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回顾宁蒗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变化
木呷
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父亲从县城背回了一台14英寸的“红岩牌”黑白电视机。那天晚上,我们激动得彻夜难眠。要知道,那是一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更何况是在农村,电视绝对是件奢侈品。每到傍晚,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男女老少,自觉地自带的小板凳来到我家,一排排地坐在堂屋,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有的人经常是晚饭都顾不上吃就来了,为的是能占个好位置。为了让电视图像更绚丽逼真,父亲还专程买回当时最流行的彩色纸,贴在电视荧屏上,像天上的彩虹一般把电视屏幕分成七层颜色。那是我第一次看“彩色电视”,那个专注劲儿、认真劲儿,至今回想起来记忆犹新。
而如今,电视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这种变化其实是悄然无声的、让人察觉不到的,犹如细水长流,犹如滴水穿石,只有今天当你回过头来看才突然发觉电视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电视,无法想像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因此,本文欲通过回顾我县广播电视事业走过艰辛的历程,感恩广播电视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一
“高音喇叭、木质收音机、激情的年代......”——这是我们上一辈们的集体记忆。作为80后,我们只有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过这样的镜头。而对于退休干部谭楚来说,50多年前的收音工作,更是一
次难以忘怀的记忆。
1953年,宁蒗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开拓者谭楚和吴志钦两位同志,用一部收音机,在1936年修建的国民党设治局平房内成立了宁蒗县第一个收音室。据谭老回忆,当时收音工作主要是抄新闻,然后刻写、油印,每天出一份《收音报》。记录后次日早上送给领导同志阅读,有时就以工委、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提出贯彻实施意见,一并编排刻写在腊纸上,校对无误后油印出来,交给通讯员分别送到各区和各单位。当时,还经常组织机关干部和群众收听中央新闻联播节目。谭老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最让他印象深刻至今仍难以忘怀的一次收听广播,是1954年9月15日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的开幕词。头天晚上,大家收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通知,说15日晚19时《新闻联播》有重要新闻,收音站的人便立即通知领导同志和机关干部们收听。大家都是生平第一次聆听毛主席的讲话,会场上连续不断的欢呼声、掌声都把收音机震动了。这个开幕词当晚以记录速度全文播送,工作人员抄录好后第二天作为重要新闻在《收音报》上刊出。无法想像,第一代广电人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是如何培育了宁蒗广电事业的萌芽。
1958年,宁蒗县广播站成立。此后,如同全国一样,宁蒗广播建设迅猛发展。到1969年初,全县有80%的农户安上了小喇叭。至1976年底,全县安装高音喇叭327支,小喇叭5000余只。高音喇叭,似乎于“红火年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这玩意儿音量很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战友们,革命的同志们......”直至文革结束
前,宁蒗的广播事业可谓是飞速发展,广播几乎覆盖全县各乡镇,纸盆喇叭也遍及千家万户。
而如今,广播不再那么神秘了。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广播虽然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至少在宁蒗是这样的——但也不
是说广播失去了它的作用。在大城市,广播还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媒介,特别是公交、的士的群众还是离不开它。如果现在想听广播,完全没必要专门用一个收音机来收听,MP3、手机都带有收音机的功能,随身携带,很是方便,现在的数字电视里还有广播节目的板块呢!因此,与当年“高音喇叭”时代比起来,今天科技进步飞速,信息发展空前地呈现出多元化、迅猛发展之势。
二
电视在小凉山的发展更晚。
五十年代,电视就传入中国。1958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成立,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CCTV”的前身。而宁蒗县到1983年5月,也就是电视进入中国25年后,宁蒗才在县城北3200米的白牛山安装第一台电视差转设备。5月16日开播,接收苍山台信号、11频道,发射6频道,覆盖县城和红旗乡共4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6.9%。至此,宁蒗人民才第一次在家里看到了电视。
当时,电视覆盖面和电视机拥有率非常的底。据《县志》记载,截止1989年五六年间,全县电视覆盖人口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5%。当时全县近20万人口,仅有5万人才看得到电视。电视覆盖
人口为5万人,不是说这5万人都拥有电视机。据《县志》记载,到1989年底,全县有电视机1870余台!也就是说,这5万人当中,也只有3.7%的人拥有电视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足不出户”就在自己家里看到电视,其它48130人还得自带小板凳到他们家去看电视了,而剩余的15万人则没有地方去看电视了!当时,我还记得街上还很流行“录像室”,每场2块钱吧,看的人还不少。这大概就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吧!
“全县有电视机1870余台”!很庄严地记在《县志》上的这些数字,今天看来,也许不值一提了,但我们都确信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成就。彩电不再成为“最高嫁妆”的今天,我们再也不会以拥有多少台电视机来衡量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了。当时想看一个黑白电视有多难,今天不说各地的电视台发展有多快,单看我们的电视机更新速度就知道了。“背投”、“宽屏”、“液晶”、“数字”、“投影”、“壁挂”彩电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尺寸也不一而足。而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可是到数字电视了。
宁蒗县自2008年开始实施数字电视工程以来,到目前为止,县城及周边地区基本上覆盖了闭路数字电视。2009年开始实施的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61个村委会907个自然村受益,剩余的村也在两年内得到全部覆盖。至此,全县20户以上的自然村都将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截止2014年,全县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35974户,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15000户。数字电视不仅画面清晰,频道也很丰富,县城及周边可以收到70多个
频道,乡下可以收到44个频道,还包括数十个广播频道,以及若干个文字新闻板块,这大大满足了群众的需求。数字电视还有一个优势,可以随时点播,从过去“我播你看”到“我点你播”,并且具有倒放、快进、停止、重放功能。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这在二三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三
如果说广播电视发展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作为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我是第一个要感恩的。1990年,是宁蒗电视刚起步阶段。当时,宁蒗县广播电视局购置了1台摄像机和1台编辑机,此后才开始播出不定期的自办节目。当时买的摄像机我们叫它“327”,编辑机叫“5850”,算是第一代采编机了。2001年,笔者刚来广播电视局工作时还曾看到过老同事们在用它。当时,播出设备也很简陋,把几台录像播放机简单地组装在一起就是播出线,还得一人专门坐在机房切播节目。因为是人工操作,所以节目播放质量明显粗劣。但现在不同了,所有节目播放都是自动化、数字化,通俗地讲,只要把节目编排好、定好时间,它就会自动播放,不需要有人专门守在机房。
从1台摄像机和1台编辑机起步,宁蒗广播电视新闻事业任重道远。2002年,县广播电视局买了3台摄像机和1台非线性编辑系统,才勉强进入数字化时代。此后,每年都对设备机器进行更新。在十多年中,广播电视硬件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电视台已拥有十多台采录一体的摄像机、5台非线性编辑系统、2台自动硬盘播出系统、1台直播切换机、1个演播室。除了这些数量的变化,新闻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