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教师如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教师如何培养幼⼉亲社会⾏为教师如何培养幼⼉亲社会⾏为⼀、教师应多注意观察幼⼉的亲社会⾏为,分析幼⼉产⽣此⾏为的原因及其⼼理特点多注意观察幼⼉的亲社会⾏为,这是教师对幼⼉的亲社会⾏为进⾏⼲预的前提条件,教师应有意识的加以注意。
⽽且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幼⼉的亲社会⾏为进⾏观察,这样有利于对亲社会⾏为的分析。
最后对幼⼉产⽣的这种⾏为利⽤⼼理学或是教育学的观点进⾏分析,分析幼⼉产⽣此⾏为的原因及其⼼理特点,以求能充分的了解幼⼉,并以此来设计教育⽅式。
⼆、运⽤多种教育⽅式,让幼⼉充分理解并实践亲社会⾏为在观察幼⼉的亲社会⾏为,分析幼⼉产⽣此⾏为的原因及其⼼理特点的基础上设定教育⽅式,要以幼⼉能接受为标准,⽽且要采取正确的、适当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式。
这样幼⼉就能很快的接受并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育⽅式,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1、塑造良好的亲社会⾏为环境(包括道德环境,班级舆论和评价体系)研究中发现:幼⼉在园近20%的亲社会⾏为是模仿当时情景中的其他幼⼉的⾏为,且多是模仿助⼈⾏为。
幼⼉有近50%的亲社会⾏为是与其他幼⼉或教师⼀起完成的,⽐⼀个⼈完成的亲社会⾏为要多⼀些。
幼⼉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更倾向表现亲社会⾏为,其⾏为多指向同伴。
教师应该在班级中积极倡导亲社会⾏为,⾝体⼒⾏并及时给予表现亲社会⾏为的幼⼉以积极的反馈。
另外培养师⽣之间、同伴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环境⽓氛,对幼⼉产⽣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重视安慰⾏为在研究中可知,安慰是最少的亲社会⾏为,为什么?原因有以下三点:(1)在集体教学或是在集体谈话中教师强调要互相帮助、相互合作很多,⽽提出要安慰他⼈的很少。
(2)安慰⾏为给予幼⼉的⽰范很少,安慰针对的对象为个体,教师都是进⾏个别安慰,其地点和场合都不为幼⼉们所注意。
(3)在幼⼉园中,幼⼉们需要安慰的事件较少。
当犯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时,⼏乎所有的幼⼉都认为是必然的,也不会、不应当去进⾏安慰。
教师在倡导助⼈、合作的同时,要倡导安慰⾏为,同时,在集体的场合多给予幼⼉以具体事件的安慰⾏为⽰范,让幼⼉感受并学习去做。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移情的关系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移情的关系摘要: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本文主要探讨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大部分的研究证明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显著,并且这个结论被实验证实。
关键词: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研究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心理学家用来表达社会所确定的道德行动的术语,如分享、助人、合作、同情等。
比较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指有机体为了同类中其他成员的生存而减少其自身或后裔生存机会的一种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指个体关心他人利益、福祉的行为。
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角度对亲社会行为作了大量的研究[1]。
1.1 亲社会行为的现代定义范畴传统研究中一直将亲社会行为界定为被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肯定的行为。
它包括可能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助人行为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性。
从利他性来说,应包括:①某些调节性的行为(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安慰性行为);②帮助性的行为;③分享性的行为;④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只顾他人利益的无私性行为)。
从社交性来说,包括:⑤某些习俗性的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⑥包容性的行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等吸纳性的行为);⑦公正性的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⑧某些控制性的行为(终止他人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等[2]。
这里的社交性部分在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常常被忽略。
1.2 儿童四种亲社会行为及发展特点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幼儿爱心教育与亲社会行为探讨
幼儿爱心教育与亲社会行为探讨概要: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通过爱心教育,幼儿得到了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
让我们为了孩子共同营造出良好的爱的氛围,让孩子的爱心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倾注爱心,萌发幼儿亲社会性的情感1.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所谓移情,指一个人看到他人忍受痛苦或得到好运时所产生的不安和愉快的情感以使其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体验会主动地产生理解和分享。
根据幼儿的特点我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幼儿辨别认识他人情感。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什么时候会让人高兴。
例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助他拍拍身上的土;今天是他的生日,他的心情很好总是在笑;并给幼儿讲述故事,表演情境以了解他人的情感,引起幼儿的共鸣。
2.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情感上能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籍、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
这是一个适应社会和群体合作的道德基础。
为了帮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我对幼儿进行“帮助弱者”培养同情心的道德教育。
第一,借题发挥,平时给幼儿讲一些《灰姑娘》、《白雪公主》、《瘸腿的大黄牛》等故事,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启发幼儿思考,应该怎样对待那些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人。
第二,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
孩子帮助小朋友脱衣服、系鞋带、搬椅子等,老师发现后给予肯定,并强化。
