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
层序地层学课程报告(刘辉)
层序地层学课程报告(刘辉)中国地质⼤学研究⽣课程报告课程名称层序地层学教师姓名朱红涛研究⽣姓名刘辉研究⽣学号120121825研究⽣专业⽯油与天然⽓⼯程所在院系资源学院类别硕⼠⽇期2013.06.05评语年代地层图解释1.层序的体系域及特征和层序类型及特征如上图所⽰:以层序线⑤所表⽰的SB2为底界,以层序线○11所表⽰的SB1为顶界所对应的是⼀个Ⅱ型层序;以层序线○11为底界,○28为顶界构成的是⼀个具有陆架坡折盆地的Ⅰ型层序。
1.1 Ⅱ型层序的体系域及其特征⼀个完整的Ⅱ型层序⾃下⽽上可以分为陆架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位体系域组成。
(1)陆架边缘体系域(⑤~⑦)陆架边缘体系域是在⼀个海平⾯相对上升时形成的海退地层单元,为⼀楔形体覆盖于Ⅱ型层序界⾯之上,在下伏前积拐点向陆⼀侧的陆架上沉积⽽成,以微弱前积和加积为特征。
陆架边缘体系域是由陆架和斜坡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组成,其陆上部分⼀般为向海增厚的陆相楔状体,⽽海相部分与低位前积复合体相似。
陆架边缘体系域的底界是⼀个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海岸平原或滨海和三⾓洲沉积物为特征的侵蚀不整合(或与之可以对⽐的整合)。
在底界为可以对⽐整合的⾯,这个底再⽣及岩相向盆地⽅向迁移所导致的、有重要意义的界⾯只表现为准层序叠置⽅式从快速前积向缓慢前积或者向加积的变化。
其顶界⾯为前积-加积陆架边缘体系域与上覆退积的海侵体系域分开的海进⾯为标志。
(2)海侵体系域(⑦~⑧)海侵体系域是在海平⾯快速上升期间,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于沉积物供给速率⽽形成的,其底界为初次海泛⾯(如上图中的⑦),顶界为最⼤海泛⾯(上图中的⑧)。
由于可容空间的快速增加和沉积物供给速率的相对减少,其⽔体向上不断加深,依次堆积较新的准层序向陆⽅向上超在层序边界之上。
海侵体系域完全是退积的,重要的沉积体系有陆棚三⾓洲、滨岸平原、富煤的海陆交互沉积、冲积和越岸冲积以及泻湖和湖泊沉积等。
海侵体系域较低位和⾼位体系域具有更低的砂泥岩⽐值,因此可以形成分布较⼴的盖层或烃源岩层。
层序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课程名称层序地层学及应用教师姓名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所在院系日期前言: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概述层序地层学的定义——经典的定义来自J. C. Van Wagoner(1988)“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It is the study of rock relationships within a chronostratigraphicframework of repetitive,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by surfaces of erosion or nondeposition,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图0-1 层序地层学研究区限“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
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P.R. Vail,199)。
”注意:层序地层学与以岩性相似性为依据的岩性地层学没有什么本质上关.............................联.。
图0-2 层序地层与年代地层、岩性地层界面的关系图0-3 层序地层学各组成要素关系表MAINAccommodation——Base Level——Depositional Shelf Break(Equilibrium Profile——Equilibrium Point )SEDIMENTSSequence> Systems Tract> Depositional System> ParasequenceSet> Parasequence> CondencedSectionSURFACEUnconformity> TransgressiveS.=Maximum Flooding S.> Marine Flooding S.作业A:层序、体系域与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1前言层序地层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和新技术[1]。
它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以及可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2]。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
它的出现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系的新方法,其理论指导的地层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地层形成过程和盆地建造控制作用的认识,其模式分析对地层格架的建立和数字模拟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使地层学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3]。
2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层序概念逐步精确化、理论方法体系不断完善以及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
2.1 层序概念的发展Mitchum等在l977年提出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by unconformities and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这实际上指的是地震地层学中的层序,这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是不同的。
因为:①地震层序的边界是现今界面上下地层物性差异的静态反映,可以看成一个物理界面;而沉积层序边界表象上为物理界面,但是更包含了剥蚀过程,应该是一个剥蚀地质体表现的物理界面,静态地震层序边界套用在动态层序边界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②Mitchum定义的层序概念没有全面的考虑到“成因相关”的范畴,边缘侵蚀盆地沉积所最终保留的不整合面之下的发育的地层与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是具有成因联系的。
所以说,Mitchum先前提出的层序的概念不够全面。
李绍虎据此对层序的概念进行了完善,提出层序是“一套成因相关的以残留最大水泛面及其相对应的不整合界面为界的相对整合的地层序列[8]”(李绍虎,2010)。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综述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二叠系乐平统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摘要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二叠系乐平统,包括吴家坪阶和长兴阶;其沉积相类型多样,沉积相分异明显,为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大致相当于吴家坪阶的地层构成一个三级层序,而大致相当于长兴阶的地层组成另一个三级层序•在连陆台地上,吴家坪阶为一套含煤碎屑岩系地层,而且在孤立台地上的灰岩层中也发育煤层,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的迎风浪部分主要为颗粒滩相灰岩;长兴阶,连陆台地上主要由幵阔海台地相灰岩组成,在孤立台地上以及连陆台地边缘为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在台盆中,乐平统为一套盆地相泥页岩夹硅质岩;在钦州至防城一带,覆盖在深水盆地相地层之上的是巨厚的乐平统磨拉石粗碎屑岩地层•这些特征表明了研究区域乐平统复杂的时空相变•从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入手,结合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资料,可以建立能反映出地层记录中“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的层序地层格架;最后,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及其相应的古地理图,又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出研究区域乐平统的沉积序列特征和古地理演变特点・2个三级层序所构成的乐平统,与欧美一带以持续性海退为特征的同时代地层形成较大差异•更为特别的是,如果说瓜达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与“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海退事件存在矢联的话,那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则与研究区域“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所指示的快速海侵事件相对应,从而表明了海侵■海退事件所代表的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事件之间较为复杂的尖系・尖键词层序地层格架古地理演化乐平统滇黔桂盆地及邻区引言早古生代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基本上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但是其间华南海洋并未完全消失,在广西钦州一带残留一个著名的“钦•防残留海槽”(钦州盆地)[1],向北还包括滇黔桂盆地和湘桂盆地等;滇黔桂盆地和钦州盆地的范围大致与Enos等⑵所定义的南盘江盆地的范围相当研究区域主要涉及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包括贵州南部、广西中部和西部、云南东部的广大地区•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和探索,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拟定了一个新的二叠纪年代地层方案[3,4],建议分别采用俄罗斯的乌拉尔统、美国西南部的瓜德鲁普统和中国南方的乐平统作为划分对比的标准•因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的确定[5],黄汲清先生⑹最早提出的“乐平统”即成为国际对比的标准•乐平统包括吴家坪阶和长兴阶,其形成时限大致为9Ma((260.4 ± 4) - (251.0 ± 1.5) Ma)[7,8].