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瓦当代启示摘要:纵观朱光潜美学历程,有三大理论资源:一、朱光潜早期美学的发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二、朱光潜前期美学基本而貌是四学的,其美学的基本框架、理论依据乃至提问方式都来自西方理论;三、朱光潜后期美学主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朱光潜美学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个缩影,其三大理论资源也代表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三大传统:即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西方美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它启示我们:新世纪中国美学应当从此三大宝贵的精神传统出发,走多元文化有机融合之路。
关键词:中国艺术精神:西学范式;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多元融合“美学老人”朱光潜一生在美学囲地里耕耘,他学贯中西、融会古今,又不断回应着时代要求,英美学留给中国现代美学乃至中国现代学术的背影特別厚重。
对朱光潜一生美学思想进行寻根溯源式的整体归纳和总结,有利于为当下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启示性经验。
一、朱光潜早期美学之中国古典文化根基(-)“言有尽而意无穷”1924年,朱光潜发表他的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虽然文章用了不少西方名人冬作为例证,但他对“美”的理解根本是来自中国古典审美经验的。
“无言之美”岀自中国古典文论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基本含义指的是艺术上的“含蓄”美。
朱光潜解释道:“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 [1169在朱光潜眼里,陶渊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闲情逸致”、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沧然而泪下”的'‘深远”、白居易“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容歇”的“滋味”,都是无言之美[1]64。
朱光潜还认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能更好地注解“无言之美”,“《道徳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需可需,非常名。
‘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对此我深有感触。
__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
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________,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
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
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
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
“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
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
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朱光潜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
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朱光潜一.缺乏爱真理的精神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
他们以为,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
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
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
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
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
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二.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
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
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
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
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
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神。
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
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
最普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
他们对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
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
这些人,有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
负气者固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
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
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三.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19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受益匪浅。
