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总结

合集下载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

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23年中药学方剂总结范本

2023年中药学方剂总结范本

2023年中药学方剂总结范本中药学方剂总结中药学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药品的组合和用法进行研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是对2023年中药学方剂的总结范本。

2023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中药学方剂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年度研究的中药学方剂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进展。

一、疫情防控方剂2023年,全球范围内还在受到新冠病毒的威胁,中药学方剂在疫情防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人员通过对传统中药的筛选和组合,共同开发出了多个对抗病毒的方剂。

如柴胡黄芩黄连汤、连翘败毒散等,这些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显著的抗病毒和抗炎作用,有效缓解了疫情对人类的威胁。

二、肿瘤治疗方剂肿瘤是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药学方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023年,中药学方剂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例如黄芪扶正汤、半夏泻心汤等方剂,在辅助化疗和减轻化疗副作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一些中药方剂还发现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心脑血管疾病方剂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药学方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023年,许多中药学方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桃仁红花汤、通窍活络方等,这些方剂通过舒张血管、抗氧化、抗血小板活化等多种途径,有效改善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四、肝病方剂肝病是当前社会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中药学方剂在肝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023年,中药学方剂在肝病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例如柴胡疏肝散、茵陈五苓散等,这些方剂在调节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2023年中药学方剂在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些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药方剂汇总

中药方剂汇总

中药方剂汇总四方剂学P89-105为方剂表格字体缩小些后打印了用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着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大黄牡丹汤配桃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其泻下攻积通导大便之功实有以泻代清之用八正散――清热泻火不是为大便秘结而设茵陈蒿汤――降泻瘀热芍药汤――泄热祛积,活血化瘀通因通用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相配①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②调和营卫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内和气血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桂枝夹炙甘草=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增强温心阳,益心气,利血脉之功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麻桂相须为用,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小建中汤――温阳散寒辛甘化阳,以补阳气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桂枝得大黄而不走表而走里,不在解表而在活血;大黄得桂枝则不直走大肠而入血脉以祛瘀,共奏活血祛瘀之功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配茯苓一利一温,颇具温化渗利,温阳渗湿以治饮之效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 黄芪-------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黄芪-------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归脾汤――益气健脾,补气生血,补气摄血固冲汤――补气摄血、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已黄芪汤――补气利水4. 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 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 白术------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健脾燥湿完带汤――补脾祛湿以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湿7. 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丸――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膏、母相配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敛阴养血,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养营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缓急止痛,敛阴舒筋止筋惕肉目闰,防附子过于燥热镇肝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滋阴养血,潜阳熄风四物汤――补血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蒿、芩相配,透邪泄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以止泻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清暑益气汤――清热泻火除烦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柴胡------龙胆泻肝汤――疏肝清热,引药入肝胆经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引药上行;败毒散――解肌发表逍遥散――疏肝解郁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宣降肺气,润肠通便桑杏汤――宣利肺气,润燥止咳麻黄汤——宣降肺气,止咳平喘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独活寄生汤――益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补肝肾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而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而止咳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达肝气银翘散――辛凉解表,利咽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干地黄滋阴补肾炙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增液18. 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连翘----银翘散――金银花a清热解毒,芳香辟秽b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 干姜——理中丸——温中祛寒,与人参相配,补气健脾;在四逆汤——温阳散寒,与附子相须为用,回阳救逆;特殊的治法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抉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桂枝、桂枝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芍+饴糖桂枝汤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滋阴镇肝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风汤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消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治法――补中益气汤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清营汤养阴透热:透热养阴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扰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凉肝熄风法:羚角钩藤汤逆流挽舟法;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芍药汤、大承气汤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成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凉血止血法;十灰散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分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黄汤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温阳利水法:真武汤温阳化饮法:温化水湿苓桂术甘汤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用以治热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证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杞菊地黄丸、一贯煎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补气摄血法:益气摄血,补气止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疏肝健脾法;逍遥散解表清里法;葛根岑连汤解郁透热法:四逆散益气渗湿法:参苓白术散益气解表法:败毒散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一种治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麦门冬汤常见的名词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治法;治疗的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佐制药-制药君、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八法;汗、和、下、吐、温、清、消、补营卫不和: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营阴内守,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病理状态下,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守营阴,营阴补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热结旁流: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利,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泻后脘腹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大承气汤脾约: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约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四布,肠道失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输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祛风剂: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半夏厚朴汤瘛疭:俗称“抽风”,使小儿惊风的一种证候;瘛,使紧急挛缩;疭,使筋缓纵伸;瘛疭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它是一种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其抽动是缓而无力;――大定风珠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温病“三宝”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成相反的作用;如银翘散-荆芥、麻杏干石汤-麻黄、麦门冬汤-半夏;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津液不布而致,属“次寒”“小寒” ,临证以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上宜采用苦温甘辛法;简答题1、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桂枝: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桂、芍相配①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②调和营卫调肌表之营卫;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且温胃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和营血姜、枣相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2、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制性存用”之药;3、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四者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4、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血,泻中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5、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点:1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2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6、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1在补益药中配伍理气药,是由于人体中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的关系;补血剂每多配伍补气药,补气以生血,即益气健脾也可以促进新血的化生;而补阳的方剂中多配伍补阴药物,补阴以生阳,补阴以扶阳,使阳气生化有源,阳有所依而不耗伤阴精;2在祛湿剂中配伍理气药,是由于湿邪易于阻碍气机,配伍则求气化则湿亦化;3在理血药中配伍理气药,对于因气滞而瘀的病症,有气行则血行的功效;4祛痰剂中配伍理气药,是由于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如庞安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5在消食剂中配伍行气药,调畅气机,使气利而积消;7、简述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的意义枳壳行气宽胸;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柴胡疏肝理气;三药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8、简述黄土汤中配干地黄、阿胶、黄芩的意义;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生地,阿胶得白术,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附子配生地,阿胶可免温燥伤血之虑;黄芩:苦寒清热止血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无动血之弊;9、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从而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10.试结合治证病机、药物作用特点简析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的意义黄芪用量11.试述黄芪在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玉屏风散、归脾汤、固冲汤、当归补血汤中的作用;12.试结合治证病机、药物作用等方面,简述镇肝熄风汤中重用牛膝、代赭石的意义;13..麦门冬汤主治何证方中为何配伍苦辛温燥的半夏组方原则麻黄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臣:桂枝—①散寒解肌发表;②温通经络;佐:杏仁—降利肺气,平喘止咳;使:炙甘草—和中,调药;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解表力强;麻、杏相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小青龙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桂枝—散寒解肌发表;—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臣: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佐: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白芍药—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使:炙甘草—调和药性;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强;姜、辛、味相配:散中有收,使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而具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之功;大承气汤:君:大黄后下—苦寒泄热, 清泻肠胃积滞;臣: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佐:枳实—破气散结,消积除痞;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满黄、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强, 燥、实并治;枳、朴相配,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清营汤:君: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臣: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分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伤阴;玄参——滋阴清热解毒麦冬——清热养阴生津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丹参——清心除烦,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引药入心小柴胡汤:君:柴胡—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臣: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使兼炙甘草—a、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b、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调和诸药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四君子汤:君: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臣: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参、术相须为用,增强补气健脾益胃之效;佐:茯苓——健脾渗湿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臣: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而用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当归——养血补虚使兼: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一贯煎:君: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臣:枸杞子——滋肾益精,养血补肝当归——养血补虚,和血调肝二药合用,滋阴血,补肝肾,滋水涵木;北沙参、麦冬——养阴补肺,既资水上之源;佐:川楝子——疏肝理气,清泄郁热;桃核承气汤君:桃仁─破瘀活血大黄─泻热通便 ,活血祛瘀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芒硝─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桃仁,大黄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桂枝得大黄则不走表,大黄得桂枝则不直下,共奏活血祛瘀之功佐使:炙甘草-①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②调和诸药补阳还五汤:君: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臣:当归尾─活血祛瘀佐:地龙─通经活络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生化汤:君: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温经散寒;臣: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化瘀佐:炮姜─温经止痛;黄酒─温通血脉而活血童便─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使:炙甘草─调和诸药黄土汤:君:灶心黄土─温中阳,收敛,止血臣:白术─健脾益气炮附子─温壮脾阳佐: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黄芩─止血而治诸失血;苦寒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不动血;使: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100首常用方剂 中药学

