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河南省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2021年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

2021年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嘉.宾满座jiā集腋.成裘yè摇曳.多姿yè觥.酬交错gōngB.虎视眈眈..dān 恪.守不渝kè真知卓.见zhuó向隅.而泣yùC.脍炙.人口zhì趋之若骛.wù相形见黜.chù迥.然不同jiǒngD.情不自禁.jìn 度.足而居dù雅量高致.zhì得陇.望蜀nǒng2.下列各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抗凝冻、保民生”的行动中;只要我们三人成虎....;人多为王;众人抬柴火焰高;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B.如今一切都讲究速度;你看街道上机劝车往来穿梭;行人如白驹过隙....;现代化的大都市追求的就是速度;就是效率。

C.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D.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B.最让人感动的是;经过工人们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倒塌的铁塔又重新挺立起来;恢复供电的任务终于顺利完成了。

C.在社会交际中;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公众中拥有良好信誉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决定交际成败的关键。

D.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抗凝冻、保民生”的灾情快速处理系统和“抗凝冻、保民生”的灾情救助热线;实行灾情日报制度。

2021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4月22日2021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劳动与人的关系是密切的。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就一般的日常理解而言,劳动是付出体力或脑力进行工作,以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或者换取酬劳的活动。

但如何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人”推演出劳动的育人价值,却不能一蹴而就。

从教育学的立场出发,要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就需要说明劳动教育有哪些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地方,其他四育薄弱和缺失的环节又如何能通过劳动教育得以完善。

首先,需要厘清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甚至认为“劳动教育虽然包括劳动技能学习、调节紧张学习生活等功能,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却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形成毫无疑问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对劳动价值观的过度强调,也有可能遮蔽更加丰富的教育意义。

劳动作为对体力和脑力的使用,对外部世界的改变和对人自身的塑造,应该具有从身到心,从体到德更加丰富的内涵。

如果只聚焦于价值观的培养,就有可能又把劳动教育变成了某种变相的德育或政治教育,这同样是对劳动教育整体目标的偏离。

其次,需要辩证地理解劳动教育中体力和脑力的关系。

部分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不包括“狭义的脑力劳动”和“纯粹智力活动”。

另一部分研究者往往又强调不能仅仅把劳动视为体力劳动,要重视当下“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的特征,若一味强调“出力流汗”,劳动教育就会严重脱离时代与社会实际。

河南省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乙卷)

河南省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乙卷)

