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工作点分析

直流工作点分析
直流工作点分析

实验二 直流工作点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 练习直流工作点(Bias Point )的分析过程,了解输出文件的内容;

2、 掌握修改元件参数的步骤;

3、 练习直流传输特性分析的过程。

4、 了解直流灵敏度分析的过程和内容。

二、 实验内容:

R1

D1D1N4536

10V

1、 电路如上图所示,图中R =10k ,二极管选用D1N4536,且I s = 10 nA ,n =2。在电源V DD =10V 和V DD =1V 两种情况下,求二极管电流I D 和二极管两端电压V D 的值 。

步骤:进入Schematics 主窗口,绘出图所示电路,并设置好参数。其中二极管的I s = 10 nA ,n =2要进入模型参数修改窗修改(先选中二极管,再选择菜单中Edit|Pspice Model 项,单击Instance Model(Text)可打开模型参数修改窗)。

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一项选中。设置电压源VDD 分别为10V 和1V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当V DD =10V 时,ID = ( 0.947 ) mA ,VD = ( 0.532 ) V

当V DD =1V 时,ID = ( 61.51 ) uA ,VD = ( 0.385 ) V

2、 电路如下图所示。三极管参数为I s=5×1510-A,100F β=,'bb R = 100 ,50A V V =。要求:

a) 计算电路的直流工作点。

b) 计算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入、输出电阻。

c

V

Vb

1V

步骤:进入Schematics 主窗口,绘出图所示电路,并设置好参数。其中三极管的Is=5×1510-A,100F β=,'bb R = 100 ,50A V V =要进入模型参数修改窗修改(先选中三极管,再选择菜单中Edit|Pspice Model 项,单击Instance Model(Text)可打开模型参数修改窗)。将相应参数修改为Is=5.0E-15,Bf=100,Rb=100,Vaf=50。

1、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一项选中。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B I =( 0.0301 )mA ,

C I =( 2.55 )mA ,CE V =( 4.90 )V 。

2、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三项选中。From input source: Vb ; To output: V(out)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放大倍数Av=( -1.522E+01 ) 输入电阻Ri=( 1.105E+04 ) 输出电阻Ro=( 1.828E+03 )

3、 电路图如上题,了解电路中各个元件对电路特性的影响。

步骤: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二项选中。设置Output I/V: V(out)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查看电阻及三极管中的各个参数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DC SENSITIVITIES OF OUTPUT V(OUT)

ELEMENT NAME ELEMENT VALUE ELEMENT SENSITIVITY (VOLTS/UNIT) NORMALIZED

SENSITIVITY

(VOLTS/PERCENT)

R_Rb 1.000E+04 4.584E-04 4.584E-02

R_Rc 2.000E+03 -2.332E-03 -4.665E-02

V_Vcc 1.000E+01 9.13E-01 9.13E-02

V_Vb 1.000E+00 -1.522E+01 -1.522E-01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 什麽是Q 点?它就是直流工作点,又称为静态工作点,简称Q 点。我们在进行静态分析时,主要是求基极直流电流I B 、集电极直流电流I C 、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的直流电压U CE 一:公式法计算Q 点 我们可以根据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估算出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下面把求I B 、I C 、U CE 的公式列出来 三极管导通时,U BE 的变化很小,可视为常数,我们 一般认为:硅管为 0.7V 锗管为 0.2V 例1:估算图(1)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其中R B =120千欧,R C =1千欧,U CC =24伏,?=50,三极管为硅管 解:I B =(U CC -U BE )/R B =24-0.7/120000=0.194(mA) I C =?I B =50*0.194=9.7(mA) U CE =U CC -I C R C =24-9.7*1=14.3V 二:图解法计算Q 点 三极管的电流、电压关系可用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表示,我们可以在特性曲线上,直接用作图的方法来确定静态工作点。用图解法的关键是正确的作出直流负载线,通过直流负载线与i B =I BQ 的特性曲线的交点,即为Q 点。读出它的坐标即得I C 和U CE 图解法求Q 点的步骤为: (1):通过直流负载方程画出直流负载线,(直流负载方程为U CE =U CC -i C R C ) (2):由基极回路求出I B (3):找出i B =I B 这一条输出特性曲线与直流负载线的交点就是Q 点。读出Q 点的坐标即为所求。 例2:如图(2)所示电路,已知Rb=280千欧,Rc=3千欧,Ucc=12伏,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试用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的分析

浅析: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在电源电压U 和励磁电路的电阻R f 为常数的条件下,表示电动机的转矩n 和转矩之间的关系n=f (T )曲线,称为机械特性曲线。利用机械特性和负载转矩特性可以确定拖动系统的稳定转速,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利用机械特性和运动方程式分析拖动系统的动态运动情况,如转速、转矩及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对分析电力拖动系统的启动、调速、制动等运行性能是十分重要的。 下图是他励直流电动机的电路原理图,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方程式,可由他励直 流电动机的基本方程式导出。由公式 , 和 导出机械特性方程式 ( 1-1 ) 他励直流电动机电路原理图 当电源电压U =常数,电枢回路总电阻R =常数,励磁磁通Φ=常数时,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如下图所示,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这说明加大电动机的负载,会使转速下降。特性 曲线与纵轴的交点为n 0时的转速,称为理想空载转速。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a a a R I E U + =n E a Φe C =φa T em I C T =em T R U n 2T e e C C C ΦΦ-=Φ e 0C U n =

