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法律基础小论文终审稿)
法律基础案例小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公司劳动争议案件为案例,分析了劳动争议的成因、处理程序以及法律依据,旨在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
劳动争议不仅关系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还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本文以某公司劳动争议案件为例,探讨劳动争议的成因、处理程序以及法律依据,以期对解决劳动争议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员工总数为500人,其中管理人员50人,技术人员300人,生产工人150人。
近年来,公司因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下滑,导致部分员工工资被拖欠,引发劳动争议。
三、案例经过1. 案件起因2019年5月,某公司因经营困难,决定拖欠部分员工工资。
员工们多次与公司沟通,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资,但公司以资金紧张为由拒绝支付。
2. 案件发展员工们得知公司拖欠工资后,集体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
劳动保障部门介入调查,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
公司虽表示愿意支付,但以资金紧张为由,要求员工分期支付。
3. 案件解决在劳动保障部门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员工自愿放弃部分工资要求。
至此,该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四、案例分析1. 案件成因(1)用人单位经营困难:某公司因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下滑,导致拖欠员工工资。
(2)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员工在遭遇拖欠工资时,未能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3)劳动关系不和谐:某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导致劳动关系紧张。
2. 案件处理程序(1)员工投诉:员工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
(2)劳动保障部门介入:劳动保障部门调查案件,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
(3)调解:在劳动保障部门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3. 案件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者工资。
实用法律基础论文范文

虽然被调查医学专业学生基本上已经修完法律基础掌握的法律知识还不错法律应用的能力也说得过去但是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法律信仰严重缺乏不相信法律在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医患纠纷中的作用和能力不相信法律在保护公民和医疗机构权利方面的作用质疑立法机关的权威性怀疑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公平性类似调查结果也可详见佟晓辉叶振国刘伟和杨文君在2008年中医教育第1期发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第1819页
法律课程结业小论文

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粗浅认识不久前,美国苹果公司(Apple Inc)与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iPad”商标权争夺案闹得沸沸扬扬、众人皆知,而事情的起因则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而起。
今天,让我谈一下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粗浅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粗看起来毫不起眼,但细细读来才发觉它被设立的真正用意及它的保护群体。
案件一:上文所提及的美国苹果公司(Apple Inc)与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iPad”商标权争夺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000年,唯冠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分别注册了iPad商标。
2001年,唯冠国际旗下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的两种类别。
而当2006年,苹果公司开始策划推出iPad时发现,iPad商标权归唯冠公司所有。
因此2009年,苹果公司与唯冠达成一项协议,唯冠台北公司将iPad全球商标以3.5万英镑价格转让给苹果。
但唯冠深圳方面表示,iPad的中国内地商标权并没有包含在3.5万英镑的转让协议中,而且,深圳唯冠才是iPad商标权在中国内地的拥有者,唯冠台北公司没有出售权力,所以iPad的中国内地商标权不属于苹果。
为此,苹果公司和英国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下称IP公司)将“深圳唯冠”告上法庭。
苹果公司一方诉称:2009年12月23日,唯冠国际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签署了相关协议,将10个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英国IP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转让协议。
协议签署之后,英国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万英镑购买所有的iPad商标,然后英国IP公司以10英镑的价格,将iPad商标的所有权益转让给了苹果公司。
在我看来,这个案件的败诉方不应该是苹果公司而是深圳唯冠公司,因为最开始唯冠台北公司就已经将iPad全球商标以3.5万英镑价格转让给苹果,而这里的全球商标当然也包括在中国内地在内,而这时唯冠深圳方面的表示即iPad的中国内地商标权并没有包含在3.5万英镑的转让协议中简直就是不合情理,而既然苹果公司一方诉称:2009年12月23日,唯冠国际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签署了相关协议,将10个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英国IP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转让协议。
法学基础小论文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贯穿整个选举过程的。比如在最初确认本班选民的过程中,我就遇到了一个本来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我们班除我之外的其他26名同学没有一名同学知道任何关于即将进行的西湖区人大选举的消息,而且即使是我本人也是在辅导员给各班班长安排确认本班选民任务的时候才知道2011年是人大的选举年。同时,对于最起码的“人民代表大会每五年换届选举一次”的规定,同学们竟然也是一问三不知。更有甚者,有个别同学甚至认为人大选举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
诚然,针对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想到的是对中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造学生亲身参与人大选举的机会(并不是指直接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意义上的参与)。但从另外的角度讲,我认为除了在教学方式上作相应的调整外更还应该在相应的法律中做适当的规定。进一步想,在当前我国公民素质上参差不齐的现状下,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还没有清楚地知道我国人大选举的基本程序,那么仍占多数的那些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民群众又怎么知道正确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呢?
