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以下简称ICD-11)。
其中,将“游戏障碍(gamingdisorder)”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专家共识如下。
一、定义与临床特征根据ICD-11定义,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根据ICD-11标准而开展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此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有多项游戏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因为对疾病的判断标准、筛查工具、人群等不同,所报告的疾病患病率差异较大(0.7%-27.5%)。
中国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相关问题患病率为3.5%-17%。
综合既往相关研究结果,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且保持相对稳定。
游戏障碍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亚洲国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欧美国家。
游戏障碍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
游戏障碍与物质成瘾有诸多相似之处,有研究者将游戏障碍者游玩时间越来越长、在游戏上花费金钱越来越多等类比于物质成瘾的耐受性增加,将停止游戏后产生的易激惹、抑郁、冲动等情绪及行为反应类比于物质成瘾的戒断反应。
游戏障碍者可能主观上感知到对游戏的渴求,可能难以区分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游戏障碍可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
躯体问题包括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胃溃疡、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为问题包括易怒、焦虑、攻击言行、抑郁、负罪感等;社会功能损害包括拒绝上学和社交活动,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丧失,学业成就、职业绩效受损等。
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2023要点
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2023)要点【摘要】丛集性头痛是最常见的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表现为在丛集期内频繁出现的剧烈单侧头痛。
疼痛部位多位于一侧眼眶或者额颍部,且大多数患者伴发头痛侧自主神经症状,如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出汗、头面部水肿等。
丛集性头痛具有较高的致残性,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近年来,国际上对丛集性头痛的诊治有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丛集性头痛疾病的认识、管理与规范化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的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经过反复讨论后制订本指南。
指南的内容包括丛集性头痛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丛集性头痛(c1usterheadache)是一种原发性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其临床特征为严格单侧的重度疼痛,主要位于眼眶、眶上、颗部或这些部位的任意组合,伴随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和(或)眼睑水肿等自主神经症状和(或)烦躁不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15-180min,发作频率为隔日1次至IJ8次/5根据美国和欧洲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丛集性头痛的患病率约占一般人群的0.1%,世界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可能存在差异,男女比例约为310丛集期内反复剧烈头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均造成严重影响。
分类2018年国际头痛协会发布了《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ICHD-3),将丛集性头痛分为发作性丛集性头痛、慢性丛集性头痛及很可能的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属于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详见表2β诊断和鉴别诊断目前,丛集性头痛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病史,因此详细问诊尤为关键。
