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练习(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练习(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文本一: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注】桃茢:桃杖与扫帚。

古代用以毕邪除秽,(选自《论佛骨表》韩愈(唐代),有删改)文本二: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然香臂顶供养者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上得表,大怒,出示宰相,将加愈极刑。

裴度、崔群为言:“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

”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

自战国之世,老、庄与儒者争衡,更相是非。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华阳国志》(含答案)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华阳国志》(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华阳国志》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长文,字德俊。

父颙,字伯元,犍为太守。

长文天姿聪警,高畅敏识,治五经,博综群籍。

弱冠,州三辟书佐。

丁时兴衰,托疾归家,察孝廉,不就,遂阳愚。

尝绛衣绛帽,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

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刺史胡罴辟从事祭酒,长文阳发狂疾,步担走出门。

罴累遣教请还,终不顾。

还家养母,独讲学。

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

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

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

长文才鉴清妙,泛爱广纳,放荡阔达,不以细宜廉介为意,亦不好臧否人物。

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察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

元康初,试守江原令。

县收得盗马贼及发冢贼,长文引见诱慰。

时适腊晦,皆遣归家。

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

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

”群吏惶遽,争请,不许。

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

”将丧去官,民思其政,时人爱而敬之。

大将军梁王彤及诸府并辟,长文曰:“吾从其先命者。

”遂应肜招,为从事中郎。

诸王公卿慕其名,咸与之交。

愍怀太子死于许下,博士、中书论虞祔之礼①。

长文议:“虞祭宜还东宫,以继太子者为主;配食②于颍川府君。

”皆施行。

除洛阳令,长文见彤曰:“主者不庶几③,奏长文为洛阳令。

”彤笑答曰:“卿乃不庶几,非主者也。

”固辞不拜。

益州乱,拜蜀郡太守,暴疾卒。

时年六十四。

(节选自《华阳国志》)[注]①虞祔之礼:虞祭与祔祭,虞为葬后之祭,祔为合于先祖庙之祭。

②配食:有功于国家的人,附祀于庙。

③庶几: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B.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C.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D.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指察举,与《答司马谏议书》“终必不蒙见察”中的“察”词义不同。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乙]
荀崧①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②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③将士,且战且前,及入鲁阳山获免④。自诣⑤石览乞师;又为⑥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节选自《晋书·列女·荀灌》,有删改)
【乙文】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①,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②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明史·张溥传》)
【注①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②斋:书房或学舍。
1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甲]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乙文庄周以比喻的方式阐明拒绝的理由,其实庄周的志趣是回归自然,逍遥自得。
10.《逍遥游》塑造了积极进取的鲲鹏的形象,这是否与道家思想矛盾?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甲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C.《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余拏.一小舟拏:(2)雾凇沆砀..沆砀: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梁衡评价此二文为“秋月冬雪两轴画”。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苏轼、张岱是如何描绘秋之月景与冬之雪景的。

4.这两篇短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弛.担持刀弛:(2)意暇.甚暇:(3)屠暴.起暴:(4)乃悟前狼假寐.寐: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少时.学而时.习之B.一狼径去.相委而去.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专题04: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 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 齐、楚之交善, 惠王患之, 谓张仪曰:“吾欲伐齐, 齐、楚方欢, 子为寡人虑之, 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 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 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 敝邑欲伐之, 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 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 方六百里。

若此, 则是北弱齐, 西德于秦, 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 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 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 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 陈轸后见, 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 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 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 是楚孤也, 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 后责地, 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 北绝齐交, 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 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 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 秦使人使齐, 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 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 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 楚王大怒, 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 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 与之伐齐,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 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 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 仅以救亡者, 计失于陈轸, 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 正角的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 “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练习(含答案)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

”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

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

宜阳不拔,秦王耻之。

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

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

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

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材料二:秦伐宜阳。

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

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

”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

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

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

舍之,王勿据也。

韩侈之知,于此困矣。

”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旦,即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留有“周公吐哺”的佳话。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50篇(答案解析加译文版)战马记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战马记[明]罗洪先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

②绐(dài ):欺骗。

2024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

后做舍人②,又得琴一张,乃越琴也。

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

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

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注]①夷陵:地名。

②舍人:官名。

③萧然:悠闲,潇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

C.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D.两篇选文都以写青山绿水为主,目的都是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4.从选文来看,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那么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1.阅读《三人成虎》一文阅,回答后面的问题:庞恭与太子将质于①,谓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之去③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

后太子罢质,庞恭从反,竟不得见⑦。

(《非子•储说上》)【注解】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国大臣庞恭,将要陪太子到国去作人质。

庞恭:国大臣。

质:做人质。

:国国都,在今市。

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③去:距离。

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

议:议论。

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

臣:庞恭自称。

⑤愿:希望。

⑥谗言:坏话。

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王。

竟:最终。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② 信之乎()②愿王察之()③庞恭从反()④后太子罢质()⑵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何不试之以足(《人买履》)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三人言市有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幼时记趣》)4.成语“三人成虎”就是来源本篇,请根据你对文章容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拏一小舟()(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客此()2.请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本文结尾借舟子之口说作者“痴”,舟子的话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你觉得作者痴迷于什么?答: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湖心亭看雪》和弘景的《答中书书》都是景中含情,但二者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五柳先生传【东晋】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天氏之民欤?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B.造饮辄尽造:到C.曾不吝情去留去:离开D.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的样子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因以为号焉不以物喜B.亲旧知其如此其真无马邪C.既醉而退学而不思则罔D.无怀氏之民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廖永忠传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

从永安迎太祖于,年最少。

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太祖嘉焉。

从下,战鄱阳湖。

敌将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

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

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

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

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

至,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

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

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

黎明,蜀人始觉。

上下夹攻,大破之。

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

永忠帅舟师直捣,次铜锣峡。

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

初,林儿在,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及宪为相,永忠与相比。

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注】舁:音yú;带,载。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常遇春射走之(2)次铜锣峡(3)故止封侯而不公(4)永忠与相比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俟和至,乃受降乃与和分道进B.又以六舟深入搏战永忠以功大得免C.期会于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D.复旋绕而出故止封侯而不公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2)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5.文中的廖永忠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题记》)乙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②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③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敛棺椁④皆所未具。

公怃然⑤,即彻宴席,厚赒⑥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①〔缞绖(cuīdié)〕丧服。

②〔亟(jí)〕急迫地。

③〔寓居士人〕指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④〔赗(fèng)敛棺椁〕指下葬用的物品。

⑤〔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

⑥〔赒(zhōu)〕救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杂然而前者:(2)文正公守邠州守: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翻译:(2)即彻宴席,厚赒给之翻译:3.在古汉语中,“毕”有下面三个解释,文中“使毕其事”中“毕“的意思是。

(填序号)①轻快,敏捷。

②完成,结束。

③全部,全都。

4.甲文中“太守”与“滁人”同乐,乙文中“文正”,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灭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王色挠,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王》比较阅读答案】《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王》比较阅读答案。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

未至身,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王,王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王》)【注释】①[樊於期]国将领,因得罪王逊到燕国。

②[武阳]人名,又名舞阳,充任荆轲出使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

⑧[绝]挣断。

⑨[还]通“环”,绕。

⑩[卒]“猝”,突然。

⑾[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2)使毕使于前。

译文:4.下列对【甲】【乙】两文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