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202X年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202X年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农业经济学学问点整理2020年农业经济学学问点整理1.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农业经济学是争辩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进展的经济学分支。

它争辩农业生产的决策问题,农业市场的运作机制,农业进展的经济因素,以及农业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等。

2. 农业经济进展的重要性农业经济进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业是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生产来源。

其次,农业的进展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进展,促进农夫收入的增长。

此外,农业经济也对国际贸易、环境爱护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3. 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进展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要素,人口素养和劳动力的供应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资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驱动力,打算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

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4. 农业市场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农业市场包括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

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流通和交换的场所,包括农产品的产销和价格形成。

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交换市场,包括土地租费、劳动力工资、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等的交易。

5. 农业进展阶段农业进展经受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劳动和自然生产力,生产效率低下。

现代农业则利用科技和机械化生产手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品质。

6. 农产品价格形成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受到供求关系、产地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供求关系是打算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供应过剩会导致价格下降,供应不足会导致价格上升。

产地因素包括土地、气候、水资源等,不同产地的农产品价格会因此有差异。

市场因素包括外部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对农产品价格形成也产生影响。

7. 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指政府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实施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核心概念梳理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核心概念梳理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核心概念梳理农业经济学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农业经济学,可以掌握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村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

为了帮助山东省考研农学学生更好地复习农业经济学,本文将对农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农业经济学的定义与内涵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管理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农业经济生产规律、农业发展规律、农业决策分析等内容。

农业经济学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农业经济学的供求原理供求关系是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供给是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等的提供,需求是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等的需求。

供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2. 农业经济学的效益原理农业经济学研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农业经济学的效益原理。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比,可以评估农业生产的效益,并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

3. 农业经济学的成本原理成本原理是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生产投入成本的原理。

农业生产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成本,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的成本结构,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三、农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1.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是指农民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技术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

常见的农业生产方式包括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等。

2. 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经济中各种农业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 农村发展战略农村发展战略是指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目标和方针。

农村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

4. 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而制定的相关政策。

农业政策的制定涉及到农业生产补贴、农产品价格调控、农业技术支持等方面。

农业经济学重点

农业经济学重点

农业经济学资料第一章绪论(农业的基础地位)1、理解的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价值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2、农业的基本特性?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融合与交织。

3、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地位如何变化?变化的内在因素是什么?P3①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消费市场。

②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后,农业自身特性使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工业反哺农业和政策性扶持。

内在因素:农业由于自身的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4、农业贡献有哪些?(P4)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5、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P8)①生态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文化功能6、举例说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16)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供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3、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河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要概念解读

河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要概念解读

河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要概念解读河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要概念解读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规律和路径。

在准备河北省考研农学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将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对农业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进行解读,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农业经济学概述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为基础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建设以及农民生活与经济活动的发展与运行规律。

二、农业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解读1. 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活动所必需的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和农业生产资料等。

它们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2. 农业产出农业产出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结果,通常以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

农业产出的稳定增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3. 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经济效益是评价农业经济运行状况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经营效益两个方面,可以通过衡量农业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进行评估。

4. 农业供求关系农业供求关系是农业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农业供求关系的平衡与调节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和农民收入的分配。

5.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动农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6. 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过程。

它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旨在通过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 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未来世代的需求。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出版物刊名: 农业经济
主题词: 农业经济学;农业发展;农业企业;生产力诸要素;农业生产;生产结构;农业现代化;国民经济部门;道路问题;基本组织形式
摘要:一般指从客观经济角度,研究农业这一国民经济部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其任务在于研究阐明农业中生产关系的正确处理和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原理原则,探讨农业发展的战略,为国家和政党制定有关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它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很大不同处。

我国现阶段代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农业中的所有制和农业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问题,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农业经济的管理体制问题,农业中的生产结构问题,农工商联合经营问题,农业生产的布。

黑龙江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核心知识点梳理

黑龙江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核心知识点梳理

黑龙江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核心知识点梳理农业经济学作为农学专业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农业生产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在黑龙江省考研农学的复习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介绍黑龙江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中农业经济学的核心知识点。

一、农业经济学概述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经济活动的科学,它主要包括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以及农业经济体系的组成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1.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经济问题的产生、表现和解决的科学。

