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合集下载

便血护理知识点总结

便血护理知识点总结

便血护理知识点总结
一、便血的常见病因
1. 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性肠病、结肠息肉、消化道肿瘤、消化道静脉曲张等疾病导致的出血。

2. 肠道疾病:肠梗阻、肠穿孔、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可能引起便血。

3. 肛门疾病:肛裂、肛门瘙痒、肛管内痔等疾病包括肠炎、肠类寄生虫病。

4. 其他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非典型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

二、便血的监测和护理
1. 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

2. 观察便血的颜色和量,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3. 需避免重体力活动,以免加重出血情况。

4. 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引起胃肠系统刺激,加重出血。

5. 饮食应清淡,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鸡蛋、豆制品等。

6.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免加重肠道压力,加重出血。

三、便血的急救处理
1. 若病人大量出血,应立即保持镇静,呼叫医护人员或亲友帮忙送医院就诊。

2. 常规处理:给病人卧床休息,保持患者通气道畅通,保持呼吸道激素的清洁。

四、护理最后的总结
便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通常代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

在护理便血的病人时,首先要注意病人的身体状况,及时处理病情,及时就医。

同时在病人康复期,我们也需要指导病人注意饮食,规律排便,及时就医等护理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便血护理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便血病人护理常规

便血病人护理常规

便血病人护理常规
一、概述
便血是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表现。

便血指血液从肛门流出或排出,粪便带血或为全血便,其色泽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的时间。

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

便血伴有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粪便可呈鲜红、暗红、果酱色、黑色等。

二、护理常规
1.少量出血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重症者绝对卧床休息。

2.根据病情及医嘱,给予相应的饮食及指导。

3.重症者建立有效静脉输液通道,遵医嘱输血、输液及采取止血治疗等抢救措施,并严密监测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出入量,观察便血量、性质等。

4.判断有无再次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黑粪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色泽转为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

三、健康指导
1.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再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

2.指导患者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量,发现异常后及时就诊。

3.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诱发便血。

4.定期门诊随访。

便血鲜红色无疼痛是什么原因

便血鲜红色无疼痛是什么原因

便血鲜红色无疼痛是什么原因便血是指排便时粪便中出现鲜红色血液,而且没有伴随疼痛的症状。

这种情况可能让人感到担忧和不安,因此了解便血鲜红色无疼痛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便血鲜红色无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可能原因。

1. 痔疮:痔疮是直肠或肛门区域经常出现的一种疾病,其中血管扩张形成了血栓。

这种扩张的血管常常发生损伤,并会导致排便时出现鲜红色便血。

虽然痔疮本身可能会引起肛门或直肠区域的轻微不适,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无痛的。

2. 肛裂:肛裂是直肠末端周围皮肤或黏膜发生的裂口,通常发生在排便时肛门括约肌收缩过度的情况下。

肛裂会导致便血,尤其是鲜红色的便血。

与痔疮一样,肛裂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但一般不会伴随明显的疼痛。

3. 肠道感染:肠道感染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疾病。

某些肠道感染可能导致出血,从而在粪便中出现鲜红色便血。

便血可能与肠道感染的炎症和损伤有关,而不是疼痛或不适。

4. 肠道息肉:肠道息肉是结肠或直肠内壁上的小肿块,它们是一种良性的生长物。

有时,肠道息肉会破裂或溃疡,并导致便血出现在粪便中。

与痔疮和肛裂相似,肠道息肉也可能不引起疼痛或不适。

5. 结肠炎症性疾病:结肠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它们都是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肠道黏膜的破裂和出血,导致便血出现在粪便中。

与其他疾病不同,结肠炎症性疾病通常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

6. 肠道肿瘤:肠道肿瘤是结肠或直肠内的异常组织生长。

当肠道肿瘤出血时,便血就会出现在粪便中。

这种便血一般是鲜红色,不伴随疼痛。

肠道肿瘤通常在病程较长时间后才会出现症状,如便血、贫血等。

7. 其他原因:除了上述疾病之外,便血鲜红色无疼痛的原因还有其他可能,例如肠道出血性疾病、某些药物引起的出血等。

无论便血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您在排便时注意到鲜红色血液出现,建议您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医生可能会建议您进行肠镜检查、血液检查、粪便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确定便血的具体原因。

