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07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例3.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逐渐摒弃了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渐增加到9分左右。
从这些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
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一、该保留的没保留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2012年高考〃全国卷)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2012年高考〃天津卷)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
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文言翻译常见病因及对策
文言翻译常见病因及对策文言翻译是考查文意理解的较好方式,所以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文言翻译能力的考查。
令不少学生苦恼的是虽能领会文意,但翻译句子时仍会出现丢分现象,这说明在斟酌词义、联词成句方面还有欠缺。
一、翻译病因的类别1、遗漏信息指翻译时遗漏了原文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个别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没有译出。
请看下例: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高考全国卷)译文: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想要用大夫的礼节埋葬它。
这个句子分别漏译了词语“棺椁”。
避免漏译的最好方法是采用直译,字字落实译完一个句子后将译文与原文逐词对照,检查是否有遗漏现象。
2、省略成分不补文言文简洁精练,在不影响文意情况下,经常省略某些成分。
判断所译句子的省略内容是很重要的,否则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对省略句应依据文意补出省略成分,再翻译。
例如: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事甚急。
(2005年高考上海卷)译文:等到上任,一点也不更加礼遇,考核他的公务十分着急。
例句省略了主语,译时如不补上就让人费解,甚至产生误解。
文言文中承前省略主语的现象很多,还有省略宾语“之”的,有省略介词“于”的。
3、不该调却调文言中有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其中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装句,与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差别很大,翻译时需将倒装语序调整为一般语序,但是不属于以上情况的,不应调整。
例如: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2004年高考广西等五省卷)译文:所以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很高兴。
此句不是倒装句,其中的“乐”本来做状语,译文误把它放在了补语的位置。
对于这些没有倒装现象的语句要译出原句的造句特点,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句保持一致。
4、解释欠准确为了与上下文合理搭配,一个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就有了临时意义,确定这个词语的特定含义是翻译时准确表达的前提。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去除病症的对策1、学好课内文言文课文学不学一个样,反正高考不考;只要多做课外阅读就能培养能力。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例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你们看廉将军谁与秦王相比? 例1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 翻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 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注意六
1、注意补出下列内容: 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承前省的主语可 以不补)、谓语、宾语和介词; ②数词后面应补出的量词; ③行文省略的、应该补出的内容。 2、结合语境,判断省略句,确定补充内容。 3、初译+梳理,做到符合情理,文从字顺。
例10.阿母谢媒人。 翻译:刘母向媒人道谢。
注意四
1、熟悉常见实词的义项,尤其是在教材中 学习过的义项。 2、结合语境(事理、语法、提示),准确 选择义项。
失误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例11.(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翻译: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 子亦自知也。 翻译:魏王对公子他盗窃自己也是知道的啊。
注意三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 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 达两个意思(单音偶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 词来处理,翻译时应当拆开。 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失误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例8.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翻译: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9.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翻译: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 和善。
注意五
1、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 “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 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2、熟悉一些有代表性的此类词语,在语句中 作出准确判断。 如:夫战,勇气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文言文语句翻译_
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三、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 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 得改变了脸色的。 失分原因
省略成分没有补充出来
四、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 有找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以今义当古义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失分原因
一词多义的实词义项选择得不恰当
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几方面 不用翻译的译了出来,需要译 出的重点词语没译出来或译错了, 该删的没删,没有的妄加想象,句 式特点忽略了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于晋。 ⑵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①吾尝 为鲍叔谋 事
而
更
穷困,
我曾经替鲍叔 谋划事情 却使他更加 窘迫,
鲍叔不 以
我为愚,
愚笨,
知
时
鲍叔 不 认为 我
他知道时运
有利
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
不利也
②天下 不 多
管仲之贤
而多
鲍
鲍
天下人不 赞美 管仲的 贤明 却赞美
叔能
知 人
也。
叔能够识别人才。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译成: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 骨的强壮。 失分原因
译句没有译出句式特点或者不符合现代 汉语语法规则
五、不辩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
是女子不好 …… 得要求好女。《西门豹 治邺》 译成: 这个女子品质不好 …… 应该再找 个品质好的女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失分原因: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语言的精炼以及行文的结构增加了文言文翻译的难度。
文言文常见的错误翻译有哪些方法/步骤1.漏译漏译主要体现在对省略句、指代词的处理上或是当译词语反保留。
原文中该翻译的词语或是难以翻译,或没有把握而干脆不翻译,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
如在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就往往将“时”字遗漏。
2.强译翻译时不符合语法规则,主要表现在对特殊句式、修辞、语气助词的处理上。
首先体现在倒装句式不调整。
句式类试题是考纲明确要求的考试内容,一般不出现在客观题当中,而是往往出现在翻译题当中。
所以应该特别注意。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
应当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若不作调整翻译成“这大概就是李将军的说法吧”就完全错误。
此外,被动句也常常做考查点,翻译过程中无论有没有表被动的词语,只要句子含被动语气,应及时翻译出“被”字来。
其次是特殊修辞不意译。
文言中常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等修辞。
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翻译,当意译。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借代“百姓”,若直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3.误译体现在实词方面即混淆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项的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等。
如将“人固动物耳”误译为“人本来就是动物”。
此句误解“动物”为与现代汉语同义的双音词,使整个句义错误,在这里“动物”是“感动于外物”之义。
误译体现在虚词方面是不明虚词用法,如在翻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的助词“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中起副词作用的“也”。
4.滥译翻译中有的考生主观臆断,游离原文,任意发挥,本欲充实,实成赘余。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有人就翻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其中“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纯属无中生有,毫无依据。
此外还有将无需解释的古人名、地名、官名译出,形成赘义,造成混乱。
2016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课件
示例2: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爰盎,人名) 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爰盎晁错传》) [学生翻译] 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 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的非常骄横) [评析] 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应保留原文。如译为 “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意义就变成“淮南一带称王的诸 多诸侯”。 [正确翻译] 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
2.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不翻 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得不够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 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漠)家者,遣人索之。 漠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 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 (《明史》)
4.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清晰连贯。 示例6: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 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
[学生翻译] 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 [评析] “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 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会模糊。再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 来看,是被皇帝召见。 [正确翻译] 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的)亲近信 任。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 )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 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 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 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 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
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②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
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以今义释古义)。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2018-02-27 21:32:48)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文言文翻译错误总结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 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 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 报效)君王吗?