中医100首常用方剂 中药学

1、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宜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组成:君----麻黄,臣---桂枝,佐---杏仁,使---甘草【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2、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组成:君—桂枝,臣—芍药,佐---生姜,大枣;使-----甘草【方歌】桂枝汤肢太阳凤,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组成:君---羌活,臣—防风,苍术佐---细辛,白芷,川芎,生地,黄苓使---甘草4、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痰主治:外寒内饮证组成:君---麻黄,桂枝臣---干姜,细辛佐---五味子,芍药,半夏使---炙甘草【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5、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百毒主治温病初起组成:君---金银花,连翘臣---荆芥穗,淡豆臌;薄荷牛蒡子佐---竹叶,芦根,桔梗使---甘草【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鼓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6、桑菊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组成:君---桑叶,臣---杏仁,菊花,桔梗佐---连翘。

薄荷,芦根使---甘草【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组成:君—麻黄,石膏臣---杏仁佐使----甘草【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面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8、败毒散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证组成:君—羌活,独活臣---川芎,柴胡佐---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姜,薄荷使—甘草【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右气功。

9、大承气汤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 Shú QiánD ì Huánɡ Sàn 处方:丹参(去芦头) 、防风(去芦、叉)、当归 (去卢、微炒) 、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 (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 (去芦),各三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 Kuài Tānɡ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

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 Tiě Shuā Tānɡ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

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 SānB èi Tānɡ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 ,各五两。