2. 农业经济学的特点农业经济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长期性、周期性和特殊性等特点。

3. 农业经济体系的组成农业经济体系由农业部门、农民、农业市场和农业政策等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二、农业供给与需求农业供给与需求是农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供需关系对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农业供给农业供给包括农业生产的规模、种植结构和生产成本等方面指标,供给的决定因素有农业资源、农业技术和农业政策等。

2. 农业需求农业需求包括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农业投资需求,需求的决定因素有人口、收入、价格和农产品品质等。

3. 农业供需关系农业供需关系是指农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价格和供给量。

三、农业投入与产出农业投入与产出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与农产品产出之间的关系。

1. 农业投入要素农业投入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农业技术等,它们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

2. 农产品产出农产品产出是农业生产的结果,它受到农业投入要素、自然环境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 农业投入产出率农业投入产出率是指单位农业投入所获得的农产品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

四、农业市场与价格农业市场与价格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主要研究农产品的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形成机制。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农业经济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了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准备参加山东省考研农学专业的同学来说,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梳理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中农业经济学的相关重点知识点。

一、农业经济学概论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村和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的定义、目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1.1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涉及到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农村金融等方面。

1.2 农业经济学的目的农业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解决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农业经济运行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经济学的对象农业经济学的主要对象是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农户、农田、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市场以及农村经济组织等。

1.4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实证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经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揭示农业经济规律。

二、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是农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投入产出等方面的知识点。

2.1 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指农业经营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能够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过程。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通常依赖大量的人力劳动,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 农业投入产出农业投入产出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和最后产出的效益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农业投入产出比例和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评估农业经济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技术经济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农业技术经济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农业技术经济学》常考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农业技术经济的综合评价:是依据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生态合理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目标要求和具体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权衡利弊得失的总评价。

在进行综合评价前,应进行技术评价、生态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他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3.土地节约型技术迸步:在农业要素投入的最佳组合中,技术进步相对使土地的份额减少了的技术进步类型。

4.农业技术推广: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I、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5.边际产量:是指在连续向某项生产追加要素的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或者说最后一单位变动要素投入所取得的产品数量。

6.产品互助关系: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会使得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也增加,而用于两种产品的要素总投入量保持不变。

7.边际收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在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时所增加或减少的销售收入。

8.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他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

9∙土地生产率:反映土地投入量和产品产出量的比例关系,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品量或价值量来表示。

10.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产品的需要为基础,以培养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循环为前提,研究应用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或技术制度等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农业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

I1农业技术成果:指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杳、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2.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在有效使用期间,累计有效推广范围内,新科技成果消耗每元科研费用能为社会增加多少纯收益。

北京市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北京市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北京市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以及相关农业政策、农民收入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产品市场、农业供给与需求等。

二、农业经济发展阶段1. 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在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等传统手段进行,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2. 现代农业经济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农业设施、农机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三、农业供给与需求1. 农业供给农业供给指的是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向市场提供的数量。

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

2. 农业需求农业需求是指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

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增长、收入变化、消费习惯等。

四、农业市场与价格形成1. 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是指农产品的交易场所,它是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集中体现。

农产品市场可以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两个层面。

2. 农产品价格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供需关系、市场竞争、政府政策以及自然灾害等。

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1. 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是指农村地区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村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开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实现。

2. 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经营收入、农村副业收入和转移收入等。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产业等手段实现。

六、农业政策调控农业政策调控是指国家对农业经济进行引导和干预,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常见的农业政策措施有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业科技支持等。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资源、提高农地产出水平的发展方式。

农业经济学重点

农业经济学重点

1、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狭义农业:专指动植物的生产部门。

广义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

2、土地:在经济学上指地球上的陆地、水面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切自然环境条件,是一个包括土壤、地质、水文、气候、生物等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3、农业劳动力:一般指农村中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4、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即单位农业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

5、农业剩余劳动率:如果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以致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就不能有效增加社会产出,也不可能为自己创造收入,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6、6、农业技术进步: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7、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农产品数量。

8、农产品供给: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数量。

9、农业产业结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

10、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等带动,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等关联产业联结为系统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链各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体化经营。

