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微生物与免疫学参考答案-Microsoft--文档

微生物与免疫学参考答案-Microsoft--文档

一、名词解释1.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必须具备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2.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中决定抗原性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抗体是指B细胞识加抗原后活化,培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和特异性结合球蛋白。

4.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与吞噬细胞表面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5.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6.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中存在的组与免疫有关的、并具有酶活性球蛋白。

7.细胞因子一组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

8.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资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二、填空1.免疫的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2.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是异物性、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化学组成和机体因素等。

3.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病原生物和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异嗜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超抗原和同种抗原等。

4.Ig的水解片段是一Fab段和Fc段。

5.IgG类抗体的生物学作用有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激活补体、调理促吞噬作用「加C3b调理)、ADCC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抗感染的主要抗体等。

6.IgM类抗体的生物学作用有―激活补体、作为早期诊断依据、溶菌、杀菌和单体IgM以膜结合型表达与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_等。

7.SIgA的成分包括J链接的双体、IgA 和分泌片。

8.干扰素的概念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可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

_ ,按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型干扰素_和II _型干扰素。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15 ~30min 。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名词解释1、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器官/组织中的一种原始造血细胞,早期的造血细胞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赋予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始终保持造血能力。

多能造血干细胞最初分化为共同淋巴样祖细胞和共同髓样祖细胞等。

2、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其分子基础是称之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黏附分子与内皮细胞上相应的血管地址素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

3、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后所发生的一种在本质上属于生理性的反应。

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4、抗原:是指能与TCR/BCR结合,促使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能与之结合,产生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5、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6、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7、佐剂: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与抗原同时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8、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机体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构象表位:是指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称为构象表位,也称为非线性表位。

10、顺序表位:是指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的表位,又称为线性表位。

11、共同抗原表位:是指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所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1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血清和某些外分泌液中,也可作为抗原识别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

13、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属同一类、亚类、型别)的特异性抗体。

微生物名词解释免疫学

微生物名词解释免疫学

微生物名词解释免疫学
1.抗原(Antigen):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肿瘤细胞、异种细胞等。

2.抗体(Antibody):由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与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中和、沉淀、凝集或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完成抗原的清除。

3.免疫(Immunity):指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防御能力,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形式。

4.免疫细胞(Immune Cell):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包括B 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其中,B细胞和T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和杀伤感染细胞等作用。

5.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指免疫系统对先前感染过的抗原产生长期记忆,下次再次遇到同一抗原时能够更快更强地反应,形成更为有效的免疫防御,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特征。

6.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指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反应进行调控,保持免疫稳态,防止过度或不足的免疫反应发生,以维持机体健康。

7.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指机体对自身正常组织和抗原耐受的状态,避免自身免疫病发生,与免疫记忆存在对立关系。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

(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包括蛋白质、多糖、脂质等。

2.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于某些抗原产生过度、异常或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包括I型、II型、III型和IV型超敏反应。

3.败血症是指由于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入侵机体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4.细菌的毒力是指细菌产生的毒素、菌体结构、菌体数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5.病毒是一类包含核酸和蛋白质的微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生存。

二、填空题1.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

2.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肺炎。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三、单项选择题1.D.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

2.C.实验动物新生期摘除胸腺将表现为细胞免疫受影响。

3.C.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抗体类型是IgM。

4.A.由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IL-1.5.D.决定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因素不包括免疫途径。

6.C.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同种异型抗原。

7.E.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毒力。

8.D.可传递的细菌遗传物质是质粒。

9.C.外毒素的毒性作用特点是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

10.D.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11.C.葡萄球菌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致病物质是肠毒素。

12.D.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菌毛。

13.A.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葡萄球菌肠毒素。

1.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一类免疫球蛋白,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能够中和病原体、激活补体、介导细胞毒杀等生物学活性。

2.真菌性疾病包括念珠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曲霉病等。

例如,念珠菌病可引起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感染。

3.衣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分为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研究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人类免疫系统的反应机制以及免疫应答的调节等方面。

以下是微生物免疫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指存在于人类或动物体内或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2. 免疫学:研究人类免疫系统的学科,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调节、应答等方面。

3. 免疫应答:指人体对病原体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细胞免疫等。

4. 单克隆抗体:一种由人工合成的抗体,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用于检测、治疗和诊断疾病。

5. 基因工程:一种通过基因重组、突变和导入等方式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和功能的技术,常用于生产生物制品和治疗疾病。

6. 疫苗:一种通过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疫苗,用于预防疾病。

7. 免疫原性:指人体对某种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是否具有持久性和广泛性,即人体对该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后是否容易再次感染。

8. 免疫遗传学:研究人类免疫系统的基因组成、功能和调节等方面的学科,常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

微生物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原性、疫苗
和免疫遗传学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深入研究,微生物免疫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1.T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应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对微生物免疫学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微生物:指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免疫:指机体对有害物质(如微生物、异物等)作出的特异性防御反应。