2021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乙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河南省普通高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普通高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你是打这个梯子下去的吧?”我问。他的梯子是用铁丝把树枝扎在木头上做成的。
“一般梯子我还是能爬的,”我喃喃自语道,“不过这样的可没法爬。”他怀疑地看看我,脸上泛起了一丝同情。
“是小儿麻痹症。”我解释道,“你说能不能用铁桶把我吊下去呢?我想去见识一下你挖到金子的矿脉。”我本想他会把头一摇,表示这事太危险,不好办。
D.经学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在中国文化自发形成的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的学科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军的学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体现了儒家道德理性的要求,是儒家经典的主旨。
B.因为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的学说、礼乐兴邦的理念、仁爱义利的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所以最终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
可他倒是不.犹豫。他走到井口,把铁桶拉到井边,用手抓住桶把。我把拐杖放在地上,跨坐在吊桶上,两只膝盖夹住桶把。他提起吊桶,于是我就悬在井口上空了。他按住辘轳把,拔掉一个楔子,使劲压着,不让吊桶滑落下去。
吊桶慢慢转动着往下降落,还带下去一片片小瀑布似的沙土。最后吊桶停住不动了。我伸开腿,踩到了井底的土地上。
早在两汉,中国学术就萌生了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的独特的学科体系,这是中国文化自发形成的,反映了本位文化的面貌。到清代修撰《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成为中固传统学术的定式。时至今日,日本有些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依然沿用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四部,不是并驾齐驱的关系,经学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军的学术。儒家经典的主旨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的学说、礼乐兴邦的理念、仁爱义利的思想等,主导了古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无论读过书还是没有读过书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家,如司马迁、班固、欧阳修、司马光等,受儒家思想浸润尤深,他们的史著,写谁不写谁,如何褒贬臧否,背后都有儒家的价值体系在左右。历史上的迁客骚人,其作品文风不同,妙趣各异,但大多不脱儒家的人文情怀。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透彻地读懂古代的史著,乃至文学作品。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2021届河南省六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2021届河南省六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D.伦理学研究只有找准自己的生长点和发力方向,才能实现存在使命,且富有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三两段都是先交代前提,继而围绕各自前提对讨论对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讨论,鲜明地阐释伦理学研究与现实生活间非常深刻的联系。
C.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客观分析了伦理学研究相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特殊性。
D.“只就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而言”错。从“从西方土壤生长出来的现代积极伦理思想“中的“现代”字样可知,面对“从西方土壤生长出来的古代积极伦理思想”要兼而重视“现代化(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30年来,在联合国危险动荡的维和任务区,中国维和军人履行使命,守护和平。截至目前,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多人次。电影《蓝色防线》首次以战地纪实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群为国出征的中国军人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常战斗生活,从军人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直击人心,令人震撼。
(摘编自李志祥《伦理学研究需要面向现实生活》,2020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求真理、渴望探索世界奧秘的自然天性是认知动力之一,属于纯粹理性认知层面。
B.伦理学研究必须兼顾求真与向善,因为伦理学不可能只纯粹地解决理论方面的问题。
C.伦理学研究归根结底要而且也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这和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关。
电影中的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主体是从“杨根思部队”抽调的,“杨根思部队”的前身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杨根思连”。1950 年10月,该连入朝参战,在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的战斗中,时任连长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贵切断美军南逃之路。在杨根思的指挥下,全排顽强抗击,接连击退美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集团冲锋。最后,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另外两名伤员,子弹也打光了。这时,又有40多个美陆战一师的士兵围攻上来。杨根思命令伤员带着重机枪撒下阵地,自已从容地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扑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命名连队为“杨根思连”。

河南省开封高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河南省开封高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河南省开封高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说到一首好的诗歌,先要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就是说,是不是“情动于中”,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最重要的________。

那么什么才能使你“情动于中”呢?晋朝陆机有一篇《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枯黄、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会________。

在芬芳、美好的春天,我们看见草木柔条发芽长叶,我们觉得________,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

所以,人心之动,是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说,“情动于中”的一个因素是外在的大自然的物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标志触目伤怀赏心悦目B.标志触目伤怀清耳悦心C.标准悲从中来赏心悦目D.标准悲从中来清耳悦心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B.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C.说到一首好的诗歌,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D.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卫报》发表了物理学家霍金的看法:“对于我来说,最值得担忧的问题是,现在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危险。

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

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六

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六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

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2021年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gě)漫溯.(shuò)走穴.(xué)混混沌沌.(d ùn)B.僭.越(jiàn)重创.(chuāng) 遒劲.(jìing)怦.然心动(p ēngɡ)C.相勖.(xù)訾.詈(zǐ)答讪.(shàn)触.景生情(c ù)D.贵胄.(zhòu)岑.寂(cén)惩.罚(chěng)戕.害生灵(qi ā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遴选木讷拌脚石嘉言懿行B.殒落修缮座右铭语焉不详C.雾霾针砭捅娄子仗义输财D.奇葩福祉流水账美轮美奂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最美司机”吴斌用生命履行职责的感人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目前,“网瘾戒除”培训机构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培训机构可以说是泥.沙俱下...;采取的各种“特训”方法是否科学,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些问题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C.初春的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畅淡着自己的理想……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D.针对街头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政府应该对假冒伪劣和黑心食品坚决进行查处,并且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

