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合集下载

第1讲 哲学导言 提纲

第1讲  哲学导言  提纲

第一讲导言一什么是哲学?1、外国哲学的魅力。

★这门学科所讨论的东西,不是简单的一些观点看法,而是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最优秀、最深刻、最发人深省、最迷人的思想遗产,同我们中国思想一样,这些哲学思考总是关注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关注我们人类的命运,关注我们渺小的人类如何在大自然甚至是在整个宇宙之中,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思考的深入,这样的思考涉及到我们人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2、人——自由——创造。

★可以说自由和创造能力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的特点。

人类总是可以超出自然和现实的束缚,获得自由,并且能够创造出新的东西。

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自由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

★当然我们这里的自由不是单纯的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自由,那个是比较狭隘的意义上的自由。

我们这里讲的是一种更为根本的自由……(哲学常常做的事情,正是要去思考各种看起来很幼稚的问题。

其实不是这些问题很幼稚,而是我们自己觉得这些问题很幼稚,不值得去思考,因为我们总是把这些东西当作显而易见、习以为常的事情去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常常正是这些问题,它牵涉到了一些最根本的问题——比如死亡问题。

)(只要有神秘存在,就无法彻底否定上帝。

)3、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自由、创造带来的结果)是由哲学带来的。

★因为人类有智慧,所以我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无数东西出来:人类很聪明,有智慧,所以他可以提出各种设想,各种可能性,然后通过实践去实现这些设想,这样就创造出了属于人类独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发展(自由创造带来的结果)是由哲学带来的。

(科学不是第一生产力吗?人类的发展怎么是由哲学带来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4、什么是哲学?A、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来自古希腊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philo“爱”与sophie“智慧”,意思是“爱智慧”。

B、哲学并不远离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从来都是离我们最近的东西。

哲学导论-第一讲哲学是什么1

哲学导论-第一讲哲学是什么1
2020/6/15
哲学与人生
• “君子坦荡荡”、“君子忧道不忧贫”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20/6/15
哲学与常识
• 黑格尔说,“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 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 熟知的。”
2020/6/15
参考书目
•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 学导论》,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 [英]罗素:《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商 务印书馆2019年版。
•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张颖译,陕 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020/6/15
• 张世英:《哲学导论》 • 孙正聿:《哲学导论》 • 叶秀山:《哲学要义》 • 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
• 因此,“定义术语”是哲学的命令。
2020/6/15
(二)明确表达和论证:哲学 的两条重要特征
• 明确表达——用语词和句子把我们的想 法清楚地说出来——是哲学的首要步骤 。
• 论证可以对我们的观点加以检验,可以 看出你准备得是否充分,你的技巧如何 ,以及你的观点在哲学上到底有多少说 服力 。
2020/6/15
• 批判演绎论证的一种方式是直接指出其 前提不为真;如果该论证为归纳论证, 那么只要证明它所基于的证据是错误的 或虚假的就可以了。
2020/6/15
• 另一种批判方式是表明该论证包含了无 效的演绎论证或弱的归纳概括,在这种 情况下,使用反例是一种特别有力的方 式。
• 如对“所有美国人都热爱足球” 的批判 。
(四)现当代哲学家们的看法

哲学导论1(书面化)

哲学导论1(书面化)

哲学导论1今天我们还是在第一讲,是我们这个课程的导言部分。

中心的话题是,哲学与民族文化生命。

我们上一堂课作了一个序论,讨论“文化生命”这个概念,并且试图说明哲学这门学问和具体的经验科学的差别。

我们说哲学是论道的学问,那么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不道之道。

就是那个道是无法言说的,但是哲学却要研究这个无法言说的道。

我上一堂课也作了一个讨论,比如在制度和国民性格之间究竟谁决定谁?我们引用了黑格尔讨论斯巴达人的制度风俗与斯巴达人的性格这两者的关系的时候的话,黑格尔说,倘若我们认识到斯巴达人之所以有如此这般的制度,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性格,或者反过来说,斯巴达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才产生了如此这般的制度。

制度决定国民性格还是国民性格决定制度?我们后来发现它们相互决定,这就是关于相互作用的思想。

这种思想,黑格尔说,还没有进入概念,而只是站在概念的门槛上。

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一般意义上的经验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其实都是形而下等的器。

中国的周易有一句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我们听到过这个词,形就是感性的、可以被经验、可以对它获得经验的那个东西,是经验的事物。