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乐平统,沉积相类型多样,地层发育较为完整,与欧美发育不太完整的、由一个逐渐海退序列所构成的同时代地层[9]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为层序地层研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10~14],结合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资料,以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为基础[15~17],把研究区域的乐平统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晚古生代25个三级层序中(SQ为三级层序的简称,其中泥盆系13个(SQ1〜SQ13),石炭系至二叠系船LL1统包括6个(SQ14~SQ19),二叠系阳新统4个(SQ20-SQ23),二叠系乐平统包括2个(SQ24和SQ25))的SQ24和SQ25[18〜21]・2个三级层序不但代表了有规律性的2个三级海侵■海退旋回,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又代表了一次明显的快速海侵事件•吴家坪期的两种类型的煤系地层,长兴期的海绵生物礁的发育等等,反映了研究区域乐平统富有规律的沉积相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点,这些特征较为清晰地反映在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相应的岩相古地理图之中•因此,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乐平统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不但可以丰富“乐平统”这一国际年代地层系统中的地层单位[7,8]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为在年代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的框架内研究“相迁移” [15-17]提供一个较好的实例.吴家坪期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从更大的空间范围上分析,吴家坪期为主的地层所构成的SQ24在研究区域的西北部为一套覆盖在峨眉L1I玄武岩之上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地层,代表了从北西的冲积平原到南东的滨岸平原的古地理背景•向东,相变为夹含煤碎屑岩系的吴家坪组幵阔海台地相灰岩地层,局部煤系地层的发育代表了局部沼泽化的特点,反映了一个总体上为开阔海台地的古地理背景•在连陆台地边缘,三级层序SQ24主要为一套颗粒滩相颗粒灰岩及泥粒灰岩地层所组成,以紫云石头寨剖面和册亨大湾剖面、以及贞丰白层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在层序的顶部,或多或少地发育潮坪相(或局限海台地相)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地层•因此,连陆台地边缘总体上是一个颗粒滩相,该相带成一个复杂的“ S形展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这种复杂的形态是多条同生断裂带共同控制的结果,这些断裂带包括:紫云■罗甸■南丹■都安断裂、宜LU断裂、永福■来宾断裂、丘北■广南■富宁■那坡断裂、南盘江断裂、镇宁■册亨断裂•孤立台地上在灰岩层中发育煤层或煤线,即组成特殊的“合(11组煤系",以合山朔河剖面、靖西南坡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泥粒灰岩和粒泥灰岩层中夹煤层或煤线是其典型特征,三级层序SQ24的顶部发育的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地层所代表的环境变浅是三级海平面下降所造成的强迫型海退的结果;因此,这些由灰岩层夹煤线或煤层所构成的三级层序SQ24,代表了孤立台地内部曾经发育过特殊的潮坪■沼泽环境•在台间盆地中为一套盆地相泥页岩夹硅质岩,属领薄组下部,紫云羊场剖面是其典型代表,其他许多剖面,它们代表了一个分布在孤立台地之间、孤立台地与连陆台地之间深水盆地的古地理背景,所以简称为台盆,与Chen等[35]所描述的泥盆纪“饥饿拉伸盆地”极为相似•在“钦州一防城"一带,为一套不整合覆盖在深水盆地上的厚度巨大的(最大厚度2000 余米)陆相磨拉石粗碎屑沉积•该套粗碎屑岩地层不整合覆盖在下伏的阳新统深水盆地相硅质岩地层之上,组成一个特殊的111麓平原相带,表明了东吴运动第一幕在该地区的造LU运动性质,并且表明自泥盆纪以来之二叠纪阳新世的“钦■防残留海槽"在阳新世末期已经尖闭.在南宁至靖西一带的孤立台地上,SQ24发育不全,局部地方甚至缺失;这与“钦州一防城” 一带的陆相磨拉石一起,反映了研究区域东南部阳新世与乐平世之交东吴运动第一幕所造成的较为强烈的地壳抬升•最为特别的是,东南部强烈的地壳挤压抬升与西北部峨眉111玄武岩所代表的拉张地壳背景[36]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明东吴运动第一幕在研究区域不但强烈,而且表现形式多样而反映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古构造背景[36].长兴期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氏兴期的地层总体上组成三级层序SQ25,其底界面为东吴运动二幕不整合面;顶界面为一个典型的淹没不整合面•而且该淹没不整合面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在连陆台地内部,它位于二叠纪晚期的长兴组开阔海台地相灰岩与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之间, 可能属于个初始淹没间断面,在这些地区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淹没不整合面[37〜39];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孤立台地上,作为三级层序SQ25的顶界面的淹没不整合面与二叠系■三叠系的分界面大体一致•与吴家坪阶所构成的三级层序SQ24不同的是,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一些孤立台地上构成三级层序SQ25的是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由此而表明了长兴期在研究区域是一个造礁期•在研究区域的西北部,SQ25主要为一套潮坪相含煤碎屑岩系地层(宣威组煤系上部;但是煤层不如吴家坪阶发育,代表沉积环境有所加深,表明了靠近西部古陆边缘的冲积平原至滨海平原的沉积特点•要说明的是,冲积平原相和滨岸平原相的分布范围明显要比吴家坪期小,从而间接地说明了长兴期曾经经历过海侵退积作用过程,该过程是三级层序SQ25海平面上升过程所造成的沉积环境加深的结果•在连陆台地内部向东则相变为长兴组幵阔海台地相灰岩,贵阳乌当、惠水水源剖面和册亨者王剖面所示,在这些地区三级层序SQ25的中下部主要为开阔海台地相泥粒灰岩和粒泥灰岩地层,层序的顶部发育的潮坪相白云岩以及灰质白云岩地层代表了由强迫型海退过程所造成的环境变浅,相序的变化成为划分层序的主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讲,在连陆台地东部的贵阳至广西三江一带,在三级层序SQ25的形成时期是一个清水浅水的开阔海台地至局限海台地背景•在连陆台地边缘及孤立台地的迎风浪边缘上,SQ25为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40,41],厚度200〜300 m;长兴期的连陆台地边缘的展布与吴家坪期基本上是一致的,也是受到若干同生断裂带共同控制的结果•在台盆中,为一套盆地相泥页岩夹硅质岩,其空间展布特点类似于吴家坪期•在钦州至防城一带,中下部为陆相磨拉石地层;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吴家坪期相似,也表明了一彳、特殊的山麓平原相带•但是,在该相带,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地层直接盖在彭久组粗碎屑岩地层之上,表明二叠纪晚期的快速海侵事件在该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类似于连陆台地上的情况•在南宁至靖西一带的孤立台地上,SQ25缺失,这是与东吴运动第一幕和第二幕相尖的构造抬升的结果,这些地方东吴运动第一幕和第二幕不整合面,以及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叠加在一起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地层间断面;上述现象说明,在孤立台地内部的隆安至凭祥一带为一片古陆,由此而代表的构造抬升与南东部“钦■防海槽”在东吴运动第一幕的尖闭存在对应尖系•长兴期是二叠纪一个重要的造礁期[40-41],在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上发育的海绵生物礁灰岩与吴家坪期的颗粒灰岩及泥粒灰岩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别•孤立台地上的长兴期生物礁的乐业烟棚剖面和富宁木央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在连陆台地上偏东部的地方以及孤立台地上的局部地区,SQ24和SQ25均由开阔海台地相灰岩所组成,二者区别不大而统称为吴家坪组和广西凤(1!