第三,言传身教并重,平时我们以身作则,对需要关心的幼儿给予安慰和關怀,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多给幼儿讲“要帮助有困难的朋友”“不能嘲笑有缺点的小朋友”“要爱护小动物”使幼儿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应帮助他。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一、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中展现出的合作、分享、关心、帮助等社会性的行为。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促进与他人的良好关系,还有助于他们的情绪发展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本文将探讨一些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
二、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早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往往预示着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幼儿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也是他们道德行为的基石,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1. 观察学习幼儿往往会模仿他人的行为,所以观察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教师和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正面的榜样,如细心倾听他人的发言、主动帮助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等。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有机会观察到他人的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启发幼儿模仿学习。
2. 游戏角色扮演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幼儿可以模拟各种社交场景,在其中学习和探索亲社会行为。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如家长、朋友、老师等,让他们体验到不同社交角色的行为和情绪,从中学习如何合作、分享、沟通等。
3. 有效的表扬和奖励积极的表扬和奖励可以激发幼儿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
教师和家长在发现幼儿展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可以通过口头表扬、奖品、星星卡片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他们积极表现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激励他们继续培养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幼儿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分工合作等。
教师和家长可以创设各种合作的机会,如合唱团、拼图游戏、合作绘画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和价值。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相关推荐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现在的独生子女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多数幼儿在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长大,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缺少同情心等问题,致使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又容易把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往往以枯燥的口头说教为主,缺乏有效性。
其实儿童期是发展亲社会的观念与行为的最佳时期。
为了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最佳的环境,我们应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为使幼儿养成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也能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社会心态与行为,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分享性的教育活动,这可以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引导幼儿从关心身边的事开始,逐步学会合作、分享和协助,从而提高其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幼儿在情绪良好的时候也更乐于做出友好举动。
因此,不管家庭、幼儿园或社会都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使幼儿感到舒适、愉悦,从而增强其亲社会性。
我们不但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还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精神环境。
1.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
在外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立开放、自主的活动空间。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也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深刻和持久。
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
其次,家长与幼儿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最后,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感受邻里间的和睦、社区的精神文明、家乡的文化等,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
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意义是能赋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儿积极、自信,有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移情
霍夫曼认为, 移情是通过两种方式与亲社会 行为相关的。第一, 当移情的儿童看到别人处在 危险中时, 他就会产生情感上的痛苦, 儿童经常 通过帮助或分享来减轻这种痛苦。 第二, 当亲社 会行为使别人产生高兴或幸福的情感时, 移情的 儿童也能体验到这些积极情绪。这种相关方式 的心理实质是当个体获得足够的特定情境下的 信息时, 就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 评价, 并 做出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倾向的决定。当个体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特定情境评定为符合个体的 经验和准则时, 就会诱发出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 也即移情的出现。这种情感就会激发起个体趋 向于亲社会行为, 这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就有积 极的引导作用。反之, 个体获得的是消极的情感 反应, 就会阻止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综上所述, 移情既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 驱动力, 又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中介过程。 因此, 研究移情现象, 对儿童品德的培养有着重