形而上者,超越经验。

一个社会的典章制度,是一种器,一个社会的物质产品也是器,比如说茶壶。

那么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呢?其实也是器。

我们倘若研究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也是一门具体的科学,比如说是民族文化学、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仍然是器,还没有进入道。

那个道与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一个课题。

道很玄妙,无法言说,但我们却要努力地去说它,我上次也努力地试着说说看。

我们说喝茶,喝茶有茶道,茶道在哪里呢?你不能说喝茶的器皿就是道,那个紫沙做的茶壶,那个茶盅,那些工具,你说它就是道吗?不是。

你说喝茶的一套规则,就是道吗?也不是。

但是这些规则和这些器皿都是为了体现道,所以中国人喝茶就与动物的喝水有区别。

我们不会喝茶的人,不进入茶道的人,喝茶那种喝法叫“牛饮”,说得很妙,就是和动物口渴了以后饮水差不多,其中无道,也就是没有文化生命。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1第一讲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参阅《大问题》:“导言”、“逻辑准备”、第一章]一.我们为何需要哲学?1. 作为生活于世界中的人,其独特性在于需要、而且能够追问生活的意义。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恰恰是有助于我们审视生活意义的最佳途径。

2. 对于初入学术专业的大学生,哲学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因为揭示人类各种理智探索活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哲学的天职。

二.哲学究竟是什么?1. 词源考察:“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ophy)(1)在古希腊语境中,“爱智慧”一词有一种特殊含义:参照“神—人—物”的文化框架来为“人”定位,即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或者说,人是终有一死的爱智者。

(2)由此看,哲学着力于对人性的揭示,或者说,哲学的宗旨是揭示人在世界中的恰当位置,就像通常所说,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汉语中,“哲”也与“智”相关,同样呈现出揭示人性的意向,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框架是“天—人—地”。

(4)以上简略的词源考察印证了《大问题》中的观点:“哲学与智慧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第5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Principle)、“存在”(Being)、“逻各斯”(Logos)、“努斯”(Nous)(a)“本原/始基”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一)9.20.2002这堂课只是导论。

主要目的不是讲述重要的知识和材料,而是让大家首先对哲学有较明确和清楚的概念,在入学后能够对哲学越来越有兴趣,这就是这堂课的目的。

大家要树立明确的观念,第一学期学哲学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原著,读不读是态度问题,读不读得懂则是相对的水平问题。

难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正因为难,才要尽早开始,以哲学为业,就不能绕开这一块,而教材只能作为二手材料,只能是参考的"地图"哲学包罗万象,很杂,所以也需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需要理科的基本训练。

外语对于哲学来讲是很重要的。

哲学相当部分是外文,所谓读原著应该是用它原创者的语言来读,以哲学为专业,不能用二手,不能依靠翻译(包括英、日的译本也只能是作参考)。

哲学要求读原著就像学中国哲学要读古文一样,虽然难也要如此,作为爱好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专业,这是最终任务。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对哲学来讲,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存在方式,原著者怎么说,你就该怎么学、怎么听、怎么体会。

当然,并没有要一下就如此,但读原文原著应成为原则,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

前面说了哲学是包罗万象的,那么该如何进入哲学,它的门又在哪呢?我说,条条道路通哲学,无论哪门学问都会接触到哲学问题,那么作为专业,不同于别人的要求、方法、道路何在呢?这要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史是不能分的,各门学问尤其是文科都离不开历史,但历史对哲学有特殊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史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同样的哲学历史也有哲学性的研究方式(当然也得关心历史背景)。

区别在于我们是哲学地思想地研究。

我们将整个哲学史设想为一个人在讲,即"接着讲",但各个哲学家之间又是不可替代的,柏拉图代替不了苏格拉底,费希特代替不了康德。

谢林代替不了费希特。

自然科学可以以一个涵盖更广的理论去代替另一个理论,后人超过前人,而哲学不能以只读后人的著作来代替前人的著作,不能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只有历史意义,柏拉图、叔本华等人的著作还仍有理论意义。

