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总结-二学位
油层物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油层:能储集油气、并能让油气在其中流动的多孔介质。
油藏:深埋在地下的油气聚集的场所。
油田:一个地区地下所有的油藏构成油田。
油藏流体:油藏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体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物质组成的整体。
相:体系中具有相同成分、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
如地层油和气为不通的两相。
组分: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
如天然气(C1、C2、C3、C4……)。
组成: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露点:温度一定,压力增加,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的压力。
泡点:温度一定,压力降低,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P-T相图:表示体系压力、温度与相态的关系图。
1单组分烃P-T相图⑴单组分烃P-T相图的特点①单一上升的曲线(饱和蒸气压线);②曲线上方为液相区,右下方为气相区,曲线上任意点为两相区;③C点为临界点,是两相共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点。
④随分子量的增加,曲线向右下方偏移。
单组分烃特点:泡点压力=露点压力。
⑵单组分烃p-v相图的特点随温度升高,由气→液时,体积变化减小;临界点C处:由气→液,体积没有明显的变化。
临界点处:气、液的一切性质(如密度、粘度等)都相同。
其压力、体积、温度记为:Pc、Vv、tc。
当t>tc时,气体不再液化。
2两组分烃相图特点:①为一开口的环形曲线;②C点为临界点,是泡点线与露点线的碰头点;③泡点压力≠露点压力⑴任一两组分混合物的相图陡位于两纯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曲线之间;⑵两组分的分配比例越接近,两相区面积越大;若两组分中有一个组分占绝对优势,则两相区面积相应变窄;相图向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线迁移;⑶两组分混合物的临界压力一般高于两纯组分的临界压力,临界温度居于两纯组分的临界温度之间;⑷两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别越大,临界点的轨迹线包围的面积越大。
3多组分烃相图特点:①为一开口的环形曲线;②C点为临界点;③PC线—泡点线,其左上方为液相区;④TC线—露点线,其右下方为气相区;环形区内为两相区。
油层物理第二章
一、油藏烃类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1.组成
油藏烃类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石蜡。石油和天然 气的化学组成主要是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主 要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及烃类与氧、硫、氮的化 合物。 在常温、常压下,CH4~C4H10的烷烃为气态,它 们是构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5~C16的烷烃为液态, 它们是构成石油的主要成分;C16以上的烷烃为固态, 它们是石蜡的主要组成部分。
2.相图种类
(1)立体相图 以P、V、T三个变量为坐标作图,即得立体相图。
(2)平面相图
固定一个参变量,改变其它两个参数,即可得到平 面相图。常用P—V图和P—T图。 (3)三角相图 适用于温度、压力一定,而组成变化的情况。
1.单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以C2H6为例介绍单组分的相态特征。
C
© ¨0.1MPa£ ¦ £ ¹ Á Ñ
(2)两组分相图的特点(任何两组分烃体系)
①临界点: a.②两相区: 混合物的临界压力都高于各组分的临界压力,混合物的临界温
b.随着混合物中较重组分比例的增加,临界点向右迁移(即向 度介于两纯组分的临界温度之间。 c. 混合物中哪一组分的含量占优势,泡点线或露点线就靠近 d. 两组分性质差别越大,则两相区面积越大。 两组分的分配比例愈接近,两相区的面积愈大;两组分中 重组分饱和蒸汽压方向偏移)。 a.b. 所有混合物的两相区都位于两纯分的饱和蒸汽压线之间; 哪一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线; 只要有一个组分占绝对优势,相图的面积就变得狭窄; CP C C2 CT
第一节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石油和天然气是多种烃类和非烃类所组成的混 合物。在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在 同一油气藏构造的不同部位或不同油气藏构造上同 一高度打井时,有的只产纯气,有的则油气同产。 在油气藏条件下,有的烃是气相,而成为纯气藏; 有的是单一液相的纯油藏;有的是油气两相共存, 以带气顶的油藏形式出现。在原油从地下到地面的 采出过程中,还伴随有气体从原油中分离和溶解的 相态转化等现象。
油层物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油层物理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掌握油层物理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于XX年XX月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油层物理实习。
本次实习在XX油田进行,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油层物理的基本知识,参与了油层物理实验,并参与了现场勘探工作。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油层物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油层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3. 熟悉油层物理现场勘探的基本流程和技术。
