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代谢五要点分析
838食品微生物学课后重点习题解析

838食品微生物学课后重点习题解析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讲了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食品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
共6个考点后2个为重要考点,前4个一般考点,本讲考点在考研中基本上会考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名词解释可能会考到。
2.考点概述(1)微生物的特点,相关名词解释(2)微生物与食品行业的关系(3)食品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3.复习思路及目的(1)掌握微生物含义(2)熟悉食品微生物学研究范围(3)微生物与食品行业的关系本章课后习题解析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答案要点】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到、需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答案要点】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应用的科学。
3.食品微生物学【答案要点】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与食品有关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和安全控制的科学。
二、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习题解析】一定要答全面【答案要点】(1)体积微小、比表面积大。
(2)生长旺盛,繁殖快。
(3)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4)适应性强,代谢途径多,易变异。
2.简述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习题解析】考到的可能性很大【答案要点】与食品生产、食品安全有关的微生物特性,如何更好地利用有益微生物生产食品及改善食品质量,防止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物中毒,不断开发新的食品微生物资源。
3.为什么说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人【习题解析】回答上二人的贡献即可。
【答案要点】巴斯德:通过令人信服的曲颈瓶实验,揭示了腐败的本质。
主要贡献:否定“自然发生学说,建立胚种学说;巴氏消毒法;接种疫苗预防疫病。
科赫的主要贡献:1.细菌分离纯化技术2.培养基制作与染色技术,创立了显微摄影、悬滴培养及染色等一整套微生物研究方法。
3.提出了著名的柯赫法则:①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②可自原寄主获得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③纯培养物人工接种健康寄主,必然诱发与原寄主相同的症状;④必须自人工接种后发病寄主再次分离出同一病原的纯培养。
名词解释新陈代谢学_概述及解释说明

名词解释新陈代谢学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新陈代谢学进行名词解释和详细说明。
新陈代谢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领域,涉及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营养学和医药等众多领域的知识。
通过探索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调控机制以及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新陈代谢学为我们认识人体的物质转化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深入而全面的视角。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首先,介绍新陈代谢学的定义以及其背景和发展历程;其次,阐述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要点,包括其定义、意义以及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研究新陈代谢所采用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涵盖传统方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方面;接着,介绍新陈代谢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肠道菌群与新陈代谢的关系、微生物组转移和共生关系的作用以及新陈代谢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最后,对新陈代谢学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新陈代谢学的系统阐述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认识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调控机制以及其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同时,介绍新陈代谢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此外,通过对新陈代谢学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我们可以展望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并期待其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2. 新陈代谢学的定义和背景介绍2.1 名词解释新陈代谢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内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物质的合成和分解,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这些反应维持着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供应和物质合成。
2.2 发展历程新陈代谢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起源于20世纪初期。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特定化合物的代谢途径进行描述和解析。
随着科技发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新陈代谢学逐渐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并加强了对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微生物工程思考题

微生物工程指导1、什么是微生物工程?它是由哪四大技术结合发展起来?(1)微生物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
(2)传统发酵,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与改造2、微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与化学工程相比)(1)优点:(与化学工程相比)①生产过程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操作条件温和②原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不含有毒物质。
③能高度选择性地进行复杂化合物在特定部位反应,如氧化、还原、官能团导入等。
④生产产品的生物体本身也是发酵产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酶等有用物质;⑤通过微生物菌种改良,能够利用原有设备使生产飞跃上升。
(2)发酵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①底物不能完全转化成目的产物,副产物的产生不可避免,因而造成提取和精制困难②微生物反应是活细胞的反应,产物的获得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也受细胞内因素的影响,且菌体易发生变异。
③原料是农副产品,虽然价廉,但质量波动较大。
④生产前准备工作量大,花费高,相对化学反应而言,反应器效率低。
⑤发酵废水常具有较高的BOD 和COD,需处理后排放。