基于此,我个人认为是否可以考虑在现行的选举法的第八章中做一些调整,允许选民提出申请自荐为候选人,但还需要在选举委员会的组织下同选民见面,向其他选民做必要的自我介绍同时回答选民问题并且在提名候选人之前。经过这样一轮确认后根据我们现行的制度确定候选人提名是否会更加高效呢?当然,在选民自荐的环节仍然可能因一些人为的因素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竞选舞弊等等。但我相信权衡利弊之间上述改变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对选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至关重要,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
以上三点大致涵盖了我在经历了本次西湖区人大代表选举后产生的主要看法,其中有许多想法并不是很成熟,希望老师能予以斧正。一学期的《法学基础》的课程时间很短,法律的奥秘我尚不能探其万分之一二,但是我觉得自己能开始学会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并试着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想这也是我所要得到的最大收获,感谢陈老师在我学习法律的路上点亮了第一盏启蒙灯。
法律基础小论文

法律基础小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法律课堂常用的教学形式。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解读,让学生充分理解法律知识。
案例教学法充分结合了现实情况,考虑到了多方面的联系,将法律基础知识运用到了极致。
本文深入解读了如何在法律基础课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不断得以完善,在各个方面都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利用,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讲解。
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对知识的具体利用一个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将法律条文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做到活学活用。
本文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一、案例教学对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的作用案例教学是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离不开的一种教学方式。
法律基础知识是客观固定的,是在国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个案例往往会涉及到多个法律知识,那么如何合理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就成为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关键性问题。
案例教学正好补充法律知识运用的空白,给了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的空间。
案例教学法是在案例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知识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会做出自己的评析,并从法律知识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法律知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首先,让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单纯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体会到法律知识的作用;其次,学生从案例中学到了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提高了学生素质;最后,案例将法律知识与现实情况联系到了一起,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法律事件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选取案例的基本条件在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以及教材的安排,确定具体案例的选择。
总的来说,案例不可随便从电视栏目或是新闻中选取,而应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
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电大实用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新疆电大开放教育实用法律基础课程论文姓名冶登萍学号 1565001451485 专业行政管理(2015秋)学校新疆电大课程论文题目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成绩__________________评语:成绩评定教师签名:年月日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摘要:为便于执法,劳动部、最高人民法院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发布了《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部关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应当如何起算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仲裁委员会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或者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等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从而使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更加明确具体,更易于操作.关键词:经济劳动制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劳动争议主要是通过群众来信来访的模式来处理。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并开始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之后,原来通过群众上访解决劳动争议的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迫切要求以更加法制化的手段来替代.国务院便于一九八五年在国营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同时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可由调解机构、仲裁机关和人民法院管辖的体制,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机构开始恢复,但仍无相关的法律加以规范,劳动争议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立法现状。