4.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油层物理基本理论学习实习期间,我学习了油层物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岩石学、流体力学、孔隙结构、渗透率、孔隙度等。
通过学习,我对油层物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实验和现场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油层物理实验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油层物理实验,包括岩石孔隙度测定、渗透率测定、岩石导电性测定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实验仪器,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并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 油层物理现场勘探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油层物理现场勘探工作。
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学习了现场勘探的基本流程,包括野外地质调查、测井资料解释、油层物理参数测定等。
通过现场勘探,我了解了油层物理参数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油层物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熟练掌握了油层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3. 了解油层物理现场勘探的基本流程和技术。
4. 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现场勘探,我了解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使我对油层物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实验和现场勘探中,我与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油层物理知识点梳理总结
油层物理知识点梳理总结⼀.定义1. 临界点:单组分物质体系的临界点是该体系两相共存的最⾼压⼒和最⾼温度。
2. 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批⽓泡时的压⼒(或温度)。
3. 露点:是指温度(或压⼒)⼀定时,开始从⽓相中凝结出第⼀批液滴时的压⼒(或温度)。
4. 接触分离(闪蒸分离):指使油⽓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变到某⼀特定温度、压⼒,引起油⽓分离并迅速达到平衡的过程。
特点:分出⽓较多,得到的油偏少,系统的组成不变。
5. 多级分离::在脱⽓过程中分⼏次降低压⼒,最后达到指定压⼒的脱⽓⽅法。
多级分离的系统组成是不断发⽣变化的。
6. 微分分离:在微分脱⽓过程中,随着⽓体的分离,不断地将⽓体放掉(使⽓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特点:脱⽓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的。
7. 地层油的溶解汽油⽐:把地层油在地⾯条件进⾏(⼀次)脱⽓,分离出的⽓体在标准条件(20度0.101MPa )下的体积与地⾯脱⽓原油体积的⽐值。
定义2:1m3的地⾯脱⽓油,在油藏条件下所溶解的⽓体的标准体积。
8. 地层油相对密度:地层温度压⼒条件下的元有的相对密度(=地层条件下油密度/4度的⽔密度)。
“原油相对密度”--表⽰地⾯油相对密度。
9. 地层油的体积系数: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脱⽓后的体积之⽐。
10. 地层油的两相体积系数:油藏压⼒低于泡点压⼒时,在给定压⼒下地层油和其释放出⽓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脱⽓后的体积之⽐11. 地层油的等温压缩系数:在温度⼀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随压⼒变化的体积变化率(P>Pb ) 12. 地层⽔的矿化度:表⽰地层⽔中⽆机盐量的多少,mg/L13. 地层⽔的体积系数:在地层温度、压⼒下地层⽔的体积与其在地⾯条件下的体积之⽐。
14. 地层⽔的压缩系数:在地层温度下,单位体积地层⽔的体积随压⼒变化的变化率 15. 地层⽔的粘度:反应在流动过程中⽔内部的摩擦阻⼒。
16. 渗透性:岩⽯中流体可以在孔隙中流动的性质。
油层物理2-3
•
Z 是用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实际气体PVT行为的关键。 是用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实际气体PVT行为的关键。 类似于相态方程中的平衡常数K (类似于相态方程中的平衡常数K)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3)压缩因子Z 的求取 压缩因子Z
实验测定 图版法
第2章3节
① 实验测定
在温度T 在温度T下,依据状态方程有: 依据状态方程有: 在低压P 在低压P0下:P0V0 = nRT 在压力P 在压力P下:PV = ZnRT
油层物理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二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本章内容
§1 §2 §3 §4 §5 §6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油气的分离与溶解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 地层水的高压物性 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参数应用
第2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3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天然气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极大的压缩性。 天然气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极大的压缩性。
→
Z = PV PV0 0