剖面是其典型代表;但是,在这些地方与东吴运动第二幕相尖的强迫型海退事件[42〜44]相响应的是,在SQ24和SQ25顶部常常发育潮坪相或局限海台地相白云岩或白云石化地层,从而成为划分和识别两个三级层序的主要标志•研究区域长兴期地层所组成的三级层序SQ25的古地理背景,其总体形态与吴家坪期相比存在继承性,即在连陆台地上存在东西向相变(从西部的煤系地层相变为东部的碳酸盐岩地层)的同时又存在从北向南由浅变深(从浅水台地到深水盆地)的总体变化•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要的差异有:第1,西北部煤系地层分布范围有所变小,从而显示出长兴期早期较为明显的海侵作用;第2,在连陆台地边缘及孤立台地±SQ25由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所构成而与SQ24形成明显的区别;第3,在南宁至靖西一带的孤立台地上,长兴期的古陆范围有所扩大,这是东吴运动第二幕在研究区域东南部造成的地壳进一步抬升的结果・乐平统层序地层格架的总体特征研究区域的乐平统,从北向南由浅变深,从浅水台地变为深水盆地,而且在深水盆地背景中发育着大大小小的孤立台地,这些孤立台地与大片展布在浅水区域的连陆台地相对应;那些小型的孤立台地则可以形象化地称之为“丘”,狭窄的台盆则形象化地称之为“槽”,最终形成一个“台•盆■丘槽”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沉积特征各自迥异的岩石地层单位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这种格局,这种格局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同生断裂带的控制•与上述空间变化相对应,研究区域的乐平统在时间变化上还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首先,阳新世与乐平世之交东吴运动第一幕,使自泥盆纪以来一直发育着的“钦■防残留海槽”在阳新世末期尖闭,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厚度巨大(5000 m左右)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以及“钦■防残留海槽”北西部的南宁至隆安一带的孤立台地上乐平统残留不全,由此而代表了研究区域东南部较为强烈的挤压隆升状况,与北西部峨眉山玄武岩所代表的拉张构造背景形成明显的反差;其次,二叠纪与三叠纪过渡时期的台地淹没事件,造成了二叠纪碳酸盐台地的消亡,该事件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相对应,代表了一次显著的地质事件•在这种相变极为明显的古地理格局中,连陆台地边缘及其邻区就成为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和对比的理想地带,而且在该地带典型剖面的层序划分及其空间对比大致反映了研究区域乐平统层序地层的总体概况•从连陆台地内部到深水盆地,乐平统所包含的2个三级层序显示出以下变化特点:第1,连陆台地内部贵阳乌当剖面至惠水水源剖面,SQ24为一套煤系地层(龙潭组含煤碎屑岩系夹灰岩层),而且从乌当剖面至水源剖面含煤碎屑岩系地层呈明显的进积变薄现象,到水源剖面煤系地层盖在一套幵阔海台地相灰岩地层之上;SQ25主要为一套开阔海台地相灰岩,顶部的潮坪相或局限海台地相白云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所代表的环境变浅、以及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地层所代表的环境加深所代表的突然相变,表明了碳酸盐台地的消亡起因于台地淹没事件•第2,在台地边缘,以紫云石头寨剖面为代表,SQ24由一套颗粒滩相灰岩组成,颗粒滩相灰岩与下伏的茅口组海绵生物礁礁顶相白云岩地层之间的突然相变面代表了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所构成的层序界面;SQ25则为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向南到紫云新民剖面,SQ24中下部为领嬉组盆地相泥页岩系、上部为斜坡相角砾灰岩并且在顶部发育潮坪相灰质白云岩,SQ25相变为一套以斜坡相角砾灰岩为主的地层•第3,在较短的距离内,2个三级层序均向南相变为一套盆地相泥页岩(领嬉组),以紫云羊场剖面为其典型代表•第4,在连陆台地上由龙潭组煤系地层、长兴组灰岩地层和大隆组硅质岩地层所构成的乐平统,到连陆台地边缘的紫云石头寨剖面变为大套灰岩所组成的吴家坪组,向深水的羊场剖面则相变为领薄组盆地相泥页岩系地层•在过渡性剖面,如惠水水源剖面,SQ24的中下部为吴家坪组灰岩地层,上部则为龙潭组煤系地层;在紫云新民剖面,乐平统则为一个从盆地相泥页岩系地层(领嬉组)到斜坡相角砾灰岩地层(吴家坪组)的沉积序列•这些变化不但显示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而且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海侵加深和海退变浅所造成的“相迁移”. 第5,从贵阳乌当剖面到紫云羊场剖面,存在2个最为明显的变化•首先组成SQ24的煤系地层,从北向南进积,在台地边缘的紫云石头寨剖面于SQ24的顶部还发育一套厚度5-6 m的铁质砂泥岩,该套砂岩曾经被命名为“甘桥砂岩" [22] , “甘桥砂岩”实际上就是龙潭组含煤碎屑岩系地层向连陆台地边缘进积尖灭的末端部分;该砂泥岩地层顶部古风化壳的发育,以及斜坡背景的新民剖面的同时代地层中的“潮坪相白云岩地层"和白云岩地层顶部的喀斯特化现象,较为明显地表明了SQ24顶界面是一个明显的区域平行不整合面一一“东吴运动第二幕不整合面”,而SQ24底界面则是“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18-21];其次,作为三级层序SQ25顶界面的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在连陆台地内部的乌当和水源剖面,位于二叠系内部的长兴组开阔海台地相灰岩和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之间而低于“二叠系■三叠系分界面”,在台地边缘的紫云石头寨剖面以及斜坡相的紫云新民剖面与“二叠系和三叠系分界面”大体一致. 在连陆台地边缘的册亨一带,也展示了相似的变化特征:首先,者王剖面吴家坪期煤系地层存在明显的进积尖灭,相变为大湾剖面的以颗粒滩相灰岩为主的地层,煤系地层向台地边缘的变薄尖灭代表了三级层序SQ24形成时期较为明显的“相迁移”;其次,长兴期地层所组成的SQ25,从者王剖面的幵阔海台地相灰岩相变为大湾剖面的海绵生物礁灰岩地层,而且代表三级海平下降期环境变浅的潮坪相灰质白云岩地层也存在从台地内部到台地边缘进积变薄的现象,表明了在同一个海平面升降变化过程中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相变; 第三,在册亨大湾剖面和者王剖面,两个三级层序顶部的潮坪相灰质白云岩地层所代表的环境变浅则称为识别层序界面的主要标志;第四、二叠纪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构成了三级层序SQ25的顶界面,表现为该层序顶部不同相带的沉积被一套盆地相泥页岩(罗楼组底部)所构成的凝缩作用沉积直接覆盖•上述特征表明,与欧美地区乐平世的总体逐渐海退序列相比较[23],存在以下差异:第1,研究区域的乐平统明显地包含2个三级层序,代表两次明显的长周期三级海平面升降变化,少于欧美地区的次数;第Z研究区域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快速海侵事件与欧美地区明显不同,该事件的结果是形成较为典型的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界面,而且该淹没不整合面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如果说瓜达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与“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海退事件存在尖联的话[24,25],那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则与研究区域“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所指示的快速海侵事件相对应,从而表明了海侵■海退事件所代表的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事件之间较为复杂的矢系[26,27].更为重要的是,上述两次生物灭绝事件均与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事件存在尖联,瓜达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与“峨眉[If玄武岩"火成岩省代表的岩浆活动事件相尖[28],而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则与“西伯利亚火成岩省存在尖联[29].因此,地球表层系统各种地质事件之间非常复杂的成因尖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层序地层格架还表明了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30,31]:如果把地层记录中由于空间相变所造成的相变面作为“静态相变面"的话,那层序界面就可以作为“动态相变面";前者常常斜交时间面造成“相变面穿时”,而产生大规模时间相变的层序界面常常伴随着地层间断则形成“间断面穿时” •应用生物礁的结构相,吴亚生和范嘉松[32-34]曾经计算了阳新世末期(SQ24的底界面(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所代表)、以及乐平世末期(SQ25形成时期晚期)的海平面下降幅度,得出了均下降200余米的结论•层序地层格架表明,龙潭组煤系地层自北而南的进积尖灭、到台地边缘的紫云石头寨剖面相变为“甘桥砂岩"、到斜坡相的紫云新民剖面相变为与上下地层的沉积环境极为不协调的白云岩地层,根据台缘斜坡相变浅为潮坪相推断,SQ24的顶界面(东吴运动第二幕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海平面下降事件的下降幅度也达到200余米的幅度•因此,地层格架所反映出的研究区域乐平世复杂而有序的沉积相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展布形式,在进行更大空间范围追索的同时,将在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以及相应的岩相古地理图之中得到更好的反映.