高三哲学第一课导学提纲

高三哲学第一课导学提纲
二.深入学习:
三.迁移运用:
1.“在十七世纪,数学统治了哲学,因而产生了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巴斯葛;心理学统治了哲学以后,产生了贝克莱、休谟、孔狄亚克和康德,到了十九世纪在谢林、叔本华、斯宾塞、尼采和柏格森等人的著作中,生物学成了哲学思想的背景。”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B.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具体科学的进步限制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的发展以具体科学的进步为基础
2.(2012·天津文综)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一位非凡的创新者,带着他的梦想和传奇辞世。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造了那个魔器般的“苹果”,更在于他对“智慧之学”的情有独钟。乔布斯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难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阅读教材第4页到第九页,根据以下自学提示,认真梳理教材,并在课本上勾.画.圈.点)1.哲学的产生及任务。(课本4-6页)
2.世界观的含义(课本7页)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课本7页)
4.世界观和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的关系。(课本8页)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课本8-9页)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 ②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哲学导论 第一讲共29页文档

哲学导论 第一讲共29页文档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哲学导论 第一讲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哲学导论 王德峰

哲学导论 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就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与原始宗教。

神话与原始宗教就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就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就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

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与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就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就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

但就是,哲学就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

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

这些前提正就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她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与智慧加以区别。

对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

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

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

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就是人的生存状况。

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就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就是对环境的改变。

哲学导论第1讲

哲学导论第1讲
第一讲 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 4
3. 特征分析:视界、问题、方法
* 视界:“概念框架”(参见《大问题》第15--22页) 视界: 概念框架” · 概念凭借语言来表达,它有两个作用:一是规定我们经验的形式,二是把我们的经验组 织起来。根据概念与经验的关系,可将概念分为两类:经验概念和先验概念。与此相应, 也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类: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参见《大问题》第16页)。 · 由“概念把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可引出:“概念框架”就是按合理的方式把各种基本 概念建构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对各种概念起着“框定”作用,为我们理解世界、审 视生活、认识自我提供特定的视角和图景。 * “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 大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 哲学关注的是那些最终与“大概念”(如上面讨论的那些基本概念)有关的“大问题”。 或者说,哲学关注的主要是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简要地说,在一个特定概念 框架内提出的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而对一个概念框架提出挑战的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 * 方法:概念分析、逻辑论证、反思平衡 方法:概念分析 逻辑论证 分析、 论证、 · 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阐明式分析;先验式分析。 · 逻辑论证 逻辑论证 论证是为一个主张(论点)提供理由的说理方式,由一系列陈述组成,人们把表达 理由的陈述称为前提,把表达主张(论点)的陈述称为结论,二者由推理联系起来。论证 的真实性或可靠性来自确凿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简要分类: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 · 反思 反思意味着从现象返回到本质(实在),从意见返回到真理,从感性返回到理性,从事 物返回到思想。一句话,就是要把思想本身作为思考对象,就是对思想的思想。为了追溯 明确的思想,必须依靠清晰的概念。普遍性的基本概念标志着反思的彻底性,系统性的概 念框架标志着反思的连贯性(隐含《大问题》第14页所说的综合方法)。因此,提出基本概念,创建 概念框架,乃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功。反思平衡:语言 思想 世界关系。 反思平衡: 思想-世界关系 反思平衡 语言-思想 世界关系。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哲学系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哲学系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000新课号:PHI-0-000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开课学期: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

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精神境界的理解视野。

教学安排:(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5-17,21-25,29;61-65,68-71(苏),83-90(哲学家);119-120(亚);361-365(笛)。

(2)《资料》423-425(泰利士),399-402(普罗塔哥拉),426-428(毕达哥拉斯)。

(3)《论语》2.4;7(述而);9(子罕);5.28 (好学),11.26(吾与点也)。

[《附加材料》74左;86;86-3-86-5; 82左,缺11.26](4)《老子》10,15,20。

[《资料》147左,150右,155左](5)《庄子》6(大宗师)。

[《资料》197左-202左](6)《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

[《资料》355-382]思考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5)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

哲学提纲

哲学提纲

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的概述)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⑵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⑴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⑵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⑴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⑵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联系⑴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⑵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含义)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联系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⑴具体知识的内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⑵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⑶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第一课自学提纲

哲学第一课自学提纲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人们对的追问和对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民生活的更美好的艺术。

哲学的任务就在与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和。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关于的学问;是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的学问。

一句话,哲学是和的统一。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方法论,方法论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是人类对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归结为三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的本质和的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课堂练习1.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说明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2.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是:①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③人人都懂得哲学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4.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A.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个特定领域中的问题5.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一定看法。