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作用,一九八七年七月三十一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这部法规明确地规定了劳动争议的适用范围为国营企业和其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并正式构建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基本程序,即调解、仲裁和诉讼,仲裁为诉讼的前置程序,也就是所谓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机制。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法学专业《实用法律基础》科目考试平时作业及答案参考汇总

电大法学专业《实用法律基础》科目考试平时作业及答案参考汇总第一次平时作业一、名词解释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靠国家强制力为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律关系: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3、法律解释:指对法律规范的内容、涵义等所作的说明。
4、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根本政治制度。
5、国家机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形式自治权,实现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政治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1.法是以(B)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A.国家意志性B.权利义务C.国家强制力D.社会关系2.法是调整(A)的行为规范。
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D.自然关系3.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C)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B.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行为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4.我国公民在选举权方面要求年满(D)。
A.16周岁B.15周岁C.20周岁D.18周岁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社会主义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6.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
A.单一制B.民族区域自治C.联邦制D.复合制7.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D)。
A.各级国家行政机关B.各级国家审判机关C.各级国家检察机关D.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三、多项选择题1、法具有以下哪些特征(ACD)。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性B.调整自然关系C.以权利义务为内容D.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E.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适用2、任何法律关系都是由下列(ABC)要素构成,缺一不可。
论文审稿模板

论文审稿模板
我们已经收到您的论文并进行了审查。
根据我们的审查结果,我们认为您的论文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们建议您在论文中增加一些相关的文献支持您的观点。
其次,我们注意到一些段落之间的逻辑和连贯性不够好。
我们建议您在修改稿中注意这些问题,并且我们期待看到您对我们的建议进行了合理的回应。
另外,我们还需要您对论文中的语法和拼写进行仔细的校对。
我们发现了一些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这些错误影响了论文的整体质量。
最后,我们建议您对论文中的数据和实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您的观点。
总的来说,我们看到了您的努力和对研究的贡献,但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我们期待看到您的修改稿,并相信您对于这些问题会有合理的处理。
祝您顺利通过审稿并发表论文。
电大实用法律基础论文

x'x电大开放教育实用法律基础课程论文姓名:_x'x'x________ 学号:x'x'x'x'x'x'x'x'x'x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学校:x'x'x'x'x'x课程论文题目:论证明责任的分配成绩:__________________评语:成绩评定教师签名:年月日摘要: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问题,古往今来,在学界也一直存在着若干理论上相佐、立论上各异的学说。
对这些学说的理顺对于我们研究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本文在简述证明责任基本含义之后,着重归纳总结了两大法系的诉讼理论中充斥的不同学说,并简要阐述了我国学者所持的观点。
关键词:一、简述证明责任的含义。
二、证明责任分配问题的由来。
三、证明责任分配的不同学说。
四、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证明责任的状况。
一、证明责任的含义:证明责任的基本含义是,在民事诉讼中,应当由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提供证据并予以证明,若诉讼终结时根据全案证据仍不能判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真伪则由该当事人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证明责任又称为“结果责任”、“客观的证明责任”。
这种理解在当今理论界已经成为一种通说,但事实上,对证明责任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同时期对其含义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在罗马法初期即已出现“证明责任”一词,但此时的“证明责任”仅限于证据提出责任,或者说是主观的证明责任,形式的证明责任,“行为责任”,直到1883年,在大陆法系的理论中,德国学者尤利乌斯?格尔查将证明责任区分为“证据提出责任”(主观的证明责任,或称“行为责任”)和“证明责任”(“客观的证明责任”、“结果责任”)。
而英美法系是《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301条首次以制定法的形式将“证明责任”区分为证据提出责任和说服责任。