一、头痛问诊详细和准确的问诊对丛集性头痛的诊断至关重要,问诊应包括以下内容:(1)患者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头痛(每种类型头痛均需要有单独的病史记录入(2)时间相关性:为什么现在就诊,初始发病年龄;最近的发病情况如何;发作频率、时间模式(要区分发作性、慢性和持续性头痛);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周东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德国艾兰根-纽伦堡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讨题目是:《癫痫规范、指南和进展》霍金莲咸阳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延安大学医学院教授、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副院长、干部病科主任研讨题目是:《抗栓丸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屈秋民教授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研讨题目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思路》陈慧玲教授曾任陕西省及西安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主任委员、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成员、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研讨题目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徐严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组委员,四川省中西医学会神经病学分委会委员兼秘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医学博士、副教授研讨题目是:《帕金森氏病规范、指南和进展》袁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专业学组成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博士、副教授研讨题目是:《老年性痴呆诊断及治疗进展》杨金升兰州军区总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讨题目是:《肌病的诊断与处理》迟路湘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重庆市介入心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讨题目是:《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何俐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省分会神经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分会神经病学专委、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授研讨题目是:《脑血管病规范、指南和进展》周红雨中华医学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研讨的题目是:《多发性硬化规范、指南和进展》郑洪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博士先生研讨的题目是:《少见脑血管病病例报道》。
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治疗-146-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2014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LADS<()分不考虑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
A、7
B、6
C、4
D、5
E、9
3、目前指南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A、STAF评分
B、HAS-BLED评分
B、5
C、3
D、6
E、4
8、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小时内,不推荐静脉溶栓
A、24
B、4
C、12
D、6
E、48
9、急性脑梗死如果使用CT或MR灌注扫描,灌注不匹配区应大于(),并且ASPECTS评分应高于6分
A、3.3%
B、20%
C、10%
D、12%
E、15%
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对缺血性卒中发病()h内的患者,应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
D、限酒
E、降糖治疗
2、2014年中国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推荐,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90%)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荐BP<()mmHg
A、180/110
B、150/80
C、220/110
D、140/90
E、160/85
3、中国高血压与卒中的经校正的相对危险度为()
A、3.8-4.5
B、1.9-2.4
A、33.3%
B、50%
C、60%
D、80%
E、75%
3、ASPECTS评分在()分以上提示小或中等缺血灶卒中
A、2
B、5
C、3
D、6
E、4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h内,可严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简介论文
篇论文,以实际行动庆祝了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会议活动 丰富多彩,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为部分精彩内容采撷。 一、大会概况 大会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 分会常委、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刘鸣教授 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本次大会主 席、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蒲传强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四JJ J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教授以及四川省医 学会副会长张刚教授先后致辞。 