便血教学-ppt课件

便血教学-ppt课件
4.患者一般情况:如是否伴有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等, 可以帮助判断血容量丢失情况。
5.相关病史及药物、手术史等。
15
复习思考
1、下列哪些不是引起便血的小肠疾病
A.小肠血管畸型 B.肠套叠 C.空肠溃疡
D.回肠溃疡 E.阿米巴痢疾
2、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可见于
A.消化性溃疡 B.急性细菌性痢疾 C.肠结核
D.小肠血管畸型 E.结肠癌
3、黑便并蜘蛛痣和肝掌可见于
A.直肠癌
B.胃癌 C.溃疡性结肠炎
D.肝硬化门脉高压 E.胆管癌
EBD
16
4、下列哪些是引起便血的小肠疾病
A.Crohn病
B.急性细菌性痢疾
C.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D.阿米巴痢疾
E.十二指肠溃疡
5、下列哪些是引起便血的结肠疾病
A.Crohn病
4
2.结肠疾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 结肠癌、结肠息肉等。
5
3.直肠肛管疾病: 直肠肛管损伤、
直肠炎、直肠息肉、 直肠癌、痔、肛裂 肛瘘等。6(二)上消化道疾病 见呕血,视出血的量与速度的不同,可表现为便
血或黑便。 (三)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肝脏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便血
1
➢ 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 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少量出血不
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 称为隐血。
2
【病因】
(一)下消化道疾病(最常见) (二)上消化道疾病 (三)全身性疾病
3
(一)下消化道疾病(最常见) 1.小肠疾病: 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
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

便血名词解释

便血名词解释

便血名词解释
便血是指新鲜的或经过消化的血液混合在粪便中排出体外的症状。

也就是说,在排便过程中,粪便中夹杂着血液。

便血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微量的。

明显的便血通常是指粪便中的血液呈明亮的红色,有时还伴有血块。

微量的便血通常是指粪便呈暗红色或呈黑色,这是由于血液在胃酸和肠道酶的作用下被氧化而变色。

便血可能是由于消化道的某个部位出血导致的。

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和直肠等部位。

便血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胃肠道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出血的原因。

这些溃疡通常是由于胃黏膜或小肠黏膜受损引起的。

溃疡出血通常是暗红色或黑色的便血。

2. 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是结肠内突出的肿块,通常是良性的,但有时可能会发展为恶性。

有些结肠息肉易于出血,导致便血的发生。

3. 肠道肿瘤:肠道肿瘤是指在肠道内发生的肿瘤,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恶性肠道肿瘤可能会导致便血的出现。

4. 肠道炎症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和肠道感染(如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导致便血的发生。

5. 肠道损伤:消化道的损伤(如创伤、异物刺激)也可以导致便血的发生。

在出现便血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体检,并可能会进行一些检查,如大便隐血试验、内窥镜检查、动脉造影等,来确定导致便血的原因。

根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及时发现并治疗便血的原因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便血鲜红色无疼痛是什么原因

便血鲜红色无疼痛是什么原因

便血鲜红色无疼痛是什么原因便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当发现便血为鲜红色且无疼痛时,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和担忧。

其实,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内痔是导致鲜红色无疼痛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内痔是位于肛门齿状线以上的静脉曲张团块。

当内痔表面的黏膜受到摩擦、损伤,或者因为排便时过度用力,导致曲张的静脉破裂,就会引起出血。

由于内痔所在的位置神经分布相对较少,所以通常不会感到疼痛。

这种出血一般表现为便后滴血、喷射状出血或者在粪便表面附有鲜红色的血液。

其次,直肠息肉也可能导致便血鲜红色且无疼痛。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当息肉表面的黏膜发生糜烂、溃疡或者因粪便摩擦而破损时,就会出现便血。

息肉引起的出血量一般较少,血液常附着在粪便表面。

再者,肠道血管畸形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肠道血管畸形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

当畸形的血管破裂出血时,就会导致便血。

由于血管畸形所在的部位通常神经感受不敏感,所以出血时也可能没有疼痛。

另外,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这种症状。

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容易出血。

维生素 C及维生素 K 缺乏症也会影响凝血机制,从而引起肠道出血。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食用了某些特殊的食物或药物。

比如大量食用红色火龙果,可能会导致大便呈现红色,看起来像是便血。

某些药物,如含铁剂的补血药物,也可能使大便颜色变红。

要明确便血鲜红色无疼痛的具体原因,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医生在询问病史时,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排便习惯、是否有便秘或腹泻、是否有肛门坠胀感、近期是否服用过特殊药物等。

体格检查通常包括肛门指检,这对于发现直肠下端的病变,如内痔、直肠息肉等非常重要。

实验室检查可能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以了解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异常。

影像学检查方面,常用的有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直肠和结肠内部的情况,发现息肉、炎症、肿瘤等病变。

