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范文一】大家都知道,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许多成语都源于历史事件,下面我就来讲一下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
1、阳春白雪:南朝宋,刘义庆写下了名篇《世说新语》,以赞赏各种人才。
其中一篇《白雪歌》鼓吹阳春白雪。
2、登堂入室: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为战乱流落到其他诸侯国家。
后来他先后逃回晋国和登上政权,成为国君。
此成语寓意走上权力的最高峰。
3、纸上谈兵:东汉时期班固写了《汉书》,其中介绍了很多战争和武将的故事。
这个成语表示只是口头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东西。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清朝时期,容闳撰写《宝剑锋·资治通鉴》。
其中讲到草堤因一只蚂蚁叮咬而毁坏。
这个成语寓意小的问题可以引起大的破坏。
5、画龙点睛:《韩刘李潘》是唐代元稹的一首小令,其中讲到画龙时要点睛。
这个成语表示关键时刻必须点燃灵感。
6、鸟语花香:唐代白居易《望月怀远》诗中表示村庄夜晚美的景象。
7、家喻户晓:古时候,家喻户晓是相当地理解了。
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提倡读书,所以这个成语成为几近每个人都知道的。
8、情不自禁: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讲到感伤之下,眼泪夺不回。
这个成语表示冲动而无法自制。
9、七言律诗:唐代白居易、杜甫等著名诗人都以七言律诗驰名古今。
10、井底之蛙:庄子说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井底。
这个成语表示盲目和狭窄。
11、以心传心:《荀子》是战国古书,荀子讲述了心态相同的人才能心意相通。
这个成语表示亲密之间必须把握机会。
12、唇亡齿寒:西汉时期,王莽篡位,围城国家被割据。
这个成语表示互相依存的关系。
13、老骥伏枥:东汉时期,曹操写下《观沧海》一诗。
这个比喻学问是不会降低的。
14、自相矛盾:《论语》中孔子反对人们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表示逻辑低下的言论。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王勃写下《滕王阁序》。
这个成语表示友情的力量。
1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南北朝时期,庾信写下《陈情表》中讲到守旧、不知变化。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六篇】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分享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全【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四⾯楚歌 公元前203年12⽉,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今安徽灵璧东南)下,布置了⼗⾯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个适当的地⽅,把他围困起来。
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王,让他⽓得⿐孔喷⽕,头顶冒烟才好。
他编了四句话,叫⼠兵冲着楚营叫喊:“⼈⼼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霸王率领⼗万⼤军⼀直冲到垓下,没碰着韩信,⼀看四⾯全是汉兵,楚军进⼊了重围。
霸王带领⼈马只管向前冲,谁也抵挡不住。
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
韩信⼀边作战,⼀边后退。
霸王追赶了好⼏⾥地,杀散⼀批,⼜来了⼀批,杀出⼀层,还有⼀层。
四⾯⼋⽅全是韩信“⼗⾯埋伏”的⼈。
霸王转过⾝来,跑回垓下⼤营去了。
夜⾥,项⽻听到周围汉营⾥的⼠兵唱的净是楚⼈的歌。
“四⾯楚歌”的`成语就是从这⼉来的。
霸王吃惊不⼩,他说:“难道楚军都投降刘邦了,为什么汉营中的楚⼈这么多呢?”说着他就在营帐⾥喝起闷酒来。
他留恋他宠爱的美⼈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边;还有那匹骑了五年的乌骓马。
想到这⼉,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壮愤慨地唱起⾃⼰作的诗歌来:⼒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歌的意思是:⼒⽓拔得起⼀座⼭,⽓魄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
马⼉不跑怎么办,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
项⽻⼀连唱了⼏遍,虞姬跟着⼀块⼉唱。
他唱得流下⼏⾏眼泪,伺候他的⼈全都哭了,不忍⼼抬头看他。
霸王跨上乌骓,带着⼋百⼦弟兵,猛虎似的冲出去,突出重围,往南跑。
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往东去。
霸王和⼋百⼦弟兵沿路杀散了汉兵。
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
霸王拍着乌骓,飞⼀样地直跑。
等霸王渡过淮河,到了南岸,⼜跑了⼀程,就迷了道⼉,不知道哪⼀条道⼉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就向⼀个庄稼⼈问路。
那个庄稼⼈不愿帮他,就说:“往左边⼉⾛。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6篇)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6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故事成为了经典,下面是历史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了解。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篇1井底之蛙【典故】《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
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
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篇2叶公好龙【典故】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
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
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
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
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 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1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10篇)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1骄奢淫逸【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庄公十分溺爱他的儿子公子州吁,促使他固执放荡,为所欲为,横行霸道。
大夫石腊劝告卫庄公不要把州吁培养成骄横跋扈、奢侈腐化的人。