B. 凭借对研发的专注和对用户需求的朴素尊重,丁磊被业内人士视为最正宗的互联网人,而他掌舵的网易,也因崇尚技术而被资深互联网从业者谢文认为是最接近美国硅谷主流气质的人。

C.1979年6月,中方正式向日方提出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的设想,首次公开表明了中方愿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解决同周边邻国间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的立场。

2021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的两大支柱——算法和大数据,已经多维度地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是作为二者集成的智能推荐算法,已经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主流的推荐算法有三种: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和基于时序流行度的推荐。

基于内容的算法,其主要逻辑是受众偏好与新闻内容特征的匹配。

通过用户特征数据和网络行为的分析,形成推荐列表。

这种算法能够有效增加用户黏性,但对于个人信息的标签化分析,也容易引发个人数据安全性的争议。

近期斯坦福大学研发的算法可以通过搜集网站信息并进行深度挖掘,判定个人情况,准确率高达91%,这一研究立即招致公众批评,也让公众对算法的信息挖掘能力产生伦理质疑。

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逻辑是人以群分,通过计算用户的特征数据将其编入一个用户群体,按照群体共享度较高的偏好推荐内容。

这种做法将计算单位有效地下降为群体,减少了数据处理量。

谷歌新闻最早采取的就是这类推荐算法。

但是这种算法的伦理困境在于容易产生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着去关注相关信息,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且将人群分类可能产生潜在的算法歧视,不仅触犯个人隐私,而且易于强化社会偏见。

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的新闻价值排序,会产生传播权、信息自由、信息触达、信息隐私权和数字身份及其保护的问题。

(摘编自赵瑜《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材料二:探究人和技术的关系必须在直面技术的同时观照人类,让技术和人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相互驯化,让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也让人不断更新“技术”思维,不过分依赖技术,保持主观能性和创造力。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但时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性格、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看出,敦煌文化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

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

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

敦煌文化中还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

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世界”的肯定和重视替代对“彼岸世界”的玄想,凸显人自身的现实感和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

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盛。

敦煌文化并不是敦煌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的简单相加,它融合、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成为“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整体。

它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具有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2021年高考适应性测试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2021年高考适应性测试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2021年高考适应性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规民约作为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独特载体和传统乡村治理的独特方案,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被作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而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证明其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

然而,在汲取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精华时,如若打开方式不正确,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及功效。

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

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

而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等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

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的确立,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合理、适当的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

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贝。

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不悖性。

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信服。

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奖惩等功用于一体,为一定地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

专门类乡规民约,大多与一乡一村不同的社会事实有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条款简明扼要,可执行性强,规范稳定。

而当代乡规民约的建设,近十余年来虽取得较大成效,但其制定与运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原因在于对乡规民约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乡规民约存在形式普遍单一、制定主体不清晰、文本篇幅冗长等问题。

河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五)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五)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2020~2021年度高三质量检测(五)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强调人要崇尚自然、效法天地。

《易经》辩证论述了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提出了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人之道“成万物”的观点。

天之道日阴阳,是万物之始,涉及世界的原则和规律;地之道日柔刚,涉厦万物生长,生生不息的规律;人之道日仁义,涉及人的行动法则,提倡人要坚持努力,永不放弃。

天地人三道相互联系.各行其责,缺一不可,表达了对“天人舍一”的原初见解。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自工业化以来,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不得不面临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无论生活在西方还是东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使人类越来越紧迫地认识到人类自身是个整体,也使人类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以合理的方式处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出崇尚和谐的价值诉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观。

“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的和谐境界。

早在西周末年,就产生了“和同之辩”,先贤意识到当时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并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需要遵循“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只有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以“和而不同”将不同国家凝聚到一起。

建立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认文明的多样性.不同的文明和种族不仅不会阻碍人类的共同发展,反而会通过彼此间的勾通交流碰撞出更为璀璨的文明成果,并成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2021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三高考适应性侧试语文答案

