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尼山萨满》是满族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通过讲述尼山地区萨满教的兴起和传承,生动地展现出了满族原始宗教的信仰与文化。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出发,浅析《尼山萨满》的文学性。
一、叙事风格
《尼山萨满》虽然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载体的纪实文献,但作者在叙述时不仅用了大
量的描述手法,还融入了一定的想象和想象力。
比如,书中关于“神鹰”的描写,不同于
一般的科学诠释,而是从神话、传说等角度出发,极为形象、富有想象力。
这种叙事风格
使人联想到其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让人深深地陶醉其中。
二、哲学思考
《尼山萨满》不仅是一部讲述历史和传统的作品,更是一部将哲学思考体现得淋漓尽
致的作品。
它揭示了满族人的宇宙哲学观,以星空、萨满、灵魂等象征物质,深入探讨了
人类存在的本源和意义,从而使人们不仅从文化、历史、民俗等角度认识了满族,也从哲
学的角度领略到了满族的智慧和思考。
三、文化意义
《尼山萨满》是满族文化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满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具有很强的文化意义。
该作品不仅给人们展现了满族神话和信仰,还向人们展现了满族文
化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使人们对满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尼山萨满》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其叙事风格、哲学思考、文化意
义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文学的特征。
读者通过这部作品,能够领略到满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和博大精深,对于认识满族文化、了解满族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满族说部的地域及家族传承
多次 到北方 民族地 区采 录萨满祭祀 中的传统神歌 , 除萨满藏有咏唱用的神本外 , 在 民众 中 不 易得 到 , 直 至今 日满族 萨满神本子 多掌握在该 家族 萨满或穆 昆达手 中。富育光 出版 的 大量关 于萨满文化研究 的著述 即为其 多年调研 的成果 。萨满文化调研 之艰辛 , 除 了萨满
满 族 说 部 的地 域及 家族 传 承
高 荷 红
摘 要 : 满 族说 部是 满族 及 其 先 民极 为 重 要 的说 唱 艺术 , 原 大 多湮 没 在 民众 中, 不 为世 人所 知 , 近年 来发 掘 出的几十部 说 部 多仰赖 不 同家族 的传 承人 。 国家 级传 承 人
富育光 先 生是其 中之佼 佼者 , 龙 兴之 地 东 北 是 满族 说 部 地 缘传 承 极 为 重要 的土壤 , 富 育 光从 家族 中继 承 的大 量说部 , 不仅 培 养 了他 矢志 不 渝 、 坚 持 一 生对 满族 文 化 的热 爱
的地域有密切 的关 系。他为每一部说部 都撰 写 了详尽 的调查始末 或传 承概述 , 为我们 了
解其来龙去脉提供 了很好 的资料 。
・
6 3・
贵州 民族 大 学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2 0 1 7年 第 4期
地域 传 承
我 国东北乃至黑龙江 以北 广袤 沃土 , 是 远 古人类 很早 便涉 足 的领 域 , 世 代居 住着 满 族、 赫哲 族 、 鄂伦春族 、 鄂 温克 族等 民族 。黑龙江流域 ( 满语 为 “ 萨哈连 乌拉 ” ) 、 乌苏里 江 流域及东海窝集部等是满族及其先世世代生 活之处 , 他们 创造并 流传下来很 多关 于本 民
作者 高 荷 红 , 女, 黑 龙江 富锦人 , 博士 , 中 国社会 科 学 院 民族 文 学研 究所 副研 究 员
满族传统说唱艺术“说部”的重现
满族传统说唱艺术“说部”的重现满族传统说唱艺术“说部”的重现内容提要:说部是满族说唱传统乌勒本的继承,开始时以满语在氏族内部口耳相传。
由于满语的逐渐衰颓,出现了用汉语或满汉合璧的讲述形式。
发展到20世纪中期,说部也沉寂在民间内容提要:说部是满族说唱传统“乌勒本”的继承,开始时以满语在氏族内部口耳相传。
由于满语的逐渐衰颓,出现了用汉语或满汉合璧的讲述形式。
发展到20世纪中期,说部也沉寂在民间不为人知。
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满族知识分子搜集、整理了几十部说部,从而改变了说部的传承方式,使其从在氏族内部传承为主渐渐变为以特定地域为核心进行传承的状况,其后再发展为“知识型”传承人的“文本传承”方式。
说部与满族人对祖先历史的高度认同有关,与抢救本民族文化、重建本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有关,也与说部传承人的个人、家庭记忆有很密切的关系。
当代说部“知识型”传承方式的出现使说部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
关键词:说部乌勒本“知识型”传承人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介绍说部收集整理情况满族的“讲古”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满族人将其称为“乌勒本”(ulabun),亦称说部;有的学者经过调查发现民间亦有称“德布德林”(tebtelin满语“部”)①的,比较而言,这是相对晚近的称呼,我们无法判定是何时由何人开始的。
据有的学者②考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满族聚居地,有的家族或个人还有演唱或聆听说部的情况,但是在讲述场合、讲述时间的长短、讲述篇目上都有所不同。
21世纪初,在满族多位知识分子、文化人的努力下,说部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他们的抢救、挖掘下,几十部说部名录被发现、整理出来。
当时有影响的传承人包括傅英仁、关墨卿、马亚川、杨青山、徐明达、刘显之③等。
对说部作出较大贡献的不仅是这些传承人,还有那些记录整理说部的知识分子。
现在人们熟悉的传承人如富育光已经74岁、赵东升71岁、何世环80多岁、张德玉70多岁,关于说部过去流传的情况只能从他们身上获悉,因而对他们的调查研究就成了当务之急。
满族说部高职校园传承方式的探索
满族说部高职校园传承方式的探索摘要满族说部是满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将满族说部引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但拓宽了满族说部的传播渠道,也有利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结合的新途径。
关键词满族说部;高职;校园传承“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在满族发展史上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满语称为”乌勒本”。