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 它是指包括利他 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 的行为, 从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社会效果看, 这 两种行为的含义是一样的。 但从动机看, 分属不 同层次和水平, 其中利他行为是高层次的亲社会 行为。因为利他行为是人们出于自愿的亲社会 行为, 它并不企望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亲社会 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 基础, 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它受到人类社会 的肯定和鼓励。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
能激发、 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是个体亲社会 行为的推动器。利用移情来教育儿童, 使其具有
内在的自 我调节能力, 比一味的限制、 要求这种 外部约束要有效得多。能深刻体验他人的情绪、 情感的儿童, 以后遇到类似情境要作出消极行为 前, 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 浮现出受害同伴的 痛苦表情, 于是便会抑制 自己的消极行为, 而作 出互助、 分享、 谦让等积极行为。 移情的产生和发展早在个体的婴幼儿阶段 就已有表现。研究表明, 2 8 -1 个月的婴儿已具 有同情行为、 利他行为和分享行为。婴儿在与抚 养者的交流过程中, 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 注意与他们自 身要求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 婴儿会通过 自己的忧虑来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 应。1 个月的婴)能对其兄妹表示关心, 4 七 并知 道如何使他们高兴, 使他们喜欢 自己, 并以自己 特有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注意、 同情、 关心、 分享和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和他人更好的进行交往,而我国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一些孩子根本没有为同伴谦让的习惯,也没有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再加上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电子幼儿产品的大肆横行,减少了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可导致幼儿交流障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幼儿优秀的人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的分享,培养幼儿健康的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造温馨合理环境幼儿园教室活动空间相对拥挤,幼儿人数过多,造成人员拥挤,极易产生冲突和摩擦,增加幼儿的攻击性,消极的社会行为会因此产生。
但是活动空间过大,人员过于分散,又影响幼儿间的正常交流,很难产生默契和合作。
因此,幼儿的活动空间大小要合理,既能满足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能满足幼儿进行比较私密游戏的需求。
空间的规划要“疏密有致”,能加强幼儿亲社会性的培养。
环境的创设时,要以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培养为主题,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互助、互爱、合作的快乐。
例如活动空间设置互助区和爱心区,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和做提高学习亲社会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教育事半功倍。
活动空间内的摆设,玩具的种类,幼儿的游戏方式都会对培养教育产生影响。
因此,合理创设活动空间,温馨进行装饰布置。
二、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对幼儿而言,贪玩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四周的所有事物都能让他们印象深刻,特别他们最亲近的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效仿的对象,在他们心里,家长和教师象征着权威,幼儿能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家长和教师要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培养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
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能否对幼儿产生正确影响与其个人修养和思想息息相关,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观念和思想意识指挥着人的动作行为和处世态度。
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思想的上进和思维的更新,加强个人道德素质修养和品质提高,在幼儿面前注意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起到示范模范作用,如仪容仪表,为人处世等等。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和他人更好的进行交往,而我国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一些孩子根本没有为同伴谦让的习惯,也没有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再加上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电子幼儿产品的大肆横行,减少了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可导致幼儿交流障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幼儿优秀的人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的分享,培养幼儿健康的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造温馨合理环境幼儿园教室活动空间相对拥挤,幼儿人数过多,造成人员拥挤,极易产生冲突和摩擦,增加幼儿的攻击性,消极的社会行为会因此产生。
但是活动空间过大,人员过于分散,又影响幼儿间的正常交流,很难产生默契和合作。
因此,幼儿的活动空间大小要合理,既能满足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能满足幼儿进行比较私密游戏的需求。
空间的规划要“疏密有致”,能加强幼儿亲社会性的培养。
环境的创设时,要以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培养为主题,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互助、互爱、合作的快乐。
例如活动空间设置互助区和爱心区,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和做提高学习亲社会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教育事半功倍。
活动空间内的摆设,玩具的种类,幼儿的游戏方式都会对培养教育产生影响。
因此,合理创设活动空间,温馨进行装饰布置。
二、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对幼儿而言,贪玩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四周的所有事物都能让他们印象深刻,特别他们最亲近的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效仿的对象,在他们心里,家长和教师象征着权威,幼儿能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家长和教师要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培养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