所以也有学者主张“证明责任”最初是德国民事诉诉法的术语。
实用法律基础小论文

新疆电大开放教育实用法律基础课程论文姓名:马莎学号:1365001452226专业:行政管理专科学校:米泉电大课程论文题目:论物权的保护方法成绩__________________评语:成绩评定教师签名:年月日论物权的保护方法摘要:物权的民法保护不仅涉及物权的安全,还决定了民法责任体系的构架。
物权保护有不同方式,即侵权请求权方式、物上请求权方式和物上请求权—侵权请求权方式。
其中第三种方式具有合理性,建议我国采纳该范式。
物权保全请求权具有适宜保护绝对权利的特点,我国绝对权保护可准此建立。
关键词:物上请求权;侵权请求权;绝对权。
导入语:范式物权的民法保护范式有3种可能,即侵权请求权方式、物上请求权方式和物上请求权-侵权请求权方式。
我国立法采取哪种方式较为科学,不仅关系到物权之安全,同时还影响民事责任体系的构架。
笔者希望对该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国立法选择理想的保护范式。
一、侵权请求权方式侵权请求权保护方式,是指用侵权请求权代替物权请求权,物权保护与其它绝对民事权利一样,适用侵权请求权救济。
[1]在我国,这种方式不但得到了现行立法的确认而且学者中也不乏支持者。
如有学者认为,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不应规定物上请求权,而应以侵权责任形式对物权加以保护。
因为民法通则已经将返还原物、妨害排除和妨害防止作为民事责任形式规定,而在民法典中继续作为民事责任形式规定,不仅可以使民法典体系达到和谐一致,而且在实践上也有优越性。
[2]还有学者认为,民法的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有统一的趋势及合理性。
应当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将物上请求权纳入侵权请求权体系,并依此建立起科学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的民法保护机制。
[3]事实上,物上请求权为侵权请求权所取代是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自从普通法有了侵权行为法,移物行为的侵权请求权就取代了所有者返还请求权。
尽管法系背景不同,但大陆法系似乎有将传统属于物上请求权保护的领地让与侵权请求权的苗头。
法律案例小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一起合同纠纷案为例,分析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探讨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建议。
一、引言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法律形式,合同纠纷也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法律纠纷。
本文以一起合同纠纷案为例,分析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旨在提高对合同法基本原理的认识,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案情简介原告甲公司与被告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乙公司向甲公司供应一批货物,甲公司支付货款。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未能按期履行供货义务,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三、案件分析1.合同有效性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合同应当具备以下要件:(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的购销合同符合上述要件,故合同有效。
2.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问题(1)乙公司未能按期履行供货义务,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乙公司未能按期履行供货义务,已构成违约。
(2)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有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3.合同法基本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1)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的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本案中,乙公司未能按期履行供货义务,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2)公平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本案中,乙公司未能按期履行供货义务,导致甲公司遭受损失,双方的权利义务失衡,违反了公平原则。
法律案例小论文范本(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高,著作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
本文以一起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为例,分析了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及判决结果,并对著作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著作权;侵权;司法分析一、引言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在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也日益增多。
本文以一起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为例,分析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及判决结果,以期为著作权保护提供参考。
二、案件事实原告甲系某知名小说作家,于2010年创作了一部名为《爱情三部曲》的小说。
该小说在2011年出版,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反响。
2015年,原告发现被告乙在其出版的同名小说《爱情三部曲》中,未经其许可使用了其作品的部分内容。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事实认定1. 原告甲的《爱情三部曲》是否构成作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的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原告甲的《爱情三部曲》具有独创性,且以有形形式复制,故构成作品。
2. 被告乙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构成侵权。
本案中,被告乙在其出版的同名小说《爱情三部曲》中使用了原告甲作品的部分内容,未经原告许可,故构成侵权。
