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doc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2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2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2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2、工业的区位选择3、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二、工业区位的选择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水平提高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3、 科技进步的影响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4、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5、 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6、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2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关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2、工业集聚3、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2、第3节传统工业区与心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传统工业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3、德国鲁尔工业区(1)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3)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分析——地 理关联图的判读
• 【例题2】思维过程: • (1)生态产业园中的核心产业是制糖厂, 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原料。 • (2)生态产业园内各企业通过物质循环利 用,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形成了一个相 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 参考答案(1)C (2)D
方法技巧:地理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3、工业区位图判读型选择题 ——技巧解读
• 常见的工业区位图有:柱状图、直角坐标图、多 维坐标图、曲线图、工业发展模式图、表格等。 • 柱状图:依据图例,找出占成本比例最大的因素, 即为影响该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 直角坐标图:依据坐标轴含义和坐标值变化趋势, 判断各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 多维坐标图:该图为直角坐标图的变式。首先在 图中找准坐标轴,如读原料时三角形下边相当于 横轴,左边相当于纵轴。横轴对应的数值为该店 平行于纵轴的直线与横轴的焦点的值。
• 参考答案: • (1)合理。理由:接近煤炭产地;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 的郊外,避免给城区带来大气污染。 • (2)县城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矿城市;经济结构 由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成为以工矿业为主;居民数量 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 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 • (3)砖瓦(或建筑材料) 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 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经 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 (4)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改善投资环境, 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寻求 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的发展现代农业。
• (1)传统工业区的代表性地区、特点、工 业部门、发展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 (2)新工业区代表性地区、特点、工业部 门。

第九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word资料25页

第九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word资料25页

第一讲工业的区位选择_一、工业区位因素1.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运输、劳动力等。

2.选址一般原则(经济利益方面)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1)原料导向型:接近原料产地。

(2)市场导向型:接近市场。

(3)动力导向型: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4)劳动力导向型: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5)技术导向型: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温馨提示(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很多,但对某种工业区位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往往只有一个,即主导因素。

(2)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3)不同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2.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类型布局原则大气污染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政策以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会成为主导因素。

三、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

2.不利影响(1)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全析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1.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2.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二、工业区位选择1.对工厂区位进行选择时主要从以下思路分析:2.工业区位选择在宏观上侧重于社会效益,微观上兼顾环境生态效益。

1.(2019·大纲卷)下图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工业区位考点1.工业生产旳收入一支出(1)工业投入要素: ①自然原因: 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

②社会经济原因: 劳动力、资金等。

(2)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及工业三废, 此外, 部分工业三废经回收后可作为投入要素重新参与工业生产。

(3)与农业相比, 工业除场地和水源外, 对自然原因一般不规定更多旳投入, 这使得工业生产在地区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 并且, 除很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旳加工工业外, 绝大部分旳工业可在任何季节持续生产。

考点2 工业分类(1)按劳动对象分: 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2)按产品用途分: 轻工业和重工业。

考点3. 世界工业旳发展(1)近代工业旳来源: 18世纪中期旳英国。

(2)现阶段旳工业发展概况:①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工业化推进。

②工业仍体现出集中分布旳特点。

就世界而言, 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或地区。

(3)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旳影响(4)工业和科学技术旳发展, 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旳投入发生了巨大旳变化。

①工业所采用旳原料种类越来越多, 范围越来越广, 并且对原料旳运用及加工深度不停提高。

②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旳投入越来越少, 但对劳动力知识、技术旳投入逐渐增长。

(5)工业生产方式旳发展变化原因: 由于新技术旳发展和市场需求旳驱动。

变化: 工业生产方式逐渐从原则化产品向定制产品生产转变。

考点4 工业联络(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旳联络;(2)为了共同运用当地旳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 或共同运用廉价旳劳动力等而产生旳空间联络。

(3)信息联络: 如计算机联网。

考点5.工业旳集聚与分散(1)工业集聚好处: ①有关产业集中, 便于充足运用基础设施, 加强彼此之间旳信息交流和协作②减少运送成本及能源消耗③扩大总体生产能力、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缺陷: 环境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是指一定范围内积聚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工业人口,并以该范围内的工业产值和工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较高,具有一定的区域集成能力和竞争力的地域。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政府政策等。