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

用途用量:沸汤点服。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ǎoL ǐ Zhōnɡ Tānɡ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

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常用中药方剂100首01【方名】:桃核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处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02【方名】:旋覆代赭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处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03【方名】:竹叶石膏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处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04【方名】:麻黄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宜麻黄汤。

”【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05【方名】:吴茱萸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中药方剂总结体会

中药方剂总结体会

中药方剂总结体会
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
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中药方剂的学习和研究,我有以
下几点总结体会:
1. 综合治疗:中药方剂往往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和相互作用,实现综合治疗的效果。

方剂的
组方原则包括药物配伍、药物用量、药物炮制等方面,能
够综合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个体化治疗:中药方剂在治疗疾病时注重个体化的治疗
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
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整。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
能会有不同的病因和表现,因此中药方剂的个体化治疗能
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3. 体系化知识:中药方剂的学习需要系统地掌握中药学、
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相关知识。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
要学科之一,通过学习方剂学,可以了解各种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等信息,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 经验与科学相结合:中药方剂的研究和应用既有传统的
经验积累,也有现代科学的支持。

传统的中药方剂经过长
期的实践应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现代科学的研
究则为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治疗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更多
的解释和证据。

总之,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
治疗、个体化治疗、体系化知识和经验与科学相结合等特点。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中药方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中药学方剂总结范本(2篇)

中药学方剂总结范本(2篇)

中药学方剂总结范本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____],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及其他中医药专业课的基础。

但是中药学涉及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于记忆理解;而当学习方剂学时,大部分学生对中药的性味、功效已经淡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入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进行讲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旨在为中药学的教学改革做探索性的尝试。

1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中药学与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是理论与临床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

长期以来,两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方、药二者,方由药成,药为方统,彼此难以截然分开[____]。

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药与方剂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并存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中药、方剂的起源来看二者的关系,最初人类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偶然发现某些动植物会引起药效反应,其后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当然这一阶段相关的药物知识仅仅局限于单味药的应用,这即是中药的起源。

但是在单味药的应用中,人们发现其作用有限,对于复杂多变的病情往往不能全面兼顾,部分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单味药应用不安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出现了中药的两两组合,即药对-中药最初的配伍关系,中药的“七情”是这种配伍关系的具体体现。

然而随着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发展,中药药对的配伍关系也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随之出现了将中药按君、臣、佐、使形式的组合,并辅以一定的剂型,于是方剂形成了。

中药与方剂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二者起源的相关性方面,而且在其发展中,二者亦是既各自积累又相互促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共荣的[____]。

如伴随中药数量的增加,方剂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方剂数量的增加和制方原理、配伍应用理论的不断完善,单味药的功效也不断增扩,且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单味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也不断发展。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药方剂重点总结