四、法律适用及判决结果1. 法律适用本案中,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认定被告乙的行为构成侵权。
2. 判决结果法院判决被告乙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原告甲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万元。
五、案例评析1. 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性本案反映出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著作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对于保护作者权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论文0

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仲裁委员会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或者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等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从而使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更加明确具体,更易于操作。
从此,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已基本上纳入法律的渠道。
自从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走上法制化建设的道路之后,我国各地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纷纷依法设立,截止到一九九七年七月三十一日,我国已形成由27万个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3159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的全国性的劳动争议处理组织网络。
该网络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纠纷的协调、处理,已基本纳入法律渠道,为劳动争议争处理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一、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基本完成,我国的劳动关系日益显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以致劳动争议的内容和程度也越来越复杂,以原国营企业劳动制度为基础构建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开始出现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的节奏,而且有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致社会各界提出改革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农工党中央亦于2005年3月向“两会”提出:“简化劳动争议案‘一裁二审’的司法程序”的建议。
(一)、关于劳动者的申诉权受限的问题。
《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均未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劳动争议案拒不立案,或者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的情况下,劳动争议当事人应如何寻求行政救济、司法救济进行明确规定。
相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仲裁委员会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或者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已明确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是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或者作出不受理的决定,当事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以受理。
法律案例分析小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以我国某公司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为例,从案件背景、法律适用、判决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实践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一、案件背景2015年,我国某知名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原告”)发现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以下简称“被告”)在其经营的网站上非法销售原告的知名产品。
经调查,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使用原告的产品名称、包装、外观设计等,构成侵权。
原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
二、法律适用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知识产权侵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侵犯商标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七)项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构成侵权。
”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其经营的网站上使用与原告注册商标相同的产品名称、包装、外观设计等,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犯。
2. 侵犯著作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五)修改权;(六)保护作品完整权;(七)使用权;(八)获得报酬权。
”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使用原告的产品名称、包装、外观设计等,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3. 侵犯商业秘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二)非法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业秘密;……(四)擅自使用他人商业秘密。
”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使用原告的产品名称、包装、外观设计等,可能涉及侵犯原告的商业秘密。
