比如,依靠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活跃度、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
教学实践理论基础(3篇)
第1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分析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阐述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引言教学实践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它是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的过程。
教学实践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还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因此,了解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1. 学生中心原理学生中心原理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个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知识建构原理知识建构原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是在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3. 互动协作原理互动协作原理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评价反馈原理评价反馈原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既包括形成性评价,也包括总结性评价。
通过评价反馈,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关系1.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同时,理论还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2.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理论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可以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总结经验,从而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3.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教学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实践为理论提供检验和发展的土壤。
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从教育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旨在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教育教学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育教学理论1. 教育教学理论概述教育教学理论是研究教育教学现象、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
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价等多个分支。
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2. 教育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
它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
它强调课程与教学应适应学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它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三、教育教学实践1. 我国教育教学现状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应试教育现象严重: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过分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课程结构不合理。
(3)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
(4)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育教学实践改进策略(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整合。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答案
第五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答案(一)1.D 略2.C 1918年,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成为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3.A 略4.D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5.B 略6.B 略7.D 略8.C 略9.B 略10.C 略11.C 略12.A 略13.B 略14.A 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特点,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创造,以儿童为中心。
15.C 略16.B 小学的自然课包括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课程。
17.C “六艺”“七艺”是最早的学科课程,或称分科课程。
18.D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等。
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
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
19.B 略20.C 略21.A 略22.A 课程目标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
23.D 略24.D 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即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25.A 略26.B 略27.C 略28.D 略29.C 制定课程计划是编制课程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
制定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程编制的第一步。
30.D 顺序性和连续性有关,但又超越连续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使学习的机会建立在前一个学习经验或者课程内容之上,但确实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
31.B 螺旋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认识逻辑或者说是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深化的规律。
32.B 纵向组织更多地强调只是自身的体系和深度。
33.C 心理顺序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
34.C 略35.B 略36.C 任何课程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校,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理论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流派、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课堂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1. 课堂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理论是指关于课堂教学活动及其规律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旨在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2. 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
它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3. 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它包括教材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
4. 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它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5. 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它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
三、课堂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1. 行为主义课堂教学理论行为主义课堂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认知主义课堂教学理论认知主义课堂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理论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4. 社会文化主义课堂教学理论社会文化主义课堂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关注学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四、课堂教学理论实践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围绕目标展开。
2. 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教学(3篇)
第1篇一、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的内涵1. 理论基础教学理论基础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践基础教学实践基础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二、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的关系1. 互补关系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基础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而实践基础教学则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转化关系理论基础教学是实践基础教学的基础,实践基础教学是理论基础教学的深化。
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
3. 互动关系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两者达到最佳结合。
三、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的实施方法1. 理论基础教学实施方法(1)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2)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实践基础教学实施方法(1)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设置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鼓励学生创新,开展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
四、结论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教学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教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教学理论主要包括基本理论、课程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阐述三个层级。
每个层级在教学中的价值有所不同。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指导,对教学具有导向性作用。
教学理论则较为抽象,对教学起到承接作用。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较大,但是二者相互关联,只有采用最佳的方式利用教学理论才能提高教学实践的效率。
三者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教育基本理论通过指导和影响教师和其他教学研究者的思想和信仰影响教学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品质。
课程和教学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高层次的教学觉悟,他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包括实践上和思想上两个方面。
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避免生搬硬套,教学方法单一,从而在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指导主要是直接的,这里主要以整体教材分析。
这样,教师对教材会有整体的把握,体现教学价值。
另外,一些专家认为教学案例也应属于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教学案例来源于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实践的真实反应。
总之,教学理论的不同层次作用于教学实践,其表现形式存在差别。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一、单选题1.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这种类型的课程为()。
A 分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活动课程;D 必修课程2.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这种课程为()。
A 综合课程;B 分科课程;C 活动课程;D 选修课程3.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这类课程为()。
A 分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选修课程;D 经验课程4.()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A 选修课程;B 必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学科课程5.()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A 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 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6.一般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所体现出来的课程。
这种课程为()。
A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综合课程7.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外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
这类课程为()。
A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综合课程8.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的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也只有学科专家才能对本学科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编制出有一定水准的学科课程。
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A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9.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A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10.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程;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教学实践基本理论知识(2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实践是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掌握教学实践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教学实践基本理论知识。
二、教学实践的基本概念1. 教学实践的定义教学实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等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活动。
它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
2. 教学实践的特点(1)目的性:教学实践具有明确的目的,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2)过程性:教学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3)创造性:教学实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
(4)互动性:教学实践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1. 学生为本原则教学实践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全面发展原则教学实践应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实践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教学相长原则教学实践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成长。
5. 教学评价原则教学实践应注重教学评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它适用于系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
