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细化学品麝香资料
麝香的基源、性状特征,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主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功效
麝香的基源、性状特征,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主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功效基源:为偶蹄目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中的干燥分泌物。
性状特征: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
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
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显微,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麝香仁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黑紫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称“散香”,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银皮和细毛。
显微特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
为无数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状、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皮及内皮层组织。
化学成份:主含麝香酮(香气成分),麝香吡啶,羟基麝香吡啶A、B等大分子环酮。
理化鉴定:(1)取细粉加五氯化锑共研,香气消失,再加氨水少许共研,香气恢复。
(2)取狭长滤纸条,悬挂浸入本品乙醇提取液中,1小时后取出,干燥,在紫外灯(365nm)观察,上部呈亮黄色,中间显青紫色,有时均呈亮黄色带绿黄色。
加1%氢氧化钠液变为黄色。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麝香水提取物对实验性小鼠耳部炎症、关节肿、关节炎均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多肽是麝香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剂量兴奋中枢,大剂量抑制呼吸。
(3)对心血管体统的作用:能使大多数蟾蜍心脏收缩增强,表现强心作用。
(4)子宫兴奋作用:麝香对于家兔、大鼠以及豚鼠的离体子宫,均呈现明显的兴奋作用。
,妊娠的较非妊娠的更敏感。
此外,麝香还有雄激素样作用、抗菌、抗溃疡等作用。
功效:性温,味辛。
开窍醒神,消肿止痛。
精细化工工艺学(5香料)
酚类化合物与碱生成溶于水的酚钠盐,再用无机酸处理水相, 使酚类还原。
(3)硼酸酯法
硼酸与醇类反应,生成高沸点的硼酸酯,经减压精馏与其它 组分分离,再经皂化反应使醇游离出来。
3R-OH + B(OH)3 → B(OR)3 + 3H2O
B(OR)3 + 3NaOH → 3R-OH + Na3BO3
11
(3)海狸香(Castoreum)
是雌雄海狸香囊内的腺分泌物 海狸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西伯利亚的河川、湖泊、沼泽地 带,海狸香新鲜时呈奶油色,干后呈红棕色的树脂物质。 原始的海狸香都有异味,产地不同而有松节油、皮革味, 稀释后,呈现出琥珀的芳香。 海狸香成分的化学结构未能完全确定,已知的化学成分有 水杨素、苯甲醇、安息香酸、对乙基苯酚、以及结晶性的海 狸香素(4-5%)。
19
3、溶剂萃取法(浸提法)
使用低沸点的有机溶剂(95%乙醇、石油醚、苯、乙醚, 三氯甲烷等),将原料浸于溶剂中进行萃取,蒸去溶剂, 得到含植物蜡、色素、糖类等杂质的浸膏。
浸膏再用乙醇混合,过滤除去杂质,蒸去乙醇后的产物 称为净油。
应用:此方法适用于一切植物性香料的提取,特别适用于植 物性花朵、如茉莉、白兰花、晚香玉、紫罗兰等。
雄麝鹿生殖腺的分泌物
麝鹿主要栖息于中国的云南、青海、新疆及东北各省, 印度北部,中亚高原,蒙古及西伯利亚南部等地;10岁的麝 鹿,每只可采50克麝香。
麝鹿香囊中的麝香凉干后呈暗棕色的颗粒,粒状麝香具有 强烈的臭味,用酒精稀释具有特殊的芳香
8
麝香成分--麝香酮(Muscone)
CH3 CH CH2
(CH2)12 C=O
3
(3)单离香料
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从天然香料中分离出来的单体香料 化合物。
麝香 (1)
(二)麝香仁
• 当门子: • 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的麝香仁,由 于多集中于囊口,习称“当门子”。 表面呈紫红色,黄褐色或乌黑色, 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 断面棕黄色。
• 散香: • 粉末状者习称散香。多呈棕褐色或黄棕 色或微带紫色,习称“黄香”,并有少 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 “黄香黑子”:散香呈黄色细粉;当门 子外表黑色,剖开黄色称之。 • “子眼清楚” • “子”指细小均匀的麝香仁,“眼”指 麝香仁与麝香仁之间的空隙。香仁油润, 颗粒自然疏松,习称“子眼清楚”。
四、商品规格
• 毛壳:呈球形或扁圆形,囊壳完整, 内有饱满柔软的香仁和粉末。 • 净香:为去净外壳的净麝香,有颗 粒状香仁和粉末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约3-7cm,厚 约2-4cm ,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 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中央有一小囊口,囊口 表面有皱纹,多不带毛,偶有带毛的也很短,囊 口直径3mm左右。 • 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 肉纤维。
