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解读

合集下载

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

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

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

这些脏器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相互联系且相互依赖的系统,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调理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

一、心的理论与调理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主管血脉循环。

心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激动和情绪波动。

2. 适量锻炼:进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3.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B群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全谷类食品等。

4. 水果蔬菜: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清热解毒和补充必要的营养。

二、肝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贮藏血液,对情绪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以下是肝的调理方法:1. 情绪平稳: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时间的愤怒和焦虑。

2.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3. 饮食调理:食用富含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花生、黄瓜、豆芽等。

4. 运动锻炼: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三、脾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将脾视为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以下为脾的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遵循饮食卫生原则,少食过饱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菜等。

2. 远离寒冷:脾喜温而恶寒,避免过度受冷和饮冷饮料。

3. 合理搭配食物:避免食物过度搭配,减少油炸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4. 饮食规律: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避免过量进食或暴饮暴食。

四、肺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将肺视为呼吸的重要器官,以下为肺的调理方法:1. 增强肺功能: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

2. 注意空气质量:避免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长时间呆留。

3. 合理保暖:肺喜温而恶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4.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如红萝卜、橙子、柠檬等。

五、肾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认为肾是生殖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以下为肾的调理方法:1. 保持良好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久坐或久立。

生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

生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

生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
生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免疫调节。

1.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对生理过程进行调控。

它包括感受器的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的神经元,以及通过神经冲动传导和神经递质释放来调节身体各个系统的活动。

例如,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我们可以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感觉到寒冷时,我们会打喷嚏或颤抖以增加体温。

2.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调节是通过内分泌系统对生理过程进行调控。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如脑垂体、甲状腺、胰岛等)和它们分泌的激素组成。

这些激素通过血液传递到相应的靶组织或器官,调节其功能和代谢。

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体温、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

3.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通过免疫系统对生理过程进行调控。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

它们通过识别和攻击病原体、调控炎症反应等方式来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和稳态。

例如,当机体感染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炎症介质来清除病原体,并最终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一、心与小肠: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

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

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1、肝:主疏泄。

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

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应该如何调养?这些五脏调养方法有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应该如何调养?这些五脏调养方法有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应该如何调养?这些五脏调养方法有用在中医学上,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

君主之官:心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如同象棋中的将/帅,它的存在与否是决定棋局输赢的关键,故而《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

心藏神中医认为,心藏神。

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心气、心血不足,就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睡眠质量差的问题。

大喜伤心中医认为,过度喜悦的情绪会伤心,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可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可能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与心气虚弱有关;舌下络脉色泽紫黯而曲张,可能预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心火旺症状心的功能异常,多会出现心慌心悸、心前区疼痛、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表现。

养心食疗中医认为,红枣、赤豆、樱桃、鸡鸭血等红色食物能补心;若心火旺盛,则可食用苦瓜等苦味食物以清泻心火。

此外,日常生活中可多发“呵(he)”这个音,也能调节心的功能。

经络调理我们还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等简单的按摩方法来调节心气、心血的运行。

将军之官:肝《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躁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怒伤肝脾气急躁的人通常有肝火旺盛的问题,导致他们很难克制住自己暴躁的情绪。

易怒的人,常常需要一些激烈的情绪发泄,心里才会好受,直到这个气散了,心气才能平和。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对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详细的阐述,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进行介绍。

一、五脏功能阐述1. 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的功能是将气血推动到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脏还与神志相关,控制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2. 肺脏:肺主气,主宰呼吸。

肺脏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排出体内的废气二氧化碳。

肺脏还与皮肤相关,通过排汗调节体温。

3. 肝脏:肝主疏泄,主宰气机的调节。

肝脏的功能是疏泄气机,保持气血的顺畅运行。

肝脏还与情绪相关,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保持心情舒畅。

4. 脾脏:脾主运化,主宰消化吸收。

脾脏的功能是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脾脏还与肌肉相关,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5. 肾脏:肾主藏精,主宰生殖和生长发育。