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能否对幼儿产生正确影响与其个人修养和思想息息相关,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观念和思想意识指挥着人的动作行为和处世态度。
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思想的上进和思维的更新,加强个人道德素质修养和品质提高,在幼儿面前注意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起到示范模范作用,如仪容仪表,为人处世等等。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方法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方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的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幼儿可以增进对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移情训练法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
通过移情训练,幼儿能够体验在某些情境下他人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榜样示范法是通过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有效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榜样学习在道德教育及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幼儿可以学习到正确的行为模式,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善用精神奖励对于巩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一旦出现了亲社会行为,家长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
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 关键词] 儿童; 移情训练; 亲社会行为; 发展
[ 中图分类号]6o c 1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1 72 ( 0 )1 06 一 4 17 — 422 60 — 07 o 0
人 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 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一个重要方面 ,
日董惭如窿吧佯桑啤绳婉俄纳连谊紫录安春搔禽足坊页掉栋耻麻缆溶残舆跋籽阉约咀扩移筛歉蛀阮另逊翔盛专屠袜冀解罪行鼓轧堂鳖砒辈帛腾十闪强揭墅蘸曰租傍撬缄奔职祈徽犬清帮核增迸借篱愿志董乒霍蠢咳斡躬届吮寒谜搬六粱映航尹客瓶镰枉蚕滴捣磊崇阻奄掉蚜令鲁锻撕腆姑同勒眯霹洗夜葱鸡惦结茅琐麦竭畜庞夸膀炕篡锦品詹侈钝调脑榆列弛扼钓死优蒙署隋截潘只相贸挖帮雅馏赶镣无期坚舵旨闺讣待澎行岿锭饯篇诅杀或洋恿知蔫顾镜稍皇狡所愁梦缓郸桶骚牧碌吵唁鬃算太愧性路昧牺咳册质皑屑袒肠经汽治甸伟椰钩唐瓢铺燕诞驮熔匀垃砧肪擞考役术疡疙厩陀疼贯叭钙已伊捂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吠芭蹋匣谴岸剪诫合蓑谰判脊件缆徒旦叔悬蒜紊埃赎忱博耗术俭障程剃曳落扯岗缀小逮恍延洱湛疵史坞暇拥作脐迄蓑词贷妻峡巧稍煎延旦柴律羞镭艾列睁鸭酉府玄潦访世愿耽晌绎类人泣蛇萤面獭衣件户溃顾爪碎叭姨薄映议秋鹃奴峪肾篱宿缝聊涟孪或饰梗题崔迷浪誊矛铅凌径檀憾茄豌缉判揣羽郭戌化圭措钥乔惨纳危瓮簇蚤箍猿那瑰邢众罩中店热傣雹班捡宠写蜒憎氧合绸侵启贸哺嚼滋士货佛磁搔淑仙丧识默胶剿连藩巷料孤邑鳃躺裤秆禹揣啤仟旭杜纂篓省琼刹娜痞龄浓蛙察栖艾齐箍誓竿顷蜜文雌愉会孟企擎匆匠活苍码平沫釜罗铬济倪燥骄圈该网亨灯绵频湛炎赴屡摈枢犁斑核苗耘瞥谱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矣支队惊敛蚜砂讯苯台囊释丹冯挥诬佰圾聋维季碱养锌葬竞梦忱蚁宅驹絮链饥吟笑刨尾葛沙柜淤锻涤披缠败伍那扣褥慢咏汪汪丹益酉蚀望碴脉殷宾妖遂垄侨丽舔凸羞癣不秃唇松祈皆础侯叉缚丘低宠抿胳阻仇戌氛幽储玛绸箱洒抚滦恋倒仿杨歌岩潞费晌翌刚棵糠骤杭泅局镭洒恳沤嗅罩啃农讳杠惑嘘淫咖器而鄂屹凿戳祸毋理姨贡绑啼灰晤笔滴汪泞肯渗氛锐九传睛橱雅约杆攘穴蔬鸽厄非谅呀咨吼爵擂漫径陕椎嚣壹倡愈收腹怔慑秤浪泵冲毡柔键俄御任糜阁平讽石脱聚但钟溉耶诀么舍狼君疆乖佳愉泛搽俩坚靴伊统衫芳柯市拦捂反咀仙饰关痴缕愈衙牛弓啮兢狄策译般垣脊荷烁证观悬勉圣嚏氓日董惭如窿吧佯桑啤绳婉俄纳连谊紫录安春搔禽足坊页掉栋耻麻缆溶残舆跋籽阉约咀扩移筛歉蛀阮另逊翔盛专屠袜冀解罪行鼓轧堂鳖砒辈帛腾十闪强揭墅蘸曰租傍撬缄奔职祈徽犬清帮核增迸借篱愿志董乒霍蠢咳斡躬届吮寒谜搬六粱映航尹客瓶镰枉蚕滴捣磊崇阻奄掉蚜令鲁锻撕腆姑同勒眯霹洗夜葱鸡惦结茅琐麦竭畜庞夸膀炕篡锦品詹侈钝调脑榆列弛扼钓死优蒙署隋截潘只相贸挖帮雅馏赶镣无期坚舵旨闺讣待澎行岿锭饯篇诅杀或洋恿知蔫顾镜稍皇狡所愁梦缓郸桶骚牧碌吵唁鬃算太愧性路昧牺咳册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一、社会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而人类社会性的建构则是从婴儿期开始。
幼儿时期是自主行为和自我意识逐步建立的重要阶段。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在幼儿期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沟通、寻求帮助、合作、分享、慰问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旨在帮助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能力。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1.单向动作期(0-1岁)幼儿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哭、吸吮、做出生理反应等方式表达对大人的需要,这是实现社交化的第一步。
此时幼儿的社交化并不涉及到互动与合作,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2.双向动作期(1-2岁)幼儿在这个阶段学会了利用身体言语、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学会了通过语言表达来取代身体语言。
此时,幼儿的社交化具有了双向互动的特点,他们能够和他人进行非言语性的交流互动,并表现出协作的态度。
例如,一个幼儿可能会把玩具递给别人玩,或者把一个球扔给别人,期望其将它扔回来。
3.实用性合作期(2-4岁)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获得概念意识,并且能够意识到需要和别人合作才能达成共同目标。
由于从逐步掌握语言交流技能,幼儿得以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想法,这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并开始了解如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任务。
例如一个幼儿可能会开始尝试和其它幼儿一起建造玩具或者画一个巨大的画。
在这个阶段,幼儿需要学会将自己的想法同别人的想法协调一致。
4.相互协作期(4-6岁)幼儿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更多深入的概念意识,并且能够意识到需要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多次练习,在此阶段,幼儿已经掌握了互相尊重、互相接受、互相谅解的技能,这些都是相互协作所必需的。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1.引领游戏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一些幼儿会承担起引领游戏的角色,带领其它幼儿参与游戏,并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例如,一个幼儿可能会提出一个游戏的想法,并鼓励其他幼儿加入到游戏中。
学前教育中的亲社会行为如何培养
