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例监测》
麻疹监测方案2014
麻疹监测方案2014自2014年启动的全球麻疹监测方案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旨在控制和消除麻疹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对儿童和成年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麻疹监测方案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早期发现和响应麻疹疫情,从而帮助国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进一步减少麻疹的传播和发病率。
监测方案的核心目标是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麻疹发病以及疫苗免疫覆盖率的数据。
这将有助于全球卫生组织了解麻疹发病的趋势和地理分布,以及疫苗免疫覆盖率的变化和不足之处。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监测方案可以为决策者和公共卫生部门提供有关麻疹疫情的详细信息,并促使他们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
监测方案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 麻疹病例监测:各个国家的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负责及时报告麻疹病例。
所有疑似麻疹病例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检测血液和咽拭子样本,确定病例是否是麻疹感染。
麻疹监测方案还鼓励建立完善的电子报告系统,以加速有效数据的收集和交流。
2. 疫苗免疫监测:监测方案要求各国建立健全的免疫接种注册系统,追踪和记录儿童和成年人的疫苗接种情况。
其中,关注的重点是对于两剂麻疹疫苗的覆盖率,特别是在容易受到传染的人群中,如儿童和流动人口。
3. 数据分析和报告:监测方案的成功依赖于数据的准确收集、分析和报告。
全球卫生组织协助国家建立麻疹监测和报告的机制,利用现有的卫生信息系统和电子报告系统。
定期的数据分析和报告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对麻疹疫情进行及时评估,并快速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
麻疹监测方案的实施对于控制和消除麻疹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监测和报告麻疹疫情,各国能够及时了解疾病的传播情况,预测未来的趋势,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策略和控制措施。
此外,麻疹监测方案也有助于加强国家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以便更好地应对跨国麻疹病例传播的挑战。
然而,要想使这个监测方案发挥作用,必须解决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不同国家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和不可比性。
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
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麻疹病例的发生,制定和实施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麻疹病例监测的重要性、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一、麻疹病例监测的重要性。
麻疹病例监测是指对麻疹病例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途径进行系统性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麻疹病例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发现疫情的变化趋势,为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监测还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对麻疹病例进行有效的追踪和管理,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保护公众健康安全。
二、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
1.建立麻疹病例监测网络,卫生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麻疹病例监测网络,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和实验室等,确保病例信息的及时报告和传递。
2.加强麻疹病例登记和报告,各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麻疹病例登记和报告制度,对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并提供详细的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3.开展麻疹病例监测和调查,卫生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对麻疹病例进行监测和调查,包括对病例的病情、传播途径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等,及时制定隔离和治疗措施。
4.加强麻疹病例信息共享,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麻疹病例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及时通报疫情动态和风险评估结果,为公众提供科学的防护建议和指导。
三、相关注意事项。
1.加强宣传教育,卫生部门应加强麻疹病例监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麻疹病例监测的重视和认识。
2.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专业人员的麻疹病例监测和调查技术培训,提高监测水平和能力。
3.建立应急预案,卫生部门应建立健全的麻疹病例监测应急预案,做好疫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确保公众健康安全。
四、结语。
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控制和预防麻疹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麻疹病例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水平和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大大减少了麻疹发病率,但仍然存在麻疹的暴发和流行风险。
为了确保对麻疹疫情有准确的监测和控制,需要建立一套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全国范围内的麻疹监测方案,以便及时掌握麻疹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监测对象全国麻疹监测的对象包括麻疹患者、麻疹疫苗接种人群以及潜在的传染源。
主要监测对象如下:1. **麻疹患者**: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传染性等,以及患者的相关信息(如年龄、性别、居住地等)。
2. **麻疹疫苗接种人群**:监测接受过麻疹疫苗的人群中发生的麻疹病例,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
3. **潜在的传染源**:监测可能存在的潜在传染源,如未接种疫苗的人、病毒携带者等。
监测内容全国麻疹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麻疹病例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报告发生的麻疹病例,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及治疗情况等。
2. **麻疹疫苗接种情况**:监测麻疹疫苗的接种情况,包括接种人群的年龄、接种次数、接种效果等。
3. **病毒株分析**:对麻疹病例的病毒株进行分析,研究病毒株的变异情况、传播途径等,为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4. **暴发疫情调查**:对麻疹的暴发疫情进行调查,追踪病例的传播链条,找出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控制措施。
监测方法全国麻疹监测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 **实时报告制度**:建立麻疹病例的实时报告制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上报麻疹病例的相关信息。
2. **样本采集与检测**:对麻疹病例的样本进行采集,并进行麻疹病毒的检测,以确认病毒感染和病例的归属。
3. **流行病学调查**:对麻疹的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对病例进行追踪调查、观察传染链条、分析传播途径等。
4. **数据分析与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布麻疹疫情的报告,以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变化。
麻疹风疹监测方案
3.减少麻疹和风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易感人群。
三、监测对象与范围
1.监测对象:全国范围内的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
2.监测范围: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相关单位。
四、监测内容
1.病例发现与报告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时,应及时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3.经费保障:合理安排监测工作经费,确保监测工作的经济支持。
4.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试剂、设备等物资,保障监测工作需求。
八、总结与评估