• 如有掺假: • (1)植物的组织、细胞特征; • (2)动物细胞特征,火烧有焦臭味; • (3)矿物型:增加灰分含量; • (4)树脂类:可增加醇浸出物的含 量。
7、质量检查:
•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 • 用减压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减少重量 不得超过35.0%; • 总灰分,按干燥品计算,总灰分不得超 过6.5%; •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按干燥品计算,含 麝香酮(C16H30O)不得少于2.0%。
• 6、显微鉴别: • 麝香的一般掺假原料为动物的肝脏、 油脂、血块、蛋黄以及锁阳、儿茶、 大黄粉等,其加工方法有在原香中注 血、压沙或在香仁中拌入这些经加工 处理过的粉末和麝毛,有的用原壳重 新缝合或用动物膀胱制成银皮麝香 。
麝香来源、性状、检查
麝香来源、性状、检查【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 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
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性状】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
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
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麝香仁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
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鉴别】(1)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提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
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
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的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
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
为无数无定形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状、八面体或不规则形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和内皮层膜组织。
四大名香——麝香
四大名香——麝香
麝是产于中亚地的一种小型粗腿的鹿类动物,像鹿,却不是鹿。
雄兽有麝囊,在鹿类中是唯一有胆囊的,能分泌麝香。
麝香大小如鸡卵,位于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
泌香期持续约一周,香囊内贮满香液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
麝香,又称寸香、元香。
既是制造高级香料的主要原料,又是名贵的中药,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外用能镇痛、消肿。
麝香呈球形、圆柱形或扁圆形,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以身干、色黄、香浓者为佳。
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粉末,并偶尔夹杂有细毛,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并以仁黑、粉末棕黄(俗称黑子黄香)、香气浓烈,富油性者为佳。
麝香具有强烈的香气,久闻则有臊臭气,味稍苦而微辣。
取香后,除去杂质,放在干燥器内,待干后,置于棕色密闭的小玻璃器里保存,并注意防止受潮发霉。
古人制作香囊香方:
[成分]麝香、沉香、干松香各100克,丁香50克,藿香200克。
[用法]将其挂于帐中、轿中,或随身携带。
[制作]混合诸香料,捣碎后用细筛分开,再包入绢呆中。
[功效]令人身体百处皆香。
[来源]《外台秘要》
关于麝香的典故:
瓜类植物忌讳香。
在各种香料中,尤其忌讳麝香。
唐太宗太和初年,太医郑注前往河中任职,姬妾一百多人都骑在马上随行,香气远飘数里,扑人口鼻。
这一年,从京城到河中,郑氏所经过的一路上,瓜类植物全部枯死,一片叶子也不曾留下,一个果子也没有收获。
四大香中圣品“沉檀龙麝”之麝香
四大香中圣品“沉檀龙麝”之麝香四大香中圣品“沉檀龙麝”之麝香麝香是成熟的雄麝肚脐下方的香腺和香囊中形成的一种有香物质,又称“寸香”、“脐香”、“当门子”。
麝香的香味浓郁,经久不散,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雄性麝鹿的香囊是一个椭圆形的袋状物,位于肚脐下面,香腺包围在香囊附近,香腺中分泌出麝香的初香液,进入香囊之后形成麝香,再经过约两个月的熟化和贮存,才形成粉粒状和颗粒状的“麝香仁”。
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干后为深褐色,其形状多呈粉末状,也有时为籽粒状、皮膜状或油脂状。
把香囊整个割下,晾干,就是“毛壳麝香”,其重量很小,一般只有5-10克。
毛壳麝香多为棕褐色,直径5厘米左右,呈椭圆形,带有密生的白色或灰棕色的毛,中间有一个小囊孔。
剖开后可以看到一些粉末或小颗粒的“麝香仁”,还有一些少量的细毛和脱落的内皮,习称“银皮”。
野生麝香仁质软,油润,疏松。
其中颗粒状的麝香仁质量最好,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粉末状者称为元寸、寸香,多呈棕褐或黄棕色。
粉末状或颗粒状的麝香仁使用不够方便,也不宜精细把握用量,所以调配香料时常把麝香仁制成麝香溶液。
麝属动物有5种:原麝、马麝、林麝;黑麝、喜马拉雅麝,常称为麝鹿。
麝虽然属于鹿科,但其体型很小,高度和长度都在1米以内,体重也只有几十斤,头顶没有角,雄兽还长有獠牙。
