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开始上心理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共分5个专题,今天我们讲第一个专题: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
在这个专题下面,我们要分两讲:今天我们讲上这个部分。
实际上提起来,我想同学们并不陌生。
因为我们总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在这讲当中,我们究竟要讲些什么内容呢?一个就是什么是原生家庭。
再有呢就是原生家庭与我们个体是什么样一个关系,在这当中呢,我们还要特别介绍一个心理学家叫马勒,她关于分离个体化的这样一个理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原生家庭。
刚才讲了,我们本来都是来自于家庭的,也许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家庭的定义是有很多种的,我们特指在那个地方出生,并在那个地方被养育的那个家庭,叫做原生家庭。
什么是原生家庭
1、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出生并被养育的家庭
关于原生家庭与我们个人的成长,实际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特别的社会心理现象,媒体的报道也特别多。
现在我想跟大家先分享一下,看看你们是否听到过,或在身边,甚至也许在自己身上。
也有类似的一些情况可能发生。
我不知道大家听到现在有那个啃老族这样一个说法。
有没有听到过?——听到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那么特指所谓啃老,那么特指谁呢?可能是年轻人,好像年轻人本来应该长大独立出去工作了,但是他们没有。
就还能父母在一起,所以吃住都靠谁啊?父母。
好像就像啃老一样。
那么这特指没有外面去独立生活,还跟父母在一起,依靠父母去生活的一批年轻人。
二、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2、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有关系,通过一些社会现象反映出来
与原生家庭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
啃老族
另外呢,就是大学生的陪读现象。
这个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觉得,可能不陌生,指的什么呢?有的同学在学习当中遇到一些困难。
需要父母来到身边陪读。
我听到在南方有个城市的一个大学新区里边,在周边好像有一个新的聚集地,就是那些陪读的父母,租房子在那里住,他们辞掉了自己原来的工作,离开自己原来的城市,和居住的地方,来到大学附近,一边照顾孩子再一遍找点工作。
那么我们这两个情景说的是什么呢?好像我们说本来已经长大了上大学也离开了家庭,应该怎么样?好像应该独立生活了,但是即使毕业了,工作了,但是还是跟父母在一起,上了大学离开家庭了,还需要父母的照顾。
大学生陪读现象
另外呢,我们前一段时间,好像在网上出现一个叫做“父母皆祸害“的一个网络小组,我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这个小组有大概十几万人,在网络上聚集在一起,不过这个题目大家听起来,有点可能让我们并不是感到特别舒服,父母本来是养育的人,好像怎么成了,对我们青少年有一个祸害的表达呢,其实这里面是有特别的含义的,就是在养育当中,他们感受到更多的什么?控制,甚至一些可能带有伤害性的教育的行为,比如说打骂、训斥、有的甚至可能也有一些遗弃,其他的一些行为,特别是忽视这个方面。
“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
另外在我们也看到很多,不管是报道还是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关于父母和子女的冲突问题,实际上我们知道。
在成长过程当中,确实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当你慢慢有主见想表达的时候,可能父母也有意见,但是在相互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特别极端的行为,比如说离家出走的问题,这在青少年当中,尤其初中和高中生当中,我们还是会看到的,党可能不满父母的教育,或者一些想法没有得到父母的什么?许可,甚至我们听到,他每次写作业的时候,妈妈都陪在身边,每天晚上看着他写作业,他就怎么样了?忍受不了就离家出走了,以示抗议。
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早恋的问题等等。
也会表达一种抗争。
这些我们都算做是一种极端的行为。
更极端的可能出现自伤。
自杀这些特别的现象。
也有反过来去跟父母去对抗。
甚至对父母产生暴力的。
父母与子女冲突的恶性事件(自伤、离家出走、自杀、对父母的暴力等)
另外在一些我们认为可能叫做特殊的一些家庭,比如说单亲家庭,还有些收养家庭,还有继亲家庭(就是再婚之后,组成的家庭),这些家庭我们之所以提出来,是说,在我们个人成长当中,我们需要可能是从那出生,就是跟自己的父母一起成长,相对来讲这样的过程当中,对我们成长是比较有利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你发现你生长的家庭,可能并不是我们这种理想的家庭的状态。
当然有很多研究表明,在这些家庭当中(的子女),确实会有些特殊的一些心理问题,不管是学业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行为,当然还可能包括一些甚至极端的像网络成瘾和暴力这些问题。
但是我们这么讲并不是说这些家庭一定都有问题。
只是我们比较关心,在特殊的一些家庭模式下面。
孩子是怎么成长的。
