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章节总结(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基本知识,典型例题,特殊方法))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梳理物理是一门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物理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量和单位、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以及简单机械的力学性质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实践性。
物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自然界中的规律,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物理学原理。
二、量和单位量是一种用于描述物理量的概念,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等。
国际单位制将所有物理量归纳为七个基本量,分别是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
基本量的单位分别为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
除了基本量,还存在导出量,它们是由基本量经过乘除的运算得到的,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导出量的单位可以通过基本单位进行组合得到,例如速度的单位为米每秒(m/s),力的单位为牛顿(N)。
三、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物理实验是验证物理理论和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需要遵守以下基本方法:1. 观察法:通过用肉眼或仪器观察物体或现象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
2.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将一些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保持不变,只改变需要研究的因素,以便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3. 测量法:对实验中的量进行准确的测量,使用合适的仪器和方法,如使用尺子测量长度、使用天平测量质量等。
4. 数据处理法: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作图,得出结论并验证物理规律。
四、简单机械的力学性质简单机械是由少数几个特定形状的简单零件组成的机械装置。
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从而使工作更加方便。
常见的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和斜面等。
1. 杠杆原理:杠杆由支点、力臂和负载臂组成。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支点所受的力矩总和为零。
根据杠杆上力的相对位置和大小可以分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涉及到运动的研究和描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抛体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个参考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物体、参考物、位置和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在运动学中,我们研究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置变化,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加速度表示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其中,位移和速度都是矢量量,方向需要明确标注,而加速度是标量量,只需正负号表明方向。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
我们通过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v = v0 + at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s = v0t + 1/2at² (s为位移)和v² = v₀² + 2as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s为位移)。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同时具有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
我们可以将抛体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对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抛体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其中,抛体运动的水平方向速度恒定,竖直方向速度随时间变化,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二维曲线和两个分量表示。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
其次,要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特别是代数运算和方程的解法。
此外,要注重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运动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高一物理每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每一章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能量转化的学科,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在高一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每一章知识点的总结: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物理世界的现象和规律。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运动、力等。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本章主要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描述的方法。
我们学习了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了解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和描述方法。
第三章: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分类,了解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和力的作用点等重要概念。
第四章:力的测量本章介绍了力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我们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了测量力的技巧。
第五章:运动的规律运动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如牛顿三定律和质点的运动定律。
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这些重要的运动规律,并通过例题的练习来加深理解。
第六章:运动与力的应用物体在运动中受到力的作用,对力的应用有很多方面。
在这一章里,我们学习了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力的应用,了解了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以及杠杆原理等。
第七章:能量与能量转化能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属性之一。
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能量的定义、种类和转化,了解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等重要原理。
第八章:功与功率功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的数量,功率则描述力的效率。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功的计算方法和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了应用。
第九章:静电场与电势静电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电荷、电场强度和电势等概念,了解了静电场的产生和运动规律。
第十章:电流与电阻电流是电荷流动的现象,电阻则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因素。
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电流的概念、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欧姆定律来分析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超详细总结带经典例题及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
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必修一物理每章归纳总结