首先,地理条件是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靠近海洋,具备了海运条件和国际贸易便利,因此往往聚集了大量的港口、船厂等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而内陆地区的地理条件则决定了其发展重点会放在其他方面,如资源开发利用、交通枢纽等。

地形地貌也会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山区地形多,往往适合发展矿业、水利等行业;平原地区则便于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因此更容易发展工业。

其次,历史背景是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背景包括经济历史、人文历史等。

例如,在中国的经济历史上,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曾经是早期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和贸易经验,因此在开放之后能够更快速地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工业。

而重工业的发展则可能与中国的初期工业化进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等历史背景有关。

再次,政府政策是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政策可以通过提供优惠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来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工业。

例如,中国的沿海经济特区政策就是为了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则是为了促进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也对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工业地域需要大量的工业人口来支撑其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的充足性是一个必要条件。

市场需求也是工业地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只有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工业地域才能够有充分的市场供应和销售渠道。

综上所述,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于规划合理的工业地域布局和促进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

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

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首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地理位置是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发展工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一些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更容易形成和发展工业地域。

此外,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等因素也会影响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政治和经济因素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是推动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吸引企业来该地区投资建厂。

此外,市场因素也十分重要,一个具有较大购买力的市场能够吸引企业来该地区投资和发展。

最后,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素质的人员和技术水平先进的科研机构能够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吸引企业在该地区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

此外,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教育体系的完善也决定了工业地域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

首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的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

第三,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此外,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促进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工业地域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总之,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有效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可以推动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等。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矿产等)、燃料(动力)、劳动力、交通及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国家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个人偏好等。

不同的工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要求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市场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联系: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包括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集聚的形式有多种,如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等。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如上海金山)、工业枢纽(如上海)、工业地区(如沪宁杭工业区)等。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是工业地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

工业分散的原因包括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以及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工业地域联系则是指不同工业地域之间的经济、技术、信息等联系。

四、记忆点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记住工业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理解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3.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理解工业联系的不同类型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掌握工业地域的不同规模和类型。

4.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和工业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理解它们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的总结和概述。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 企业的集聚避免了
市场的竞争
B 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D
C 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 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下图是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 明图 该图反映出国际飞机制造业的双选
A 集聚现象 B 分散现象 C 产业升级现象 D 产业转移现象
学以致用
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土地 运输和劳
动力等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
中心的远近 交通通达度有关;完成1~3题
1表示土地 运费 劳 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Aabc Bbac
D
Ccba
Dcab
2从主导因素看;该工业部门最可能是
A 服装厂 B 糕点厂 C 乳制品厂 D 炼铝厂
1~3题
1A一原般料而地言;影B响消柑费橘市果场酱生C 产劳厂动区力位价选格择的D 主交导通因运素输A是
2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 接近原料产地
B 接近消费市场
D
C 利用廉价劳动
D 方便产品运输
3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
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A 原料生产环节 B 加工环节 C 运输环节 D 销售环C节
二 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2 从社会因素考虑工业的区位选择:主要是政策 个人偏好 与工业惯性的影响
影响因素
50年代;国防安全需要
政 策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90年代后;为了缩小内地与
沿海经济发展的差距
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内地建立大型工业基地 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生产结构单一
煤 炭 的 能 源 地 位 下 降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著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还有飄浮 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 會兒便成为灰色。紅瓦白墙,綠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遙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學工厂 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調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容魯尔区
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容魯尔区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
1、调整工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
3、发展第三产业 4、美化环境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1、相同之处:大批廉价劳动力、企业规模小、以轻工 业为主、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资本集中程度低,两 地均为新兴工业区。 2、不同之处A:意大利工业小区不同企业密切联系、 协作,形成巨型企业集团 ;而温州虽然是生产同种产 品,但联系、协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 规模效应大减。
不同之处B:意大利工业小区的银行信贷体系发达、 社会服务机构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运输便利、 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
(2)区位条件
图4.15 意大利新工业区形成条件
意大利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比较
比较项目
意大利 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中小型企业 以大型企业为
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
资金集中程度