式中: 1at, 下的体积。 式中:P0=1at,V0为T、P0下的体积。 → 据此式可测得各种气体不同T、P下的Z。 据此式可测得各种气体不同T 下的Z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② 图版法
单组分气体: 单组分气体:Z-P图版 ——用实验测定的不同 ——用实验测定的不同T、P下的Z绘制 用实验测定的不同T 下的Z 混合气体: Z-Pr通用图版 混合气体: ——据对应状态原理用气体实测数据绘制 ——据对应状态原理用气体实测数据绘制
结论: 结论: PV Z = Zc ⋅ r r • 对比状态下,任何气体Z 相同: 对比状态下,任何气体Z 相同:
•
可用任意一种气体绘制Z 可用任意一种气体绘制Z-pr通用图版
油层物理总结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
4.渗透率 :Darcy公式,滑脱效应,测定 绝的原 渗透率K: 公式, 渗透率 公式 滑脱效应,测定K 理、条件及影响因素 5.饱和度 :概念、Swi、Soi、Sor,∑Si=100%、 饱和度S:概念、 饱和度 % 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 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 6.表征体积单元,物性参数平均值求法(算术平均、 表征体积单元,物性参数平均值求法 算术平均 算术平均、 表征体积单元 加权平均、按物理过程平均) 加权平均、按物理过程平均 7.胶结物:胶结物及胶结类型,敏感性(类型、敏 胶结物:胶结物及胶结类型,敏感性(类型、 胶结物 感性矿物),敏感性评价方法(速敏 水敏、盐敏、 速敏、 感性矿物 ,敏感性评价方法 速敏、水敏、盐敏、 酸敏) 酸敏
第二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1.油、气、水的高压物性:Bi、μi、Ci (i=o、g、w) 油 水的高压物性: 、 、 概念、确定方法、 概念、确定方法、影响因素 2.油:Rs、Bt概念、确定方法、影响因素 油 概念、确定方法、 3.气:Z概念、物理意义、确定方法、对应状态原 气 概念、 概念 物理意义、确定方法、 天然气组成的表示方法、相对密度、 理、天然气组成的表示方法、相对密度、天然气 偏差系数状态方程 4.水:Rw,特点(溶解了大量的盐)、矿化度、硬 水 特点(溶解了大量的盐)、矿化度、 )、矿化度 度、水型的分类和判断
第三章 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
4. 水驱油的非活塞性 , 珠泡效应 , 贾敏效应 多 水驱油的非活塞性, 珠泡效应, 贾敏效应(多 相渗流阻力大于单相的主要原因), 相渗流阻力大于单相的主要原因 , 微观渗流 机理→指进现象 机理 指进现象 5.相对渗透率曲线 : Ki、 Kri、 λi 、 M 、 fw 概念 , 相对渗透率曲线: 、 fw概念 概念, 相对渗透率曲线 、 λi、 Kri曲线测定 稳定法原理、步骤 ,影响因素、 曲线测定(稳定法原理 步骤),影响因素、 曲线测定 稳定法原理、 曲线特征及其应用
油田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油田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油田物理的基本概念1. 油田物理的定义油田物理是研究地下储层中岩石和岩石中的流体以及地质构造的物理性质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下储层中的地球物理现象和规律,以实现对油气藏的识别、评价和开发。
2. 油田物理的作用油田物理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获取地下储层的物理性质参数、获取地下储层结构信息、预测储层性质和油气分布,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
3. 油田物理的研究内容油田物理主要研究地下储层中的物理性质参数,包括地震地层参数、电性地层参数、密度地层参数等,以及地下储层中的构造、流体分布、孔隙度、渗透率等地质信息。
二、油田物理方法与技术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油田物理中常用的勘探方法之一,它通过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储层结构和地质信息。
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地震透射法等。
2. 电性勘探技术电性勘探技术是利用地下储层中不同岩石和岩石中的流体的电性差异来获取地下储层性质信息的一种勘探方法。
常用的电性勘探方法包括直流电法、交流电法、自然电场法、电磁法等。
3. 地震测井技术地震测井技术是通过井下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和反射,获取地下储层地震参数和地震信息的一种测井方法。
常用的地震测井技术包括时差测井、波速测井、波幅测井等。
4. 电性测井技术电性测井技术是利用井下测井仪器对地下储层的电性参数进行测量,以获取地下储层的电性信息的一种测井方法。
常用的电性测井技术包括自然伽马测井、电阻率测井、自感应测井等。
5. 重力测量和磁性测量技术重力测量和磁性测量技术是通过对地下储层的重力场和磁场进行测量,获取地下储层密度和磁性参数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6. 渗透率测量技术渗透率测量技术是通过对地下储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进行测量,以获取地下储层渗透率信息的一种测量方法。
常用的渗透率测量技术包括核磁共振测井、压力传导测井、重力传导测井等。
油层物理 第二章(孔隙度和孔隙结构)
最紧密排列的单模式 最疏松排列的单模式 砂质砾岩的双模式
碎屑岩原生孔隙的进一 步划分
洪积砾岩的复模式
单模式 双模式 复合模式
双模式
单模式
——
原 生 粒 间 孔 单 模 式
原生粒间孔——单模式
双模式原生粒间孔隙
原生粒间孔——复模式
复模式原生粒间孔
微毛细管孔隙 <0.0002
<0.0001
整个孔隙空间处于岩石固体表面分子引力范围,孔道 中流体被这一引力牢牢地吸附住,自然的压差下无法 使流体流动的孔隙,如粘土、页岩中孔隙
四、孔隙的组合关系分类 (1)孔隙 (2)孔喉
五、孔隙连通性分类 (1)连通孔隙
(2)不连通孔隙(孤立孔隙)
级别 特粗喉 粗喉 中喉 细喉 微喉
三、孔隙大小分类
孔隙类型 孔隙直径( mm ) 缝隙宽度(mm )
缝隙特征
超毛细管孔隙
>0.5
>0.25
流体在空隙中可由于重力作用自由流动,如未胶结或 胶结疏松的砂和砂砾中孔隙
毛细管孔隙
0.5~0.0002
0.25~0.0001
孔隙中流体在重力下不起作用,但在一定的压差下可 使流体运动,如砂岩中的孔隙
储层:溶洞、溶缝
井高角度构造溶蚀缝,半充填状充满原油
灰岩角砾
含油溶洞
岩溶角砾岩,残留溶洞含油