在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感觉身临其境,就好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的旁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话,诚恳亲切,真实自然,里面的内容让我读懂了不少道理。
信中的字虽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
在第一封信里谈的是读书,在信里说道,“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说自己没时间。
现在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就不会没有时间。
有很多人说没时间看书,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一天至少也可以读很多页,一个月加起来就可以读一整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好几本啦。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在第九封信里,是谈情与理。
“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智的道德。
”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在生活中越理智的人,身边的人越少。
看完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了做人要把握好时间,不要做事太理智,要多点情感,这些让我终生受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2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关于读书。
正处于青年的人们,有大好的青春时光,可以去尽情的读书。
不断的积累不断的。
当然,书是读不尽的,知识也是永远学不完的,但是要想成为终身学习的人,那就要不断的去读书。
读书也应该读经典,从兴趣出发。
这十二封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朱光潜心中的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潜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这十二封信,后半部分就是关于朱光潜的美学。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触美学,我曾经以为是深奥的,但是读完朱光潜讲的美学,觉得美学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可以从最简单的身边入手。
由浅及深,不断向美学深处迈进。
朱光潜也算是递进来讲的,从美学到创造到游戏到复制,带你去一点一点了解这个深奥的学说,最后再回归生活。
一 名词解释朱光潜
一名词解释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1897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 岁。
他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
早年身受康德、黑格尔、特别是克罗齐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从心理学观点研究文艺的理论著作,其中还介绍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各家学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稍后写成的《谈美》一书,在青年中曾风行一时。
40年代末,他的美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的《克罗齐哲学述评》一文即是澄清克罗齐思想影响的产物。
解放后经过思想解的多次讨论,他的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变,此后写成的《西方美学史》一书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国研究西方美学史的重大成果。
他在著述的同时,还翻译了大量美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等,为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李泽厚:李泽厚(1930年6月-),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
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
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1]。
汉学家余英时曾对他评价到:“通过(他的)书籍,他使得一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解放了出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早年留学欧洲时写给国内青年的公布信。
如果你现在还不能领略和感受人生的趣味,那就读读着十二封信,在这里,或许你会找到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欢迎大家参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章很杰出。
十二封信,拧着信笔,字成珠,一读就深感其美,约朱先生也是个性情的人。
朱先生主张道德公道,道德比法律先行,无情无聊,爱好也是人生的幸福,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 体验就是在生活中找到爱好。
喝茶,口渴的人吞咽,喝茶的人口一口,能够品味其风味人生也像喝茶一样,品味爱好的能力一半是天资,一半是修养。
在安静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爱好。
安静是指内心的灵魂,并不是指物界的安静。
能够找到人生的爱好和美,不会浪费这个人生。
朱先生对学问也有其主张。
不愧是通还是精,自古就有争议,朱先生的主张第一博大精深,如果不基于博,就像天空的大楼一样被嘲笑。
中国学者的通病不讲基础,奢侈地讲高远,基础在各项技术中利害攸关。
例如,落后在武功,气味在歌声,基础坚实的大楼没有站立。
说到人生的痛楚,朱先生也能看到血。
人类比其他东西更痛楚。
由于人们认为自己比别的东西更重要人们如果能够依照自然赋予的本性生活,就像草木虫鱼一样,不在乎,不抱怨,不高望,人生自然淡淡。
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完善。
由于不完善世界如果完善,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有了想象的田地,我们就有期望。
有欢乐和悲伤,人生完善,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定无聊。
今天的坏事,肚子疼得停不下来,本来不打算学习,可是拿着书上的小东西,心里也亮了起来。