工业分布
分散
集中
P70活动:温州乡镇 企业与意大利新工

(完整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

(完整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
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量
典型工业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鲁尔区对我国传统工业区(如辽中南)的借鉴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A B C D E 2、鲁尔区的衰落原因:①②③④⑤ 3、鲁尔区的整治措施:ⅠⅡ Ⅲ
意大利新工业区对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硅谷”对我国高新技术工业的启示
.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工业布 局类型 工业布 局原则 典型工业部门
原料导向
接近原料产地 制糖工业(原料运输成本较高)、水果罐头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
市场导向
接近市场(往往是指城市) 啤酒、瓶装饮料工业、家具制造业、炼油业等(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印刷厂(产品运输成本较高)
主要影响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和价格是影响工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接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拥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及其生活习惯等,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基础设施等影响工业的生产和分布
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占领市场,寻求最优区位,利于环境保护
同样是汽车生产企业,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其生产布局的形式也不
3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俄罗斯的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英国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等
动力导向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有色冶金如电解铝工业、重化工工业(电能消耗量大)
劳动力 导向型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业、纺织工业、鞋帽加工业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工业类型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特点
工业地域通常具有专业化的生产部门 、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和通 讯联系,以及相对集中的劳动力、资 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
工业地域类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结构单一,生 产规模小,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结构多样,生 产规模大,注重科技创新和环保。
空间布局优化
为了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地域的互动发展,需要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 工业地域和城市的发展空间,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06
CHAPTER
工业地域发展趋势及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趋势
全球化推动工业地域发展
0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工业地域逐渐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参
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跨国公司与全球生产网络
创新驱动
工业地域的发展更多依 赖于技术创新和高端人
才的集聚。
品牌建设
工业地域内企业注重品 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 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地域的成熟稳定 阶段,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03
CHAPTER
工业地域发展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位 置影响,如沿海、沿河等交通便 利的地区有利于工业发展。
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合理规划工业布局
根据区域资源、环境、交通等 条件,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引 导工业企业向具备比较优势的
地区集聚。
加强产业协作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 紧密合作,形成专业化分工协 作网络,提高整体竞争力。
促进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 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word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word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工业类型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第十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汽车制造厂
度 污染严重的工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石化 厂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置应选择在:①主导风向 的下风地带;②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③当地最 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水泥厂、酿造 厂
染 类 型
水污染严重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 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
印染厂、造纸 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要远离住宅区或农 钢铁厂、火电
境 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
器材厂
要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流经市区河流 自来水厂、啤
求 的上游
酒厂
第十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26-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区位选择要求
举例
污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 厂
染 程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置在城市 边缘或近郊区
必备知识
第十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20-
必备知识
第十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21-
分析“5100”矿泉水厂迅速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水源地海拔在5 000米以上,附近没有工业污染,为纯天然饮 用水;地壳运动频繁,大气降水及高山冰雪融水经地下多年深层循 环后,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质优,且水量大; 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支持;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快了产品外运;随着 经济发展,高端矿泉水需求量大等。
必备知识
第十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部分知识点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部分知识点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部分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对自己多学的知识点有所巩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部分的知识点,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汇总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提纲
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石油化工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地域的形成地理知识点1、工业联系类型:①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供应关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③信息联系等。

地理知识点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可以是自发形成,也可以是规划形成。

地理知识点3、工业集聚的作用: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④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地理知识点4、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鞍山)、石油化学工业区(大庆)、汽车工。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动力、原料、土地、水源等。

2、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3、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4.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区位选择。

5、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

鞍钢:原料导向型宝钢: 市场导向型6、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效益有政策(如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国防(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7、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 1 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名师解读思维导图
1.识记: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应用: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对某一
地区的工业生产条件进行评价。

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运输、工人(劳动力 )等。

【点拨】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可见下表:区位因素主要影响
土地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