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三高考适应性侧试语文答案

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9分)1.(3分)C(A项“都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对立面”有误,B项“丰富信息导致……陷入困境”有误,D项“对事实进行缩减”有误)2.(3分)C(“将它和田野工作的方法进行了对比”有误)3.(3分)B(无逻辑关系)(二)(12分)4.(3分)D(“必将使”有误)5.(3分)B(“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有误)6.(6分)①制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②调整经济结构,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深度脱钩。

③加强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及交流,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④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强减碳能力。

⑤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答出四点给6分。

意思对即可)(三)(15分)7.(3分)C(“夸张手法”有误)8.(6分)①运用倒叙,从崔成复员后的生活写起,回溯他成为国旗手的历程。

②将现实与同忆交织,在他复员后的生活中不断插入他成为国旗手前后的片段。

③聚焦典型场景,如训练的场景、站岗的场景等。

④运用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讲述崔成的故事,展现崔成的心理。

(每点2分,答出任意==点,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用一个普通国旗手崔成的成长历程,展现国旗手们对国旗的热爱、守护,展现中国军人的强烈使命感和爱国情。

②用秀和父亲对崔成的理解、支持,展现广大军属的奉献、牺牲精神,展现普通人的爱国情怀。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19分)10.(3分)B11.(3分)D(“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有误)12.(3分)B(“一举攻破赤嵌、王城,将残余荷兰人遣送同本国”有误)13.(10分)(1)(5分)郑成功年少时就有文才武略,在他的父辈和兄弟中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引人瞩目。

河南省2021届新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2021届新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2020年高三学期初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持续壮大这种力量,必须提高文化产业内容原创能力,加快构建鼓励原创的制度。

原创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市场扩张的发展红利趋于减小,简单地引进、模仿,甚至是抄袭,已被广泛诟病且已触碰底线。

提高文化内容原创能力,是我 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直以来国家基本的政策导向。

现在的关键问 题是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原创的政策,使之系统化、制度化。

构建鼓励原创的制度,就是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激励作 用,主要是针对文化产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一系列旨在提高文化内容原创能力的措施。

要尊重内容原创,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调动专业和非专业人士进行文化内容原创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释放蕴藏于其中的内容原创的巨大潜能。

最重要的则是要构建激励内容原创 的动力机制,以确保内容原创者的合理利益,并使其能够合理分享所创内容二次利用或多次利 用的经济收益。

鼓励原创的制度,一是要强化原创内容的产业化支持。

以文化创业者和小微文化企业为对象,充分利用“双创”示范基地和各类众创空间,打造促使原创内容产业化的全程服务体系,帮助更多的原创内容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后进入市场。

二是要制定文化企业文化内容研发的稅收支持政策。

以文化企业为对象,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重视文化内容研发,加大相应的投入力 度。

2021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练习(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练习(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xx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三)语文试题说明:①本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②非网上阅卷的,请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将第11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网上阅卷的,请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II 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

考试结束只收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压轴(zhòu)剽窃(piāo)赋予(yǔ)忧心忡(chōng)忡B.毗(pí)邻笑靥(yàn)对峙(zhì)混(hùn)为一谈C.偌(ruò)大嬗(shàn)变炫(xuàn目飞扬跋(bá)扈D.镌(juān)刻绷(běng)脸蛰(zhé)伏斜肩谄(chǎn)笑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短短一年时间先后开设了《唐诗鉴赏》《电影与文学》等八门课程。

B.在正式出版物中出现用“七月流火”来形容烈日酷夏这样的文字运用错误,可以说明作者(编者?校者?)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

C.《历书》云:“……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意指清明一到,气温升高,迎来了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D.安乐寺茶馆常聚粮油业人士,闲居茶馆常聚纱布业人士,清和茶楼常聚绸缎业人士,民国初期成都的茶馆,多是商界人士聚会之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当前,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的事件层出不穷,公安机关提醒大家,只有不贪小利,提高警惕,才能不落案臼....,避免自身的财产损失。