肾脏的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功能和性发育。

肾脏还与骨髓相关,调节骨髓的生成和血液的生成。

二、六腑功能阐述1. 胆囊:胆囊主疏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胆囊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 胃:胃主受纳,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食物。

胃腑的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颗粒,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准备。

3. 大肠:大肠主传导,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大肠腑的功能是将消化道中的残渣物质排出体外,维持排泄功能的正常运行。

4. 小肠:小肠主吸收,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腑的功能是将食糜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与肠液混合,使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

5. 膀胱:膀胱主藏尿,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暂时储存起来,当膀胱充盈时,通过排尿将尿液排出体外。

6. 三焦:三焦主温煦,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

三焦腑的功能是将水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

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

”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

二是五脏主藏,以藏精气为主,藏而不泻。

在古代,脏写作“藏”,含有储藏之意。

五脏主藏,即五脏能储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精、津等。

具体来说,“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肝藏血”、“肾藏精”等。

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平衡的。

肺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诸脏腑之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肺在五行属金,专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

其附属功能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肺的经脉与大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肺的附属功能(一)在志为忧(悲),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肺之志为忧(悲)。

忧愁和悲伤,均属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

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

反之,在肺气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二)在液为涕,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

鼻为肺窍,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三)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所谓"合",即配合之意。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谈五脏

中医谈五脏

中医谈五脏1人体的“君主之官”——心《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比成了一个国家,其中有国王和各个部门的大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彼此之间和谐、有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抵御外邪的侵略,人也就健康长寿了。

五脏中,心的地位是最高的。

中医理论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身上的最高统帅,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

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

把心称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

▲清人绘《人体脏腑图》心的一大功能是主管血脉。

《黄帝内经》言“心主身之血脉”,指出心脏与全身血脉的联系,明确了人的血脉都是由心来主导的。

从解剖学上也可以看到,心就像一个泵,把血送到全身各个地方。

《黄帝内经》还指出,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就是说血液在经脉中呈循环式地运行,内及于脏腑,外布于肌肉,是一种无休止的运行。

《黄帝内经》将血液循环的几个主要环节都讲得很明确。

西方医学体系中,2世纪罗马医学只认识到血液像潮水,并不知道循环;13世纪阿拉伯医学开始认识到血液小循环;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 William Havey, 1578-1657)才提出了血液循环学说。

而《黄帝内经》对动脉、静脉亦有一定的认识,提到了血有“血出而射者”(喷射的动脉血)、“血出黑而浊者”(色深的静脉血)之分。

心的另一大功能是“心主神明”,指的是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都是由心所主持的。

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人的思维、智慧、精神活动等都是心的功能的反映,所以有“心想事成”、“心灵手巧”等说法。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夸奖林黛玉聪慧用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心较比干多一窍。

”这是个什么典故呢?原来比干是商朝人,曾辅佐其弟帝乙治疗殷商,后又辅佐帝乙的儿子纣王,是朝中的首席大臣。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其中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中国古代医学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个脏腑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体健康。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1. 心脏:中医视心脏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重要脏器。

中医强调心脏的活动与情绪的关联,认为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会影响心脏功能。

调养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等。

2. 肝脏:中医将肝脏视为整个人体的“将军”,主要参与气血的调节和储存。

肝脏失调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头晕等症状。

中医调养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调理、适当活动等。

3. 脾脏:中医将脾脏认为是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也是体内气血生化的基础。

脾脏失调常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问题。

中医调养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4. 肺脏:中医将肺脏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体内气血的循环。

肺脏失调常表现为咳嗽、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

中医调养肺脏的方法包括多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湿度、适当锻炼等。

5. 肾脏:中医将肾脏视为生命的根基,主要负责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的调节。

肾脏失调常表现为腰痛、遗尿、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中医调养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肾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三、五脏六腑的调养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方式来调养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和谐的状态。

1.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调养的原则包括避免偏食、注意荤素搭配、适时进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主要是指神志活动、呼吸运动、消化吸收、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殖等。