实际上,当电动机旋转时,不论有无负载,总存在有一定的空载损耗和相应的空载转矩, 而电动机的实际空载转速 将低于n 0。由此可见式(1-1)的右边第二项即表示电动机带负载后的转速降,用 表示,则 ( 1-2 ) 式中 β——机械特性曲线的斜率。 β越大, 越大,机械特性就越“软”,通常称β大的机械特性为软特性。一般他励电动机在电枢没有外接电阻时,机械特性都比较“硬”。 机械特性的硬度也可用额定转速调整率△n N %来说明,转速调整率小,则机械特性硬度就高。 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分为固有机械特性和人为机械特性 。 固有机械特性是当电动机的电枢工作电压和励磁磁通均为额定值,电枢电路中没有串入附 加电阻时的机械特性,其方程式为 固有机械特性如下图中的 曲线 所示,由于 较小,故他励直流电动机固有机械特性较“硬”。 他励直流电动机串电阻时的机械特性 人为机械特性是人为地改变电动机电路参数或电枢电压而得到的机械特性,即改变公 式(1-1)中的参数所获得的机械特性,一般只改变电压、磁通、附加电阻中的一个,他励电动机有下列三种人为机械特性。 (1) 枢串电阻时的人为机械特性 此时 ,人为机械特性的方程式 与固有特性相比,理想空载转速n 0不变,但是,转速降△n 增大 。R pa 越大,△n 0 n 'n ?em em T T R n βΦ==?2T e C C n ?em N a N N T R U n 2T e e C C C ΦΦ-=a R R =a R pa a N N R R R U U +===,,ΦΦem N pa a N N T R R U n 2T e e C C C ΦΦ+-=

OrCAD实验3 直流工作点分析

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名称:直流工作点分析 学生姓名: ***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电信10-1 学号: *********** 指导教师:张涛 日期: 2012 年 9 月 25日

实验二 直流工作点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 练习直流工作点(Bias Point )的分析过程,了解输出文件的内容; 2、 掌握修改元件参数的步骤; 3、 练习直流传输特性分析的过程。 4、 了解直流灵敏度分析的过程和内容。 二、 实验内容: R1 10k D1D1N4536 VDD 10V 1、 电路如上图所示,图中R =10k ,二极管选用D1N4536,且I s = 10 nA ,n =2。在电源V DD =10V 和V DD =1V 两种情况下,求二极管电流I D 和二极管两端电压V D 的值 。 元件名称 元件库 说明 R Library/Pspice/Analog.olb 电阻 VDC Library/Pspice/Sourse.olb 直流电压源 D1N4536 Library/Pspice/Diode.olb 二极管 步骤:进入Schematics 主窗口,绘出图所示电路,并设置好参数。其中二极管的I s = 10 nA ,n =2要进入模型参数修改窗修改(先选中二极管,再选择菜单中Edit|Pspice Model 项,单击Instance Model(Text)可打开模型参数修改窗)。 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一项选中。设置电压源VDD 分别为10V 和1V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当V DD =10V 时,ID = ( 0.97 ) mA ,VD = ( 0.532 ) V 当V DD =1V 时,ID = ( 61.51 ) uA ,VD = ( 0.385 ) V 2、 电路如下图所示。三极管参数为I s=5×15 10 -A,100F β=,'bb R = 100 ,50A V V =。要求: a) 计算电路的直流工作点。 b) 计算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入、输出电阻。

直流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精)

直流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 直流电动机可以通过改变电枢回路电阻、电枢电源电压、励磁磁通等方法使机械特性发生变化,以适应负载和工艺的要求。参数改变后对应的机械特性称为人为机械特性。下面以他励直流电动机为例说明三种人为机械特性。 (1)电枢回路串电阻的人为机械特性 电枢加额定电压U N ,每极磁通为额定值φN ,电枢回路串入电阻R 后,机械特性表达式为 T C C R R C U n N T e a N e N 2Φ+-Φ= 电枢串入电阻(R)值不同时的人为机械特性如图1所示。 图1 电枢回路串电阻的人为机械特性 图2 改变电枢电压的人为机械特性 显然,理想空载转速Φ=e C U n 0,与固有机械特性的n 0相同,斜率2 Φ=T e a C C R α与电枢回路电阻有关,串入的阻值越大,特性越倾斜。 电枢回路串电阻的人为机械特性是一组放射形直线,都过理想空载转速点。 (2)改变电枢电压的人为机械特性 保持每极磁通为额定值不变,电枢回路不串电阻,只改变电枢电压时,机械特性表达式为 T C C R C U n N T e a N e 2Φ-Φ= 电压U 的绝对值大小不能比额定值高,否则绝缘将承受不住,但是电压方向可以改变。改变电压大小的人为机械特性见图32所示。

显然,U 不同,理想空载转速Φ =e C U n 0随之变化,并成正比关系,但是斜率都与固有机械特性斜率相同,因此各条特性彼此平行。 改变电压U 的人为机械特性是一组平行直线。 (3)减少气隙磁通量的人为机械特性 减少气隙每极磁通的方法是用减小励磁电流来实现的。由于电动机磁路接近于饱和,增大每极磁通难以做到,改变磁通时,都是减少磁通。 图3 减少气隙磁通量的人为机械特性 电枢电压为额定值不变。电枢回路不串电阻,仅改变每极磁通的人为机械特性表达式为 T C C R C U n T e a e N 2Φ-Φ= 显然理想空载转速n 0 ∝Φ1,Φ越小,n 0越高;而斜率α∝21Φ ,Φ越小,特性越倾斜。改变每极磁通的人为机械特性如图3所示,是既不平行又不呈放射形的一组直线。