1.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2.每年对麻疹和风疹疫情进行评估,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优化疫苗接种策略,提高疫苗保护效果。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麻疹和风疹监测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人员保障: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开展监测工作。
3.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麻疹和风疹监测工作经费,确保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4.物资保障:各级疾控机构要储备足够的试剂、设备等物资,保障监测工作需求。
(2)评估疫苗接种率,分析疫苗免疫效果。
4.疫情分析
(1)定期收集、汇总、分析麻疹和风疹病例数据,掌握疫情趋势。
(2)针对疫情特点,提出防控建议。
五、监测方法
1.病原学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麻疹和风疹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疑似病例血清中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
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监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1. 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和病死率。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麻疹的传播,我国制定了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实施细节和目标。
2. 监测目标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 - 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掌握疫情动态; -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爆发、聚集性疫情; - 提供可靠数据支持,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3. 监测指标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监测: - 麻疹发病率:每年报告的麻疹病例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 - 麻疹死亡率:每年麻疹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所有确诊麻疹病例数的比例; - 麻疹疫苗覆盖率:每年接种麻疹疫苗的人数与目标人群的比例; - 麻疹病例的时空分布:病例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分布情况。
4. 监测方法4.1 确诊和报告所有怀疑麻疹病例必须经过实验室确诊,确诊结果由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共同确认。
一旦麻疹病例确诊,医疗机构需立即向所在地的疾控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填写相关报告表。
4.2 疫情监测网络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疫情监测网络,所有医疗机构都应接入该网络,并按时报告当地的麻疹疫情。
疾控部门通过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动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3 抽样监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麻疹病例抽样监测系统,每个省份都有相应的样本抽取比例,通过对抽取的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判断麻疹病毒的流行情况。
4.4 数据分析与报告疾控部门负责对全国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发布疫情报告。
疫情报告中包括麻疹的发病情况、疫苗覆盖率、死亡率等指标,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
5. 监测结果利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监测结果可以用于: - 综合评估当前疫情; - 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 监测疫苗接种效果; - 监测麻疹变异株的传播情况; - 提供数据支持,为麻疹的流行规律研究提供基础。
6. 结论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通过多种方式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和疫情动态,为全国麻疹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麻疹监测方案
麻疹监测方案麻疹疫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一定威胁的传染病之一,为提高对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麻疹监测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种针对麻疹疫情监测的方案。
一、监测对象和对象选取:1.监测对象:麻疹发病病例。
2.对象选取:根据疾病监测的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单位作为监测点,对麻疹发病病例进行监测。
二、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1.监测内容:监测麻疹发病的情况,包括发病人数、年龄分布、地域分布等。
2.监测指标: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设立监测指标,包括麻疹发病率、发病年龄结构、感染人群所在地域等。
三、监测方法和监测手段:1.监测方法:采用定点监测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定点监测是指对某些特定地区或单位进行持续监测,重点监测是指对部分病例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2.监测手段: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病例回顾、血清学检测等手段获取相关数据。
四、监测流程和监测周期:1.监测流程:包括麻疹病例的报告、核实、记录、统计、分析和汇报等环节,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监测周期:每年进行麻疹疫情监测,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缩短或延长监测周期。
五、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利用:1.监测结果的分析: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麻疹发病的趋势、高发地区、高发年龄段等,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结果的利用: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监测结果,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六、监测方案的改进和完善:1.及时掌握最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不断优化监测方案,提高监测效能。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跟进和调整防控措施,提高对麻疹疫情的应对能力。
通过上述科学可行的麻疹监测方案的实施,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麻疹疫情的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麻疹的传播和暴发,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麻疹监测培训
液的冻存管中。 (5)病毒运输液有商业成品可用。 注:合格病原学标本的基本要求:出疹后5日内采
集,冷藏运送,-70℃以下保存。
(三)尿标本
1.麻疹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5天内的尿标本20~ 30ml。
2.尿中的脱落上皮细胞含有麻疹病毒,通常应在 24小时内离心。4℃,转速500g(约1500 rpm), 离心5分钟。
3.弃上清,并用2~3ml病毒运输液悬浮沉淀,置 于有外螺旋盖的冻存管中。
4.在离心悬浮沉淀前不要冷冻尿液。 5.尿液应收集在灭菌容器中,48小时内送达,送
达前应在2~8℃保存。 6.如果有风疹CRS患者(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采集
尿液。
50 ML ML
0 标本采集管(尿液、咽拭子)
离 心 管 ( )采 集 尿 液
• 注: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是:出疹后28 日内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 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
(二)病原学标本。 • 咽拭子病原学标本的采集方法如下: (1)出疹当日至出疹后5日内采集。 (2)使用的棉拭子和试管等应灭菌。 (3)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咽喉部擦拭,获得
•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以最快方 式快速报告,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 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24小 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病例报告
• 所有符合麻疹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例均需网络直报。 • 完整、规范填报传染病报卡,不许缺项。现住址