(二)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dié)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 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 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 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 “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 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 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 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 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 留”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 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 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文言文易错字词翻译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语言精炼,韵味悠长。
然其用字,往往繁复,易错字词亦多。
兹将文言文中常见易错字词及其翻译,略述于下,以助学者辨识。
一、易错字词:冠翻译: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身份、地位或程度的提高。
例句:孔子曰:“冠者,成人之始也。
”翻译:孔子说:“冠礼,是成人之始。
”二、易错字词:故翻译:因此、所以。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的步伐,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三、易错字词:虽翻译:虽然、尽管。
例句:虽千里之外,亦不能至也。
翻译:即使千里之外,也无法到达。
四、易错字词:尚翻译:还、尚且。
例句:尚能饭否?翻译:还能吃饭吗?五、易错字词:至翻译:到达、极点。
例句:至圣人之道,莫大乎仁。
翻译:至于圣人的道理,莫过于仁。
六、易错字词:何翻译:什么、怎么。
例句:何为君子?翻译:什么是君子?七、易错字词:若翻译:如果、如同。
例句:若有所思。
翻译:好像在思考什么。
八、易错字词:宜翻译:应该、适宜。
例句:时不宜迟。
翻译:时机不宜拖延。
九、易错字词:乃翻译:是、就是。
例句:乃吾师也。
翻译:就是我的老师。
十、易错字词:其翻译:他的、它的。
例句:其志不可夺也。
翻译:他的志向不可改变。
十一、易错字词:于翻译:在、对于。
例句:吾于此时,始识读书之乐。
翻译:我在这时候,才开始认识到读书的乐趣。
十二、易错字词:以翻译:用、因为。
例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翻译:用他自己的方法,来对付他自己。
以上所述,仅为文言文中常见易错字词之翻译。
学者在阅读、写作文言文时,应多加留意,以免误用,影响文意。
夫学无止境,愿学者持之以恒,终成大器。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
有些同学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以今释古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用现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往往会导致错误。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并非今义的“品质恶劣”。
三、不辨通假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果不辨别通假现象,就会造成误解。
像“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四、漏译省略文言文常有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其中“再”“三”后面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上。
五、该补不补除了省略成分,有些句子为了表意完整,需要增添一些词语。
如果该补不补,也会使翻译不准确。
比如,“夫战,勇气也”,应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需要加上“靠的是”“啊”等词语,才能使句子更通顺。
六、该调不调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如果不调整语序,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该删不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删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无需译出。
八、错译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如果对实词的理解错误,整个句子的翻译就会出错。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应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小”。
文言文翻译题失分原因
夫文言文者,古之遗言也。
其言简意赅,韵味无穷,然于今之学子而言,翻译文言文试题,往往失分严重。
究其原因,约有以下几点:一、基础知识不扎实文言文翻译,首在识记。
学子若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诸如字词义、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则难以准确翻译。
夫字词义者,文言文之根本也。
学子若不熟记常用字词之意义,便难以理解文意,翻译自然失准。
句式结构、修辞手法亦然,若不熟悉,则难以把握文段之意,翻译自然难以到位。
二、断句不准确文言文断句,乃翻译之关键。
学子若断句不准确,则文意难以理解,翻译亦失真。
夫断句之道,在于把握句意、词性、语气等。
学子若不能准确把握,则易造成断句失误,进而影响翻译质量。
三、翻译技巧不足翻译文言文,需掌握一定的技巧。
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学子若对这些技巧掌握不足,则难以灵活运用,翻译效果自然不佳。
直译者,即按照原文意思翻译;意译者,即根据原文大意进行翻译;增译者,即在翻译时增加一些补充说明;省译者,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若学子不能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则翻译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四、语境理解不深文言文翻译,需深入理解语境。
学子若对语境理解不深,则难以把握文意,翻译自然失真。
夫语境者,包括时代背景、作者情感、人物性格等。
学子若不能准确把握,则易造成翻译失误。
五、表达不够规范文言文翻译,需注意表达规范。
学子若表达不够规范,则易造成语病、歧义等问题。
夫规范表达者,包括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
学子若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则翻译效果难以保证。
六、心理素质不过硬心理素质对文言文翻译亦有一定影响。
学子若在考试中过于紧张,则难以发挥正常水平,翻译自然失分。
夫心理素质者,包括自信、冷静、果断等方面。
学子若不能在考试中保持良好心态,则易造成失分。
总之,文言文翻译题失分原因多端,学子若想提高翻译水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二是提高断句能力;三是掌握翻译技巧;四是深入理解语境;五是注意表达规范;六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文言文翻译检讨
敬启者:余自幼好学,尤喜涉猎古籍,文言文亦为其一。
然近年来,于文言文翻译之事,屡有疏漏,深感愧疚。
今特以此检讨书,对过去翻译中的失误进行深刻反省,以期在今后能更加精进,不负所学。
以下为余之检讨:一、翻译不准确,失真义余在翻译文言文时,有时过于注重字面意思,而忽略了文句的整体语境,导致翻译不准确,失真义。
例如,在某篇文言文中,原文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若仅从字面翻译,则可能译为“太阳落山,青山遥远,天气寒冷,白屋贫瘠。
”实则,此处“日暮苍山远”意在表达日落时分,青山显得更加遥远,而“天寒白屋贫”则描绘出寒风凛冽,贫寒之家更显凄凉。
因此,正确的翻译应为:“日落时分,青山愈发遥远,寒风凛冽,贫寒之家更显凄凉。
”此例表明,翻译时需注重语境,避免断章取义。