实验2直流工作点分析(数据记录)

实验二 直流工作点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 练习直流工作点(Bias Point )的分析过程,了解输出文件的内容; 2、 掌握修改元件参数的步骤; 3、 练习直流传输特性分析的过程。 4、 了解直流灵敏度分析的过程和内容。 二、 实验内容: R1D1D1N4536 10V 1、 电路如上图所示,图中R ,二极管选用D1N4536,且I s = 10 nA ,n =2。在电源V DD =10V DD D D 步骤:进入Schematics 主窗口,绘出图所示电路,并设置好参数。其中二极管的I s = 10 nA ,n =2要进入模型参数修改窗修改(先选中二极管,再选择菜单中Edit|Pspice Model 项,单击Instance Model(Text)可打开模型参数修改窗)。 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一项选中。设置电压源VDD 分别为10V 和1V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当V DD =10V 时,ID = ( 0.947 ) mA ,VD = ( 0.532 ) V 当V DD =1V 时,ID = ( 61.5 ) uA ,VD = ( 0.385 ) V 2、 电路如下图所示。三极管参数为I s=5×1510-A,100F β=,'bb R ,50A V V =。 要求: a) 计算电路的直流工作点。 b) 计算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入、输出电阻。

Vb 1V 步骤:进入Schematics 主窗口,绘出图所示电路,并设置好参数。其中三极管的I s=5×1510-A,100F β=,'bb R ,50A V V =要进入模型参数修改窗修改(先选中三极管,再选择菜单中Edit|Pspice Model 项,单击Instance Model(Text)可打开模型参数修改窗)。将相应参数修改为Is=5.0E-15,Bf=100,Rb=100,Vaf=50。 1、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一项选中。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B I =( 3.01E-02 )mA , C I =( 2.55 )mA ,CE V =( 4.90 )V 。 2、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三项选中。From input source: Vb ; To output: V(out)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放大倍数Av=( -1.522E+01 ) 输入电阻Ri=( 1.105E+04 Ω ) 输出电阻Ro=( 1.828E+03 Ω) 3、 电路图如上题,了解电路中各个元件对电路特性的影响。 步骤: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二项选中。设置Output I/V: V(out)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查看电阻及三极管中的各个参数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DC SENSITIVITIES OF OUTPUT V(OUT) ELEMENT NAME ELEMENT VALUE ELEMENT SENSITIVITY (VOLTS/UNIT) NORMALIZED SENSITIVITY (VOLTS/PERCENT) R_Rb 1.000E+04 4.584E-04 4.584E-02

静态工作点稳定地放大电路分析资料报告

静态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分析 一、课题名称 静态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分析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分析静态工作点、失真分析、动态分析、参数扫描分析、频率响应等。(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条件、设计要求等) 三、电路分析 1.静态工作点Q的分析 (1)什么是静态工作点Q 静态工作点就是输入信号为零时,电路处于直流工作状态,这些直流电流、电压的数值在三极管特性曲线上表示为一个确定的点,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在被被放大的交流信号加入电路时,不论是正半周还是负半周都能满足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的三极管放大状态。 可以通过改变电路参数来改变静态工作点,这样就可以设置静态工作点。 若静态工作点设置的不合适,在对交流信号放大时就可能会出现饱和失真(静态工作点偏高)或截止失真(静态工作点偏低)。 如图1为阻容耦合电路 图1 晶体管型号BC107BP 参数 .MODEL BC107BP NPN IS =1.8E-14 ISE=5.0E-14 NF =.9955 NE =1.46 BF =400 BR =35.5

+IKF=.14 IKR=.03 ISC=1.72E-13 NC =1.27 NR =1.005 RB =.56 RE =.6 RC =.25 VAF=80 +VAR=12.5 CJE=13E-12 TF =.64E-9 CJC=4E-12 TR =50.72E-9 VJC=.54 MJC=.33 在放大电路中,当有信号输入时,交流量与直流量共存。将输入信号为零,即直流电流 源单独作用时晶体管的基极电流I B,集电极电流I C,b-e之间电压U BE,管压降U CE称为放大电 路的静态工作点Q,常将四个物理量记作I BQ,I CQ,U BEQ,U CEQ。在近似估算中常认为U BEQ为已知量, 对于硅管U BEQ=0.7V,锗管U BEQ=0.2V。 为了稳定Q点,通常使参数的选取满足 I1>>I BQ 因此B点电位 U BQ=Rb1/(Rb1+Rb2)·Vcc 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U BQ= Rb1/(Rb1+Rb2)·Vcc I EQ=(U BQ-U BEQ)/Re U CEQ=V CC-I CQ(Rc+Re) (2)为什么要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对于放大电路最基本的要求,一是不失真,二是能够放大。为什么要设置合适的静态 工作点呢?如果输出的波形严重失真,所谓的“放大”毫无意义。因此,设置合适的静态工 作点是很必要的。 Q点不仅影响电路是否会产生失真,而且还影响着放大电路几乎所有的动态参数。 (3)使用软件进行仿真 理论值: U BQ= Rb1/(Rb1+Rb2)·Vcc= 5/(15+5)*12=3V I EQ=(U BQ-U BEQ)/Re=(3-0.7)/2.3=1mA U CEQ=VCC-I CQ(Rc+Re)=12-7.4*1=4.6V 仿真结果:

