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40b6be781c758f5f61f67ee.png)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844ea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f.png)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一、蒙学的起源和发展蒙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普及于民间的、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
它起源于汉代,经唐代发展至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蒙学中,教师使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读物,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和背诵等方式学习基础知识。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1. 以家庭为单位蒙学是基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亲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而刻意的教育则需要请专门的先生。
2. 按年龄段授课蒙学按照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在蒙学中,学生分为蒙童、幼童、小童、大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3. 重视口耳相传蒙学中的教育方式注重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课文结构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感,有助于吸收。
4. 教学内容单一古代的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三、蒙学的启示1. 家庭教育重要性蒙学注重家庭教育,体现了“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尊重和帮助家人。
2. 年龄逐级分类教育蒙学按年龄段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孩子从小学会分辨自己的年龄阶段,逐步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游戏和其他教育资源。
3. 口头传授是个好办法蒙学中的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现代学前教育中,一些诗歌、童谣等的口头传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把教材内容控制在适当范围古代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现代学前教育中,也需要开展适合儿童的简单、易于掌握的教育活动,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四、结论尽管蒙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地方。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67b815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5.png)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蒙学,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教育传统之一,它不仅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学前教育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建议。
首先,蒙学强调诗歌传授。
古代国家实行典教,认为文学和音乐经典是接受教育的重点。
古代的教育方法多以诗歌的形式传授,特别是中国古代的“三百篇”、“千古百家”以及“文选”等诗歌语文。
以古人的《诗经》为例,它侧重野兽的教育原则,不仅表达了古代的思想情感,还具有浓郁的人类性,所以古人把它用在学前教育中更加合理。
其次,蒙学重视实践。
古代实践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中,其重要性也不可低估。
古代学前教育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考试和教学结果,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经验来引导和指导孩子们,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世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蒙学注重言传身教,古代蒙学认为,古老的言传身教比单纯的语言更有效。
现代学前教育也表示赞同,用多种方式,以有趣的方式,传授孩子知识,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展示和表演,获得学习的全方位体验,而不是单纯依靠灌输。
总之,中国古代蒙学具有以上主要特点,它不仅丰富了学前教育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为学前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
现代学前教育应把这些传统纳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它们用到重要的地方,以古为鉴,促进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做出新的贡献。
论蒙学读物的特点及德育意蕴
![论蒙学读物的特点及德育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afa96a7af242336c1eb95e8f.png)
物、 农业及道德 规范 的《 字文 》 《 公 家教》 千 、太 流行
甚 广 。宋 元 明清 是 我 国蒙 学 读 物 的发 展 和 繁 荣 时
期 , 中《 字 经 》 《 家 姓 》 《 字 文》 《 贤 其 三 、百 、千 、名 集》 《 、 增广贤文》 《 、 弟子规 》 《 、 幼学琼林 》 流传广 等
古 良 琴
250 ) 20 9
(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摘 要 :我 国 古代 蒙 学 教 育 源 远 流 长 , 学 读 物 更 是 五 花 八 门 、 具 特 色 。 蒙 学 读 物 内容 丰 富 , 裁 多 蒙 各 体
样, 符合 儿童特点 , 注重 文道统一 。蒙学读 物更饱含 着丰富的德育意蕴 , 具体表现在五 个方面: 仁” 以“ 为本 、 仁 者爱人 , 以孝 立身、 忠孝一体 , 以诚为本 、 诚信 守信 , 以礼为本 、 身做人 , 修 以学为本 、 自强不息。
大 。而 到 了唐 代 , 容包 括 天 文 、 理 、 史 、 植 内 地 历 动
德教育为主要 目的的蒙学教材在古代蒙学教材 中 占
了很大 比重 , 如唐 代 的《 公 家 教》 宋 朱 熹 的《 太 , 小
学 》 明代 吕得胜 的《 qL , , 4 语》 吕坤 的《 小儿语 》 续 , 清李毓 秀的 《 弟子规 》 等 。此 外还 有历 史 知识类 等 教材 , 诗歌类教 材 , 专讲 成语典 故、 名物 制度 常识类 的教材 , 还有专 门为女子编写的教材 。 ( ) 重儿童兴趣 、 二 尊 心理和年龄特点 传统 的启蒙教 育注意 尊重儿 童 的兴 趣 和爱好 , 章炳麟在《 论篇章》 中提到 : 儿 童记诵 , 以谐于唇 “ 本 吻为宜 , 古人教字 , 多用此体。 古代 蒙学教材多用 ” 韵语和对偶 的形式 , 容易诵读 和记忆 , 适合儿 童心理 特点 ,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 和效率 , 这是蒙 学教材 长盛不衰 的一个重 要原 因 , 也是蒙 学教材 编写 的一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57eb95ddce2f0066f53322eb.png)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牛莹[摘要]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蒙学使用的教材就是蒙学教材。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古代蒙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蒙学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的特点,提出古代蒙学教材对我国今天的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的编写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我国古代蒙学教材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今的小学。