沙64井构造溶蚀立缝充填充满原油
沙47井5443m,构造裂隙半充填泥质
T403井高角度构造溶蚀缝
半充填状充满原油
S67 (5461.61-5461.91)纵向溶蚀扩大缝)2-5mm宽
裂缝、缝合线发光
溶洞、溶缝
石油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石油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二年。
二、培养目标石油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为已经获得第一学士学位并在油田工作的学员开设,本专业在全脱产的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适应能力强,掌握石油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学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与石油工程领域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油气钻井与完井、油气开发工程及油田化学领域的设计、施工以及初步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与石油工程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具有应用数学、地质学方法及系统的力学理论进行油气田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3.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方面的书刊,能起草本专业的文本等;4.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油气钻采工程设计和油气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5.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石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学位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藏物理、钻井工程、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基础、油田化学。
3.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认识实习、石油工程生产实习、石油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五、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最低总学分93.5 学分,其中理论教学71.5 学分,实践教学22 学分。
自主发展计划6 学分。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石油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八、自主发展计划学生应取得 6 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具体详见《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九、专业课程中英文对照制定人:夏宏南学院审定人:夏宏南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二年。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油气储层的物理性质1.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是指岩石在外部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连通性等。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和渗流性能。
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其大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流体在岩石中运移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孔隙结构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的形态和大小分布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岩石对流体的储集和运移能力。
孔隙连通性是指储层岩石孔隙之间的互相连接程度,对于流体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2.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饱和度、渗透率等。
油气的密度是指油气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地下的运移和驱替过程。
粘度是指液体的内摩擦力,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能力。
饱和度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空间中含有流体的比例,它直接影响着储层中的流体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储层流体在岩石孔隙中渗流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3. 储层的物理模型储层的物理模型是指将储层岩石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以便进行评价和预测储层的性质和行为。
常见的储层物理模型包括孔隙模型、细观模型、孔隙介质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储层的物理性质,为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油层物理测井技术1. 测井装备和工具油层物理测井是研究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的一种技术,主要通过在井孔中使用测井装备和工具来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
常见的测井装备和工具包括γ射线测井仪、自感应测井仪、声波测井仪、电阻率测井仪等。
