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做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这样做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
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常常是通过劝说来完成的。劝说就是以语言方式和适当方法,综合运用多种信息,通过理性的阐述,以非强制手段达到影响别人观念或原有态度的活动。劝说需要掌握一定的艺术与技巧。
一、劝说前的准备
1.教师要了解劝说对象。虽然教师整天要与学生打交道,但平时教师看到的往往只是学生的表面现象,学生内在的东西常常需要长期深入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才能了解。进一步说,即使教师对劝说对象非常了解和熟悉(包括内心世界的掌握),由于每次劝说都有特定的目的,都是针对特定的问题而展开的,并且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意识在不同环境、不同情形下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才能成功地实施劝说,所以,劝说前对学生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了解的途径可以有:(1)通过劝说者(教师)自己的亲自观察来了解;(2)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了解;(3)通过询问与劝说对象熟悉的同学、朋友了解:(4)通过家长了解;(5)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成长记录等材料了解。学生某一行为的出现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长期的历史原因,只有对学生的成长状况进行多角度的了解,才能与现实结合起来,全面地认识学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劝说,表面上是语言的交谈,实质上却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以己之心服学生之心,就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
备。这不仅需要长期的心理锻炼与修养,也需要即时的心理应激准备。(1)改变自身不良的心理品质。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素质,有的心理特征适合劝说,有的就不适合。如,有的教师从气质类型看属于胆汁质,遇事容易激动,耐不住性子,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在实施劝说时容易发脾气,这会严重影响劝说的效果。因此,劝说者要对自己的心理有充分的准备,有意改变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2)学习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教师可能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心理活动有感性认识,但如果没有系统的心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劝说效果不会明显。人的心理活动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教师只有掌握心理活动规律,才能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的劝说方式。
3.教师要学习与掌握劝说理论。劝说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实现劝说成功,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劝说是有法可取、有据可依的。劝说中有许多说理的成分,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还需要教师有辩说的技能,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说理知识与技巧,而是凭自己的感觉盲目行事,成功率肯定不高。
4.教师要设臵舒适的劝说环境。劝说环境设臵的好坏,对劝说的效果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教师应设臵一个令劝说对象放松、舒适的环境,如校园中、教师家中或办公室(最好没有其他教师在场)。教师与学生的位臵要适当,尽量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
二、劝说的导入
1.稳定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情绪动荡的状况下很难听进善意的劝告,
就是勉强听进去,效果也不会好。稳定情绪的方式可以有:(1)“避实就虚”。如果学生对要谈的事情情绪较大,教师在劝说前可以先谈一些与劝说主题无关的事情,以使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2)“冷处理”。教师不直接实施劝说,而是让学生对刚刚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或写在纸上。(3)肯定学生的成绩或优点。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会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身心放松,情绪稳定。2.寻找共同关心的话题。也就是寻找“谐振点”,使老师和学生产生“共振”。只有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才能一步步地使学生与老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实施劝说。
3.尊重学生的需要。在劝说一开始教师就必须有尊重学生的姿态,这样才有利于劝说继续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摆正自己的身份。教师与学生在劝说中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应容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主张。(2)端正自己的态度。教师在劝说一开始就要有一种积极、赏识、关心、公正的态度,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3)采取商量、交流的方式。教师在劝说之前可以表明是在与学生进行商量、交流,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出来。
三、劝说中的策略
1.以诚待“生”。只要教师以自己的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学生是不会无动于衷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劝说中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时劝说需要很长时间,甚至需要经过几次劝说才能奏效,因而需要教师有耐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2.以理服“生”。只有通过说理,让学生有理性的思考,才能最终做
出判断,进而实现态度的转变。这里的“理”包括:(1)人情之理。即日常的道德伦理。如果教师在劝说中给学生摆明这些道德伦理规范,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行为,学生会有所思考的。(2)思维之理。劝说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最终得出可靠的结论,让学生信服。(3)事实之理。教师在劝说中自始至终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不能有丝毫的扩大或缩小,一旦背离了这一原则,教师的任何劝说都将苍白无力,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4)科学之理。如果教师在劝说中能适当地运用学生比较熟知的科学道理,就会让学生更加信服。(5)心理之理。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许多学生正是由于不熟悉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产生心理偏差,因此,教师在劝说中可以穿插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以便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以情动“生”。就是用情感的力量来感化学生。实践证明,在劝说中教师如果能烘托、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对劝说是很有帮助的。要创造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教师表达的情感应真挚、诚恳,带有较强的感染性。(2)教师应善于运用带有渲染氛围的话语,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3)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应有与教师相似的情感背景,容易产生共鸣。当然,情感的渲染时间不宜太长,情感从根本上说是为说理服务的,只有学生在理智的状态下实现态度转变,这种转变才是牢固的、稳定的。
4.坚信自己的观点。当教师准备去劝说某个学生接受某一观点时,
自己首先要对这个观点具有鲜明而坚定的认识,并且态度坚决。否则,一旦在劝说中遇到学生的辩说或争论,教师就会信心不足,不仅不能说服学生,自己也可能陷入模糊不清的境地。
总之,教师要成功地对学生实施劝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从许多方面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教师讲究一些劝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