麝鹿喜欢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区,一般单独活动,嗅觉、视觉、听觉都很灵敏,胆怯,机警,行动轻捷,善于跳跃和奔越悬崖峭壁,是一种很“灵”的动物。
一般凌晨开始活动觅食,天亮之后就休息;黄昏后又开始活动,直到午夜;喜欢吃松萝、苔草、杜鹃、高山柳、灌木的嫩枝叶、杂草等食物。
麝鹿的活动、排便、栖息地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场所,一般不轻易改变,有“舍命不舍山”之说。
即使雨后惯行的道路受到阻碍,麝鹿也不会改寻捷径,而是尽力涉水而过。
22麝香
麝香来源:为鹿科动物麝成熟雄体脐部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将香囊割下,阴干,称毛壳麝香;去掉香囊称麝香仁。
本品应储存于密闭、并且避光的容器里别名:香麝、獐子、山驴子、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采制]一般在十月到翌年3月为狩猎时期,但以11月间猎得者质量较佳,此时它的分泌物浓厚。
狩猎时通常用枪击、箭射、陷阱、绳套等方法。
捕获后,将雄麝的脐部腺囊连皮割下,捡净皮毛等杂质,阴干,然后将毛剪短,即为整香,挖取内中香仁称散香。
现四川马尔康饲养场试行了三种活麝取香的方法,有"捅槽取香"、"手术取香"及"等压法"等,取香后生长正常并能继续再生麝香,而且生长速度也较快。
性状鉴别1.整麝香(毛壳麝香):呈球形、扁圆形或柿子形,直径3~7厘米。
开口面略扁平,密生灰白色或棕褐色而细短的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的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褐色的革质皮,内膜极薄。
背面(包藏在麝腹内的半部)为一层微皱缩而柔软的内皮,棕褐色略带紫色。
囊内即为麝香仁。
质柔软,微有弹性。
有香气。
选购要点:以身干、色黄、香浓者为佳。
2. 麝香仁:本品为麝香囊内所藏的散麝香。
鲜时呈稠厚的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粉末,并有大小不同的黑色块状颗粒,俗称当门子,并夹杂有细毛及内膜皮等。
香气浓烈,久闻则有骚臭气,味稍苦而微辣。
选购要点:以仁黑、粉末棕黄(俗称黑子黄香)香气浓烈、富油性者为佳。
功效:辛、温。
开窍醒神,活血散结、通经络,消肿止痛、催胎。
[主治] 惊痈昏迷、中风痰厥、寒邪腹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症。
[用量] 内服0.06—0.1克入丸散,不宜入煎剂,随配方。
外用无定量。
[禁忌] 阴虚体弱及孕妇忌用。
麝香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麝香药材名称:麝香[国家保护2类]拼音名称:SHEXIANG别名:遗香、脐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麝脐香、四味臭、元寸香、臭子、腊子、香脐子。
科属: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湖北等地亦产。
四川、安徽有人工饲养。
性味:[性味、归经]辛,温。
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中成药:共有463种中成药使用麝香:复方水杨酸甲酯苯海拉明喷雾剂小儿复方麝香草酚撒粉复方氯乙烷气雾剂康松无极膏薄荷麝香草酚搽剂复方麝香草酚撒粉复方炉甘石外用散甘石创愈散无极膏干髓糊等。
应用:1、用于闭证神昏。
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最宜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窍,小儿惊风及中风痰厥等热闭神昏,常配伍牛黄、冰片、朱砂等药,组成凉开之剂,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袍龙丸等;用治中风卒昏,中恶胸腹满痛等寒浊或痰湿阻闭气机,蒙蔽神明之寒闭神昏,常配伍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药,组成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
2、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
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良效。
用治疮疡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同用,即醒消丸,或与牛黄、乳香、没药同用;用治咽喉肿痛,可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3、用于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本品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以通经散结止痛。
用治经闭、癥瘕,常与红花、桃仁、川芎等活血祛瘀药配伍,如通窍活血汤;用治心腹暴痛,每与木香、桃仁等行气,活血药物配伍,如麝香汤;用治跌打损伤、骨折扭伤,可与乳香、没药、红花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药物配伍,如七厘散或八厘散。
近年有以0.2%麝香注射液注入痛点,治疗腰扭伤者,每次2~4ML,每月一次,2周一疗程,疗效满意,用治痹证疼痛,顽固不愈者,可与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祛风湿药同用。
香精香料--麝香
麝香的药理作用
• • • • • • • • • •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抗炎作用 4.对平滑肌的作用 5.对某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6.对肾上腺素B受体的作用 7.抗早孕作用 8.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9. 抗肿瘤作用 ......