庄公死后,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己做国君,因为性情残暴,被石腊用计杀害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2狐死首丘【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屈原因遭人忌妒与陷害,得不到楚王的信任,被放逐到外地,他在被放逐的困苦生活中,写下许多反映人民愿望与现实矛盾的诗篇,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他的《哀郢》诗:“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3涸辙之鲋【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他讲了一个车痕沟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对鲫鱼说到吴国越国去给你借水的故事。
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4侯门似海【成语故事】唐朝秀才崔郊与他姑母家的婢女相恋,感情很深,后来她被卖给连帅,两人不得相见。
一天,崔郊与她在路上相遇而不能交谈。
崔郊感慨万分,就写下一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5哭天抹泪【成语故事】贾宝玉调戏王夫人身边的丫鬟金钏儿,正欲动手动脚时,被王夫人看见,王夫人将金钏儿狠狠教训了一顿后,把她赶出大观园。
金钏儿受了委屈,在家里哭天抹泪的,没几天就跳井自杀。
贾宝玉听到消息后,找机会出门拜祭她。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四字成语6绝长补短【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三一文库()〔中国经典成语故事20个〕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经典成语故事及释读,供您学习,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惊弓之鸟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
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
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
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
”魏王很怀疑。
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
鸣声凄惨。
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
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
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
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鸟尽弓藏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
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
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
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
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1蛇影杯弓【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人叫杜宣,一次在人家中饮酒,见杯中好像有一条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始终不见好。
朋友询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把那天的情形说了一遍。
朋友笑着告诉他那是墙上的箭影而已,他也大笑一声,病不治而愈。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2束手就擒【成语故事】公元945年,契丹军将后晋军队围困在阳城,后晋军队的供需被切断,内外隔绝,生活十分困难,军心不稳。
晋将苻彦卿有勇有谋,向主将张彦泽、皇甫遇建议与其在此束手就擒还不如战死,就分析天时地利人和,出其不意绕到契丹军后方发起进攻取得胜利。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3声色俱厉【成语故事】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
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
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4上下其手【成语故事】公元前54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穿封戍和公子合围郑国大夫皇颉,穿封戍俘获了他。
在战后,公子围争功,穿封戍不服,请太宰伯州犁裁决。
伯州犁有意把手抬高对皇颉介绍公子围,把手降低介绍穿封戍。
皇颉会意说是公子围俘获他的。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集5三纲五常【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
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9篇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9篇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神采英拔【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期,江总以他的述怀诗而出名,他与尚书仆射张瓒等人结为忘年交。
梁武帝称他是神采英拔、才气出众的人。
到了陈后主时期,江总得到重用,经常出席陈后主的酒座赋诗作曲,欢歌酣饮,通宵达旦。
【出处】尔操行殊异,神采英拔,后之知名,当出吾右。
《陈书·江总传》【解释】指人的容貌、仪态英俊非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质【近义词】英姿焕发、神采奕奕【成语示列】他神采英拔,英姿焕发。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2神武挂冠【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
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
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解释】指辞官隐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成语示列】置吾兄于神武挂冠,华顶高服之间,而兄亦不受。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3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
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
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
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
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
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
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
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
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
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
这个故事被套用到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
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