必修一物理每章归纳总结第一章:引言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的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必修一物理作为中学物理学习的起点,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物理世界的大门。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章的归纳总结对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每一章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1. 物体的运动状态: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2. 直线运动的描述:位移的计算方法、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曲线运动的描述:速度的切向和法向分解、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4. 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通过速度-时间图象和位移-时间图象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三章:运动的规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力的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
4. 物体受力分析: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及其合力,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四章:力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它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可以通过重力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进行描述。
3. 弹力: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产生的力,可以计算和测量弹性力。
4. 摩擦力:物体在接触表面上滑动或滚动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可以计算和测量摩擦力。
第五章:能量1.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2. 功和功率: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与物体位移的乘积成正比,功率则衡量功的速率。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受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一个封闭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4. 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学习物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能源并保护环境。
第六章:功率、机械能和机械效率1. 功率的计算:功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计算得到。
高一物理每一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每一章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探索宇宙运行规律的学科,高一物理作为学习物理的第一年,是对各个章节知识点的初步了解与掌握。
下面将对高一物理涉及的每一章知识点进行归纳。
第一章:力学基础知识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测量和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首先应该了解质点的运动状态,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接着学习了牛顿三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原理,并引入了力的概念。
最后,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二章:机械能与动量守恒机械能与动量是力学中重要的物理量。
机械能是指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本章主要介绍了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学生需要掌握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并学习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第三章:运动的描述与图象运动的描述与图象是物体运动分析的重要工具。
本章主要介绍了运动的描述方法,包括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和加速度-时间图象的绘制和分析。
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掌握图象的读取和分析技巧。
第四章: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力学中简单而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本章主要介绍了匀加速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学生需要理解匀加速运动的特点,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运动图象,并能够应用这些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第五章: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本章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一、二、三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需要理解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并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第六章:静电场与电场的基本定律静电场和电场是电磁学的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电荷、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学生需要理解电场力的作用原理,并能够应用库仑定律和电场线分析电场分布。
第七章:电流与电阻电流和电阻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电流、电阻和欧姆定律。
学生需要理解电流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问题。
第八章:欧姆定律与串、并联电路本章延续了上一章的欧姆定律,进一步介绍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分布,并能够应用基本电路定律解决电路问题。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6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对物质、能量、运动等自然现象的研究,探索了世界的本质规律。
而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力学基础》是物理学习的入门章节,主要介绍了基本力学概念和物体运动规律。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章的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表示,通过位置矢量和时间的关系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距离,速度不变。
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不同,速度不断发生变化。
2. 力的概念力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因素之一,是使物体从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要改变运动状态必须受到外力的作用。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这也是惯性定律的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a = F/m。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不同物体上。
4. 力的合成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力的合成规律决定。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力合成的矢量和,方向与合成的方向一致。
5. 运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 = ma。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在学习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力学基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定律,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
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和实验操作,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0字】第2篇示例: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运动的特性包括普遍性、永恒性和多样性。
参考系是指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选取参考系是自由的。
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是指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
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理想化模型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是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采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采用电磁打点。