看到这些,我不知道大家会有什么想法,本来家庭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
提供温暖、提供支持。
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很多都是负面的,一个是孩子过度依赖父母了,我们这么讲的意思是说,当你18岁以后,应该独立去生活,到外面可以去学习,但另外一方面,好像父母皆祸害这种表达,也是一部分年轻人的心声,觉得养育过程中,可能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伤害,但是,我想,任何一个家庭的父母,没有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好的,我想任何一个父母,也希望孩子很好地去成长,当然作为子女来讲,在父母养育自己的过程中,那种爱我相信永远是存在着的,但是那种负面的情绪,包括抵抗,甚至也可能有暴力。
离家出走这样一个行为,也表达了他们的一些心声,就是在养育过程当中,跟他们所期待的可能不一样。
单亲家庭、收养家庭、继亲家庭的子女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
我想在坐的同学们,你们都处在这样一个年龄,可能有很多自己的感受,那这些说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呢,实际上我们会想,作为一个原生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父母,跟孩子们到底应该保持什么样一个距离,特别是随着你越来越长大之后,另外在出现一些问题也好,苦恼也好,这个矛盾冲突该怎么解决,父母有孩子之间该有一个怎么样的互动模式?当然成长当中,孩子也会遇到困难。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对待呢?怎么跟孩子相处?是给予支持还是大包大揽呢?所有这些我们提到的问题,是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的,今天我们提出来。
就是分离有个体化。
3、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一些主题
原生家庭与子女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模式
父母该如何对待子女成长中的困扰
分离与个体化是一个成长的重要标志
我们说一个人慢慢长大以后,能够完成分离个体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成长的重要标志,在这当中家庭是承担着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图,其实这个图就是我们表明,一个圆代表一个原生家庭,这个家庭里面,我们从这里出生,当然有父母,然后我们是在一起这样慢慢成长,在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我们那个个体,离这个原生家庭,离父母就慢慢的好像出来了,那出来以后,以什么为标志呢?可能我们就慢慢出来,你可以建立新的关系了,你越来越有新的朋友了,甚至你可能谈恋爱了,一直到也许你自己慢慢地,就逐步发展到,自己可以建立一个新的亲密关系,恋爱、结婚。
自己有一个新的家庭了,这个时候是不是人就完全脱离开这个原生家庭了?就是我自己成长呢?可能会这个样子。
3、8:50的那张图
生命个体来自于家庭,长大又意味着离开家庭
这个样子就是说你自己新建个家庭。
可能有独立的房子,独立的一个生活,甚至跟父母完全
不住在一起,这种情况我们觉得是蛮有意思的,你来自一个家庭成长,父母照顾你,但是父母要尽完的责任是什么?可能还要把这个孩子怎么样?要推出去。
推出去是不是就完全阻断呢?我们说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其实孩子跟父母之间一定有连接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怎么去相处?那最后一个结局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或者我们真的认为达到了一个分离个体化的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呢,我们就说在原生家庭之外,你自己最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
这个独立空间简单来讲,你跟父母是不住在一起的,当然我们一般来讲,是18岁之后,即使如果说你可能还住在一起,好像一个单独的房间,你这个生活空间,你在这里甚至可以接待朋友,为什么我们常常说在家庭之外呢,你可以想想,住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你想和谁一起玩,你想招待谁,你今天可能见谁回来晚一些,当你自己有独立空间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更好的掌控,其实,这是你能够跟家庭分离的很重要你的一个标志,是可以这个样子的。
4、原生家庭与个体关系的健康状态
在原生家庭之外个体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另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说你能够自我决定,自我承担责任,也就说你在长大的过程当中,其实你要有很多的选择的,决定的,你是说父母来替你决定,还是说我自己决定,当自己决定的时候,还能不能承担责任,我们说当你长大之后,实际是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不过小的时候,其实我们说还是法律上规定,还是父母更多的去承担,简单讲,你小的时候,可能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谁来赔钱呢?肯定是父母对不对?这叫父母替你承担责任。