3、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1)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天然发酵(2)第一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纯培养技术(3)第二代(近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深层培养技术(4)第三代发酵技术——微生物工程4、微生物工程产品类型有哪些?(1)微生物菌体的发酵(2)微生物酶发酵(3)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4)微生物的生物转化(5)微生物特殊机能的利用5、作为发酵工业用的微生物菌种应符合哪些要求?(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所需的代谢产物,产量高。
(2)可以在易于控制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和发酵,且所需酶活力高。
(3)根据代谢控制的要求,选择单产高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或调节突变株或野生菌株。
(4)选育抗噬菌体能力强的菌株,使其不易感染噬菌体(5)菌种纯,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6)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以保证安全6、微生物工程工业生产水平取决于哪些因素?(1)生产菌种的性能(2)发酵和提取工艺条件(3)生产设备7、微生物菌种分离与筛选工作程序分哪几步?样品采集→增殖培养→纯种分离→生产性能测定8、微生物菌种选育的方法有哪些?(1)自然选育(2)诱变育种(3)杂交育种(有性、准性)(4)原生质体融合育种(5)基因工程育种9、菌种保藏方法中,常用于产孢子和芽孢的保藏的方法是哪一个?现逐渐被哪一种方法取代?沙土管保藏法,现被真空冷冻干燥法取代10、微生物酶活性调节的方式有哪些?(1)共价修饰(2)变(别)构效应(3)缔合与解离(4)竞争性抑制11、酶合成调节的类型有哪些?(1)诱导(2)阻遏<末端产物阻遏,分解代谢产物阻遏>12、了解酶合成调节的分子机制(乳糖操纵子和色氨酸操纵子)13、了解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类型(1)同工酶调节:某一分支途径中的第一步反应可由多种酶催化,但这些酶受不同的终产物的反馈调节.(2)协同反馈调节: 需有一种以上终产物的过量存在方有明显的效果。
发酵学基本理论框架

2004.8
发酵原理
9
5.2.1 自然规律: 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假说
5.2.2 应用性推理: 工业发酵的八个预测
5.2.3 创新思路
2004.8
发酵原理
10
5.2.1 自然规律:微生物生命 活动的三个基本假说
2004.8
发酵原理
11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形成的现代 生物学关于物质流动、能量流动、 以及信息流动这三种流动的观点的 启发下,跨出了认真研究工业发酵 复杂系统的第一步。
2004.8
发酵原理
4
本章将要对发酵学基本理论框
架作一个归纳性的小结,目的不但 在于使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更重 要的是让您沿着研究者走过的思想 之路走一遍,用自己的头脑好好想 一想,该怎样去发现发酵科学的规 律,该怎样去建立发酵科学自成系 统的理论。
2004.8
发酵原理
5
第一节 科学研究与科学方法
2004.8
发酵原理
14
5.2.1.1 发酵学第一假说 ·代谢能支撑假说
微生物是工业发酵的灵魂,没有微生 物就没有工业发酵;微生物细胞的生命活 动必须由代谢能来支撑(持续地供应代谢 能),工业发酵必须由活的微生物细胞来 支撑。因此,代谢能支撑假说确定了工业 发酵的生物学属性。
2004.8
发酵原理
15
2004.8
发酵原理
33
综上所述,能量代谢需借
助代谢网络来实现,代谢网络 的运行需要代谢能的支撑。能 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相互交叉, 并且都受细胞经济规律的规范 和制约。
2004.8
发酵原理
34
5.2.2 应用性推理:工业 发酵的八个预测
2004.8
发酵原理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高一生物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介绍

高一生物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介绍【导语】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生物的重要考点,这方面的考点学生掌控了吗?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于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介绍,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生物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知识点该知识点包括培养基、无菌技术、实验操作(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纯化大肠杆菌)等几个要点知识。
1. 培养基:培养基的类型(1)加入培养基中的凝固剂(如琼脂),一样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只起到凝固作用。
(2)挑选培养基一样只生长具有特定目的的微生物,鉴别培养基可以存在其他微生物,而且能鉴别特定的微生物。
2. 无菌技术:消毒与灭菌用酒精消毒时,70%的酒精杀菌成效。
若浓度过高,菌体表面蛋白质凝成一层保护层,则乙醇分子不能渗透其中;若浓度过低,杀菌能力减弱。
获得纯洁培养物的关键是避免杂菌污染,无菌技术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2)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3)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邻近进行。
(4)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3. 实验操作(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纯化大肠杆菌):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步骤是:(1)运算:根据培养基配方比例,运算配制100ml的培养基,各种成分用量。
(2)称量:准确称取各种成分。
(3)溶化:将称好的牛肉膏加少量水溶化后,加入称量好的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加热溶解,并补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
(4)灭菌:将配置好培养基转移到锥瓶中,塞上棉花塞,包上牛皮纸,再放入高压蒸气灭菌锅,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灭菌15~30min。
将培养基用旧报纸包裹,放入干热灭菌箱内,在160~170 ℃下灭菌2h。
(5)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时,在酒精灯邻近倒平板。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考点分析】考题多以非挑选题的情势显现,考核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代谢特点,实验室微生物培养规范和主要步骤。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学习要点4.1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一、碳源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学习要点4.1 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一、碳源凡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均可作碳源。
其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及代谢产物的骨架;是大多数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
碳源的种类包括:无机含碳化合物,如CO2和碳酸盐等;有机含碳化合物:糖类、脂类、有机酸以及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二、氮源氮源是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其主要功能有: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作为能源。
如,硝化细菌。
氮源的种类包括:分子态氮,只有固氮微生物以分子态氮作为唯一氮源;无机态氮,包括硝酸盐、铵盐等,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有机态氮,主要是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