、联系电话、发病日期、出疹日期一定要记录准 确,防止病例失访。
清。如果没有离心机,在室温下凝固分离血清, 或冷藏条件下放置,直到血清完全析出。 3.在无菌条件下,将血清移至外螺旋盖带垫圈的 无菌管中,避免吸到红血球。 4.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8℃保存,如果7日内 不能运送的,应置-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 冻融。全血标本不能冻结。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及相关工作制度主要如下:
1. 疑似麻疹病例监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详细询问病例的麻疹接触史、既往史和预防接种史,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治疗情况等。
2. 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 麻疹确诊病例报告: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发现麻疹确诊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 麻疹暴发疫情监测: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对辖区内发生的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调查,核实诊断,填写个案调查表,并按照规定报告。
5. 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6.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处理: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核实诊断,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详细询问病例的麻疹接触史、既往史和预防接种史,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治疗情况等。
7. 疑似麻疹暴发疫情监测和处理: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对辖区内发生的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调查,核实诊断,填写个案调查表,并按照规定报告。
8. 疑似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疑似麻疹暴发疫情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9. 疑似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处理: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核实。
如需了解更多内容,建议到当地卫生部门官网查询或咨询相关人员。
麻疹病例监测
麻疹病例监测监测病例定义: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麻疹病例。
现阶段各医疗单位发现无明确病因的发热、出疹性病例,均要按照疑似麻疹病例报告(疑似麻疹病例监测开展发热、出疹病例监测)。
卡片的报告填写要求:病例分类必须报疑似病例,在乙类传染病中选麻疹。
同时要注意:在临床大夫诊断为疑似麻疹的同时要电话报告防保科,并将病人留下,防保科大夫立即电话通知疾控中心及时调查,并在就诊时及时采集咽拭子。
传染病卡片的报告在备注栏中要注明3个诊断:麻疹?风疹?其他怀疑出疹性疾病病名?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要求:对所有出疹发热病例(报告为疑似麻疹的病例)就诊时,医疗机构立即负责采集病原学标本咽拭子—就诊时就要立即采集,(在没使用药物治疗前)采集标本。
采集后冷藏运送至疾控中心。
在出疹3天后(出疹当日不算)采集血标本。
采样基本要求:采血量为2~3ml,采集最佳时间为出疹后4~28天内。
无溶血,无污染;注意采集后不要立即放入冷藏室,以防溶血,及时冷藏运送至疾控中心;标本送检表填写完整;血标本或分离血清(>0.5ml)应放置4℃冷藏,并送达辖区县级CDC。
医疗机构职责:按要求认真做好主动搜索工作,及时报告疑似麻疹病例,按要求采集病原学标本-咽拭子和血清学样本,冷藏运送县级CDC。
协助疾控人员做好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防止医护人员感染麻疹造成医源性传播;防止医院成为助推麻疹病毒传播的场所;做好预检分诊,尤其防止门诊治疗、集中输液等环节造成的交叉感染。
做好住院病例的隔离;做好宣传教育。
工作指标1以县为单位: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2剂次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5%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15岁以下流动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全年累计麻疹类疫苗及时接种率在95%以上。
托幼机构、学校: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到100%;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率达到95%以上。
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
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近年来,麻疹疫情在一些地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流行态势,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安全。
为了及时发现、控制和防范麻疹疫情的发生,制定和实施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监测对象范围。
麻疹病例监测的对象范围应包括所有可能感染麻疹病毒的人群,特别是以下重点人群:1. 疑似麻疹病例,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和皮疹等症状的人员;2. 确诊麻疹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为麻疹的患者;3. 与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与麻疹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人员。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1. 病例报告,医疗卫生机构应及时上报疑似和确诊麻疹病例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发展、密切接触者情况等;2. 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暴发地区和疫情高发地区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情的传播规律和变化趋势;3. 实验室检测,对疑似和确诊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确保病毒的准确鉴定和病例的及时诊断;4. 密切接触者追踪,对与麻疹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的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及时发现患者并采取隔离措施。
三、监测机制和责任。
1. 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健全的麻疹病例监测机制,明确监测内容、方法和责任分工;2. 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及时上报和交流病例信息,确保疫情的快速响应和处置;3. 强化监测责任,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麻疹病例监测的责任意识,做好病例的及时报告和信息汇总工作。
四、监测结果分析和应对措施。
1. 监测结果分析,各级卫生部门应定期对麻疹病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2. 应对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和调整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推广疫苗接种、加强医疗卫生机构防护措施等。
五、监测工作评估和总结。
1. 监测工作评估,各级卫生部门应定期对麻疹病例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和完善监测机制;2. 工作总结,定期总结麻疹病例监测工作经验,推广和应用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措施,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3.质量评估: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4.信息反馈与交流:及时反馈监测数据,加强各级疾控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五、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1.数据收集:各级疾控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汇总麻疹监测数据。
2.数据分析:定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麻疹流行趋势、病毒基因型别等特征。
八、评估与总结
1.定期评估:各级疾控机构应定期对麻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2.政策调整: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麻疹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3.成果分享:总结麻疹监测工作经验,分享国内外先进做法,推动麻疹防控工作深入开展。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各级疾控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本方案,确保全国麻疹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2.政策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成果分享: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各级疾控机构应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全国麻疹监测工作取得实效。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4.信息共享:加强麻疹监测数据与其他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提高监测效果。