中药方剂重点总结

总 结1、麻黄类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定喘汤2、桂枝类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桃核承气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3、承气类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麻子仁丸、黄龙汤、增液承气汤、凉膈散、大柴胡汤、芍药汤一、方剂分类【总结】4、柴胡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5、石膏类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麻杏甘石汤、清燥救肺汤、玉女煎大青龙汤6、黄芪类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总结】8、四逆类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大承气汤7、泻心类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9、附子类四逆汤、参附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温脾汤、真武汤、实脾散【总结】11、人参类败毒散、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白虎加参汤、温脾汤理中丸、吴茱萸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归脾汤10、地黄类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玉女煎、一贯煎、百合固金汤炙甘草汤、地黄饮子、四物汤、导赤散【总结】13、白芍类桂枝汤、四逆散、大柴胡汤、小建中汤、麻子仁丸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逍遥散、痛泻要方、犀角地黄汤、芍药汤12、姜枣桂枝汤、小建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14、当归类当归四逆汤、当归补血汤、当归建中汤逍遥散、一贯煎、百合固金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龙胆泻肝汤、济川煎【总结】2、脏腑(清)导赤散、泻白散、清胃散、左金丸、龙胆泻肝汤1、卫气营血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青蒿鳖甲汤3、脏腑(温)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四逆汤、小青龙汤二、辨证体系4、脏腑(补)四君子汤、酸枣仁汤、归脾汤、补肺阿胶散、百合固金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炙甘草汤【总结】5、气血阴阳(八纲)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血府逐瘀汤气、血--八珍汤、炙甘草汤阴--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左归丸阳--肾气丸、右归丸阴、阳--地黄饮子【总结】6、六经辨证太阳--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五苓散、桃核承气汤少阳--小柴胡汤阳明--承气汤、白虎汤太阴--理中丸、四逆汤少阴--四逆汤、黄连阿胶汤厥阴--乌梅丸、当归四逆汤【总 结】桂枝与白芍;麻黄与桂枝;柴胡与白芍;熟地与泽泻;柴胡与黄芩;大黄与芒硝;青蒿与鳖甲;当归与白芍;生姜与大枣;半夏与生姜;芍药与甘草;石膏与知母;黄芪与防风;黄连与吴茱萸;滑石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大黄与桃仁;人参与麦冬;麦冬与半夏;半夏与厚朴;半夏与陈皮;黄芪与当归;桂枝与茯苓;附子与茯苓;熟地、山药与山茱萸;人参、甘草与大枣;黄芪、升麻与柴胡;干姜、细辛与五味子;三、药对配伍【总 结】1、咳喘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桑菊饮、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苏子降气汤、百合固金汤、定喘汤、止嗽散、九仙散百合固金汤、咳血方、大补阴丸2、咳血四、病证分类四逆散、逍遥散、一贯煎、柴胡疏肝散3、肝郁【总结】4、霍乱吐泻理中丸、连朴饮、藿香正气散、五苓散5、泄泻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真人养脏汤、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痛泄要方、半夏泻心汤6、痢疾芍药汤、白头翁汤、桃花汤、温脾汤、葛根芩连汤7、自汗、盗汗桂枝汤、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丸、牡蛎散【总结】8、饮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十枣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四物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温胆汤血府逐瘀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9、心悸、失眠桂枝汤、大承气汤、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牡蛎散10、自汗、盗汗【总结】11、身热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银翘散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清暑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小建中汤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12、咳唾涎沫理中丸、麦门冬汤、炙甘草汤、甘草干姜汤、五苓散13、水肿十枣汤、疏凿饮子、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真武汤、实脾散【总结】14、眩晕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五苓散、半夏白术天麻汤15、暑病白虎加参汤、竹叶石膏汤、清暑益气汤、生脉散16、嘈杂吞酸左金丸、吴茱萸汤、一贯煎17、淋证小蓟饮子、八正散、导赤散【总结】18、呕吐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吴茱萸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19、月经病四物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加味乌药汤、逍遥散、归脾汤20、崩漏归脾汤、固冲汤、黄土汤、温经汤【总结】21、带下龙胆泻肝汤、固经丸、完带汤22、胎、产后泰山磐石散、生化汤、八珍汤23、崩漏归脾汤、固冲汤、黄土汤、温经汤24、消渴白虎加参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玉液汤、五苓散【总结】25、头痛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川芎茶调散、镇肝熄风汤、吴茱萸汤、血府逐瘀汤、四物汤26、神昏(闭、脱证)凉开三宝、苏和香丸、参附汤、生脉散27、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28、癔病甘麦大枣汤、一贯煎、半夏厚朴汤【总结】四、法逆流挽舟、培土生金、急下寸阴、通因通用、滋水涵木、火郁发之、金水相生、甘温除热、透热转气、苦寒直折、以泻代清、补火生土、制性存用五、基础方四君子汤、四物汤、四逆散、平胃散、二陈汤【总结】六、佐药(特殊)1、九味羌活汤中黄芩、生地2、银翘散中荆芥、豆豉3、败毒散中人参4、十枣汤中十枣5、小柴胡汤中参、草、枣6、痛泻要方中防风7、清营汤中丹参8、左金丸中吴茱萸9、犀角地黄汤中丹皮【总结】10、龙胆泻肝汤中当归、生地11、普济消毒饮中升麻、柴胡12、参苓白术散中桔梗13、补中益气汤中柴胡、升麻14、镇肝熄风汤中茵陈、麦芽、川楝子15、麦门冬汤中半夏16、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桔梗、枳壳17、黄土汤中黄芩18、归脾汤中人参、黄芪19、五苓散中桂枝20、佐制、反佐【总结】。

(完整版)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完整版)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方剂学组成见方解和方歌绪言1.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2.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

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4)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中药方剂汇总范文

中药方剂汇总范文

中药方剂汇总范文中药方剂是指中医药学中应用中药材制备而成的药物组合。

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调理人体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方剂汇总。

1.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和大枣组成。

此方剂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乏力等症状。

2.柴胡疏肝汤:由柴胡、白芍、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适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胸闷烦躁等症状。

3.温胆汤:由黄连、黄芩、黄连、栀子、苍术、土茯苓、白术、生姜、干姜、干姜、生姜、干姜、生姜、干姜、生姜、干姜、干姜、干姜、干姜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胃脘疼痛等症状。

4.十全大补汤:由人参、黄精、枸杞子、淮山药、山药、桂圆肉、龙眼肉、白薯、茯苓、大枣、莲子、牡蛎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适用于治疗气血两虚,神疲乏力等症状。

5.八珍汤:由人参、黄精、淮山药、当归、白术、茯苓、牡蛎、枣仁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面色苍白等症状。

6.逍遥散:由生地黄、麦冬、山药、山萸肉、龙眼肉、桂圆肉、茯苓、酸枣仁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适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气阴两亏等症状。

7.知柏地黄丸:由知母、黄精、麦冬、虎骨、牡蛎、茯苓、山药、山楂、丹皮、酒芩、丹参、生地黄、白术、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头晕耳鸣等症状。

