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七版 第九章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ed152f10661ed9ad51f3d8.png)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第九章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7c535f89a8114431b90dd8f6.png)
第九章无线网络9-01.无线局域网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无线局域网中的固定基础设施对网络的性能有何影响?接入点AP 是否就是无线局域网中的固定基础设施?答:无线局域网由无线网卡、无线接入点(AP)、计算机和有关设备组成,采用单元结构,将整个系统分成许多单元,每个单元称为一个基本服务组。
所谓“固定基础设施”是指预先建立起来的、能够覆盖一定地理范围的一批固定基站。
直接影响无线局域网的性能。
接入点AP 是星形拓扑的中心点,它不是固定基础设施。
9-02.Wi-Fi 与无线局域网WLAN 是否为同义词?请简单说明一下。
答:Wi-Fi 在许多文献中与无线局域网WLAN 是同义词。
802.11 是个相当复杂的标准。
但简单的来说,802.11 是无线以太网的标准,它是使用星形拓扑,其中心叫做接入点AP(Access Point),在MAC 层使用CSMA/CA 协议。
凡使用802.11系列协议的局域网又称为Wi-Fi(Wireless-Fidelity,意思是“无线保真度”)。
因此,在许多文献中,Wi-Fi 几乎成为了无线局域网WLAN 的同义词。
9-03 服务集标示符SSID 与基本服务集标示符BSSID 有什么区别?答: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AP 唯一的ID 码,用来区分不同的网络,最多可以有32 个字符,无线终端和AP 的SSID 必须相同方可通信。
无线网卡设置了不同的SSID 就可以进入不同网络,SSID 通常由AP 广播出来,通过XP 自带的扫描功能可以相看当前区域内的SSID。
出于安全考虑可以不广播SSID,此时用户就要手工设置SSID 才能进入相应的网络。
简单说,SSID 就是一个局域网的名称,只有设置为名称相同SSID 的值的电脑才能互相通信。
BSS 是一种特殊的Ad-hoc LAN 的应用,一个无线网络至少由一个连接到有线网络的AP 和若干无线工作站组成,这种配置称为一个基本服务装置BSS (Basic Service Set)。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之欧阳家百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ff2f9bf20722192e4436f60b.png)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谜底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办事?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贮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包管,对连续传送年夜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静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年夜的变动?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成长年夜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成长;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条理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呈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年夜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取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另外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规模:(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3dc87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7.png)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1. 概述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负责连接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设备,提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便利。
而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七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本文将提供《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全部课后答案的完整版本,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该教材的知识点。
2.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本章,读者将了解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以及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3. 第二章:物理层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它负责传输原始比特流。
本章对物理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数据通信基础、传输媒介、信道复用技术等。
4.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原始比特流划分为以太网帧等数据包进行传输。
本章详细介绍了数据链路层的各种协议和技术,如以太网、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等。
5. 第四章:网络层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关键的一层,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本章对网络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互联网协议、路由算法、IP地址等。
6. 第五章:传输层传输层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
本章对传输层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包括传输层协议的设计原则、TCP协议、UDP协议等。
7. 第六章:应用层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高层的一层,它负责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服务。
本章详细介绍了应用层的相关内容,包括HTTP协议、DNS协议、电子邮件等。
8. 第七章: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安全和管理是计算机网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章对网络安全和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包括网络安全威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9. 第八章:多媒体网络多媒体网络是指能够传输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数据的计算机网络。
本章介绍了多媒体网络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包括流媒体、语音通信、视频会议等。
10. 第九章:计算机网络的高级话题本章涵盖了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些高级话题,如网络性能评价、网络协议的形式化描述方法、无线和移动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210166856a561252d36f93.png)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全套 ppt课件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全套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c3152ebe1e650e53ea992a.png)
ppt课件
17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
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 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 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客户与服务器的通信关系建立后,通信可以是双 向的,客户和服务器都可发送和接收数据。
ppt课件
19
对等连接方式的特点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 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 户又是服务器。
例如主机 C 请求 D 的服务时,C 是客户,D 是 服务器。但如果 C 又同时向 F提供服务,那么 C 又同时起着服务器的作用。
对等连接工作方式可支持大量对等用户(如上 百万个)同时工作。
ppt课件
3
1.2.1 网络的网络
互联网 (Internet)
特指Internet,起源于美国,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 大的、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简称为网络)
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连网 (internetwork 或 internet)
A
E
H1
发送的
C
分组
H3
(b) 核心部分中的网络可用一条链路表示
分组交换的示意图 ppt课件
H6 H5
40
分组交换网的示意图
H2 路由器
B 主机
H1 A
H3
H4 D
注意分组路径的变化!