六、预警与应对
1.预警指标:根据麻疹疫情特点,设定病例数、聚集性疫情、病毒基因型别等预警指标。
2.预警发布: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指标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基层做好防控准备。
3.应急处置:各级疾控机构应建立健全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发现疫情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病例核实:县级疾控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核实,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标准化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接触史、旅行史等。
麻疹病例监测
监测系统的持续改进
监测系统的评估
定期对监测系统进行评估,了解其运行状况、数据质量和存在问题,为监测系统 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监测系统的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需求,对监测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其运行效率和数据 质量,为麻疹病例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04
麻疹病例监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
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监测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受阻;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难以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 运行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监测系统的技术更新与升级
总结词
随着技术的发展,监测系统需要及时更新和升级以保持其有效性。
详细描述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监测系统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监测系统需要不 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新的疾病流行趋势和变化;技术更新与升级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持 续性。
监测数据的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识别麻疹病例的分 布特征、流行趋势和传播规律,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 范围。
监测结果的应用与决策
监测结果的应用
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为制定防控策略、评估防控效果和调 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结果的决策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如加强疫苗接种、 开展宣传教育、实施隔离治疗等,以控制疫情的传播。
实验室支持系统
建立实验室检测支持系统,对病例样本进行检测 和鉴定,确证麻疹病例的诊断。
02
麻疹病例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实验室检测方法
病毒分离
通过采集患者咽拭子或鼻拭子样本,在细胞培养中 分离麻疹病毒。
血清学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用于确诊 麻疹病毒感染。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印发final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开展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做好麻疹监测工作,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3〕484号,以下简称《加强麻疹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掌握麻疹、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路径。
(四)评价麻疹、风疹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
监测病例定义为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的病例。
(二)监测病例分类。
1.实验室确诊病例(1)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病例,为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①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②病原学标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者;③恢复期血清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2)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
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病例,为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
①血标本检测风疹IgM抗体阳性者;②病原学标本检测风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风疹病毒者;③恢复期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2.临床诊断病例(1)流行病学联系病例①流行病学联系麻疹病例。
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②流行病学联系风疹病例。
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2)临床符合病例①临床符合麻疹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麻疹监测
分析2004-2010年金牛区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根据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及相关的人口资料进行病例分布分析。
结果2004-2010年金牛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共439例,各年均以散发病例为主,4-6月为发病高峰。
流动人口发病比例逐年上升,病例集中于8月~6岁组,占48.06%(211/439),但逐年呈现低龄及大龄病例数增加现象,2008年≤8月龄病例占当年的16.00%,≥14岁的病例占36.00%。
439例病例中仅99例有确切免疫史,其中98例为本地人口。
发病率由2004年的2.17/10万上升至2007年的12.59/10万,经过2008年强化免疫后,2010年已降至0.21/10万;结论2004-2010年成都市金牛区麻疹发病率呈先升后降趋势,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运用麻疹疫苗控制麻疹发病收效显著。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我国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
1995年麻疹报告发病率降至5/10万的历史最低水平。
而200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麻疹流行,发病率再次达到9.4/10万【1】。
为全面了解成都市金牛区麻疹疫情动态,寻找切实可行的麻疹防控策略,现将2004-2010年麻疹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l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麻疹疫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专报系统,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血清学监测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金牛区统计局。
1.2 分析方法描述麻疹的三间分布及免疫史情况,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1.3 病例诊断及分类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要求,所有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为3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排除病例。
血清学监测均经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评价依据为GB15983-19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标本的采集
• 医疗单位做什么? • 未就诊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标本由谁来采集? • 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