8.桂枝汤:由桂枝、半夏、干姜、甘草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恶风等症状。

以上只是一部分常用的中药方剂汇总,因中医药学的广泛应用,中药方剂种类繁多,每个方剂都有特定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同时,中药方剂也需要注意用药安全和合理配伍,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方剂的使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药方剂总结体会 (3)

中药方剂总结体会 (3)

中药方剂总结体会
总结中药方剂的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传统中医理论的应用:中药方剂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制
定的,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这种方法注重综合分析,个体化治疗,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理,更符合人体整体调节
的原则。

2. 中药方剂的个性化治疗:中药方剂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
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调配,不同病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中药
组合。

这种个性化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提高治疗效果。

3. 多种草药的综合作用:中药方剂通常由多种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在药理作用或者药性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
成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这种综合作用可以起到全面调理
身体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免疫力。

4. 中药方剂的疗效持久:中药方剂治疗疾病的疗效一般比较持久,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病人的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相比较西药的暂时缓解症状的方法,中药方剂更注重的是整体的调理,可以从根本上防治病症。

综上所述,中药方剂具有个性化治疗的特点,综合草药的作用,疗效持久等优点。

其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综合调理身体为核心,有利于改善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方剂的应用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个人体质来制定,同时也需要遵循相应的用药规范和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药方剂心得体会

中药方剂心得体会

中药方剂心得体会引言中药方剂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药的一种形式,它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对中药方剂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本文将就中药方剂的使用经验、配伍原则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药方剂的使用经验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在使用中药方剂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剂来进行治疗。

在选择方剂的过程中,要考虑病情的轻重、病理分型、病程等因素,以确保方剂的适用性和疗效。

2. 个体化调整方剂的剂量和用法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方剂时,要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增减方剂的剂量和用法,以提高疗效。

在调整方剂的剂量和用法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和反应情况,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 注重方剂的配伍关系方剂中的各味药物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在进行药物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避免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此外,还应注意药物的药性和功效,以保证方剂的整体疗效。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知识之一。

根据中医药学的原理和临床经验,我们总结了以下几条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

1. 相须药物的配伍有些药物在配伍时具有互相协同增效的作用,这种药物间的配伍被称为相须药物的配伍。

比如,川芎和桂枝、麻黄和杏仁等,它们之间的配伍能够增强疗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2. 相反药物的配伍有些药物在配伍时具有互相抵消或相互制约的作用,这种药物间的配伍被称为相反药物的配伍。

比如,大黄和鳖甲、牛蒡子和麻黄等,它们之间的配伍能够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3. 相害药物的配伍有些药物在配伍时具有相互制约或相互排斥的作用,这种药物间的配伍被称为相害药物的配伍。

比如,陈皮和枳壳、白芍和制半夏等,它们之间的配伍能够减弱药物的功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中药方剂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方剂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药材的选择和质量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药材的选择和质量直接相关。

中药学方剂总结(2篇)

中药学方剂总结(2篇)

中药学方剂总结先秦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五十二病方》载283首方剂。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内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官休成方药典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和下消温清补吐方剂配伍的目的:协同增效(相须相使);抑消作用(相畏相杀)→降低毒性;全面兼顾→扩大治疗范围,适应病情需要;改变或影响药物药效或药性(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防止耐药性。

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诸方之冠,群方之魁”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银翘散》“辛凉平剂”。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桑菊饮》“辛凉清剂”《败毒散》“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

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意为表邪疏散,里滞亦除,其痢自愈,此谓“逆流挽舟”法。

《大承气汤》用法:水煎服。

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

(大黄:厚朴____1:2)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

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温脾汤》温、下、补三法兼下。

“温补阳气,攻下冷积”《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

妇人中风,热入血室。

疟疾、黄疸等病而少见少阳证者。

《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什么是四逆。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逍遥散》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____汤》功用:清热生津《清营汤》“透热转气”法之代表方。

辨证要点。

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辨证要点。

局部红肿焮痛,甚则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____6:1《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白头翁汤》主治:热毒痢疾《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归脾汤》主治:①心脾气血两虚证②脾不统血证《八珍汤》主治:气血两虚证《六味地黄丸》组成特点: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____8:4:4:3:3:3《炙甘草汤》辨证要点:虚羸少气、心动悸,脉结代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草药的组合应用,可以调理身体、防治疾病。

本文将对常见病中的中药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一、感冒1.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寒,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寒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2. 葛根汤组成:葛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热,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发热,微恶寒,咳嗽等症状。

二、咳嗽1. 川贝炖雪梨组成:川贝母、雪梨、冰糖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咳声低重的情况。

2. 杏仁膏组成:杏仁、冰糖、蜂蜜功效:润肺止咳,化痰宽胸,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口干咽燥的状况。

三、消化不良1. 保和丸组成:神曲、莲心、陈皮、白芍、白术等功效:健脾和胃,宽中理气,适用于饮食不节,胃纳差,腹胀嗳气等情况。

2. 吴茱萸丸组成:吴茱萸、枳壳、厚朴、半夏等功效:理气健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胃部不适,腹胀恶心等症状。