哲学导论ppt课件

哲学导论ppt课件
• 四、自由的知识是理性的知识 • episteme与doxa的区别: • Doxa一词的意思是光辉、多数人的意见;
doxa与独断论(dogmatism)。 Episteme则是自由的。 • 自由的知识就是让对象自由,让它自己独立 存在,不是让它作为我们消耗的对象。
• 自由的知识是理性的知识。“知识来源于好 奇”,好奇是非功利的。理性需要启蒙。
反思性。
第一讲:哲学是什么?
• 4、“爱智慧”的领域 •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 • 5、“爱智慧”的意义 • 学会惊奇—怀疑精神; • 追求智慧—永恒的事业; • 理解语言—揭示与遮蔽; • 认识无知—有限与无限; • 学会宽容—尊重他人。 • 6、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区分
第一讲:哲学是什么?
第三讲:形而上学与哲学
• 三、形而上学的超越性 • Meta是“超越”经验的意思。 • 哲学也称为“第一哲学”。 • 哲学也称为 “神学”或“神圣学”
(theology)。
第三讲:形而上学与哲学
• 四、形而上学问题真/假之辩 • 由于“本体”是思想体,而不是现实的
对象,所以有人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无意义的,是假问题。 • 五、形而上学的分支 • 存在论、知识论、价值论。
• 6、黑格尔的分类:逻辑学、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 7、克罗齐的分类:理论哲学(美学和逻 辑学)与实践哲学(经济学和伦理学)。
第二讲:哲学的演变
• 一、古希腊哲学:哲学的起源 • arche:始基/本原 • Ontology:存在论/本体论 • 自然主义哲学 •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第四讲:存在论——存在的意义
• 3、“非存在”(无)因何而来
• “非存在”因人而来,人把“非存在”带入 现实的世界,存在的问题才出来。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第一讲哲学的出务一,人在世界中1.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2.世界的含义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4.人体悟自己存在的渺小和短暂5.只有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6.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追求伟大与不朽二,人把握世界的方式1.神话2.宗教3.常识4.艺术5.科学三,哲学的诞生1.哲学源于惊讶2.哲学惊讶的两个条件(1)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2)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第二讲哲学史现世的智慧一,哲学史对智慧的追求1.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1)智慧是对知识的态度(2)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

(3)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质的把握,更有恒久的魅力(4)智慧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2.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还是追求智慧的行动(1)“爱智慧”中“爱”的含义(2)哲学不等于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永远的追求(3)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二,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1.哲学和其他学科在追求智慧上的差别在于:2.哲学智慧之“大”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广和深3.哲学智慧之大体现在功能上(1)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2)生活中大智若愚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激情1.哲学的“刻板”印象2.激情驱动人们追求智慧3.哲学对于智慧追求的激情是一种建基于爱,体现为关怀与牵挂的激情4.激情是哲学事业一以贯之的保障5.哲学的激情是冷静的激情四,哲学是智慧的生存境界1.何为境界?2.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贯通3.智慧的境界需要实践的磨砺4.领悟智慧的生存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哲学修养5.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第三讲思想的功夫一,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1.哲学专门从事思想的工作2.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现实3.哲学是思维领域的奥铃匹克运动4.哲学需要深刻的功夫二,思维的一般方法1.概论,判断,推理2.推理的基本方法(1)形式逻辑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分析,综合(2)辩证的思维方法(3)直觉是人们在思维中直接对事物三,哲学思维地独特品质1.哲学思维的怀疑品质(1)怀疑是哲学的气质,是哲学的基本态度(2)怀疑起于问题或产生问题,因此怀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是等价的(3)哲学思维地怀疑不同于日常中的怀疑(4)不少哲学家把怀疑看成是哲学的基本存在方式,把普遍怀疑作为最根本的哲学方法(5)怀疑也是一种勇敢的哲学精神2.哲学思维的反思品质(1)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2)哲学的反思最终是人自身的反思(3)哲学反思具有“从后思索”的特性(4)反思的好处一是更为全面,一是更为深刻(5)怀疑与反思开启了人们的觉悟之门,开启了人生享受心灵幸福之源,同时也开启了人生体验精神痛苦之源3.哲学思维地批判品质(1)批判是哲学思维最重要的品质,哲学天生石批判的武器,哲学乃是批判的事业。