三、能源能源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的能量来源的物质。
微生物的能源种类包括化学能和光能,如,化能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利用无机物,光能营养微生物利用光能作为能源。
四、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但又不能自行合成的极微量的有机物。
主要包括维生素、AA、碱基等。
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合成核酸和辅酶,如嘌呤和嘧啶。
提供生长因子的物质包括酵母膏、玉米浆、麦芽汁、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五、无机盐为微生物细胞的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的元素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供给。
其主要功能有: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分;调节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有些无机盐,如S、Fe还可作为自养微生物的能源;构成酶活性基的组分,维持酶活性。
无机盐的种类有大量元素 S、P、K 、Na、Ca、Mg、Fe(以无机盐阳离子形式被吸收,配培养基时要加磷酸盐、硫酸盐)和微量元素 Zn、Cu、Mn、Co、Mo等(在微生物培养中的浓度很低,自来水中的就够用,不需另加)。
六、水微生物细胞的含水量约占细胞鲜重的70-90%,水以游离态或结合态存在。
其作用包括:是细胞生化反应的良好介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被吸收或排出细胞外;水的比热高,能有效的吸收代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不致使细胞的温度骤然上升;维持细胞的膨压(控制细胞形态)。
微生物思考题 (2)

玻璃容器(如U形管)。
24
实验步骤:1、将两种合适的多重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 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若在基本培养基是长出了重 组菌落,则发生了遗传转移; 在混合培养期间加入适量DNase,如果在基本培养基上 无重组菌落出现,则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若仍然长 出重组菌落,则原因可能是接合作用或转导; U形管使用只能持留细菌的滤板,臵于培养基适当距离 的上方,不与培养基接触,滤板是放臵一种突变菌, 培养基是接种另一种突变菌,如果无重组菌落出现, 则为接合作用;如果出现重组菌落,则原因是转化或 转导; U形管使用能够持留细菌和细菌病毒的滤板,若培养基 是无重组菌落出现,则是转导或接合;若仍有重组菌 落出现,则原因是转化。
28
21
用紫外线照射该菌株,一段时间后进行镜检,
若是由于溶源性菌裂解所致,则平板上出现噬 菌斑或液体培养基变澄清;若不是,则无明显 现象。
22
第九章 微生物遗传 思考题
1、 如果二个不同营养缺陷标记(a-b-c+d+和a+b+c-d-)
的菌株经混合后能产生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的原养 型重组菌株,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决定该遗传转移过程是 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20
通过涂布平板法将发酵菌体悬液均匀涂布在培
养基上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后溶源菌就生长 成菌落。 (1)如果含有溶源性菌,由于在溶源菌细胞 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自发裂解(最好用
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Ⅰ)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2.如图所示是某种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酶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又是酶③的反馈抑制物B.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变化而使其活性下降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将受到抑制D.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不断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3.下列关于通过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酵时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否则会积累乳酸B.发酵时常采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天然培养基C.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可直接用于生产D.当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补充营养物可提高谷氨酸产量4.下列关于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B.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C.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一致D.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5.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珠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A.B.C.D.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42分)6.(10分)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
如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实验结果。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品微⽣物学》授课教案《⾷品微⽣物学》授课教案第⼀章绪论教学⽬标:了解微⽣物学的建⽴和发展历史,微⽣物学研究对象、任务和微⽣物的⼀般特点和作⽤,理解微⽣物学对⼈类⽣产实践活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以及微⽣物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等。
重点:本章的重点主要是要求掌握微⽣物学⼏位重要的奠基⼈对微⽣物学的主要贡献,微⽣物的⼏⼤共性特点是什么。
难点:微⽣物的⼀般特点和作⽤。
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法与⼿段:通过列举⼤量的事例,使学⽣理解微⽣物与⼈类的关系,微⽣物对⼈类做出的贡献;同时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丰富的图⽚和视频材料加深学⽣的认识。
第⼆章原核微⽣物 (8 学时 )教学⽬标:理论上主要掌握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学功能以及繁殖过程、特点和菌落特征;掌握⾰兰⽒染⾊的原理和⽅法。
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细菌涂⽚和染⾊技术。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了解原核微⽣物分类的特点和⽅法以及⾷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难点:微⽣物形态结构与⽣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课时安排:8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节细菌5学时第⼆节放线菌2学时第三节其它类群的原核微⽣物1学时教学⽅法与⼿段:采⽤多媒体授课,引⼊⼤量图⽚描述各种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采⽤视频演⽰⾰兰⽒染⾊的步骤。