结束语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乐平统包含2个三级层序(SQ24和SQ25),该2个三级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形成背景具有不同的相序组构•对于三级层序SQ24,发育两种不同的煤系地层,一种是连陆台地上靠近古陆边缘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煤系地层(以龙潭组和宣威组下部为代表),另一种是发育在一些孤立台地上与灰岩层交互的煤系地层;由此而表明,该三级层序的形成时期一一吴家坪期在研究区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对于三级层序SQ25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一些孤立台地的迎风浪边缘由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所构成;由此而说明,SQ25的形成时期一一长兴期,是一次较为重要的海绵生物造礁期•与欧美地区不同,研究区域乐平统的2个三级层序代表了2次明显的海侵■海退旋回•研究区域乐平统的层序地层格架还表明2个极为有趣的现象:首先,如果瓜达卢普世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与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代表的海退事件存在成因尖联的话,那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相对应的则是由淹没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快速海侵事件;该现象表明,生物灭绝事件与海侵一海退事件之间存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尖系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其次,二叠系顶部的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地层,在研究区域北部的连陆台地上直接覆盖在长兴组碳酸盐岩地层所构成的SQ25之上,在研究区域的东南部也直接覆盖在由彭久组上部的粗碎屑岩系地层所构成的SQ25之上;但是,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孤立台地上,几乎见不到大隆组硅质岩的踪迹,这些现象表明二叠纪一三叠纪过渡时期的台地淹没事件及其相尖的快速海侵事件首先发生在连陆台地内部碳酸盐生长和沉积速率较低的地区,以及首先发生在其它浅水区域,二叠纪末期更大规模的快速海侵才使研究区域连陆台地边缘生物礁、大部份孤立台地淹没消亡,二叠纪之后研究区域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古地理格局・参考文献[1] 赵自强,丁启秀,主编•中南区区域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71 -118[2] Enos P, Wei J Y, Lehrma nn D J. Death in Guizhou — Late Triassic drow ning of the Yan gtze carb on ate platform. Sedime nt Geol, 1998,118: 55 — 76[3] Jin Y G, Gle nister B R, Kotlyer C K, et al. An operatio nal schemeof Permia n chro no stratigraphy. Palaeoworld, 1994, 4: 1 —14。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01111220111004087程晓枫一、层序地层学发展历程1. 1 层序地层学起源阶段(1948~1976) 层序的基本概念在18 世纪晚期即已提出,第一次明确提出层序一词,并用于北美大陆古生代地层划分的是Sloss(1948) 。
至20 世纪70 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以Peter R. Vail 为首的Exxon 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们将地质理论、地震勘探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创立了地震地层学,使得地层学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2 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形成与发展(1977~1987)Vail 和Exxon 石油公司的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层序的定义有所修改; ②将Sloss 的层序进行了修改,缩小了层序的时间跨度,原来的Sloss 的层序成为修改后的超层序; ③提出了层序演化机理的主导因素—海平面升降。
1.3 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1988~至今)1988 年,正式出版了由Wilgus 主编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标志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发展阶段。
1991年,由D. 1.Macdonald 主编的《活动边缘的沉积作用、构造运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一书,进一步把层序地层研究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
层序地层的理论日趋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出版了一系列层序地层理论及应用的著作,成为地层学及沉积学及能源盆地地质学领域的热点。
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2.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定义层序地层学是上个世纪70 年代末由美国Riee大学V ail P R 及其在Exxon公司卡特研究中心的同行Mitchum R M 和Sarg ree J B 等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一门新的地层学分支科学。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的岩石关系。
2.2、基准面和可容纳空间基准面和可容纳空间是层序地层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1、 层序、体系域、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1) 层序1、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2、层序的概念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的整合面为界的底层单元,一个沉积层序可以包含若干个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域以及准层序组和准层序。
3、层序的分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沉积层序是在一个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形成的,不同级别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相对应于相应级别的沉积层序。
(一般分为5个级别):一级层序的体系域是由一个或多个二级周期所形成的二级层序所组成;二级层序的体系域是由一个或多个三级周期所形成的三级层序所组成;三级层序是由一系列准层序组组成的体系域所组成;一个四级层序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准层序所组成(可包含完整或不完整的体系域);五级层序往往仅包含一个或几个准层序(往往仅出现某个体系域的局部)。
4、每个层序中的某个体系域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准层序组,一个准层序组包括一个或几个准层序。
5、不同级别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中所包含的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等也是有级次的。
因此综合上述几个基本概念得出:任何一个级别的层序在理论上都进行体系域划分,通常情况下在三级层序下面划分,对于陆相湖盆来说一般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进(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
与海相盆地相对应的是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
层序和体系域其实是同一套地层不同的划分方式,就是一个矩阵的不同表达方式(行和列)的区别。
这样一想,就应该清楚,不同层序级别都可划分体系域。
根据威尔逊旋回,任何一级的层序都会出现水进水退的过程,也就是说都应该有低位/水进/高位体系域(或只发育其中的一个/两个).但是体系域的概念的提出最初又是在三级层序中出现的.也就是说习惯上,只有在三级层序,才使用体系域.(二)体系域1、体系域定义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
层序、体系域和准层序的关系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一、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侵蚀面与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的岩石关系。
It is the study of rock relationships within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repetitive,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by surfaces of erosion or nondeposition,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二、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Sequence: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unconformities and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It is composed of a succession tracts and is interpreted to be deposited between eustatic一fall inflection point.任一个层序都代表了一个以非海相剥蚀为界的沉积旋回,它们沉积在一个(在研究尺度上)重大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
在多数盆地中,的。
也可以说,降旋回而形成的基准面是由水面控制层序是由水面相对升降旋回而形成的。
三、不整合面:一个分割新老地层的间断面,沿此面有明显的水上暴露侵蚀特征(或相应的水下剥蚀)(据J.C. Van Wagoner, et al, 1988)。