但是你18岁之后,如果再发生这个事情,应该谁承担这个责任呢?自己。
你说我没有钱,那怎么办?向父母,应该叫借钱了。
这是我们一种意义。
叫做你承担责任。
你自己承担责任的一个表现。
能自我决定、自我承担责任
另外,分离个体化,还意味着你能够在家庭之外,跟别人建立新的关系,也许小的时候,我们生活比较狭窄的,只是跟父母更加亲密,但是你慢慢长大之后,你就有朋友了,你可能会谈恋爱了,你这个关系是甚至慢慢在你生活中占的位置比跟父母的关系还重要了,以后你花的时间,跟同学、跟恋人,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的时候,就是你能建立这样的关系,成为你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能在原生家庭之外与其他人建立新的关系(友情、爱情)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怎么叫能从家庭中分离和个体化地成长。
并不是完全离开家庭。
你还能跟父母保持连接的,而且彼此是有互动的,而且是相互的一个支持,到最后。
就说我们成长当中,还是要从父母那儿获得支持的,而且当你慢慢长大之后,你会发觉你还可以怎么样?能给父母支持了,这就是我们实际上更加理想的一个状态。
能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距离,也有连接并彼此支持
那怎么才能达到这样一个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分离个体化状态呢。
很多学者有很多研究,是不是到了青春期,我们才会想这个问题呢?那样的话就太晚了。
其实,心理学家认为,分离个体化其实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最初是从0到3岁开始的,那是第一个时期,然后第二个时期是什么呢?就是青春期。
不过这两个分离个体化,因为年龄不同,心理发育水平不同,所分离和个体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在第一个阶段0-3岁的时候,我们还是在家庭中生活的,不过那个时候,我们的我,好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是你心理知道,你跟你爸妈不是一体的,尤其是与母亲。
你是一个独立的一个人,但是到了青春期之后,你可能真的要从你的家庭里慢慢出来了,也就说,是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不过每个时期呢,实际上有它各自的,发展的任务,但最终都会有这种分离个体化的特别的一个意义。
5、分离个体化的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约13:00)(图)
第一次断乳0-3岁(身体、心理)
第二次断乳12-18岁(心理)
那么原生家庭的重要人物父母,在这两个重要时期当中,是怎样的角色?到底怎么起这样一个功能?可能同学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这个时候是不是真的会觉得,0-3岁的时候,甚至现在父母怎么样对待我们真的就会影响我们去完成好这样一个分离个体化的任务呢?那怎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0-3岁的早期的一个心理发展。
其实心理学家对于这个阶段,是特别特别强调的,以前我们听过这样的话,有一个爸爸说的:这个0-6岁的时候,我的小孩是在奶奶家养,6岁之后我就把他带回来了,为什么呢?他认为6岁之前小孩不记事,我对他怎么好他也不记得,所以6岁之前奶奶养,6岁之后我把它接回来。
这样我对他的好就都记住了。
我不知道同学们同意这个观点么?你们要完全的不同意。
为什么这么讲呢?实际上我说这个父亲。
其实把养育孩子父母应该承担重要角色的重要机会给放弃了。
那么我们怎么认为这个这么重要呢。
我们先看两个心理学家是怎么说的,
原生家庭的重要人物:父母,在两个分离与个体化的关键时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
第一个心理学家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出生后如果没有他人的照顾任何一个婴儿都不可能活下来
大家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你们想过这个问题么?其实这个道理可能太简单了是不是?这个意思意味着你的成长,必须依赖别人的时候,这就是自卑。
现在如果说你们的成长,必须依赖某一个人的时候,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可能别人就会怎么样?好像有点看不起你。
看不起就是说那可能是我不行,这就是所谓的自卑问题,但有的时候那么点的小孩,也懂这些么?实际上就是说你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刚出生之后,你是要完全依赖这个养育者,如果没有人喂我们吃的,没有人照顾,那真的我们的生命肯定是活不下来的,首先对一个生命来讲,我们是要依赖他人存活,仅仅给予食物的,这种生命的维系是不够的。
有另外一个学者
精神分析学者温尼科特强调:从来没有(单独的)婴儿这样一个说法,指的是婴儿总是与重要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联结在一起
婴儿与母亲一定是配对的,因为之谈婴儿没有意义,小孩子要靠母亲的养育才可以。
他们所讲的就是说你可能不但要养育给食物,其实更多的还是一个关怀和照顾,这个照顾也是有利于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
其实在特别早,在19世纪末的时候,心理学家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的。
不过这个实验后来被抨击,而且绝对不允许再做类似的实验,是什么呢?在一个孤儿院里头,一些小孩被照顾,他们只是被喂食物,那个照顾着到点会给他们喂吃的,,但是从来不抱他们,也不会给他们笑脸。