连文字都很美。
所以看修养的影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1.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2.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将就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沉默相对,心照不宣,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文学的趣味知识点+练习(附答案)
知识点关于作者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美学》(德黑格尔)等。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尊丏、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朱光潜认为文学本身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高中阅读)
朱光潜认为文学本身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朱光潜认为文学本身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
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
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要靠极敏锐的美丑鉴别力,没有这种鉴别力就会有低级趣味,把坏的看成好的。
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毛病。
只有祛除低级趣味,才能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
他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列举了十种低级趣味。
他所反对的低级趣味,有的也许近乎苛刻,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位严厉学者审美标准的严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创作、网络写作和语文教学中“写生活”“写真情实感”“写真实”等进行反思。
并非如今天语文界普遍以为的那样,只要是生活的、真实的都值得写。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文学写作、网络文学存在的低俗化倾向,和语文教育方兴未艾的“真实写作”“真作文”“原生态作文”等观念和实践。
文学写作的低龄化和网络创作的兴盛,固然有利于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成人化”“功利性”倾向和“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糟粕,便包含着朱先生所批评的低级趣味,是需要剔除的。
语文教学从写虚假回回到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也隐躲着一种危险,就是以为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不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
原生态包含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切磋的。
朱光潜反对写失恋、爱情满足、穷愁潦倒、恐惧、悲伤、焦虑之类,主要是出于审美上的考虑。
我以为,也由于这些是人类的“缺乏性需要”。
无论是作家还是学生的写作,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
但是,这些纯粹的个人性的宣泄,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由于它属于人“基本需要”的范畴,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真正的写作,应是建立在人的“发展需要”――“丰富性需要”之上的,它能使人、人生、人类变得更纯粹圣洁、庄重豪迈,是优美与崇高的同一。
朱光潜:读书最忌的十种低级趣味
朱光潜:读书最忌的十种低级趣味《文学的低级趣味》作者:朱光潜一般讨论文学的人大半侧重好的文学作品,不很注意坏的文学作品,所以导引正路的话说得多,指示迷途的话说得少。
我以为文学本身上的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
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
古人有“嗜痂成癖”的故事,就饮食说,爱吃疮疤是一种低级趣味。
在文学上,无论是创作或欣赏,类似“嗜痂成癖”的毛病很多。
许多人自以为在创作文学,或欣赏文学,其实他们所做的勾当与文学毫不相干。
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要靠极锐敏的美丑鉴别力,没有这种鉴别力就会有低级趣味,把坏的看成好的。
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毛病。
我把我所举的十种低级趣味略加分析,发现其中有五种是偏于作品内容的,另外五种是偏于作者态度的。
先说关于内容方面的低级趣味。
本来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构成不可分拆的和谐的有机整体。
如果有人专从内容着眼或专从形式着眼去研究文学作品,他对于文学就不免是外行。
但是一般人往往不明白这个浅近的道理,遇到文学作品,不追问表现是否完美,而专去问内容。
他们所爱好的内容最普遍的是下列五种:第一是侦探故事。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一切知识的寻求,学问的讨探以及生活经验的尝试都由这一点好奇心出发。
故事的起源也在人类的好奇心。
小孩略懂人事,便爱听故事,故事愈穿插得离奇巧妙,也就愈易发生乐趣。
穿插得最离奇巧妙的莫过于侦探故事。
看这种故事有如猜灯谜,先有一个困难的疑团,产生疑团的情境已多少埋伏着可以解释疑团的线索,若隐若现,忽起忽没,旧线索牵引新线索,三弯九转,最后终于转到答案。
在搜寻线索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乐趣;在穷究到底细时,“一旦豁然贯通”,更是一种乐趣。
所以爱好侦探故事本身并不是一种坏事,在文学作品中爱好侦探故事的成分也不是一种坏事。
但是我们要明白,单靠寻常侦探故事的一点离奇巧妙的穿插绝不能成为文学作品,而且文学作品中有这种穿插的,它的精华也绝不在此。
人文的物理学答案
人文的物理学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科学创作是什么【单选题】以下哪个不是本课程要讨论的问题(B)。
A、物理何关人文?B、人文何关我们?C、物理何关我们?D、我们是谁哪来哪去【单选题】科学的主观体现在(A)。
A、科学被创造的过程B、科学被印证的过程C、科学被人接受的过程D、科学被传播的过程【判断题】朱光潜认为科学的态度是绝对客观,不含个人情感。