题外话
•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年轻人掀起了一股 麝香油热,麝香的价格堪比黄金。现在,我国仅 有10万头野生麝了,而对麝的需求量大概是约3 万头/年 。在国内,麝香价格为10万元/公斤; 到国际市场上,达到40万~65万元/公斤 。 • 近几年,部分养殖和经营单位在从事麝类养殖 及其产品经营时,没有依法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也没 有核实来源,使我国麝类资源急剧下降,已到了濒临 灭绝的境地。因此,发展人工麝香尤为重要。
几种以麝香为香调的
香水
THE BODY SHOP--白麝香丝柔淡雅香水
.Acca Kappa-白麝香香水
祖梵(Jovan)古龙水喷雾--白麝香香调
麝香香气部 分的有效成 分
点击添加文本
各类麝香的化学成分
• 1.林麝麝香
•
含有麝午酮,麝午吡啶,雄性激素,胆甾醇及胆甾醇 酯等。 含胆甾醇和胆甾醇酯。 主要含有麝香酮,麝香吡啶,羟基麝香吡啶A,羟基 麝香吡啶B等大分子环酮。 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含有麝香酮,降麝香酮等多种大分 子环酮,还含有雄甾烷的衍生物等。
• 2.马麝麝香
• •
• 3.原麝麝香
• 4.喜马拉雅麝麝香
•
麝香的采集
• 麝在3岁以后产香最多,每年8-9月为泌香盛期,10月至 翌年2月泌香较少。取香分猎麝取香和活麝取香两种: • 1. 猎麝取香是捕到野生成年雄麝后,将腺囊连皮割下,将毛 剪短,阴干。 • 2. 活麝取香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的。目前,普遍采用快 速取香法,即将麝直接固定在抓麝者的腿上,略剪去覆盖 着香囊口的毛,酒精消毒,用挖勺伸入囊内徐徐转动,再向 外抽出,挖出麝香。取香后, 除去杂质,放在干燥器内,干后,置 棕色密闭的小玻璃器里保存,防止受 潮发霉。
「讲中药」麝香
「讲中药」麝香麝香也属于四大名香之一,是生活中的常用中药材。
同时,麝香与犀角、羚羊角、牛黄合称为“四大名贵中药”。
普通老百姓对麝香的形象更容易想到那些宫斗剧,剧中嫔妃想互陷害导致流产时,总也少不了麝香的存在。
麝麝,蹄子小,耳朵大,雌雄都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
爱吃松、杉树的嫩树叶,以及野果,杂草,苔藓。
喜独居,多在早晨、黄昏出来活动。
常栖息在多崖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
麝主要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
麝香是鹿科动物林麝、马麝和原麝成熟雄体香囊分泌物的干燥品。
两岁的雄麝鹿开始分泌麝香,10岁左右为最佳分泌期,每只麝鹿可分泌50g左右。
麝是一种小而机敏的动物,雄麝一旦发现捕猎者有加害之意,就狂奔乱跑,走投无路时,它会仍拱其四肢护其香囊,被称之为“舍命不舍囊”,香囊比它的生命还要珍贵。
过去,获取麝香都是“猎麝”,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
现在麝香多从人工饲养的家麝取得,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封干燥。
麝香的珍贵价值也铸就成为了麝的“致命诱惑”。
由于过度利用及生境丧失等多种原因,该类动物已极度濒危,当前被列为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EN)物种、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医中医认为本品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以颗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质柔、油润、香气浓烈者为佳。
用时研碎。
本品性味辛,温。
归心、脾经。
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
《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
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
能蚀一切痈疮脓。
”《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
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
”《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
''能引药透达。
”《本草纲目》严氏言风病必先用麝香,而丹溪谓风病、血病必不可用,皆非通论。
中药学_麝香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麝香>>>
名称:麝香 别名:原麝香、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寸草、麝脐 香、臭子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麝香
引自:《中国药典》。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麝香
药材基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成熟雄体香囊中 的干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 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麝香
贮存: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遮光,防潮,防蛀。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麝香
相关疾病症状:
安神、斑疹、跌扑伤痛、堕胎、恶疮、耳 聋、烦闷、喉痹、活血通经、活血散结、 解酒、解酒毒、积聚、经闭、惊痫、酒毒、 开窍、口疮、麻木、目翳、难产、辟秽、 去三虫、蛇毒、食积、通络、吐风痰、温 疟、小儿惊痫、心痛、血瘀经闭、牙疳、 痈疮、痈疽恶疮、痈疽肿毒、痈肿瘰疬、 症瘕、症瘕积聚、镇心、镇心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麝香
性状鉴别:
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 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 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 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麝香
炮制: 取毛壳麝香,除去囊壳,取出麝香仁,除 去杂质,用时研碎。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麝香
性味: 辛,温。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麝香
性状鉴别:
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 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麝香仁: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 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 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 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 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 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者呈颗粒
麝香研究报告
麝香研究报告摘要麝香是一种可用于香水、药物和美容产品中的重要原料。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麝香的起源、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
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我们总结了不同类型的麝香、麝香提取方法、麝香的化学成分以及麝香在香水和药物领域的应用。
本报告将为麝香相关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 引言麝香是一种贵重的天然香料,具有独特的气味特征。
自古以来,麝香就被广泛应用于香水、药物和美容产品中。
然而,随着动物保护的观念不断提高,传统的麝香采集方式已经受到限制。
因此,研究麝香的提取方法和替代品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2. 麝香的起源麝香主要来源于麝香鹿科动物的肛门腺分泌物。
这种分泌物是由麝香鹿或麝香牛等动物产生的,具有独特的气味。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麝香一直是珍贵的贸易商品。
然而,由于麝香动物数量的减少和严格的保护法规,麝香的采集受到了限制。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替代麝香的来源以满足市场需求。
3. 麝香的提取方法为了获得麝香,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提取方法。
目前,主要的麝香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其中乙酰麝香是主要的有效成分。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利用临界温度和压力下的流体来提取麝香成分,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溶剂提取法更有效。
微波辅助提取法结合了微波辐射和溶剂提取,可以提高麝香的提取率和品质。
4. 麝香的化学成分麝香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已经鉴定出麝香中超过100种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包括醛、酮、醇、酸和酯等。
其中,麝醛是麝香的主要成分,具有强烈的香气特性。
除了麝醛,还有一些其他化合物也被发现具有独特的香气特性,包括麝香酮、麝香醇和麝香酸等。
5. 麝香在香水中的应用由于麝香独特的香气特性,它被广泛应用于香水制作中。
麝香能够增强香水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给人以深远的印象。
然而,由于麝香的稀缺性和价格昂贵,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替代麝香的方式。
一些化学合成的麝香替代品已经被开发出来,例如白麝香和合成麝香等。
4.麝香
1. 来源
为鹿科植物林麝、 为鹿科植物林麝、马麝 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 的干燥分泌物。 的干燥分泌物。
2. 产地
四川、西藏、云南等省。 四川、西藏、云南等省。
3. 采收加工
①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捕获,立即割取香囊阴干,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捕获,立即割取香囊阴干, 毛壳麝香” 习称 “毛壳麝香”。 ②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 “麝香仁”。 麝香仁” 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 ③家养麝直接从活体香囊中挖取。 家养麝直接从活体香囊中挖取。
(二)麝香仁: 麝香仁:
①质柔、油润、疏松。 质柔、油润、疏松。 当门子” ②其中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习称 “当门子” 其中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 。 外表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粉末状者多呈棕色。 ③外表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粉末状者多呈棕色。 ④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 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
麝香药材- 麝香药材-毛壳麝香
麝香药材- 麝香药材-麝香仁
4. 性状鉴别 (一)毛壳麝香: 毛壳麝香:
①呈囊状球形 ②开口面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 开口面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 排列,中央有一小孔。 排列,中央有一小孔。 ③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
剖开后可见内层皮膜呈棕色, 剖开后可见内层皮膜呈棕色, 习称“银皮” 云皮” 习称“银皮”或 “云皮”。 ⑤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 ⑥质较柔软 ⑦有特异香气
麝香显微特征- 麝香显微特征-柱状晶体
麝香显微特征- 麝香显微特征-八面体晶体
5. 显微鉴别
①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 ②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 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 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 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
6. 成分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麝香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麝香开窍药凡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因具辛香走窜之性,又称芳香开窍药。
心藏神,主神明,心窍开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思维敏捷。
若心窍被阻,清窍被蒙,则神明内闭,神志昏迷,人事不省,治疗须用辛香开通心窍之品。
本类药物辛香走窜,皆入心经,具有通关开窍、醒脑回苏的作用。
部分开窍药兼有活血、行气、止痛、解毒等功效。