哲学导论(1)ppt课件

哲学导论(1)ppt课件
“存在者”的学问,要研究存在者,就要
先在思想上确定“存在本身”,所以,当
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
被换成“存在者”,是西方几千年本体论
传统的一个错误。
ppt精选版
2
• 中国人用“本体论”来译ontologie是不尽妥 当的。“本体”一词,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 是与“用”、“器”相对待的词,佛学进来后, 中国人开始明确区分“体”、“用”。另外, “本体”也是“本根”的意思,“本体论”也 即“本根论”。本根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 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和根本依据的学问。“本根”是某种无形无相、 与天地万物不同而天地万物都由之而出的东西。 这与西方的ontologie专门研究诸存在者之最 基本的“存在规定”,意思不同。
ppt精选版
13
精神的本性
• 人的精神存在的根本基础在于劳动的教化 作用。
• 劳动着的意识,不是把它的对象当作它直 接需要、直接满足的对象看,而当作要在 它身上实现自身的对象看。
• 所谓精神,“就是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 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里” (《真理与方法》,1992,17页)
ppt精选版
• 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从前辈那里获 得、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 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以算作知识。巫术是人类最 早的知识,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确立 了自己的形态,知识通过科学的样式把巫术、工艺、宗 教、艺术乃至哲学都从它那里排除了出去。
ppt精选版
ppt精选版
15
观念的真实性
• 两种意义上的精神概念:渗透在一切文明创造活动(包括物质生产) 活动中的“精神”,与作为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映和表达的“精神” 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后一种“精神”是在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发 生分工的前提下才形成的,在这种分工发生后,精神才能摆脱世界而 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等,这就是对“意识形态”的构 造,其真正基础确实正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指出的“社会物质生产 的关系和发展水平”。但是,社会物质生产本身绝非一个无精神的过 程,相反这个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把精神作为自己的本质要素构建起 来,它才能保持自己为“人的社会活动”。更具体地说,在这一过程 中被建构的精神,把人对于自在自然的主体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断再生产出来。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导论》讲义第一讲哲学的元问题和元方法第一节导言一、哲学的境况1、边缘化之境况及其回暖征兆1)边缘化境况2)回暖之征兆2、边缘化之原因1)社会原因:经济迅速市场化、社会迅速世俗化2)哲学自身原因:缺乏学养(侃大山)、缺乏学品(拍马屁)二、课堂互动(略)三、导论要目1、任何学科的导论都包括两大要目:一是该门学科的“元问题”,即该门学科是什么的问题;二是该门学科的“元方法”,即如何回答上述元问题的方法。

2、一门学科的导论不同于学科自身;导论可以说是这门学科的哲学:学科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陈述对象;导论回答这门学科是什么,对陈述进行陈述。

第二节哲学的元问题和元方法一、哲学元问题与元方法哲学的元问题:什么是哲学?研读哲学必须首先弄清而且又由很难弄清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元方法:如何回答哲学元问题的方法。

研读哲学家的著述,重点不在于了解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了解他“怎么样说”和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其中的“怎么样说”,就设计研究方法问题;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说”不仅涉及研究方法问题,还涉及研究背景问题。

二、哲学元方法1、功能主义方法1)概念:就某种事物来说,通过它做了或能够做什么,来确定它是什么;就某门学科来说,通过它研究了或能够研究什么,来确定它是什么。

(年轻人经常抬杠:那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成熟的人知道成功的艰难。

我们可以坦率的说“不喜欢什么”,但是我们不能轻率的说“那有什么了不起”)2)学科背景:功能主义语言学:指研究认知(怎么提供信息)、表达(如何述说心情)以及意动(如何施加影响),而不研究其他;功能主义建筑学:只看重房屋的居住功能,而不看重其他(风格类型)行为主义心理学:只关注刺激和反映,而不关注其他(心理活动)……●二十世纪之所以风行功能主义方法,很可能是因为人类的造物能力和表现能力(对象化能力)在这个世纪获得了巨大发展,进而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与其絮絮叨叨地述说意见可能的东西,不如真真切切地把他制造出来或模拟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1第一讲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参阅《大问题》:“导言”、“逻辑准备”、第一章]一.我们为何需要哲学?1. 作为生活于世界中的人,其独特性在于需要、而且能够追问生活的意义。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恰恰是有助于我们审视生活意义的最佳途径。

2. 对于初入学术专业的大学生,哲学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因为揭示人类各种理智探索活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哲学的天职。