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在物体相对滑动的过程中,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根据公式f=μ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N成正比。
动摩擦因数μ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0<μ<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篇篇1第一章《物理必修一》涵盖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力学、运动学、能量、动量等重要概念。
以下是对第一章知识点的总结:一、力学基础知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力、质量、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牛顿的三个定律。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加速度是速度变化与时间变化的比值。
牛顿的三个定律分别阐述了:1. 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运动学知识点运动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在《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如时间、速度、加速度等。
时间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间隔;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如平均速度、初速度与末速度的关系等。
三、能量与动量概念能量是描述物体做功本领的物理量,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在《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功、功率、动能、势能等能量概念,以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功是力在空间中的累积效应,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动量定理描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动量守恒定律则描述了系统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动量变化规律。
四、实验与探究《物理必修一》中包含了多个实验和探究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这些实验包括力学实验、运动学实验、能量与动量实验等,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高一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考点一: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二: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 (3)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3)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4)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5)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1) [ (2)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3)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5)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6)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3.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引言物理必修一作为高中物理学习的开端,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大门。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体运动学以及力学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本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二、知识点总结1. 物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转换的自然科学。
本章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力、运动、能量、电磁等。
2. 物体运动学基础知识(1)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学公式:掌握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
(3)运动学图像:了解如何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图像、位移图像等。
3.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力的分类与性质(1)重力:介绍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以及重力加速度等。
(2)弹力:介绍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胡克定律等。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种类、产生条件以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等。
5. 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力的关系,分析物体的加速、减速以及变速运动。
三、重点难点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掌握牛顿运动定律以及物体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在于理解力的分类与性质,尤其是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学习建议1. 夯实基础: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勤加练习:通过大量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原理: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物理思维。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1、从X—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⑵、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 2、从V —t 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 .轴上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在t .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⑴、 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t=0...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0V ) 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在t .轴上方的位移为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补充一: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补充三:利用纸带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分析纸带问题的核心公式:◆(1)求某点瞬时速度V: V t/ 2 =V =s t =TS S NN 21++ ◆(2)由21aT s s s n n =-=∆- 求加速度a;逐差法求加速度:高一物理下知识点总结1。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第一章通常是关于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运动的描述、力的作用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运动的描述- 位移:物体在空间中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向量。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变化量,是矢量。
- 速率:物体单位时间内的路径长度,是标量。
-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率,也是矢量。
2.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不断变化的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加速度沿直线运动。
3. 力的作用- 力的概念: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推或拉的作用,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发生改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垂直向下。
- 摩擦力:物体与接触面之间存在的阻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5. 力的平衡- 静态平衡: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动态平衡:物体在运动中,虽然受到力的作用,但这些力的合外力为零,使得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6. 简单机械- 杠杆: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的简单机械。