北方民族将它视为百科全书,是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2004年4月,满族说部被国家文化部列为试点项目,从而使这一魅力无穷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崭露头角,见知于世。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9年,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率先将满族非物质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基地”。
其中,传承满族说部文化是”非遗活动基地”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满族说部文化为重点,以创新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说部文化活动为载体,学院旅游系成立”满族说部协会”。
在协会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不仅将说部传承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而且以新型教学模式为依托,对传统说部的传承方式做出了新的尝试。
一、传统满族说部与高职高专的教学课程相结合结合吉林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院以”工作导向”为模式的教学方式,笔者初步尝试将满族说部引入课堂教学中去。
以《吉林导游》和《东北三省实用导游词精选》两门课程作为试验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吉林导游》课程中,第一章--吉林省历史发展概述,关于渤海族与渤海国政权的部分,和第六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关于敦化的部分,尝试性地将满族说部中《红罗女三打契丹》、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的英雄传奇故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通过人物传记的讲述与分析,使学生对于大祚荣这个历史人物和渤海国政权有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通过此项活动,也促进了学生对原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满族说部中的饮食文化
此外,《东海沉冤录》中也有对元末明初女真人的饮食的描写。明代的东海女真人多居于依山傍水之地,平常最常吃的食物是肉干,这种食物不但女真人喜欢,连汉人也都非常喜欢吃。肉干儿是怎么做成的呢?书中记载:“先用盐水、花草水、桦木水、椴木水、槐木水,番草水等浸泡,之后于阴凉处晾晒。待干得差不多了,接着用野番椿、野芹菜、麝香等进行第二次浸泡,放到地窑中存放一年取出即可食。不但能果腹,而且清香可口,又不硬,香而不腻,嚼而不厌,口中香气久久不散。”因而女真人常常在“屋外的树上拴着皮绳和草编绳儿,绳上晒着一排排的肉干儿,在太阳底下呈暗红色,有亮光。”
《女真谱评》和《阿骨打传奇》中,蔬菜、水果等各方面都有较为生动的描写,有的一章的故事就是讲某一种菜、水果或是药的种植是如何在女真各部中发展起来的。如“阿骨打种西瓜”一章中,写了西瓜的来历,是阿骨打到辽朝去,延喜给他西瓜吃,感到很新奇,偷着将西瓜籽儿揣回来了,并组织七个老婆一起种,比赛谁种得好。“倭瓜的故事”,则写了倭瓜是怎样由一个倭人那里引进的;“蜂姑娘”一章则写了养蜂业在野人女真中的兴起;“阿骨打养鸡”介绍了辽代养鸡业的兴起,“荷包杏”则介绍了杏树种植在女真族人中的普及过程等等。这些故事说明到了辽代,女真人已经有了养鸡业、养蜂业,学会了种植倭瓜和西瓜。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尼山萨满》是中国满族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满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全书以作者余秋雨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主人公巴图鲁克的视角,展现了满族的民俗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精神,并穿插了满族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展开,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画卷。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尼山萨满》堪称一部优秀的文学之作。
作者余秋雨的笔调独特而鲜活,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
他运用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述,将尼山的山川、风景、传统民俗活动、神秘的萨满仪式等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将满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将自然景色融入到人物命运的展开中,使整个故事更富有生命力。
故事情节紧凑有趣,充满了悬疑、戏剧性和情感冲突。
主人公巴图鲁克的身世之谜、尼山的历史文化之谜、村庄的风水之谜等同时展开,相互交织,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的叙述,更是对满族文化的传承和探索,展现了满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精神。
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身处异乡的巴图鲁克,对于满族文化和祖辈的传统信仰抱有着一种敬畏和热爱,它是他与家族联系的纽带,也是他心灵安身的栖息之所。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巴图鲁克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守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与传统、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思考。
《尼山萨满》一书通过对满族文化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满族的历史与传统,也带给读者一种震撼和思考。
作为满族文学的代表之作,《尼山萨满》凭借其独特的文学性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我们了解和传承满族文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满族文化,传承和发扬满族文化的精神和智慧,同时也能够对于自身的文化认同和人生态度有所思考。
满族说部研究述评