E
C
H5
互联网
ppt课件
H6
H2 向 H6 发送分组 H1 向 H5 发送分组
操作系统第七版第九章
![操作系统第七版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d1410ce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1.png)
02
定义了一组标准的函数和数据结构,用于实现设备驱动程序与
操作系统内核之间的通信和交互。
设备驱动程序接口的作用
03
使得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降低了开发难
度和成本,提高了设备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
中断处理与设备服务例程
中断处理
当设备完成一项操作或发生错误时,通过中断机制通知操作系统内核进行相应的处理。
消息队列
消息队列类型
使用方式
POSIX消息队列、System V消息队列
使用msgget()、msgsnd()、msgrcv() 等函数进行消息队列的创建、发送和 接收操作。
消息队列特点
消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不需要建立连接 ;消息可以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消息可 以保存在队列中等待接收者接收。
信号量
01
要点二
地址结构
段式管理的逻辑地址由两部分组成, 即段号和段内地址(位移)。段号指 出了该逻辑地址所在的段的位置,段 内地址指出了该逻辑地址在段内的位 置。
要点三
内存分配
在分段式存储管理中,内存分配以段 为单位进行。每个段在内存中占据连 续的空间,但各段之间可以不相邻。
段页式存储管理
基本原理
结合了分页和分段两种存储管理方式的 优点。在段页式系统中,作业的地址空 间首先被分成若干个逻辑分段,每段都 有自己的段号,然后再将每一段分成若 干个大小固定的页。对于主存空间也进 行同样的划分,即物理主存被分成大小 相等的页,主存的分配和回收以页为基 本单位。
设备服务例程
操作系统内核中用于处理设备中断的一组例程,包括识别中断类型、保存现场、调用相应的设备驱动 程序处理中断、恢复现场等步骤。
中断处理与设备服务例程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第七版第九章答案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第七版第九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8d349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2.png)
计算机⽹络⾃顶向下第七版第九章答案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Down Approach,7th Edition计算机⽹络⾃顶向下第七版Solutions to Review Questions and ProblemsChapter 9 Review Questions1.2.Spatial Redundancy: It is the redundancy within a given image. Intuitively, an imageconsists of mostly white space has a high degree of redundancy and can be efficiently compressed without significantly sacrificing image quality.Temporal Redundancy reflects repetition from image to subsequent image. If, for example, an image and the subsequent image are exactly the same, there is no reason to re-encode the subsequent image; it is instead more efficient simply to indicate during encoding that the subsequent image is exactly the same. If the two images are very similar, it may be not efficient to indicate how the second image differs from the first, rather than re-encode the second image.3.Quantizing a sample into 1024 levels means 10 bits per sample. The resulting rate ofthe PCM digital audio signal is 160 Kbps.4.Streaming stored audio/video: In this class of applications, the underlying medium isprerecorded video, such as a movie, a television show, or a prerecorded sportingevent. These prerecorded videos are played on servers, and users send requests to the servers to view the videos on demand. Many internet companies today providestreaming video, including YouTube, Netflix, and Hulu.Conversational Voice- and Video-over-IP: Real-time conversational voice over the Internet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Internet telephony, since, 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 it is 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circuit-switched telephone service. It is also commonly called Voice-over-IP (VOIP).Conversational video is similar except that it includes the video of the participants as well as their voices. Conversational voice and video are widely used inthe Internet today, with the Internet companies like Skype and Google Talk boasting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aily users. Streaming Live Audio and Video: These applications allow users to receive a live radio or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over the Internet. Today, thousands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s around the world are broadcasting content over the internet.5.UDP Streaming: With UDP streaming, the server transmits video at a rate thatmatches the client’s video consumption rate by clocking out the video chunks over UDP at a steady rate.HTTP Streaming: In HTTP