在健康状态下,表现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在病理状态下,则体现为患病机体的异常的生命现象。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的统一的系统整体。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功能协调平衡,阴阳匀平,气血和畅,维持着机体及其与环境的统一,保证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故曰:“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

神志活动、呼吸运动、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殖等人体的基本机能活动,虽各为相关脏腑所主,具有各自的规律性,但又均为五脏功能互相协调配合的结果。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本特色。

机体通过阴阳、五行、气血、经络、脏腑等调节机制,使各种机能活动成为整体性活动,维持着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实现了机体的完整统一性。

五脏为人体生命的中心,所以,在机体的调节机制中,以五脏调节最为重要。

一、神志活动(一)神志的内容神志,又称神明、精神。

志为情志,亦属于神的范畴。

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点,认为神的含义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即中医学中狭义的神。

人的神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两个方面。

(二)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1.五神与五脏: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

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动,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

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总统于心。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

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

故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

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3.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脏、火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肺(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亦称“肺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不断地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吐故纳新,促进了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气机,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要保持其司呼吸功能的正常,除肺阴起着滋润作用外,主要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

首先,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其次,体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

人身之气是运动不息的。

气的运动叫做气机。

气机的调畅与否,除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外,肺气的调节作用亦十分重要。

含有水谷精微的血液,从心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变换,然后再通过经脉仍回到心,最后输布到全身。

2.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五脏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它位于胸腔中央,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枢。

心主血脉,掌管着血液的循环和输送功能。

它通过搏动的力量将氧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了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命活动。

其次是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它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脏器。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和平衡身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它掌管着情绪的升发和舒缓,对于人体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肝也参与了消化、代谢和血液的造血等多个生理功能。

第三是脾,中医将脾称为“少将军”,它位于左上腹部,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转化食物的功能。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同时,脾还具有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稳定性、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肺,中医将肺称为“将军”,它位于胸腔中,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肺主气息,主要负责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肺的正常功能对于供给足够氧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同时,肺还参与气血循环、水液代谢等多个生理功能。

最后是肾,中医将肾称为“将军”,它位于腹腔内后方,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主藏精,主要负责人体的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等重要功能。

肾还参与了骨骼的形成、水液代谢、排泄废物等多个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源,是生命力的基础。

总之,中医五脏分别担负着心血运行、情绪调节、消化吸收、呼吸供氧以及生殖繁衍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只有五脏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因此,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六腑密不可分。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是生理功能的实体,更代表着人体的精气神及各种生理病理变化。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索一下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解读。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之一,中医认为它主管人的情绪活动,与思维、记忆、睡眠等功能密切相关。

心脏的阳气充盛时,人会感到兴奋、精力充沛;而阴气过盛则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

此外,中医还将心脏与舌、面色等进行了关联,通过观察这些外在症状,可以对心脏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判断。

肝脏在中医中被赋予了调整情绪、解毒的功能,被视为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主疏泄,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肝脏的失调往往导致脾气急躁、易怒、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等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肝血不足会导致面色苍白、月经紊乱等问题。

脾脏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被称为“后天之本”。

它主持水谷的运化,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会导致食欲不振、肥胖、腹泻等问题。

中医还将肌肉和四肢也与脾脏联系在一起,认为脾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倦怠。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核心,中医将其与情绪、痰湿有关联。

肺主气,健康的肺脏可以保证人体呼吸顺畅,但如果肺气不畅,就会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

此外,中医也将皮肤、毛发与肺脏联系在一起,肺的失调会导致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

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脏器。

肾主藏精,如果肾虚则会导致性功能低下、遗精、尿频等问题。

中医还将骨髓和耳朵与肾脏联系在一起,肾的失衡会导致骨质疏松、耳鸣等症状。

六腑中的胆囊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器官,被称为“胆主刚毅”。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和排泄。