满族说部研究述评满族说部是满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口头文学形式,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满族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抒发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宗族历史、战争故事、英雄事迹、民间传说等内容,对于满族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满族说部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演唱、朗诵、吟诵等,常常伴随着乐器的伴奏。
它的特点是注重押韵、略带抑扬顿挫,动听悦耳;而词句则力求简练、明快,形象生动。
口传为主要方式,这也使得满族说部的内容丰富多样,传承不易。
满族说部的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传说、宗族秘史、战争故事等。
在满族说部中,宗族历史是一个重要的题材。
满族说部中的宗族历史往往与满族的祖先、起源、历史事件等相关,通过讲述和传颂,满族人民加深了对自己宗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满族说部中也有不少带有战争色彩的故事。
满族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民族,在抗击外敌和保卫家园的过程中,满族人民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战斗事迹,这些事迹通过满族说部的传颂而流传至今。
满族说部的研究对于了解和保护满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满族说部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满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信仰等方面。
满族说部所包含的历史记载和宗族秘史对于了解满族人民的起源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满族说部中的战争故事也反映出了满族人民的勇敢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对于传承满族人民的精神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满族说部的研究也有助于保护满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满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言、传统习俗、音乐舞蹈等方面都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满族说部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满族文化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学术支持,同时也有助于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满族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尼山萨满》是一部讲述满族民间信仰和文化的传统长篇小说,以满族萨满神话动物
图腾、祖先神灵等为故事主线,融入了满族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首先,小说从文学手法上采用了传统的叙事结构,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来表达作
者的思想和感情。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孤儿乌云和他的萨满师父的故事,展现
了满族群体与个体、信仰与现实、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使故事情节
生动有趣,同时也折射了作者的文化价值观。
其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作者将主人公乌云塑造成一个勇敢、聪明、热爱自然的少年,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而萨满师父则是一位智慧、仁慈、正义的长者,代表了满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此外,作者还通过塑造不同的敌人形象,如毒蛇、狼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强盗等,展现了满
族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
最后,小说中对满族传统文化的描绘也是其文学性的重要体现。
在小说中,作者表达
了对满族民间信仰与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崇敬,如信仰图腾、崇拜母神、以群体为主体的生
活方式等,这些都是满族文化的鲜明特征。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萨满神话的讲述和对萨满
祭司的塑造,强调了满族古老文化的神秘与神圣性,表达了作者对其祖先文化的继承和传
承的关注与努力。
综上所述,《尼山萨满》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其叙事结构的传统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和满族传统文化的描绘上。
小说独具东北满族民族风格,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不仅
为丰富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也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发展注入了力量。
满族说部研究述评
满族说部研究述评
满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全国各地都有满族人的存在。
满语是满族的语言,主要分为三大方言:奉天满语、辽宁满语和黑龙江满语。
其中,奉天满语是满族语言中最为标准的一种。
满族的说部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族人民的精神寄托。
满族说部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传说等多种形式,其中以神话传说最为著名。
满族神话传说一般以自然现象、历史故事等为蓝本,加以夸张和艺术加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满族特色的神话传说。
这些传说中不仅有众多神话人物,如女娲、伏羲等,还有满族人所崇拜的神灵。
满族神话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女娲补天”和“嫦娥奔月”了。
女娲补天的传说讲述了女娲如何用五色石补救化灾而造出人间。
而嫦娥奔月的故事则讲述了夸父逐日追赶太阳,致其跑到西方海边藏下,无法停留在中天,而月亮则是嫦娥所在的地方。
这两个故事成为了满族人们的精神符号,也被广泛传颂至今。
除了神话传说外,满族说部还有许多历史传说。
如《满洲实录》、《老人捉鬼》等等,这些传说都以具体历史事件为背景,敘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