便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便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便血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引言便血是指在排便过程中,伴随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排出的症状。

它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肛裂、痔疮、充血性结肠炎、肠憩室破裂、肠道肿瘤等。

便血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困扰,因此护理干预在其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档将介绍便血的护理诊断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1.风险性体位:患者可能需要保持特定体位来减少便血的发生。

例如,凸轮体位可以减轻直肠内压,从而减少出血。

2.失血风险:便血可能导致患者失血,进而引起贫血和其他相关并发症。

因此,评估患者失血风险并及时干预是必要的。

3.不适性便血:患者可能因为便血而感到不适和痛苦,影响其日常生活和情绪状态。

4.疼痛:便血可能伴随着肛门或腹部疼痛,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

5.知识不足:患者对便血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可能存在知识缺乏,因此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是必要的。

护理措施风险性体位保持凸轮体位是一个重要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少直肠内压,从而减少出血。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步骤:•帮助患者找到最舒适的体位:让患者尽量保持躺卧位,将膝盖弯曲并放平在床上。

•提供合适的支撑:在患者的腰部和头部下方加入垫子,以提供稳定的支撑。

•鼓励患者保持体位一段时间:身体需要适应这个体位,因此鼓励患者保持相同的体位至少30分钟。

失血风险对于患者的失血风险评估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个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体征:包括脉搏、血压、呼吸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失血状况。

•监测血液检查结果:定期进行血常规和其他相关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

•补充液体和血液成分:当患者出现大量失血时,可能需要通过输血或静脉补液来维持血容量和血红蛋白水平。

•注意观察出血的程度和频率:根据出血的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止血。

不适性便血不适性便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情绪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下面是几个护理措施:•提供情绪支持:了解患者对便血的担忧和焦虑,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和鼓励。

便血护理措施

便血护理措施

便血护理措施1. 了解便血病因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与粪便混合的情况。

常见的便血病因包括消化道出血、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

了解病因对便血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2. 观察患者情况对于出现便血症状的患者,护士应及时观察其血便颜色、质地、出血量以及频率等情况。

此外,还需要观察患者是否有伴随症状,如腹痛、呕吐、乏力等。

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并及时上报给医生。

3. 维持患者休息和定期观察便血患者通常会感到虚弱和疲劳,因此需要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避免患者过度活动。

同时,护理人员应每隔一段时间对患者进行观察,看是否有继续出血或恶化的趋势。

4. 保持患者肠道通畅保持患者肠道通畅对于便血患者十分重要。

护士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用药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推荐患者采用高纤维饮食,如蔬菜、水果和全麦食物,以促进肠蠕动。

另外,护士还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给患者使用润肠剂或轻泻剂。

5. 饮食与禁忌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

通常推荐低脂、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饮食。

避免摄入过热的食物和辛辣食物,以防止对消化道产生刺激。

6. 注意保持患者的水分平衡便血患者往往会失去一定量的血液和体液,导致水分不足的情况。

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水分摄入和排出情况,及时补充水分,维持患者的水分平衡。

7. 促进血液凝固和止血便血患者往往会存在出血倾向,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血液凝固和止血。

这包括定期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时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以及使用止血药物等。

8. 防止感染便血患者的肛门周围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衣物和卫生用品,防止细菌感染。

9. 提供心理支持便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护士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也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个人尊严。

10. 教育患者及家属便血患者及其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要点。

便血中医护理查房

便血中医护理查房

频率设置
随访频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 议出院后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之后可逐 渐延长至每3个月随访1次。
家属参与康复期管理重要性强调
01
家属支持与监督
02
家属协助与沟通
家属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给予患者精神 上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监督患者的饮食、作 息等行为习惯。
家属可协助患者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如保持肛门清洁等。 同时,家属应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 病情变化和需求。
中药内服方剂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选用原则
根据便血病因、病机和体质,辩证施 治,选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润肠通便等功效的中药内服方剂。
注意事项
内服中药时需遵医嘱,注意药物剂量 、煎煮方法和服用时间,避免不良反 应。
外用药物使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使用方法
外用药物包括药膏、药栓等,使用前需清洁肛门,将药物涂抹或塞入肛门内,注 意药物保存和使用卫生。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医护理将更加注重个体 化、精准化的护理服务, 以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 。
中医护理将与现代医学护 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 好格局。
ABCD
中医护理技术将不断创新 和发展,如中药熏蒸、穴 位按摩等新型护理技术将 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护理在国际上的影响 力将不断扩大,为推动全 球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 贡献。
等全身症状,对机体危害较大。
03
重度便血
便血量多且频繁,呈柏油样或伴有血块,颜色暗黑或紫黑,伴有严重全
身症状如面色苍白、心悸、晕厥等,对机体危害极大,需及时抢救治疗