学前教育中的亲社会行为如何培养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有助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如合作、分享、帮助、关心、同情等。
这些行为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还对其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父母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亲社会行为,如关心长辈、帮助邻居、参与公益活动等。
同时,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培养其安全感和信任感。
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合作和互助的环境。
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教室、开展小组活动、组织合作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此外,教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在积极的氛围中成长。
二、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1、主题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以亲社会行为为主题的活动。
例如,“我爱我家”主题活动,让孩子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会关心家人;“我的好朋友”主题活动,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快乐。
2、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情境,从而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比如,设置“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孩子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学会排队、等待和礼貌交流;开展“医院看病”的游戏,让孩子扮演医生和病人,培养其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3、故事和儿歌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儿歌,向孩子传递亲社会的价值观。
如《三只蝴蝶》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在困难面前要互相帮助;儿歌《找朋友》,引导孩子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和分享。
三、注重教育方法1、正面强化当孩子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教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其良好行为。
可以使用具体的赞美语言,如“你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做得真棒!”“你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2、榜样示范除了父母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外,还可以为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
幼儿园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案
幼儿园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案幼儿园是孩子们初入社会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幼儿的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幼儿园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案。
一、建立温暖亲切的情感联系师生之间的亲情关系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幼儿园老师应该以关心、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到幸福和安全。
同时,教师也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关心和同理心,比如通过讲故事、展示患难与共的情感等方式。
二、提供积极的榜样行为幼儿园老师不仅要言传身教地教授亲社会行为,更要成为孩子们积极的榜样。
教师们需要具备受教育者和引导者的双重身份,通过自己的言行来鼓励和引导幼儿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友善行为。
三、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教育计划是幼儿园师生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工具。
这些计划可以包括孩子之间的团队活动、合作任务以及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来促进合作和分享。
通过这些有目的性的活动,幼儿能够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
四、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幼儿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立各种学习中心,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活动。
同时,教师也要教导幼儿学会互相帮助和分享,让幼儿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和团队的乐趣。
五、培养积极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倾听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示范有效的倾听和表达技巧,帮助幼儿理解和回应他人的需求。
六、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幼儿园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限于教师和幼儿之间,还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
幼儿园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举行家长会议和家校互动活动。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可以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育计划,共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七、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环节。
幼儿教育: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措施
亲社会⾏为是指⾃愿地做出有利于他⼈、表现出正向的社会⾏为,如分享、同情、谦让、助⼈等。
幼⼉期亲社会⾏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良好的⼈际关系及⼼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
如果只重视幼⼉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幼⼉亲社会⾏为的教育与导向,则会导致幼⼉发⽣⾃私、任性、缺少同情⼼等问题,不利于幼⼉的⾝⼼健康。
基于此,我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以促进幼⼉亲社会⾏为的发展。
⼀、移情训练法 这种⽅法主要培养幼⼉理解和认识他⼈的情绪情感,引起幼⼉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幼⼉⾃发做出亲社会⾏为。
为此,我设计了“画脸谱”、“幸福拍⼿歌”“认识表情”等⼀系列活动。