总的来说,满族说部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象征着满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满族说部中的许多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代表了满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满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满—通古斯语族下“满族说部”与鄂伦春族“摩苏昆”比较研究
3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下通过口头创作的方式不断填充语料,丰富叙事,经由复杂的传播链形成集体式记忆,这才奠定了满族说部和鄂伦春族摩苏昆流布的基础。
相比文字流布方式,口耳相传的流布方式更具活态化,更具有生活在场感,这就是我们目睹到说唱艺术时所体验到的生存意味和原始风貌的原因。
(二)萨满文化背景如果从说唱艺术的发生角度看,满族说部和鄂伦春族摩苏昆都具有相似的萨满艺术形态,换言之,萨满艺术对满族说部和鄂伦春族摩苏昆的发生具有根源性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早已揭示出宗教与艺术的内在关系,即宗教为了宣扬其神秘教义,借助感性的工具获得理想的效果,而艺术恰好具备这种作用,艺术中的想象力、感染力满足了这种需求。
通过艺术加工后的宗教符号更加容易实现传播需求,萨满艺术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
萨满艺术中的萨满神歌与满族说部和鄂伦春族摩苏昆关系密切。
以满族说部为例,满族先民在宗教祭祀中通常会演唱萨满神歌,萨满神歌分为家祭神歌和野祭神歌两种。
“所谓家祭,主要就是祭祀家神,其中包括祭祖、背灯祭、院祭等。
所谓野祭,就是对野外神或自然界诸神的祭祀,其中包括鹰神、虎神、蛇神、蟒神等。
”[3]不同的神歌类型有不同的场景应用功能,但是歌曲旋律、祭词和祷词都离不开神灵叙事语境。
从艺术角度看,萨满神歌属于广义的说唱艺术,这对满族说部和鄂伦春族摩苏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们目睹这两种说唱艺术时都可以从中窥见萨满神歌的痕迹。
(三)神话英雄叙事满族说部和鄂伦春族摩苏昆在叙事主题方面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两者都是以某个神话人物或者部落英雄为说唱的核心人物或叙事主宰。
举例来看,满族说部的许多作品都以女神为叙事对象,这些作品中的女神以创世者身份出现,作为万物之神,女神象征光明与黑暗斗争,最终为人们赢得胜利,赢得光明。
《天宫大战》中的女神就是创世之神,拥有强大的力量,它的所做作为是满族说部中英雄主题故事的主要创作源泉。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1. 引言1.1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尼山萨满》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满族说部,通过叙述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展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文学性方面,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其作品背景、文学特点、情感表达以及意义和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尼山萨满》这部作品在文学领域的独特魅力和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尼山萨满》的文学性进行浅析,探讨其在满族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2. 正文2.1 作品背景介绍《尼山萨满》是一部具有浓厚满族文化特色的说部,是满族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作品的背景主要是发生在清朝时期,描绘了满族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
尼山作为满族的神山,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尼山萨满》通过讲述萨满巫师的神秘仪式和神秘能力,展现了满族人民对神秘事物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作品背景的设置使得《尼山萨满》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感和地域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满族文化。
作品背景的介绍也为后续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读者可以进一步体味到《尼山萨满》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从而更加深入地欣赏和品味这部作品。
2.2 文学特点分析满族说部《尼山萨满》在文学特点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
作者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假设等,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生动有趣。
作者还通过大量的对话和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作品的题材广泛。
《尼山萨满》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题材,涉及到人性、宗教、历史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对于世界万物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这种广泛的题材选择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
作品的结构严谨。
《尼山萨满》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性格的描写上都非常精准和有条不紊。
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转、悬念等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读者难以释手。
探析满族说部在博物馆文化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满族说部在博物馆文化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词:满族说部;博物馆;文化空间;传承;发展一、概念内涵阐释满族说部,源于民间的“讲古”。
讲古满语称为“乌勒本”,是满族先民流传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以氏族祖先的历史、著名英雄人物的业绩为主线还包含了大量的萨满神话、萨满祭礼、婚丧礼仪、天祭海祭等,原汁原味而又浓墨重彩地展示满族先民在治理北疆,保家卫国过程中所创立的丰功伟绩。