02
便血患者中医护理原则与措施
整体护理观念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护理

便血

便血

什么是便血便血定义: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包括单纯便血、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便血杂下,或便中挟血。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

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

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便血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便血原因一是肠道本身的疾病,例如肠道溃疡和炎症、寄生虫感染、肿瘤、痔、肠套叠、肛裂、大便干燥擦伤等。

二是肠道以外的其他系统的疾病,例如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维生素缺乏症、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等。

儿童出现便血,多由直肠息肉引起,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

成年人便血,多由痔疮、肛瘘、肛裂、直肠息肉、结肠息肉、直肠癌、结肠癌、细菌性痢疾等引起,大多属于肛肠科疾病范畴,应引起注意。

年轻人群年龄小于30岁的便血患者所占比例已经从10年前的8%上涨至15%。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中乙状结肠与直肠的恶变性病变(包括良性与恶性)明显增多。

中年以上患者,有大便习惯的改变,腹泻或便秘,大便变细,粪便伴有黏液脓血时应疑及结肠艾的可能,少数患者可仅表现为固定性的腹部疼痛。

3引起便血的种类在众多肛肠疾病中,不只是痔疮可以引起大便带血,其它肛肠疾病,如肛裂、直肠息肉、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甚至是直肠癌等都会出现大便带血。

1、痔疮:大便带血一般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呈滴血或喷射状,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合;2、肛裂:肛裂导致的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后有血迹,且便后有肛门剧烈痛疼;3、直肠、结肠息肉:血色鲜红、微痛、血与大便不混合;4、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混有黏液或呈脓血便,伴有腹痛、发热、便频等;5、直肠癌:血色鲜红或暗红,呈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常出现脓血便并伴有肛门直肠下坠、消瘦、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4痔疮引起便血的特点1.出血量。

多少不一,轻者仅为大便出血,重者每次出血数毫升至十余毫升。

便血的名词解释

便血的名词解释

便血的名词解释便血,哎呀,这可真是个让人有点犯嘀咕的事儿呢!你说咱好好的,突然发现便便里有血,那心里得多慌呀!就好像原本平静的小湖里突然泛起了红色的涟漪。

便血呢,其实就是指咱大便的时候带血啦。

这血啊,有可能是鲜红鲜红的,就像那刚开的玫瑰花那么鲜艳;也有可能是暗红暗红的,像是被时间沉淀过的颜色。

咱想想看啊,这便血就像是身体给咱发出的一个信号。

就好比你家的电灯突然闪了几下,你是不是得琢磨琢磨是不是哪里出问题啦?便血也是一样呀,它在提醒咱,身体里面可能有点小状况啦。

有时候啊,可能是因为咱吃的东西不对。

比如说吃了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那肠胃可不就闹脾气啦,没准就会弄出点血来。

这就好像你给一辆车加了不合适的油,它能跑得顺畅吗?也有可能是因为咱的肠子出了点小毛病。

比如说长了个小息肉啥的,这息肉就像个调皮的小家伙,在肠子里捣乱,不小心就把肠子弄破了,血就出来啦。

还有啊,要是有痔疮,那便血也是常有的事儿。

痔疮就像是肠子里的一个小麻烦精,时不时地就来折腾一下。

那咱要是发现便血了可咋办呢?这可不是能马虎对待的事儿呀!咱得赶紧去看看医生呀,让医生这个专业的“侦探”来给咱找找原因。

可别不当回事儿,觉得哎呀,也许过两天就好了。

这可不行哦,身体是咱自己的,得好好爱护呀!你想想,要是你家里有点小动静你都得去看看咋回事,更何况是咱自己的身体呢!便血可能是个小提醒,也可能是个大问题的开端呢。

咱可不能掉以轻心,得重视起来。

所以呀,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呀。

别乱吃东西,别总是熬夜,要多照顾照顾自己的肠胃。

要是真的出现了便血,也别慌张,赶紧去找医生,听听医生怎么说。

总之,便血可不是个小事情,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别等问题变大了才后悔莫及呀!。

便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便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便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便血是指由肛门排出血液或粪便带血,其外观可为鲜红,暗红或柏油状,血可与粪便混合,或附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滴鲜血。

便血的颜色及其与粪便的关系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上消化道出血可出现黑粪或暗红色血液。

小肠出m量多、速度快时,血便可呈暗红色、鲜红色或紫红色血块;当小肠出血量小,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长时,可出现柏油样便。