胆虚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等问题。

中医还认为胆囊与眼睛有关,胆火旺盛时会出现目赤、目痛等症状。

胃是中医理论中消化系统的中心,被视为“五脏之海”。

胃主受纳和腐熟食物,如果胃功能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胀、恶心等症状。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
自然的观察和思索。 中国哲学认为:万物皆 法于阴阳。阴阳交融、 平衡乃万物生发之根本, “天人合一”,人体生 命亦法于阴阳。
中医生命模式----------阴阳
阳:天、日、凸、男、腑、表、 外、热、实、奇 阴:地、月、凹、女、脏、里、 内、寒、虚、偶

中医生命模式---------五行
中医生命模式---------五行(心)(小肠)——火
1、心的主要功能:
(1)心脏是人的核心脏器,成人体中约有5升血液。心脏为运输
营养物质,从肺泡中吸取氧和血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输送到全
身的组 织和细胞,组织和细胞利用血液输送来的氧,将葡萄糖 等营养物质氧化,于是产生能量。驱动血液全身流动的动力便 来于心脏,心脏就像一 个泵。心脏每分钟要喷出4—5升的血液, 这样算来,每昼夜要排出6500升血液。一个人从出生到60岁,心脏



脾居左胁下,开窍于口,输布营养精微,长清降浊,为营血生化之源, 五脏六腑,四肢百体皆赖以营养。
肾位于腹后壁腰眼处,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主藏精,为发育生殖之源, 主骨生髓,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五脏是人体精、血、气之寓,外连能量摄取, 内系思维情志,它们存在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 为人的体质、气色、情志。中国古代医家在长 期的行医实践中观察到:五脏的存在状态必表 于形,如肝阳上亢,则性情急躁善怒;肝气不 足,常表现为胆怯恐惧,肾气旺盛,人多聪明 机智,动作轻捷有力,精巧灵敏。五脏状态的 判定是保养之首,因人而异,辩证调养,尤如 对证方可下药一样,不可盲动。
(7)肝炎急性期过度劳累、饮酒、服用对肝有伤害的药物、手术创伤及营养不良, 均不利于恢复。 (8)免疫力低下,也是影响肝病预后的重要原因。
7、肝炎病人的注意事项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意义
维持生命活动:调节人体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促进生长发育:调节人体生长发育 过程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适应环境变化:调节人体对环境的 适应能力如体温调节、呼吸调节等。
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人体内环境 的稳定如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人体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调节系统的调控。
人体生命活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人体生命活动的特点
整体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
动态性: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衰老死亡
适应性:人体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调整自身的生理功能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人 体 生 命 活 动 的 概 述
02. 神 经 调 节
03. 体 液 调 节
04. 自 身 调 节
05. 反 馈 调 节
06.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意义 和作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定义
人体生命活动是指人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
人体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信息 传递等。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实现对机体的调节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神经递质: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调节的机制:包括兴奋和抑制两种方式实现对机体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脊髓等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感觉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感觉神经系统:包括视神经、听神经、嗅神经、味神经、触觉神经等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西医学相比,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五脏的认识及其调理方法。

一、五脏的认识中医将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腑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1. 心:被称为“君主”,主管血脉、心理活动和意识。

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运行于全身各处,以供给氧气和养分。

心脏与情绪也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心脏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2. 肝:被称为“将军”,主管血液的储藏和调节。

肝脏不仅负责解毒,还能合成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胆汁,对于调节血流量和储存血液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肝脏还能影响情绪和情感的稳定,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的失衡有关。

3. 脾:被称为“大将军”,主管消化、吸收和运输。

脾脏主要参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养分,然后分发给全身各个器官。

脾脏的运输功能也与血液有关,中医认为脾脏控制血液的运输功能。

4. 肺:被称为“将军的智囊”,主管呼吸和气血运行。

肺脏负责吸入氧气,并将氧气传递给血液,然后运送到全身各部位。

肺脏还参与调节和控制气血的循环,与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有关。

5. 肾:被称为“将军的根本”,主管生命活动和生殖。

肾脏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同时也参与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过程。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二、五脏的调理中医注重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来达到治疗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五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比如,心脏喜欢苦味,适当食用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心脏的健康。

