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回族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回族形成为例谈对民族形成一般规律的理解

说起民族,不得不说说其形成。因为,民族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形成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但随着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从氏族发展到民族就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以下我将从回族的形成进程中理解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相关文献和资料上查得,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回族称为,只有回民称呼。回民泛指一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无论昰中国人、外国人,无论你是汉族人、维吾尔族人、满族人、蒙古族人统称为回民。这与伊斯兰教的古时称谓有关。在中国,伊斯兰教称谓回教,信仰回教的人就称为回民。过去是别人这样称呼,慢慢的,穆斯林也就称呼自己昰回民。例如,蒋介石就曾说过“回民昰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民”。观点偏颇,但昰含有一定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十年代,当时的政务院明令行文,认为回教的称谓与世界各国的称谓不同,要改。所以,伊斯兰教在此才成为官方的称谓。还是五十年代,国家在统计民族時,将信仰回教的民众统统划成回族。回族才正式称为所谓56个民族的一员。

回回人随着全国统一的实现而出现大分散、小聚居局面。例如河西地区,包括今宁夏、张掖、酒泉一带,回回人就很密集。因为这里在元代既是重要的镇戍、屯田区域、又是从西域进入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故落籍的回回人便越来越多。忽必烈时虽曾下令签发过这一带的“回回军”,但终元一代并未见减少。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赡思丁长子纳速刺丁晚年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其子孙就有分别落籍宁夏和陕西的。云南昆明、大理一带,也是回回人分布较集中的重要区域。他们大都是蒙哥至忽必烈统治时移入的。及赛典赤·赡思丁供职云南后,又不断增多,后遂蔚为大族。此外,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也有较集中的分布。

散居在各地的回回人,因信仰伊斯兰教关系,他们往往自成村落,聚居于礼拜寺附近,形成大量的回回村、回回营、回回屯。在城市中,则逐步出现回回人居住的街区。从而使人口分布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各地回回人正是依靠着这样的格局维持着彼此间的联系。他们实际上仍然有“共同地域”。由于回回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又都共同信仰伊斯兰教,随着岁月的推移,往来更加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也不断得到加强,并逐步产生共同的利害关系,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所谓“天下回回是一家”,“回回见面三分亲”,回回“行责居送,千里不持粮”的说法,就是这种心理状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反映。回回

人对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兴趣,与此也有一定联系。

回回人初到中国,他们大都讲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来国家固有的文化传统。名字大都仍由带有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音译,如马哈木·牙老瓦赤、扎马刺丁、赛典赤赡思丁、马合木、阿里、伊思马因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但由于居住分散,大多数人长期与汉族人民杂居共处,久而久之,其后裔便逐渐学会汉语,并“舍弓马而诵诗书”,接受汉族儒家思想,提倡讲求儒家经典,尊崇忠孝仁爱等伦理观念,喜爱汉族的诗、词、赋、曲。回回民族的主要成分,最初虽然大多数都是外来成分,但在其形成过程中,也曾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成分。回回对汉族成分的吸收,主要反映在通婚上。通婚形式,从有关记述看,大多数是回男娶汉女。这一婚姻形式,早在唐、宋时期就已产生。13世纪初年,回回人大批涌入中国时,因多数人都是被签发东来的“回回军”或“回回工匠”,故当其在中国定居后,便通过娶汉女为妻的办法,将她们吸收进回回民族中。除吸收汉族外,也吸收维吾尔和蒙古等各族成员。10—12世纪时居住于开封地区的犹太人,15世纪初年移居于山东德州的菲律宾人以及原居于青海化隆卡力岗一带的藏民,后也相继被吸收入回回民族之中。

至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回族形成的分子构成:

1、初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华经商、传教定居的人。

古称藩客。历史的演变,这部人因为统治阶级的强制或者自身繁殖的需要,与汉族通婚。当然,先辈们的通婚由于自身信仰的坚定,婚姻的另一方也坚定的称为穆斯林。不像现在,本身的信仰就薄弱或者沒有,一通婚就彻底改变了。人类学家通过DNA,发现中国南方的汉族在血缘还沒有北方的回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血缘相近就是这个道理。

2、唐宋因为西域战争或者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来华的中亚地区的战士。这里的中亚是指现在的巴基斯坦等操突厥语的地区。他们定居后通婚也慢慢的繁衍到今天。例如,在河南博爱流传的穆斯林救唐王的故事,是这类人群的缩影。

3、蒙古西征带回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西域人。中国穆斯林对蒙古政权非常的好感,认为在那時回回遍天下。但是,整个伊斯兰文明的动荡也源于蒙古铁蹄践踏了当时的伊斯兰的中心,屠杀无数穆斯林。这时的蒙古人从统治的需要,启用了穆斯林驻守各地。

4、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在古代及近代,由于先辈们的宣教和各种因素,很多汉族皈依伊斯兰教。这种实例很多。例如在安徽寿县的堰口镇,陶姓回民昰望族,但是当地和汉族陶姓古时一家。解放后,信仰伊斯兰教的昰回族,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昰汉族。在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的鲁姓汉族、王姓汉族和回族的马姓、海姓也存在这样情形。

5、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例如满族、壮族羌族等。

很多回族在强调种族的時侯,实际上他可能就是汉族或者其他民族,至少,他的血液中流淌着汉族的血液。这是历史事实。

在民族形成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是人们共同体,直到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出现,才形成了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从部落发展成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普遍形式,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村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而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与其他民族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连片扩大、经济交换加强、心里融通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血缘为纽带,地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了回族。所以回民族既不是“外来回回人”的综合体,也不是国内任何一个民族的“分支”,而是外来回回人,融合国内汉、维、蒙等多种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