结肠和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的血液。

降结肠以上出血时,血常与大便混合,乙状结肠或直肠出血时,可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的大便表面。

便后滴鲜血则常见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等。

一、病因引起便血的原因有全身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两大类,消化道疾病又包括上消化道疾病和下消化道疾病。

1.全身性疾病(1)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K、维生素C缺乏症等。

(3)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性肝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副霍乱、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新生儿败血症等。

(4)寄生虫病:钩虫、血吸虫、恙虫病及阿米巴痢疾等。

(5)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

(6)中毒:植物中毒、化学毒物、尿毒症等。

(7)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8)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布洛芬等。

2.上消化道疾病(1)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炎、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肠、胆道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胆道出血、肿瘤出血等。

3.下消化道疾病(1)肛门疾病:痔、肛裂、肛瘘等。

(2)直肠疾病:直肠炎症(溃疡性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直肠肿瘤(癌、类癌、乳头状腺瘤、息肉等)、直肠损伤(异物、刺伤、坚硬粪块擦伤、器械和活组织检查致损伤等)。

便血

便血

《临床医学概论》症状学讲稿第三节便血(Hematochezia)消化道出血时,血从肛门排出,色鲜红、暗红或呈柏油样,或大便带血,称为便血。

一般认为上消化道出血量在50ml以上即可出现黑便。

一、病因:1、整个消化道的疾病伴出血时,均可有便血。

2、其他:①急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虫病等。

②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③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如缺乏维生素C、K等。

二、诊断:1、出血量的估计:①出血量每天5ml以上,可有大便潜血阳性。

②出血量每天50ml以上,可出现黑便。

③上消化道出血量在每天250—300ml以上时,除黑便外,可有呕血。

④出血量>1000ml/天时,患者除有呕血、黑便外,还可出现皮肤苍白厥冷、头昏、乏力、出汗、脉快等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的表现。

心悸等失血性贫血的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2、便血的颜色: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①上消化道出血时所排出的多为暗红色血便或黑便,呈柏油样;而下消化道出血大便颜色多是较鲜红或呈鲜红色的血。

②如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肠蠕动快时,也可排出鲜红色的血便;小肠出血时如果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可呈柏油样便。

③什么叫柏油样便:是一种黑色的,发亮的,带粘性的,酷似柏油的稀便。

其产生是:红细胞破坏后在肠道内形成黑色的硫化铁,其刺激肠壁粘液细胞分泌较多的粘液,黏附在大便表面所致。

3、血与大便的关系:①血与大便相混杂,说明出血部位较高,多来自于上消化道,小肠及上位结肠。

②鲜红色的血附着于大便表面,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出血。

③血在大便后滴下,与大便不想混者,多见于肛管疾病。

如:内痔、肛裂、也可见于直肠息肉及直肠癌。

4、血便的性状:①血与大便相混,伴有粘液者,应考虑结肠癌、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症。

②大便呈脓血样:考虑痢疾、结肠血吸虫病、结肠结核等。

5、血便的伴随症状:①伴发热:注意急性传染病、恶性肠肿瘤、出血坏死性肠炎、局限性肠炎等。

便血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便血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便血的名词解释是什么便血,作为一个常见的医学词汇,指的是经肛门排出的粪便中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

这一症状往往是肠道或消化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

便血不仅仅是一种症状,更是患者需要认真对待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的体征。

首先,便血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显性便血和隐性便血。

显性便血即指明显可见的血液出现在粪便中,通常呈鲜红色,患者在排便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观察到。

而隐性便血则是指血液出现在粪便中,但不易察觉或被肉眼识别,通常需要通过特殊检查方法,例如化验大便样本或进行肠镜检查等才能发现。

其次,便血产生的原因非常多样化,可以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因此对便血的定位和病因分析尤为重要。

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肠道炎症,例如肠胃炎、结肠炎或直肠炎等。

这些炎症性疾病往往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从而引起出血。

另外,消化道溃疡、痔疮、胃食管反流病和肠道肿瘤等也是常见的引起便血的疾病。

便血还可以根据血液的来源进一步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种。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血液来自于口腔、食道、胃或十二指肠等上部消化道的出血。

这种情况下,排出的血液可能与粪便混合,呈柏油样或黑色,这是因为在经过肠道时,血液经消化酶的作用而发生部分分解。

而下消化道出血则是指血液来自于小肠、结肠、直肠等下部消化道的出血,因此排出的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

此外,便血的严重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

轻微的便血可能只是肠道的轻微损伤或感染引起的,一般不会持续很久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