√物理何关人文(上)【单选题】人文“Humanity”这个词最早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D)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中世纪时期D、文艺复兴时期【单选题】对当代人类学家说的文化描述不正确的是(C)A、人类独特的适应性体系B、社会的传统信仰和行为体系C、对头脑的耕耘D、代代相传的东西【单选题】为什么会形成snow所说的“Thetwocultures”。
(A)A、科学和人文的体系都相对封闭B、科学和人文的起源不同C、科学和人文之间本来就没有交集D、科学和人文是互相矛盾的【判断题】文化在中国最早是指感化大家,是大家都有礼节,有规矩。
√【判断题】西方最早指的文化指的是修养。
√物理何关人文(下)【单选题】WilliamJames认为人文是(C)。
A、希腊文和拉丁文B、文学C、人类各种领域的名着D、除开自然科学以外的知识【单选题】薛定谔认为自然科学和别的学科在哪方面是一致的(A)A、无心插柳柳成荫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都从一开始就期望有很大用处D、都包罗万象【单选题】WilliamJames认为怎样才能赋予学科以人文价值(D)A、站在客观的角度B、站在主观的角度C、站在教学的角度D、站在历史的角度【判断题】薛定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判断题】鲁迅认为人文和科学缺一不可。
√物理何关我们【单选题】美国第一任物理学会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认为怎样才能创造美国科学的未来(C)A、把电灯,电报这些时尚产品成为科学B、重视应用科学C、重视纯科学D、学习中国人【单选题】梁启超认为中国人科学进步有三期,不包含以下哪一个?(D)A、器物上感觉不足B、制度上感觉不足C、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D、能力上感觉不足【单选题】梁启超认为中国学术界有五大病症,不包括(B)。
发从朱光潜看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精选】
发从朱光潜看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精选】从朱光潜看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次美学大讨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看作是新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而且对整个二十世纪后期美学的发展有学术定性作用。
关键词: 美学大讨论朱光潜美学思想中国美学思想一、美学大讨论的背景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早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的“美学”就被介绍到中国,由于封建主义的阻挠,西方美学思想的传播受到极大阻碍。
随着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舞台上的活跃,思想界开始形成文艺思潮进行思想启蒙,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精神。
这股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旧有的思想体系,为他们接受新思想作了准备。
实际上,这场美学大讨论并不是中国的首创。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美学界就开展了一场美学大讨论,美学家们围绕“是否需要建立和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两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并且深刻探讨了美本质问题。
苏联的这场美学大讨论无疑对中国美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1956之前中国就出现了美学讨论的倾向。
建国前,蔡仪写了《朱光潜论》对朱光潜的美学观点进行批判,这可以看作是美学大讨论的前奏和暗示。
这次讨论开始于1956年是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
1951年,周恩来做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之后中共中央也发出了思想改造的命令。
这次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是针对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要求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肃清他们头脑中迂腐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观念。
这场思想改造运动可以看作是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一次除旧布新。
与此相配合,1956年四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了文艺界与艺术界纷纷响应。
发生在1956年的美学大讨论则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
二、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及大讨论的开始朱光潜在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甚至是在我国美学的发展史上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光潜的学术品格(1)
朱光潜的学术品格(1)朱光潜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有余了。
他给我们留下了两份遗产:一是数百万字的学术著作;一是字里行间所透出的学术品格。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两份遗产的宝贵价值越来越清晰地显露了出来。
今天,尤其值得我们一谈的,是他的学术品格。
朱光潜的学术品格,实则就是他的生命品格,因为他的一生便是学者的一生,他的生命完完全全浸注到他的学术生涯中了。
朱光潜之走上学术道路,似乎是冥冥之中安排好了的,但是一经摇起了手中的笔,他便意识到它的份量。
翻翻他早年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可知道,他对学术之于青年、之于民族的意义是异常清醒的。
40年代,他为呼吁学术的振兴写了一篇文章,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学术研究是国家命脉所系”,“一个国家如果在学术文化方面落后,在其它方面也就不能不落后”,因此,“打长远计,中国的救星也恐怕还在学者们”①。
也许这里透着几分自负,不过那种对学术的执著和热忱却清晰可见。