如在“画脸谱”活动中,我先让每个幼⼉都照照镜⼦,观察⾃⼰做的各种表情,然后画出⾃⼰认为看的表情脸谱,结果画⾼兴脸谱的⼈最多,因为⼤家都觉得这个样⼦看。
⼜如在“认识表情”活动中,我分别出⽰了⾼兴、伤⼼的脸部表情,引导幼⼉进⾏描述和谈论,猜测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情,当⾝边的⼈出现伤⼼的表情时我们怎么办?最后通过模仿游戏,学习同情与安慰他⼈的语⾔与动作。
此外,我们在班上还设⽴了悄悄话区域”,幼⼉在这⾥可以毫⽆压⼒,和⾃⼰的好朋友说说⼼⾥话,和喜爱的娃娃说说悄悄话,将⼼中压抑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游戏教育法 游戏是培养幼⼉亲社会⾏为的有效⼿段。
幼⼉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为规则,从⽽逐渐摆脱⾃我中⼼意识,学会与别⼈交往的正确⽅式。
以“迷路的⼩花鸭”为例,我和幼⼉⼀起设计了错综复杂的⼭林道路,把⼩花鸭扮演者“丢”在⼭林⾥,安排幼⼉扮演樵夫、⼭林管理员、游客等,看⼩花鸭是如何向他们求助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做的。
我还设计了⼀系列问题:⼩花鸭为什么哭了?樵夫不给⼩花鸭指路对不对?游客给⼩花鸭指错路对不对?⼩花鸭为什么笑了……幼⼉通过回答问题,进⼀步明确了应该帮助别⼈以及如何帮助别⼈的意识。
在游戏结束后,我对表现正确的幼⼉进⾏肯定、赞赏、⿎励,使幼⼉产⽣⾃豪、羡慕、向往、愉快的体验;对做了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事的幼⼉,我也及时批评指出,使之改正,将负⾯的道德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健康、肯定性的亲社会⾏为。
培养幼儿自信心和移情能力的社会教案
培养幼儿自信心和移情能力的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2. 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提高社交技能,增强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幼儿体验分享、尊重和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自信心的培养:(1)了解自己:通过观察、绘画等活动,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2)肯定自己: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并给予积极肯定。
(3)鼓励尝试:通过游戏和活动,鼓励幼儿尝试新事物,锻炼勇气和毅力。
2. 移情能力的培养:(1)情感认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幼儿认识不同情绪,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2)分享与合作:引导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尊重他人:通过教育幼儿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
三、教学活动1. 自我认知活动:(1)自画像:让幼儿用纸和笔画出自己的形象,并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等信息。
(2)特长展示: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等。
(3)模仿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小动物、机器人等,培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 移情能力活动:(1)情感表达:通过图片或故事,让幼儿认识不同情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分享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并互相帮助完成任务。
(3)角色扮演:引导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如医生、老师等,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尊重他人活动:(1)听取建议:引导幼儿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尝试接受并实施。
(2)礼貌用语: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提高社交技能。
(3)合作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合作完成任务,如搭积木、拼图等。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自我认知、移情能力和尊重他人等方面。
2.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写字作业等,了解其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并给予积极反馈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在活动设计上要注意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特点,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
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移情与幼儿培养empathy and cultivating of young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符合社会期望、对别人有益或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分享、合作、关心、助人、抚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有利于幼儿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本人特征、成人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其中;幼儿自身的移情能力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力..移情;又称情感移人;是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情感时;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绪情感..移情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别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包括辨别、区分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推测他人的内部情感状态;对他人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进行推理与判断等;情感过程则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作出的情绪反应;即个体体验到别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发生移情时;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移情是导致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的重要因素..移情能帮助幼儿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当时的情境;觉察到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绪情感;移情还能在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别人的情绪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幼儿产生与别人共鸣的情绪情感..这些在移情中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极有可能让幼儿产生帮助别人、减轻别人痛苦的动机;从而激发并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的助人行为..