这些测井装备和工具可以在井孔中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分析和评价储层的性质。
2. 测井曲线及解释测井曲线是指通过测井仪器在井孔中获取的物理数据所绘制出来的曲线,主要包括γ射线曲线、自感应曲线、声波曲线、电阻率曲线等。
油层物理学(复习)
砂岩储集岩的孔隙类型
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和裂隙。 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和裂隙。 粒间孔:砂岩中主要和普遍的孔隙类型。以此为主的岩石, 粒间孔:砂岩中主要和普遍的孔隙类型。以此为主的岩石, 通常孔喉大、渗透性好。经历成岩作用会有变化。 通常孔喉大、渗透性好。经历成岩作用会有变化。 溶蚀孔:岩石中易溶物质(如碳酸盐、长石、硫酸盐等矿物) 溶蚀孔:岩石中易溶物质(如碳酸盐、长石、硫酸盐等矿物) 的溶解形成,其类型与溶蚀组分密切相关。 的溶解形成,其类型与溶蚀组分密切相关。具溶蚀孔隙的砂 岩储集性变化大,主要取决于溶蚀孔隙和喉道的大小、分布 岩储集性变化大,主要取决于溶蚀孔隙和喉道的大小、 以及连通性;孤立的溶孔不会改善渗透能力。 以及连通性;孤立的溶孔不会改善渗透能力。 微孔隙:粘土矿物间、杂基内有大量的微孔隙。其特征常常 微孔隙:粘土矿物间、杂基内有大量的微孔隙。 是高比面、小孔径;低渗透性和高含水饱和度。 是高比面、小孔径;低渗透性和高含水饱和度。 裂隙:对储集空间的贡献一般不大, 裂隙:对储集空间的贡献一般不大,但它将提高任何一种储 集岩的渗滤能力。 集岩的渗滤能力。
(2)厚度加权平均法
φ =
孔隙度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曲线
∑
n
i=1 n
φ hi
hi
∑
i=1
∑
φ =
n
2. 油层的平均孔隙度
j =1
φ jS
S
j
第二节 储集岩的孔隙度 影响岩石孔隙度大小的因素
碎屑岩
1.岩石的矿物成份(成分比例、抗风化性、 1.岩石的矿物成份(成分比例、抗风化性、稳 岩石的矿物成份 定性、颗粒形状) 定性、颗粒形状) 2.粒度和分选性 2.粒度和分选性 3.胶结物含量 胶结物含量、 3.胶结物含量、成分及胶结类型 4.埋藏深度 4.埋藏深度
油层物理期末总结
油层物理期末总结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首先学习了油层物理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油层物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井仪器在钻井过程中进行物理测量,然后利用测井曲线来反演地下储层的性质。
关于物理测井的基本概念,我学习了测井响应、储层参数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以及测井曲线的解释和分析。
接着,我学习了物理测井中常用的测井工具与测井曲线。
在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解了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储层参数与测井测量之间的联系。
我了解了测井仪器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包括电测井、声测井、密度测井和中子测井等。
同时,我还学习了电阻率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测井、密度测井和中子测井等测井曲线的解读方法。
通过对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判断地层的性质,包括岩性、含油岩层的厚度和产能等。
除此之外,我还学习了测井曲线的处理、解释与应用。
测井曲线的处理包括曲线的校正、滤波和拉平等,以确保曲线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而测井曲线的解释则需要根据储层类型和地层特征来解读曲线的变化,以获取关于储层的信息。
最后,我学习了测井曲线在油层开发和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测井数据可以用于确定井筒、评价储层、计算储量等,对油田的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学期的实验环节对我对油层物理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测井仪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测井曲线的形成原理与测量过程。
同时,实验还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我更加熟悉和掌握了测井的技术与方法。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油层物理学习使我对油层物理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油层物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我可以对地下储层的性质进行准确的解读和评价,为油田的开发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实验和实践,我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能够更好地应用油层物理知识,为石油地质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油层物理2
名词解释1 溶解系数:当温度一定是,每增加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解气量的增加值。
2 溶解度: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解的气体的数量。
3 压缩系数: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天然气气体的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4 压缩因子:在给定温度压力的条件下,实际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与理想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
5 比面:单位体积岩石内所有孔隙的内表面积。
6 粒度组成: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的含量.通常用质量百分数表示.7 综合弹性压缩系数:指单位体积油藏岩石,当压力降低一个MPa时,由于岩石孔隙体积的缩小,其中流体的膨胀,总共排出的液量。