朱光潜在坎坷不平、艰难险峻的学术道路上,一步一步走了六十多年,直到临终前仍不甘心停下来歇歇脚,就正是怀着这种执著和热忱。
当朱光潜踏进英国爱丁堡大学时,他已为自己的一生作了选择,学术从此成了他“安身立命之地”。
他此时需要的只有“宗教家”们的精神和“科学家”们的头脑。
他一头钻进浩瀚的古典文学中,尤其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执意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而为了这个目的,不得不去触及当时尚十分陌生的哲学和美学。
他从众多的前辈中终于寻到了心目中的偶象——克罗齐(Croce),于是,成了克罗齐的“忠实信徒”。
他发现克罗齐的直觉说很有道理:人在审美活动中很难区分物与我,它们通通消融在直觉中。
直觉就是美,也就是美感,也就是表现,也就是艺术。
不是吗?——在直觉中,我的思想,情趣自然地流露了,而艺术也就诞生了;很难想象直觉之外的艺术。
朱光潜很容易地把直觉说与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谓的妙悟、神韵、意境等联系起来。
但是,他不能忘记另一个曾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心中偶象——尼采(Nietzsche)。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本书。
单独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脑残型文盲,根本没有选择与评价书籍的能力,更没有只看经典原著而进行自我升华的本事。
所以,不设防,随性,随机,相信开卷即有益。
之后或好或坏,全凭我自己的造化了。
书中的“谈多元宇宙”“无言之美”以及“谈美”三篇短文,堪称伟文。
我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这三篇短文的赞美了,来个无言之美吧。
最惊叹于作者的分类方法以及说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达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
事实上,作者的这些分类,也将会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类。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
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
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
”有三个这样的宇宙。
第一个为“道德的宇宙”或称“实用的宇宙”,第二个是“科学的宇宙”,而第三个则是“美术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
”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
”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
这里是实际生活,在这里“有所为而为”。
“善恶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在”科学的宇宙“中,价值标准只是真伪。
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
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他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
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
在这里,我们需要脱净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去见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绝缘的意象。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居然可以这么分类,还是,就应该这么分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学生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实践,这样的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为什么为我们所接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证实中学生时代。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第7封信 谈升学与选课
第7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朋友:你快要在中学毕业,此时升学问题自然常在脑中盘旋。
这一着也是人生一大关键,所以,值得你慎而又慎。
升学问题分析起来便成为两个问题,第一是选校问题,第二是选科问题。
这两个问题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为说话清晰起见,分开来说,较为便利。
我把选校问题放在第一,因为青年们对于选校是最容易走人迷途的。
现在中国社会还带有科举时代的资格迷。
比方小学才毕业便希望进中学,大学才毕业便希望出洋,出洋基本学问还没有做好,便希望掇拾中国古色斑斑的东西去换博士。
学校文凭只是一种找饭碗的敲门砖。
学校招牌愈亮,文凭就愈行,实学是无人过问的。
社会既有这种资格迷,而资格买卖所便乘机而起。
租三间铺面,拉拢一个名流当“名誉校长”,便可挂起一个某某大学的招牌。
只看上海一隅,大学的总数比较英或法全国大学的总数似乎还要超过,谁说中国文化没有提高呢了大学既多,只是称“大学”还不能动听,于是“大学”之上又冠以“美国政府注册”的头衔。
既“大学”而又在“美国政府注册”,生意自然更加茂盛了。
何况许多名流又肯“热心教育”做“名誉校长”呢了朋友,可惜这些多如牛毛的大学都不能解决我们升学的困难,因为那些有“名誉校长”或是“美国政府注册”的大学,是预备让有钱可花的少爷公子们去逍遥岁月,像你我们既无钱可花,又无时光可花,只好望望然去罢。
好在它们的生意并不会因我们“杯葛”而低落的,我们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与和爱的益友,所以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
如果能得这种学校空气,无论是大学不是大学,我们都可以心满意足。
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与资格都无关系。
我看过许多留学生程度不如本国大学生,许多大学生程度不如中学生。
至于凭资格去混事做,学校的资格在今日是不大高贵的,你如果作此想,最好去逢迎奔走,因为那是一条较捷的路径。
升学问题,跨进大学门限以后,还不能算完全解决。
选科选课还得费你几番踌躇。
在选课的当儿,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尝不免互相冲突。
朱光潜文学批评及特征
朱光潜文学批评及特征朱光潜以其美学成就而闻名于世,他的《悲剧心理学》《谈美》《文艺心理学》等著作被广泛学习和称颂,其作品表现出从容、宽厚的文学修养,这与京派的审美情感十分相似,因而常与京派人物放在一起。