沉积相作业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读书报告——层序模式层序地层学是研究旋回式、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侵蚀面或者与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以及沉积层序内部地层、岩相分布模式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它是现代沉积地质学中最具有革命性的范例之一,层序地层学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已经发展成为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应用范围也变得比以前更为广泛。
改变了人们对于地层单元、相域、沉积单元在沉积盆地内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图1)。
图1 学科交叉的层序地层学——主要控制因素、综合资料、学科范围和应用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界面的解释中大部分标志都具有其成因特性,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学部分包括了施加格架上的对比能力,通常大于单一的沉积体系尺度,尽管沉积相的侧向变化出现在任何的沉积盆地中。
处理与沉积学和地层学密切相关之外,层序地层学也开创了沉积相预测能力新领域,与工业定向有关。
出地层本身的相分析外,层序地层学也重点强调了分隔沉积趋势表征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这种接触关系对于区域对比及在特定沉积体系内了解其相关性十分重要。
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地质单元,它与整个基准面变化或海岸线移动旋回所形成的沉积产物是否一致取决于所应用的层序模式(图2)。
层序不涉及时空上的尺度含义。
层序为不整合划分相对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边界。
不整合也能解释岩石记录中相对应整合的位置,因此,不整合代表了层序定义的基本组成。
为了区分不整合边界层序和以不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为边界的地层单元,后者被定义为沉积层序。
图3举例说明了相对应整合的六种不同层序地层模式的位置(形成时间)。
除Gallway外,这六个中有五个就是用陆上不整合作为层序边界的不整合部分。
因此,这些模式的差异在沉积盆地的海相部分更趋于明显,这些发生在整合的一套地质层中层序边界的识别过程中,其他层序边界状况在图4中也有说明。
图2 基准面与海侵—海退曲线定义的层序、体系域和地层界面SU—路上不整合面;c.c.——相对应整合面;BSFR—强制海退底界;MRS—最大海退面;MFS—最大洪泛面;R—海侵浪蚀面;IV—下切谷;(A)—可容纳的空间(基准面上升);NR—正常海退;FR—强制海退;LST—低位体系域;TSt—海侵体系域;HST—高位体系域;FSST—下降期体系域;DS—沉积层序;GS—成因地层层序;TR—海侵—海退层序图3 不同层序地层模式中的相对应整合相对应整合的形成时间可能与沉积速率无关(模式A、B、C、D),或与沉积速率有关(模式C、E)。
6第六章 层序地层学
第六章 层序地层沉积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萌生到现在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而有关该理论在油 气勘探中的成功实例至今还是美国 Exxon 公司对外的 一个商业秘密。
该理论被认为是继板块学说之后地学界的又一次革 命。使人们用新眼光看老资料并得到很多新信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二、层序分级及概念
层
1、层序地层分级
序
Van Wagoner
级 别
(1990)根据地层单
划
元的特征和成因,将
分
其划分为九个级别
(Van Wagoner)
一级 巨层序(组) 二级 超层序(组) 三级 层序 四级 准层序组 五级 准层序 六级 岩层组 七级 岩层 八级 纹层组 九级 纹层
3、与传统的岩性地层对比 1)以岩性地层概念进行地层对比 为一传统的岩性地层对比剖面。剖面以每口井最年
轻的、明显的浅海砂岩顶面作为标志建立起来的。这个 界面是明显的岩性突变面。在所有井中这个层的特征相 似,并且在测井曲线上容易识别,因为它通常以电阻率 突变作为明显标志。
第六章 层序地层沉积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它常伴随有自生矿物,如磷灰石、海绿石、菱铁 矿、黄铁矿和白云石等的富集,有时还伴有火山灰等 组成的风运颗粒。
凝缩层主要发育在海进体系域与高水位水体系域 交界处,往往构成重要的生油层和区域盖层。
第六章 层序地层沉积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准层序(Parasequence) 准层序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在 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一套岩层(bed)或岩层 组(bedsets)。在层序分级中相当于5级层序。
第六章 层序地层沉积学
层序地层总结_
层序地层总结_层序地层序原理层序地层学(Van Wagoner):研究以侵蚀⾯或⽆沉积作⽤⾯、或者与之可对⽐的整合⾯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单元之间在年代地层格架内的岩⽯关系。
是⼀种分析⽅法,原理是地层学和沉积学。
基本原理:遵循多个沉积学和地层学第⼀性原理的沉积地层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这种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在地质历史中周期性地出现,因⽽具有可测性。
尽管层序地层学的原理是确定的,但其概念性模式图却是针对特定沉积条件提出的。
由于地质条件的多样性,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层序地层学模式。
但是就沉积体系特点⽽⾔可归纳为:海相陆缘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和陆相盆地沉积体系。
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基准⾯:⽔⾯⾼程和盆底地形可合并为⼀个抽象变量,另⼀因素是沉积物供给速率及⽔动⼒⾏为。
是分隔侵蚀和沉积的理论均衡⾯(Sloss,1962)。
基准⾯是⼀个存在于地球表⾯的波状起伏的、连续的、略向盆地下倾的抽象⾯(⾮物理⾯),其位置、迁移⽅向和起伏的幅度受多个因素控制(Wheeler,1964)。
Cross(1944)在该定义上,引进地球主要动⼒学过程的周期性出现特点,赋予基准⾯周期性波动的内涵,认为基准⾯可看作势能⾯,反映了地球表⾯偏离其平衡状态的⾮平衡程度。
周期性的趋向平衡态的演化过程表现为基准⾯受地形、海/湖平⾯和构造因素的影响⽽出现旋回性波动,基准⾯与实际地形之间最⼤和最⼩的偏离,随时间推移转化为沉积地层的旋回性。
在成因地层对⽐中,基准⾯旋回的转折点(turnround point),即升/降的转换位置可作为事件地层对⽐的优选位置(Sloss,1994)。
转折点位置有时表现为连续或不连续地层沉积。
对于⼩尺度⾼频层序⽽⾔,基准⾯向实际地表接近的过程假设为渐进过程,形成厚度较⼤分布较⼴的渐变层序。
⽽基准⾯与实际地表背离的过程可以假设为突变的,形成发育较差的厚度较⼩的突变层序。
地质读书报告
浅析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摘要】:由于我国油藏物性差,将二氧化碳用于驱油可以提高采收率,同时解决了环境问题。
本论文将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驱油原理,以及我国针对二氧化碳驱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来源采取更有效地二氧化碳驱油方法。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油原理采收率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油藏经过二次开采后,仍有大量的原油存留于地下,剩余油以小油滴孤立存在于储层的孔隙中,或以薄膜形式存在于岩石颗粒表面。
二次采油结束后,储层的含油饱和度降为0.2-0.35,三次采油的空间很大。
提高采收率技术是将分散的、小油滴形式的剩余油驱至生产井,注入二氧化碳可以驱动被束缚的剩余油。
实践证明,在不能进行一次或者二次采油的油藏,注入二氧化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有研究表明将二氧化碳注入到煤层的沼气井或枯竭气藏对于提高天然气的采收率也有很大的潜力,而且二氧化碳驱油可以作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
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正在逐步增加。
专家们建议,必须尽快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量。
二氧化碳驱油可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将工业生产过程中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二氧化碳驱油即可提高采收率,还可以减小环境的污染。
二、二氧化碳的驱油原理二氧化碳的一般比烃类气体容易溶于水,而且其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二氧化碳可以从水溶液中转溶于原油中。
二氧化碳驱作为气驱的一种驱替方式,因二氧化碳本身易溶于油和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具有特殊的驱替原理。
2.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少驱替阻力。
[1]残余油饱和度随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减少。
二氧化碳极易溶解于油,其在油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3-9倍。
在驱油过程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与轻烃混合,可大幅度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少残余油饱和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二氧化碳摩尔含量越大时,界面张力越小,在20.4mpa的压力下,当二氧化碳摩尔含量为37.61%时。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