三、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的行为构成对原告商标权、著作权的侵犯,依法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XX万元。
四、案例分析1. 案件特点本案具有以下特点:(1)侵权行为涉及多个知识产权领域,包括商标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法律方面论文范文参考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法律方面论文范文参考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和完善,现代法治建设也日益健全,法律制度也日益完善。
下文是WTT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法律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法律方面论文篇1试析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路径探索论文摘要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通过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司法,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民主,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对司法公信力的塑造意义重大。
但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塑造司法公信力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本文认为,要解决陪而不审的问题,应当吸收国外陪审制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对人民陪审制度进行重构。
论文关键词陪审制参审制人民陪审员司法公信力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的作用以及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刑事案引起民众的关注。
因认定犯罪事实及量刑是否合法合理而掀起舆论热潮的案频发,裁判结果广受民众质疑。
使得社会公众对司法裁判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司法公信力逐渐下降。
除一些确实审判失当的案之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公众对立法本意及审理程序的不了解,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而做出偏颇的报道,还有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法官追求的法律内在价值与民众的朴素价值观的冲突等等。
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民众与专业化的司法审判之间的缺乏有效的沟通,民众对具体的司法行为产生误解,对法院做出的判决做出误读。
从而使群众产生“信访不信法”的观念。
我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民众参与进审判活动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人民法院在审理案过程中,由法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在民事、刑事、行政案中审查案基本事实,适用法律,进行量刑。
人民陪审员是从普通公民中挑选,使普通群众能够分享审判权力、监督司法,能达到疏通民意,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良好效果。
但是目前在审判实践中尤其是基层法院,人民陪审制度并未取得其应有的效果,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司法资源的不充分,司法机关对陪审重视的不重视等等原因,人民陪审制度流于形式,本文从国外主流的两大陪审制度的比较切入,分析我国目前的人民陪审制度实施现状及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提出建议。
法律基础案例小论文(3篇)

第1篇摘要: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交易形式,合同违约现象也时常发生。
本文以一起合同违约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以期为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方购买乙方生产的1000吨货物,总价款为500万元。
合同约定,甲方应在收到货物后5日内支付全部货款。
然而,在甲方收到货物后,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
甲方遂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但乙方拒绝赔偿。
甲方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例分析1. 违约行为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乙方提供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构成违约行为。
2. 违约责任承担(1)继续履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其继续履行。
”在本案中,甲方可以要求乙方继续履行合同,即乙方应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货物。
(2)采取补救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其采取补救措施。
”在本案中,甲方可以要求乙方采取以下补救措施:更换符合合同约定的货物、降低货物价格、退货等。
(3)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乙方违约行为导致甲方遭受损失,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损失。
3. 案例启示(1)加强合同审查在签订合同前,当事人应充分了解对方的信誉、实力和履行能力,确保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2)明确违约责任在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包括违约行为、违约责任承担方式、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等,以保障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
法律适用期刊审稿(2篇)

第1篇一、论文基本信息论文题目:《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作者:张三投稿期刊:《法律适用》投稿日期:2023年4月15日二、审稿意见一、论文概述本文以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为背景,探讨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