而朱光潜的成就并不止于此,他的文学批评也具有十分浓厚的京派文学特征,这与他本人的文化观念息息相关。
目前文学史上在描述京派代表人物时,多列举小说家,京派也被视为小说流派,而提及朱光潜时,则主要指他曾担任京派杂志《文学杂志》的编辑。
朱光潜曾说过:“我回国时,正逢‘京派’和‘海派’对垒,京派大半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海派主要指左联,我由胡适约去北大,自然就成了京派人物。
”[1]当时京派与海派相对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情感,京派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追求从容、宽厚、诚实的审美观,而海派则以迎合读者为目的,更注重叙事的角度和创作形式。
究竟朱光潜与京派的渊源何在?纵观相关的评论文章,研究朱光潜文学批评的专著和论文都非常少,更鲜有清楚阐述其文学批评与京派文化的关系的著作。
而且,研究者往往受到朱光潜美学研究的影响,思辨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审美层面,并未结合其个人经历、价值观和文学史来对其文学批评做深入的研究。
《文学杂志》本身发行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发行之时已经是京派文学发展的后期,其文章屈指可数,那么朱光潜为何被称为京派批评家?在此,笔者认为:虽朱光潜的大多数著作均为美学著作,但几乎所有对于美的解释和分析都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来实现的,由此向读者传达审美情趣。
因而也可以将朱光潜对文学作品中美与丑的描述视为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批评和对这部作品价值的认可。
笔者将从细处着手,分析朱光潜文学批评及其所主编刊物的京派特色。
一、京派文学的主要特征京派的出现多是与海派相对立而言的,京派在吸收西方思想的同时,更愿意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温和的方式来抵御时代的弊病和丑恶的社会现实。
其作品一般都同社会政治斗争保持一定距离,作家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传统文化底蕴,文风淳朴,呈现出以下特征。
海外朱光潜著作的一种异常现象
海外朱光潜著作的一种异常现象章启群位于厄巴拉(Urbara)和尚佩恩(Cham p ai g n)两个姊妹城之间的伊利诺伊大学,最值得向人夸耀的,除了在职教授中有七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外,大概就是它的图书馆了———号称是继哈佛、耶鲁之后的全美高校第三大图书馆。
而对于正在收集论文资料的我来说,更有意义的是其主楼第三层的亚洲图书馆。
馆内主要藏有中、日、韩三种文字图书,其中中《丛书集《道藏》、文图书又占绝大多数。
不仅有《四库全书》、《大藏经》、成》、《石刻史料丛书》等大、中型类书,多种方志、画册、图片,还有清末民初的多种杂志、刊物,像梁启超在光绪年间亡命日本时办的《清议《申报月刊》等。
尤其是一九四九年后港、台出版报》,还有《生活周刊》、的丰富的学术著作和刊物,对于我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正是在对这些港、台出版物的浏览中,我发现了朱光潜著作中的一些耐人寻味的怪异现象。
该馆藏朱光潜著作,有大陆出版的《朱光潜全集》一———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精装;《朱光潜美学文集》一、二、四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以及《诗论》(北京三联书店,一九八四年版)。
港、台一九四九年后出版的朱著共九种。
除台北日臻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悲剧心理学》,在扉页上印有“本书经作者朱光潜遗孀奚今吾正式授权出版”外,其余都无版权说明。
其中有《诗论》(台湾开明书店,一九七○年版);《我与文学及其他》(台北进学书店,一九七一年版);《谈文学》(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文艺出版社,一九六九年版);《文艺心理学》(香港开明书店,一九七○年版)等。
有意思的是,出版家还对朱光潜的某些著作改头换面,冠以新名,以吸引读者。
如《朱光潜修养三书》(台湾晨星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其实是把《给青年十二封信》、《谈美》和《谈修养》合编为一书;《给青年的十三封信》(香港伟达书店,一九六九年版),其实就是《谈美》。
虽然朱光潜曾说过《谈美》实际是“给120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并以此用为副标题,但从未单独用过这个题目作书名。
《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朱光潜生于1897年,逝于1986年,九秩人生横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历史时期,其六十多年学术旅程也和中国现代史一样,跌宕起伏,岁月峥嵘。
读中国现代学术史,尤其现代美学史,不论沙尘蔽日之际,还是云灿星辉之时,朱光潜任凭风云变幻,坚守美学领地,开疆拓土,深耕细作,从未流于偏激,却处学术先锋,其披荆斩棘之作用,中流砥柱之地位,仿佛屹立万里波涛那个同在腔部生声容的中的航标灯塔,导引中国现代美学巨轮破浪前行。
朱光潜出生在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童年时期便开始从当私塾先生的父亲那里接受系统的古文学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朱光潜顺应时代要求使用白话文写作,发表的白话文章不仅以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广受称誉,而且以优美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打动许多人的心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文言和白话两者的特点及短长作出独到分析,充分肯定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新文学倡导者所说的“文言是死的,白话是活的”,乃不负责任的偏激之词。
因为“文言文所能有的毛病,白话文都能有;白话文所能有的毛病,文言文也在所难免”。
朱光潜1918年起前后在西方人主办的大学里攻读13年,是同辈文人学者中留学时间最长、浸淫西方文化甚为深广者。
尽管他的许多著作广泛运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所阐述的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绝不只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照搬和介绍,而是处处注意结合中国文艺和审美实际,在两者相互对照比较中探寻美学和文艺学规律。