满族说部原为满族民众用满语讲唱,所讲唱内容全凭记忆,口耳相传,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长篇叙事诗等方式被民众保留下来,早期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之后满语渐废,因此多用汉语讲唱,其中夹杂一些满语。
传承人傅英仁提到:满族说部在民间称为“乌勒本”和“朱本西”等,它是说唱艺术,又唱又说,有的说唱兼用,有的只说不唱。
通常叙说部分以口语讲述,伴随以韵文体的吟诵,或散文体的演讲,在说唱时,多喜用满族传统的蛇、鸟、鱼、狍等皮蒙的小花抓鼓和小扎板儿伴奏。
而讲唱说部不仅是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更被全族视为族规祖训。
满族说部在搜集整理之后以书写的形式传承下来。
从文本类型而言,有口述记录本、录音整理本、手抄本、异文综合本、手写本的再整理等。
从文本的长度来看,有长篇还有短篇,但绝大部分是长篇。
二、满族说部在博物馆进行保护传承的必要性满族说部是满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活形态,蕴藏丰富的内涵,经过千百年的民间创作和口述传承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表现空间和形式。
如今,满族说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本应以口头传承为主,但传承者人数不多,大部分以文本形式出现。
满族说部既是民间文学又是说唱艺术,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这正是“活”的文化体现,是民族个性的显现。
因此对于满族说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社会宣传教育平台,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或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汇聚地域及民族代表性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阵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满族说部之女神研究
满族说部之女神研究满族说部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说唱艺术,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满族说部中的女神形象及其研究现状。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满族说部的历史。
满族说部源于唐朝,兴盛于清朝。
它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说部以讲述历史、传承文化为目的,内容多以英雄传奇、神话传说为主,其中女神形象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满族说部中,女神形象多种多样,每个女神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性格特点。
这些女神有的善良温柔,有的勇敢坚强,有的聪明机智,成为了满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位女神,包括恩古伦、义哲和智哲。
恩古伦是满族说部中的创世女神,她具有神奇的力量和卓越的智慧,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支配者。
义哲和智哲分别是海洋和山林的保护神,她们勇敢、聪明、善良的形象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说部中的女神形象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对满族说部之女神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女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方式等方面。
在研究中,有学者提出,满族说部之女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究满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女神形象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如忠诚、勇敢、智慧等,对于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尽管满族说部之女神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满族说部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缺乏文字记载,因此对于女神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其次,尽管女神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但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女神形象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总之,满族说部之女神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工作。
通过深入探究女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满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满族说部《尼山萨满》文学性浅析
《尼山萨满》是满族口头文学的重要遗存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该部文学作品以满族的萨满教为背景,集合了丰富的神话、民间传说和宗教仪式,展现了满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神灵的信仰。
本文将对《尼山萨满》的文学性进行浅析,包括其艺术特点、意义和传承。
《尼山萨满》以其丰富的艺术特点闻名于世。
它以散文形式展现,体现了满族传统文学的特点。
作品中淡泊的文字和平实的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亲近自然和民族的世界。
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作者借助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丰富了描写的层次和感染力,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
诸如“大地深沉的城市化痕迹”、“炫华如金的路灯”等句子,表达了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和质疑。
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寓言和象征手法,通过设立虚拟形象和象征意义,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神灵的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尼山萨满》作为满族文学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