教师提问、启发引导,还要利⽤⽐较教学法,对不同的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等作⽐较,加深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要求学⽣课下查阅⽂献资料,掌握⾷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物教学⽬标:掌握霉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学功能以及繁殖特点和菌落特征;了解⾷⽤菌菌丝和⼦实体的形态结构、⽣长繁殖及⽣活史;了解⾷品中常见的霉菌、酵母菌的种类。
重点:了解⾷品中常见的酵母、霉菌的形态结构。
难点:微⽣物形态结构与⽣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6 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节霉菌 2学时第⼆节酵母菌 2学时第三节⾷⽤菌 2学时第四节真菌分类教学⽅法与⼿段:采⽤多媒体授课,引⼊⼤量图⽚描述各种真微⽣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微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微生物学?2 什么是食品微生物学?它与微生物学有何异同?3 你认为微生物学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发现?为什么?4 你认为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任务包括哪些方面?阐明你的理由。
5 请举例说出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6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一填空:1 细菌的形态十分简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
2 细菌是以----------方式繁殖,并是一种---------性较强的------核微生物。
3 鞭毛是微生物的--------器官。
4 细胞的特殊结构有--------------,----------,----------,---------------。
5 真菌一般包括-----------,-----------------,-------------三种。
6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包括---------,--------,---------,----------,-----------五个阶段。
7 原生质体和球状体有几个共同特点,主要是-------,细胞呈-----状,对-------十分敏感。
8 异染粒功能是---------和----------,并可---------。
9 放线菌是一类呈----------,以----------繁殖的革兰氏-----性细胞。
10 微生物胞内酶作用的最适PH多接近_,而细胞质膜上的酶及胞外膜作用的最适PH则接近--------。
二名词解释:1、细胞壁2、周质空间3、菌落4、荚膜5、芽孢6、糖被7、气生菌丝体8、原生质体9、营养菌丝体 10、细胞膜 11、间体 12、羧化体 13、核质体 14、鞭毛 15、菌毛 16、隐生态 17、球状体 18、L型细菌 19、肽聚糖 20、溶菌酶 21、磷壁酸 22、伴孢晶体 23、基内菌丝 24、孢子丝 25、支原体 26、衣原体 27、立克次氏体 28、螺旋体 29、螺菌 30、PHB 31、原核微生物三简答题:1 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2 试述革兰氏染色的要点及作用机理。
《卫生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1)

卫生微生物(一)一、名词解释1.指示微生物:是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细菌)。
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生物战剂:在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和毁坏农作物、植被等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称为生物战剂。
4.土著微生物:是指一个给定的生境中能生存、生长繁殖、代谢活跃的微生物,并能与来自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它们已经适应了这个生境。
5.高效消毒剂:可杀灭所有种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消毒合格要求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6.微生物气溶胶:以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分散于空气中的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
其中的气体是分散介质。
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如尘埃、飞沫、飞沫核及其中的微生物称为分散相,分散悬浮于分散介质(空气)中,形成所谓微生物气溶胶。
7.水分活性值:是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气压与相同温度下的纯水蒸气压的比值。
二、填空1.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有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综合作用定律。
P122.菌落总数包括细菌菌落总数、霉菌菌落总数和酵母菌菌落总数。
P433.紫外线消毒的影响因素有照射剂量、照射距离、环境温度。
P684.生物战剂的生物学特性是繁殖能力、可传染性、防治困难、稳定性较差。
P865.生物战剂所致传染病的特点是流行过程异常、流行特征异常。
P906.用于食品霉菌、酵母菌计数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孟加拉红和高盐察氏培养基P289 7.按微生物要求,将药品分为规定灭菌药品和非规定灭菌药品两大类。
P2338.我国评价化妆品细菌安全性指标包括、、和特定菌的检验三、简答题1. 简述水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P101答:水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进行光能和化能自养;2)能降解有机物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可作为生产者的原料;3)能同化可溶性有机物并把它们重新引入食物网;4)能进行无机元素的循环;5)细菌可以作为原生动物的食物;6)土著微生物能攻击外来微生物,使后者很难生存。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要点分析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要点分析作者:崔晓雅来源:《现代食品》 2018年第21期摘要:本文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特征和方法,包括抗体技术、代谢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方法和仪器法等。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检测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相继提升。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大大地降低了人们对于市场食物的信任度,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微生物污染引发的问题。
食品加工过程中,受到食品种类、微生物含量以及原料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食物会出现变质,应加强检测力度,保证食品安全。
1 食品微生物主要检验内容指示菌的检测是判断饮用水和食品污染状态的基础标准,其中细菌总数也叫菌落总数,是污染物的重要判断指标,指处理后的生活用水和食品样品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培养后,获得的1g 样品中的细菌菌落数量。
大肠杆菌主要存在于牲畜与人类的排泄物中,通过相关数值能够直接反映食品微生物状态、生活用水中的微生物状况和安全质量,各个卫生监管机构部门也将其当作是基础的粪便指标参考标准。
比如,食品内含的大肠菌群数量主要是将100 mL·g-1 样品中所检测出来的大肠杆菌菌群总量为判断标准的,而生活用水中的大肠杆菌菌群则是以1 000 mL 样品中所检测出来的大肠杆菌总量为判断标准的,在最近的检测过程中,通常会通过MPN来表示食物中的大肠杆菌菌群数。
致病菌在食品中的检测标准见表1。
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摸索,不断积累定量检测致病菌的各种经验,促进相关定量检测工作能尽快开始。
2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特征食品微生物的检测过程中应该保证检测速度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工作涉及到较为广泛的微生物范围,微生物种类较多,检验样品相对复杂,因此检测质量要求也比较高;食品中含有的大量杂菌会对食品检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检测食品微生物的过程中应树立数量的概念。
