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两首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1.2.2 诗歌内容:解读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1.2.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
2.1.2 互动讨论法:用于诗歌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1.3 朗读法:用于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2.2 纸质教材:用于学生阅读和笔记。
2.2.3 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用问题或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况。
3.1.3 鉴赏:让学生朗读诗歌,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15分钟3.2.3 鉴赏:2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4.1.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1.3 测试成绩:通过测试或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4.2.1 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 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 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诗歌文本和相关注释、解析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诗歌朗读与背诵(10分钟)1. 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3.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两首诗歌,准备后面的默写检查。
三、诗歌解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诗歌韵律与修辞(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检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默写两首诗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二、诗歌创作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3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4.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6.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比较鉴赏法。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理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瞬(shùn)息伫(zhù)立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解释词语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愁闷。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二、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创设情景,激趣引读。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人生的。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课程设计概述本次教学着重通过两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题西林壁》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唐代的风俗文化和儒家思想,鉴赏诗歌艺术,懂得文学审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的风俗文化特点和儒家思想。
2.掌握诗歌鉴赏和表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能力目标1.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反应能力。
2.培养感悟生活、情感表达与思辨的能力。
3.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课文在课前,教师准备好《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并复印发给学生。
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入方式:诗歌解读教师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重要词汇进行解读,比如“古原草”,“露”和“别离”等,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反应和诗歌运用意义,了解唐代社会风俗和人文思想。
第二步:学习诗歌鉴赏1.教师让学生分组阅读此诗,然后请两组同学进行概括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和表达手法,进行对比分析。
2.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运用技巧,比如押韵、语言抒发和意象叙述。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美学鉴赏,讨论诗歌韵律和诗歌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
第三步:练习诗歌背诵在完成诗歌学习和鉴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并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朗诵和表演。
第四步:学习第二首诗歌《题西林壁》在上述内容学习后,教师让学生阅读第二篇诗歌《题西林壁》,进行诗歌比对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诗歌细节和表达手法,比对两首诗歌在思想意义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第五步:课外拓展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读写和练习,深入了解和感受唐代文化,提高自身文学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古诗词的经典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分享。
教学效果本次教学通过对两首唐代古诗的学习和鉴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美学,提高语言表达、思维反应和综合素养能力,加强了学生对古诗文化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七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诗歌的魅力——七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两首不同类型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
教学准备:1. 七年级下册诗歌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黑板、彩色粉笔4. 学生练习册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营造出温馨、放松的氛围。
2. 引发兴趣:向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诗歌插画,并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诗歌吗?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学习诗歌1:1. 选择一首简短、易懂的现代诗,如《小河流》。
2.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行、节、韵脚等元素,并解释其作用。
3. 理解诗歌主题:帮助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欣赏: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并在黑板上共享他们的想法。
学习诗歌2:1. 选择一首古典诗歌,如《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古典诗歌的特点,如句式的规律和对仗的运用。
3. 理解诗歌主题: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欣赏: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并在黑板上共享他们的想法。
诗歌创作:1. 引导学生回顾两首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提供一些简单的主题,如“春天”、“友谊”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
3. 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诗歌,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课堂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问:“你们对诗歌的理解有了什么提升?你们对诗歌有了什么新的感受?”2. 总结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和创作诗歌。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诗两首》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有初步的认识。
2.学会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4.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一定数量的诗词词汇,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项任务:
1.诗歌填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诗歌的填空练习,巩固对诗歌字词的记忆。
2.诗词鉴赏:让学生从给定的几首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诗两首》的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完成以下课堂练习,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法,为学生讲述《诗两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的诗人往往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首诗,它们的作者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心声吧!”