肝脏喜欢酸味,应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

脾脏喜欢甜味,肺脏喜欢辛味,肾脏喜欢咸味。

此外,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差异,中医还会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11五脏生理功能概述ky

11五脏生理功能概述ky

犯肺脏的通道。
临床上主要症状有:发热, 寒战,汗出,背寒,咽喉干燥,
嘶哑,气喘,咳嗽痰涎多,胸痛,肩背疼痛,循经肢体疼痛, 小便不利。感冒、各种皮肤病(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 性紫癜);急、慢性呼吸道炎症(鼻炎、上颌窦炎、咽炎、 扁桃腺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气
康予策划部
脾为谏议之官,主运化,消化和运输、主统血、主肌肉 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主运化,是指消化和运输的意思。
康予策划部
肝功失调会影响到:神经系统,头部,眼睛,口唇,肝
胆,妇科、生殖器官,胁肋。肝主 疏泄(涉及胆汁分泌排泄, 消化功能,生殖系统,情志活动等),主藏血(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
头痛,颠顶痛,视力模糊,紧张,惊恐,易怒,兴奋冲动感 肤黄,眩晕,面色白,胁痛,腰痛,大腿与骨盆疼痛,小便
体外。
康予策划部
2、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指 脾具有 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不能溢出脉外的功 能。
• 若脾气虚弱,则导致血液离开脉道而外溢的病症:如
便血、尿血、皮肤瘀癍、妇女崩漏等,叫做”脾不统
血“或”气不摄血“。
康予策划部
3、主肌肉、四肢。脾气健运,营养充足,使其肌 肉丰满、发达,四肢强劲有力。 • 若脾失健运,则导致肌肉萎缩,四肢无力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为脾窍,是指人的口 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有关。唇为脾之外侯,口 唇的变化反映出脾气的盛衰。脾气健运,气血充 足,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 脾失健运:气色不好,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 唇萎黄不泽。所以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
持正常的运动。肝血充盈,筋膜得到充分滋养,肌肉、关节 活动自如。

人体生命活动与调节

人体生命活动与调节

人体生命活动与调节人体生命活动是指人体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的各种表现和功能活动,包括营养摄入、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运动、感觉、思维和情绪等方面。

这些活动需要不断地被调节和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状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人体生命活动与调节的相关内容。

一、能量代谢与调节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供应与消耗。

食物是人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通过消化和代谢,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

同时,人体还通过呼吸过程中的氧气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反应,产生能量。

能量的供给与消耗需要通过代谢过程来维持平衡,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能量代谢与调节主要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完成。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能量代谢的速率,如甲状腺素可以调节基础代谢率,胰岛素可以调节血糖水平。

神经系统则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来调节能量代谢过程,如饥饿时的食欲增加和食物摄入后的饱腹感等。

二、体温调节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恒定体内环境的重要过程。

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5°C至37.5°C,超出这个范围都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体温的调节主要由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等组成。

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体温感受器会传递信息到体温调节中枢,并通过神经和激素反馈机制来调节体温。

当体温过高时,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扩张血管、出汗和呼吸急促等方式来散热;当体温过低时,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收缩血管、肌肉紧缩和寒战等方式来保持体温。

这些调节措施旨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恒定性,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酸碱平衡调节人体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

人体中的酸碱物质主要通过呼吸和排泄系统来调节。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来维持酸碱平衡,当碳酸氢根离子增多时,呼吸系统会加快呼吸速率,增加二氧化碳的排出,以减少酸性物质的积聚。

排泄系统通过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和排泄作用,调节酸碱物质的平衡。

根据五体与五脏关系来了解机体的内在功能

根据五体与五脏关系来了解机体的内在功能

根据五体与五脏关系来了解机体的内在功能根据五体与五脏的相应关系,观察形体的强弱状态,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以通过形体的外在表现,来了解机体的内在功能。