本次大会共设2个全体大会、14个专业学组、2个协作 组组织了26场次专题报告,共有166个学术专题发言和16 个学术专场,有296篇论文进行口头学术交流,695篇论文 以壁报形式展出;本次大会的内容包括脑血管病、痴呆与认 知障碍、神经肌肉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肌电图及临床神 经生理、神经免疫、神经病理、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神经遗 传、神经生化、脑电图与癫痫、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神经 康复、睡眠障碍及头痛、神经重症等方面,是国内神经病学领 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在2014年成功举行“专家面对面” 病例讨论的基础上,继续征集全国同行疑难病例,全国同行 积极响应,认真准备,提交了110个病例;因时间有限,本次 会议精选出了20例在年会期间由全国知名专家进行把脉会 诊。“专家面对面”现已成为大会的品牌和亮点。2015年还 首次举行了护理专题论坛,强调医护配合,共同提高神经系 统疾病治疗水平。 二、主题发言 在本次会议上,共有12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主题 发言。I四JII大学魏于全院士在题为《生物治疗与生物技术药 物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全面介绍了生物治疗领域的研究进 展,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体现了转化医学模式及方向。
DOt:10.3760/ema.j.issn.1006-7876.2016.09.020 作者单位:10071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彭 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蒲传强) 通信作者:蒲传强,Email:pueq30128@sina.en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名单
1、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顾问:张振馨、王鲁宁、王荫华、张昱组长:贾建平副组长:陈晓春、李焰生、杜怡峰、章军建委员:魏翠柏(兼秘书)、高晶、蔡晓杰、彭丹涛、张晓君、田金洲、王新平、孙莉、陈生弟、罗本燕、汪凯、徐江涛、郭起浩、张志珺、贾志荣、王延江、刘之荣、周春奎、沈璐、张金涛、贾建军、张杰文、屈秋民、吕佩源、曹云鹏、佡剑非、吕继辉、陈芹、纪勇、唐牟尼、苗建亭、陈国俊、徐书雯、孙秀莲、张昆南2、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组顾问:粟秀初、孔繁元、王维治组长:赵钢副组长:何俊瑛、范学文、王佳伟、刘卫彬委员:关鸿志、彭福华、张家堂、张岳峰、刘铮、刘明、李智文、崔俐、王俊峰、谭利明、王翠兰、陈嬿、丁晶、王文昭、李敬诚、史树贵、刘诗翔、朱海青、李国忠、杜芳(兼秘书)、张齐龙、徐平、洪桢、赵辉、邱峰、李玮、李锐、杨丽、黄文秘书:卜晖3、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组顾问: 汤晓芙、康德瑄、沈定国组长:崔丽英副组长:樊东升、王玉平、黄旭升委员:管宇宙(兼秘书)、贾志荣、刘兴洲、刘南平、卢祖能、王晓明、张通、许虹、张哲成、周晖、周瑞玲、李晓裔、乔凯、邵蓓、潘华、潘晓丽4、脑电图与癫痫学组顾问:吴立文、迟兆富、黄希顺组长:洪震副组长:肖波、王学峰、周东委员:汪昕、邓学军、朱遂强、郎森阳、廖卫平、刘振国、谭兰、陈晓红、王玉平、刘玉玺、丁美萍、孙红斌、任惠、孙伟、赵忠新、王薇薇(兼秘书)、张颖冬、江文、林卫红、刘学伍、赵永波、朱国行(兼秘书)、王为民、李国良、吴原、张庆、伍国锋、邓艳春、周列民、狄晴、王玉、刘献增、黄华品、宋毅军、金丽日、陈阳美5、脑血管病学组顾问:饶明俐、吕传真、黄如训、王纪佐、黄家星名誉组长:张苏明组长:刘鸣副组长:王拥军、王文志、吴江、董强、黄一宁委员:王伟、徐运、曾进胜、许予明、贺茂林、朱榆红、高山、龚涛、张微微、李正仪、徐安定、刘新峰、刘运海、郭毅、彭斌(兼秘书)、陆正齐、宋水江、周盛年、赵性泉、张祥建、张黎明、周华东、徐恩、吴世政、武剑、韩钊、吴钢、胡波、朱遂强、田成林、李新、杨弋、李继梅、秦超秘书:吴波、蔡晓杰6、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顾问:张振馨、孙相如、蒋雨平、彭国光组长:陈生弟副组长:陈彪、孙圣刚委员:陈海波、程焱、王丽娟、刘振国、唐北沙、王振福、王铭维、肖勤、万新华、刘春风、张宝荣、邵明、徐评议、乐卫东、刘艺鸣、商慧芳、罗晓光、王坚、谢安木、陈先文、冯涛、胡兴越、叶钦勇、刘卫国、叶民、薛峥、陶恩祥、王青、杨新玲秘书:蔡晓杰、刘军7、神经病理学组顾问:郭玉璞、徐庆中、王鲁宁组长:卢德宏副组长:陈琳、袁云、焉传祝委员:褚晓凡、汪寅、肖波、曹秉振、李存江、李洵桦、桂秋萍、刘群、胡静、徐严明、朴月善(兼秘书)、朱明伟、贾宏阁、张巍、焦劲松、李丹、吕田明、戚晓昆(兼秘书)、高晶、朱光明、赵玉英、宋学琴、郑雪平、洪道俊8、神经肌肉病学组顾问:沈定国、康德喧、吴丽娟组长:蒲传强副组长:陈琳、焉传祝、袁云、卢家红委员:张成、曹秉振、王剑锋、张俊、赵重波、郭军红、张在强、郝延磊、胡静、卜碧涛、赵晓萍、杨欢、丰宏林、笪宇威、王柠、姚晓黎、姚生、李伟、刘明生、石强(兼秘书)、于雪凡9、神经康复学组顾问:朱镛连、梅元武、刘鸣、刘国荣组长:张通副组长:刘雁、李小刚委员:王宁华、刘合玉、李存江、胡治平、吴珊、高磊、刘鹏、王亮、崔利华(兼秘书)、瓮长水、刘建国、尹明慧、何小明、肖卫民、展群岭、张洁、张光运、王宏图、贺斌、李红戈、倪俊、吴波、王宝军、王爱民、邵明、沈光莉、李铁山、张丽芳、赵军(兼秘书)、刘丽旭、刘楠、李雪萍、周筠、蔡斌、彭英10、神经免疫学组顾问:方树友、侯熙德、许贤豪、王维治组长:胡学强副组长:郭力、李柱一、吴卫平、董会卿委员:施福东、张星虎(兼秘书)、戚晓昆、张华、张晓君、楚兰、徐雁、廖小平、肖保国、张旭、吴晓牧、李海峰、管阳太、杜彦辉、刘卫彬、邱伟(兼秘书)、卜碧涛、莫雪安、秦新月、李泽宇、安中平、王佳伟、赵玉武、段瑞生、周红雨、高聪、程琦、陈向军、王满侠、周文斌、张美妮、刘广志、王津存、魏东宁、汪鸿浩、王丽华11、神经生化学组顾问:薛启冥、蒋雨平、陆雪芬、盛树力、伍期专组长:谢鹏副组长:廖卫平、程焱、杨晓苏、何志义委员:丁健青、丁正同、冯加纯、郭淮莲、贺茂林、彭英、任惠民、王振海、徐平、何俐、贾延颉、江泓、蒋莉、刘军、马欣、孙永馨(兼秘书)、赵世刚、唐洲平、于生元、张莉莉、刘占东、朱沂、刘永红、张拥波、张为西秘书:朱丹12、神经心理学组顾问:丁素菊、李漪组长:陈海波副组长:汪凯、翁旭初、郎森阳委员:罗本燕、何金彩、王文敏、王毅、潘小平、张玉梅、孙永安、袁强、汤荟冬、闵宝权、宋鲁平、张国平、黄海威、宋治、王晓平、毛善平、李淑华、李华、王健、毕晓莹、常翼、林红、林燕、刘晓加、邵春红秘书:蔡晓杰13、神经遗传学组顾问:刘焯霖、梁秀龄、慕容慎行、丁新生组长:王柠副组长:张成、唐北沙、吴志英委员:樊东升、王学峰、彭蓉、王朝霞、顾卫红(兼秘书)、李晓光、许二赫、张宝荣、王进、陈万金(兼秘书)、江泓、李洵桦、张旻、邓艳春、吴世政、张玉虎、张雄、吴士文、黄旭升、丛树艳、方琪、宋晓南、程楠、李伟、曹立、欧阳嶷、赵哲、郁金泰、赵秀鹤14、睡眠障碍学组顾问:李舜伟组长:赵忠新副组长:王玉平、宿长军委员:张熙、黄志力、詹淑琴、邓丽影、沈扬、陈贵海、潘集阳、蒋晓江、薛蓉、黄颜、张红菊、王赞、吴中亮、尚伟、龙小艳、马建芳、唐吉友、顾平、乐卫东、吴惠涓(兼秘书)秘书:王涛。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