它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3.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
4. 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实践中的理论(3篇)
第1篇摘要:教学实践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和反思,不断积累和提炼出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
本文从教学实践中的理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原则、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对教学实践中的理论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实践中的理论基础1. 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依据。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姆的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等,都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理论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理论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理论指导。
如,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建构主义课程理论、多元智能课程理论等,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3.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活动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科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如,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等,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原则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教师应注重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应注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
4. 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适度的难度下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教学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教学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效果。
一、理论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构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融合等。
1. 构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通过构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探索、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 促进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将学到的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应用,提高学习成效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要注重问题驱动、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 问题驱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讨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操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实际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理科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实践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案例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效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关系(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理论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炼出来的教育规律、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教学实践则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关系是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关系概述1. 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关系内涵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2. 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关系特点(1)相互依存性: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需要教学理论指导。
(2)相互制约性: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检验教学理论。
(3)相互促进性:教学理论推动教学实践创新,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理论。
三、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影响1. 指导作用教学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使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够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 激励作用教学理论能够激发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事业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 调节作用教学理论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影响1. 反馈作用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理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反馈。
2. 创新作用教学实践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
他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理论的创新。
3. 实践基础教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新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关系的实践策略1. 强化理论武装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素养,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课程理论与实践(一)课程概述1、课程含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2、课程类型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
根据学科知识综合的程度不同,又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联络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3、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4)课程理论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②基本主张: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课程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③评价: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局限性:1)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3)编制的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杜威②基本主张: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3)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强化与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③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习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课程与教育教学培训总结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精心整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课程理论与实践?(一)?课程概述?1、?课程含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2、?课程类型?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
根据学科知识综合的程度不同,又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联络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3、?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4)?课程理论?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②?基本主张: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课程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③?评价: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局限性:1)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3)编制的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杜威?②?基本主张: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3)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强化与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③?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习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引言:教学设计与实践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
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并进行评价与反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下面将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目标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原理等。
教育目标理论是指明教育活动的目标和意义。
学习理论是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研究,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习惯,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原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针对不同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1. 教育目标理论教育目标理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指导,它规定了教育者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标通常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和技能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目标需要具体、明确和可衡量,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研究。
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对外界刺激的响应,认为教育者应该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对信息的加工和组织,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构造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知识,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合的社会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 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等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
二、教学实践的基本理论教学实践的基本理论包括教学方法论、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等。
教学方法论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反馈是教学活动之后的总结与回顾,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
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概念、特点、原则、类型、组织形式、实施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阐述。
二、实践教学的概念实践教学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操作、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
三、实践教学的特点1. 实践性:实践教学以实际操作、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2. 灵活性:实践教学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3. 创新性: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综合性:实践教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 互动性:实践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实践教学的原则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践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实践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实用性原则: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个性化原则:实践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 发展性原则:实践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实践教学的类型1. 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校外实践教学: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开展实习、实训、调研等活动。
3. 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研究性实践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六、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1. 教师主导型: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 一、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的内涵 •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
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 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7.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 二、教学方法
• (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3.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 4.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 二、个性教育理论 • (一)个性教育的内涵 • (二)个性教育的实施 • 三、主体教育理论 • (一)主体教育的内涵 • (二)主体教育的实施 • 四、多元智力理论 •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
• 五、现代教育思潮 • (一)教育终身化 • (二)教育民主化 • (三)教育国际化 • (四)教育现代化
• 4.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 观,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 技术转变。
• (三)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 许多共同的趋势