四、失眠1. 安神补心丸组成:黄泥香、当归、枸杞子、酸枣仁、甘草等功效:镇静安神,促进入眠,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的情况。

2. 青龙健脑丸组成:龙骨、牡蛎、玉竹、夏枯草等功效:益智养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五、月经不调1. 调经活血颗粒组成:川芎、益母草、当归、桃仁等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

2. 归脾丸组成:当归、白芍、川芎、茯苓、党参等功效:调经养血,益气养脾,适用于月经不调,经量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六、便秘1. 大承气汤组成:枳实、厚朴、大黄、芒硝等功效:泄热通便,适用于大便燥结,干燥无形,腹胀等情况。

2. 顺气丸组成:枳实、郁金、白芍、厚朴等功效:理气通便,适用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不爽的情况。

以上便是常见病中药方剂的部分总结归纳,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如果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相关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来缓解病症。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大全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味,适用于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的症状。

桂枝汤:桂枝汤治疗太阳风,配方为芍药、甘草、姜枣,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中用防风、细辛、苍芷、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散中加入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适用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的症状。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效,适用于风寒束表、饮停胸的症状,配方为细辛、半夏、甘草、姜、桂、麻黄、芍药。

辛凉解表桑菊饮:桑菊饮中加入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清疏肺卫轻宣剂,适用于XXX咳嗽的症状。

银翘散:银翘散主治上焦疴,配方为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发热咽痛。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适用于肺热壅盛、气喘急的症状,辛凉疏泄止法良。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适用于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的症状。

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适用于邪在三阳热势张的症状,配方为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适用于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的症状。

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

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大陷胸汤: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

温下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散-黑逍遥散(药味加减的变化)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药味加减与计量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药量的加减)【解表剂】(1)辛温解表麻黄汤(恶寒发热)桂枝汤:桂芍甘枣姜(热粥:助汗祛外邪)(炙甘草:调和诸药)(发热恶风)九味羌活丸: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清里热。