实验一 直流他励电动机在各种运转状态下的机械特性

实验一直流他励电动机在各种运转状态下的机械特性 一、实验目的 测定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自然机械特性及各种电气参数变化时的人为机械特性。 通过试验掌握直流电动机在各种运行状态时的特点和能量转换的规律。 二、预习要点 1、改变他励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有哪些方法? 2、他励直流电动机在什么情况下,从电动机运行状态进入回馈制动状态?他励直流电动机回馈制动时,能量传递关系,电动势平衡方程式及机械特性又是什么情况? 3、他励直流电动机反接制动时,能量传递关系,电动势平衡方程式及机械特性。 三、实验项目 1、电动及回馈制动状态下的机械特性 2、电动及反接制动状态下的机械特性 3、能耗制动状态下的机械特性 四、实验设备及挂件排列顺序 1、实验设备 序 型号名称数量 号 1 DD01 电源控制屏1台 2 DD0 3 不锈钢电机导轨、测速系统及数显转速表1件 3 DJ15 直流并励电动机1台 4 DJ23 校正直流测功机1台 5 D51 波形测试及开关板1件 2、屏上挂件排列顺序D51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按图1-1接线,图中M用编号为DJ15的直流并励电动机(接成他励方式),MG用编号为DJ23的校正直流测功机,直流电压表V1的量程为500V,直流电流表A2、A4的量程为200mA,A1、A3的量程为5A。R2 、R4选用R1、R3上的900Ω电阻分压接法,R1选用R2、R4上4个90Ω串联,R3选用R5上的900Ω并联加上R6上的90Ω串联和实验台面上两个1300Ω并联。开关S1、S2选用D51上的双刀双掷开关。 直流电动机运行于电动及回馈制动状态下的自然机械特性 (一)试验概述: (1)测定被试直流电动机M运行于电动状态的机械特性时,在其轴上可加负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要获得反接、回馈及能耗制动等状态时的机械特性,其最可行的方法是采用一台直流电机来做负载,利用负载机MG工作在不同的运行状态,来测出受试电动机M于不同运转状态的机械特性。 (2)本实验的自然机械特性从额定运行点开始,向空载、回馈发电方向进行,测取被试机M的n、I a然后计算它的转矩T,求得n=f(T )机械特性(由于直流电机T=C TφI,在φ保持不变时则T=I)。 (3)当被试机M运行于电动状态时(即第一象限运行),其负载机MG处于制动运行状态(可以是发电制动状态也可以是电枢反接、转速反向的制动状态)。本实验建议采用电枢反接、转速反向的制动状态运行,使MG服从于M的转向,因此负载机MG合闸时电枢串联的电阻R3应足够大,以免负载转矩太大,引起电枢电流太大,我们可以通过调节MG的电枢串联电阻R3的大小,而调节被试机M的负载的大小。 (4)当被试机M运行于回馈发电状态时(即第二象限运行),这时它需要负载机MG为原动机来拖动。因此负载机MG应处于正向高转速下的电动运行,这可以通过减小R3的阻值;或减小I4值而得到实现。 (二)原理和步骤 A)原理: (1)实验线路如图1-1,直流电动机的自然机械特性试验的条件是U=U N;I f=I fN;R1 = 0 求n=f(T),因此实验 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试验条件不变。 (2)当被试机M正向电动时(即运行于第一象限): M:电枢正接,起动后R1 = 0 。 MG:电枢反接,(在R3于阻值最大时接通电源) 使负载机MG 处于反接制动运行,改变R3的阻值可以得到负载机MG的各个 不同斜率的负载特性曲线与被试机M的被测机械特性曲线相交 平衡,从而调节被试机M的负载,其运行图如图1-2所示的虚 线a、b、c、d、e点。 (3)当被试机M回馈制动运行时(即运行于第Ⅱ象限): M:电枢正接,(被负载机MG正拖到转速大于理想空载转速)。 MG:电枢正接,通过改变磁场电阻R4使负载机的理想空载转速大于被试机的理想空载转速。然后改变R3的阻值可以得到负载机MG的各个不同斜率的负载特性曲线与被试机M的被测机械特性曲线相交平衡,从而调

永磁直流电机性能参数

ZYT直流永磁电机 概述 ZYT直流永磁电机采用铁氧体永磁磁铁作为激磁,系封闭自冷式。作为小功率直流马达可以用在各种驱动装置中做驱动元件。 产品说明 (1)产品特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范围宽广,调速特性平滑;直流电动机过载能力较强,热动与制动转矩较大;由于存在换向器,其制造复杂,价格较高。 (2)使用条件:海拔≤4000m;环境温度:-25℃—+40℃;相对湿度≤90%(+25℃时);允许温升,不超过75K。 型号说明 90ZYT08/H1 1、90位置表示机座号。用55、70、90、110与130表示。其相应机座号外径为55mm、70mm、90mm、110mm与130mm。 2、ZYT表示直流永磁马达。 3、08位置表示铁芯长度。其中01-49为短铁芯,51-99为长铁芯与101-149为超长铁芯。 4、H1位置为派生结构。其代号用H1、H2、H3……。 安装形式 1、A1表示单轴伸底脚安装,AA1表示双轴伸底脚安装。 2、A3表示单轴伸法兰安装,AA3表示双轴伸法兰安装。 3、A5表示单轴伸机壳外圆安装,AA5表示双轴伸机壳外圆安装。 使用条件 1、海拔不超过4000米。 2、环境温度:-25度到40度。 3、相对温度:小于等于95度。 4、在海拔不超过1000米时,不超过75K、 技术参数 以下数值为参考使用,在实际生产时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调整。 1、型号55ZYZT01-55ZYZ10:转矩55、7-63、7(毫牛米),速度3000-6000(r/min), 功率20-35(W), 电压24-110(V),电流1、5-3、2(A)与允许逆转速度差150-300(r/min)、