- 滑轮: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简单机械。
- 斜面:通过改变物体运动路径的简单机械,可以减少所需的力。
以上就是高一物理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后续的物理概念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实际问题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总结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涵盖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对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的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函数、坐标变化、图像及其应用- 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表示方法- 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速度和加速度的函数关系- 各种运动的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和加速度-时间图- 各种运动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的表示方法2.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位移、时间、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竖直上抛和自由下落)3. 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位移、时间、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力的作用和运动1. 力的概念和性质- 力的概念和国际标准单位-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对象、产生力的原因)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衡定律):物体的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3. 惯性和非惯性系- 惯性系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非惯性系下的力的平衡和非力学因素第三章力的测定和力的合成1. 力的测定-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杠杆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几何方法和分力的计算方法- 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第四章静电场和电场1. 电荷和静电力- 电荷的概念和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和静电感应- 电荷间的静电力和库仑定律(电荷大小、距离和静电力的大小关系)2. 静电场- 电场概念和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 电场线和电势能的概念- 电场线和电荷运动的关系- 电势能和电场强度的关系第五章机械能和能量守恒1. 动能和功-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功的正负和能量转化关系2.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和应用(动能和功的关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第六章力学实验与力的求解1. 弹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研究- 弹簧的线性段伸长规律和弹簧的胡克定律- 滑动摩擦力和摩擦因数的研究2. 重力和斜面的研究-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 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和重力分解3. 牛顿第二定律、轻质滑轮和分体施加力的研究- 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 利用轻质滑轮调整力的研究方法- 通过不同部位施加力来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以上是对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的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如下:- 章节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物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包括位移、路程、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等。
- 基本概念:物理运动、位移、路程、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匀速直线运动。
- 基本规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合成、运动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 重点内容: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在于位移是物体运动的路径长度,而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大小,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
运动合成和运动分解是根据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方向是否相同或相反来分类的。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位移大小和方向与时间的关系,以及速度大小和方向与时间的关系。
- 拓展内容: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后续学习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物理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如下:- 章节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
- 基本概念:力、合成、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 基本规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
- 重点内容:力的合成和分解是根据力的方向是否相同或相反来分类的。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圆周运动的特点是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 拓展内容:力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物理运动的重要方法。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一是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学的门槛,通过学习必修一的各章知识点,学生将对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所了解。
本文将逐一介绍每章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一物理必修一的内容。
1. 第一章:力和运动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和运动的描写。
力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原因,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者改变形状。
而运动则可以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此外,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重力等概念也是本章重点内容。
2.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说明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牛顿第二定律则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了相互作用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的产生。
这些定律经常应用于力的分析、物体的平衡以及弹力、摩擦力的计算等。
3. 第三章:机械能第三章介绍了机械能的概念和运用。
机械能是指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动能是指物体的运动能力,而势能则是指物体由于位置而产生的能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系统中的机械能总量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计算物体的动能、势能以及机械能转化等问题。
4. 第四章:作用和反作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作用和反作用的概念和运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个概念体现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通过分析物体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力,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的力学问题。
本章还涉及平衡条件、斜面运动、速度比较等内容。
5. 第五章:万有引力第五章介绍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运用。
牛顿通过研究行星运动,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按照该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广泛应用于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轨道计算等领域。
