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乙炔》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了解乙炔在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增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社会价值的认同。
三、教学重点
认识乙炔的结构特点和加成反应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趣味实验引入
过渡:此冰为普通水冻成的冰,冰并不可
燃,但上面放一块特殊的小“石头”(黄
豆粒大小)就可以点燃了。
我国古书记载:冰石生气,点之则燃。
这种可燃物是什么呢?
(用元素守恒的思想来分析)
演示趣味实验:
“可以燃烧的冰”
【板书】
一、乙炔的制备:
CaC
2
+2H
2
O→
Ca(OH)
2
+C
2
H
2
↑
【环节二】乙炔的结构(自主组拼模型探究、自主对比推理)
【思考1】
分子式:C
2
H
2
,它的结构如何?请按照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用手中的材
料组拼出乙炔的球棍模型。
【思考2】
请把乙炔与乙烷和乙烯对比,完成归纳表
1:
【板书】
二、乙炔的结构:
HC≡CH直线型
【活动1】
3人一组拼接乙炔的
球棍模型
【活动2】
填写表格
附录1:关于“乙炔教学设计”的文献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基础教育全文数据库中以“乙炔教学设计”为主题搜索,一篇教学设计也没搜到,只搜到一些关于乙炔制备及性质实验的改进和创新设计方面的文章。可见关于乙炔的教学设计研究寥寥无几。选用“分子模型”和“教学”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是为了找到既有关分子模型又有关其教学应用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乙炔
一、乙炔的制备:CaC 2+2H 2O →Ca(OH)2 +C 2H 2↑ 二、乙炔的结构 : HC≡CH 直线型 三、乙炔的性质 1、氧化反应
⑴可燃性----氧炔焰常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加成反应 ⑵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3、加聚反应 四、乙炔的用途
七、 教学效果
1、通过纸笔测试的方法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
2、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等方面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
八、教学反思 略
排除仅为模型开发的部分。但从检索结果来看,文章的数量很少,而且研究实物模型的教学应用极少。
在中学化学学科网搜索到的教学设计约10篇,综述如下:
1、知识梳理都比较详尽全面,条理清晰,面面俱到。
2、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但基本上都是采用教师→学生单向的,被动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够,课堂的思维容量不够。
3、引入缺少新意
目前的教学设计普遍采用两种引入方式:(1)由炔烃类物质的结构特征开始,再过渡到其典型代表物乙炔。(2)从乙炔的组成入手,给出乙炔的组成信息(如:组成元素、分子量、碳氢比,计算推出分子组成);再给出键角信息推测其结构。以上两种引入方式都比较常规,很难在短时间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教学设计的特色在于:
1、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整节课的重点是突破:乙炔的加成反应。有些内容:如物理性质,制备实验细节等留作课后自学讨论,下节课再点评。
2、利用“实验和实物模型”突破重点
以“实验和实物模型”为教学手段,用实验呈现宏观现象,用实物模型突破对应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逐步认识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本质(化学学科的核心任务),体会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有机化学的核心思想,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将化学学科核心观念融入教学:
1)分类观(如:烃类的可燃通性)
2)微粒观:包括:原子、官能团、共价键类型、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原子的饱和程度,都属于有机化学的微粒观。
3)微粒动态观:如:键的断裂与形成
4)化学社会价值观:如:聚乙炔导电:开创了有机化学的新时代,新领域。【反思】:这些观念如何渗透、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但又不生硬,不像喊口号。教师语言表达的技巧很关键。
4、注重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指导
(1)基于《乙炔》的地位和功能:选5完整学习的第一种有机物。
(2)本节学生应知道的方法:
1)学习有机物的一般程序:
制法-结构-性质-用途。
2)有机化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有机化学的核心思维方法)
类比迁移、归纳推理(自然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5、引入创新:
借助趣味实验激发兴趣,从元素守恒角度分析推理得出乙炔的组成;再通过学生的动手组拼活的,探究出乙炔的结构。
6、实验创新
(包括趣味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教材演示实验的改进,增强实验效果)7、注重能力培养
通过活动、实验、阅读、讨论等形式给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升课堂思维容量,学生的思维成果表达方式多样: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动笔书写等。充分利用实验、模型等手段,通过探索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组织出效益:多处采用小组合作,组长负责制,注意小组活动的组织,一组讲,其余组有不同作品可以拿出来讨论,也可以点评,通过小组活动,激发每个小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