目录a)层序、体系域、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 (2)1.层序2.准层序3.体系域及其特征 2 2 2 3.1低位体系域3.1.1盆底扇3.1.2斜坡扇3.1.3低水位楔3.2陆棚边缘体系域sst3.3海进体系域tst3.4高位体系域 hst4.层序、体系域、准层序三者异同b)基准面与可容纳空间概念的详解 (5)1.基准面1.1 基准面的定义1.2 基准面的分类1.2.1 侵蚀基准面1.2.2沉积基准面1.2.3地层基准面1.3 三种基准面的异同点1.3.1三种基准面的共同点、1.3.2三种基准面的不同点1.4总结2.可容纳空间2.1可容纳空间的定义2.2课容纳空间的影响因素2.2.1构造活动的影响2.2.2气候的影响2.2.3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影响2.3可容纳空间的基准面的关系c)沉积海湾波折概念的详解及其应用意义………10 1波折带的定义2波折带的类型 3构造波折带的形成机制3.1断裂波折带形成机制分析3.2弯折带3.3挠曲带3.4枢纽带 4 5 8 10 10 11 a)层序、体系域、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1. 层序传统地层学的基础单位是层,层序地层学的基础单位不是层,而是层序。
它是一系列整台的,成因上有联的层,其底、顶均以不整台或相关的整台为界。
更具体地说,层序有如下特赶和地质意义。
1)层序的顶、底界面是前述的类型1和类型2界面.底界面为类型1界面的称类型1层序;以类型2界面为底界的糟:类型2层序.由于类型1,2界面均形成于海平面升降曲线的f拐点(即下降拐点)附近,因此,层序是两个相邻下降拐点间的沉积。
2)层序内的层是相对整合的,形成于同一个海平面升降变化旋回中,因而在成因上是有联系的也正因为这些层形成于同一海平面变化旋回的不同阶段,所以层与层问的叠置关系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以下将要介绍的沉积体系域。
于是,层序地层学的基础单位便戚了由不同沉积催系域拘成的层序。
3)层序是一具有年代意义的单位。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历史和地质结构的学科,也被称为地层学。
它研究地球表面各个层次的形成、演变、叠置、形态、性质性质和含矿条件等问题。
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通过对地质历史进行层序分析,揭示出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和构造变化规律,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史、指导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层序地层学的详细介绍。
一、层序地层学的概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及其下部岩石的垂直柱状截面(地层柱)、水平展布面(地层露头)、空间分布(地层相)和时空演化过程。
它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岩性、结构、古生物化石、古地理和特征地质事件等方面的特征,建立地层序列和地层层位,随着研究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区域层序分析、盆地地层学、海相地层学、非海相地层学、构造地层学等。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石与古生物学、构造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正确的地图解读和理解,建立真实的地质模型。
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
地球历史是地层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层次系统对地球历史进行分段和分类,对过去地球环境的演化和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推断出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和地球演化史的重要信息。
2. 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通过对地层中各种矿产赋存环境、古地理环境和矿床类型的研究,可以确定矿床的分布规律和含矿性质的特征,从而提高矿床的勘探效果和开采利用效率。
3. 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
地层信息可以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建设和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工程师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为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人类生存提供保障。
三、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1. 地层地层是以一定标志为界限所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厚度和广泛垂直分布的自然地质单元。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Ⅰ型层序和Ⅱ型层序的异同地层学是地质科学中的基础科学之一,它研究沉积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叠合变化关系,这些关系以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古生物特征、时代关系以及地球物理属性为基础来确定,用以进行古地理再造、盆地分析、全球的地层对比、全球地质历史重塑,以及沉积盆地中资源的评价。
70年代以前地层学主要讨论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的经典概念及其侧向对比,用以在沉积岩露头地区进行划分和填图。
但是,地层分析的传统分析方法在解释古地理和地质历史方面存在缺陷。
这是由于岩石地层学的界面常常是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学所确定的界面并非物理界面,层序地层学是一种新的可用于全球的地层系统,它是一种能综合地表露头和地下资料(测井曲线和地下资料)对沉积岩进行精确划分、对比和填图的方法,并可按照地层单位在陆棚可用空间内的变化来加以定义,它以地震曲线及地质横剖向上的不整合为界限,这些界限不仅是纵向上的特殊界面,在露头、测井和地震剖面上可以识别,而且可以用生物地层学和其他地质年代学的方法确定其时代,因此,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单位是由物理界面所限定的等时岩石组合,从而提高了古地理再造、盆地分析、地质历史解释和资源评价的精确性。
1、层序及其内部组成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系列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为界面的、具有旋回性的、成因有联系的并可置于年代地层框架内的沉积岩关系。
层序地层关系学的基本单位是层序,它是一套内部有内部相对整合,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不整合和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等时沉积体。
对每一层序来说,存在如下特点:(1)层序的顶底面,以不同类型且可以不整合或整合界面相区别。
(2)层序内部的相对整合的层形成于同一海平面升降旋回中,因而在成因上是有联系的,这也就意味着,层序并不是有一种沉积相所组织成,而是多种沉积相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有序组合。
(3)层序是一个具有年代意义的单位,它一方面表明,层序内的所有岩层都是沉积在为层序边界的年代所限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另一方面是说层序界面的地质年代,可以用生物地层和其他年代地层学方法加以确定,并置于年代地层框架中。
层序地层学课程报告(刘辉)-推荐下载
层序地层学 地理学学科
层序地层学地理学学科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涉及地质结构、矿物学、地层结构的地的理学科。
随着地质年代学的发展,在19世纪,层序地层学开始成为独特的学科,成为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层序地层学也称作“层序地层结构学”。
层序地层学主要研究地壳的历史演变,如形成地层的物质来源,探究岩石构成的演变过程、层序的历史发展以及其所表示的地质年代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分析地层,研究者需要运用各种实验和分析技术,如岩石薄片、地壳测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来分析和揭示岩石的层序特征。
层序地层学在识别油气藏和矿产资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准确识别目标油气藏或矿产资源所在的层序,是油气勘探与矿产勘探中的基础性工作。
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油气勘探者更有效的探测油气藏和矿产资源,从而更快的获得收益和利润。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综合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涉及面广泛,内容繁杂,也是地质工程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系统交叉学科研究、层序地层学研究,研究者可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地壳的历史演化及其表示的地质信息。
层序地层学也可以用于地质教育和地质科普,帮助地质教师和科普人员熟悉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及其表象,因此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地质教学中,层序地层学可以普及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学中自然现象,从而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及其表示的地质信
息。