然而,大量出血或持续性的便血则可能暗示着更为严重的疾病,例如恶性肿瘤、克罗恩病或潰疡性结肠炎等。

这时,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诊断非常重要,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最后,预防和处理便血需要全面考虑个体的健康状况和病史。

在平时生活中,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便血非常重要。

增加膳食中纤维的摄入,保持肠道通畅,避免过度用力排便,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等对肠道的刺激,都有助于预防便血的发生。

中医_便血的治疗方案

中医_便血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便血,中医称为“便血”,是指大便中混有血液或鲜血的情况。

便血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痔疮、肛裂、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结肠癌等。

中医认为便血多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血热妄行、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便血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统摄血液,导致血液外溢,引发便血。

2. 湿热蕴结:湿邪与热邪相合,蕴结肠道,损伤脉络,血热妄行,导致便血。

3. 血热妄行:血热内蕴,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导致便血。

4.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血不循经,导致便血。

三、中医治疗方案1. 调理脾胃(1)药物疗法:以健脾益气、养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阿胶等。

(2)食疗方:可食用山药、莲子、糯米等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食物。

2. 清热利湿(1)药物疗法: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芒硝等。

(2)食疗方:可食用绿豆、西瓜、黄瓜等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

3. 凉血止血(1)药物疗法:以凉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地榆、槐花、侧柏叶、仙鹤草、白茅根等。

(2)食疗方:可食用梨、藕、草莓等具有凉血止血功效的食物。

4. 活血化瘀(1)药物疗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延胡索等。

(2)食疗方:可食用山楂、玫瑰花、红枣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

5. 具体方剂(1)归脾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血,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黄芪、远志、酸枣仁、木香、生姜、大枣。

(2)凉血地黄汤:适用于血热妄行型便血,方药组成: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芒硝、当归、白芍、丹皮、栀子。

(3)桃红四物汤: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血,方药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皮、栀子、生地黄、黄连。

便血问诊内容及技巧

便血问诊内容及技巧

便血问诊内容及技巧什么是便血?便血是指从肛门排出的血液或肠道内黏膜中的出血物质,常常是消化道问题的表现之一。

便血可能呈暗红、鲜红或者黑色,具体颜色会受到出血部位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便血往往是一个严重的征兆,需要及时向医生咨询求助。

便血的常见症状•排便时出现血液(暗红、鲜红或黑色)•大肠出血时可出现便血伴有便秘、肛门疼痛等症状•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时可有呕血、黑便等症状便血的常见原因•消化道溃疡•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肛裂或肛瘘•肠息肉•肠道肿瘤如何进行便血的问诊在问诊时,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步骤: 1. 详细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便血的频率、颜色、出血时间等信息,了解症状的具体情况。

2. 身体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腹部触诊和直肠指诊等检查,以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变情况。

3. 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常规、粪便潜血试验、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

4. 影像学检查:如胃肠镜检查、CT扫描等,用于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变情况。

如何正确诊断便血原因正确诊断便血的原因至关重要,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 1. 直肠镜检查:通过观察肛门、直肠等部位,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变情况。

2. 胃肠镜检查:可以进一步检查胃、肠道内部情况,发现溃疡、息肉等病变。

3. CT扫描:帮助医生了解出血部位、肠道结构及有无肿瘤等信息。

便血的治疗方法治疗便血的方法因病因而异,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如胃肠道黏膜保护剂、抗酸药等。

2.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肠道肿瘤、溃疡等病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 根除病因:治疗便血的关键是找到引起出血的病因,因此及早明确病因对治疗至关重要。

注意事项便血是一种严重的症状,需要引起重视,患者在发现便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同时,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避免辛辣食物,减少肠道刺激,有助于预防便血的发生。

以上为便血问诊内容及技巧的简要介绍,如有便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便血——中医辨证

便血——中医辨证

便血—中医辨证
便血系胃、肠络脉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可见于消化道出血。

1、诊断依据
1.1 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

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色黑呈柏油状。

1.2 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

1.3 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1.4 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肠直肠镜检查,可助明确出血的部位及性质。

1.5 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源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2、证候分类
2.1 胃肠积热:便干挟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

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2.2 湿热蕴结:大便下血,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浊腥臭,便解不畅,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3 肠风伤络: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

舌红苔黄,脉弦。

2.4 脾胃虚寒:病程日久,便血紫暗或色黑如柏油样,脘腹隐
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弱。

3、疗效评定
3.1 治愈: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剂造影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3.2 好转: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歇性阳性。