11、农产品差价: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因地区、季节、质量和流通环节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12、农业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与其所能产生的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

13、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是进行生产所必须的有形和无形投入。

14、完全竞争市场:众多买者和卖着,单个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梳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梳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梳理农业经济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农学的复习中,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中农业经济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和备考水平。

一、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经济活动规律及其管理与决策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通过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村经济和农民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农业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从早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研究,到农业经济规律和农业经济调控研究,再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发展研究,最后到现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研究。

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但都为农业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经济的特点和问题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大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经济具有以下特点:大农业和特色农业并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双重压力、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调控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现代化。

四、农业市场与价格形成机制农业市场的特点和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对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至关重要。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市场的特点主要有:规模较大、交易环节较长、信息不对称等。

而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则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和政府政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五、农业企业与农民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经济组织是农业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农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企业包括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而农民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

了解和研究农业企业和农民经济组织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对于推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doc

农业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doc

农业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农业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1.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开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

2.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

3.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

4.土地生产率反映土地投入量和产品产出量的比例关系,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品量或价值量来表示。

5.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它是用劳动者花费的劳动同生产的成果比照来表示的。

6.资金生产率是指在生产中投入的资金与生产成果的比率。

7.投资总收益是指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总额之比。

8.试算分析法又称预算分析法,是以现行标准方案作对照,对新技术、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预算以确定是否采用新技术、新方案的一种预测方法。

9.连环代替法也称因素分析法,是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多因素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逐个地分析其中一个因素变动对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影响。

10.动态比拟法又称为动态数列比照分析法,它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或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开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运用各种动态分析指标。

11.比拟优势法又叫比拟利益法、比拟本钱法。

它是人们根据相对本钱而不是绝对本钱的大小来确定地区之间的生产分工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优化方案。

12.边际是指增量的意思,也就是在原有的根底上增加的数量。

13.边际分析:当投入的生产资源增加某一数量时,产品的产出量也会随之改变,用这两种增量的变化率来研究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的变化规律,就是边际分析。

14.总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资源不变的情况下,随变动资源投入量变化所能得到的产品总量。

江苏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概念整理

江苏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概念整理

江苏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概念整理江苏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概念整理导言:农业经济学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它研究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和管理方法,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江苏省考研农学专业中农业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以下是对关键概念的整理和解释。

一、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政策等各个方面,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

二、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农业经济学的基础。

它研究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和市场经营提供了理论支撑。

2. 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它着重研究农业生产中每一单位投入或产出的变动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最大化经济效益为目标。

3. 成本与效益分析成本与效益分析是评价农业经济活动可行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分析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与产出的效益,可以判断农业项目的经济效果,并进行经济决策的制订。

4. 农业产业经济学农业产业经济学研究了农业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农业的内部结构和农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5.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规模扩大时,单位产品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农业经济学借助规模经济理论研究了农业生产中规模效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三、农业经济发展模式1. 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模式以家庭为主体,利用家庭成员的劳动力和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经营。

这种模式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

2. 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农民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共同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

3. 农业企业模式农业企业模式是指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农、林、牧、渔四个部门。

自然再生产:就是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农业生产的基础)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时间:劳动对象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

劳动时间: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则会下降。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

配第--克拉克定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中的比重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大。

XXX法则:(1)跟着工夫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所有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所有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效劳部门的劳动力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和效劳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所有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XXX标准结构:随着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缓慢提高。

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就到了结束阶段。

农业经济学重点内容最全

农业经济学重点内容最全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是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6、“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黄箱”措施(Amber):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蓝箱”措施(Blue):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

7、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8、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9、农户家庭承包经营(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HRS):指土地属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

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学1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对于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之一,一直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农业不仅要保障粮食安全,还要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要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市场波动等诸多挑战。

农业经济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从生产方面来看,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方式各不相同。

比如,在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种植;而在北方干旱地区,则更多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耐旱作物。

此外,农业生产还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如新品种培育、农业机械化、精准农业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成本增加、技术推广等问题。

在农业生产要素方面,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关键因素。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重要课题。

劳动力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同时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和素质偏低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资本投入对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至关重要,但农业投资往往面临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影响了资本的投入积极性。