此外,本章还包括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地球引力加速度等内容。
通过对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对力和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机械能、作用和反作用、万有引力等重要概念有所掌握。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一物理的学习中,第一章作为基础章节,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1. 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及其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物质:物质是组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基本成分,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征。
(2)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kg)。
(3)能量: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或物体所具有的运动形式。
(4)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用F表示,单位是牛顿(N)。
(5)运动: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
3. 物理学的基本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从中归纳出物理规律。
(2)理论分析法:通过运用数学和逻辑推理,得出物理规律的理论表达式。
(3)数值计算法:通过数值计算,模拟、预测物理规律和现象。
二、物理量和物理单位1. 物理量:用来描述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的量,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两类。
2. 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和时间是国际制定的基本物理量。
3. 导出物理量:通过基本物理量的组合运算而得到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4. 物理单位:为了便于描述和比较物理量的大小,人们规定了一系列标准单位,如米、千克、秒等。
三、运动的描述1. 质点和物体:质点是指物体形状微小,不涉及空间结构的物体;物体是指有一定形状、大小和质量的物体。
2. 运动状态:物体所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集合称为运动状态。
3. 直线运动:(1)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结束位置的位置变化。
(2)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用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3)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第一章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总结高一物理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包括质点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动力学、静力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还可以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学习了质点的运动。
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但没有大小的点,它可以沿直线或曲线运动。
在学习质点的运动时,我们需要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这三个基本概念。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变化,是一个矢量量,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是位移对时间的比值,是一个矢量量,其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
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是速度对时间的比值,也是一个矢量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其次,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它包括三个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动量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速度的变化情况,作用-反作用定律则说明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我们可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解决各种力学问题。
再次,我们学习了动力学和静力学。
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它包括动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动力学的应用。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静止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它包括静力学的基本定律和静力学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力学和静力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受力情况和力的性质,掌握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解决各种静力学和动力学问题。
总之,高一物理的第一章内容涉及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1章物理讲义(带知识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框架)运动的描述质点:形状、大小可忽略不计的有质量的点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用来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坐标系:用来准确描述物体位置及位置变化基本概念概念对比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是一个点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时间路程:质点实际运动的轨迹的长度;单位m。
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置的变化;单位:m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速度、位移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路程、时间定义: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公式:txtx=∆∆=ν;单位:m/s矢量性:矢量定义:某一过程中的一段位移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物理意义: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公式:txtx=∆∆=ν;单位:m/s矢量性:矢量平均速度速率:表示速度的大小;标量。
平均速率:表示某义过程中的一段路程与其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标量速率速度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物理意义: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公式:tvvtva t0-=∆∆=;单位:m/s2矢量性:矢量,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同加速度实验打点计时器分类: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振动频率:均为50Hz,即每隔0.02s打一个点纸带分析:a.可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b.粗略计算瞬时速度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物体和质点(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物理意义: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2)将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视为物体的质点a.物体的大小不是判断物体可否视为质点的重要依据(即:并不是任何情况下大的物体都不可视为质点而小的都可以)例:①地球公转:地球半径远小于地球距太阳间的距离,所以研究地球绕太阳太阳运动时可当作质点②探究原子核的结构时:原子核很小,但不可视为质点b.同一物体在某一问题中可视为质点,而在另一问题中不一定可视为质点例:①火车从武汉到北京运行时间:火车长度远小于武汉到北京的距离,故此时火车可视为质点②研究火车过桥的时间:此时不可将火车视为质点c.