因此,层序地层学在地质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的演化,发挥其在油气勘探和矿产勘探中的作用,也可以帮助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地质科学进步。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作业-郑教材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读书报告: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石千峰组沉积特征及沉积-层序模式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学号:2012010129姓名:刘钟森授课老师:郑荣才一、前言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富含天然气的大型叠合盆地,经过20多年的勘探实践,不仅生气范围广、强度大,而且含气层位多、气藏类型丰富(付金华等,2000)。
先后在下古生界以及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都发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气藏。
近年来随着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入,2000年首次在榆17井石千峰组地层中获得了工业性气流。
此后,先后发现了神8井区、盟5井区石千峰组气藏,这一发现打破了图1 研究区区域位置及基本资料点图上石盒子组以上地层中无天然气藏的历史,但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杨华等,2004;张清等,2005;闫小雄等,2005;李振宏等,2005)。
同时,众多学者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沉积相、层序及岩相古地理等方面已作过大量的详细研究,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而对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
正是鉴于上述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南起后洼、北至石咀山,西起青铜峡东坻苏里格庙)(图1)石千峰组为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区西北、西南部深井、汝箕沟等7条野外剖面(图1),系统展开综合的基础地质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将会为上古生界砂岩气藏勘探寻找新的勘探区带与层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石千峰组发育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最早于1922年那琳创名于山西太原市西山石千峰山,称石千峰系,原始定义为:发育于太原石千峰山、关头村一带,石盒子组以上的巧克力色、暗红色砂岩层,包括:1)银杏植物带;2)石膏泥灰岩带;3)砂岩带三部分。
1924年又将银杏植物带下移归石盒子系。
1934年潘钟祥将延长组以下的红色砂岩、泥岩系地层统称图2 研究区石千峰组地层、沉积相及层序综合柱状图(鄂6井)SLSC. 超长期层序旋回;LSC.长期层序旋回;MSC:中期层序旋回;SLSB. 超长期层序界面;LSB.长期层序界面;MSB. 中期层序界面;SLMFS:超长期洪泛面;LMFS:长期洪泛面;为石千峰系。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学号:2006120061姓名:李晓辉院系:能源学院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学号:2006120061 姓名:李晓辉层序地层学是一门新兴的石油地质学科,层序地层学的出现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层系的新方法,是油气、煤、铀等矿产勘查与盆地地质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层序地层学来源于地震地层学,以下简介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震地层学:地层的描述科学,通过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分析技术,在正常顺序下,岩层(和其它共生者体)的形状、排列、分布、年代顺序、划分以及有关岩石可以具有的任一成全部特征,成分和性质的关系。
包括成因、组成、环境、年代、历史、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以及不可胜数的其它岩层特征。
地震反射面:只有沉积表面(包括不整合面)是空间中连续的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
是追随地层沉积表面的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岩性地层界面。
削蚀(削截、侵蚀):层序的顶部反射终止,既可以是下伏倾斜地层的顶部与上覆水平地层间的反射终止,也可以是水平地层的顶部与上覆地层沉积初期侵蚀河床底面间的终止。
顶超:下伏原始倾斜层序的顶部与由无沉积作用的上界面形成的终止观象。
它通常以很小的角度,逐步收敛于上覆层底面反射上。
上超:层序的底部逆原始倾斜面逐层终止。
下超:层序的底部颗原始倾斜面,向下倾方向终止。
地震层序分级:超层序:从水域最大到最小时期沉积的地层层序。
它往往是区域性的,并包括几个层序。
据Vail等分析,大部分超层序是在海面相对变化的二级周期(超周期)期间沉积的。
层序:是超层序中的次一级地层单元,水域相对扩大和缩小,它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亚层序:层序中最小一级地层单元,它可以是局部的或三角洲的一个朵叶。
海面变化的定义水深:指在任一给定时刻和地点,水面和水底间的距离。
全球海面变化:海面和一个固定基准点(通常指地心)间测量到的海面变化。
其变化成因只有两种:洋盆体积变化(如洋中脊扩张)和海水体积变化(如冰川消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1、 层序、体系域、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1) 层序1、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2、层序的概念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的整合面为界的底层单元,一个沉积层序可以包含若干个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域以及准层序组和准层序。
3、层序的分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沉积层序是在一个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形成的,不同级别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相对应于相应级别的沉积层序。
(一般分为5个级别):一级层序的体系域是由一个或多个二级周期所形成的二级层序所组成;二级层序的体系域是由一个或多个三级周期所形成的三级层序所组成;三级层序是由一系列准层序组组成的体系域所组成;一个四级层序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准层序所组成(可包含完整或不完整的体系域);五级层序往往仅包含一个或几个准层序(往往仅出现某个体系域的局部)。
4、每个层序中的某个体系域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准层序组,一个准层序组包括一个或几个准层序。
5、不同级别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中所包含的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等也是有级次的。
因此综合上述几个基本概念得出:任何一个级别的层序在理论上都进行体系域划分,通常情况下在三级层序下面划分,对于陆相湖盆来说一般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进(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
与海相盆地相对应的是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
层序和体系域其实是同一套地层不同的划分方式,就是一个矩阵的不同表达方式(行和列)的区别。
这样一想,就应该清楚,不同层序级别都可划分体系域。
根据威尔逊旋回,任何一级的层序都会出现水进水退的过程,也就是说都应该有低位/水进/高位体系域(或只发育其中的一个/两个).但是体系域的概念的提出最初又是在三级层序中出现的.也就是说习惯上,只有在三级层序,才使用体系域.(二)体系域1、体系域定义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
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2.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
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
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2.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
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
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
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
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
2.2斜坡扇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
2.3低水位楔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
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
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
3.陆架边缘体系域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2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