• 1.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 • 2.强调信息素养的养成。 •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 5.关注学生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 1.代表人物2.基本主张3.评价 •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 1.代表人物2.基本主张3.评价 •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 1.代表人物2.基本主张3.评价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二、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 三、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 • (一)课程组织的要素 • (二)课程组织的原则 • 1.连续性2.顺序性3.整合性 •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 1.直线式与螺旋式 •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教学学理论为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理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系统的方式阐述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
教学实践则是将教学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理论概述1. 教学理论的概念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教学理论旨在揭示教学活动的本质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
2. 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具体性和可评估性。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教学方法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和反馈。
教学评价应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发展性。
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教学。
例如,在教授《分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概念。
4. 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师应定期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理论跟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通过对教学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引言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而教学理论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核心。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目标的制定(1)遵循教育规律:教学目标应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目的,与国家教育政策相一致。
(2)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应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具有针对性。
(3)可操作性强: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
2. 教学目标的实施(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围绕目标展开。
(2)调整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评价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评价,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 传统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演示法: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现代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理论实践课(3篇)
第1篇一、课程概述教学理论实践课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教学理论的特点,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育概述、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教学、课程、评价等基本概念。
2. 熟悉国内外主要教学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掌握多种教学策略,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4. 学会运用教学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5.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教育概述(1)教育的概念及分类(2)教育的发展历程(3)教育的基本规律2. 教学理论(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3. 教学策略(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4)小组合作学习4. 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概念及类型(2)教学评价的方法(3)教学评价的实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举例、演示等方式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理论和方法。
4.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5. 角色扮演法: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教学场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教师系统讲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等。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课程论基础1、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2、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4)课程理论3、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书289页)】(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4、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5、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即教材、即学习经验、即学习活动6、课程资源存在的类型(1)按资源的空间分布,大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资源(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有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物理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生物课程资源、音乐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等(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6)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有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专用教室等(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研究成果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8、课程选择的依据(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9、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1)课程组织的要素(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2)课程组织的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10、目标模式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1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2)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取向(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12、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1)改革本身因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2)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教师)(3)学校外部的因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1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1)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书297页)(2)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书298页)(3)内容:(课程结构的变革、课程标准的变革、教师角色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评价的变革、课程管理的变革)二、教学论基础1、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的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课的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艺术)、(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板书规范)、(态度从容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意义、形式、要求书305页】(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意义、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学业成绩检查基本要求、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书305页】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书307页)(1)讲授法(2)谈话法(3)读出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6)实验法(7)练习法(8)实习法(9)讨论法(10)发现法5、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特点(3)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4)教师本身的素养(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规律指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联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规律中高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8、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教与学、师与生双方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教学活动的动态运动(1)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是“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2)教学过程的第二环节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3)教学过程的第三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9、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1)优越性:【(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2)局限性:【(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10、个别化教学(书313页)(1)个别化教学的含义、特点、优点、缺点以及要注意的问题(2)注意问题:学习的步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或材料、评价学生的手段、个别辅导11、分组教学的概念、类型(1)概念: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2)类型:能力分组、作业分组12、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区分和鉴别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13、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2)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4、教学评价的原则(1)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2)客观性原则(3)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4)主体性原则(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15、常见的教学模式(1)范例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模式(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1、导入技能(1)导入要注意: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2)导入方式: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演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典故导入法2、提问技能,课堂提问的过程阶段(1)拟题阶段(2)引入阶段(3)列题阶段(4)听答阶段 (5)评价阶段3、讲授技能要注意(1)讲授的科学性(2)讲授的教育性(3)讲授的启发性(4)讲授的适应性(5)讲授的情感性4、板书的技能(1)板书的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美得熏陶、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2)板书的内容: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3)板书的主要格式:提纲式、词语式、表格式、结构式、图示式、版面式5、结课的类型、过程(1)类型:认知型结束、开放型结束(2)过程: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6、说课的类型(1)研讨性说课(2)评价性说课(3)检查性说课(4)主题性说课(5)示范性说课7、说课的基本内容(1)说教材【(说本课内容在本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说本课的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及依据)、(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2)说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预估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3)说教法及依据(4)说学法及依据(5)说教学过程(书331页)(6)说板书设计(7)说教学反思8、教学实践中,教学智慧主要基本特征(1)实践性(2)个性化(3)集成性(4)高效性(5)创新性9、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1)教学经验(2)教学思维力(3)教学执行力四、课程与教学的研究1、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一般步骤(1)结构要求: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2)一般步骤:选择论题、收集资料、确立主题、安排结构、修改润色、投稿发表2、教育叙事的特点、分类、写作规范(1)特点:事件的真实性、事件的典型性、情节的完整性、具有问题性、讲究细节性、结构的灵活性、具有感悟性、教育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2)分类:叙议式、反思式、陈述式、比较式、点评式、质疑式(3)写作规范: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的文体、注重一事一得、注意细节描写、养成善于观察与勤于思考的习惯、博览群书,注重学习3、教育随笔的特点、形式、写作(1)特点:随便、随时、随手、随心(2)形式:借事说理、夹叙夹议(3)写作:要新颖、独创;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小中见大;列举事例要具体生动;借助语言文字为文章增色加彩4、教育案例的特征、构成要素、应注意事项(书348页)(1)特征: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注重分析强调典型(2)构成要素:标题、引言、背景、主题、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问题的解决、反思与评价、附录(3)应注意事项:关于确定主题、关于教育案例、关于案例分析、常见的毛病及对策5、教学反思的内容、方法(1)内容: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2)方法: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转换时空处反思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6、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1)预见性和可行性:制定计划要对未来一段或一个时期作出科学的预见,如基础条件如何、前景如何、目标高低、措施怎样等等,对各种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