微生物差异代谢途径研究

微生物差异代谢途径研究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能够生存在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动物肠道等。
微生物在地球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参与了地球的生态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
微生物的差异代谢途径是指微生物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代谢需要,选择不同的代谢途径进行有机物的降解或合成。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包括有氧呼吸、厌氧呼吸、发酵等,通过这些代谢途径,微生物能够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和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
微生物的差异代谢途径研究对于理解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可以揭示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
同时,了解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还可以为工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微生物的差异代谢途径研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
基因组研究可以通过测序和比对微生物的基因组,发现和注释微生物的代谢基因,并了解其在不同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可以揭示微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微生物在不同代谢途径中的活动水平和调控方式。
代谢组研究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的代谢物产物,了解微生物在不同代谢途径中的代谢产物积累和变化规律。
差异代谢途径研究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环境污染治理。
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物污染物,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差异代谢途径,可以筛选和培育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菌株,并优化其降解能力。
此外,对于一些难降解污染物,还可以通过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其能够有效降解这些污染物。
此外,差异代谢途径研究还可以为农业和医学领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在农业领域,研究微生物的差异代谢途径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中的作用,为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农作物的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在医学领域,差异代谢途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微生物的病原机理和抗药机制,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微生物的差异代谢途径研究对于理解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0届人教版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单元测试1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关于微生物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A.牛肉膏不能提供碳源B.培养硝化细菌不加有机碳C.刚果红使纤维二糖染色D.酵母菌酿酒时需持续供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微生物培养时,牛肉膏能提供碳源,A错误;培养硝化细菌时不加有机碳,因为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为自己合成有机物,B正确;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但不能与纤维二糖发生颜色反应,C错误;酵母菌酿酒时需进行无氧呼吸,应密封处理,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及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有关生物技术的操作过程或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时需要标准显色液B.可用聚乙二醇促进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C.胚胎分割技术可看做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方法D.以尿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用于鉴别细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泡菜在制作过程初期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此物质为致癌因子,因此检测其含量,在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时需要与标准显色液对比才知道待测样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促进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离心、震动、电刺激)和化学法(聚乙二醇),促进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胚胎分割属于无性繁殖.解:A、类似于pH检测中需要使用比色卡一样,在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时需要与标准显色液对比才知道待测样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故A正确;B、促进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离心、震动、电刺激)和化学法(聚乙二醇),故B正确;C、胚胎分割技术获得的不同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可看做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方法,故C正确;D、尿素属于氮源,故D错误.点评:本题考查了泡菜的制作、植物体细胞杂交、胚胎分割、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关于酶活性的调节,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A.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B.只有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时才能进行C.代谢产物与酶结合时才能发生D.酶的结构可以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可逆的【答案】B【解析】考查对酶活性调节的理解。
《食品微生物》教案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一)目的和任务1.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1、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校外实训基地: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2.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二、附录(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1、《微生物概论》2、《微生物的形态》3、《微生物生理》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5、《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6、《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7、《微生物与食品中毒》(二)《食品微生物》技能实训内容技能实训一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和干热灭菌一、目的与意义(1)熟悉微生物实验中所需要的各种常用玻璃器皿的名称和规格。