体阴性或可疑的病例,是否采集第二份血? • 当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时,采集出疹早期病
5
• 3.排除病例 • (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
阴性、风疹IgM抗体阳性,或经实验室确诊为 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者。 • (2)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 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但有其他 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 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 (3)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 本麻疹IgM抗体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 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者。
17
信息的录入和管理
麻疹疑似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由病例报 告单位录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信息由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于调查完成后2日内录入麻疹监测信 息报告管理系统(有关工作规范由中国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另行制定);实验室检测 结果由检测单位于检测完成后24小时内录 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并将检测 报告反馈至标本送检单位。
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麻疹暴发 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 机构为单位,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 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 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6
主动监测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级预防保健单 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 每旬到辖区内相关医疗单位进行麻疹疑似 病例的主动监测,并记录主动监测完成情 况。
14
麻疹疑似病例的调查
• 负责调查的专业人员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 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麻疹疑似 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县级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要及时收集麻疹疑似病例流行 病学个案调查表,并在完成调查后的48小 时内录入麻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5
现阶段麻疹暴发定义是什么?
• 麻疹暴发的定义 •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
例的哪些标本?
11
Hale Waihona Puke 本的采集• 医疗单位负责对就诊的麻疹疑似病例采集血标本, 完整填写标本送检表,并立即通知县级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
• 未就诊麻疹疑似病例,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组织采集血标本。
• 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 或可疑的病例,应在出疹后4-28天采集第2份血标 本。
• 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是:出疹后28天内 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 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13
实验室检测要求
承担血清学检测任务的麻疹实验室在收 到疑似病例血清标本后,应于3天内完成麻 疹IgM抗体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的标本 应在一周内完成风疹IgM抗体检测,以进行 鉴别诊断。
3
监测病例定义
• 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为:具备发热、出疹, 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 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 疹的病例。
•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4
监测病例分类
• 1.实验室诊断病例 • (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 (2)从麻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
• 当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应按要求组织采集出疹早期病例的鼻咽拭子、尿 液等标本,及时送省级麻疹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
12
标本运送
• 采集的血标本应在24小时内送至县级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标本后,将血 清和标本送检表在48小时内送市疾控中心 麻疹血清学实验室。
据《行动计划》的要求,已经具备网络直 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 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 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 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 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 时在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9
监测内容
• 学校、托幼机构发现麻疹病例或麻疹疑似 病例,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 报告工作规范》要求报告。
6
分类示意图
7
麻疹报告时限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 网络直报要求 报告;对尚不具备网络直 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 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 小时以内,农 村必须在 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同时在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 报告卡。
8
监测内容
1、病例报告 在消除麻疹阶段,为提高报告及时性,根
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 • 2.临床诊断病例 • (1)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
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 可以明确解释者。 • (2)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 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 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麻疹暴发疫 情血清学确诊率到达90%以上,采集病原学标本的暴发疫情 数占暴发疫情总起数的百分比达到80%以上
19
医疗单位的职责
负责麻疹病例的报告和就诊病例的标本采集 工作,协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流 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运送工作;对本单位医 护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 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避免医院感染的 发生。
18
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
• 监测指标(一)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 以省为单位,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
2/10万以上,同时80%以上的县区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 达到1/10万。 (二)监测系统及时性指标。
麻疹疑似病例48小时完整调查率达到80%以上,实验室 血清检测结果7天内及时报告率达到80%以上。 (三)监测系统特异性指标。
麻疹病例监测
桦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监测目的
(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 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 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 传播轨迹。
(四)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 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2
麻疹疑似病例定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