二、用词不当,影响文风在翻译文言文时,有时用词不当,影响了文风。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风格。
例如,在翻译“春风得意马蹄疾”时,若译为“春风得意,马蹄奔跑得快”,则显得过于口语化,不符合文言文的文风。
正确的翻译应为:“春风得意,马蹄迅疾。
”此例说明,翻译时应注重用词,保持原文文风。
三、断句不准确,破坏文意文言文的断句对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有时断句不准确,导致文意混乱。
例如,在某篇文言文中,原文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断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显得生硬,不符合文言文的断句习惯。
正确的断句应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例说明,翻译时应准确断句,避免破坏文意。
四、忽视修辞手法,影响翻译效果文言文中常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在翻译过程中,若忽视这些修辞手法,则会影响翻译效果。
例如,在翻译“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若仅译为“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则失去了原文的修辞效果。
正确的翻译应为:“春风吹拂,江南岸绿意盎然。
”此例说明,翻译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以提升翻译效果。
总之,余在文言文翻译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深感愧疚。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范文一:作文题目: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作为一名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我们经常需要进行翻译。
然而,很多同学在翻译过程中却会出现一些语言不合规范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翻译失分。
下面,我将分析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这些常见的错误。
首先,译文过于通俗或口语化,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文言文的特色,使用文言语言,而不是口语化语言。
其次,句式不恰当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不顾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随意变换句式,导致了句子的语言不合规范。
第三、使用不当的词语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为了凑字数或者表现自己的词汇量,使用了一些不常见的、不合适的词语,导致了语言不恰当。
第四、文化典故不明确也是一大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和典故,才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第五、生字不认识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熟练掌握生字的读音和意义,以避免出现词语不准确的情况。
第六、拼音错误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拼音的正确性,以免出现语言不合规范的情况。
第七、符号使用不当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忽略了符号的使用规则,导致了语言不清晰。
第八、语序不当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语序的正确性,以免出现语言不合规范的情况。
第九、语法错误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熟悉语法规则,避免出现语言不恰当的情况。
第十、字义不清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字义,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以避免出现词语不准确的情况。
总的来说,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中包括了译文通俗化、句式不恰当、使用不当的词语、文化典故不明确、生字不认识、拼音错误、符号使用不当、语序不当、语法错误和字义不清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失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点,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范文二:作文题目: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近年来,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
初中文言文翻译失分
自古以来,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翻译失分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和学习兴趣。
本文旨在分析初中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1. 词汇量不足文言文词汇丰富,许多实词、虚词和成语都有独特的含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词汇量不足,就无法准确理解原文,导致翻译错误。
2. 语法知识匮乏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如主谓宾结构、时态、语态等。
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
3. 翻译方法不当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不恰当的翻译方法会导致翻译结果不准确、不流畅。
4. 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带入文言文翻译,导致翻译结果生硬、不自然。
5. 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文言文涉及大量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对这些知识了解不足,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解。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对策1. 加强词汇积累学生应注重文言文词汇的积累,掌握常见实词、虚词和成语的含义。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背诵课文等方式提高词汇量。
2. 系统学习语法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文言文语法知识,包括句子结构、词性、时态、语态等。
通过课堂讲解、习题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
3. 掌握科学的翻译方法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通过实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不同情境下的翻译技巧。
4. 打破思维定式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避免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带入文言文翻译。
通过对比分析、模拟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5. 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介绍历史、地理、风俗等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6. 加强实践训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通过反复实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
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
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