你们想可能是什么结果呢?这些小孩很多最后就没有活下来,这个实验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不但有食物,生理的需要,其实我们也更需要关怀、照顾,甚至需要笑脸,需要拥抱,抚摸,那在这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学者在强调。
0-3岁这个时期,对我们心理一些特别的人格特质(形成)我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其中,有一个学者叫马勒。
她提出在这0到3岁当中,分离个体化也是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0-3岁也要经过一些阶段来完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学者,她是怎么讲一个小孩子从0-3岁时怎么样一个成长,来形成这个阶段的分离个体化。
马勒是一个精神分析师,在维也纳20世纪30年代,主要从事精神分析的工作,到了1938年她就到了美国纽约,也是主要做儿童心理健康的部分,她跟很多有一些行为障碍的婴幼儿,跟他们一起工作,也跟他们的父母一起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当中,长期跟这些婴幼儿和他们的母亲相处当中,她看到了就是说在这个成长当中,那么孩子是怎么样来进行分离个体化的,其中有成功的部分,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部分,这个过程当中,有的时候她也会叫做心理诞生,这个心理诞生表达的就是个体一个婴幼儿能从身体上跟母亲是分离的,,但是慢慢的自主性的一个发展,那怎么是一个自主性的发展呢?怎么叫分离?那几个阶段是什么样子
呢?我们下面来具体讲。
可能同学们说这么小的一个阶段,也许我们可能都记忆不起来了,或者生活我们自己还没有孩子,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不过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在这之前,其实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很简单。
就是3岁之后,是不是你们都去幼儿园了?但是我其实更关注这样的同学,就是你差不多3岁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送你去幼儿园,但是你不同意,你使劲地哭,最后父母无奈,又把你从幼儿园接回来,你认为你怎么样?胜利了!所以没办法,可能又是你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或者可能是另外找保姆来照顾你,有的小孩直到现在说起来他们都蛮得意的,觉得是一个胜利。
但是这个跟我们今天讲的分离个体化是有关的,为什么呢?实际上我们觉得如果你到3岁的时候能够去幼儿园,适应那儿的生活,跟小朋友在一起,而且也觉得挺愉快,能享受那里的学习也好,娱乐也好,那我们就说,分离个体化还不错,否则可能会有点问题,当然我们不希望这里贴个标签,只是说可能,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是有道理的。
这就是下面我要跟同学们讲的就是马勒她会说我们应该怎么长,也许上幼儿园就是一个标志,那这几个阶段,是什么样子呢?
三、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与个体化理论
1、马勒最关心的问题是生命最初的3年所发生的分离与个体化过程
分离:儿童能把自己与世界上的其他人区分开
个体化: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的发展
从0岁到3岁分成三个阶段。
2、儿童3岁前的心理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正常的孤独(出生-1个月)
“小月孩”,大部分时间处于睡觉状态。
此阶段的婴儿处于绝对的原发性自恋,对其他人无任何感觉
他好像来到这个世界了,但是跟这个世界好像没有关系,他把所有能量都放哪了?都投向自己,所以我们就会说,未分化阶段,所有能量投向自己。
他还没有跟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叫正常的孤独阶段。
第二个阶段:正常的共生(2个月-4个月)
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一个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说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我们用共生这个词,其实我们会想到连体婴儿那种感觉,,这个婴儿跟他共生的对象是谁呢?共生的对象是母亲。
其实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个体是分不出来的,父母喂奶的时候,2-4个月的小孩会认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是谁的?他认为是自己的,如果他饿了、渴了,有人来照顾他、喂他,他会认为那一部分是自己。
在此期间“婴儿行为和活动仿佛他与母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也就是共同体中的两个人组成的一个个体”
人刚出生的时候,是不能区别我、他,认为所有的世界都是自己。
这个共生的阶段,还有一个特别的心理反应,我们叫做无所不能的全能感,通过哭来表达,“我想怎么样就达到满足的过程”。
