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最新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文雅
孙克强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
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
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
《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
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
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
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
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
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
"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
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
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
“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
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
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他将诗分为“丈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1。
(本题3分)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
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2。
(本题3分)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
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引用清人毛奇龄的话是为了阐明“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7题。
窗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
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
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
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
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
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
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
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
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
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
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
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
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
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
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
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4.(本题6分)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
5.(本题7分)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本题6分)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
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7.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共5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8~11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然。
非与?”孔子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
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8.(本题3分)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军,驻扎.
B.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疾:弊病,弊端。
C.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使:让。
D.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病:忧虑,担心.
9.(本题3分)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被困陈蔡的窘况的一组是
①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②孔子讲诵弦歌不衰③不得行,绝粮④从者病,莫能兴⑤君子亦有穷乎⑥弟子有愠心
A.①②③ﻩB。
①④⑤ﻩC。
③④⑥ D.②⑤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人手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
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能显示出君子的修养。
颜回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世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
D.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子路的小心谨慎、讲求务实,子贡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颜回的信念坚定、能言善辩,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1.(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2)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12。
(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题2分共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愿陛下衿愍愚诚, ,庶刘侥幸,.臣生当陨首, . ,谨拜表以闻。
(2) ,;, 。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第II卷
四、语言知识基础:共6题共23分
14。
(本题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逶迤(wēi)喋血(xuè)黄骠马(biāo)卓有成效(zhuō)
B.瞥见(piē) 镣铐(liào) 潜意识(qián) 掎角之势(jǐ)
C。
荸荠(bì) 旋涡(xuán)胳肢窝(gā)喁喁私语(yú)
D。
俨然(yǎn) 抱厦(shà)小鞶鼓(pán) 蹑手蹑脚(liè)
15.(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成功学家们在考察了那些具有杰出的个人品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后,得出了用耐心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是所有成功者拥有的特质。
B.我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使塑料业务增长了两倍多。
虽然功劳赫赫,但我显然已经得罪了公司总部的一些强权人物.
C。
良好的商业信誉是靠长期的艰苦努力建立起来的,它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徽商的发迹,与努力建造和积极维护自己的信誉是分不开的。
D。
班主任从他的两次月考失败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他不善于总结归纳,二是他一遇到难题就不知所措。
16。
(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那种出于公心,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我以为也不可与那种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只见滕王阁楼阁飞空,金碧辉煌,鬼斧神工,令人啧啧称叹;置身其中,仿佛到了仙境一般。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17。
(本题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 , 。
,。
,也需要审势之识。
审势,就是研究和把握这种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