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的蒙学教育大致始创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在秦汉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程序。
古代的蒙学教育承担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对儿童进行读书、习字、作文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儿童进入官学、书院学习以及日后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我国古代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都参与过蒙学教材的编写,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蒙学教育的发展,也保证了蒙学教材的质量。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蒙学教材的种类繁多,大约有二千种左右,古代很多蒙学教材为我们今天编写儿童教材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研究古代蒙学教材的价值,对我们现今儿童启蒙教材的编写是有极大帮助的。
从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的蒙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周朝至唐朝。
这个时期的蒙学教材内容上主要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了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周朝是我国蒙学教材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由于我国早期的儿童教材特别重视儿童识字和写字的教学,所以我国最早的能够蒙学教材,主要是字书一类的读本。
秦代的蒙学教材最重要的是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母敬的《博学篇》,这三个教材都是以识字和写字为主的,是在《史籀篇》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汉代时,这三种书被称为“三仓”是主要的蒙学教材。
汉中时,闾里书师将这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
中国古代的蒙学(小学)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的蒙学(小学)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73830445fbfc77da369b15f.png)
(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
第一 ,集中识字 ,注重实用
《急就篇》 和 《百家姓》 均是这类教材的代表
第二 ,句式简短整齐 ,讲究押韵对仗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五字鉴》 等
古代的蒙学教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道德启蒙
“蒙学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道德的启蒙。他们在教育 教学中 ,往往把道德训诫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儿歌 与韵语的形式把艰深的哲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除伦理道德外 ,蒙学教材中还蕴含着另一种德 ,那就是对 国家、 对事业、 对他人、 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 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的、 高尚的行为。古人利用 蒙学教材对孩童进行道德启蒙 ,其目的在于最终达到 “修 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最高境界。
古代蒙学 (一)构建 诵读 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对当
前小学文 “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
言文教学
的启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小学教材文言文内容的编制需向生活化转型。
(三)注重精选语言形式,易读成诵,适当应用。
《算学启蒙》
《三字经》
▪ 宋人所作,最有影响的蒙学读物,几乎成为蒙书的 代名词。全文1086字。
▪ 成功的奥秘: 第一,内容丰富,知识密集。 第二,句子短小,便于诵读。 第三,语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易懂。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蒙学著作的特点
![蒙学著作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fa2ec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d.png)
蒙学著作的特点
蒙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蒙学著作作为蒙学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蒙学著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蒙学著作注重实用性和教育性。
蒙学著作多以启蒙教育为目的,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道德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蒙学著作在内容上注重通俗易懂,注重教育实效,以期能够真正影响儿童的成长。
其次,蒙学著作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儒释道三家思想等都对蒙学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蒙学著作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传承,使得蒙学著作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此外,蒙学著作在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蒙学著作多以篇章、诗词、歌谣等形式呈现,以便于儿童记忆和理解。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也为后人了解古代教育方式
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时,蒙学著作在形式上的多样性也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和教育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总的来说,蒙学著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儿童教育方式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生动体现。
通过研究和传承蒙学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为当代教育事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进行评析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进行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a2d79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1.png)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进行评析
蒙学教材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必修之课,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鲜明的教育特点。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在传授知识、培养道德、开发智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注重德育教育。
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蒙学教材,都强调了孝顺、友爱、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这些品质的培养为儿童日后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注重知识传授。