二.哲学究竟是什么?1. 词源考察:“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ophy)(1)在古希腊语境中,“爱智慧”一词有一种特殊含义:参照“神—人—物”的文化框架来为“人”定位,即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或者说,人是终有一死的爱智者。

(2)由此看,哲学着力于对人性的揭示,或者说,哲学的宗旨是揭示人在世界中的恰当位置,就像通常所说,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汉语中,“哲”也与“智”相关,同样呈现出揭示人性的意向,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框架是“天—人—地”。

(4)以上简略的词源考察印证了《大问题》中的观点:“哲学与智慧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第5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Principle)、“存在”(Being)、“逻各斯”(Logos)、“努斯”(Nous)(a)“本原/始基”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本原/始基”就是第一个哲学概念(阿那克西曼德)。

这个概念开出了理解世界统一性的两个维度:从“构成”维度看,本原是构成万物的基质;从“变化”维度看,万物既产生于本原,又复归于本原。

正是基于这两个维度,最早的哲学问题是:构成宇宙中万物的基质是什么?宇宙中万物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什么?相对而言,重要的不是各种具体回答(如对基质问题的回答依次有“水”、“无定形”、“气”、“数”、“火”、“四根”、“种子”、“原子”),而是各种回答所共同遵循的提问方式、分析方法和论证思路。

(b)“逻各斯”(Logos)这是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关注重点是“变化”维度。

他把宇宙比喻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它“按照一定的尺度燃烧,按照一定的尺度熄灭”。

一方面,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另一方面,万物流变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Logos,“世界上的物理、伦理、逻辑诸方面的规律是完全一样的”(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第56页)Logos的原意是“说话”、“话语”、“表述”、“语言”,引申义为“尺度”、“分寸”、“规律”、“法则”。

关键是:Logos不能由感性识得,只能靠理性来认识,而理性只能凭借语言加以把握。

(c)“存在”这是巴门尼德提出来的概念(虽然赫拉克利特已使用过“存在”一词)。

巴门尼德是埃利亚派的代表人物,而埃利亚派的兴起标志着从本原论向本体论的过渡。

巴门尼德依照Logos思路提出两个重要命题:“存在存在着,非存在不存在”。

“能被表述、被思想的必定存在”。

以此为据,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与“非存在”、“真理”与“意见”的区分,为哲学反思奠定了“语言(话语)—思想(心灵)—实在(存在)”的平台,开创了基于Logos的概念分析和理性论证方法。

(d)“努斯”(Nous)这是阿那克萨戈拉为解答事物变化的动因问题而提出的概念。

“Nous”的原意是“灵魂”、“心灵”,引申为“理性”、“意志”、“目的性”。

注意:Logos和Nous都可以译成“理性”,但来源和含义均不同。

我们已知,Logos来源于“话语”,而Nous来源于“心灵”。

Logos 是规范性的、逻辑性的“理性”,而Nous是能动性的、超越性的“理性”。

可以说,二者共同为我们理解语言(话语)—思想(心灵)—实在(存在)的语义关系奠定了理智基础。

(2)精神哲学时期:“理念/理型”(Idea,eidos)、“实体/本体”(substance)(a)智者派:Logos的主体化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是非存在如何不存在的尺度。

”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也不能认识;即使能够认识,也无法告诉别人。

”关键问题:如何言说Logos?语言、话语怎么能够把握心灵和实在?(b)苏格拉底:Nous是Logos的根据和万物的目的根据“实在-现象”、“真理-意见”两个关键区分,通过定义澄清概念,凭借对话发现真理,开创目的论解释(拒斥机械论解释),赋予生活以意义。

苏格拉底的“四项基本原则”:(1)“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2)“认识你自己”(反思精神);(3)“我知道自己无知”;(4)“美德即知识”。

(c)柏拉图:理念论和“回忆说”“理念”是对希腊词“idea/eidos”的翻译(也被译成“理型”、“相”、“形相”),希腊词与动词idein(看)同根,原意为肉眼所见的“相貌“、“模样”、“形状”。

但是,按柏拉图的用法,“idea/eidos”指称的是那些超感性的、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正的实在。

它们是知识的源泉,是可感事物看起来存在的原型(“模仿说”、“分有说”),是事物的内在“本质”。

把本来用于表达“外部相貌”的词用来指称“内部本质”,这是一种隐喻的用法:肉眼只能看见外貌,灵魂之眼才能看见本质;感官只能认识现象,理性才能认识实在;感性所得只是“意见”,理性所得才是“真理”。