譬如他在《诗论》中进行中西诗歌比较时指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
”为什么中西爱情诗有这种差异?朱先生认为:其一,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差不多就说尽他的生命史。
从朱光潜的一个发问说起
从朱光潜的一个发问说起前夕,在1966年上半年,报刊上有过一个从“社会主义”到“无产阶级”这一提法上的变化。
这一重要提法的改变,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不少议论,有相当大反响。
聆听朱光潜提问记得当时大部分师生到各地参加,学校人员大减,在飘忽不定的局面下,北大对一些系科进行了重组和调整。
变动之一,就是西语系与俄语系合并,组成西俄系。
我作为研究生的两系文学教研室也合并了起来。
记得刚合并不久,在一次教研室会议上,朱光潜教授就用颤巍巍的声音,“惶惶然”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最近,《人民日报》社论将“社会主义”这一提法,改成了“无产阶级”,这是为什么?这两种提法有什么差别?当时,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已经发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像朱光潜这样的老先生,当时都一个个心里“惶惶然”(这是朱先生当时在会上发言的原话)不知所措,对社会上任何变动,特别对《人民日报》编排和措辞的些微变化,都极其敏感而有觉察,更遑论社论中从“社会主义”到“无产阶级”这一提法上的重大变化了。
记得当时朱先生提出这一问题时,我们几个在座的研究生,在旁边一听,才意识到:果然有此变化!但是在教研室的会议上,大家对此议论来议论去,都说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想来,以朱光潜老先生那样的博学和敏锐,他一定是悟出了其中的某些深意来了,但以他当时“惶惶然”的处境,所处“泥菩萨”之身面临大风大浪的险境,不便把所思所想完全说出来,他不过是启发大家,让人们深入思考而已。
朱先生早已离去了,但提出这一重量级问题的声音还回响在耳边。
今天,大潮退去,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一提法变化的原委和由来。
近年,看到师东兵先生对于曹轶欧的采访,从这位夫人的口中,透露出了有关这一提法变化的最高机密,从中可以洞察出发动者部署的演进,以及最高决策者心底的秘辛。
采访者以其特有的追求历史真相的真诚,打开了曹轶欧的心结,慢慢开启话题,这样就谈起了发动及初起时的一些史实。
采访者说:我要她再谈谈和在中的立场和态度,她闭着眼睛想了一会儿,才说:“很明显,当决定要发动的时候,最初的提法是‘社会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朱光潜
一.缺乏爱真理的精神
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
他们以为,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
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
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
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
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
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二.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
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
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
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
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
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
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
神。
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
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
最普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
他们对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
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
这些人,有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
负气者固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
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
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三.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就自身说,不知是知的导火线,如果假不知以为知,知不复成为目标了。
就他人说,以不知为知,他人如果信我,便致以讹传讹。
前面是自欺,后面是欺人。
自欺欺人就是自误误人。
所以科学家主张一种学说,往往以毕生精力去仔细观察实验思
一方面去,各种学术不能平均发展,就是那种独尊的学问也因而没有“它山之石”,不能继续的进步。
这还是小事,模仿还有更坏的缺点。
独立创造的精神是学术进化的驱遣者。
模仿热太重,这种独立创造的精神渐渐被它剥蚀去了。
战国以后二千多年我国学术进步迟缓,就因为这个模仿热战胜创造热。
现在我们自问一声,“这个二千多年的老狐狸尾子还没有割去么?”
五.缺乏客观实验的精神
我国学者最普遍的缺点,要算是好理论轻察验。
学术上原则定律都要根据事实,事实都要由实地观察和实验来,才真确精密。
近代科学发展得快,就因为两个原因。
一,就态度说,客观渐比主观占势力;二,就方法言,察验渐比空想占势力。
这两个原因在事实上不能分离,惟其重客观,所以尚察验。
客观比主观,察验比空想,效力较大,因为主观与空想常易为成见幻觉所误,察验一方面能供给思想材料,一方面可以纠正思想错误,使得结果真确精密。
所以近代科学都较重察验。
我们今后也当偶尔脱去书中生活,从故纸堆中爬到人物世界中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注:本文节选自朱光潜1922年3月30日、31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的文章《怎样改造学术界》,现被收入《朱
光潜全集》(第八卷)。
节选时,文字有删减调整,无增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