3.3 未愈: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便血

便血

便血一、概述便血是指血液由肛门排出的消化道出血。

便血颜色可呈黑色、鲜红、暗红,少量出血时可无粪便颜色改变,但隐血试验为阳性。

二、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常见病因便血多源于下消化道疾病,但有时上消化道疾病出血量大或出血速度快时,也可表现为便血。

(1)小消化道疾病1)小肠疾病:肠结核、急性出血坏死型肠炎、肠伤寒、钩虫病、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瘤、Crohn病、空肠憩室炎或溃疡、Meckel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等。

2)肠道血管畸形:分为先天性血管畸形,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退行性变三种类型。

3)直肠肛管疾病:直肠肛管损伤、直肠息肉、非特异性直肠炎、直肠癌、痔、肛裂、肛瘘等。

4)结肠疾病:阿米巴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缺血性肠炎等。

(2)上消化道疾病:任何导致呕血的疾病都可出现便血,其颜色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及K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尿毒症、肝脏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便血临床表现特点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不同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不同。

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

服用铁剂、铋剂、炭粉及中药等可使粪便为黑色,但隐血试验阴性。

下消化道出血,如出血量大则呈鲜红色,若停留时间长,则可为暗红色。

鲜红色血不与粪便混合,仅与排便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或粘附于粪便表面,提示为肛管疾病或肛门出血,如痔疮、肛裂或直肠肿瘤引起的出血。

急性细菌性痢疾多有黏液脓性鲜血便,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

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便。

仔细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及气味等对确立诊断及寻找病因有极大的帮助。

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须行隐血试验才能确定。

但注意隐血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如长期慢性贫血才能确定其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血
定义:消化道的出血经肛门排出体外,称为便血。

便血的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
色,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称为隐血。

病因:引起呕血的病因,均可致便血。

此外,便血还可见于下消化道疾病:
❖直肠与肛管疾病: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炎、痔、肛裂、肛瘘、直肠肛管损伤等。

❖结肠疾病:结肠癌、结肠息肉、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等。

❖小肠疾病:肠结核、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小肠肿瘤、肠套叠、小肠血管瘤等。

❖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维生素C及K缺乏症、肝脏疾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临床表现:血便的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柏油样),颜色的差异主要与
下列因素有关:
(1)出血部位不同;
(2)出血量多少;
(3)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长短。

❖上消化道出血多为柏油便;下消化道出血往往排出较鲜红血便。

如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出者,提示直肠或肛管疾病出血,如痔、肛裂或直肠肿瘤出血。

❖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称为隐血便。

❖仔细观察血便颜色、性状及气味等对寻找病因及确立诊断有一定帮助。

如阿米巴痢疾--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急性细菌性痢疾--粘液脓性鲜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洗肉水样血便伴特殊腥臭味。

诊断便血前,须排出下列情况:
❖食用动物血、肝等可出现黑便或隐血试验阳性,但素食后即转为正常。

❖口腔、鼻、咽、支气管、肺等部位的出血,被咽下后也可出现黑便或隐血试验阳性。

❖口服某些中草药、铁剂、铋剂、炭粉等时,粪便可呈黑色,但粪便隐血试验阴性。

伴随症状:
❖便血伴腹痛:慢性反复发作上腹痛、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上腹绞痛、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胆囊或胆管出血。

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

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等。

❖便血伴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排便较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较少,且排便后症状
未减轻,提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菌痢、直肠炎、直肠癌。

❖便血伴腹部肿块: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Crohn病、小肠恶性淋巴瘤等。

❖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等)、恶性肿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

❖便血伴皮肤粘膜出血:见于血液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

❖便血伴皮肤改变: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关。

皮肤与粘膜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问诊要点:便血的病因与诱因:有否饮食不节、进食生冷、辛辣刺激等食物史。

有否服药史或集体发病。

便血的颜色及其与大便的关系可以帮助推测出血的部位、速度及可能的病因。

❖便血的量:可作为估计失血量的参考。

❖伴随的症状:如伴腹痛、里急后重,多提示肠道炎症;伴腹部包块或梗阻,多为肿瘤;伴全身出血,多为各种原因所致凝血机制障碍。

❖患者的一般情况变化:可以帮助判断有效血容量丧失情况。

❖过去史:有否腹泻、腹痛、腹鸣、痔、肛裂、病史,有否用过抗凝药物。

有否胃肠手术史。

便血诊断:(1)看大便的颜色:若颜色为柏油状或黑便,血液多来自上消化道,
但如病人进食了猪血、中药等,大便有可能是黑色;若为暗紫红色并混有粘液,每日大便次数较多,多见于慢性结肠炎,也应想到有直肠癌的可能;若血色鲜红,则多来自下消化道,但如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迅速由肛门排出,而在肠内停留时间极短,也可能出现暗红色便血。