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其药性辛香,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宜入丸剂、散剂服用。
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后宫嫔妃为了争宠夺权而不择手段的情景,例如《甄嬛传》中,甄嬛刚入宫所居住的碎玉轩树下埋有麝香,致使芳贵人小产;祺嫔身上的一串麝香珠乃是皇后所赐,这也是导致她不能怀孕的重要原因,一时间,人们谈“麝”色变,虽然影视剧经过艺术上的加工,但是麝香到底有什么特性致使如此众多的妃嫔或流产或不孕?其实,麝香是一味既可作香料又可作为药材的名贵物品,其最大特点在于强烈而持久的香气,麝香一词就取自它香气四射的特点,李时珍说“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故被列为“诸香之冠”“宫廷定香剂”。
来源:麝香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
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本品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以颗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质柔、油润、香气浓烈者为佳。
用时研碎。
相关名字:寸香、元寸、当门子、香脐子。
产地: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
性味归经:辛,温。
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性状鉴别: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药材性状:本品呈短圆柱形,中部稍膨大,长2~4cm,直径约2cm。
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残存的须根及须根痕,偶见暗红棕色的鳞叶残基。
麝香(天然、人工)简介
麝香(天然、人工)简介一、相关背景1、麝香的来源麝香为麝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我国是麝香生产和使用大国,麝香产量占世界产量的70%。
2、药用价值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急救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是中药细料中最重要、不可缺少的品种之一。
我国应用麝香防病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很多急救和常用中成药都以麝香为原料。
《全国中成药处方集》收载的2621种处方中,含麝香的处方就有295种。
其中形成了很多国宝级的传统中成药品种,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西黄丸、麝香保心丸、片仔癀、云南白药、六神丸、醒脑静注射液等,对我国人民医疗保健起到了长期的、巨大的作用。
3、麝类的资源状况我国曾是麝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的广大地区。
但由于过度捕猎,麝类资源急剧减少。
据调查统计,全国年需麝香3000-5000kg,按每头产香10g计算,需捕杀雄麝90-150万头。
而目前的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药用需要,几十年来一直供不应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家对麝资源的保护针对我国麝类数量急剧减少、现存麝类已濒危的严峻现实,2003年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颁布第7号令,将麝科所有种类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这是自1988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后,第一批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物种。
2003年3月,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麝类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3]30号)中要求:全面禁止猎捕麝和收购麝香的行为。
二、人工麝香的研究1、人工麝香的研究历程面对麝资源日益严峻的局面,国家有关部门早已着手进行天然麝香代用品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卫生部、商业部等单位就寻找天然麝香代用品问题开始了研究。
麝香相关知识
麝香相关知识麝香相关知识麝香的来源、保管、成分和功效、真伪鉴别、以及当前国内外策和人工麝香市场等情况做一个简单介绍。
麝香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又称寸香、香脐子、当门子、元寸。
主产四川、青海等地。
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是珍贵的中药材。
麝香分毛壳麝香和麝香仁两种。
毛壳麝香容易生虫,仓虫多蛀食毛囊,轻轻摔打,使虫体落下后,也可用软刷刷净后存放。
检查毛壳麝香生霉,可用手按住囊皮处,如无弹力并感觉内部有硬块,可用探针索取少许嗅闻有无霉腐味,必要时应切开香囊检查。
麝香仁易发霉,特别是掺有水分、异物的香仁极易发霉。
而储存环境过于干燥,又常因挥发物质挥发和水分散失而使香仁失润、干硬、减重。
储存麝香宜以油纸整个包好,放于铁盒内,接口处焊封,再用大木箱封严。
少量可用玻璃容器盛装,便于透过容器直接检视,存放于不过于干燥和潮湿的避光处保管。
散香可用瓷瓶盛装。
为防止结坨,密封瓶口,并经常摇动。
也可将麝香放入小袋密封置于冰箱内(5℃左右)保管。
麝香忌与薄荷脑,冰片等易升华药物混存,以免串味。
麝香的主要成分为麝香酮,此外尚含多种甾醇、脂肪、蛋白质、铵盐、钙盐等。
麝香药效神奇,有解毒、消炎、驱虫、止血、止痛的功能。
又因它具有辛香走窜之性,开窍醒神之功,举凡中风昏迷、小儿惊风、心腹暴痛、活血散结、催产胎下均有疗效。
用于跌打损伤、外伤急救,疗效更为显著。
麝香在我国已有近2000多年有文字记录的药用历史,发展至今有398种中成药配伍使用了麝香,并形成了数个国宝级的传统中成药药品,如安宫牛黄丸、速效救心丹、片仔癀、云南白药等,对我国人民治病保健起到了长期的、巨大的作用。
同时麝香也是高级香料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于麝香为名贵中药,掺假现象较多。
因此,在购买麝香时需从以下四个方面鉴别。
一般而言,对麝香的掺假有冰片、淀粉、土粉、动物肝脏粉、血粉等。
那么,怎样鉴别呢?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用鼻嗅。
用鼻嗅之,其香芳烈,经久不散,有一种特异的香气。
麝香是什么东西麝香的作用与功效大揭秘
麝香是什么东西麝香的作用与功效大揭秘别名:香麝、獐子、山驴子。
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生香、元寸香科属分类: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标本麝林栖兽类。
体形较小,体重8~13公斤,身长65~95厘米。
被毛粗硬,曲折如波浪状,易折断。
雌雄均无角。
耳直立,上部圆形,眼圆大,吻端裸露,无眶下腺及跗腺。