小青龙汤:麻桂芍甘草,细姜半五味。

(细辛、干姜:温肺化饮)苓甘五味姜辛汤(only:温肺化饮)(2)辛凉解表银翘散:(辛凉平剂)(薄荷:臣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与石膏相制)辛凉宣肺,清热平喘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三阳热,羌芩芍芷桔甘草(3)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柴前芎,羌枳独茯桔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参苏饮(风寒化痰)(与败毒散共有:前胡和茯苓)(素体气虚,内有痰饮,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麻黄细辛附子汤【泻下剂】not气结(1)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枳朴阳明泻力强(峻下剂)(大黄后下)小承气汤(not芒硝)(轻下剂)调胃承气汤(not枳实厚朴)(缓下剂)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冬瓜,配以芒硝泻肠热(破瘀)(大黄同煎)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寒积里实证)(2)温下温脾汤:温脾大黄干姜芒,当归附子人参草(阳虚寒积)(3)润下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五仁丸: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陈皮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not 舌燥少津)(4)逐水十枣汤(5)攻补兼施黄龙汤:黄龙大黄芒硝实,当归厚朴人参草(加一撮桔梗:宣肺以助通畅)(攻下热结益气养血)新加黄龙汤:(滋阴力大,攻下之力缓和,阴液将竭)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玄麦地,大黄芒硝治阴亏【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黄芩姜,半夏大枣人参草(寒热往来)(黄芩:少阳邪热)大柴胡汤:大柴胡汤黄芩姜,半夏大枣黄枳芍(少阳阳明)蒿芩清胆汤(2)调和肝脾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透邪解郁,疏肝理气)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烧生姜)薄(养血)泻痛要方:泻痛要方用防风,白术白芍与陈皮(补脾揉肝,去湿止泻)(脾虚肝旺)(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心下痞,not按之痛)(辛开苦降)【清热剂】(1)清气分热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草(益胃生津)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半夏麦冬粳米草(清泻之剂)(麦冬半夏2:1)(2)清营凉血清营汤:犀(君)地玄麦丹凉血,银翘连竹气益清(透热转气:金银花连翘)(斑疹隐隐)(身热夜甚);泻白散-皮肤蒸热;青蒿鳖甲-夜热早凉犀角地黄汤:犀角(君)地黄芍药丹(凉血散瘀)(3)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栀子:导热下行,反佐药)(湿热黄疸)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薄荷加甘草(大黄芒硝以泻代清)(清上泄下)普济消毒饮(大头瘟)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见乳没,穿山皂角酒煎佳(气血瘀滞)(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4)清脏腑热导赤散:导赤生地木通草(甘草榍)龙胆泻肝汤左金丸:(肋协疼痛,降逆止呕)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皮玉女煎:玉女煎用麦地黄,石膏知母牛膝从(消谷善饥)(肾胃)(清胃滋阴)泻白散(皮肤蒸热,日晡尤胜)(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葛根黄芩黄连汤(表热内陷,下利不止)芍药汤(通因通用,调和气血)(和白头翁汤共有:黄连)(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汤:湿热痢;白头翁汤:热毒痢)(5)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夜热早凉,邪伏阴分)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生熟地,黄芩黄连黄柏芪清骨汤(虚劳发热)【祛署剂】香薷散:朴扁豆(阴暑症)(祛署解表,化湿和中)六一散:滑石甘草(暑热夹湿,兼有泄泻)(not头疼)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西洋参,竹叶(佐)知草与荷梗,麦冬米糊连瓜翠(粳米益胃和中)(养阴生津)【温里剂】(1)温中散寒理中丸: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白术姜甘草(阳虚失血)小建中汤:(调和阴阳,缓和里急)(桂枝汤倍用白芍加饴糖)(芍药:桂枝2:1)(桂枝-温中阳祛寒邪)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参姜枣(浊阴上逆)(重用生姜:温胃止呕,not干姜)(中焦虚寒,胃气失和之呕吐)(2)回阳救逆四逆汤:四逆汤附子干姜草(阳衰寒厥)(四逆散:阳郁厥逆)(心肾)(3)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血虚寒厥)(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阳和汤:阳和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肉草须(阴疽)(加炮姜炭)【补益剂】(1)补气四君子汤(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桔,莲草山药砂薏仁(培土生金:麦冬汤)(脾虚湿停泄泻)补中益气汤:补中芪参归橘皮,升柴白术与甘草生脉散(气阴两伤)(敛阴止汗)玉屏风散:玉屏防风芪白术(固表止汗)完带汤:完带术参芍苍车,山柴陈皮黑芥草(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肝郁湿浊下注的带下)(2)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补气生血之剂)(脉洪大而虚)归脾汤: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心脾两虚)(与当归补血汤思路一致:气为血之母)(归脾汤和补中益气汤:健脾摄血)(3)气血双补灸甘草汤:灸甘草汤参姜桂,麦门生地麻枣胶(伤寒脉结代)(生地黄用量大)八珍汤(素体虚弱)(4)补阴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三补三泻)(阴虚但火小)8:3(臣:山药、山茱萸)大补阴丸: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成方(阴虚火旺俱胜)一贯煎: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协痛此方良(5)补阳肾气丸(阴中求阳)(not寒痹)(干地黄:炮附子8:1)加味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利水消肿)金匮肾气丸(阴中求阳)not霍乱(6)阴阳双补地黄饮子:石菖蒲+肉苁蓉(喑痱)(not镇肝息风药)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归杞乌,苓膝故纸芝麻菟【固涩剂】(1)固表止汗-牡蛎散:牡蛎黄芪麻黄根(心阳不潜,阴液不守)(2)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久泻久痢)四神丸: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涩肠止(五更泄泻)(脾胃阳虚)(3)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龙牡蛎,莲须芡实与蒺藜(肾精亏虚)桑螵蛸散(心肾亏虚)(4)固崩止带固冲汤:(益气摄血法)(白术用量大)易黄汤:易黄车前与白果,山药黄柏涩止带(固肾止带,清热祛湿)(带如浓茶色)(完带汤色白)【安神剂】朱砂安神丸:归连甘草和地黄(心火亢盛,阴血不足)(惊悸失眠,舌尖红,脉细数)(归脾汤:气血两虚之虚烦不眠之轻症)柏子养心丸(心肾两虚之失眠)酸枣仁汤:酸枣仁汤用川芎,知茯甘草除烦热(肝血不足,除烦)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柏子仁,二冬归地与三参,桔芩远志朱砂蜜,枣味酸收血自生(阴虚血少,神志不安)(not胸中懊恼)(丹参:清心活血)(君:生地黄)【开窍剂】(1)凉开安宫牛黄丸(最凉)(清热解毒)至宝丹(第三)(化浊开窍)not痉厥(神昏谵语)紫雪(第二)(息风止痉+镇静安神)(热闭心包兼热盛动风)(2)温开苏合香丸:苏合香、沉香、青木香、丁香、白檀香,安息香(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理气剂】(1)行气越鞠丸:(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症)(君:香附)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厚朴瓜蒌阳解散半夏厚朴汤(梅核气)(降逆化痰)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肝脉寒凝)暖肝煎: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和肉桂(肝肾不足)(君:肉桂、小茴香)(当归:补血养肝)(2)降气苏子降气汤:厚朴、生姜(上实下虚喘咳证)(痰涎壅盛,肾不纳气之咳喘)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清热化痰,痰内蕴)(not生姜)旋复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证)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之呃逆)【理血剂】(1)活血祛瘀核桃承气汤:核桃承气黄桂芒,甘草从之淤不见(下焦蓄血、瘀热症)(含有调胃承气汤)(君:大黄、桃仁)血府逐瘀汤(胸中)(入暮潮热)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芪归尾,芍药桃花配地龙(中风之气虚血瘀)(补气行血)复原活血汤:(协肋)(跌打损伤)(重用大黄)七厘散:七里朱砂冰麝香,血竭(重用)乳没儿红花。