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
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
一般地,陆架(棚)边缘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的叠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沉积逐渐增多,与上覆的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为海进面。
4.海进(海侵)体系域 [TST]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SMST。
海进体系域是海平面上升期间的沉积,因此它由一个至多个退积小层序组成。
不同类型的层序中海进体系域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2类层序中的 TST更为发育。
特点:(1)在发育 l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海进早期阶段的沉积局限于深切谷内,而且, LST沉积之后海平面仍在陆架之下,广大的陆架地区没有海进沉积。
只有在海平面开始迅速上升之后,陆架才逐渐覆水并最终被淹没,沉积中心也逐渐向陆迁移,此时才有较为广泛的海进沉积。
(2)在发育2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深切谷,而且陆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进一开始便有沉积的广阔空间,所以2类层序中的海进体系域更为发育和广泛。
5.高水位体系域 [HST]高水位体系域是层序最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高位期的沉积。
在海进体系域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已非常缓慢,在其上升到最高水位这段时期内沉积的HST,以加积小层序为特色,为早期HST;此后,海平面开始缓慢下降,此阶段形成的HST则以进积小层序为主,为晚期HST。
HST内的小层序在向陆方向可上超在层序界面上,在向盆地方向则下超在海进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之上。
(三)准层序1、准层序准层序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对应的面为界、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是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的最小基本单元;厚度为几米到几十米。
有成因关联的一套准层序构成准层序组,根据准层序的叠置样式,准层序组可划分为进积、加积、退积三种类型。
碳酸盐岩中的沉积层序由典型的浅水台地沉积物和较深水沉积物组成,为不整合围限的地层序列。
单个层序一般由三个相关的相组成,称为“体系域”。
这是海面上升、静止并最终下降的单一旋回的沉积。
体系域是碳酸盐岩台地的基本构造组成。
一个层序内的地层向上的顺序依次被称为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或者由外来沉积物组成,也就是陆源碎屑物重新沉积到盆地中,或者(和)由原地的物质建造组成,一般为近海、浅海相覆盖的潮汐相。
上覆的高位体系域的沉积物一般是单个层序的最厚部分,通常由从加积至进积的台地相和边缘台地的向海沉积的深水相组成。
台地内部的高位体系域的沉积物由叠加的准层序构成。
这种准层序是被不整合覆盖的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它反映了台地范围的短期地表裸露。
准层序的边界:是一个海泛面及与之相关的界面。
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
准层序沉积特征: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层厚向上增大,生物扰动向上减少,沉积相向上指示水深变浅,三维空间上表现简单的冲刷和变粗的趋势。
准层序形成环境:一个完整准层序的形成是与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准层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大与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或海平面处于相对下降阶段。
此时沉积物不断向前推进,较浅水沉积相上覆在相对较深水沉积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准层序沉积序列。
第二阶段是海平面上升速率明显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形成海泛面的时期。
此时在第一阶段形成的沉积物纸上产生了硅质碎屑沉积物的无沉积作用面,并可在该面上沉积薄层炭酸岩盐、海吕石、富含有机质的泥灰岩或火山灰,也可以在早期沉积物顶面形成不同类型的海泛滞留沉积。
第三阶段是形成新的准层序沉积阶段。
此时的海泛面发生较明显的相对下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不断向前进积,形成新的准层序。
新的准层序叠覆在前期准层序顶界海泛面之上,穿过该海泛面存在明显的水深增加的证据。
准层序的边界形成机理:当水深速率明显大于沉积物沉积速率时便形成了边界。
2、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以和层序边界一致。
准层序组对比的重要意义: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边界均是不同级别或不同规模的海泛面,因此,据海泛面确立的准层序和准层序组地层对比格架具有地层年代意义。
层序地层对比所建立的年代地层框架有利于高效地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使石油勘探开发科技人员值得重视和采用的一种地层对比方法。
盆地类型:被动型边缘盆地,运动型边缘盆地。
层序边界的类型:Ⅰ型,层序界线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下降速率时产生的,即此时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相对海平面下降。
Ⅱ型层序界线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几乎或小于沉积滨坡折处沉降速度时形成的。
不同类型层序界线的形成是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于盆地沉降速率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差异性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不同层序界限内的不同沉积沉积组合方式。
Ⅰ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1、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面。
2、层序界面上下地层颜色、岩性以及沉积相的垂向不连续或错位。
3、伴随海平面相对下降,有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实层序边界的典型标志。
4、相对海平面明显下降造成层序界面处的古生物化石断代或绝灭。
5、在岩性和地层产状突变的层序界面处,测井曲线具有良好的层序界面反映。
6、层序界面上下体系域或准层序类型的突变。
7、伴随着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可在敌剖面上识别出一个层序的顶部海岸上超的乡下迁移现象和一个层序下部层序界面之上的海岸上超的向陆迁移现象,他们与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终止关系(消蚀、顶超、上超、下超)共同构成了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其中消蚀、顶超、上超是在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
层序边界识别标志:1、在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消蚀、顶超、上超 2、生物特征识别标志:生物碎屑层,植物根迹化石,遗迹化石,生物数量、种属的变化。
3、沉积学标志:相突变,古土壤层,微观成岩标志。
4、测井曲线特征。
5、综合分析。
深切谷:时下切的河流体系,其通过下切作用使河道向盆地延伸并且如下伏地层,以海平面的相对下降相对应,在陆棚上,深切谷以层序边界为下界,以首次主要海泛面为上部边界。
具陆棚坡折边缘的Ⅰ型层序地层样式:(1)低位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以及其后的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其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始海泛面。
(2)海侵体系域是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的Ⅰ型层序中部的一个体系域。
它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期间,克容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
其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
(3)高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不断降低时形成的,或者说是在克容空间增长速率小于沉积物供给速率时形成的。
它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其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超于海侵体系域顶面之上。
具陆棚坡折的盆地的Ⅱ型层序地层样式:(1)陆棚边缘系域是Ⅱ型层序最下部的一个体系域,其底是一个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海相平原或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滨岸和三角洲沉积物为特征的侵蚀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
(2)海侵和高位体系是沿层序边界发育广泛的海侵沉积。
两类层序识别的主要依据:沉积盆地边缘地形的差异,相对海平面升降幅度不同、陆上侵蚀消截获陆上暴露面积的不同以及上覆地层超覆特点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