streaming, the video simply stored in an HTTP server as ordinary file with a specific URL. When a user wants to see the video, the client establishes a TCP connection with the server and issues an HTTP GET request for that URL. The server then sends the video file, within an HTTP response messag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at is, as quickly as TCP congestion control and flow control will allow.Adaptive HTTP Streaming (DASH): In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 the video is encoded several different versions, with each version having a different bit rate and, correspondingly, a different quality level. The client dynamically requests the chunks of video segments of a few seconds in length from the different versions. When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bandwidth is high, the client naturally selects chunks from a high-rate version; and when the available bandwidth is low, itnaturally selects from a low-rate version.6.The three significant drawbacks of UDP Streaming are:1.Due to unpredictable and varying amount of available bandwidth between serverand client, constant-rate UDP streaming can fail to provide continuous play out.2.It requires a media control server, such as an RTSP server, to process client-to-server interactivity requests and to track client state for each ongoing clientsession.3.Many firewalls are configured to block UDP traffic, preventing users behindthese firewalls from receiving UDP video.7.No. On the client side, the client application reads bytes from the TCP receive bufferand places the bytes in the client application buffer.8.The initial buffering delay is t p = Q/x = 4 seconds.9.End-to-end delay is the time it takes a packet to travel across the network from sourceto destination. Delay jitter is the fluctuation of end-to-end delay from packet to the next packet.10.A packet that arrives after its scheduled play out time cannot be played out.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pplication, the packet has been lost.11.First scheme: send a redundant encoded chunk after every n chunks; the redundantchunk is obtained by exclusive OR-ing the n original chunks. Second scheme: send a lower-resolution low-bit rate scheme along with the original stream. Interleaving does not increase the bandwidth requirements of a stream.12.RTP streams in different sessions: different multicast addresses; RTP streams in thesame session: SSRC field; RTP packet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RTCP packets by using distinct port numbers.13.The role of a SIP registrar is to keep track of the user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Paddresses which they are currently using. Each SIP registrar keeps track of the users that belong to its domain. It also forwards INVITE messages (for users in its domain) to the IP address which the user is currently using. In this regard, its role is similar to that of an authoritative name server in DNS.Chapter 9 ProblemsProblem 1a)Client begins playout as soon as first block arrives at t1 and video blocks are to beplayed out over the fixed amount of time, d. So it follows that second video block should be arrived before time t1 + d to be played at right time, third block att1 + 2d and so on. We can see from figure that only blocks numbered 1,4,5,6 arrive at receiver before their playout times. b)Client begins playout at time t1 + d and video blocks are to be played out over thefixed amount of time, d. So it follows that second video block should be arrived before time t1 +2d to be played at right time, third block at t1 + 3d and so on. We can see from figure that video blocks numbered from 1 to 6 except 7 arrive atreceiver before their playout times.c)Maximum two video blocks are ever stored in the client buffer. Video blocksnumbered 