B.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不少党员干部引火烧身....,诚恳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并制定整改措施,改正自己的不足。

C.现在,金庸作品的价值已受到越来越多文学批评家的关注,“金学”研究开始兴盛,金庸的小说已从当年专供下里巴人....阅读的通俗读物登上了大雅之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文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优势,比如网络时代,在数据库帮助下,作家能够更快更便捷地调用旧体诗词、典章制度、文史资料等资源。除此之外,网络文学自身题材和类型的丰富,也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更为全面。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和美学追求,更充分地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更深刻地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文化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另外,网络文学庞大的作家队伍和海量的读者群体可谓史无前例,作品数量之巨更是难以估算,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河南省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日渐繁荣,彰显时代风采、洋溢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方向发展,极大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模仿、再造文学经典,从而一步步走向成熟。
B.网络小说《琅琊榜》等影视改编成功,主要原因是对经典意境的巧妙转化。
C.网络作家能够在数据库的帮助下快捷地调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学创作。
D.网络文学对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开掘比传统文学更全面、更充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足以为网络作家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网络作家应当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发展观察: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网络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渊源,自其发轫,一些作品就是模仿文学经典而作,一些作者也是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众多典范之作既是文学创作技巧的取法宝库,也是作家灵感的不竭源泉。综观中国文学史,对经典作品的深度揣摩是成功创作的宝贵经验之一,如陆机等人的“拟古”作品就被《文选》列为经典。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连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这类清新雅丽、古意悠悠的作品,大都直接受益于经典的熏陶或名作的浸染。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营造一种古雅、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的追慕和认同。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作品,从网络小说文本到影视改编都表现突出,其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爱不释手。此外,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着力发掘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神话的现代价值,以全新网络文学形态进行演绎创新。本着古为今用的思路,一大批网络作家逐步建构出较有规模、较成系统的创作谱系。
目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划分为三类场景:一是价值转移类,如虚拟货币的创生及其在不同账户间的转移;二是存证确权类,将信息记录到区块链上,如电子合同和版权确权;三是授权管理类,如利用智能合约控制数据访问。此外,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升级,还存在多类型融合的场景。由于区块链具有点对点、无国界、无主权及无特定法律责任承担主体等特征,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亦带来很多风险。当前,金融相关领域区块链的应用最为集中,涉及区块链的法律风险也主要发生在这个领域。
(摘编自邓建鹏《区块链的法律监管必须跟上》)
材料二:
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证”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只要能够确保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那么区块链就可以解决信息的“存”和“证”难题。比如在版权领域,区块链可以用于电子证据存证,以保证不被篡改,并通过分布式账本链接原创平台、版权局、司法机关等各方主体,可以大大提高处理侵权行为的效率。
C.网络文学在传播方面具有更快更便捷的巨大优势,因此作品数量庞大,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极大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D.网络作家有责任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为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贡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链式数据库,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打个比方,某村庄村民每次发生交易,即通过村中广播向所有村民播送交易信息,经村民核实,把此信息记在各自账本上,就形成数据区块,这些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录下来的一个个区块串成一条链就是区块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网络文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优势”“不足”等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提及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阐发与呈现,是为了论证网络文学自身题材和类型的丰富。
C.文章列举了网络文学在今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若干问题,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当然,网络文学精品率不高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单就涉及传统文化的作品而言,仍然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例如,一些作品脱离现实或存在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一些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尚停留在“标签”层面,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意蕴有待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这些都是网络文学在今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D.文章既有总述也有分论,既有理论上的分析也有具体事例的佐证,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揣摩经典作品是成功创作的经验之一,由改造和转化经典而成的网络作品经过岁月洗礼有可能沉淀为新的经典。
B.古为今用的创作思路有助于网络作家建构较有规模、较成系统的创作谱系,这也是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