平动的物体、转动的物体都有时可视为质点,有时不可以例:①火车通过桥和火车跑长途路线都属平动;前者火车不可视为质点,后者火车可视为质点②花样滑冰运动员,滑冰时有很多转动动作,在“探究她在冰面上所走路径”时可视为质点,探究她“动作要领”时不可视为质点二、参考系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某个物体叫参考系2、性质:(1)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2)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只是被假定不动的(3)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参考系而言,这是运动的相对性(即同一物体,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4)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为参考系例1、①“看山恰是走来迎”以船为参考系,山是运动的②“坐地日行八万里”以地心为参考系,因地球自转人运动的距离是地球的周长例2、①甲、乙两汽车同速(v=15m/s)同向方向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系,甲、乙汽车速度为15m/s若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速度为0②甲、乙两汽车同速(v=15m/s)相反方向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系,甲、乙两汽车速度分别为15m/s若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速度为30m/s三、坐标系定义:可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1、一维坐标系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2、二维坐标系3、三维坐标系一、物体和质点1.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即质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定义: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直线运动1、曲线运动机械运动平面运动分类、空间运动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定义:描述物体运动时所选取的参照物(假定不动)参考系选取原则:任意性、简便性、通常选地面例子:小小竹排江中游青山或两岸定义: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 形状在所研究的问质点:运动的描述⎧⎪⎪⎪⎪⎪⎨⎪⎪⎪⎪⎪⎩题中可以忽略时,我们把物 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 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判定原则: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能否被忽略物理思想:物理建模思想例子:研究武广高铁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时——可以 研究武广高铁列车通过北江大桥的时间时——不可以 钟表指示的读数对应的某一瞬间时刻:例子:2010年1月25日08时01分11秒初、末21400t t t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间:例子:2010年、1月、25日、8小时、1分钟、11秒两者关系: 说明:时间计算的零点,原则上任何时刻都可以作为时刻零点,我们常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作为零点。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属标量:大小——平均速率与时间的乘积,无方向。
路程:能真实的反映物体的运到情况,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例子:奥运冠军在米跑道上跑一400⎧⎧⎪⎪⎪⎪⎨⎪⎪⎪⎪⎪⎩⎪⎧⎨⎪⎪⎪⎪⎪⎪⎨⎪⎪⎪⎪⎪⎪⎩⎩圈的路程为400米(m)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属标量:大小——有向线段的长度即平均速度与时间的乘积位移: 方向——起点指向终点不能真实的反映物体的运到情况,但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例子:奥运冠军在米跑道上跑一圈的位移为0米(m)一种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实验打点计时器:⎧⎪⎪⎪⎪⎪⎪⎪⎪⎪⎪⎪⎪⎪⎪⎪⎪⎪⎪⎪⎪⎪⎪⎪⎪⎪⎪⎪⎪⎪⎪⎪⎪⎪⎪⎨⎪⎪⎪⎪⎪⎪⎪⎪⎪⎪⎪⎪⎪⎪⎪⎪⎪⎪⎧⎪⎪⎪⎧⎪⎪⎪⎨⎪⎨⎪⎩⎪⎪⎧⎪⎪⎪⎨⎪⎪⎪⎩⎩⎩室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6V 交变电流(50Hz)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方式——振针上下振动打点打点周期——0.02s 工作电压——220V 交变电流(50Hz)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方式——电火花打点打点周期——0.02s ⎪⎪⎪⎪⎪⎪⎪⎪⎪⎪⎪⎪⎪⎪⎪⎪典型题目1,下列物体是否可以看作质点?飞驰的汽车 , 旋转的乒乓球 ,地球绕太阳转动 ,地球的自转 ,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是否优美 解析:能 , 不能 ,能 ,不能 ,不能2,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诗中描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考系的?解析:云不动以船作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以地面为参考系。
3,以下各种说法中,哪些指时间,哪些值时刻?前3秒钟 , 最后3秒 , 3秒末 , 第3秒初 , 第3秒内 解析:时间 , 时间, 时刻, 时刻,时间4,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周(400跑道)时的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各是多少? 解析:0 , 400米,4000m =0=850s S m v s t S mv s t ⎧⎪⎧⎪=⎪⎪⎨⎪⎪⎩⎪⎪⎨⎪⎪⎪⎪⎪===⎪⎩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物体的位移S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大小:单位——属矢量方向:与物体的位移相同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平均速率是物体的路程S 与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例子:刘翔在米跑道上用50s 跑了一圈,400m ;平均速率速度:50s 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瞬时速度:0=,8t m s m s v v ⎧⎪⎪⎪⎪⎪⎪⎪⎪⎪⎪⎪⎪⎪⎪⎨⎪⎧⎪⎪⎪⎧⎪⎪⎪⎨⎪⎪⎪⎪⎩⎪⎪⎪⎨⎪⎪⎪⎪⎪⎪⎪⎪⎪⎪⎩⎪⎪⎩-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瞬时速率单位——属矢量方向: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能精确反映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例子:姚明起跳投篮时的速度为1, 汽车车速里程表、测速仪的示数、 高速路上的“超速”平均速度——抓主要因素;瞬时速度——极限思想物体速度的变化()加速度:020002200,,0,055555=-25=t t t t t v v v m a s t t v v v a v v v a m s s m s m m v s s v v a t -∆⎧==⎪⎨⎪∆⎩>>⎧⎪⎨<<⎪⎩---=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大小:单位——属矢量方向:与物体的相同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即速度变化率加速时计算时常取物体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减速时例子:物体以的初速度往斜面上滑,后返回原来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仍为,则物体的加速度(以初速度220055=25=t t t m m v s s a v v t v v v a a ⎧⎪⎪⎪⎪⎪⎪⎪⎪⎪⎪⎪⎪⎪⎪⎪⎪⎪⎪⎪⎪⎪⎪⎪⎪⎪⎪⎪⎪⎨⎪⎧⎪⎪⎪⎪⎪⎪⎪⎪⎪⎪⎪⎪⎪⎪⎪⎪⎪⎪⎪⎪⎪⎨⎪⎪⎧⎪⎪⎪⎪⎨⎪-⎪⎪⎪⎩⎪⎪∆-⎪⎪⎪⎧⎪⎨⎪⎩⎩⎩的方向为正方向)(-)(以末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的大小与、、、的大小无直接关系恒定时,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大小不变、方向变化——变速直线运动变化时大小变化、方向不变——变速直线运动⎪⎪⎪⎪⎪⎪⎪⎪⎪⎪⎪⎪⎪⎪⎪⎪⎪⎪⎪ 典型题目1,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10m/s 和v 2=15m/s ,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设每段位移为x ,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有 v =212121212//2x 2v v vv v x v x x t t +=+=+=12m/s 2,质点沿直线ox 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 点的距离x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 3(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 2(m/s),求该质点在t=0到t=2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 到t=3s 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析:当t=0时,对应x 0=5m , 当t=2s 时,对应x 2=21m , 当t=3s 时,对应x 3=59m ,则:t=0到t=2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2021x x v -==8m/st=2s 到t=3s 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232x x v -==38m/s 3,A 物体速度由36km /h 增加到54km /h 用了10s 时间;B 物体在5s 内速度减小了3m /s ;C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15cm /s2;D 物体每秒钟速度的改变量为2m /s .这四个物体哪个加速最大?哪个加速最小? 解析:201/5.0101015s m t v v a t =-=-=22/6.053s m t v a -=-=∆= 223/15.0/15s m s cm a ==24/2s m a =物体D 的加速度最大,C 的加速度最小.4,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v 0=4m/s ,1S 后速度大小为v t =10m/s ,在这1S 内该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为多少? 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tv v a t 0-=当v 2与v 1同向时,得14101-=a =6m/s 2当v 2与v 1反向时,得14102--=a =-14m/s 20000;t t S S t S S S v v S v S t t ↔〉〈∆↔=-↔-==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象1.某一时刻t 某一位置(在时间轴以上部分,方向和所选正方向相同;在时间轴以下部分,方向和所选正方向相反)2.某一段时间位置变化3.直线的倾斜程度速度的大小和方向(s-t 图)大小:方向:同位移。