“回忆说”:“洞喻”与“线喻”(想象-信念-理智-理性)。

“认识即回忆”(反思理论)。

(d)亚里士多德:实体论和形而上学希腊词“ousia”被译为“实体/本体”(substance),来自“einai”(“存在”)的阴性单数规范分词“ousa”,与“on”(“是”)相似。

柏拉图把“on”和“ousa”用作同义词。

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概念的思路:语法结构:主语-谓语(“S是P”);哲学范畴:实体-属性;形式-质料;潜能-实现。

结论:“It follows,then ,that ‘substance’has two senses, (a)the ultimate substratum ,which is no longer predicated of anything else, and (b)that which ,being a ‘this’,is also separated—and of this nature is the shape or form of each thing.”(Aristotle,Metaphysics,1017b23-25)“形而上学”(meta-physics):命名故事和主要内容。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包括实体论、宇宙论(目的论)和逻辑学。

现在,“形而上学”通常有两种密切相关的含义:(a)对实在的基本成分或基本特征的研究;(b)对我们用以表述实在的基本概念及其框架的研究。

一般也称之为“本体论/存在论”(ontology)。

3.特征分析:视界、问题、方法(1)视界:“概念框架”(参见《大问题》第15—22页)概念是一种凭借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它有两个作用:一是规定我们经验的形式,二是把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

根据概念与经验的关系,可将概念分为两类:经验概念和先验概念。

与此相应,也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类: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

由“概念把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可引出:“概念框架”就是按合理的方式把各种基本概念建构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对各种概念起着“框定”作用,为我们理解世界、审视生活提供特定的视角和图景。

通常人们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就是概念框架。

(2)“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哲学关注的是那些最终与“大概念”(如上面讨论的那些概念)有关的“大问题”。

或者说,哲学关注的主要是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

简要地说,在一个特定概念框架内提出的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而对一个概念框架提出挑战的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

参见《大问题》第39—41页所列16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旨在让你清楚地说出,你对这个世界相信些什么。

然而,比你所相信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理由,因为你的哲学正是从你相信某种东西的理由开始展开的”(第41页)。

(3)方法:反思、分析、综合、论证(a)“反思”(reflection)原指光的反射,光反射回去指向光源,引申为由事实(现象)返回到其根据(本质)。

黑格尔说:“整个哲学的任务在于由事物追溯到思想,而且是明确的思想”(《小逻辑》,第230页)。

如上所示,通常人们认为柏拉图的“回忆说”确立了最初的反思理论。

据此,反思意味着从现象返回到本质(实在),从意见返回到真理,从感性返回到理性,才事物返回到思想。

一句话,就是要把思想本身作为思考对象,就是对思想的思想。

为了追溯明确的思想,必须依靠清晰的概念。

普遍性的基本概念标志着反思的彻底性,系统性的概念框架标志着反思的连贯性。

因此,提出基本概念,创建概念框架,乃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功。

(b)分析-综合(参见《大问题》第14页)。

参Paul Ricoeur有:分析方法:阐明式的分析、先验式的分析;综合方法:范畴式的综合、诠释式的综合、辩证式的综合。

(c)论证(参见《大问题》第25—34页:“逻辑准备”)论证是为一个主张(论点)提供理由的说理方式,由一系列陈述组成,人们把表达理由的陈述称为前提,把表达主张(论点)的陈述称为结论,二者由推理联系起来。

推理的基本问题是:结论是怎么根据前提得出的?是必然地得出的,还是偶然地得出的?回答这个问题依赖两个条件:一是要求假设(不要求断定)前提为真;二是能够列出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步骤。

论证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确立结论的真实性或可靠性?回答这个问题也需两个条件:一是要求断定(不仅仅是假设)前提为真,这就要依赖证据的力量;二是要求推理是有效的或高度可信的。

换言之,论证的真实性或可靠性来自确凿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

参照推理的分类,可将论证大体上分为两类: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广义的)。

三.怎么学哲学?根据前面的讨论,要想学好哲学,就得搞清楚什么是“大问题”(开放性问题),学会反思据以探讨这些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其框架,学会对概念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特别要有耐心学习如何进行严格的论证(参见《大问题》第22—23页提出的6点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