温经汤:(冲任虚寒)(虚寒淤热错杂)(君:吴茱萸+桂枝)(吴茱萸:散寒之痛)(半夏:通将胃气而散结)生化汤:重用当归(用干姜不用生姜)失笑散:五灵脂蒲黄(病机:瘀血内停,脉道阻滞)(活血祛瘀,散结止痛)桂枝茯苓丸:(瘀阻宫胞症)(佐:茯苓)(2)出血十灰散:(血热妄行出血)咳血方:咳血方中诃子黛,海粉山栀共瓜蒌(肝火犯肺,灼伤肺络)小蓟饮子:当归、生地(血淋尿淋)槐花散黄土汤(脾阳不足)(大便下血)(与理中丸共有:白术)【治风剂】(1)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头面之风,利头目)大秦艽汤:(活血)(风邪初中经络)(与上共有:川芎白芷细辛羌活防风)牵正散:牵正散虫用全蝎,附子僵蚕眼㖞斜小活络丹:小活络丹用南星,二乌地龙乳香没(风寒湿痹)消风散:(2)平息内风羚羊钩藤汤(肝热生风,增液舒筋)竹茹、生甘草、桑叶、菊花镇肝息风汤:镇肝息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效(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肝阳偏亢)大定风珠(虚风内动(手足 )(三甲:生龟甲鳖甲牡蛎)【治燥剂】(1)清宣外燥杏苏散(外感凉燥)“燥淫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银翘散:治以辛凉,佐以甘苦) (君:杏仁、紫苏叶)桑杏汤:栀皮(外感温燥)清燥救肺汤(宣清润补降法)(“损其肺者,益其气”-人参、甘草)(“肺苦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苦杏仁、枇杷叶)(2)滋阴润燥增液汤:增液汤用玄麦地(阳明温病,津亏便秘)(not 滋养肾阴)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气阴两虚虚热肺痿,胃阴不足) 百合固金汤(虚火上炎之咳嗽痰血)玄参、桔梗(金水相生)养阴清肺汤(白喉)(复感燥气疫毒)(包含增液汤)(薄荷——散邪利咽)【祛湿剂】(1)燥湿和胃平胃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苍术:燥湿运,but 九味羌活丸中-发汗祛湿) 藿香正气散(解表:恶寒发热)(not 苍术)(外感于寒,内伤湿滞之重症,bot 轻症-香薷散)(2)清热祛湿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大黄栀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热淋)(小蓟饮子(血淋)(与八正撒共有:滑石、淡竹叶、木通)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重于热)(宣上-杏仁,畅中-豆蔻,渗下:薏苡仁)甘露消毒饮(邪留气分,湿热并重)栀子柏皮汤(黄疸)(热重于湿)连朴饮(湿热霍乱)(呕吐不食)(not 白术或苍术)(芦根60g )二妙散:黄柏苍术(湿热下注),(三:牛膝)(四:薏苡仁)(3)利水胜湿五苓散(利水胜湿,温阳化气)(蓄水症)(水逆)(君:泽泻)白术泽泻猪茯苓加桂枝 猪苓汤(血淋,养阴)阿胶、泽泻、猪苓、茯苓not 白术防己黄芪汤(风水)(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玉屏风散-黄芪:补脾益肺,固表止汗)(4)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中阳不足之痰饮)真武汤(温阳利水)(阳虚水泛)(生姜:温阳水气,but 吴茱萸汤中:温胃止呕) 实脾散(阳虚水肿)(阴水)(君:附子、干姜)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下元虚冷)(5)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难以转侧)(表痹) 独活寄生汤(痹久气血不足)细辛【祛痰剂】(1)燥湿化痰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导痰汤(痰厥眩晕,咳喘痞胀)涤痰汤(痰湿雍胜,内迷心窍所中风,舌不能言)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胆怯易惊)(虚烦不宁)(2)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热痰症)小陷胸汤:连半蒌滚痰丸:滚痰丸中佐沉香,礞石(君)黄芩及大黄(实热老痰)(3)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散润痰,桔橘花粉与茯苓(天花粉:生津润燥,but 复原活血中散结润燥)(4)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痰雍食滞气逆证)芥莱苏(5)治风化痰止嗽散(风痰犯肺)(服解表宣肺药邪未尽去,任然咳嗽)半夏白术天麻汤(风痰上扰)(头晕)【消食剂】保和丸(君:山楂)(饮食过度,食积证)(暴饮暴食)(not 枳实、麦芽) 枳实导滞丸(湿热食积)(not 山楂、麦芽)健脾丸(白术多)(脾虚虚弱,食停纳呆)(与保和丸共有:神曲、山楂) 枳实消痞丸(脾虚气滞,寒热互结)(含有四君)【驱虫】乌梅丸(平调寒热):桂枝,炮附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