(2)从年龄上分析:儿童便血多来自直肠息肉,其特点是没有疼痛;血色鲜红,不与大便相混。

肠套叠的血便,常为粘液血便,呈果酱状。

患儿有阵发性剧烈腹痛,腹部有时可扪及套叠的肿块,易发于2岁以下儿童。

若为成年人便血,可从肛门部有无疼痛来分析,无疼痛性便血,首先要考虑到内痔、直肠癌及直肠息肉三个常见的疾患。

内痔便血特点是,血液附在粪便外或便后滴鲜血,一般不含粘液,常有便秘,无腹泻及消瘦史。

直肠癌的便血,早期为鲜红或稍暗色,量不多,为间歇性,常有便秘和排便次数增多交替出现的病史;晚期常同时混有恶臭的粘液。

直肠息肉便血呈鲜红色,量多,青壮年多见,有时有家族史。

蒂长,位置低的直肠息肉,可脱出肛门外,常被误诊为内痔。

溃疡性结肠炎的便血,为粘液性血便,常伴有下腹及左下腹痛,肠镜检查及X线钡剂灌肠可明确诊断。

(3)便血合并有疼痛:最常见的是肛裂,其特点是:少量鲜血附于粪便表面,大便时常伴有肛门部剧痛,便后可持续疼痛数分钟、甚或数小时,肛门外观检查可见后部有一椭圆形裂口,常合并有一小皮垂,称哨兵痔。

绞窄性内痔,由于炎症、水肿及肛门部皮肤肿胀,以持续性剧烈疼痛为特点,便血量少。

肛隐窝炎出血量少,常伴有少量粘液,病员常感肛门不适,随后有烧灼感或疼痛,排便后加重,数分钟后即消失。

便血诊断需要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忌不问年龄与性别
成年人便血多是内痔、肛裂、炎性肠病等,内痔出血男性多见,肛裂出血则多见于年轻妇女和便秘患者。

儿童便血多为直肠息肉、肠套叠。

家族性息肉病多于青春期发病,多为粘液血便。

中老年便血则要排除结直肠癌及结肠憩室的可能。

2、忌不分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
病变部位不同、病种不同,导致的便血情况也不同,临床一定要仔细询问、分析患者主诉的病史,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加以重视,以便快速、准确判断病变原因及部位,使检查更有针对性。

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暗红色或有血块;血便相混则多见于上位结肠;血色多暗红,粘液血便、脓血便常提示大肠有炎症,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大肠息肉、阿米巴肠病等,亦可见于结肠癌;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柏油样黑便,但当出血量多,在1000ml以上,排出较快,4小时左右排出时,则呈暗红色,甚至为较鲜红的血便。

少量便血一般来源于肛门及直肠、乙状结肠疾病,如内痔、肛裂、息肉、肿瘤等;大量便血多见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瘤、结肠血管扩张症以及痔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等。

3、忌不问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不同疾病的便血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

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憩室、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病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肠直肠癌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

上述病变的便血一般起病均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急性细菌性痢疾、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起病均较急。

4、忌不考虑伴发症状
便血的伴发症状对其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痢疾、直肠炎症、直肠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则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肛门直肠损伤造成的便血在近期有注射或手术病史;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肠病多起病急,伴有发热、腹痛。

引起便血的原因常见的有下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及上消化道疾病。

肛门痔病、损伤、消化道炎症、肿瘤、血管病变等均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某些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全身疾病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各种原因的便血情况也有所不同。

因此,临证时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便血的性状、出血的方式、量及发生发展过程等因素加以考虑。

预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疾病预防要早,从中医提倡的“治未病”理念倡导,如果我们能够在患病之前就能预防疾病,这才是治病的上上之策。

对于肛肠疾病引起
的便血症状也是如此,只要及早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上进行预防,才能免除疾病带来的烦恼:
1、适当参加一些体力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

2、生活有规律,每日定时排便,保持肛门周围清洁,排便时不要久蹲不起或过分用力。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和治疗便秘适量吃些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白菜、菠菜等,以促进肠蠕动。

水果以香蕉为最佳。

每天早晨饮适量凉开水,吃好早餐,有助于排便。

4、减少对直肠、肛门的良刺激,少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手纸宜柔软、清洁。

5、加强肛门锻炼,主动收缩肛门,放松后再收缩,连续3次,每日3-7次。

如出现痔疮肿痛、出血较多等情况时,应及时就诊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