通过免疫反应,机体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微生物,以维持身体健康。

3. 免疫系统:机体的一套防御体系,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等。

免疫系统主要负责识别并清除入侵的微生物。

4.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捕获、处理和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5.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微生物分子,并引发免疫反应。

6. 抗原:指能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一般为微生物表面的蛋白质、多糖或糖蛋白等。

7. 抗体:一种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分子,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通过激活补体、中和微生物等方式清除微生物。

8. 细胞因子: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启动、增强或抑制。

9. 免疫记忆:指机体经过初次与微生物接触后,免疫系统能够记住该微生物的抗原特异性,并在再次接触时迅速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10. 免疫耐受:指机体对自身抗原或无害抗原产生免疫系统耐受,即不产生免疫反应。

免疫耐受是维持自身免疫平衡的重要机制。

11. 免疫调节:机体对免疫反应的调节和控制,以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免疫调节包括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两个方面。

12. 免疫缺陷: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导致免疫反应不能有效进行,易受到微生物感染或自体免疫疾病的侵袭。

13. 免疫治疗:利用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包括使用疫苗、抗体等方法来增强或调节免疫反应。

14. 病原体: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15. 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繁殖,引发免疫反应以及特定的病理反应的过程。

病原与免疫重点名词解释

病原与免疫重点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Ag(抗原):是一类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个体间的共同抗原。

4、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即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 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6、单克隆抗体(McAb):由识别一个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均一的抗体。

7、MHC: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8、CD分子: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McAb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CD),并以此代替分化抗原以往的命名。

CD分子指的是与人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膜抗原。

9、APC:能表达被T细胞所识别的MHC-抗原肽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10、BCR复合体:由BCR和Igα、Igβ组成。

BCR特异性结合抗原,Igα、Igβ将抗原结合信号传至B细胞核内。

11、TCR复合体:由TCR和CD3 组成。

TCR特异性结合抗原,CD3将抗原结合信号传至T细胞核内。

12、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或免疫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或多肽。

13、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和动物的组织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

14、Th1与Th2细胞: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等,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T细胞。

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主要参与体液免疫的T细胞。

15、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抗原〔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其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2.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3.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5.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BCR/T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7.交叉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

8.交叉反应:交叉抗原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免疫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

9.异嗜性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0.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量水平〔1~10ng/ml〕能活化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

11.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12.免疫球蛋白〔Ig〕: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13.多克隆抗体:是指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

其特点是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14.单克隆抗体: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而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5.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医学微生物学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考点整理

医学微生物学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考点整理
47、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主要有肉毒杆菌和破伤风杆菌。
48、化脓性球菌的侵袭性酶主要有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
49、可将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并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有HIV(艾滋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50、可增强细菌毒力的细菌结构或胞浆内容物有菌毛、荚膜、鞭毛和质粒。
5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依赖其表面的Gp120吸附细胞。
17、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脂多糖,其毒性部位是脂类A。
18、细菌和病毒都具有的形态是球形和杆形。
19、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反应过强,而发生肿瘤是由于免疫监视功能缺陷。
20、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既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1、菌毛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前者与细菌粘附有关,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质功能。
26、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 MHC分子复合物,而后将抗原肽呈递给T细胞,使其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广泛分布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脾和淋巴结中的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以及皮肤中的郎罕细胞和B细胞。
27、微生物:是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经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52、包膜病毒体的释放方式主要是出芽释放。
53、衣原体除可引起人体眼和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的感染。
54、细菌结构中,具有抗吞噬作用的是荚膜;可黏附细胞的是普通菌毛。
55、通过动物咬伤并经神经播散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是狂犬病毒。
56、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淋巴细胞是NK细胞。
19、超敏反应:是已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的免疫反应。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绪论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第一章抗原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TCR/BCR )结合后,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或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

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或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

二. 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

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过高应答(超敏反应);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3.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

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

3.易接近性(Ag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

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名词解释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固有免疫应答: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1.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抗原决定基: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4.表位: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

5.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

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免名词解释免疫学1、免疫:是指机体能识别‘自己’成分和‘异己’抗原,对自己成分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antigen, 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4、T细胞表位:T淋巴细胞表位存在于抗原物质的任何部位,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后提呈给T淋巴细胞。

5、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的表面,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6、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具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7、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可分为TI-1Ag和TI-2Ag。

TI-1Ag含B细胞丝裂原和B细胞表位,TI-2Ag含多个重复的B 细胞表位。

8、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9、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的结合,增强NK细胞和触发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产生ADCC效应。

10、细胞因子: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11、抗原提呈: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抗原肽片段并与胞内MHC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递呈给T细胞识别的过程。

12、抗体(antibody):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3、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免疫学则研究认识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两者互为补充,对于理解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维持个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是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关键参与者。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多样,有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也非常复杂,包括其代谢途径、营养需求等。