雄性的上犬齿特别发达,长而尖,露出唇外,向下微曲。
雌的犬齿很细小,不露出唇外。
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主蹄狭长,侧蹄显著。
尾甚短。
雄兽鼠蹊部有麝香腺,呈囊状,外部略隆起,香囊外毛短而细,稀疏,皮肤外露。
麝毛色均匀,为深棕色,体背及体侧毛色较深,腹面毛色较浅。
背部有不明显的肉桂色斑点,排列成四五纵行,腰部和臀部两侧斑点比较明显。
嘴、两颊、耳背、肩膊、体侧至尾及四肢外侧毛色为棕灰杂以肉桂黄色的麻斑。
额部毛色稍深,耳尖及耳背纯棕灰色,耳廓内侧白色,耳基部有土黄色斑点,下颌白色,颈部两侧毛色发白延至右肩膊呈两条白带纹,脸部毛色较浅,鼠蹊部呈浅棕灰色。
毛色及斑点差异较大。
有些个体斑纹少,隐约可见,有的则较明显,连成片断的黄色斑块。
栖于多岩石或面积较大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
很少在平坦的树林、平原、池沼或没有森林的山地。
无固定的栖息地,多在荫蔽、干燥而温暖处休息。
在早晨及黄昏活动,白天休息。
平时雌雄独居,而雌兽常与幼兽在一起。
能轻快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崖峭壁和深雪地上走动,具攀登斜树的习惯,善于跳跃。
视觉听觉灵敏,性懦怯。
以松树、冷杉和雪松的嫩枝、叶子、地衣、苔藓、杂草及树枝嫩芽、野果等为食。
在我国分布很广,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三江平原等地,华北地区,西北的祁连山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北、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地均有。
1.林麝,林麝体长约75cm,体重约10kg。
毛角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体身上一般无显著肉桂黄或土黄点状斑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麝香酮的合成及应用——麝香主要香气来源姓名:学号:专业:院系:化学与化工学院2013年4月6日摘要麝香酮(3- 甲基- 环十五烷酮)是麝香具有生理活性的重要组分,是麝香香味的主要来源,不仅可用作高级定香剂,而且还可用于医药。
麝香酮应用很广泛但来源稀缺, 因此需要大量通过人工合成。
本文在介绍麝香酮特性的同时总结了近年来人工合成麝香酮所采用的路线, 分析了各条路线的优缺点, 并对麝香酮的合成路线进行了展望,最后就麝香酮的应用性能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麝香麝香酮合成应用一、麝香简介麝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 早在东汉时期麝香就被称为香料之王。
通常香精中只要加入万分之一的麝香, 就能使香气变得柔和诱人, 经久不散, 它是高档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定香剂。
麝香属动物性香料之一,是成熟的雄麝肚脐下方的香腺和香囊中形成的一种有香分泌物干燥而成,又称寸香、脐香、当门子。
麝香不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麝香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有极其显著的影响,所以除香料工业外,其对医药工业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麝香的药理功效: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抗炎作用;4.对平滑肌的作用;5.对某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6.对肾上腺素B受体的作用;7.抗早孕作用; 8.对免疫功能的影响;9. 抗肿瘤作用等。
由于世世代代都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每公斤麝香需要100头雄性麝鹿的香囊, 而目前全世界天然麝香的年产量约为350kg( 含量70%) 。
以至于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已很少见到麝的踪迹。
目前我国麝类动物的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
无论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出产优质麝香的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还是分布地区较广的林麝和原麝,都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均被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随着生态平衡失调, 天然麝香的资源日趋匮乏。
目前国内,天然麝香价格远贵于黄金[1]。
所以想办法解决天然麝香匮乏的问题成为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
人们曾试图通过人工饲养麝鹿采用活体取香来获得麝香, 由于雄性麝鹿的性格暴躁,香囊又是它们的必备之物, 雄麝往往在取香之后死亡。
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人工饲养活体取香亦收不到理想的效果[2]。
二、麝香酮简介麝香酮有两个构型:R构型(致香成分)与S构型(特殊药效)。
麝香酮是天然麝香的主要功能成分,化学名为3- 甲基环十五烷酮,分子式为C16H30O,分子量为238。
其外观为无色或淡黄色结晶体,具有麝香的特殊香味,熔点为33 ℃,熔化后呈黏稠状液体,沸点为130 ℃/1.6 kPa,相对密度为0.920 0~0.926 8,折光系数为1.479~1.489,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油类溶剂。
雄性麝鹿生殖腺的分泌物(即天然麝香)经水蒸气蒸馏可分离出麝香酮,干燥后为红棕色的粒状物[3]。
麝香酮可作为香料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沉柔、令人愉快的强烈麝香香气,而且能使香精具有高雅、润和的香气,是不可多得的高级调香香料。
麝香酮在香精中能起到优异的定香、烘托、圆润与和谐等作用, 在调香上极为珍贵,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同时,麝香酮还具有天然麝香的某些重要药理作用。
如上所述,最早的麝香酮是从麝的香囊中萃取分离得到,而要得到一公斤的纯麝香酮,就必须捕杀上百只麝,其珍贵可想而知。
加上对麝香酮的需要逐年增加,对麝的乱捕乱猎,使麝大幅度减少,以致麝香酮无休止的涨价,目前,其价格早已远远超过黄金。
在天然麝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人们开始积极地寻找人工合成麝香的方法。
作为麝香的主要成分,麝香酮的人工合成成为一个很重要很热门的课题。
天然的麝香酮为左旋体,合成的一般为右旋体。
半个世纪以来, 麝香的合成引起不少化学家的兴趣。
自1926年Ruzicka 确定了麝香酮的结构以来, 具有麝香香气的大环状化合物研究成了热门课题, 人们对其人工合成作了大量研究。
到目前为止已研制出了108种此类化合物, 但其中只有11种实现了商品化。
麝香酮的有机合成方法很多, 但一般合成步骤都很长,原料、设备及操作条件要求较严格, 产品成本较高,用于工业生产有一定困难。