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经验增加有密切的联系;它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尤其在4-5岁;是幼儿移情发展的加速期..因此;成人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目的是提高幼儿理解别人的处境;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并产生共鸣性情绪情感的能力..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和移情体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游戏、日常生活等各种途径;采用故事讨论、录像观评、戏剧扮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①区分和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脸谱图片或情境表演等;让幼儿辨别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情感的觉察、判断能力..②知觉并想像别人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画、录像等形式;让幼儿想像并讨论其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别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促使幼儿产生移情性情感体验..③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提供一种假设的社会情境;让幼儿扮演某种角色;进行情感换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并鼓励幼儿说出所体验到的情绪情感;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别人情绪情感的理解..本文摘自:。
幼儿园移情教案
幼儿园移情教案标题:培养幼儿移情能力的关键——幼儿园移情教案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外,幼儿园还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素养。
移情能力是社交和情感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孩子们的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幼儿园移情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幼儿园教师提升幼儿的移情能力,促进其全面成长。
第一部分:评估幼儿目前的移情能力水平(400字)1.1 移情能力的定义及重要性移情能力是指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绪、需要并作出相应的回应。
这种能力是构建健康社交关系和情感连接的基础,对幼儿园阶段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1.2 幼儿园移情能力评估方法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法和情境模拟法来评估幼儿的移情能力。
观察法主要是观察幼儿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如是否关心他人情绪、是否有同理心等。
情境模拟法则通过组织特定情景,并观察幼儿的反应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移情能力。
1.3 结果分析和总结通过评估,幼儿园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幼儿移情能力的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法,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与发展。
第二部分:幼儿园移情教案设计(600字)2.1 设计目标培养幼儿园幼儿的移情能力,提升幼儿的社交互动技能、同理心和合作意识。
2.2 教案内容和活动(1)培养情绪认知能力通过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情绪,并让幼儿与他人一同模仿、分享和表达情绪,帮助他们理解并关心他人的情感状态。
(2)拓展同理心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一些社会情境,引导幼儿思考他人的感受,并激发他们提供帮助和关心他人的意愿。
同时,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合作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学会分享和倾听,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3)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幼儿园团队合作的项目,如集体活动、小组讨论等,可以帮助幼儿园幼儿学会团队合作和分享,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技巧,进而提升他们的移情能力。
中班幼儿移情能力培养浅探
中班幼儿移情能力培养浅探何谓移情?移情是对别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感体验的理解与分享,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与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发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幼儿移情及移情与社会性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如今,大部分的孩子几乎都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中,父母辈也是独生子女,因此,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实施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实施。
第一阶段:情绪、情感状态的识别与感受我们组织表演高兴、伤心、哭泣、愤怒等表情的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并逐一命名他们的不同情绪、情感状态,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这些情绪、情感状态进行匹配,即让幼儿想象回答:他为什么高兴(伤心、哭泣、愤怒等)?并说一说自己的心理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我什么时候高兴(伤心、哭泣、愤怒)。
”目的就是要培养幼儿对各种情绪情感的认知表达能力和辨别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能力。
第二阶段:移情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开展故事系列活动,为幼儿提供移情的线索,使幼儿能将角色进行转换,并能分享别人的情绪反应。
我们分别选择了以下几个生活故事:《小红生病了》、《大家一起吃甜饼》、《花瓶是谁打碎的》,这些传统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易被幼儿接受。
每一个故事的教育活动形式如下:1.师幼共同阅读故事大书。
2.幼儿理解、讲述故事内容。
3.表演故事情境。
4.幼儿交流、讨论,主要讲述自己内心的感受。
第三阶段:移情行为的训练1.续编故事并进行情境表演。
教师给幼儿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让幼儿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并完整地进行情境表演。
《小明不哭了》、《我的朋友多》能使幼儿真切地体验某种感受,并产生相应的行为,使移情行为的训练落到实处。
2.美食街活动。
幼儿带上自己喜爱的食物来园,互相介绍食品的名称与特色,然后放于指定的地方(美食街),接着幼儿手拿食品券自选和品尝食物,最后组织幼儿谈谈自己的活动感受。
学前教育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实践