重症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减少其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降低卒中疾病负担的关键任务。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在《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的基础上,结合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指南和共识,参考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实践,制订了《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
该指南针对重症脑梗死、重症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重症监护与管理、神经专科管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为重症卒中临床规范化诊治和研究提供指导。
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我国现有卒中患者超过1 700万例,高居全球首位。
重症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残疾负担的主要原因,减少其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于2015年组织编写并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委会也发布了相关专家共识。
此版更新拟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指南和共识,参考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实践,为重症卒中临床规范化诊治和研究提供指导。
由于篇幅所限,本次更新主要以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SAH)为代表,未涵盖脑静脉血栓形成等脑血管病,相关内容可参考相应指南。
本版指南基于不同类型卒中重症管理共性,提出重症卒中全程管理的理念,关注重症管理与卒中专科诊治相结合,强调早期识别和干预,为患者提供合理诊治,转重症为轻症,防止发展为危重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我们通过系统文献检索进行证据更新和评价,由神经内科医师和神经重症医师执笔撰写,经过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神经外科和护理等专家多次讨论形成共识,为参与重症卒中诊疗的医务人员提供专业化指导。
本指南已注册(PREPARE⁃2023CN092)。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
(七)扩血管治疗 (八)其他改善循环药物 (九)他汀药物 (十)神经保护治疗 (十一)非药物疗法 (十二)传统医药 (十三)营养治疗 (十四)康复治疗
七 急性期治疗
(一)一般处理 【推荐意见】
十一 医患沟通
【推荐意见】 由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案对患者及家属存在潜在的影响,包括治疗风险、费用、预期疗效
等,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治疗需求至关重要。应注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交代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确定治疗目标,综合评估后选择临床诊疗方案。
十二 二级预防
【推荐意见】 为降低卒中复发率,应尽早启动卒中二级预防(Ⅰ级推荐,B级证据)。
可能是合理的(ⅡB)。对于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且血管再通后应用动脉 溶栓作为辅助治疗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ⅡB)。
七 急性期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四)抗凝治疗 【推荐意见】
表6 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动脉溶栓 【推荐意见】 对于机械取栓未能实现血管再通的大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动脉溶栓(发病 6 h内)作为补充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推荐意见】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常用神经心理认知评估量表临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常用神经心理认知评估量表临经病学学组.常用神经心理认知评估量表临一、Introduction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是一个致力于研究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领域的学术组织。