作者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法律适用困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论文优点1. 选题新颖: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2. 结构合理:论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各部分内容衔接自然,便于读者理解。
3. 论证充分:作者从多个角度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证过程严谨,论据充分。
4. 观点明确:作者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论文不足1. 理论深度不足:虽然论文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探讨,但部分理论阐述不够深入,缺乏对相关理论的系统梳理。
2. 实证分析不足:论文主要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述,缺乏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实证研究部分较为薄弱。
3. 对策建议不够具体: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作者提出的对策建议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四、修改建议1. 加强理论深度:建议作者进一步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理论的梳理,深入探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增加实证分析:建议作者结合实际案例,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增强论文的说服力。
3. 细化对策建议: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作者提出的对策建议应更加具体,提高可操作性。
五、审稿结论综上所述,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存在理论深度不足、实证分析薄弱、对策建议不够具体等问题。
建议作者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可以考虑发表。
六、审稿人意见本人认为,本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法律基础小论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实用法律基础课程论文姓名:马莎学号:2226专业:行政管理专科学校:米泉电大课程论文题目:论物权的保护方法成绩__________________评语:成绩评定教师签名:年月日论物权的保护方法摘要:物权的民法保护不仅涉及物权的安全,还决定了民法责任体系的构架。
物权保护有不同方式,即侵权请求权方式、物上请求权方式和物上请求权—侵权请求权方式。
其中第三种方式具有合理性,建议我国采纳该范式。
物权保全请求权具有适宜保护绝对权利的特点,我国绝对权保护可准此建立。
关键词:物上请求权;侵权请求权;绝对权。
导入语:范式物权的民法保护范式有3种可能,即侵权请求权方式、物上请求权方式和物上请求权-侵权请求权方式。
我国立法采取哪种方式较为科学,不仅关系到物权之安全,同时还影响民事责任体系的构架。
笔者希望对该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国立法选择理想的保护范式。
一、侵权请求权方式侵权请求权保护方式,是指用侵权请求权代替物权请求权,物权保护与其它绝对民事权利一样,适用侵权请求权救济。
[1]在我国,这种方式不但得到了现行立法的确认而且学者中也不乏支持者。
如有学者认为,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不应规定物上请求权,而应以侵权责任形式对物权加以保护。
因为民法通则已经将返还原物、妨害排除和妨害防止作为民事责任形式规定,而在民法典中继续作为民事责任形式规定,不仅可以使民法典体系达到和谐一致,而且在实践上也有优越性。
[2]还有学者认为,民法的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有统一的趋势及合理性。
应当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将物上请求权纳入侵权请求权体系,并依此建立起科学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的民法保护机制。
[3]事实上,物上请求权为侵权请求权所取代是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自从普通法有了侵权行为法,移物行为的侵权请求权就取代了所有者返还请求权。
尽管法系背景不同,但大陆法系似乎有将传统属于物上请求权保护的领地让与侵权请求权的苗头。
如不可量物侵害传统上为物权法所调整(如德国民法第906条与第1004条),但在现代社会,若将不可量物侵害限定于土地以及所有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是十分落后的。
在法国,这个问题交由近邻妨害侵权请求权解决。
而在德国,有学者主张将不可量物侵害作为一般人格权侵害加以构成。
其原因在于不可量物侵害的被害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土地保有者或直接相邻人,受害者所受的损害不仅仅表现为其物权的损害,在精神感官、行为自由和感情领域也带来相应的损害。
[4]不过,不可量物侵害的加重与扩大虽造成了侵权请求权将取代物权请求权的假象,但大陆法对于不可量物侵害的救济依然在物权请求权的框架内进行。
如德国依然是通过第906条与1004条加以规范。
同时德国法院以最可能的合理方式解决了不可量物侵害中的损害赔偿问题:即在侵权行为法之外发展起来一个损害赔偿请求权,它与严格责任非常接近。
这种解决方式为荷兰、意大利和瑞士等国家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所接受。
我国立法秉承了大陆法系的传统,将物上请求权归入侵权请求权无疑是打破大陆法系物权与债权的二元财产法结构,否定物权的优先效力,与大陆法系的民法体系格格不入。
其理由如下。
首先,物上请求权的存在是区分物权与债权的基础与表现。
大陆法系传统理论认为,物权效力优先于债权,而物上请求权既是这种区分的基础,也是这种区分的结果。
如在破产程序中,所有人对其物享有取回权,这种取回权的依据就是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若否认物上请求权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则物权的优先效力便不复存在,物权与债权的界限也会消逝殆尽。
其次,从物上请求权的行使条件来看,物上请求权原则上不考虑相对人是否有过错。
如果物权人的物权受到妨害,只须证明相对人已实施了妨害其物权的行为,便可要求相对人排除妨害,不必就相对人是否有故意或过失问题举证。
而侵权行为则以过错责任为主体,需要过错作为其构成要件。
若将所有的请求权规定于侵权行为法的一般条款中,则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该请求权需要过错为要件,二是以过错为中心的侵权行为法演变为无过错责任法。
显然,这两种结果都是不能接受的。
物上请求权纳入侵权请求权,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问题。