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农业的分配环节也十分重要。

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受到供求关系、国际市场价格、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农产品供大于求时,价格往往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反之,价格上涨,农民受益。

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储备调节等手段来稳定农产品价格,但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合理性也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农、林、牧、渔四个部门。

自然再生产:就是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农业生产的基础)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时间:劳动对象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

劳动时间: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则会下降。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

配第--克拉克定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中的比重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大。

库兹涅茨法则:(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钱纳里标准结构:随着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缓慢提高。

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就到了结束阶段。

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便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第二章制度含义:制度是人们(个人和组织)行为的规则,是关于人们的权利、义务和禁忌的规定。

正式制度:若制度以成文形式存在,且有权威机构付诸实施,这类制度就是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若制度是以非成文的形式存在的,或者有成文形式,但没有权威机构实施这套制度,这类制度就是非正式制度。

交易成本:是交易各方在达成协议和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信息搜索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等。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了影响,而又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补偿的现象。

制度变迁:制度的替代与转换过程。

它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的产生过程,还可以理解为制度结构的改善过程。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驶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

所有权:表明的是财产归属关系,是财产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权利。

占有权:是依法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支配的权利。

使用权:是依法对财产加以利用的权利。

处置权:是指当事人依法处置财产的权利。

收益权:不是独立的产权,而是任何一项产权中应有的内容。

土地制度: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全部土地关系的总称。

狭义的土地制度仅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经济组织:就是掌握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经济目标、能统筹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第三章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独立或相对独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家庭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承包经营,因而不同于合作化前的农户个体经营双层经营:就是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经营与农户的分散经营相结合。

农业规模经营,是指根据规模经济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农业经营方式。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引起产品平均成本降低,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反,如果因生产规模过大或过小,生产要素不能得到合理配置,造成经济效率损失,则成为规模不经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发展政府的、民办的、合作的农业专业服务组织,为实行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第四章农业合作经济是指农民特别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改善生产条件、维护经济利益,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合作组织。

生产合作,包括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合作、农业生产过程某些环节的合作、农产品加工合作等。

流通合作,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销售储运等方面的合作信用合作,是农民为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要而建立的合作。

社区性合作,是以农村社区为单元组织的合作,它是过去人民公社体制的延续,如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村经济联合社。

专业性合作,形式就是生产经营方向相同的农户联合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问题、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传统合作,形式就是按传统的合作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

股份合作,形式就是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入股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将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

龙头企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

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它负有开拓市场、带动农户、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的任务。

农业标准化: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

具体来说,是指为了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制订并实施标准,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

主导产业:指在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大,对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

第六章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

大体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代表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现代化:把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

用现代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既具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石油农业:以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阶段。

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能够维护土地、水和动物的遗传资源,并且在技术上应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第七章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的构成情况,包括他们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好的收益。

农业生产布局:是指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安排和分布,它是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分工形式,是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在空间上的动态组合。

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就是农业生产在地域之间形成差异的规律。

第八章农业支持与保护是指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条件下,政府为增强农业综合实力,确保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内支持政策是指通过国内政策对农民和农业所进行的各种支持措施。

绿箱”政策:即对农业生产、价格和贸易不会产生扭曲影响或仅有微小的影响的政策。

黄箱”政策:即指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蓝箱”政策:即生产限制计划中对生产者进行的直接付款,如耕地休耕补贴。

边境保护政策:指通过制定各种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对农业进行的保护。

第九章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中可被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质量,以及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

农业自然条件:是指自然界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灾害。

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水面资源、滩涂资源、荒地资源等。

粗放经营:是指在较低的技术条件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分散投放于较多的土地,实行减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农用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经营方式。

劳动集约:投入较多活劳动的称为劳动集约,他表示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中,活劳动所占比重大。

资金集约: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的称为劳动集约,他表示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中,物化劳动所占比重大。

技术集约:新技术的密集使用。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不断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这种要素带来的土地产量最终会出现下降的现象。

水资源:是指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够在某一地点为了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章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是指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量与拥有量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

农业基础设施:指保证农业生产和流通能够在适宜条件下顺利进行的各种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劳动成果与劳动时间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