满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尼山萨满》通过描绘满族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展现了满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感激和对神灵的崇拜。
作品中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向读者展示了满族人民世世代代与自然界和神灵共生共存的生活状态。
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凸显了满族文化的独特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的机会。
满族说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
满族说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中国的56个民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地域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每个民族的特色,当然,有首歌把其中一个民族的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你领略珍贵的吉林文化吧!满族说部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学的学科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满族说部21世纪伊始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骤然崛起、闪亮登场,将推动中国文学史的内涵和架构,与时俱进地呈现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兼备、汉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并重的新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由于满族说部具有文艺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其抢救和研究还将为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
窝车库乌勒本、包衣乌勒本、巴图鲁乌勒本、给孙乌春乌勒本满族说部的称谓,源自满语“乌勒本”,译作汉语当为“传”、“传记”之意;由于清朝中后期满语渐废,便改用“满族说部”或“英雄传”的名称。
与之相应的,讲唱说部也大多运用汉语,偶尔夹杂某些满语成分。
满族说部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短到长的发展过程。
最初主要在氏族内部口传心授,满族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一缕缕鬃绳的纽结、一块块骨石的凹凸、一片片兽革的裂隙,都刻述着氏族内部数不尽的非凡经历和英雄壮举,从而形成了说部最古老的形态。
说部艺术形式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说唱结合,以说为主,有时也伴有讲唱者模拟说部中人物动作的生动表演。
满族民间俗语所谓“要有金子一样的嘴”,乃是对于擅长讲唱口头文学和说部作品的代表性传承人最大的褒奖和最高的夸赞。
就氏族而言,讲唱说部并非单纯的娱乐和消遣,而是追念氏族先人业绩、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最好行动,因而讲述的过程被阖族看成神圣而隆重之举,往往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萨满讲唱。
开始之前要焚香漱口、祭拜神灵,而后虔诚讲唱,气氛神圣肃穆。
听众则要严分辈分,谦恭有序。
满族说部与海洋文化
满族说部与海洋文化满族说部与海洋文化大海与大海文化已深深地将满族这个古老氏族的生成赋予了海洋的能力,并以“堆”,以寒冷,以暴风和巨浪来体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这也形成了说部的海洋文化基因与思想基因。
满族说部中大量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内涵与地球上的海洋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这是说部文化的“根脉”。
满族说部中的海洋文化内涵是由满族先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历程所决定,或者说说部本身就自然地传承和包含着海洋文化的基因和信息。
说部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海洋文化结构和海洋文化思想体系,恰恰是因为满族先人女真人在久远的历史岁月中就生活在东海,生存在东海,于是作为记载和反映部落祖先生活和情感的说部不能也不可能偏离这种核心文化的结构和内涵,这也正如不久前在满族说部研究会成立会上台湾学者冯台源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提到“海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体,人类生命的共同体,人类历史的共同体”,所以海洋文化也会成为满族文化、说部文化的重要思想基因和文化根脉。
从海洋文化内涵去探研说部文化内涵,会使我们走入说部的本真文化结构,从而放弃了单一看待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行为和习惯,这往往会让人从多视角、多侧面地对待一种文化,认知一种文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说部研究文化局面。
如体现在富育光先生说部中的海洋文化,是从他心底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文化蕴藏,也是说部产生最初的成因,是说部内容最生动的部分之一。
他表述说部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自然的海洋文化状态,这恰恰证明了他心底文化的原色性和原真性。
在《雪山罕王传》中有一首《拖林普艾曼古歌》(见原始记录本第165页),叙述时,他不知不觉用满语来表述。
开始人们不懂,渐渐地,人们在他的表述中充分地体会到满语在民族生存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富先生说:“是忍不住去这样表述的,而不是为了用满语!”这是一种真实的心地,而且,东海女真那种久远的海洋生活的自然存在很顺畅地表述出来,这说明了女真族、满族思想文化生成的自然性和文化生命性……“格灵窝西浑妈妈玛发离,格灵窝西浑色夫阿古离,拖林普扎兰沙延霍绰巴那巴图鲁,阿布卡德里给莫德里窝莫罗,班金哈,朱禄嘎拉,郭勒敏阿达阿沙沙哈,莫德里温作,察拉寨阿库凡卡——瘟给牙里希达,郭西浑——莫德里木克畜米,阿布卡希敏英德,格木赫勒勒阿库,簿热色巴臣克雅凡布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说部满族民间说部,渊源于历史更为悠久的民间讲述形式——“讲古”。