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妨害预防等物上请求权用于一般侵权,并不需要过失,而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中,过失为不可或缺的要件,这样会出现一般侵权行为法内部的不和谐。
[5]再次,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目的不同。
侵权行为请求权主要是一种损害赔偿请求权,损害赔偿只是取得对赔偿金的支配,具有债的一般担保作用。
物上请求权的行使的目的,在于恢复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物上请求权中的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物的返还请求权起不到一般担保的作用。
最后,侵权请求权不利于对物权的保护。
我国采纳了广义的债权的概念,将传统物权法中的物上请求权包含于侵权请求权之中。
这种立法体系虽然带来了民事责任体系的统一性,但由于侵权请求权在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以及时效适用方面,均比物上请求权严格得多,因此,这种做法对于物权人利益保护是极其不利的。
二、物上请求权方式物权请求权方式认为,每一项物上请求权均可能包含丰富的附随请求权,如原物返还请求权除了返还请求权外,一般涉及物所产生的附属物(含孳息)如何返还问题、相对人占有期间因物而支出的费用是否得向请求权人求偿、因占有使用原物而获得收益返还、原物有损害时的损害赔偿、物上请求权的行使费用等问题。
物上请求权方式即指对物上请求权及其附随性请求权所涉及的问题,物上请求权本身即可加以全面调整,无需侵权请求权介入其中。
德国民法即属于这种方式。
在德国民法中,关于所有权与占有人的规定自成一个体系,除了少数例外的情况外,它不涉及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的问题。
[6]如德国民法第985条规定所有权返还之诉后,第987条至993条为所有权人提供了收益返还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
这两种请求权以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存在为前提,是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补充。
依据第993条第1款后半句的规定,即(正当)占有既不负收益返还的义务,也不负损害赔偿的义务,对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中的收益返还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原则上排除除了第987至992条之外法律条款的适用,即排斥了812条以下以及第823条一般规定的适用。
这样物上请求权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该条因此也被称之为封闭性特别规定。
[7]这种方式对于物权保护堪称全面有力,但并非完美无缺。
以物上请求权行使的费用分配为例。
如A的土地与B的院子相邻,A下挖土地使之与B的院子有一米的落差,某天B院子的堆放物滚落到A的土地上。
A可以要求B搬走其物。
但搬运费用如何负担,则有不同观点。
[8]一是行为请求权说。
该说认为,物上请求权是无过错责任,通常应为对方承担费用返还或者排除妨碍。
该观点的不足在于,若该妨害为不可抗力造成,则也需要相对人承担责任,是极不公平的。
同时还会造成争先恐后行使请求权的局面,因为谁后行使请求权,谁将承担责任。
二是所有人责任说。
这一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费用应该由造成妨害的所有人承担。
若占有人非基于本意占有,则只要占有人容忍所有人将其标的物拿走,此时费用理所当然的为所有权人负担。
此种观点不妥之处在于,如小偷将某人的汽车用后弃置他人的庭院,而某人必须负担费用将其拖去报废站,对于某人而言,不免过于严酷。
三是请求权人承担费用说。
该说认为,物上请求权的对方只有容忍相对方排除妨碍的消极义务,而行使请求权所需的劳务与费用,原则上应为行使请求权人负担,若引起侵害的原因在于对方,则可以侵权行为请求对方赔偿。
如因A的下挖,造成堆放物滚落,则A应该负担相应的费用。
不过,依此观点B需要自己负担费用,然后对A的侵权行为举证,这种做法既不经济,对于B而言也不公平。
四是支配与责任区分说。
该说认为,请求权的行使毫无疑问应该是有支配权者,而对方仅有容忍支配权人除去妨碍的义务;至于责任问题,则应属于“责任”原理的问题。
所谓的责任原理,即是指侵权行为法及其相关的债法上的责任原则。
当然,若涉及到相邻问题,应利用相邻关系的责任原理加以解决。
四种观点之中,第四说将权利实现所必需的费用按照责任原理来处理,较为妥当,是目前最有影响的观点。
物上请求权行使的费用分担问题实质上只是物上请求权体系中众多附随性请求权中的一种。
费用之所以难以合理分配,主要在于物上请求权是不区分过错的。
但在涉及费用、利益返还与损害赔偿之时,却不能不依据相关的责任原则来确定,否则会与法律的正义公平原则背道而驰,并使无过错责任扩大化,这不能不说是物上请求权封闭性带来的弊端。
第一、二种学说,由于没有触及到责任分担时的有责性问题,因此往往顾此失彼,即所谓按下葫芦又浮起瓢;第三种学说虽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其技术上有欠成熟。
第四种学说将请求权的行使与责任隔离,通过责任原则加以解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事实上,即使在采取封闭性的所有权请求权方式中,并不能排除有责性检验。
在德国民法中,有责性一方面通过第993条的反面解释而介入:第993条的第1款的立法目的排除了占有人的进一步的责任,但这种占有人应为善意的占有人,在占有人过分(例如损坏出租屋后主张该屋不宜居住,依据993条第1款不承担责任)、占有人具有恶意、权利未决状态开始之后或者占有人有违法行为时,第823条就可以单独或者与993条第1款同时适用。
另一方面,物上请求权的附随性请求权中,为了避免导致无过错责任的扩大化,均规定了有责性检验标准。
如德国民法第987条规定占有人权利未决状态开始后,由于过失导致其占有中应收取的利益未收取的,对所有人应负担赔偿责任。
在第989992条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由此可见,德国民法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统一的物上请求权的物权保护体系,但却并没有在实质上否定有责性的存在。
有责性与物上请求权及其附属请求权总是如影随行,对物权进行全面保护。
三、物上请求权—侵权请求权方式物上请求权-侵权请求权方式认为,物权保护的两种方式在责任基础、损害形态、责任方式、归责原则与价值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物权应采纳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行为法共同保护。
[9]但如何对二者的调整范围加以合理界定,则成为理论上的难点。
综合而言,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以物权是否发生损害为标准加以区分。
有学者认为,若物权遭受侵害但没有发生价值减损,或者物权仅有遭受侵害的可能性而并未影响物权人的现有权利时,就只能行使物上请求权保护物权;若物权发生损害,而且损害没有必要或者没有可能通过恢复原状等物上请求权获得救济,就只有通过损害赔偿的侵权请求权获得价值上的补偿。
[10]二是以发生的时间为基准,将过去的、已经结束的损害划入侵权请求权的范畴,而对于持续性的妨害排除或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妨害预防,则为物上请求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