3 and 4 arrive before t1 + 3d and after t1 + 2d, hence these two blocks are stored in the client buffer. Video block numbered 5 arrives before time t1 + 4d and after t1 + 3d, which is stored in the client buffer along with already stored videoblock numbered 4.d)The smallest playout at the client should be t1 + 3d to ensure that every block hasarrived in time.Problem 2a)During a playout period, the buffer starts with Q bits and decreases at rate r - x.Thus, after Q/(r - x) seconds after starting playback the buffer becomes empty.Thus, the continuous playout period is Q/(r - x) seconds. Once the buffer becomes empty, it fills at rate x for Q/x seconds, at which time it has Q bits and playback begins. Therefore, the freezing period is Q/x seconds.b)Time until buffer has Q bits is Q/x seconds. Time to add additional B - Q bits is(B - Q)/(x - r) seconds. Thus the time until the application buffer becomes full isQ x + B?Qx?rseconds.Problem 3a)The server’s average send rate is H/2 .b)This part (b) is an odd question and will be removed from the next edition. Afterplaying out the first frame, because x(t) < r, the next frame will arrive after the scheduled playout time of the next frame. Thus playback will freeze afterdisplaying the first frame.c)Let q(t) denote the number of bits in the buffer at time t. Playout begins when q(t)= Q. Let’s assume throughout this problem that HT/2 ≥ Q, so that q(t) = Q by the end of the first cycle for x(t). We haveq(t)=∫HT sdst=Ht2/2T.Therefore, q (t) = Q when t = √2QT/H= tp.d)At time t = T, q (t) = HT/2 = Q, so that playout begins. If subsequently there is nofreezing, we need q(t + T) > 0 for all t ≥ T, we haveq(t+T)=HT2?rt+∫ x(s)dst> H2(T?t)+∫ x(s)dstWith t = nT + ?, with 0 < ? < T, we have from above2(T?nT??)+nHT2+H?22T= H2(T??+?2T)Which is easily seen to be possible for all 0 < ? < T.e)First consider the [0, T]. We haveq(t)=H2Tt2?r(t?tp)for t p ≤ t≤ Tq (t) is minimized at t = rT/H. It can then be shown that q (rT/H) ≥ 0 if and only if t p≥ rT/2H. Furthermore, if t p = rT/2H, proof can be extended to show q (t) > 0 for all t ≥ T thus, tp < rT/2H and Q = r2T/8H.f)This is a very challenging problem. Assuming that B is reached before time T,then tf is solution to H2Tt2?r(t? √2QT/H)= B.Problem 4a) Buffer grows at rate x – r. At time E, (x - r)*E bits are in buffer and are wasted.b) Let S be the time when the server has transmitted the entire video. If S > E, buffer grows at rate x – r until time E, so the waste is again (x - r)*E. If S < E, then attime E there are T – E seconds of video still to be played in buffer. So the waste is r* (T - E).Problem 5a) N*N = N 2.b) N+N = 2NProblem 6a) h +160 bytes are sent every 20 msec. Thus the transmission rate isKbpsh Kbps h )4.64(208)160(+=?+ b)IP header: 20 bytes UDP header: 8 bytes RTP header: 12 bytesc) h=40 bytes (a 25% increase in the transmission rate!)a) Denote )(n d for the estimate after the n th sample.44)1(t r d -=))(1()(4433)2(t r u t r u d --+-=[]))(1()()1()(443322)3(t r u t r u u t r u d --+--+-=)()1()()1()(4423322t r u t r u u t r u --+--+-=)3(11)4()1()(d u t r u d -+-=)()1()()1()()1()(4433322211t r u t r u u t r u u t r u --+--+--+-=b))()1()()1(11)(n n n j j n j j n t r u t r u u d--+--=∑-=c))()1(11)(j j j j t r u u u d---=∑∞=∞)(9.911j j j jt r -=∑∞=The weight given to past samples decays exponentially. Problem 8a) Denote )(n v for the estimate after the n th sample. Let j j j t r -=?. )1(4)1(d v -?= (=0))1(4)2(3)2()1(d u d u v -?-+-?=)2()3(2)3()1(v u d u v -+-?=)1(42)2(3)3(2)1()1(d u d u u d u -?-+-?-+-?=)3()4(1)4()1(v u d u v -+-?=)2(32)3(2)4(1)1()1(d u u d u u d u -?-+-?-+-?=)1(43)1(d u -?-+[])2(32)3(2)4(1)1()1(d u d u d u -?-+-?-+-?=)1(43)1(d u -?-+ b))1()1(111)()1()1(d u d u u v n n j n j n j j n -?-+-?