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
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
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
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0篇)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0篇)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利令智昏战国时期,秦国派大将白起出兵攻打韩国。
秦军进攻上党(现山西省东南部)的时侯。
上党的守将冯亭负隅顽抗但仍然守不住,便想把上党献给赵国以谋求保护。
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觉得无缘无故得到的好处是祸患的根源,因此他劝赵孝成王深思熟虑。
而平原君赵胜却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眼睛,他极力主张接受上党。
赵孝成王派平原君接收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于是,秦王派大将白起率军大举进攻赵国。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三年、最后赵国四十万大军在长平全军覆没、被秦军消灭,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后来,秦国的军队几乎攻破赵国的都城邯郸。
司马迁在评论这一历史事件时开诚布公地指出:“鄙语曰:‘利令智昏’。
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这段话的大意是:俗话说:“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
”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使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万兵马、甚至连国都邯郸都危如累卵几乎丢掉。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2开门见山晓亮《十大元帅之谜.徐向前元帅之谜》奇特的性格之谜:1967年1月24日晚饭后,徐向前实在憋不住了,决定要“闯宫”——坐车直趋林彪住地毛家湾。
当时,林彪、陈伯达正在交谈。
徐向前不宣而至,林彪很不高兴。
徐向前开门见山,向林彪讲了目前军队的混乱状况,说:军队要稳定,这样乱下去不行,要搞几条规定,如不能成立战斗组织、不能随意揪斗领导干部、不准夺权等等。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誓死不二【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典狱官李离为人正直,秉公办案,执法量刑均以律法为准绳,对高官与百姓一视同仁,做到有法必依,有罪必罚。
他发现一起错判死刑的冤案,认为自己有责任,让下属绑了自己去见晋文公。
文公要放他,他则认为应该对律法誓死不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三谏之义【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北方的戎国将要侵略曹国,曹伯想亲自去迎敌。
曹羁进谏说:“戎国人最不讲道义,国王您不能亲自去迎战。
”曹伯说不行。
曹羁进谏三次之后,尽到做臣子的道义之后就离开。
后来曹军被戎狄打败。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3蜀犬吠日【成语故事】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势而被贬到湖南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期间收到韦中立的拜师信,非常感动。
他立即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表达一个观点:少见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4如见肺肝【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解释诚意的含义,他认为一个人如真有诚意就必须慎独。
不慎独的人背后无恶不作,等见到诚意的君子后就想去遮掩自己的罪行劣迹,却不知人家一看他就如见肺肝一样,是万万遮盖不过的。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鼠窃狗盗【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造反。
丞相赵高却指鹿为马说传信人在造谣生事,并把他们投入大牢。
秦二世胡亥问有关农民起义的事情,叔孙通则说是鼠窃狗盗罢了,不必惊慌。
二世升了他的官。
然而不久秦朝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历史上有名的成语故事
历史上有名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历史上有名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传说张僧繇在寺壁上画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
人们都不相信,偏叫他点上。
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龙还留在寺壁上。
哎呀,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就好像一幅画,原本普普通通,但是一旦加上那关键的一笔,立马就变得生动无比,熠熠生辉。
比如一个平平无奇的表演,突然加上一个精彩绝伦的收尾动作,是不是就变得超级震撼了!2. 叶公好龙:叶公特别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天上的龙知道了,就来到叶公家,可叶公见到真龙,却吓得要死。
哈哈,这叶公口口声声说喜欢龙,真见到了又吓得不行,这多讽刺呀!这就跟有些人说喜欢某个东西,等真的摆在面前了,又不敢面对一样。
就像有人老是说喜欢冒险,等到真要去探险了,反而腿软了!3. 亡羊补牢:一个人丢了羊,刚开始不在意,后来又丢了才去修补羊圈。
虽然有点晚,但总比一直不管好吧。
这就好像我们犯了错之后,及时改正还来得及呀。
比如你考试没考好,但是你之后努力学习,把不会的都搞懂,下次不就可以考好了嘛,总比一直破罐子破摔强啊!4.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
哎呀呀,这狐狸可真狡猾!想想看,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自己没什么本事,就借着别人的威风来吓唬人。
比如有的人在外面狐假虎威,仗着有厉害的朋友就横行霸道,实际上自己啥也不是!5. 掩耳盗铃:有个小偷想偷铃铛,又怕别人听见,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哈哈哈,这也太蠢了吧!这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还自欺欺人,以为自己能瞒天过海呢。
就好比考试作弊的同学,以为自己偷偷摸摸就不会被发现,可哪有那么容易呀!6. 围魏救赵:齐国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军队回援来救赵国。
这招可太妙了呀!这就跟我们做事要学会灵活变通,不能死脑筋一个道理。
比如你想达到一个目标,直接去可能很难,但是换个角度,从别的地方入手,说不定就能轻松解决呢!这些成语故事可都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贝呀,它们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呢!。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10篇)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1克勤克俭【成语故事】尧帝时期,黄河经常发洪水,尧帝派鲧治水九年没有成效。
舜帝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告别新婚四天的妻子踏上治水的征途,治水13年,曾经3次路过家门而不回,终于取得了成就。