在临床实践中,神经心理认知评估量表是评估患者神经心理和认知功能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常用的神经心理认知评估量表,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读者呈现一个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
二、神经心理认知评估量表的作用神经心理认知评估是对患者神经心理和认知功能的系统性评估。
通过评估,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认知状态,包括记忆、注意力、语言能力、执行功能、视空间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情况。
评估还可以用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情的变化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三、常用的神经心理认知评估量表1. 我国成人智力测验(C本人TS)我国成人智力测验是我国常用的成人智力测验工具,适用于16-89岁的成年人。
该量表涵盖了词汇、图形推理、数字序列、记忆等多个方面的认知功能评估,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智力水平。
2.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MMSE是评估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常用工具,包括定向力、记忆、注意力、计算能力、语言和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该量表简洁实用,适用于评估老年痴呆、脑衰等认知障碍疾病。
3.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MoCA是一种较新的认知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构造能力、执行功能、记忆、注意力、语言、抽象思维、计算能力等项目,适用于评估轻至中度认知障碍。
4. 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 (ADAS-Cog)ADAS-Cog是评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常用工具,包括回忆、语言、指导、执行功能等项目,适用于评估对照组、中度认知障碍患者和严重认知障碍患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术会议通知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术会
议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24(24)4
【摘要】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术会议拟定于2024年5月16-19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此类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总页数】1页(P272-2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2
【相关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通知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神经生化学术会议暨辽宁省医学会第十七次神经病学分会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_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_省略_急
·专题研究·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治疗;指南【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72(2011)12-4013-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对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1院前处理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
1.1院前脑卒中的识别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
1.2现场处理及运送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包括:(1)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2)心脏观察;(3)建立静脉通道;(4)吸氧;(5)评估有无低血糖。
【9A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名单
1、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顾问:张振馨、王鲁宁、王荫华、张昱组长:贾建平副组长:陈晓春、李焰生、杜怡峰、章军建委员:魏翠柏(兼秘书)、高晶、蔡晓杰、彭丹涛、张晓君、田金洲、王新平、孙莉、陈生弟、罗本燕、汪凯、徐江涛、郭起浩、张志珺、贾志荣、王延江、刘之荣、周春奎、沈璐、张金涛、贾建军、张杰文、屈秋民、吕佩源、曹云鹏、佡剑非、吕继辉、陈芹、纪勇、唐牟尼、苗建亭、陈国俊、徐书雯、孙秀莲、张昆南2、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组顾问:粟秀初、孔繁元、王维治组长:赵钢副组长:何俊瑛、范学文、王佳伟、刘卫彬委员:关鸿志、彭福华、张家堂、张岳峰、刘铮、刘明、李智文、崔俐、王俊峰、谭利明、王翠兰、陈嬿、丁晶、王文昭、李敬诚、史树贵、刘诗翔、朱海青、李国忠、杜芳(兼秘书)、张齐龙、徐平、洪桢、赵辉、邱峰、李玮、李锐、杨丽、黄文秘书:卜晖3、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组顾问:汤晓芙、康德瑄、沈定国组长:崔丽英副组长:樊东升、王玉平、黄旭升委员:管宇宙(兼秘书)、贾志荣、刘兴洲、刘南平、卢祖能、王晓明、张通、许虹、张哲成、周晖、周瑞玲、李晓裔、乔凯、邵蓓、潘华、潘晓丽4、脑电图与癫痫