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教学内容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六、教学过程反思一、教学背景静止和运动是二年级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尤其是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作为范例,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体验,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状态,对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经典的“静止”与“运动”,明白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不同2.了解常见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3.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感,对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安排1.预习阶段: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物体。
通过带孩子们看图、看书、唱歌等形式逐渐引入本课内容。
2.导入阶段: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语言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3.讲解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品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老师详细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引导孩子们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4.实践操作阶段:孩子们通过模拟运动场景的表演、自己手动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亲身感受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性,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5.结束阶段:总结本次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感受、认识,加深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为下一次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语言互动、配合实物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使学生在听、看、说、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活动设计本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1.游戏环节——小动作猜猜我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系列小动作,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问孩子们它们们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2.演练环节——动一动通过对“动一动”重点物件的演示和操作,让孩子们真正亲身体验静态状态与运动状态的比对过程,感受物件示范动态行为的省略。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帮助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静止和运动的种类及特点。
3. 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活动安排:1. 活动一: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的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活动二:知识讲解教师进行简单而生动的讲解,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静止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活动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4. 活动四:展示成果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分享他们对静止和运动的心得体会。
5. 活动五:游戏环节设计一些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静止和运动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活动六:课堂讨论开展一个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观点,老师及时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四、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对小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游戏环节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性和表达能力。
3. 思维深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中展现出的思维深度和扩展能力。
五、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探讨静止和运动的规律。
2.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普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更多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法。
六、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1机械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以课本内容为主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运动和静止的奥秘》:一篇深入浅出的文章,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物理原理,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参照系下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运动和静止的实际应用》:一篇介绍运动和静止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的。
- 《运动和静止的实验与观察》:一本实验指导书,提供了多个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等,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 讲授法:在课堂上,我会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原理以及判断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现实生活中运动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五、案例亮点
1.议题式教学设计:本节课以“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为核心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探讨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议题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使学生认识到运动与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进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观点,分享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如案例分析、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明白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规律、把握规律。
4.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认识到运动与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说课稿

3.连接旧知: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如回顾物理学中关于运动的基本概念,为学生理解哲学层面的运动和规律打下基础。
4.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效果。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场景,体验运动和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练习题:设计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以下策略将被采用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提供有效反馈:
1.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2.思考题: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运动和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然现象中的规律性,或调查社会现象中的规律性,并撰写观察报告。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4.互动讨论: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并鼓励学生发表观点,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案例再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重新分析导入阶段的案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其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知识,并学会如何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运动和把握规律。难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关系、物质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学会从实际出发,观察、分析、总结规律,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认识运动和把握规律的方法。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 能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静止和运动现象,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分类;3. 增强学生对物体状态变化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特征;2. 常见的静止和运动现象;3. 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 区分静止和运动的特征;3. 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现象并加以分类。
四、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静止和运动现象;2. 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讨论并总结两者的区别;2. 学习:讲解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特征,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理解概念;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状态变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认识;4. 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静止和运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提高: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2. 理解度:检查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是否理解,以及能否正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3. 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能否准确观察并分类物体的状态变化。
七、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2. 引导学生设计小实验,让他们动手做科学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 联系实际生活,讨论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对静止和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成为未来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概念。
2. 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 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运动现象?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改变。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三、实例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参照物,观察组内成员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布置一道有关机械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体验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度负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共同成长。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的计划。
3.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通过反思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例如播放公交汽车在站牌附近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车辆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汽车的加速和减速过程,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如何体现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2.提供实验得出结论和理解。
3.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能够理解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公交汽车在站牌附近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车辆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增强对运动描述的理解。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运动和静止教案

运动和静止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和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2. 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
3. 了解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区别。
2. 运动和静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小车、球、钟表等能够进行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3. 教学课件:包括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示意图等。