-=+--=-∑Problem 9a) r 1 – t 1 + r 2 - t 2 + …+r n-1-t n-1 = (n-1)d n-1Substituting this into the expression for d n givesn t r d n n d n n n n -+-=-11b) The delay estimate in part (a) is an average of the delays. It gives equal weight to recent delays and to “old” delays. The delay estimate in Section 6.3 gives more weight to recent delays; delays in the distant past have relatively little impact on the estimate.Problem 10The two procedures are very similar. They both use the same formula, thereby resulting in exponentially decreasing weights for past samples.One difference is that for estimating average RTT, the time when the data is sent and when the acknowledgement is received is recorded on the same machine. For the delay estimate, the two values are recorded on different machines. Thus the sample delay can actually be negative.Problem 11a)The delay of packet 2 is 7 slots. The delay of packet 3 is 9 slots. The delay ofpacket 4 is 8 slots. The delay of packet 5 is 7 slots. The delay of packet 6 is 9slots. The delay of packet 7 is 8 slots. The delay of packet 8 is > 8 slots.b)Packets 3, 4, 6, 7, and 8 will not be received in time for their playout if playoutbegins at t-8.c)Packets 3 and 6 will not be received in time for their playout if playout begins att=9.d)No packets will arrive after their playout time if playout time begins at t=10. Problem 12The answers to parts a and b are in the table below:Problem 13a)Both schemes require 25% more bandwidth. The first scheme has a playbackdelay of 5 packets. The second scheme has a delay of 2 packets.b)The first scheme will be able to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high-quality audioencoding. The second scheme will use the low quality audio encoding for the lost packets and will therefore have lower overall quality.c)For the first scheme, many of the original packets will be lost and audio qualitywill be very poor. For the second scheme, every audio chunk will be available at the receiver, although only the low quality version will be available for everyother chunk. Audio quality will be acceptable.Problem 14a)Each of the other N - 1 participants sends a single audio stream of rate r bps to theinitiator. The initiator combines this stream with its own outgoing stream to createa stream of rate r. It then sends a copy of the combined stream to each of the N -1other participants. The call initiator therefore sends at a total rate of (N-1)r bps, and the total rate aggregated over all participants is 2(N-1)r bps.b)As before, each of the other N - 1 participants sends a single video stream of rate rbps to the initiator. But because the streams are now video, the initiator can no longer combine them into a single stream. The initiator instead must send each stream it receives to N - 2 participants. The call initiator therefore sends at a total rate of (N-1)*(N-1)r bps, and the total rate aggregated over all participants is (N-1)r + (N-1)*(N-1)r = N (N-1) r bps.c)N *(N-1)r bpsProblem 15a)As discussed in Chapter 2, UDP sockets are identified by the two-tuple consistingof destination IP address and destination port number. So the two packets will indeed pass through the same socket.b)Ye s, Alice only needs one socket. Bob and Claire will choose different SSRC’s,so Alice will be abl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streams. Another question we could have asked is: How does Alice’s software know which stream (i.e. SSRC) belongs to Bob and whic h stream belongs to Alice? Indeed, Alice’s software may want to display the sender’s name when the sender is talking. Alice’s software gets the SSRC to name mapping from the RTCP source description reports. Problem 16a)Trueb)Truec)No, RTP streams can be sent to/from any port number. See the SIP example inSection 6.4.3d)No, typically they are assigned different SSRC values.e)Truef)False, she is indicating that she wishes