蒙学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
这些知识不仅让儿童了解世界,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千字文》用一千个不同的字来描述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种富有创意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最后,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还注重智力开发。
蒙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的,例如谜语、对联、诗歌等。
这些内容不仅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发智力。
例如,《论语》中的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考与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思想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它们在德
育、智育、知识传授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通过对这些蒙学教材的评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2e8341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2.png)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
古代蒙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汉代,到唐宋时期更加完善。
古代蒙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把握大致、熟悉细节”为教学原则。
古代蒙学强调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概念,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然后再深入细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是以“联系现实、培养实践能力”为教学原则。
古代蒙学强调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是以“强调综合、培养分析能力”为教学原则。
古代蒙学重视综合性思维,让学生从多方面全面理解一个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古代蒙学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及影响
![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11ee3384b35eefdc8d333e9.png)
的j , 从 … 动 I 干 1 I 销
“ j l J l U 岁 ,能 梨 ” “ 怂梁 ,
刺股 ” 等 故
例 今 仍 热 销 的 《 : 》《 家 》 《 0: 史》 究J j I l j 』 = 干 I 1 × 、 J ’ 儿 、 等 法物 , 没, f i ‘ 化¨ 0殳 , l 力 ‘ 的 合 米 : 没仃f 匕 l I l ' l 』 l n 【 冬 『 ‘ ,几 它 仍 i } { 多I r j ‘ J 4 7 . 之 处 .『 』 l 】 j 士I 粹f f , J 史 : 十 J 。 功 陵 I 夫 曲 I i — f 币 『 1 m} 。 . i f i 今 ¨f 1 0啦 此 今 天 我 做 幢i 发 。 f ; I f 少 见 今我 仃 J 虹 虑的』 I f I I f i J l : 女 ・ 个 & ",/ f ’ J l l I _ 1 人 腑 心 ,【 ! l 】 心绑 干 I I 削断 , 符 足 史 J l  ̄ : - s G 还 I I J 冬 『 J i l l J 肜』 , f n 忽 略 厂 “人 运 动 ” , 他 的 附 什 小 做 休 结 构 “ E 馊 I 『 . - 际 I 忆 的J D  ̄ i i l l I 添』 J 【 1 【 ! 『 】 【 1 J J , s I I f i “ f J L f l l , J 代 ,址 膻 陔 通
、
: 教 育 肝 .做 啦 f 5 的 人 兜『 I 身u 土 ‘ j 衙 一 一 定的 H : , 能做 … 仃 f I 怀 的作 儿 馥【 冬 I 一 } 5 需 返 蹼 0 J r , 找【 I 1 I一 人f , 索 : J J j 殳 、 : 家 . 城 允 《 传 统 : 』 t 5 J 》r f I : “ f i 9 { } 能够 长久流行 ,为{ 会K 接受 , . f 0 授 骐 小 、进 行 道德敦 f ,、采 取 易 r I ¨ r 忆 的 彤 等 , J ‘ .确 实 长 处干 ¨ 优 势 .址 小 能 也 小 J ・ 笔 抹 杀f 门 仪 仪 返 一 ・ ,L ! 『 J I 艾 化 f I ¨ 教 仃 f 的 价 ” 诚然 《 : 》等 I J h , 采 I I 上 寸 缱 糟 粕 想 ,f J 『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https://img.taocdn.com/s3/m/c689571776eeaeaad0f3303d.png)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也叫蒙学”最著名的就是三百千”了,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一般私塾开蒙”则必先学这三种。
另外再学就是《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增广贤文》等等初级读物。
这些都算是儿童启蒙读物。
每个私塾所教授的各不相同,但三百千”却是几乎所有的私塾开蒙的必读书。
原标题[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
汉代,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
其中,以《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如: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这些杂字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其中,流传最久远而广泛者首推《千字文》。
唐代的蒙学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编写,当时仍在使用的,如《急就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另一类是当时新编写的:有抄写名言谚语,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教育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古代蒙学教材
![古代蒙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f26de4b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b.png)
古代蒙学教材摘要:一、古代蒙学教材的概述1.古代蒙学教材的定义2.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历程二、古代蒙学教材的分类1.基础文化知识类2.道德品行教育类3.历史典故类4.诗歌辞赋类三、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1.内容丰富,覆盖面广2.强调道德品行教育3.注重文化传承4.采用韵文形式,便于记忆四、古代蒙学教材的影响1.对古代教育的推动作用2.对现代教育的启示3.对社会风气的塑造正文:古代蒙学教材是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面向儿童和青少年,传授基础的文化知识、道德品行以及历史典故等。
古代蒙学教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体系。
古代蒙学教材可以分为基础文化知识类、道德品行教育类、历史典故类和诗歌辞赋类等。
基础文化知识类教材主要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这些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汉字、历史、地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道德品行教育类教材以《弟子规》、《孝经》为代表,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历史典故类教材如《史记》、《资治通鉴》等,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启发儿童对国家、民族的认识。