学组顾问:吴立文、迟兆富、黄希顺组长:洪震副组长:肖波、王学峰、周东委员:汪昕、邓学军、朱遂强、郎森阳、廖卫平、刘振国、谭兰、陈晓红、王玉平、刘玉玺、丁美萍、孙红斌、任惠、孙伟、赵忠新、王薇薇(兼秘书)、张颖冬、江文、林卫红、刘学伍、赵永波、朱国行(兼秘书)、王为民、李国良、吴原、张庆、伍国锋、邓艳春、周列民、狄晴、王玉、刘献增、黄华品、宋毅军、金丽日、陈阳美5、脑血管病学组顾问:饶明俐、吕传真、黄如训、王纪佐、黄家星名誉组长:张苏明组长:刘鸣副组长:王拥军、王文志、吴江、董强、黄一宁委员:王伟、徐运、曾进胜、许予明、贺茂林、朱榆红、高山、龚涛、张微微、李正仪、徐安定、刘新峰、刘运海、郭毅、彭斌(兼秘书)、陆正齐、宋水江、周盛年、赵性泉、张祥建、张黎明、周华东、徐恩、吴世政、武剑、韩钊、吴钢、胡波、朱遂强、田成林、李新、杨弋、李继梅、秦超秘书:吴波、蔡晓杰6、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顾问:张振馨、孙相如、蒋雨平、彭国光组长:陈生弟副组长:陈彪、孙圣刚委员:陈海波、程焱、王丽娟、刘振国、唐北沙、王振福、王铭维、肖勤、万新华、刘春风、张宝荣、邵明、徐评议、乐卫东、刘艺鸣、商慧芳、罗晓光、王坚、谢安木、陈先文、冯涛、胡兴越、叶钦勇、刘卫国、叶民、薛峥、陶恩祥、王青、杨新玲秘书:蔡晓杰、刘军7、神经病理学组顾问:郭玉璞、徐庆中、王鲁宁组长:卢德宏副组长:陈琳、袁云、焉传祝委员:褚晓凡、汪寅、肖波、曹秉振、李存江、李洵桦、桂秋萍、刘群、胡静、徐严明、朴月善(兼秘书)、朱明伟、贾宏阁、张巍、焦劲松、李丹、吕田明、戚晓昆(兼秘书)、高晶、朱光明、赵玉英、宋学琴、郑雪平、洪道俊8、神经肌肉病学组顾问:沈定国、康德喧、吴丽娟组长:蒲传强副组长:陈琳、焉传祝、袁云、卢家红委员:张成、曹秉振、王剑锋、张俊、赵重波、郭军红、张在强、郝延磊、胡静、卜碧涛、赵晓萍、杨欢、丰宏林、笪宇威、王柠、姚晓黎、姚生、李伟、刘明生、石强(兼秘书)、于雪凡9、神经康复学组顾问:朱镛连、梅元武、刘鸣、刘国荣组长:张通副组长:刘雁、李小刚委员:王宁华、刘合玉、李存江、胡治平、吴珊、高磊、刘鹏、王亮、崔利华(兼秘书)、瓮长水、刘建国、尹明慧、何小明、肖卫民、展群岭、张洁、张光运、王宏图、贺斌、李红戈、倪俊、吴波、王宝军、王爱民、邵明、沈光莉、李铁山、张丽芳、赵军(兼秘书)、刘丽旭、刘楠、李雪萍、周筠、蔡斌、彭英10、神经免疫学组顾问:方树友、侯熙德、许贤豪、王维治组长:胡学强副组长:郭力、李柱一、吴卫平、董会卿委员:施福东、张星虎(兼秘书)、戚晓昆、张华、张晓君、楚兰、徐雁、廖小平、肖保国、张旭、吴晓牧、李海峰、管阳太、杜彦辉、刘卫彬、邱伟(兼秘书)、卜碧涛、莫雪安、秦新月、李泽宇、安中平、王佳伟、赵玉武、段瑞生、周红雨、高聪、程琦、陈向军、王满侠、周文斌、张美妮、刘广志、王津存、魏东宁、汪鸿浩、王丽华11、神经生化学组顾问:薛启冥、蒋雨平、陆雪芬、盛树力、伍期专组长:谢鹏副组长:廖卫平、程焱、杨晓苏、何志义委员:丁健青、丁正同、冯加纯、郭淮莲、贺茂林、彭英、任惠民、王振海、徐平、何俐、贾延颉、江泓、蒋莉、刘军、马欣、孙永馨(兼秘书)、赵世刚、唐洲平、于生元、张莉莉、刘占东、朱沂、刘永红、张拥波、张为西秘书:朱丹12、神经心理学组顾问:丁素菊、李漪组长:陈海波副组长:汪凯、翁旭初、郎森阳委员:罗本燕、何金彩、王文敏、王毅、潘小平、张玉梅、孙永安、袁强、汤荟冬、闵宝权、宋鲁平、张国平、黄海威、宋治、王晓平、毛善平、李淑华、李华、王健、毕晓莹、常翼、林红、林燕、刘晓加、邵春红秘书:蔡晓杰13、神经遗传学组顾问:刘焯霖、梁秀龄、慕容慎行、丁新生组长:王柠副组长:张成、唐北沙、吴志英委员:樊东升、王学峰、彭蓉、王朝霞、顾卫红(兼秘书)、李晓光、许二赫、张宝荣、王进、陈万金(兼秘书)、江泓、李洵桦、张旻、邓艳春、吴世政、张玉虎、张雄、吴士文、黄旭升、丛树艳、方琪、宋晓南、程楠、李伟、曹立、欧阳嶷、赵哲、郁金泰、赵秀鹤14、睡眠障碍学组顾问:李舜伟组长:赵忠新副组长:王玉平、宿长军委员:张熙、黄志力、詹淑琴、邓丽影、沈扬、陈贵海、潘集阳、蒋晓江、薛蓉、黄颜、张红菊、王赞、吴中亮、尚伟、龙小艳、马建芳、唐吉友、顾平、乐卫东、吴惠涓(兼秘书)秘书:王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三、诊断和病因分型 (一)诊断 ①急性起病 ②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 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③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象学显示有责任缺血病灶 时),或持续24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④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⑤脑CT/MRI排除脑出血
给药方法:尿激酶 100 万~150 万 I U,溶于生理盐水 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 30 min
(3)磁共振成像MRI: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优 于平扫CT;弥散加权成像DWI :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 现缺血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 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MRI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 但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及患者本身的禁忌证(如有心脏 起搏器、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怖症)等局限。
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stroke,AIS) : 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 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 246-257. [2]倪金迪 , 李响 , 刘梅 , 等 . 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 (2014 年 AHA/ASA 版 ) [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 2015, 23 (2): 168-174.