to receive GSM audiog)False, she is indicating that she wishes to receive audio on port 48753h)True, 5060 for both source and destination port numbersi)Truej)False, this is a requirement of H.323 and not SIP.Problem 17Problem 18Problem 19No. The answer still remains the same as in Problem 21. Problem 20 See figure below. For the second leaky bucket, .1r,=p=bFigure: Solution to problem 26Problem 21No.Problem 22Let τ be a time at which flow 1 traffic starts to accumulate in the queue. We refer to τ as the beginning of a flow-1 busy period. Let τ>t be another time in the same flow-1 busy period. Let ),(1t T τ be the amount of flow-1 traffic transmitted in the interval ],[t τ. Clearly,)(),(11ττ-≥∑t R W W t T jLet )(1t Q be the amount of flow-1 traffic in the queue at time t . Clearly,),()()(1111t T t r b t Q ττ--+=)()(111ττ-+-+≤∑t R W W t r b j--+=∑R W W r t b j 111)(τSince R W W r j∑<11, 11)(b t Q ≤. Thus the maximum amount of flow-1 traffic in the queue is 1b . The minimal rate at which this traffic is served is ∑jW RW 1.Thus, the maximum delay for a flow-1 bit is ./max 11d W R W b j=∑。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f2dc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e.png)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时,谢希仁教授所著的第七版教材是众多学子的重要参考资料。
而课后答案则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下将为您呈现一份完整的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等。
课后习题中,对于网络的定义和功能的理解,答案强调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其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和负载均衡等。
第二章探讨了物理层的相关知识。
对于信号的传输方式,答案解释了基带传输、宽带传输以及频带传输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在涉及到信道复用技术的问题时,答案详细阐述了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第三章聚焦于数据链路层。
关于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答案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和示例。
在滑动窗口协议方面,详细分析了停止等待协议、后退 N 帧协议和选择重传协议的工作流程和性能特点。
第四章讲述了网络层。
对于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即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答案对比了它们的差异和适用情况。
在路由算法的问题上,分别介绍了距离向量路由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原理和计算过程。
关于 IP 地址的分类和子网掩码的使用,答案通过实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第五章涉及运输层。
在运输层的端口号相关问题上,答案解释了端口号的作用和分类,并说明了如何通过端口号来识别不同的应用进程。
对于 TCP 和 UDP 协议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答案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在 TCP 的拥塞控制算法方面,详细阐述了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等算法的工作机制。
第六章阐述了应用层。
对于 DNS 系统的工作原理,答案说明了域名解析的过程以及各级域名服务器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77d266cfc789eb172dc8c1.png)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730994964bcf84b9d57bce.png)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全套 课件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全套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3812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b.png)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全套课件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全套课件第一章概述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信息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体系结构、协议、标准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物理层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底层,它负责在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物理连接。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物理层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传输介质、传输方式和接口标准等。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层次之一,它负责在通信设备之间建立可靠的逻辑连接。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数据封装、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
第四章网络层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层次,它负责将数据从源节点发送到目的节点。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网络层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IP地址、路由协议、子网掩码等。