但是这个哭,妈妈要怎么做呢?就是你不管什么哭,父母都要辨别出来你是饿了?你是渴了?你是要大小便?还是你身上不舒服?但是你没有其他的语言了,你是这样来表达,但是照顾的比较好的父母,他就更能很细微的辨别出来你到底有什么需求?而且马上能满足你,那对于那么一个几个月的小孩,他会是什么感受呢?什么叫无所不能的感觉?他会认为都是谁做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有这个本事,就像呼风唤雨一样,,这个发展阶段,其实对一个小孩特别重要,有的学者叫:自恋的满足。
就是我们心理发展得有一个我想怎么样就能达到什么满足的一个过程,,这对我们以后长大,有一个正常的自恋,一个很好的水平的自尊,甚至说你有一个很好的自我价值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说到这呢,我稍微远一点,就是有的同学上了大学了,已经很优秀了,有的同学还是觉得我是不是不够好,你拼命的努力参加各种社团,每门课都很努力,然后你在班上参加很多活动,又练各种乐器,又踢
球,但是又时候你会觉得还不够,有的时候我们说,可能这个自恋有点出问题,就是你到底行不行,也许跟这个成长阶段是有关系的,当然这是某些学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过这么强调,大家看,谁太重要了?就是那个母亲。
是她有那种无所不能的能力,她去辨别孩子的需求,当然这对一个小孩是在太重要了,我不知道大家听过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没,叫产后抑郁症,这是我们都比较关注的,为什么关注呢?不但妈妈因为这个产后抑郁症她会痛苦,我们更担心的就是因为产后抑郁症的这种特点,就是情绪非常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觉得生活也无望,但是恰恰这个时候,婴儿对她有一个极大的需求,所以如果她没有兴趣,什么都不愿意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她本来应该调动自己所有的能力、精力和热情去照顾这个小孩,如果不能很好的照顾的话,这方面我们就会有很多的遗憾,甚至会有些缺陷。
第三个阶段:分离与个体化(4到5个月-30到36个月)(亚阶段:分化、实践、和解、情感客体恒定)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很多重叠出现,没有一个发展阶段可以被随后的阶段取代。
儿童在心理上开始和母亲分离,获得个体感并开始形成个人同一感。
第一个亚阶段:分化与躯体意象(从4到5个月开始)
婴儿的身体从母子共生体分离出来,婴儿用微笑回应母亲,当母亲看到小孩跟她微笑,他会多么多么的开心,这是两个人之间的一个互动,就是他开始在个体之外,好像还有一个关系可以出现了。
那么对于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小孩,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什么过程?心理健康的婴儿扩展了他们的世界,不再只限于母亲,会对陌生人表示好奇并审视他们,所以有的小孩,在陌生人来的时候他也会去看,如果逗她的时候他也会笑,这就是什么呢?就是发展的比较理想,他开始作为一个个体了。
但是如果发展得不太理想的情况,就是什么呢?他会害怕陌生人,所以即使很小的小孩,他可能都会躲着,害怕陌生人而退缩。
那这样来讲,我们说分化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我们怎么从一个共生的状态,变成一个感知到自己是一个个体。
第二个亚阶段:实践(从大约9个月至15到18个月)
实践意味着什么呢?小孩子不但意识到有另外一个人他们真的想从身体上跟父母分离,因为一个小孩,他要出行,要干什么事情的话,都要父母抱,他要真的变成个体,真的叫在身体上跟父母不仅是出生的时候的分离,在行动上也分离,所以象征性的那个行为表现,就是什么?我们叫从妈妈的拥抱里要挣脱出来。
小孩就开始要自己站了,然后想可以去走了,。
当然这对小孩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他会发觉这个外部世界怎么样?很大。
很好奇,不仅仅是对陌生人开始好奇了,对很多事物好奇,这时候表现出来很多意思的一些现象,我们生活中的这种小孩,如果我们现在细微观察,首先家里来电话就怎么样?特感兴趣。
老想替父母接电话。
还对一些什么呢?有的大人会觉得小孩很奇怪,他总是对危险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比如说火,有的时候对收录音机,现在可能简单MP3,你们现在会有其他的,他一按那个卡,声音就出来了,对小孩来说这都是非常神奇的世界。
怎么那个地方声音就出来了,那个地方怎么就有火了,所以也出现过危险的情况,小孩在家划火柴,出现那种失火的情况,这个其实是什么意思呢?小孩子想从他原来自己的那个小床或者小车上出来,他开始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这就是真正的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慢慢会行走,去关注他所感兴趣的事情,也开始去开冰箱了,去看其他的一些东西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阶段。
不过在这个当中,我们说他越来越发展自主性,吃饭也慢慢不用父母喂了,自己抱着奶瓶可以喝奶,甚至慢慢可以自己去吃饭,就不用这样喂养,这个时候,母亲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就是对孩子的这些表现,父母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回应。
是一种很欣喜的?这个小孩他开始要探索世界了,还是小孩刚要碰到什么东西,你就会一个警告说怎么样?不可以!其实这种情况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就是小孩这种探索欲,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如果父母不能恰当地给予回应的话,可能就受到一种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