《2017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TOAST) 缺血性卒中
心源性
大动脉粥样硬化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治疗-146-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46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治疗(一)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筛选策略及风险管理1、合并()天内重大外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需要谨慎考虑A、24B、4C、14D、6E、482、急性脑梗死早期缺血性改变即使超过MCA流域的(),仍然是安全的,可以溶栓A、33.3%B、50%C、60%D、80%E、75%3、ASPECTS评分在()分以上提示小或中等缺血灶卒中A、2B、5C、3D、6E、4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h内,可严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A、2.4B、4.5C、3D、6E、8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应推迟到溶栓()h后开始A、2.4B、4.5C、3D、6E、246、非对比增强CT像中有明显低密度影的患者,如果低密度影涉及范围超过大脑中动脉的(),则不可进行静脉rt-PA溶栓治疗A、33.3%B、50%C、60%D、80%E、75%7、发病()小时内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可以考虑静脉溶栓,应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A、2B、5C、3D、6E、48、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小时内,不推荐静脉溶栓A、24B、4C、12D、6E、489、急性脑梗死如果使用CT或MR灌注扫描,灌注不匹配区应大于(),并且ASPECTS 评分应高于6分A、3.3%B、20%C、10%D、12%E、15%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对缺血性卒中发病()h内的患者,应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A、2.4B、4.5C、3D、6E、811、Lancet最新荟萃分析:无论年龄和卒中严重程度,()h内静脉溶栓与良好卒中转归相关,且尽早溶栓,获益更大A、2B、4.5C、3D、6E、812、急性脑梗死缺血的早期征象不包括以下哪项()A、MCA高密征B、脑沟加深C、豆状核模糊D、脑沟消失E、岛叶带消失(二)房颤卒中二级预防1、以下对于HAS-BLED评分的认识,错误的是()A、当评分增高时,应谨慎地进行获益风险的评估,制定适应的抗凝措施B、可用来确定出血风险,增加改善风险因素的意识C、在使用新型抗凝药时,若HAS-BLED评分≥3分,应使用低剂量D、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抗凝治疗禁忌证E、评分为0分为低危人群2、2014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LADS<()分不考虑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A、7B、6C、4D、5E、93、目前指南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A、STAF评分B、HAS-BLED评分C、DAPT评分D、CHA2DS2-VASc评分E、LADS评分4、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A、15%-20%B、5%-10%C、10%-15%D、45%-50%E、35%-45%5、以下哪项不是华法林的局限性()A、抗凝疗效不可预测B、不需要常规抗凝监测C、缓慢起效D、频繁的剂量调整E、狭窄的治疗窗6、Find-AFrandomised研究提示()A、针对卒中患者延长且强化Holter监测,房颤检出率更高B、STAF评分用于筛查的敏感性高C、LADS评分可用于缺血性卒中及TIA的评估D、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E、达比加群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7、在使用新型抗凝药时,若HAS-BLED评分≥()分,应使用低剂量A、2B、0C、1D、3E、2.58、HAS-BLED评分≥()分,提示出血高危A、2B、3C、1D、1.5E、09、2014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STAF<()分不考虑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A、7B、9C、5D、8E、1010、EMBRACE研究提示()A、针对卒中患者延长且强化Holter监测,房颤检出率更高B、STAF评分用于筛查的敏感性高C、首次检出房颤的检出率随监测时间延长而增加D、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E、达比加群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11、2014年AHA/ASA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指出,无其他明显病因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在发病6个月内对其进行为期()左右的心律监测,以明确是否存在房颤A、1个月B、3天C、1周D、15天E、3个月12、以下哪项评分可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A、STAF评分B、HAS-BLED评分C、DAPT评分D、LADS评分E、CHA2DS2-VASc评分(三)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策略1、()是卒中二级预防最重要的干预手段A、降脂治疗B、戒烟C、降压治疗D、限酒E、降糖治疗2、2014年中国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推荐,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90%)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