他励直流电动机工作特性的测定

实验一他励直流电动机工作特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方法。 2、测定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和机械特性。 二、预习要点 1、做固有特性实验时,为什么首先要找电动机的额定运行点?如何找I fN ? 2、调节同轴的直流发电机的电枢电流与励磁电流,为什么能起到调节电动机电磁转矩的作用? 三、实验仪器设备 校正过的直流电动机DJ23 一台直流电动机DJ15 一台电机导轨及转速表0~1800 r/min 一套直流毫安表200mA 二块直流安培表5A 二块三相电阻器D41、D42 二台白炽灯组二组注:DJ23的名牌参数: P N =355W、U N =220V、I N =2.2A、n N =1500r/min、U FN =220V、I FN <0.16A DJ15的名牌参数: W 185 P N =、V 220 U N =、A 06 .1 I N =、V 220 U FN =、 FN I

静态工作点分析要点

设计单级共基极放大电路 ——静态工作点分析 1绪论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对静态工作点分析(白冰);输入信号的变化对放大电路输出的影响(师晓辉);测量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闫斌);输入电阻(刘特);输出电阻(齐帅)。 本论文针对静态工作点的分析,静态工作点是在分析放大电路时提出来的,它是放大电路正常工作的重要条件。当把放大器的输入信号短路,把IN直接接地,则放大器处于无信号输入状态,称为静态。如果静态工作点选择不合适,则输出波形会失真,因此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是放大电路正常工作的前提。 静态分析就是求解静态工作点Q,再输入信号为零时,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各电极间的电流和电压就是Q点。可用估算法和图解法求解。 Multisim软件是一个专门用于电子线路仿真与设计的 EDA 工具软件。作为 Windows 下运行的个人桌面电子设计工具, Multisim 是一个完整的集成化设计环境。Multisim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真实的再现出来,并且可以用虚拟仪器技术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仪表。它具有直观的图形界面, 丰富的元器件,强大的仿真能力,丰富的测试仪器,完备的分析手段,独特的射频模块,强大的MCU模块,完善的后处理,详细的报告,兼容性好的信息转换特点。所以NI Multisim软件电子学教学的首选软件工具。

2 设计任务 (一)目的: 1. 了解单极共基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学会运用软件模拟设计电路、应用各种仪器。了解电路在不同状态下的变 化特点,学会对电路的变化分析; 3.了解设置静态工作点分析的必要性 4.熟悉静态工作点与动态参数的估算 5.了解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措施 (二)原理: 1.共基极放大电路中,输入信号是由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基极两端输入的,再由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基极两端获得输出信号因为基极是共同接地端,所以称为共基极放大电路。 2.共基极放大电路具有以下特性: (1)、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同相; (2)、电压增益高; (3)、电流增益低(≤1); (4)、功率增益高; (5)、适用于高频电路。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最大优点是频带宽,因而常用于无线电通信方面。 3设计电路 (一)单级共基极放大电路图

直流并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调速

实验一直流并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调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实验方法测取直流并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2、掌握直流并励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二、预习要点 1、什么是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2、直流电动机调速原理是什么? 三、实验项目 1、机械特性 保持U=U N和I f=I fN不变,测取n、T2,得到n=f(T2) 2、调速特性 (1)改变电枢电压调速 保持U=U N、I f=I fN=常数,T2=常数,测取n=f(U a) (2)改变励磁电流调速 保持U=U N,T2=常数,测取n=f(I f) 四、实验方法 1、实验设备

2、屏上挂件排列顺序 D31、D42、D51、D31、D44 3、并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1)按图1-1接线。校正直流测功机MG按他励发电机连接,在此作为直流电动机M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R f1选用D44的1800Ω阻值。R f2选用D42的900Ω串联900Ω共1800Ω阻值。R1用D44的180Ω阻值。R2选用D42的900Ω串联900Ω再加900Ω并联900Ω共2250Ω阻值。

图1-1 直流并励电动机接线图 2)将直流并励电动机M的磁场调节电阻R f1调至最小值,电枢串联起动电阻R1调至最大值,接通控制屏下边右方的电枢电源开关使其起动,其旋转方向应符合转速表正向旋转的要求。 3)M起动正常后,将其电枢串联电阻R1调至零,调节电枢电源的电压为220V,调节校正直流测功机的励磁电流I f2为校正值(100 mA),再调节其负载电阻R2和电动机的磁场调节电阻R f1,使电动机达到额定值: U=U N,I=I N,n=n N。此时M的励磁电流I f即为额定励磁电流I fN。 4)保持U=U N,I f=I fN,I f2为校正值不变的条件下,逐次减小电动机负载。测取电动机电枢输入电流 I,转速n和校正电机的负载电流I F(由校正曲线查 a 出电动机输出对应转矩T2)。共取数据9-10组,记录于表1-1中。 表1-1 U=U N=V I f=I fN= mA I f2= mA