讲古,满语称为“乌勒奔/ ulabun”,是家族传程的故事的意思,即流传于满族各大家族内部,讲述本民族的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入主中原以前,满族几乎没有以文本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的习惯,当时人们记录历史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部落酋长或萨满来口传历史,教育子孙。
有谚曰:“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
讲古,就是利用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去追念祖先,教育后人,籍此增强民族抑或宗族的凝聚力。
在这里,讲古已经不是一种单纯性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进行民族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满族社会中,人们经常举行讲古比赛,清中叶满族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异军突起,便是这一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裂变。
历史上,满族社会在部落酋长、族长、萨满的选定过程中,都要求当选人必须要有一张“金子一样的嘴”——即必须要有讲古才能。
讲古习俗的倡导,客观上为满族民间故事家及具有杰出讲述才能的民间说书艺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现已出版的部分满族说部满族民间说部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便是受汉族传统说书的影响。
历史上,满族曾两次问鼎中原,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另一方面,在满族与汉族的长期交往过程中,满族也吸收了大量中原优秀文化,民间说书,就是典型的一例。
在中国文学史上,说书这种表演形式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时代,此后一直常盛不衰。
到了清代,随着满族入关,这种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更显出勃勃生机。
当时的说书,内容多取自汉族文学史上著名的讲史、公案及武侠类小说,如《三国演义》、《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忠义水浒传》、《杨家将》等等,通过说书这种特殊传媒,这些作品不但成为当时满族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同时也为后来满族自己的民间说书艺人表演风格的养成,提供了借鉴。
听过或读过满族长篇说部的人都会明显感悟到,在满族长篇说部中,无论是讲述内容的选取,还是表演风格的定位,均与汉族的民间说书有着借然不同的风格。
如故事的主人公多为侠肝义胆、扶弱济贫、保家卫国的铁骨英雄,情节展开过程中常常采用设置悬念的手法,以及开篇及结尾处的技术处理,起承转合过程中的套话借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较明显的共通性。
编辑本段口碑文化满族说部艺术,满语称为乌勒本(uleben),是满族传统的民间口碑文化遗产,其主要包容两大宗内容:即广藏在满族民众中之口碑民间文学传说故事和谣谚以及具有独立情节、自成完整结构体系、内容浑宏的长篇说部艺术。
后者,即长篇说部故事,它是满族口碑文学艺术文化遗产,堪称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古卉,对满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乃至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疆域史和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宗教学的深入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满族说部说部是对本部族中一定时期里所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宗教信仰中的神灵功绩与美德进行的生动叙述、总结和评说,具有极严格的历史史实的约束性,甚至人物、地点、年代、时间、矛盾焦点、冲突、纠葛与结局,都不允隐饰,均有翔实的阐述。
说部多数是在氏族定期祭祀或选择节庆吉祥日子聚集本氏族成员由本氏族中几位德高望重、出类拔萃的专门成员当众进行演说。
氏族内说部的演说者由前辈老人们在本氏族内选拔产生,他们义务承担整理和讲说工作,没有酬报,并接替前辈遴选杰出后生代代传承,完全发自对氏族祖先英雄人物与宗教神灵的无尚崇仰敬慕心理。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满族民间说部往往以本民族历史上某个英雄人物的传奇性个人经历为主线,原汁原满族说部味而又浓墨重彩地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满族人民在治理北疆,保家卫国过程中所创立的丰功伟绩。
这些作品均独立成篇,但若将其连缀起来,便可以从这些堪称卓越的民间说部中,窥视到从南北朝至清末民初这1500年间,满族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历史变迁,了解到满族社会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体悟到历史上满族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他们的世界观及其价值取向。
这些长篇说部雄阔、遒劲、豪迈、壮美,透露出满族人民所独有的艺术气质,具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是研究满族文学及满族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编辑本段艺术造诣满族民间说部,具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这些作品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气势磅礴,反映了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力顶千钧的集体意志和情怀万里的博大胸襟。
只是由于满族创制文字较晚,应用时间不长,流传于本民族口耳之间的长篇说部,不可能得到科学而全面的记录。
再加之有清一代辖制于带有军事性质的八旗之内,其居住区域、活动范围都受到严格限制,满族长篇说部因此而不得伸展。
民国以降,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满族文化并未受到应有重视,满族民间说部也一直不为世人知晓。
从已经搜集到的满族长篇说部来看,总篇幅已达16部,凡450余万字。
当然,这只是我们在近20年的满族文化普查中,在满族人民居住比较集中的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北等省市发现的满族文学遗产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可能还会有若干作品问世。