2.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提高语文素养。
4.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情感营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感悟诗歌之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两首》,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营养,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在课后,请你们继续阅读诗词,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教学思路]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
《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
《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
在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进步感悟诗的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才能。
由“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开展学生的个性,又开展合作精神,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妙的感情。
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久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的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才能;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展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才能。
三、知识积累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老师以检阅的方式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字:嗅摩衍匿祷词:匿笑祷告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___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朗读和背诵。
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两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两首诗,感知诗意。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分析诗歌内容1.分析第一首诗:a.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
b.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c.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分析第二首诗:a.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
b.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c.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四)课堂练习1.学生选择一首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生选择一首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两首诗。
(二)深入分析诗歌内容1.分析第一首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分析第二首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讨论两首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背诵两首诗。
2.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5.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2)理解诗歌对社会、人生的启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难点:(1)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讨法、欣赏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诗歌的原文及注释。
2. 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感悟体会。
8. 板书设计《诗两首》一、诗歌主题思想二、诗歌情感表达三、诗歌艺术特色四、诗歌修辞手法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三篇】篇一:假设生活哄骗了你设计思想:一、融课后练习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资源和凭借功能,推动课堂教学顺当有序地绽开。
以课后练习为一抓手,教师课前备课后练习,学生预习时思索课后练习、预习课文,为课堂上合作探究做好预备。
以此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遵循诗歌鉴赏之路所谓“诗言志、诗缘情”,一指诗人借此抒发个人“志向”,二指诗作乃诗人有感而发,此情此景、不吐不快。
大凡诗歌鉴赏,应入乎诗人之心,感诗人所感;进而体己细察,获普遍意义之思索。
就诗歌教学而言,亦在于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最终说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
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进展、情感得到熏陶、学问得到积存,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要求.诵读诗歌,背诵诗歌,积存名篇。
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屡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那么,即使付诞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久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的文学理论批判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气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严厉、美丽,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亮,像水晶一样透亮、洁静,像春天一样芳香,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展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
” 但“诗是不行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观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和传说,有条件查一下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带着感情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理解。
(2)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提高朗读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诗歌的韵律、节奏,创作小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模仿创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情况、赏析文章和创作诗歌的质量。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两首》的作者及其背景,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互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学会品味诗歌,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诗两首》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包括《归园田居》和《春望》两首诗歌。
这两首诗歌分别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还需加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两首》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歌的情感。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两首》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诗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两首》,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初步的诗歌鉴赏。
4.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诗歌的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通过讲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创作方法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和图片。
使用诗歌鉴赏软件,帮助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
提供诗歌创作模板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创作诗歌。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5分钟)第二步:分析第一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15分钟)第三步:分析第二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诗歌(15分钟)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10分钟)第五步:总结诗歌的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5分钟)3.2 时间安排第一步:5分钟第二步:15分钟第三步:15分钟第四步:10分钟第五步: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和对诗歌的分析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
4.2 教学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来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和诗歌鉴赏软件诗歌创作模板和参考资料5.2 参考资料王朝闻. 诗歌鉴赏[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杨洪基. 诗歌创作与欣赏[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活动一:诗歌知识问答,让学生测试对诗歌基础知识的掌握(5分钟)活动二:诗歌鉴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10分钟)活动三:诗歌创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10分钟)6.2 教学目的活动一:测试学生对诗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诗歌《春晓》的解析与背诵。
2. 诗歌《静夜思》的解析与背诵。
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春晓》和《静夜思》的背诵。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解析诗歌内容,讲解意象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小组讨论。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
2. 音频设备:播放诗歌朗诵。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诗歌《春晓》的教学过程与步骤1. 导入:介绍诗人孟浩然,讲解诗歌背景。
2. 解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背诵诗歌:引导学生逐句背诵,纠正发音和节奏。
4.2 诗歌《静夜思》的教学过程与步骤1. 导入:介绍诗人李白,讲解诗歌背景。
2. 解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背诵诗歌:引导学生逐句背诵,纠正发音和节奏。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写一篇关于诗歌的感受: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2 活动实施1. 诗歌朗诵比赛: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可以自由报名参加,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
初一语文《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参考资料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参考资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来感悟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难点: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静夜思》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古诗的魅力在哪里?你们喜欢学习古诗吗?2.学习第一首诗《咏鹅》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场景?鹅的特点是什么?3.学习第二首诗《春晓》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诗歌,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背诵过程中的感悟。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6.作业布置背诵两首诗《咏鹅》和《春晓》。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古诗的魅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在课堂小结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未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
今后需注意调整课堂节奏,保证每个环节的时间充足。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时,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2.教学难点补充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可以通过设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表达诗歌的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深入理解郭沫若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郭沫若吗?谁知道他的诗歌特点?2.熟读诗歌学生自读《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诗歌意境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
4.探讨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修辞手法的魅力。
5.感悟情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情感?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6.诗歌背诵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情感。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星空”为主题的诗歌。
四、作业布置1.背诵《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2.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诗歌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郭沫若诗歌的意境。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讨论,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但在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仍显得有些吃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附:教学资源1.郭沫若生平简介及照片。
2.《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的朗读音频。
3.诗歌意境相关的图片素材。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天上的街市》中的画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诗中的星星就像街上的灯火,那么这样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教师继续引导:“是的,这就是诗歌的意境,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诗歌?这些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简介诗人李白,导入新课。
2.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何突显主题。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静夜思》。
第二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静夜思》,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简介诗人王之涣,导入新课。
2.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2)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何突显主题。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登鹳雀楼》。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2)讨论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创作(1)教师提供一些关键词语,如“月亮”、“家乡”、“大自然”等。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白居易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c.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体验诗歌之美。
d.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评价:
a.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结合终结性评价,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4.艺术特色分析:详细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白居易诗两首》的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讨论。
2.话题引导: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白居易诗两首》的内容和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难点
1.诗歌中抽象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2.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诗词鉴赏的固定模式,培养个性化解读和创新能力。
4.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互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感悟、品味中掌握诗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3.情境创设:展示《白居易诗两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景象,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
(一)
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2、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
)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
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7、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8、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第二课时
一、自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
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
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
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3、[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4、[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
5、[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
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
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
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6、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
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8、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
写在练笔本上。
9、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