8 渗透率: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
9 气体滑动效应:对液体:由于固—液分子间力大,孔隙壁面液体分子的流速为零。
对气体:孔隙壁面上气体分子的流速不为零(气—固分子间力小,加上邻层气体的动量交换)。
10 饱和度(束,残):岩石孔隙中流体所占的体积分数。
储层岩石孔隙中束缚水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束缚水饱和度。
储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11 界面张力:作用于界面单位长度上的收缩力12 润湿:指液体在分子力作用下在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
13 反转和滞后:由于活性物质的吸附,使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发生改变的现象成为润湿反转。
由于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而使润湿角发生改变的现象。
14 珠泡效应:简答题一油气的分离方式:油气分离的方式:接触分离、多级分离、微分分离。
⑴接触分离(一次脱气、闪蒸脱气)指使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瞬时变到某一特定温度、压力,引起油气分离的过程。
特点:分出气较多,得到的油偏少,系统的组成不变。
⑵多级脱气:指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最后达到指定压力的脱气方法。
特点:分出的气量较少,获得的地面油量较多(其中轻质成分含量多)。
⑶微分脱气:指分离级数无限多的多级脱气。
当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油藏中的油气分离过程接近于微分脱气。
油层物理(第二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24、下图1-1为两岩样的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请画出与之对应的粒度组成分布曲线,标明坐标并对曲线加以定性分析。
Log d iWWi图1-1 两岩样的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答:粒度组成分布曲线表示了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数,可用它来确定任一粒级在岩石中的含量。
曲线尖峰越高,说明该岩石以某一粒径颗粒为主,即岩石粒度组成越均匀;曲线尖峰越靠右,说明岩石颗粒越粗。
一般储油砂岩颗粒的大小均在1~0.01mm 之间。
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也能较直观地表示出岩石粒度组成的均匀程度。
上升段直线越陡,则说明岩石越均匀。
该曲线最大的用处是可以根据曲线上的一些特征点来求得不同粒度属性的粒度参数,进而可定量描述岩石粒度组成的均匀性。
曲线A 基本成直线型,说明每种直径的颗粒相互持平,岩石颗粒分布不均匀;曲线B 上升段直线叫陡,则可看出曲线B 所代表的岩石颗粒分布较均匀。
30、孔隙度的一般变化范围是多少?常用测定孔隙度的方法有哪些?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根据我国各油气田的统计资料,实际储油气层储集岩的孔隙度范围大致为:致密砂岩孔隙度自<1%~10%;致密碳酸盐岩孔隙度自<1%~5%;中等砂岩孔隙度自10%~20%;中等碳酸盐岩孔隙度自5%~10%;好的砂岩孔隙度自20%~35%;好的碳酸盐岩孔隙度自10%~20%。
3)岩石孔隙度的测定方法有实验室内直接测定法和以各种测井方法为基础的间接测定法两类。
间接测定法影响因素多,误差较大。
实验室内通过常规岩心分析法可以较精确地测定岩心的孔隙度。
4)对于一般的碎屑岩 (如砂岩),由于它是由母岩经破碎、搬运、胶结和压实而成,因此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排列方式、分选程度、胶结物类型和数量以及成岩后的压实作用(即埋深)就成为影响这类岩石孔隙度的主要因素。
44、试推导含有束缚水的油藏的综合弹性系效计算式)(w w o o f C S C S C C ++=*φ其中:*C ——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fC ——岩石的压缩系效; oC ——原油压缩系效; w C ——地层水压缩系效;oS 、wiS ——分别表示含油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
油层物理2
气藏气、油藏气和凝析气藏气。
若按井口流出物中C5或C3以上液态烃含量多 少划分
干气:每一标准立方米井口流出物中, C5以上重烃 液体含量低于13.5厘米3的天然气。 湿气:每一标准立方米井口流出物中,C5以上重烃液 体含量超过13.5厘米3的天然气。 富气:每一标准立方米井口流出物中,C3以上烃类液 体含量超过94厘米3的天然气。 贫气:每一标准立方米井口流出物中,C3以上烃类液 体含量低于94厘米3的天然气。
天然气的组成一般有三种表示方 法,即重量组成、体积组成和摩尔组 成。常用的摩尔组成表示如下:
Yi =
Ni
∑N
i =1
N
×100 %
i
二、天然气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 程 可表示为: 可表示为: 范得瓦尔方程: 范得瓦尔方程: 或
pV = nRT
n2a p + 2 (V − nb) = nRT V
图2-1-15 逆行凝析气的相图
图2-1-16 湿气相图
5.干气 干气
其相图如图2-1-17所示,干气的特点是, 不论在地下条件还是在分离器条件下,它都处 于该混合物的两相区之外,即在地下和地面都 没有液体形成。
图2-1-17 干气相图
表 2 - 1 - 2 不同类型油气的液态烃比重及油气比含量 油气类型 低收缩原油 高收缩原油 逆行凝析气 湿气 干气 液态烃比重 >0.802 0.802-0.739 0.780-0.739 >0.739 原始油气比(标准立方米/立方米) <178 178-1425 1425-12467 10686-17810 >18000
当Z值大于1时,即实际气体较理想 气体难于压缩;当Z值小于1时,即实际 气体较理想气体容易压缩;当Z值等于1 时,则实际气体成为理想气体。
油层物理考前重点总结
第一章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1储层烃类系统的相态储层流体物性天然气地层水原油的高压油气的溶解与分离储层流体的特点:(1)高温高压,且石油中溶解有大量的烃类气体(2)随温度、压力的变化,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同时会出现原油脱气、析蜡、地层水析盐或气体溶解等相态转化现象。