编辑本段文字意义在满族民间说部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希望我们能就这些民间说部做出一种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因为,在此之前满族毕竟有了自己的文学,作为“下里巴人”的民间说部的发现,对已有的满族文学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前,谈及满族文学时,所能注意到的多半是那几部为数不多的满族作家作品和散轶在满族民间的篇幅短小的民间故事、歌谣、传说、子弟书等等。
我们不敢相信这就是满族文学的全部。
因为这些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无法与历史上中国满族人民所创造的其他文明事项相比拟。
不用说篇幅短小的传说故事无法代表满族文学主体风格,就是后世文人创作的长篇巨制,也因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强烈影响,而很难客观地反映出满族人民自己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这些作品充其量只能说是满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满族人民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的,反映满族社会历史、风土民情,展现满族人民自己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满族文学作品。
从这个角度而言,现有的满族文学作品很难说就是满族文学的主流。
编辑本段说唱穿插所讲唱内容全凭记忆,口耳相传,最早助记手段常佐以刻镂或堆石、结绳、满族说部积木等方法实施。
说部由一个主要故事情节主线为轴,辅以数个或数十个枝节故事链为烘托,环环紧扣成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整体,形成宏阔的泱泱长篇巨部。
每一部说部,都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说部艺术形式多为叙事体,以说为主,或说唱结合,夹叙夹议,活泼生动。
说部在演说时演说者一般根据长期传承的演说习惯采用说或唱不同形式,也可以根据自身对故事清洁的体会自由发挥。
通常叙说部分除单纯口语讲述外,还可伴随以韵文体的吟诵,或散文体的演讲。
咏唱部分多为诗歌体清唱,也可合以口弦、八角鼓、大鼓、三弦、碰铃、扎板等伴奏乐器,演唱曲调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根据故事情节不同而反复套用。
并偶尔伴有讲叙者模拟动作表演,尤增加讲唱的浓烈气氛。
满族说部在说唱时多喜用满族传统的蛇、鸟、鱼、狍等皮蒙的小花抓鼓和小扎板伴奏,情绪高扬时听众也跟着呼应,击双膝伴唱,构成悬念和跌宕氛围,引人入胜。
讲唱说部并不只是消遣和余兴,而被全族视为一种族规祖训。
氏族成员,不分首领、族众或男女老幼,常选在隆重的祭礼、寿诞、庆功、庆丰收、婚嫁、氏族会盟等家族圣节中,分等序长幼围坐,聆听故事。
一般情况,说部要每个晚上或某个固定时间里连续讲上十余天,多则数十日,甚至月余。
亦有时出外地征战、田狩或往至营地农牧,由专师去截选演说,成为当时调节生产生活最受欢迎的喜闻乐见的民族娱乐形式。
满族说部早期均采用满语演说,清中期以后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说部因之逐渐采用汉语演说,今天保存的说部除《尼山萨满》、《乌布西奔妈妈》、《恩切布库》等少数几部仍保存有珍贵的满语版本外,其余大多为汉语版本。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据满族说部的传承者富育光老先生介绍,目前满族说部遗存的存藏主要有“窝车库乌勒本”、“包衣乌勒本”和“巴图鲁乌勒本”3个方面的内容。
1、窝车库乌勒本是由满族一些姓氏萨满讲述并世代传承下来的萨满教神话与历世萨满的事迹,俗称"神龛上的故事"。
典型代表有《天宫大战》、《乌布西奔妈妈》等.2、包衣乌勒本,即家传、家史,近10年来在满族姓氏中发现较多,以《萨布素将军传》为代表,影响很大。
3、巴图鲁乌勒本,即英雄传,《红罗女》等流传较广。
满族说部中展示的丰富内容,有的匡正史误,有的补充了史料不足,甚至有些史料鲜为后人所知。
满族说部的收集和发掘,对东北满族史、民族关系史、东北涉外疆域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如《黑水英雄传》、《雪山汉王传》等,细腻翔实地记载了黑龙江北广阔寒域、库页岛上的土民与生活、"江东六十四屯"等历史沧桑。
编辑本段发展现状由于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古老、单纯凭借口述的说部讲述活动渐渐失去了阵地。
目前,有很多的满族青年已不知道“乌勒本”说部这个词了,更不知道讲述说部的规矩和意义了。
近二十多年来,一些熟悉满族文化传统的长者和说部传承人逐年谢世,给满族文化造成了很大损失。
而目前健在的传承人也都年逾古稀,疾病缠身,他们没有培养出新的传承人。
目前,能用满语讲述的传承人只有何大娘了。
满族说部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满族说部的抢救工作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
2002年,吉林省成立了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满族说部的抢救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而且省内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抢救和保护满族说部工作。
吉林省目前健在的说部传承人有10位,并对其讲述的说部进行了记录和整理,建立了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多方面的档案资料库。
目前,已收集了35部说部。
而作为满族说部抢救与保护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已经整理成书稿并计划出版的有10部,包括《红罗女的传说》、《比剑联姻》、《女真谱评》、《金兀术传》等。
专家们认为,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者们对说部艺术的记录和整理应采取复原的立场,即追求原汁原味,要求呈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
但同时,他们也指出,抢救满族说部艺术并不是将其恢复原貌,束之高阁,而是要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开发利用,为现实服务。
编辑本段遗存故事目前已知满族说部遗存状况,存藏大致可分为“窝车库乌勒本”、“包衣乌勒本”和“巴图鲁乌勒本”三方面内容:窝车库乌勒本:由满族一些姓氏萨满讲述并世代传承下来的萨满教神话与历世萨满祖师们的非凡神迹与伟业,俗称“神龛上的故事”。
在满族萨满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影响地位,是研究萨满教观念的佐证依据。
它主要珍藏在萨满记忆与一些重要神谕及萨满遗稿中。
这方面内容,因萨满神事行为严格不可外泄的训规,随萨满谢世与社会动荡,遗存者凤毛麟角。
如,爱辉流传的《音姜萨满》(《尼山萨满》)、《西林大萨满》,以及《天宫大战》、《乌布西奔妈妈》等,便是典型代表;包衣满族说部乌勒本:即家传、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