目前,世界上合成的大环麝香类香料大约在100t 左右, 因此开发步骤短、收率高的合成麝香酮的路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国内外研究人员合成麝香酮的报道很多,但合成路线归结起来主要有环十五烷酮的甲基化法、环酮扩环法、闭环法[4]。
三、人工合成麝香酮1.环十五烷酮的甲基化法[4]环十五烷酮的甲基化就是在环十五烷酮β位插入甲基而得到麝香酮的方法。
环十五烷酮的甲基化一般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在环十五烷酮α位引入双键, 二是在β位插入甲基。
早在1971 年, Mookherjee [7] 就开发出了以环十五酮为基本原料, 经过五步反应制取麝香酮的方法,产率约为50%, 其反应历程为:以环十五烷酮为中间体合成麝香酮的反应条件温和, 并且其关键步骤—中间体环十五烷酮的制备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方法, 所以此法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但这种方法依赖于环十五酮的价格, 目前还是比较昂贵的。
2.环酮扩环法[4]扩环法是以环十二酮或环十三酮等为原料,通过三碳或二碳扩环来合成麝香酮。
合成路线:三碳扩环是由Firmenich 实验室发展起来的方法。
它是通过环十二酮形成的二环[10.3.0]十五烷( 或十五烯) 化合物的桥键断裂形成的。
环十二酮是石油工业副产品并且价廉易得, 所以成为扩环法合成麝香酮的首选原料。
以环十二酮为原料在其α位引入一个取代的异丁基( 或甲基丙稀) 结构侧链,再进行扩环研究的报道很多, 尤其是选择手性的异丁基侧链进行麝香酮的不对称合成。
近十年来, 由环十二酮扩环合成麝香酮的方法得以简化, 从而缩短了合成路线。
Suginome 等用碘化亚钐处理引入异丁基的环十二酮获得双环化合物, 其双键经自由基反应断裂后形成十五元环, 还原得到麝香酮。
由于环十二烷酮的价格较便宜, 利用三碳扩环合成麝香酮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探索简单、经济地合成容易进行自由基扩环的侧链模块和避免使用昂贵的扩环试剂是环十二烷酮扩环法走向工业化的关键。
3.闭环法[5]闭环法,最受青睐的是Stoll 法,三步合成最终产物麝香酮。
早在1951 年,Stoll M最早采用乙酰乙酸乙酯与1,10- 二溴烷反应制得2,15- 十六烷二酮,再经羟醛缩合、氢化通过控制单代反应,经选择性水解、纯化等一系列复杂操作,最终得到了麝香酮。
Yoo Tanabe等报道了以TiCl4- Bu3N 为催化剂,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合成脱氢麝香酮的方法。
脱氢麝香酮的产率达到62%,纯度为97%。
该方法不但原料易得而且绿色环保,是环境友好型反应。
其缺点是TiCl4 遇水、遇氧易分解,所以反应条件较苛刻,要求严格无水无氧。
脱氢麝香酮在催化剂下加氢得到麝香酮,收率达100%。
4.结论虽然文献报道的合成麝香酮的方法较多, 但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很少。
综上所述, 采用插入甲基法和扩环法由于原料不易得, 并且合成步骤较烦琐, 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
相比较之下,闭环法是较为经济、适用的,且收率也不错,可以继续探索寻求更佳反应条件, 从而实现麝香酮更好的工业化生产。
四、麝香酮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在国家药典中,有10%的中成药需用麝香,北京和上海应用麝香配伍的中成药达1/4 以上。
目前京沪两地医药界用麝香酮代替天然麝香与其他中药配伍制成的中成药主要有苏合香丸、紫雪散、周氏回生丹、牛黄清心丸、第一丹、西黄丸、六神丸等。
这些用麝香酮代替天然麝香制成的中成药用于治疗冠心病、小儿高烧、急性肠胃炎、跌打损伤、五宫炎症、乳腺炎、淋巴结核、扁桃腺炎、腮腺炎等疾病均收到良好疗效。
麝香酮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及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对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一般于用药(舌下含服、气雾吸入)后5分钟内见效,缓解心绞痛的功效与硝酸甘油略近似。
具有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作用,小剂量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血管性头痛、坐骨神经痛、白癫风等。
麝香既是药中珍品,也是一种极其宝贵的香料。
目前国内市场对麝香酮产品的年需求量达到了 4000 公斤以上,而生产量却不到500 公斤/年,市场存在非常大的供需缺口,未来几年随着该产品应用不断的加深,国内供需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开发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麝香酮国内已合成生产。
人工合成品的药理作用经试验与天然麝香酮相似。
这种合成的麝香酮完全可以代替天然麝香配制中成药,在医药上将有着广泛用途,对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文献报道的合成麝香酮方法较多,但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很少。
目前,世界上合成的大环麝香类香料大约在100 t左右,因此开发步骤短、收率高的合成麝香酮路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国内市场对麝香酮产品的需求将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对该产品的需求量会达到5680公斤/年,2015年将达到7000公斤以上。
由此观之,开发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五、人工麝香VS天然麝香人工麝香酮为人工麝香的主要成分,再加之以天然麝香组分比例进行配方,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人工麝香。
卫生部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与天然麝香基本相同,物理性状相似,临床疗效确切,可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
人工的麝香和天然的完全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
经过这几年的实验和实践证明,人工麝香在药效上确实能够有效满足麝香的需求缺口。
另外,目前人工麝香要经过国家级检验部门的严格的检验才能上市,在质量上比天然麝香要稳定得多。
孕妇忌用含麝香成分的化妆品或药品,因其有催产的作用。
参考文献[1] 唐松云. 香料生产技术与应用[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2- 4.[2] 王宁,方云进.麝香酮的合成进展[J].浙江化工,2007.38(11):29-31.[3] 粱兆,张意宽.人造药用麝香的应用和合成[J].陕西中医,1999,20(4):184-186.[4] 马丽锋,郝六平.李丽娟,等.麝香酮的药理与合成研究进展[J].河北化T。
2010。
33(z):12—13.[5]董霞,方云进.a羟基环十五酮及3一羟基.甲基环十五酮合成麝香酮的方法[J].上海化t。
2010,35(3):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