诗歌辞赋类教材如《诗经》、《楚辞》等,培养儿童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古代蒙学教材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儿童。
同时,教材强调道德品行教育,注重文化传承,采用韵文形式,便于儿童学习和记忆。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蒙学教材在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启示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古代教材强调道德品行教育、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采用生动、形象、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
此外,古代蒙学教材对塑造社会风气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7d7cb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1.png)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一、引言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是从先秦时期开始,历经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直至清代废除科举制度而彻底消失。
蒙学,即私塾和家塾,是传统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变迁,蒙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及借鉴意义:蒙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蒙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影响,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蒙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所谓蒙学,指的是古代私塾和家塾。
私塾是由一些知识渊博的老者和学究创建的,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同时也教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家塾则更多地是由父亲或祖父亲自为家族后代所设立,教育范围主要是家族后代。
这两种形式的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社会上的教育都是由个别的知识分子为一小部分人传授,没有形成特定的教育体系。
但到了汉朝时期,出现了“家学”和“师古”,也就是私塾和家塾。
学生一般从六岁开始进入蒙学,通常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接受教育。
唐代时期,经学开始成为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蒙学也随之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则形成了完整的封建教育体系,科举制度也更加完善。
在封建社会,蒙学教育成为社会统治阶层垄断知识教育的主要方式。
三、蒙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典和文化知识。
经典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还包括历代文人的诗词、文章和历史典籍等。
蒙学注重学生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教化,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蒙学教育把“教人以德,传承中华文化”作为首要任务,要求学生遵循道德规范,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经典和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0c952e453610661ed9f42a.png)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钱加清 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所谓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启蒙教育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语言文字的传习,尤其重视蒙学教育,对蒙学读物的编写给予极大关注。
蒙学教材编写历史悠久,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存的蒙学教材加以考察,蒙学教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周朝至唐朝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宋朝至清朝中叶的蒙学教材,在内容上出现分门撰写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等都各有专书。
三是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蒙学教材,出现了些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等新内容的课本,也有改写的蒙学教材问世。
从内容上看,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综合类,其中最早的一本识字教材是《史籀篇》,《汉书・艺文志》说它是“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流传时间最久的是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宋人晁公武解释说:“杂记姓名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
‘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
”流行最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
还有一些杂字课本在各地使用。
二是伦理类,如《性理字训》和《弟子规》等。
三是历史类,影响较大的如《十七史蒙求》、《叙千古文》和《小学》等。
四是诗歌类,以《千家诗》和《神童诗》为代表。
《千家诗》历史上曾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
“三、、百、千、千”各有所长,如明代路吕坤所说:“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五是名物类,《名物蒙求》、《幼学琼林》、《龙鞭文影》和《兔园册》等影响较大。
六是工具类,如《字学举隅》、《文字蒙求》和《声律启蒙》等。
蒙学教材的撰写形式则主要有三种,即韵文短语形式、散文的形式和诗歌的形式。
蒙学教材
![蒙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93da54ee45c3b3567ec8b53.png)
蒙学教材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蒙学教材。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蒙学教材,蒙学教材即:接下来我们将从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三个方面来学习。
第一:蒙学教材的发展蒙学教材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这时期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修养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的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史留篇》。
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
第二阶段:宋代以后。
这时期的蒙学教材在之前的基础上有很多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门的方向发展,在道德教育,历史事故,典章文物,日用常识方面渐有专门的书。
到明清时期蒙学教材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提高,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使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蒙学教材的种类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大致有以下四类:1:以识字为主的教材。
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和读写训练为主,其中也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