即有倾斜向上——朝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倾斜向下——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平行与时间轴——静止不动4.相交点——相⎧⎪⎪⎪⎪⎪⎪⎪⎪⎨⎪⎪⎪⎪⎪⎪⎪⎪⎩遇时刻和位置0000;0TT T t t v v v t v v v v v va v t ta ↔〉〈∆↔∆=-↔-∆==∆↔〉↔匀变速直线运动v-t 图中1.某一时刻T 某一瞬时速度(在时间轴以上部分,方向和所选正方向相同;在时间轴以下部分,方向和所选正方向相反)2.某一段时间速度变化量3.直线的倾斜程度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大小:方向:同。
即有倾斜向上——过一、三象限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同;倾斜向下——过二、四象限匀加速直线运动00000000000t t t t t a t v v S S v v t v v v v a v v tv v v v v v 〈∆↔〉〈∆↔=-====+,,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4.某一段时间某一段位移S?—直线与坐标轴(+)t所围成图形的面积S=2(在时间轴以上部分,方向和所选正方向相同;在时间轴以下部分,方向和所选正方向相反)(+)S 5.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t 2(根据加速度定义可得=+at ;代入即有(+)(++at)S t==a t 2222tt v v v =2也就是说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相等)典型题目 1,汽车以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37.5 m 所需时间为 ( )A .3 sB .4 sC .5 sD .6 s解析:由x =v0t +12at2代入数据得37.5=20t -12×5t2,解此方程得t =3 s 或t =5 s(舍去),故应选A.2,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0.5 m/s ,在第9 s 内的位移比第5 s 内的位移多4 m ,则该质点的加速度、9 s 末的速度和质点在9 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 ( )A .a =1 m/s2,v9=9 m/s ,s9=40.5 mB .a =1 m/s2,v9=9 m/s ,s9=45 mC .a =1 m/s2,v9=9.5 m/s ,s9=45 mD .a =0.8 m/s2,v9=7.7 m/s ,s9=36.9 m 解析:a =s ′9-s ′54T2=44×12=1m/s2,v 9=v 0+at =(0.5+1×9)m/s =9.5 m/s ,s 9=v 0t +12at2=(0.5×9+12×1×9)m =45 m ,故正确选项为C.3,以速度为10 m/s 匀速运动的汽车在第2 s 末关闭发动机,以后为匀减速运动,第3 s内平均速度是9 m/s ,则汽车加速度是_______ m/s 2,汽车在10 s 内的位移是_______ m. 解析:第3 s 初的速度v 0=10 m/s ,第3.5 s 末的瞬时速度v t =9 m/s所以汽车的加速度:a =t v v t 0-=5.0109- m/s 2=-2 m/s 2“-”表示a 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速度减到零所经时间:t 2=a v 00-=2100-- s=5 s <8 s 则关闭发动机后汽车8 s 内的位移为:s 2=a v 2020-=)(221002-⨯- m =25 m前2 s 汽车匀速运动:s 1=v 0t 1=10×2 m =20 m汽车10 s 内总位移:s =s 1+s 2=20 m +25 m =45 m. 说明:(1)求解刹车问题时,一定要判断清楚汽车实际运动时间. (2)本题求s 2时也可用公式s =21at 2计算.也就是说“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可倒过来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22210()=g g222===ttv a g v t S tS ht vt tg⎧⎪⎪⎪===⎪⎪⎨=222物体仅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的作用,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特征、规律:、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n-1)即有g=(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m m一般计算中 g9.8,有特殊说明、粗略计算中 g10s s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赤道最小,两极最大22200002200=21)2222=2tttt t t tttv va v v attv vSvtv v v v v v v vt v t ata av v av v v vv⎪⎪⎪⎪⎪⎪⎪⎩-=++==++--===+-==g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增加或减少)的运动由加速度的定义可得速度公式:再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得位移公式:S=(一个有用的推论:S在用纸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S根据==t2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22222222()11tt tv vaT TaTaT TaT TaT=+=∆-=∆-=--=--==•-+==•n(n+1)m nn(n+1)32后前m n5245+a)a22S=S S为两计数点间的时间S=S S(m-n)(m>n)(1)可以任意两段相连的位移之差与时间的关系或任意两段不相连的位移之差与时间的关系求加速度S S S S(例如a=)S SS S或(m-n)(m-n)(m-n)S S(S S例如3(5-2)2211123423453=0.01=Acm,A242n n n n n nnTs aaTvs s s s s sv vT Ts s s s s svT+-+++-∆-===+=++++===++++==61232n(n+1)31S)(S+S+S)3m经验:当T,S S S时s(2)求出加速度后可以求某一段的位移(长度)例如:S S(3-1)S(3)可以求纸带上某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t(4)可以求纸带上(从0以后)的任一计数点的速度例如:42Tv⎧⎪⎧⎪⎪⎪⎪⎪⎪⎪⎪⎪⎪⎪⎪⎪⎪⎪⎪⎪⎪⎪⎪⎪⎪⎪⎪⎪⎪⎪⎪⎪⎪⎪⎪⎪⎪⎪⎪⎪⎪⎪⎪⎪⎪⎪⎪⎪⎨⎪⎨⎪⎪⎪⎪⎪⎪⎪⎪⎪⎪⎪⎪⎪⎪⎪⎪⎪⎪⎪⎪⎪⎪⎪⎪⎪⎪⎪⎪⎪⎪⎪⎪⎪⎪⎪⎪⎪⎪⎪⎪⎪⎪⎪⎪⎩⎪⎪⎪⎩应用:追击问题(追上、相撞——位移相等、最值距离——速度相等)“运动类”解题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运动情况并画示意图;3、选取正方向(一般取的方向);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列方程67⎧⎪⎪⎪⎪⎪⎪⎪⎪⎪⎪⎪⎪⎪⎪⎪⎪⎪⎪⎪⎪⎪⎪⎪⎪⎪⎪⎪⎪⎪⎪⎪⎪⎪⎪⎪⎪⎪⎨⎪⎪⎪⎪⎪⎪⎪⎪⎪⎪⎪⎪⎪⎪⎪⎪⎪⎪⎪⎪⎪⎪⎪⎪⎪⎪⎪⎪⎪⎪⎪⎪⎪⎪⎪⎪⎪⎩;5、结合题意推导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统一单位代数据;、检验计算结果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讨论、说明(特别是负号)典型题目1,下列关于打点计时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打点计时器使用直流电源B. 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C. 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D. 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1s 解析:BC2,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 ( )A. 无论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还是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都应该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片压在纸带的上面B.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C.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拉动纸带的方向应与限位孔平行D.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将打点计时器先固定在桌子上 解析:BCD3,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 )A. 能准确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B. 只能粗略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C. 能准确地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D. 可以任意地利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 解析:AC4, 用接在50Hz 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的运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