4.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其区别,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小车、球等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加深他们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并讨论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5. 拓展应用: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运动和静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 总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注重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运动和静止对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六、教学延伸:1. 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运动的物理学知识,深入探讨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2.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安全问题。
七、作业布置:设计一些观察题或思考题,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和思考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1.1运动和静止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象、表格等方法整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欲望。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静止的相关概念,以及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
4.结合实验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论等。
5.以小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运动和静止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概念解释、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生活应用等。
1.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知识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但对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尚不深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抽象概念。
3.掌握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1.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对性思维。
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指导学生精确控制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知识迁移与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机械运动教学案例

案例名称: 《机械运动》周凤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开端,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什么教学基础,但是运动这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只不过没有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比较清晰和客观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对他们以前的认知有一个改良和改进,对机械运动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一、课题:机械运动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能举出物体做机械运动的实例。
(2)知道利用“参照物”反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图片以及讨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在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通过活动卡上的实验,让学生体会运动和静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机械运动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度: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是本节重点,因为机械运动是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参照物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难点,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这会使物体变得复杂,也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九、教学过程新课的引入提问:画一副图,图中气球怎么样了?怎么样来判断的呢?气球“运动”了,那什么是运动呢?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什么的变化呢?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蓝天上飞翔的雄鹰,秋夜划破天空的流星……)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一、前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问题: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来淮工吗?答案有两种,愿意或不愿意。
如果愿意,那你确定当你重新选择时,淮工还是当初的淮工吗?2、案例背景: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
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
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代表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是诡辩派的代表人物。
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
他歪曲了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思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他认为一切都变动不居,事物无稳定性,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因而无真理可言。
3、案例分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流来的又是新水。
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两条河之间的区别。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一般来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
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一、前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问题: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来淮工吗?答案有两种,愿意或不愿意。
如果愿意,那你确定当你重新选择时,淮工还是当初的淮工吗?二、案例背景: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
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
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代表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是诡辩派的代表人物。
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
他歪曲了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思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他认为一切都变动不居,事物无稳定性,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因而无真理可言。
三、案例分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流来的又是新水。
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两条河之间的区别。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一般来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
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一辆汽车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计算一名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4.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目标,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机械运动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运动员的跑步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运动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是在做怎样的运动?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4. 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运动的特点,如在操场上进行跑步实验,观察物体的抛掷等。
(二)问题导向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物体会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如何计算的?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
2.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一辆汽车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计算一名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一次复习课。在之前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及其计算等知识。通过复习,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实例,培养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
2.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及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辨事物的能力;3.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观察的习惯;4.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2. 静止和运动的特征;3. 静止和运动的例子;4. 静止和运动的实验。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2. 帮助学生掌握静止和运动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之间的区别;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分辨静止和运动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概念;2. 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实验观察。
六、教学手段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3. 学生实验报告表。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 拓展:教师讲解静止和运动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3. 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4. 总结: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表,总结静止和运动的特征。
八、作业设计1. 观察周围的物体,记录3个静止的例子和3个运动的例子,并说明原因;2. 完成实验报告表,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3. 调查家庭中静止和运动的事物,写一份调查报告。
九、评价方式1. 完成作业的质量;2. 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调查报告的深度和逻辑性。
十、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带来自己观察到的静止和运动的例子分享;2. 组织学生进行室内外的实地考察,寻找各种静止和运动的事物。
十一、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实验习惯,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借鉴,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10.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11.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计算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2.课后跟进:通过微信群、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续):
23.课外实验推荐:向学生推荐一些简单的课外物理实验,如制作简易速度计、探究重力加速度等,鼓励学生在家里或学校实验室进行实践。
24.课堂评价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难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和静止》第一节《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运动规律。具体内容包括: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路程的关系;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区分这两种运动类型。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8.课堂总结: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和应用。
19.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0.教学资源分享: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链接、课外阅读材料等,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
21.家庭作业辅导:针对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家庭作业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PPT课件

9
案例分析:
一个人坐在那里 一动也不动,但 他仍然要随着地 球一同运动。正 如毛泽东所说: “坐地日行八万 里,巡天遥看一 千河。”
2019/12/5 10
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
2019/12/5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 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 系的两种错误,否认运动,只 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是形而 上学不动论,只讲运动,否认 静止是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 辩论。
16
2019/12/5
Thanks!
17
. 2019/12/5 18
4
2019/12/5
何谓运动?
5
2019/12/5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
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运动不仅是空间位置的变化,运动 与静止之间存在转化关系,运动存在永恒性。
6
2019/12/5
何谓静止?