2烃类物质的组成是内因温度、压力是外因➢按流体的组成及相对密度的分类:(1)气藏:以干气CH4为主,含有少量乙烷、丙烷和丁烷。
➢(2)凝析气藏:含有甲烷到辛烷(C8)的烃类,在地下原始条件是气态,随着地层压力下降,或到地面后会凝析出液态烃。
➢(3)临界油气藏:有时也称为挥发性油藏。
其特点是含有较重的烃类。
➢(4)油藏:常分为带有气顶和无气顶的油藏,油藏中以液相烃为主。
不管有无气顶,油中都一定溶有气。
➢(5)重质油藏:又称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相对密度大是该类油藏的特点。
➢(6)沥青油砂矿:相对密度大于1.00,原油粘度大于10000(mPa·s)者。
3双组分体系相图的特点:从低收缩油、高收缩油、凝析气、湿气至干气,油气混合物的相图有如下变化:(1) 临界点从右向左转移,这一规律与双组分体系是一致的;(2) 相图面积逐渐变小,油的两相区较开阔,气的两相区较狭窄;(3) 等液量线由在露点附近密集转变为在泡点线附近密集4亨利定律的物理意义:温度一定,气体在单位体积液体中的溶解量与压力成正比适用条件分子结构差异大、不易互溶的气液体系单组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2.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及其影响因素①天然气的组成天然气中重质组分愈多,相对密度愈大,其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也愈大。
②石油的组成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同一种天然气在轻质油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重质油中的溶解度。
③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天然气的溶解度下降④压力随着压力的升高,天然气的溶解度增大。
⑤脱气方式一次脱气测得的溶解度大,微分脱气小。
⑥在溶解过程中,天然气和石油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的大小,影响气体的溶解度。
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
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名词解释1、岩⽯中未被矿物颗粒、胶结物或其它固体物质填集的空间称为岩⽯的孔隙空间。
岩⽯孔隙空间,最主要的构成是孔隙和喉道。
岩⽯颗粒包围着的较⼤空间称为孔隙,⽽仅仅在两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
2、粒间空隙:砂岩为颗粒⽀撑或杂基⽀撑,含少量胶结物,在颗粒问的孔隙称为粒间孔隙。
3、溶蚀空隙:指沉积过程及成岩后由于溶解作⽤所形成的孔隙4、收缩孔隙由于沉积物的收缩作⽤⽽形成的孔隙。
5、孔隙度为岩⽯孔隙的总体积与岩⽯总体积之⽐,常⽤百分数表⽰。
6、绝对孔隙度是指岩⽯中未被碎屑物质或填隙物充填的空间与岩⽯总体积之⽐。
7、连通孔隙度是指岩⽯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8、岩⽯的有效(含烃)孔隙度是指岩⽯中烃类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岩⽯的有效(含烃)孔隙度仅是连通孔隙度中含烃类的哪⼀部分。
9、流动孔隙度是指岩⽯中能够在⼀般压差下流动的哪⼀部份液体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可随压差不同⽽改变。
10、理想介质,是指由等直径或⼏种等直径的球形颗粒组成的岩⽯。
11、实际平均速度:流体在砂层中只是在其中的孔隙通道内流动,因此流体通过砂层截⾯上孔隙⾯积的速度平均值u反映了该砂层截⾯上流体流动真实速度的平均值。
12、渗流速度(假想速度):设想流体通过整个岩层横截⾯积(实际上流体只通过孔隙横截⾯积),此时的流体流动速度称为渗流速度υ。
13、对⽐⽓体和流体流动,⽓体在孔道中的流动特征称之为⽓体在管壁上的滑脱现象。
亦称为克林贝格效应(Klinkenberg14、岩⽯的颗粒组成或称粒度组成,是指构成岩⽯的各种⼤⼩不同的颗粒含量,以百分数表⽰。
15、静弹性模量:它定义为岩⽯承受应⼒后所形成的应⼒—应变曲线的斜率。
16、泊松⽐:定义为岩⽯受⼒后的⽔平应变(径向应变)和垂直应变(轴向应变)之⽐。
17、抗张强度:定义为岩⽯受⼒后发⽣裂开时的强度。
18、抗压强度:它定义为岩⽯承受压应⼒⽽被压碎时的强度,19、对于油⽓储集层来说,油所占的体积、⽓所占的体积以及⽔所占的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分别称为含油饱和度So、含⽔饱和度Sw、含⽓饱和度Sg。
油层物理(第二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24、下图1-1为两岩样的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请画出与之对应的粒度组成分布曲线,标明坐标并对曲线加以定性分析。
Log d iWWi图1-1 两岩样的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答:粒度组成分布曲线表示了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数,可用它来确定任一粒级在岩石中的含量。
曲线尖峰越高,说明该岩石以某一粒径颗粒为主,即岩石粒度组成越均匀;曲线尖峰越靠右,说明岩石颗粒越粗。
一般储油砂岩颗粒的大小均在1~0.01mm 之间。
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也能较直观地表示出岩石粒度组成的均匀程度。
上升段直线越陡,则说明岩石越均匀。
该曲线最大的用处是可以根据曲线上的一些特征点来求得不同粒度属性的粒度参数,进而可定量描述岩石粒度组成的均匀性。
曲线A 基本成直线型,说明每种直径的颗粒相互持平,岩石颗粒分布不均匀;曲线B 上升段直线叫陡,则可看出曲线B 所代表的岩石颗粒分布较均匀。
30、孔隙度的一般变化范围是多少?常用测定孔隙度的方法有哪些?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根据我国各油气田的统计资料,实际储油气层储集岩的孔隙度范围大致为:致密砂岩孔隙度自<1%~10%;致密碳酸盐岩孔隙度自<1%~5%;中等砂岩孔隙度自10%~20%;中等碳酸盐岩孔隙度自5%~10%;好的砂岩孔隙度自20%~35%;好的碳酸盐岩孔隙度自10%~20%。
3)岩石孔隙度的测定方法有实验室内直接测定法和以各种测井方法为基础的间接测定法两类。