实验二 直流工作点分析

实验二: 直流工作点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 练习直流工作点(Bias Point )的分析过程,了解输出文件的内容; 2、 掌握修改元件参数的步骤; 3、 练习直流传输特性分析的过程。 4、 了解直流灵敏度分析的过程和内容。 二、 实验内容: 1、 电路如上图所示,图中R ,二极管选用D1N4536,且I s = 10 nA ,n =2。在电源V DD =10V DD D D 位于Place/Ground/source.olb 下。 步骤:进入Schematics 主窗口,绘出图所示电路,并设置好参数。其中二极管的I s = 10 nA ,n =2要进入模型参数修改窗修改(先选中二极管,再选择菜单中Edit|Pspice Model 项,单击Instance Model(Text)可打开模型参数修改窗)。 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一项选中。设置电压源VDD 分别为10V 和1V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当V DD =10V 时,ID = (9.47E-01) mA ,VD = (5.32E-01) V 当V DD =1V 时,ID = (61.51) uA ,VD = (3.85E-01) V 2、 电路如下图所示。三极管参数为I s=5×15 10 -A, 100F β=,'bb R ,50A V V =。 要求: a) 计算电路的直流工作点。 b) 计算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入、输出电阻。 R1 D1D1N4536 10V

步骤:进入Schematics 主窗口,绘出图所示电路,并设置好参数。其中三极管的I s=5×15 10-A, 100F β=,'bb R ,50A V V =要进入模型参数修改窗修改(先选中三极管,再 选择菜单中Edit|Pspice Model 项,单击Instance Model(Text)可打开模型参数修改窗)。将相应参数修改为Is=5.0E-15,Bf=100,Rb=100,Vaf=50。 1、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一项选中。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B I =(3.01E-02)mA , C I =(2.55 )mA ,CE V =(4.90)V 。 2、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三项选中。From input source: Vb ; To output: V(out)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中得到如下结果: 放大倍数Av=(-1.522E+01 ) 输入电阻Ri=(1.105E+04)Ω 输出电阻Ro=(1.828E+03)Ω 3、 电路图如上题,了解电路中各个元件对电路特性的影响。 步骤: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将右侧Output File Option 下第二项选中。设置Output I/V: V(out) 。进行仿真后,在View/Output File 查看电阻及三极管中的各个参数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Vb 1V

直流电机的特性和种类

直流电机的特性和种类 2、 前面一章叙述的是由永久磁铁作定子、铁芯线圈作转子、带电刷的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常称为“永磁式有刷”直流电动机。长期以来,这种电动机一直在被广泛地应用着。 除了永磁式有刷直流电动机外,还有其他几种直流电动机。一种是有永久磁铁和电刷,但其转子没有铁芯,称为“无铁芯”直流电动机;另一种是定子采用电磁线圈代替永久磁铁称为“电磁式有刷”(绕线式)直流电动机,这种电动机的转子同定子一样,都采用铁芯线圈产生工作磁场。 绕线式电动机有三种形式。定、转子线圈串联连接的称为“串励”电动机;并联连接的称为“并励”电动机;定子线圈一分两路,一路与转子串联连接,另一路与转子并联连接的称为“复励”电动机。 还有没有整流子和电刷的,根据电子切换原理控制定子电流的电动机称为“无刷”直流电动机;不连续旋转,而是以某一角度间歇转动的电动机称为“步进”电动机;不是旋转而是作直线运动的电动机称为“直线”电动机。其中,无刷电动机和步进电动机虽然可划分在直流电动机范畴,但是只给它们提供直流电源是不够的,还必须给它们配置类似于交流伺服电动机的电子开关电路。

为了说明电动机的原理,通常都是从永磁式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特性说起。’“输入电流和转矩成正比”是最基本的特性之一。电动机的转矩也就是旋转力矩来源于放置在磁场中的转子线圈所受的“电磁力”(参见第34页)。这个电磁力与磁场强度的强弱和流过线圈的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定子采用永久磁铁的电动机磁场强度一定,所以它的电磁力的大小只与电流的大小有关。也可以说电动机的输出转矩与转子电流成正比。 如果把上述转矩和电流的关系描绘成曲线,就会发现它是一条直线,通常还称为“线性”特性。通过这条曲线可以看出,转矩和电流始;终是沿着那条斜线变化。不管在曲线上哪一点,只要电流变化,转矩:就会跟着变化。 “转矩和转速成反比’是电动机的另一特性。电风扇和玩具车等,都是电动机驱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 ?什麽是Q点?它就是直流工作点,又称为静态工作点,简称Q点。我们在进行静态分析时,主要是求基极直流电流I B、集电极直流电流I C、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的直流电压U CE 一:公式法计算Q点 我们可以根据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估算出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下面把求I B、I C、U CE的公式列出来 三极管导通时,U BE的变化很小,可视为常数,我们? 一般认为:硅管为 ????????? 锗管为 例1:估算图(1)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其中R B=120千欧,R C=1千欧,U CC=24伏,?=50,三极管为硅管解:I B=(U CC-U BE)/R B=120000=(mA) ???? I C=?I B=50*=(mA) ???? U CE=U CC-I C R C=*1= 二:图解法计算Q点 ??三极管的电流、电压关系可用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表示,我们可以在特性曲线上,直接用作图的方法来确定静态工作点。用图解法的关键是正确的作出直流负载线,通过直流负载线与i B=I BQ的特性曲线的交点,即为Q点。读出它的坐标即得I C和U CE 图解法求Q点的步骤为: (1):通过直流负载方程画出直流负载线,(直流负载方程为U CE=U CC-i C R C) (2):由基极回路求出I B (3):找出i B=I B这一条输出特性曲线与直流负载线的交点就是Q点。读出Q点的坐标即为所求。 例2:如图(2)所示电路,已知Rb=280千欧,Rc=3千欧,Ucc=12伏,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试用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