流行最广泛的就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伦理道德教材。
这类教材吸取流行的格言、谚语,以白话写成整齐押韵的警语,易诵易懂,有四言、六言、杂言之分。
流传较广的是南宋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吕本中的《童蒙训》等。
清代李毓秀以学规学则的形式编写的《弟子规》,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本。
3:综合知识类教材。
在介绍自然知识、历史故事、人文典故等各科知识方面,代表作有《龙文鞭影》、《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幼学琼林》等。
在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方面,有方逢辰的《名物蒙求》。
4:诗歌类教材。
以《千家诗》为代表,所选多名篇,题材广泛,文字浅显,很适合儿童背诵。
还有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
三:蒙学教材的特点古代蒙学教材,渗透着浓郁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说教,但从编撰教材者的角度来说,有以下特点值得借鉴。
1:重视汉字的特点。
古人利用汉字是单音节文字的特点,组合成整齐押韵的词组和短句,在编写上采取韵语体裁或对偶句式,便于儿童识记。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8f319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1.png)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是一种非常特别且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原因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1. 从简到繁的探讨方式我们将从简到繁地探讨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宋代蒙学教育着重于对儿童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如语文、数学、历史等。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牢固打下,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由浅入深的探讨方式我们将采用由浅入深的探讨方式,深入了解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蒙学教育在宋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不仅在官方学校得到重视,而且在民间也有普遍的开设。
这种教育方式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后来的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原因探究1. 文章内容最好使用序号标注,并在内容中多次提及我指定的主题文字。
我们来探究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原因。
宋代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文化水平较高。
蒙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方式,在这样的社会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
2.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原因还在于社会对于基础教育的需求。
在宋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蒙学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给了古代社会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
通过蒙学教育,社会中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蒙学教育的发展也为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教育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原因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蒙学教育作为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教育方式,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既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有关,也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结语通过本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
![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https://img.taocdn.com/s3/m/0099eec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f.png)
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
摘要:
1.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
2.蒙学读物的定义和作用
3.蒙学读物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作品
4.蒙学读物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5.蒙学读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
正文:
一、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累的瑰宝,它承载了先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民族的精神塑造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二、蒙学读物的定义和作用
蒙学读物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读物,它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蒙学读物在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蒙学读物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作品
蒙学读物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形式多样,有韵文、歌谣、故事等。
代表作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作品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蒙学读物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蒙学读物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它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注重实践和体验,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快乐学习。
这些理念对现代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五、蒙学读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
在现代社会,蒙学读物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可以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辅助教材,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还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增强民族间的理解和友谊。
蒙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能力影响探讨
![蒙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能力影响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9c79b2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3.png)