第五章运输层运输层是计算机网络的又一重要层次,它负责在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运输层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端口号、TCP和UDP等。
第六章应用层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的最高层,它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应用层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HTTP、FTP、SMTP 等。
第七章网络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等。
第八章无线和移动网络无线和移动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移动设备提供了便利的连接方式。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无线和移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区域网、移动通信等。
第九章网络管理和维护网络管理和维护是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网络管理和维护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网络管理协议、性能监控、故障排除等。
第十章网络发展前景和新技术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前景广阔。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之欧阳科创编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之欧阳科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6544ea6483d049649a665833.png)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谜底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办事?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贮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包管,对连续传送年夜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静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年夜的变动?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成长年夜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成长;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条理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呈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年夜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取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另外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规模:(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 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8b27956bd97f192379e914.png)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 第九章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 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dbc7350fa216147916112813.png)
传感器结点的形状和组成
电池 CPU
无线 收发器 传感器 硬件
存储器
(a) 形状
(b) 组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的应用领域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的应用领域就是组成各种 的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s) ,例如:
环境监测与保护(如洪水预报、动物栖息的监控);
战争中对敌情的侦查和对兵力、装备、物资等的监 控;
只有关联的 AP 才向这个移动站发送数据帧, 而这个移动站也只有通过关联的 AP 才能向其 他站点发送数据帧。
移动站与 AP 建立关联的方法
被动扫描
移动站等待接收接入站周期性发出的信标帧 (beacon frame)。
信标帧中包含有若干系统参数(如服务集标识符 SSID 以及支持的速率等)。
至其他 802.x 局域网
门户
分配系统 DS 接入点AP1
互联网
接入点AP2
基本服务集 BSS B A'
扩展的服务集 ESS 基本服务集 BSS A
漫游
基本服务集内的基站叫做接入点 AP (Access Point) 其作用和网桥相似。
当网络管理员安装 AP 时,必须为该 AP 分配 一个不超过 32 字节的服务集标识符 SSID 和一个信道。
第9章 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
第 9 章 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
9.1 无线局域网 WLAN 9.2 无线个人区域网 WPAN 9.3 无线城域网 WMAN 9.4 蜂窝移动通信网 9.5 两种不同无线上网
9.1 无线局域网 WLAN
9.1.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9.1.2 802.11 局域网的物理层 9.1.3 802.11 局域网的 MAC 层协议 9.1.4 802.11 局域网的 MAC 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交通管理、建筑内的温度/照明/安全控制等。
移动自组网络不同于移动 IP
移动 IP 技术使漫游的主机可以用多种方式连接 到互联网。 移动 IP 的核心网络功能仍然是基于在固定互联 网中一直在使用的各种路由选择协议。 移动自组网络是将移动性扩展到无线领域中的 自治系统,它具有自己特定的路由选择协议, 并且可以不和互联网相连。
移动自组网络又称为自组网络(ad hoc network) 。 自组网络是没有固定基础设施(即没有 AP)的无 动站之间相互 通信组成的临时网络。
自组网络的服务范围通常是受限的,而且一般也不 和外界的其他网络相连接。 移动自组网络也就是移动分组无线网络。
几种不同的接入
固定接入(fixed access)——在作为网络用户期间,用 户设置的地理位置保持不变。 移动接入(mobility access)——用户设置能够以车辆 速度移动时进行网络通信。当发生切换时,通信仍然 是连续的。 便携接入(portable access)——在受限的网络覆盖面 积中,用户设备能够在以步行速度移动时进行网络通 信,提供有限的切换能力。 游牧接入(nomadic access)——用户设备的地理位置 至少在进行网络通信时保持不变。如用户设备移动了 位置,则再次进行通信时可能还要寻找最佳的基站
它使用星形拓扑,其中心叫做接入点 AP (Access Point) 在MAC层使用 CSMA/CA 协议
凡使用 802.11 系列协议的局域网又称为 Wi-Fi (Wireless-Fidelity,意思是“无线保真度”。