解:(1)画直流负载线:因直流负载方程为U CE =U CC -i C R C i C =0,U CE =U CC =12V ;U CE =4mA ,i C =U CC /R C =4mA ,连接这两点,即得直流负载线:如图(3)中的兰线 (2)通过基极输入回路,求得I B =(U CC -U BE )/R C =40uA (3)找出Q 点(如图(3)所示),因此I C =2mA ;U CE =6V 三: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静态工作点的位置在实际应用中很重要,它与电路参数有关。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电路参数Rb ,Rc ,Ucc 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改变Rb 改变Rc 改变Ucc Rb 变化,只对I B 有影响。 Rb 增大,I B 减小,工作点沿直流负载线下移。 Rc 变化,只改变负载线的纵 坐标 Rc 增大,负载线的纵坐标上 移,工作点沿i B =I B 这条特性 曲线右移 Ucc 变化,I B 和直流负载线同时变 化 Ucc 增大,IB 增 大,直流负载线 水平向右移动, 工作点向右上方移动 Rb 减小,I B 增大,工作点沿直流负载线上移 Rc 减小,负载线的纵坐标下移,工作点沿i B =I B 这条特性Ucc 减小,IB 减小,直流负载线

放大电路的直流工作状态分析

放大电路的直流工作状态分析 直流工作状态分析即求出电路未加输入信号时,管子的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 BQ I,静 态管压降 CEQ V。 常见放大电路如图3.1所示。 o u CC U + - L R VT (a)(b) C L R VT (c) 图3.1 它们的静态工作点的估算按下述公式进行: (a) BQ I A 40 300 12 300 6.0 12 b BE CCμ R V V = ≈ - = - = BQ CQ I Iβ ≈ C CQ CC CEQ R I V V- =

(b ) BQ I e b BE CC )1(R R V V β++-= BQ CQ I I β≈ )(e C CQ CC CEQ R R I V V +-= (c ) CC b2 b1b2 B V R R R V += EQ I CQ e BE B I R V V ≈-= β += 1EQ BQ I I )(e C CQ CC CEQ R R I V V +-= 对PNP 放大电路Q 点的计算与上述一样,实际电流方向与NPN 相反,电压极性相反。 另一种分析方法是图解法:它的关键点是正确做出直流负载线,通过直流负载线与 BQ B I i =的特性曲线的交点,即为Q 点,从图上读出Q 点坐标即得CQ I 和CEQ V 。 元件参数变化对直流工作点的影响: b R 变化改变BQ I 值,对直流负载线不产生影响。 C R 变化改变直流负载线的斜率,对基极电流B I 没有影响,所以Q 点将沿直流负载线移动。 CC V 的变化比较复杂,既影响基极电流B I ,也影响直流负载线。如果C R 没有变化,直流负载线是平行移动的。Q 点将在原位置右上方或左下方移动。

直流电动机的特性及运用

第六章直流電動機的特性及運用 一、直流電動機的分類: 二、直流電動機的基本概念: 1.轉矩T 2.反電勢E b 3.轉速n 4.電樞內生機械功率P m 5.速率調整率SR% 三、直流電動機的特性曲線: 1.轉矩特性曲線:表示輸出轉矩(T L)與負載電流(I L)的關係 2.轉速特性曲線:表示輸出轉速(n)與負載電流(I L)的關係 (一)外激式的特性及用途: (1)等效電路: (2)轉速特性: ○1無載時:I a很小(E b≒V),故轉速n= ○2負載↑,磁通Φ固定不變,E b=V-I a R a微微下降,因此轉速稍下降可視為定速電動機。 (3)轉矩特性: ∵T=KΦI a,若I a↑則T↑,故轉矩特性為一上升的直線。 (4)用途: 適用於調速範圍廣且需維持定速場合,如華德黎翁那德控制系統 中的直流電動機。 (二)分激式的特性及用途: (1)等效電路: (2)轉速特性:與外激式相似 運轉中若磁場突然斷路,則Φ=0、E b=0,轉速將增加到極大,而有飛脫之虞,因此需加裝保護設備。 (3)轉矩特性:與外激式相似

(4)用途: 分激電動機因轉速下降幅度極小,可視為定速電動機;而且可利用調整磁場電阻大小來改變轉速,因此又可視為調速電動機。 一般用於印刷機、鼓風機、車床。 (三)串激式的特性及用途: (1)等效電路: (2)轉速特性: ○1無載時:因I a=0,Φ=0,轉速相當高有飛脫之虞,故不可在無載 時運轉,且電動機與負載連接必須直接耦合不能使用皮帶,否則 可能因皮帶斷裂而有飛脫之虞。通常會加裝離心開關作保護。 ○2輕載時: Φ未飽和,ΦαI a 轉速n=V-I a(R a+R s)/KΦ,nα1/I a為一條雙曲線。 ○3重載時: Φ已飽和,Φ與I a無關為一定值 轉速n=V-I a(R a+R s)/KΦ,nαV-I a(R a+R s) 為一條下降直線。 (3)轉矩特性: ○1輕載時: Φ未飽和,ΦαI a 轉矩T=KΦI a→TαI a2為一條拋物線 ○2重載時: Φ已飽和,Φ與I a無關為一定值 轉矩T=KΦI a→TαI a為一條上升直線 (4)用途: ○1負載變動時I a,隨之改變,使轉速有相當大的變動,是為變速電 動機,速率調整率為正值。 ○2具有高轉速低轉矩,低轉速高轉矩的特性,因此有向電源取用恒 定功率的特性。 ○3主要用於需高啟動轉矩或高轉速的場合,如起重機、電車、果汁 機、吸塵器等。 (四)複激式電動機 1.積複激電動機: (1)等效電路: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直流电动机按励磁方式不同可分为他励、并励、串励和复励四种。下面一常用的他励和并励电动机为例介绍其机械特性、起动、反转和调速,他励和并励电动机只是连接方式上的不同,两者的特性是一样的。 直流电机的接线图 图是他励和并励直流电动机的接线原理图。他励电动机的励磁绕组与电枢是分离的,分别由励磁电源电压Uf和电枢电源电压U两个直流供电;而在并励电动机中两者是并联的,由同一电压U 供电。 并励电动机的励磁绕组与电枢并联,其电压与电流间的关系为: U=E+RaIa 即:Ia=(Ra为电枢电压) If= I=Ia+If≈Ia 当电源电压U和励磁电路的电阻Rf(包括励磁绕组的电阻和励磁调节电阻)保持不变时,励磁电流If以及由它所产生的磁通Φ也保持不变,即Φ=常数。 则电动机的转距也就和电枢电流成正比,T= KTΦIa= KIa这是并励电动机的特点。