蒙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能力影响探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
蒙学经典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它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中的经典之一,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历程,文化内涵丰富,对孩子的语文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蒙学经典的概念、特点、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蒙学经典的概念及特点蒙学经典是我国传统儒学的代表性文献之一,它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文献。
这些经典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学经典的特点是浅显易懂、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在这些经典中,语言通俗易懂,用词简洁明了,不仅便于孩子学习,也可以是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系统,进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
1.培养识字能力蒙学经典是一本需要诵读的经典,孩子在诵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生字,逐渐培养了孩子的识字能力。
特别是《三字经》和《百家姓》,这两部经典的内容广泛,囊括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都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很容易理解这些知识和文化,并加深对他们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能力。
2.提高阅读能力蒙学经典的经文都很简短,孩子们可以很快地阅读完毕,并能较好地理解其内涵。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心灵的感悟和思考,同时也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蒙学经典在表达上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了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蒙学经典的内容丰富多彩,引导孩子们思考人生、道德、文化等问题。
孩子们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对知识和文化有所了解,还可以通过思考和研究,从而拓展了思辨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了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总之,蒙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
![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https://img.taocdn.com/s3/m/d9d8046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f.png)
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原创实用版)目录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蒙学读物的定义和作用3.蒙学读物的种类和特点4.蒙学读物对现代教育的启示5.蒙学读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正文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智慧和价值观,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二、蒙学读物的定义和作用蒙学读物是指在我国古代用于启蒙教育的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这些读物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儿童传授基本的道德观念、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蒙学读物的种类和特点蒙学读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从内容上分为道德教育类、文化知识类和生活技能类;从形式上分为韵文、散文和图说等。
这些读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语言简练,易于记诵;二是内容丰富,涵盖了道德、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三是形式多样,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四、蒙学读物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蒙学读物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其次,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使用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最后,我们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五、蒙学读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蒙学读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道德资源和教育方法。
同时,蒙学读物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传统文化经典蒙学读物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及影响
作者:张岩
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17年第11期
中国自古以来便十分重视教育。
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文明开化,还是寻常百姓的读书识字,无不彰显出中国人笃实求真的品质,以及对知识的诉求。
而作为一系列教育的起点,蒙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不仅着重于对儿童认字、书写和记忆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将“礼义廉耻”等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传授于幼童,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同时,蒙学教育还有着普及基本文化常识和生活常识的作用,因此这个教育阶段完全可以视之为一个人正式认知这个世界的开端。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高度发达,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经典蒙学读物,著名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小儿语》等,这些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和品读。
它们所兼具的教育和启蒙功能,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童书出版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蒙学读物的产生、传播及演变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开始兴办“私学”,平民子弟初步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史籀篇》为我国最早的启蒙读物。
秦汉时期,出现了《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一系列蒙学字书,虽然这些蒙书大多已经亡佚,但一些蒙书编纂的基本准则在这个时期就已渐成熟,比如将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在一起“以类相从”的编法等。
直到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周兴嗣所撰的《千字文》才成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广泛使用的蒙学教材。