一、心主血脉
面色荣润是心气充盛,气血调和的表现;面色枯槁则属心血不足。

二、肺主皮毛
皮肤荣润光泽是肺气充沛,营卫充盛的表现;皮肤干枯,理疏松,则属肺气亏虚,营卫不足。

三、脾主肌肉
肌肉丰满坚实是脾胃之气旺盛,气血充足的表现;肌肉消瘦、无力,则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四、肝主筋
筋健运动灵活有力,是肝血充盛,血能荣筋的表现;筋弱关节屈伸不利,则属肝血不足,筋失养。

五、肾主骨
骨骼健壮是肾气充盛,髓能养骨的表现;骨骼细弱,或有畸形,则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主要是指神志活动、呼吸运动、消化吸收、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殖等。

在健康状态下,表现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 在病理状态下,则体现为患病机体的异常的生命现象。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的统一的系统整体。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功能协调平衡, 阴阳匀平,气血和畅,维持着机体及其与环境的统一, 保证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故曰:“ 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神志活动、呼吸运动、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殖等人体的基本机能活动,虽各为相关脏腑所主, 具有各自的规律性, 但又均为五脏功能互相协调配合的结果。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本特色。

机体通过阴阳、五行、气血、经络、脏腑等调节机制,使各种机能活动成为整体性活动, 维持着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实现了机体的完整统一性。

五脏为人体生命的中心,所以,在机体的调节机制中,以五脏调节最为重要。

一、神志活动(一神志的内容神志,又称神明、精神。

志为情志,亦属于神的范畴。

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点,认为神的含义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 即中医学中狭义的神。

人的神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 (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两个方面。

(二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1.五神与五脏: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 五神脏” 。

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

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 , 但总统于心。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

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

故曰:·“ 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 , “ 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

”“ 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 (《类经 ·脏象类》。

(2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即无意识活动。

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 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

故曰:“ 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类经 ·脏象类》。

魄与生俱来, “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灵枢 ·本神》 ,为先天所获得, 而藏于肺。

“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素问 ·六节脏象论》。

“ 肺藏气,气舍魄” (《灵枢 ·本神》。

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

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故曰:“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 (《灵枢 ·本神》。

(3肝藏魂: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 “ 随神往来者谓之魄” (《灵枢 ·本神》 ;一是指梦幻活动。

“ 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 (《类经 ·脏象类》。

肝主疏泄及藏血,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所谓“ 肝藏血,血舍魂” (《灵枢 ·本神》。

如果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随神活动, 就会出现狂乱、多梦、夜寐不安等症。

魂和魄均属于人体精神意识的范畴。

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 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 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 (《类经 ·脏象类》。

(4脾藏意:意,忆的意思,又称为意念。

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

“ 心有所忆谓之意” (《灵枢 ·本神》。

“ 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类经 ·脏象类》。

脾藏意,指脾与意念有关。

“ 脾藏营,营含意” (《灵枢 ·本神》。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充盈,髓海得养,即表现出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脾的功能失常, “ 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上卷》。

(5肾藏志:志为志向、意志。

“ 意之所存谓之志” (《灵枢 ·本神》 :即意已定而确然不变, 并决定将来之行动欲付诸实践者,谓之志。

故曰:“ 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类经 ·脏象类》 :意与志。

均为意会所向, 故意与志合称为意志。

但志比意更有明确的目标, 所谓“ 志者,专意而不移也”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上卷》。

即志有专志不移的意思。

“ 肾藏精,精舍志” (《灵枢 ·本神》 ,肾精生髓,上充于脑,髓海满盈,则精神充沛,志的思维意识活动亦正常。

若髓海不足,志无所藏,则精神疲惫,头晕健忘,志向难以坚持。

2.五志与五脏:情志泛指人的情感、情绪,也是人的心理活动,亦属于神的范畴。

故曰:“ 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

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 (《类经 ·脏象类》。

对于情志的分类,中医学有五志说和七情说之分,五志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 在志为怒” , 心“ 在志为喜” ,脾“ 在志为思” ,肺“ 在志为忧” ,肾“ 在志为恐”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故称五志。