当电动机的电磁转距T必须与机械负载转距T2及空载损耗转距T0相平衡时,电动机将等速转动;当轴上的机械负载发生变化时,将引起电动机的转速、电流及电磁转距等发生变化。,称为: n===-T=n0- 式中 并励电动机的起动与反转 并励电动机在稳定运行时,其电枢电流位:Ia=,因电枢电阻Ra很小,所以电动机在正常运行时,电源电压U与反电动势E近似相等。 在起动时,n=0,所以E=kEΦn=0。这时电枢电流及起动电流为Iast=,由于Ra很小,因此起动电流I ast可达额定电流IN的10~20倍,这时不允许的。同时并励电动机的转距正比于

电枢电流Ia,这么大的起动电流引起极大的起动转距,会对生产机械的传动机构产生冲击和破坏。 限制起动电流的方法就是在起动时的电枢电路中串接起动电阻Rst,见图。这时起动电枢中的起动电流的初始值为:Iast= 则起动电阻为:Rst=-Ra 一般:Iast=(1.5~2.5)IN 起动时,可将起动电阻Rst放在最大值处,待起动后,随着电动机转速的上升,再把它逐段切除。 注意:直流电动机在起动或工作时,励磁电路一定要保持接通,不能断开(满励磁起动)。普则,由于磁路中只有很小的剩磁,就有可能发生以下: 要改变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就必须改变电磁转距T的方向,可通过改变磁通Φ(励磁电流)或电枢电流Ia的方向实现。 并励电动机的调速 电动机的调速就是在同一负载下获得不同的转速,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由转速公式:n=可知常用的调速方式有调磁调速和调压调速两种。 9.5.1改变磁通Φ(调磁调速) 当保持电源电压U为额定值不变时,调节励磁电路的电阻,改变励磁电流If而改变磁通Φ。 由式n=-T可见,当磁通Φ减小时,n0升高了,转速降也增大了;但 与Φ2成正比,所以磁通愈小,机械特性曲线也愈陡,但仍有一定的硬度。见图

《机电传动控制》实验1-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

《机电传动控制》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实验方法测取直流并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二、实验内容 1、实验设备 1)、电源控制屏、D31直流数字电压电流表(2件)、D42三相可调电阻器、D44可调电阻器,挂箱排列顺序见图1-1。 2)、DD03导轨、测速发电机及转速表 DJ23校正直流测功机参数:I N=2.2A,P N=355W,n N=1500r/min,U fN=220A,R f=26Ω,R=2090ΩDJ15直流并励电动机参数:I N=1.2A,P N=185W,n N=1600r/min,U fN=220A,R f=57Ω,R=1387Ω 转速表DJ23 DJ15 DJ15直流并励电动机 电阻串联接法:旋钮在最大值时R=1800Ω电阻并联接法:旋钮在最大值时R=450Ω

图1-1实验挂件及顺序 D 42 D 31 (1) D 31 (2) D 44 电源控制屏 量程选择1000v 量程选择200m A 励磁电源 电枢电源

接线图

2、实验步骤 1)按上图接线。图中直流电动机M用DJ15,其额定电压U N=220V,额定励磁电流I fN<0.16A。校正直流测功机MG用DJ23,MG按他励发电机连接,在此作为直流电动机M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R f1选用D44的1800Ω阻值,R f2选用D42的900Ω串联900Ω共1800Ω阻值,R1用D44的180Ω阻值,R2用D42的900Ω串联900Ω再加900Ω并联900Ω共2250Ω阻值。接好线后,检查M、MG之间是否用联轴器直接联接好。 2)将直流并励电动机M的磁场调节电阻R f1调至最小值,电枢串联起动电阻R1调至最大值,接通控制屏下边右方的电枢电源开关使其启动,其旋转方向应符合转速表正向旋转的要求。 3)M启动正常后,将其电枢串联电阻R1调至零,调节电枢电源的电压为220V,调节校正直流测功机的励磁电流I f2为校正值(100mA),再调节其负载电阻R2和电动机的磁场调节电阻R f1,使电动机达到额定值:U=U N,I=I N,n=n N,此时M的励磁电流I f即为额定励磁电流I fN。 4)保持U=U N,I f=I fN,I f2为校正值不变的条件下,逐次增加负载电阻R2(减小电动机负载)。测取电动机电枢输入电流I a、转速n和校正电机的负载电流I F(由校正曲线查出对应电动机输出转矩T2)。共取数据5-6组,记录于表1-1中。 表1-1 U=U N= V I f=I fN= mA I f2= 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