间接测定法影响因素多,误差较大。
实验室内通过常规岩心分析法可以较精确地测定岩心的孔隙度。
4)对于一般的碎屑岩 (如砂岩),由于它是由母岩经破碎、搬运、胶结和压实而成,因此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排列方式、分选程度、胶结物类型和数量以及成岩后的压实作用(即埋深)就成为影响这类岩石孔隙度的主要因素。
44、试推导含有束缚水的油藏的综合弹性系效计算式)(w w o o f C S C S C C ++=*φ其中:*C ——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fC ——岩石的压缩系效; oC ——原油压缩系效; w C ——地层水压缩系效;oS 、wiS ——分别表示含油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
油层物理第二章
烷烃 固态半固态 石蜡、沥青质的主要成分
一、油气藏烃类化学组成和分类
2、油气藏类型 据流体组成和流体相对密度(specific gravity):
气藏(gas reservoir) 以C1为主,占85%以上,C2~C4较少,地下均为气态,地面可 能有油产出。 凝析气藏(gas condensate reservoir)
气液两相区
三、单、双、多组分体系相态特征
(2)相态特征
<静态特征>
点的特征 ➢ 临界点C
dew-point bubble-point curve
露、泡点线、等液量线交点;
非两相共存的最高T、p点。
➢ 临界凝析压力点Cp:两相共存最高压力点; ➢ 临界凝析温度点CT:两相共存最高温度点。
临界点位置特征 取决于体系的组成和组分的性质。
储层流体特点 因地下为高温高压,流体地下性质与地面性质差异很大(地层油中溶解了 大量天然气,地层水中溶有大量盐类物质)。 在从地下采至地面的过程中,流体的压力、温度不断降低,各种物理及物 理化学变化会相伴发生,并使油气的性质及存在状态发生变化。
➢原油脱气、体积收缩(shrinkage)、原油析蜡。 ➢气体体积膨胀,凝析出油(反凝析)。 ➢地层水析盐(高含盐度saltiness)。
condensation)的分析
一、油气藏烃类化学组成和分类
1、油气藏烃类化学组成 油气的主要成分:烃类化合物(hydrocarbon)。 主要元素:C 、H、O、N、 S 及微量元素(金属、其它非 金属)。 化合物包括:烷烃(CnH2n+2)、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烃类和 含O、N、S 化合物的非烃(胶质、沥青质)化合物。 重烃(大分子烃)含量,o ,o ,油越稠。
一、油气藏烃类化学组成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掌握达西公式(一维线性)的表达式、单位,如何利用达 西公式求产量、求渗透率等。掌握达西实验测渗透率的三 个条件。
3、掌握气测渗透率大于液测渗透率的原因:气体滑动效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1、掌握孔隙结构、孔隙、喉道、配位数、迂曲度的定义
第四节 油藏岩石的压缩系数 1、掌握岩石的压缩系数、综合压缩系数、弹性采油量、弹性
第一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1、掌握油藏流体的特点,烃类主要组成 2、掌握临界点、泡点、露点(压力)的定义 3、掌握画出多组分体系的相图,指出其特征线、点、区,
并分析不同类型油藏开发过程中的相态变化; 5、掌握接触分离、多级分离、微分分离的定义; 6、掌握油田常用的分离方式及原因
1. 掌握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相对密度、体积系数、两相体积系 数、等温压缩系数的定义
2. 掌握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粘度等参数压力的变化 规律
7、掌握地层水的水型 8、地层水体积系数、压缩系数、粘度的定义
作业题:20,(1)-(3),25
第二章 内容小结
第一节 砂岩的骨架性质 一、砂岩的骨架性质 1、掌握砂岩的粒度组成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常用的筛析
法、沉降法)的基本原理
二、岩石的胶结物及交接类型 1、掌握不同类型胶结物的特点及对储层和开发的影响 2、常见的胶结类型有哪几种?如何按照胶结强度、孔隙度大
作业:12,13,14,15
第四章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内容小结
1、掌握采收率、驱油效率、波及系数、流度、流度比的定 义 3、影响波及系数、采收率的因素有哪些? 4、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有哪些? 5、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Co2混相驱、稠油热采的原 理。
采收率的定义及表达式 2、掌握综合压缩系数、弹性采油量、弹性采收率的计算
第五节 储层流体饱和度 1、掌握储层流体饱和度、束缚水、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
残余油饱和度的定义 2、掌握地质储量的计算
作业:3,7
例题: 某油藏含油面积A=10.0km2,油层有效厚度h=10m,孔隙度
φ=0.2,束缚水饱和度Sw=40%,地面脱气原油密度 ρo=800kg/m3,原始压力Pi=15MP,泡点压力Pb=10MP,原始 压力及泡点压力下原油的体积系数Boi=1.2,Bob=1.22;Pi与 Pb间岩石及束缚水的压缩系数分别为Cf=4.0×10-4/MPa, Cw=1.5×10-3/MPa。求: 求:(1)该油藏的地质储量;
2. 掌握判断岩石润湿性的方法,列举三种 3. 掌握不同润湿情况下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分布;驱替过
程,吸吮过程的定义 4. 掌握毛管力的定义、公式
第三章 内容小结
1. 掌握油藏流体界面是过渡带的原因 2. 掌握如何应用毛管力曲线判断岩石物性? 3. 掌握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的定义:与1的关系 4. 掌握相对渗透率曲线及其特征点,绘制 5. 掌握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计算含水率。
(2)该油藏的综合压缩系数; (3)该油藏的弹性采收率;
例题2: 一柱状岩心长5cm,直径2cm,用粘度为1mPa.s的
盐水通过该岩心,加在岩心两端的压差为0.05MPa, 测得的流量为18.84ml/m(毫升/分),求该岩心的渗透 率。
第三章 内容小结
1. 掌握吸附、润湿、斑状润湿、混合润湿、润湿反转的定 义;掌握静润湿滞后、动润湿滞后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