舜认为禹能够克勤克俭地为人民服务就让位给他。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2入幕之宾【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因为赫赫战功开始居功自傲,先是废海西公立晋文帝。
后来又图谋篡夺皇位。
他拉拢郗超等人。
在召见敌对派谢安时,让郗超躲在幕后偷听。
风把幕帐吹开暴露了郗超。
谢安风趣地称他为入幕之宾。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3如火如荼【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吴王夫差想当中原霸主,于公元前482年带领3万大军来到卫国黄池会盟。
他让将士穿统一的红、白、黑三色战袍,按颜色分别整齐地排列,让人感觉到如火如荼,如此整齐的军容使他成为军事霸主。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4呵壁问天【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屈原离开郢都,乘一叶孤舟沿江而下,踏上归家的路途,他多么希望能够与楚王共议国事,推行法治。
他来到荒滩野地之间,弃舟登岸,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面壁呵斥,大声质问苍天为什么会怀才不遇。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5【成语故事】南朝齐时有一个清干之士辛毗,官至行台尚书,他十分鄙视文学,当面嘲笑文人刘逖说:“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
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强凋悴矣!”刘逖立即回敬他:“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辛只好认可。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6后顾之忧【成语故事】北魏有名宰相李冲办事认真公正,深得孝文帝的信赖。
孝文帝每次出征,他都将朝中的事打点得井然有序。
李冲病故后,孝文帝痛惜不已,在他的墓前说道:“我如出征,朝事交给你就无后顾之忧了。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5篇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5篇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5篇经典成语故事1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给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经典成语故事2物极必反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
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帝还是不肯放手。
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帝。
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中国历史的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的成语故事。
一、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经典,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人类世界的诞生。
盘古在混沌中苏醒,用巨力分开天地,使日月星辰出现,万物得以生长。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有开创精神,勇往直前。
二、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中的传说,描述了天塌地陷后,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故事。
这个故事赞扬了奉献精神,表达了母爱的伟大。
三、精卫填海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描述了炎帝的女儿精卫在东海被淹死后,化为精卫鸟,用树枝和石头填海的故事。
这个故事赞扬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人的意志和毅力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四、夸父逐日夸父逐日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描述了夸父为了族人的幸福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去追赶太阳,最后因口渴而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赞扬了人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
五、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描述了嫦娥因误食仙丹而飞升月宫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恶势力的抗争。
六、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描述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勤勉励行,无私奉献的故事。
这个故事赞扬了人的责任心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七、哪吒闹海哪吒闹海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描述了哪吒为了正义而与龙王三太子斗争的故事。
这个故事赞扬了反抗强权的精神,表达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八、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描述了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因饥寒劳累而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人民苦难的同情。
九、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描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信念,挖山不止的故事。
这个故事赞扬了人的毅力和恒心,表达了对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十、八仙过海八仙过海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描述了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位神仙过海的故事。
这个故事赞扬了人的智慧和勇气,表达了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
中国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10则
中国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10则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著名的成语故事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出奇制胜》【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
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十步芳草》【成语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