1. IEEE 802.11
IEEE 802.11 的基本服务集 BSS 和扩展服务集 ESS
PCF 子层使用集中控制的接入算法把发送数据权 802.11 的 MAC 层 轮流交给各个站从而避免了碰撞的产生。 自组网络就没有PCF子层。
这种未能检测出媒体上已存在的信号的问题 无线局域网的特殊问题 叫做隐蔽站问题(hidden station problem)
A 的作用范围 C 的作用范围
A
B
C
D
当 A 和 C 检测不到无线信号时,都以为 B 是空闲的, 因而都向 B 发送数据,结果发生碰撞。
其实 B 向 A 发送数据并不影响 C 向 D 发送数据 无线局域网的特殊问题 这就是暴露站问题(exposed station problem)
B 的作用范围 C 的作用范围
?
A B C D
B 向 A 发送数据,而 C 又想和 D 通信。 C 检测到媒体上有信号,于是就不敢向 D 发送数据。
CSMA/CA 协议
无线局域网不能使用 CSMA/CD,而只能使用改 进的 CSMA 协议。 改进的办法是把 CSMA 增加一个碰撞避免CA (Collision Avoidance)功能。 802.11 就使用 CSMA/CA 协议。而在使用 CSMA/CA 的同时,还增加使用停止等待协议。 下面先介绍 802.11 的 MAC 层。
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是 由大量传感器结点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构成的自组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是进行各种数据的采集、处理 和传输,一般并不需要很高的带宽,但是在大部分时 间必须保持低功耗,以节省电池的消耗。 由于无线传感结点的存储容量受限,因此对协议栈的 大小有严格的限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对网络安全性、结点自动配置、网 络动态重组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DCF 子层在每一个结点使用 CSMA 机制的分布式 802.11 的 MAC 层 接入算法,让各个站通过争用信道来获取发送权。 因此 DCF 向上提供争用服务。
无争用服务(选用) 点协调功能 PCF (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MAC 层
争用服务 (必须实现)
分布协调功能 DCF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CSMA/CA) 物理层
最高54 2.4 GHz Mbit/s 2.4 / 5 GHz
OFDM
最高 MIMO 600 Mbit/ OFDM s
9.1.3 802.11局域网的 MAC 层协议
1. CSMA/CA 协议
无线局域网不能简单地搬用 CSMA/CD 协议。这里主 要有两个原因:
“碰撞检测”要求一个站点在发送本站数据的同时,还必须 不间断地检测信道,但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往往会远远小于发 送信号的强度,在无线局域网的设备中要实现这种功能就花 费过大。 即使能够实现碰撞检测的功能,并且在发送数据时检测到信 道是空闲的时候,在接收端仍然有可能发生碰撞。
至其他 802.x 局域网 门户 分配系统 DS
互联网
扩展的服务集 ESS 基本服务集 BSS A
接入点AP1
接入点AP2 基本服务集 BSS B A'
漫游
一个基本服务集可以是孤立的,也可通过接入点 AP 连接到一个主干分配系统 DS (Distribution System), 然后再接入到另一个基本服务集,构成 扩展的服务集ESS (Extended Service Set)。
9.1.2 802.11 局域网的物理层
802.11标准中物理层相当复杂。根据物理层的不同 (如工作频段、数据率、调制方法等),对应的标准 也不同。 最早流行的无线局域网是802.11b,802.11a和 802.11g。2009年颁布了标准802.11n 802.11 的物理层有以下几种实现方法: 直接序列扩频 DSSS 正交频分复用 OFDM 跳频扩频 FHSS (已很少用) 红外线 IR (已很少用)
2. 移动自组网络
转发结点 转发结点 B C 转发结点
自组网络
A 源结点 F
D
E
目的结点
三个主要问题:路由选择协议,多播,安全。
移动自组网络的应用前景
在军事领域中,携带了移动站的战士可利用临 时建立的移动自组网络进行通信。 这种组网方式也能够应用到作战的地面车辆群 和坦克群,以及海上的舰艇群、空中的机群。 当出现自然灾害时,在抢险救灾时利用移动自 组网络进行及时的通信往往很有效的,
802.11 的 MAC 层
MAC 层通过协调功能来确定在基本服务集 BSS 中 的移动站在什么时间能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 无争用服务(选用) 点协调功能 PCF (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MAC 层
争用服务 (必须实现)
分布协调功能 DCF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CSMA/CA) 物理层
至其他 802.x 局域网
门户
分配系统 DS 接入点AP1
互联网
接入点AP2
基本服务集 BSS B A'
扩展的服务集 ESS 基本服务集 BSS A
漫游
基本服务集内的基站叫做接入点 AP (Access Point) 其作用和网桥相似。
当网络管理员安装 AP 时,必须为该 AP 分配 一个不超过 32 字节的服务集标识符 SSID 和一个信道。
只有关联的 AP 才向这个移动站发送数据帧, 而这个移动站也只有通过关联的 AP 才能向其 他站点发送数据帧。
移动站与 AP 建立关联的方法
被动扫描
移动站等待接收接入站周期性发出的信标帧 (beacon frame)。
信标帧中包含有若干系统参数(如服务集标识符 SSID 以及支持的速率等)。
第9章 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
第 9 章 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
9.1 无线局域网 WLAN 9.2 无线个人区域网 WPAN 9.3 无线城域网 WMAN 9.4 蜂窝移动通信网 9.5 两种不同无线上网
9.1 无线局域网 WLAN
9.1.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9.1.2 802.11 局域网的物理层 9.1.3 802.11 局域网的 MAC 层协议 9.1.4 802.11 局域网的 MAC 帧
至其他 802.x 局域网
门户
分配系统 DS 接入点AP1
互联网
接入点AP2 基本服务集 BSS B A'
扩展的服务集 ESS 基本服务集 BSS
A
漫游
一个基本服务集 BSS 包括一个基站和若干个移动站, 一个站无论要和本BSS的站进行通信,还是要和其他 BSS的站进行通信,都必须通过本BSS的基站。
传感器结点的形状和组成
电池 CPU
无线 收发器 传感器 硬件
存储器
(a) 形状
(b) 组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的应用领域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的应用领域就是组成各种 的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s) ,例如:
环境监测与保护(如洪水预报、动物栖息的监控);
战争中对敌情的侦查和对兵力、装备、物资等的监 控;
由许多热点和 AP 连接起来的区域叫做热区(hot zone)。热点也就是公众无线入网点。 现在也出现了无线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WISP (Wireless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这一名词。 用户可以通过无线信道接入到 WISP,然后再经 过无线信道接入到互联网。
2. 移动自组网络
至其他 802.x 局域网
门户
分配系统 DS 接入点A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