微生物内源代谢及其相关概念

微生物内源代谢及其相关概念
微生物内源代谢是指微生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等过程,将外界物质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能量和物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包括酶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产生和利用、物质的吸收和排泄等。
在微生物内源代谢过程中,微生物首先通过分解代谢将外界物质转化为小分子,如氨基酸、单糖、脂肪酸等。
这些小分子随后被微生物合成代谢,用于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微生物还会将部分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以ATP 的形式储存起来,用于日后的生命活动。
此外,微生物内源代谢还涉及到一些相关的概念。
例如,呼吸作用是微生物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它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在氧气参与下,将有机物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同时释放出能量;无氧呼吸是指微生物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
总的来说,微生物内源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它涉及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能量转化等多个方面。
深入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态作用,并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材分析:(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八年级上册第18章第1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以及分布;2、细菌、真菌和病毒是微生物的主要类群;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主要阐述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和繁殖速度极快,使其成为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分。
在本节内容中,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知识与七年级学习的细胞的形态结构知识密切相关,而其生活方式又与后面生态系统的成分知识相关联,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2)描述细菌和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分类,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描述细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
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彩色挂图。
四、教法本节课结合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激发动机: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
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启发引导,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1)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初二生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知识点与复习方法

初二生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知识点一、微生物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种类:(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1、代谢类型(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一、微生物与食品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
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
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
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要点”复习微生物代谢
曾小军(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343700)
1、代谢特点:与其他生物相比,微生物代谢异常旺盛,这是由于微生物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很大,使它能够迅速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代谢底物
代谢底物指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是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保证发育、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
在人及动物,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六类;在植物,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水、CO2等三类;在微生物,则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五类。
微生物所需的无机盐与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有差别。
比如NH3,在微生物是氮源,在植物是矿质元素。
Ca2+对植物是矿质元素,对异养型微生物是无机盐。
人及动物所需的无机盐中,没有氮,他们所需要的氮来自蛋白质等。
维生素是人需要的微量有机物,生长因子是微生物需要的微量有机物。
维生素在人体内是维持新陈代谢和某些生理功能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大多是酶的组成部分。
生长因子在微生物也是酶的组成成分,如氨基酸和维生素;有些还是核酸的组成部分,如碱基。
有些营养物质如氮源和碳源还是能源物质。
3、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
4、微生物代谢调节方式:酶合成调节和酶活性调节
酶合成调节的对象是诱导酶,调节的结果是使细胞内酶的种类增多;调节的意义是既能保证代谢的需要,又避免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增强适应性。
酶活性调节:通过酶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可逆性结合进行调节,特点是快速而精细。
意义是避免代谢产物的积累。
两种调节方式的区别:①从调节对象看:酶合成的调节是通过酶量的变化来控制代谢速率,而酶活性的调节是对已存在的酶的活性进行控制,它不涉及酶量的变化;②从调节效果看:酶活性调节直接而迅速,酶合成调节间接而缓慢;③从调节机制看:酶合成调节是基因水平调节,它调节控制酶合成;酶活性的调节是代谢调节,它调节酶活性。
两种调节方式的联系:同时存在,密切配合,高效、准确控制代谢的正常进行。
5、微生物代谢与人类生活
(1)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环境
微生物有净化环境的作用:降解非生物物质,如农药、除草剂、制冷剂、海洋浮油;处理污水和废物资源化。
不过水体中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威胁净水资源。
(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地层沉积的天然气来源于古细菌的无氧呼吸;利用微生物进行传统的食品加工。
(3)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许多微生物是病原体;微生物用于生产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