此外,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微生物可以与宿主形成共生、寄生或互利共生的关系,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例如,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二、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和免疫系统的学科。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器官,协同作用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

免疫系统的结构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识别和清除病原体、记忆病原体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

免疫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免疫系统的机制,人们可以开发出疫苗和其他免疫治疗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

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关联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首先,微生物学的研究为免疫学提供了基础。

微生物是引起感染和免疫反应的主要病原体,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机制对于研究免疫系统的反应至关重要。

其次,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发展和功能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功能,有利于宿主的健康。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1.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2.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性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3.汉坦病毒:即肾综合征山血热病毒,为—ssRNA病毒。

汉坦病毒主要有汉滩型和汉城型4.逆转录病毒:它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

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疾病5.内基小体:它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而成的—种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6.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

含HBV的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以及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

7.无症状HBsAg携带者:特指血液中携带HBsAg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亦正常的慢性携带HBsAg的人,由亚临床型或临床型的患者发展而来。

由于其人数多,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

8.缺陷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即为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9.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10.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11.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1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14.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15.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由机体内免疫系统执行的,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藉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B Cell Receptor)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克隆在一种表位刺激下所生的抗体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CD抗原: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常与分化发育有关,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功能分化状态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表达。

这些与细胞分化发育有关的抗原称为分化抗原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三类淋巴细胞,其形态学特点为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T细胞或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Bone marrow)或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中发育成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Ig),其特征性细胞表面标记: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可作为抗原受体(BCR).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

即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机体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作、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引起强而迅速的排斥反应,这些编码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为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异物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为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TD抗原)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较长,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血清抗体以IgM为主,亲和力较低。

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缩短,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血清抗体以IgG为主,亲和力较高。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血清学试验: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抗原与相应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呈现某种反应现象,借此可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的抗体(或抗原)。

由于试验所用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学反应。

E花环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淋巴细胞与有丝分裂原在体外共同培养时,受到后者的刺激可发生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部分小淋巴细胞转化为不成熟的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免疫沉淀:在广义上,免疫沉淀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发生的沉淀反应。

在狭义上是特指的一种主要用于病毒抗原及其相关成分检测的技术,即放射免疫沉淀人工免疫:人为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或免疫细胞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免疫治疗: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来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病原微生物:有一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集聚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的细菌。

感染: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机体被感染后出现较严重的病理过程,生理功能发生改变,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相应表现潜伏感染: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慢发病毒感染:有很长的潜伏期,病变和病程呈慢性或亚急性进展,病变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一般最终均导致死亡,由病毒或亚病毒感染所致医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因在医院住院就医或医务人员因在医院内工作而发生感染并出现症状的情况细菌:具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区别要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聚糖骨架、四肽侧链肽聚糖层数可多达50层仅1-2层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5%-10%强度较坚韧,三维立体结构较疏松,二维平面结构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青霉素、溶菌酶敏感不敏感细菌的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的细菌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指杀死细菌的繁殖体灭菌:杀灭物体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细菌芽胞细菌的毒力:细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为细菌致病力的物质基础外毒素:为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成分.类毒素: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内毒素:为脂多糖(LPS),对机体的选择性不强,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基本同毒血症: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菌血症: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流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A群链球菌:也称为化脓性链球菌,是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球菌,呈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化脓性感染:是非特异性感染,又称“一般感染”,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其特点是: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化脓性感染,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疾病。

放线菌:丝状,呈分枝状生长的革兰染色阳性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放线菌属:广泛存在,人口腔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为正常菌群支原体:无细胞壁,多形性,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立克次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衣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螺旋体: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上地位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真菌:为真核细胞的微生物;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吸取养料;少数以单细胞存在,大多数形成分枝的丝状物病毒: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寄生在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体(Virion): 完整的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病毒的增殖(复制):在活细胞中的繁殖,即以病毒的核酸为模板,借DNA或RNA多聚酶等,终止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转为复制病毒的核酸,合成病毒蛋白质,最终形成和释放新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感染引起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受感染细胞的死亡或相应的形态学改变包涵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胞内形成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核内和(或)浆内嗜碱性或嗜酸性染色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呼吸道病毒: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伴有全身症状的病毒肝炎病毒:侵害肝脏为主,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大类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要伴随HBV感染来完成它的自身复制和表达虫媒病毒: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易感动物和人而传播的病毒,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出血热病毒:通过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传播,以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伤和出血和发热为主要症状。

增殖性感染:病毒增殖并引起细胞破坏潜伏性感染:病毒不增殖,其DNA稳定地持续存在于细胞核内。

整合感染:病毒部分DNA整合于宿主细胞DNA中逆转录病毒:即RNA病毒,需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首先将RNA转变为cDNA,新合成的cDNA插入宿主的核DNA 中,随宿主DNA复制、转录、翻译达到扩增目的的一类病毒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因子(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其最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至今未能查到核酸,但它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引起海绵状脑病(TSE)为特征性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