7
2019/12/5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
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 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 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 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 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8
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
2019/12/5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者相互区别。运动是物质的根 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 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 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 有条件的。
2019/12/5
组员:李丽娜
陈诗莹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
前言
2019/12/5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本节课程旨在教授学生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介绍许多应用场景。
同时,学生将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以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一、学习目标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3.探究应用场景;4.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探究应用场景;3.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用一些引人注目的实例或图片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例如,播放街头运动员做花式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运动和静止的不同之处。
2.概念解释通过运动和静止的图像或实例,说明两者的概念差异。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老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明确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
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识别运动和静止。
例如,探索运动车辆的运动方式,区分静止车辆和行驶的车辆,并分析在不同条件下车辆的运动状态。
4.提问解惑将从分组活动中得到的问题集中在一起,让学生们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提问和解决。
同时,让学生们尝试回答各自组内同学提出的问题,并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5.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之前,老师应该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概念、问题和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发表对本课程的总结。
四、教学工具1.视频和图片;2.讲台或白板;3.小组活动板;4.问题解决模板。
五、教学评估老师应该结合课堂上的演示、交流和解答,对学生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有关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评估应该包括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掌握、应用探究成果、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
※课程延伸:在这节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在家里自己探索运动和静止的应用。
例如,去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试着找出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以及乘车后速度的变化。
这将为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一、前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问题: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来淮工吗?答案有两种,愿意或不愿意。
如果愿意,那你确定当你重新选择时,淮工还是当初的淮工吗?
二、案例背景: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
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
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代表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是诡辩派的代表人物。
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
他歪曲了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思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他认为一切都变动不居,事物无稳定性,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因而无真理可言。
三、
四、案例分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流来的又是新水。
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两条河之间的区别。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一般来说,运动是指宇宙中
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
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
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
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
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当你第二次踏进这条河的时候,尽管它的名字没有改变,但它已经不是你上次踏进的那条了,因为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不管从古代还是现代的思想来看,这句话都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刻舟求剑的故事,愚人把流动的河流当成了静止的参照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刻舟求剑故事中,河流和船都是随着时间在不断运动的,愚人不懂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而仍然静止地看问题,这也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
我们作为学生同样如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
克拉底鲁进一步发展了老师克拉克利特的变的哲学,他认为:“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样,克拉底鲁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
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的两种情况:①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
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
②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
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
例如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存在时,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的社会。
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时,世界上不会
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整个世界将成为混沌一团。
我们既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解说一个事物是什么了。
因为,当我们还没有说完“这是一把椅子”时,椅子已经变成其他东西了。
因此,克拉底鲁主张用动手指代替说话。
十分明显,克拉底鲁把老师的正确辩证法思想变成极其错误的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他自己也说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永不停息地变动着,但是
这种正确的思想却被他变成了歪理。
正
如他回答不出提问者的问题,按照他的理论,
他的话还没说完,刚才的椅子已经变得不是椅子了,而他自己却说那就是椅子,一种自相矛盾的思想是不可能战胜唯物主义辩证法的。
它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变成了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当然,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就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它们的内部仍然在运动,并且归根结柢要引起它们的质变。
因此,静止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只是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运动本身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事物的运动才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
例如要计算物体的位移,就必须选择一定的参考系作为静止的框架;这种选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相对的静止是客观存在的。
这一点也就可以否定克拉底鲁的诡辩论。
如果相对静止不是客观存在,那么克拉底鲁所坐的椅子就不会乖乖听话任由他屁股压着了。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
另一方面,没有相对的静止就不可能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在运动以及它以什么形式运动,因此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运动。
这种关系也表现在运动的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上。
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
运动着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非间断的,这在数学上表现为连续曲线上没有“相邻”的两点,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无数多的点,然而路程上的每一个点又是间断的,即是某一个点而不是另一个点。
复杂的运动也是这样,运动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停息,这是它的非间断性;然而永不停息的运动又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这又是它的间断性。
运动的非间断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的间断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只有非间断性而无间断性,或者只有间断性而无非间断性,都不可能有现实的运动。
就像河流,它们一直在奔腾不息,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它们未曾静止,不然何来风平浪静之说?所以,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统一。
五、总结
赫拉克利特话的意思是,当你第二次踏进这条河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你上次踏进的那条了,因为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是辨证法思想,强调了静止的相对运动的绝对
克拉底鲁的意思是,当你踏进去的时候,
它已经不是你想要踏进去时候的那条河了,同
样,在你想要踏进去和踏进区之间的这段时间,河也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相当于说,事物没有稳定存在的状态,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没有相对静止的时候。
这是诡辩论,夸大了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的的存在。
回到开始,就算你再一次的选择还是淮海工学院,它也已经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了,但或许有些东西还没变呢,比如,食堂的饭还是那么难吃。
这是不是说明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统一?
食品101 肖西林
指导老师:赵霞
201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