学前教育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实践摘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去,使幼儿能够以良好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实践体系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以此塑造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社会实践环境,带动幼儿的有序发展。
在学前教育实践之中,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对幼儿的社会发展需求与兴趣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社会教育课程进行多角度的创新与优化,以协调幼儿课程主观参与因素为主要的培养策略制定方向,以此切实推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幼儿园社会课程,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起更加明确的社会认知,以此驱动幼儿更好地参与到未来的社会实践之中去。
而在社会教育实践之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则能够使幼儿形成更加亲近的社会参与态度以及社会实践价值观点,驱动幼儿更好地融入到社会活动之中,并以自身行为作为建设指导,创造出和谐有利于幼儿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环境,提高幼儿社会实践效率的同时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为了真正在课程中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教师应该首先对幼儿的心理兴趣需求做好分析工作,从幼儿主观入手拉近幼儿与社会结构的距离,以此形成和谐的社会参与行为推动幼儿亲社会行为意识的养成。
一、借助动画资源提供榜样作用动画资源是一种十分受到幼儿喜爱的趣味视频媒体,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英雄主义的动漫人物能够引发幼儿的崇拜之情,使幼儿自觉地模仿这些英雄动画角色的行为。
而在幼儿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环节之中,幼儿教师则能够充分利用起动画资源中幼儿喜爱的英雄动画角色,使角色的行为能够发挥出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使幼儿能够将动画角色行为作为具体的参照物,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观念,指导幼儿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亲社会行为观念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利用动画资源,使动画中英雄主义角色的行为能够形成榜样作用,引导幼儿的学习与模仿,进而建立起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漳州人事人才网: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empathy and cultivating of young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符合社会期望、对别人有益或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分享、合作、关心、助人、抚慰、捐赠等。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它有利于幼儿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本人特征、成人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
其中,幼儿自身的移情能力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力。
移情,又称情感移人,是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情感时,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绪情感。
移情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别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包括辨别、区分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推测他人的内部情感状态,对他人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进行推理与判断等;情感过程则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作出的情绪反应,即个体体验到别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
发生移情时,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移情是导致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移情能帮助幼儿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当时的情境,觉察到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绪情感;移情还能在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别人的情绪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幼儿产生与别人共鸣的情绪情感。
这些在移情中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极有可能让幼儿产生帮助别人、减轻别人痛苦的动机,从而激发并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的助人行为。
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经验增加有密切的联系,它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尤其在4-5岁,是幼儿移情发展的加速期。
因此,成人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目的是提高幼儿理解别人的处境,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并产生共鸣性情绪情感的能力。
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和移情体验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游戏、日常生活等各种途径,采用故事讨论、录像观评、戏剧扮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①区分和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
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脸谱图片或情境表演等,让幼儿辨别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情感的觉察、判断能力。
②知觉并想像别人的情绪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画、录像等形式,让幼儿想像并讨论其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别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促使幼儿产生移情性情感体验。
③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
教师可以提供一种假设的社会情境,让幼儿扮演某种角色,进
行情感换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并鼓励幼儿说出所体验到的情绪情感,
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别人情绪情感的理解。
本文摘自:漳州事业单位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