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
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不拘一格》【成语故事】拘:限制;格:规格,方式。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
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了如指掌》【成语故事】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
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
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长风破浪》【成语故事】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着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中国历史汉语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汉语成语故事(15篇)中国古人不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还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在现代信息科技传播中收益匪浅!原因是它无形中大大的提高了计算机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将工作效率也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成语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汉语成语故事1安邦定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中国历史汉语成语故事2安之若命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
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
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是之谓大戒。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中国历史汉语成语故事3安邦治国傅鹤年《王莽》第五章:元帝用眼扫向群臣众妃,似乎在期待什么人来对他的这一番苦衷表示理解。
当然就有口齿伶俐、善于脑筋急转弯的大臣紧跟照办:“万岁圣明!音乐之道,虽然微末,其中奥妙,却暗合圣人之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大义灭亲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卫庄公去世后,由大公子继承王位。
这位新的卫王性情懦弱,而他的弟弟州吁却骄傲自大,野心勃勃,总想夺取兄长的王位。
有一天,卫王出访,州吁偷偷在途中刺死了兄长,却向大臣和百姓说:卫王害急病死了,由我继承王位。
州吁当上卫王后,便要攻打邻国,大臣和百姓都反对。
州吁忙与他的亲信石厚商量。
石厚说:我的父亲石碏德高望重。
如果大王请
他出山,大臣和百姓们就不敢乱动了。
石碏对儿子石厚助纣为虐、欺凌百姓的行为十分不满。
见儿子奉州吁之命来请,就坚决推辞了。
石厚无奈,再三请教安抚民心之策。
石碏对石厚说:诸侯国的王登位要得到周天子的允许。
如果州吁得
到周天子的公开承认,百姓就会服从。
这样吧,周天子最信任陈王,你和州吁去拜望陈王,请他说说情吧。
其实石碏早已写好一封信,差人暗地送给陈王,信里说:卫国不幸,出了两个大逆不道的贼子。
但我年纪大了,没有力量惩治他们。
请为我主持正义,帮我除掉这两个恶人吧!
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
陈王就派人拿出石碏的信件大声宣读一遍。
这时候州吁和石厚才知道上了石碏的当,只好低头认罪了。
石碏为
了国家利益,不徇私情,惩罚州吁和石厚,这种大义灭亲的故事,
流传千古。
大义灭亲成语解释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义灭亲成语出处
【出处1】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子从弑君之贼,国之大逆,
不可不除。
故曰大义灭亲。
下文有节略:
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七二零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诗.卫风.硕人)。
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
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诗.邶风.击鼓.怨州吁也),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卫大夫也,石厚之父也。
石碏,汉丞相石奋之先祖)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
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恨也),憾而能眕者,鲜矣。
且
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
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致仕退休)。
左传鲁隐公四年(公元前七一九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
未及期,卫人来告乱。
夏,公及宋公遇
于清。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
及卫州吁立,将脩先君之怨於郑,而求宠於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
则卫国之愿也。
宋人许之。
於是陈蔡方睦於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於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
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夫州吁阻兵而安忍。
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夫兵,犹火也。
弗戢,将自焚也。
夫州吁弑
其君,而虐用其民。
於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
厚问定君於石子(石碏卫大夫),石子曰:王觐为可。
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於王,陈卫方睦。
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
厚从州吁如陈。
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
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
请涖于卫。
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
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
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出处2】周公圣人,诛兄放弟,大义灭亲。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客有见周公者。
应之於门,曰:何
以道旦也(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客曰:在外即言外,在内即言内。
入乎?将毋?周公曰:请入。
客曰:立即言义,坐即言仁。
坐乎?将毋?周公曰:请坐。
客曰:疾
言则翕翕,徐言则不闻。
言乎?将毋?周公唯唯,旦也逾(喻也)。
明
日兴师而诛管蔡(管叔鲜,周公之兄;蔡叔度,周公之弟)。
故客善以不言之说(音税),周公善听不言之说。
若周公,可谓能听微言矣。
故君子之告人也微,其救人之急也婉。
诗曰:岂敢惮行,畏不能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