荐BP<()mmHgA、180/110B、150/80C、220/110D、140/90E、160/853、中国高血压与卒中的经校正的相对危险度为()A、3.8-4.5B、1.9-2.4C、2.76-5.47D、8.6-12.4E、1.1-2.14、201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未接受降压治疗、发病后数血压p持续≥()mmHg,应启动降压A、140/90B、130/80C、160/120D、180/110E、120/855、以下哪项不属于脑卒中后的应激状态()A、疼痛B、恶心呕吐C、颅内压增高D、血红蛋白降低E、意识模糊6、SCAST研究提示,卒中患者()内英谨慎降压,因为复合血管事件和功能性结局不存在获益A、3天B、30小时C、12小时D、5天E、7天7、201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缺血性卒中后24小时内Bp≥()mmHg者应慎重静脉降压A、140/90B、150/80C、220/110D、180/110E、160/858、以下对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的认识,错误的是()A、6-24小时间降压获益肯定,应给予积极降压B、缺血性卒中降压需谨慎C、6小时内积极降压可能存在一定获益D、24-48小时间降压,不同研究存在分歧E、4周后降压存在获益,可强化降压至目标值140/90mmHg9、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后()h内血压自发降低A、3B、6C、2D、24E、410、2010年《柳叶刀》发表的INTERSTROKE研究显示,以下哪个因素为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A、高血压B、吸烟C、慢性肾脏病D、饮酒E、糖尿病11、2010年《柳叶刀》发表的INTERSTROKE研究显示,高血压“人群归因风险比”高达()A、3.89%B、34.6%C、12.3%D、8.6%E、9.1%12、PROFESS研究结果提示()A、腔隙性卒中患者血压应降至130/90mmHg以下B、高血压导致卒中复发风险增高C、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应降至140/85mmHg以下D、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的情况严重E、降压时需考虑血压变异性(四)急性缺血性卒规范化他汀治疗方案1、一项研究纳入起病前接受过他汀治疗的患者,卒中急性期立即启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结果发现,停用他汀组死亡和功能残疾风险增加至()倍A、2.2B、4.66C、1.23D、3.49E、5.892、2009年纳入26个他汀研究共165,792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卒中相对风险下降()A、0.211B、0.111C、0.411D、0.489E、0.5783、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2,689例2000-2007年间在北加州凯撒医疗中心17家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探讨缺血性卒中住院前/期间使用他汀与卒中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
周围神经痛相关临床诊疗指南-精选文档
2012年中国《痛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治疗
对因 治疗
对症 治疗
2013年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
国际疼痛学会(I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IASP)将神经病理性 疼痛(NP)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
常用药物有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怡诺思,75mg/粒)和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欣百达,60mg/粒)等。 该类药物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提高二者在突触间隙的浓度,在疼痛传导途径中的下行通路
发挥作用。 文法拉辛的有效剂量为每日150~225 mg,每目一次。度洛西汀的起始剂量为每日30 mg,一周后调整到每日60 mg
痛性周围神经病可以是单一的 疾病主体,也可是系统性疾病
的表现。
2012年中国《痛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病因分类:
1、先天遗传性
2、后天获得性
2012年中国《痛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先天遗传性 :
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 病、Fabry病、卟啉性神经病、Tangier病等。
2012年中国《痛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
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蒲传强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贾建平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崔丽英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秉政陈海波陈康宁陈琳陈生弟陈晓春程焱楚兰丁美萍董强杜彦辉杜怡峰樊东升管阳太郭力何志义贺茂林洪震胡波胡学强黄一宁李继梅李月春李柱一梁战华廖小平刘春风刘鸣刘学源刘振国卢家红卢祖能罗本燕牛小媛潘速跃彭斌(秘书长)戚晓昆秦超施福东石向群孙红斌谭兰唐北沙汪凯汪昕王宏王丽娟王柠王伟王新平王拥军吴江吴世政吴晓牧武剑肖波谢鹏徐运许予明焉传祝杨弋(副秘书长)曾进胜张杰文张黎明张通张小宁张颖冬赵钢赵玉华周东周华东朱遂强朱榆红
神经免疫学组
顾问:许贤豪、侯熙德、方树友
组长:胡学强
副组长:郭力、李柱一、吴卫平、董会卿
委员:安中平、卜碧涛、陈向军、程琦、楚兰、杜彦辉、段瑞生、高聪、管阳太、李海峰、李泽宇、廖小平刘广志、刘卫彬、莫雪安、戚晓昆、秦新月、邱伟(兼秘书)、施福东、王佳伟、王津存、王满侠、王维治吴晓牧、肖保国、徐雁、张华、张旭、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