七情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称之为七情。

“ 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七情之中,悲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

如是“ 七情说” 与“ 五志说” 便统一了, 即怒、喜、思、忧(悲、恐(惊。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是人们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 是整个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志活动要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而表现出来, 故也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脏之中。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动的“ 喜” 有关。

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一般属于良性反应。

适当的喜乐, 能使血气调和, 营卫通利, 心情舒畅, 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

“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素问 ·举痛论》。

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

故曰:“ 喜伤心”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如,心藏神功能过亢,可出现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伤。

由于心能统领五志,故五志过极皆能伤心。

(2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

一般说来,当怒则怒,怒而有节,未必为害。

若怒而无节,则它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逆乱,阳气升发。

肝为刚脏,主疏泄,其气主动主升,体阴而用阳。

故肝的生理病理与怒有密切关系,尤以病理为最,所谓“ 忿怒伤肝” (《灵枢 ·百病始生》。

如,大怒可伤肝,使肝的阳气升发太过而致病。

反之,肝的阴血不足,阳气偏亢,则稍有刺激,便易发怒。

(3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正常的思考问题, 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

若脾虚则易不耐思虑,思虑太过又易伤脾, “ 思伤脾”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以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活动的“ 思” 有关。

(4肺在志为忧:忧愁是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动,尤其是在过度忧伤的情况下,往往会损伤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忧愁对人体的影响, 主要是损耗人体之气。

因肺主气,所以忧愁过度易于伤肺, 所谓“ 悲则气消” 。

而肺气虚弱时, 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 人也较易产生忧愁的情志变化。

(5肾在志为恐:恐,即恐惧、胆怯,是人们对事物惧怕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能产生不良的刺激。

“ 恐伤肾”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恐则气下” (《素问 ·举痛论》。

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

总之,中医学认为,人的意识思维虽由心所主宰,但其功能活动受五脏的调节。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心藏神,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可见“ 喜” 是对外界信息的良性反应,有利于“ 心主血” ,但喜乐过甚则伤神,喜乐者神惮而不藏。

肺藏魄,在志为忧,人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为魄之灵,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精神活动。

年老时肺气虚衰,语言善误,这从病理上阐明了肺与魄的关系。

肝藏魂,在志为怒,魂乃神之变, 魂之为言, 如梦寐恍惚, 变幻游行之境。

魂的精神活动包括谋虑, 故又有肝主谋虑之说。

怒是情绪激动时的一种精神变化, 是不良刺激; 怒伤肝, 常致血液上逆, 气机升泄。

脾藏意, 在志为思。

意,是意识;思,是思考。

正常的思考有赖脾的健运,思考过度或所思不遂则能导致情绪抑郁,饮食不思等,即所谓“ 思虑伤脾” 。

肾藏志,在志为恐。

恐与惊相似,惊为不知受惊,恐为自知而怯。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伤肾,气机紊乱。

由此可见, 人体的神魂意魄志及喜怒思忧惊等精神意识活动都依靠五脏的功能调节, 但主导于心。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一血液循行的过程中医学认为,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在脉中循行, 内至五脏, 外达皮肉筋骨, 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 血脉营卫,周流不息,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灵枢 ·痈疽》。

“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 ·营卫生会》。

血液在循行过程中,不但为各组织器官提供丰富的养料, 同时又将各组织器官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 分别运输到有关器官而排出体外。

因此血液的运行主要起着运输机体内各种物质的作用。

心、血、脉是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密闭的系统。

其中,脉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

故曰:“ 络与经,皆有血也” (《医学真传》。

血液的正常循行,必须依靠于气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

故曰:“ 盖气, ·血之冲也。

气行则血行, 气止则血止, 气温则血滑, 气寒则血凝, 气有一息之不运, 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仁斋直指方》。

气为阳,血为阴,气血冲和,阴平阳秘,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血液方能正常地不断循环流动,在人体内担负着运输、调节、防御等机能。

但阴与阳,则阳主阴从;气与血,则气主血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