需水量大的工业应接
近河湖分布
劳动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拥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
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及其生活习惯等,

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基础设施等影响工业的生产和分布原料原料的种类、数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
动力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接近能源供应地布局
交通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运输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对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市场工厂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
2.选址原则 (经济利益方面 ):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主导工业布工业布
典型工业部门
因素局类型局原则
原料原料导向
接近原料产地
制糖工业 (原料运输成本较高 )、水果罐头加工业、水型产品加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
市场市场导向接近市场 (往往是指城啤酒、瓶装饮料工业、家具制造业、炼油业等(产品型市 ) 不便于长途运输 );印刷厂 (产品运输成本较高 )
动力动力导向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冶金如电解铝工业、重化工工业(电能消耗量大 ) 型
劳动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普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业、纺织工业、鞋帽加工业力导向型动力的地方等
技术技术导向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飞机工业、集成电路工业、精密仪表工业、高分子合型技术发达地区成工业、航天工业、生物制药工业等
考点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2.环境因素
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1)考虑工业的环境要求
区位选择要求典例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尘污染严重的工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自来水厂、啤酒厂(2)考虑污染程度
区位选择要求典例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库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钢铁厂、水泥厂(3)考虑污染类型
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水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区位选择要求典例
已知主导风向,则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水泥厂、酿造厂、季风气候区,则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区
火电厂、钢铁厂已知最小风频的,则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
印染厂、造纸厂量布局在河流下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钢铁厂、火电厂
3.其他因素
政策以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也会成为主导因素。

第 2 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名师解读思维导图
1.识记:工业集聚的意义,传统工业和新工
业的特点。

2.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
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

3.应用:运用工业区位理论分析和评价不同
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1.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特别提醒】在工业联系的类型中,工序上的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均属于物质上的联系,
除此以外,还存在着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联系。

2.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分散类型原因实例
老工业区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短缺、不少企业由美国东北
过度饱和污染严重部向西部、南部迁移
电子工业产品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硅谷企业在东南亚、墨适宜空运西哥设分厂
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
福特汽车、波音飞机的
跨国公司繁多;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
全球化生产网络产和运输技术的新发展
目的地域联系方式
利用廉价土
地、劳动力、
原材料,现代化的交通占领市运输方式和通场,寻求信技术手段
最优区

3.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对比
类型原因直接目的
工业运输量大的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集聚产出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资源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
工业
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占
紧张,污染严重;产品的运费价格低或产品领市场,寻求最优区位,利分散
的零部件种类繁多于环境保护
最终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特别提醒】同样是汽车生产企业,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其生产布局的形式也不相同,如福特公司在全球分散布局,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的汽车工业多以集
聚方式布局,减少运费,便于交流和技术创新,获取规模效益。

第 3 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代表性地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
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俄罗斯的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英国苏区
欧洲部分等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等特点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工业呈分散分布代表性工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轻工业和高技术工业
业部门
1.传统工业的形成、衰退及整治
1、鲁尔区的区位优
势:A BCDE
2、鲁尔区的衰落原
因:①②③④⑤
3、鲁尔区的整治措
施:ⅠⅡⅢ
2.高新技术工业区形成的一般条件
条件原因美国“硅谷”的体现
地理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产品的运输和及时位于美国旧金山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位置获取市场信息岸山脉,面临旧金山湾,地理位置优越
环境优美安静的环境,宜人的气候,使人心情
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舒畅,有利于产品的技术创新
科技发达的科技,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所,为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识和技术的密集程度居美国首位
交通临近航空港和便捷的高速公路运输,有利临近旧金山的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全于新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境,交通便捷
政策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子产品稳定的订货量
【迁移应用】典型工业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鲁尔区对我国传统工业区 (如辽中南 )的借鉴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的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压缩耗能多、耗水
多的工业,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保障便利的交通;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意大利新工业区对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以中小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发展模式,企业之间专业分工、
团结合作,形成规模效益。

(3)美国“硅谷”对我国高新技术工业的启示
选择环境优美、知识水平高、交通便捷的地区发展高新工业区,要注意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创新,不断更新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