唐宋以后,蒙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在识字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封建道德教育的色彩,这一时期的主要蒙学读物包括《开蒙要训》《三字经》《百家姓》等。
及至明清,蒙学教育体系已十分成熟和完备,介绍成语典故的《幼学琼林》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蒙书。
由于早期书籍匮乏,教学主要是靠老师的口述,直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的广泛使用才极大地方便了图书抄写和携带;至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书籍实现了批量生产。
据记载,从明代开始,《三字经》就已经走出国门。
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三字经》其后更是流传到了俄国、韩国、日本等国,并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日本的《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
由于时代不同,同一本书也会根据社会背景和统治者的需要进行修改。
以《三字经》为例,在其七百余年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宋代版、明代版、清代版等多个版本,字数和内容均有不同,并出现了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
古代蒙学读物的特征
句短韵谐,朗朗上口,这几乎是所有经典蒙学读物的共同点。
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易于朗读。
或四或八句一韵,节奏韵律恰到好处,亦有利于背诵。
再如《百家姓》《千字文》等四字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句子至今读起来仍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完美契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学审美。
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古代蒙书编纂者已经有意识地将知识、义理、典故等进行排列组合、调整归纳,使之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精神主线。
例如《三字经》中的一段:“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其中就包括了三才、三光、三纲等封建时期儿童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并呈现出“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叙述规律。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则根据四季、方位、五行等要素进行叙述,十分清楚明了。
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经典蒙书中虽然也有较为艰涩难懂的训诂、理论、表述等,但主要仍以较为浅显的“白话”为主,即便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古文,亦不觉难以理解。
如《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等句子,几乎就是白话形式的叙述。
旁征博引,生动感人。
经典蒙书充分考虑到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故大多摒弃生硬的说教,将为人处世的道理蕴藏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娓娓道来,使儿童更易于接受。
在《三字经》中就有“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头悬梁,锥刺股”等典故。
经典蒙书对当代童书出版的影响
最近几年中国童书出版事业发展迅猛,在国内原创和国外引进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要归功于出版者们的发愤图强,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广阔和无限可能。
虽然成果喜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首先就是很多出版工作效率低下,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毫无建树。
虽然销量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但我们最直观的能够看到很多作品的动销情况不容乐观,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市场火爆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出版物的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得是否到位、妥当。
反观古代蒙书,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已不适应当今社会,但其所体现出的做书理念、教育观点仍可作为我们今日的参考。
儿童图书应该简洁实用,贴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
童书内容最忌烦琐,如今的童书大多做得很漂亮,图文并茂,但有时为了追求“大而全”,不免辅之以各种外文、解析、思考、互動等等,反而忽略了内容的故事性、连贯性和可读性。
有时孩子打开书,往往不知道从何处看起,亦搞不清这究竟是故事书、图画书,还是教材。
其实无论是何种出版物,最核心的要素仍旧是内容,好的内容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带动口碑和销售。
例如至今仍在热销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读物,既没有花哨的文字,也没有华丽的图片,无非是靠纯
粹的文字打动读者。
因此今天我们做书,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不管是文字形式还是图画形式,其他的附件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的基础上酌情添加即可。
儿童图书应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凡事都希望有效率、有效果,比如阅读,很多家长难免抱有功利的目的,去鼓励、要求甚至强迫孩子看书,而个别出版商为了迎合市场,人为地在书里植入一些成人世界的思想和观念,而忽略了儿童本位的原则,最终做出的书戏谑有余而内涵不足。
蒙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大到爱国主义、民族自尊等高尚情怀,小到奉献精神、同情心、怜悯心等个人素养,仍是童书首先应该大力宣扬的主题。
明代沈鲤《义学约》云:“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
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
”可见蒙学教育非易事,做童书的人首先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情怀,才能做出有情怀的作品。
儿童图书需要返璞归真,找回一些丢失的元素。
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在《传统蒙学丛书序》中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
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
”诚然《三字经》等经典蒙书中含有封建糟粕思想,但究其语言组织形式和对儿童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契合度来看,它仍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强调记忆和诵读,在今日的童书中已属少见。
现今我们更强调大脑思考,即思辨和判断,而忽略了“大脑运动”,即“死记硬背”。
实际上在记忆力旺盛的儿童时代,是应该通过多记、多背为语言学习打基础的,而语言能力则是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的基础,是应该训练的能力。
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财富,而古代经典蒙书则是其中的闪光点。
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其中很多内容已不适用,但这些流传千百年的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礼义廉耻”、勤勉思想、处世哲理、严谨精神、人文风习等,仍是今日之童书出版所应汲取的,而它们所传承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治学理念亦应被我们接续,在未来的出版工作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