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隐士生活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研究第九章:孟浩然

古代诗歌研究第九章:孟浩然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俛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3、对偶与用典:对偶与用典,是魏晋以后诗歌发展的一 个明显趋向,虽然对偶的运用存在个体的差异,但总体趋 向上是越来越多。而孟浩然的诗歌基本上是随口道出, 宛如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他不用奇字怪句, 不尚精雕细刻,也不采用色彩明艳的词语,但意境清幽, 浑然天成。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 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谢灵运的诗,展现出一种超拔俗流、孤芳自赏的情怀。其 诗的意境,大多具有幽深、明丽、孤峭的特征。尤其是笔 下的山势,极少呈现平远悠渺之状,而多是峥嵘层叠、线 条锐利、很有力量的状态。这和他的个性和写作时的心境 有关。谢灵运的山水诗,几乎全都是他政治上失意时写的。 他企图通过对山水的欣赏来忘却现实的压迫,但出于高傲 和褊躁的个性,一种贤者不为世用的孤独和苦闷,总是不 可掩饰地呈现出来。
一股子布衣的兀傲之气和隐士高人的清高之气。
《新唐书》记载的,说是唐玄宗在王维第中见到孟浩然: “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
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又载:“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 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 他!’卒不赴。”这都说说明孟的性格中确实有桀傲不群, 不把功名富贵放在眼里的一面。

孟浩然——精选推荐

孟浩然——精选推荐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简介:孟浩然(689-740),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而归,遂南游吴越。

二十五年,入张九龄幕府,不久即辞归。

二十八年,与王昌龄会于襄阳,食鲜疾动,卒。

孟浩然与张九龄、王维、裴胐、卢僎、独孤策等人为忘形之交,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者,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多写山水行旅、隐居闲适,佇兴造思,不落凡近。

诗风清旷冲淡,尤工五言,唐殷璠谓“浩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有《孟浩然集》四卷传世。

《旧唐书》卷一九〇下、《新唐书》卷二〇三有传。

研究:【思想研究】闻一多《孟浩然》(《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一文中认为,“孟浩然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但是他“虽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

文章还认为他的隐居是为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么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刘甲华《河岳诗人孟浩然》(《文史杂志》第6卷第1期,1946年7月版),首先对人们说孟浩然是隐逸诗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说法忘记了孟的另一面——他的儒家精神和仕进志趣。

总计他的一生,早年学书剑,壮年游历,中年走京师,晚年在张九龄手下做事,所为的无非在做官,冀以实现他的志愿。

所以“我们应该说他是不得志的文儒,哪能说他是一个‘隐逸诗人’”。

他认为,“在思想上,他继承了家世所重的儒风,锐意仕进;而在性格上,他却是放荡不羁,乐意山水。

他既不能约制性格去成就思想,当然要得到相反的结果,使他的思想不能顺利地实行。

”陈贻焮《谈孟浩然的“隐逸”》(《光明日报》1954年8月22日),对闻一多的观点作了申发和辨证,他认为闻一多所说孟浩然的隐居为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观点“是不很完全的”,“这些是原因,但并非最主要的”;孟浩然前期的隐居,是“在‘隐居’的名义下”,“努力在为科举,为入世做准备”,而且,“这种‘隐居’可以造成名誉,于进于退都是有利的”。

孟浩然《早寒有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孟浩然《早寒有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孟浩然《早寒有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1] 。

我家襄水曲 [2] ,遥隔楚云端 [3] 。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4] 。

迷津欲有问 [5] ,平海夕漫漫 [6] 。

【注释】[1]木落:树叶飘落。

雁南渡:北雁南飞。

二句化用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2]襄水:汉水流经襄阳的一段。

襄水曲:即襄水边。

《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襄州》:“襄阳县……在襄水之阳,故以为名。

”[3]楚云端:襄阳古属楚地,故云。

[4]孤帆:一作“归帆”。

天际:天边。

[5]津:渡口。

迷津:犹迷途。

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云:“桃源无处是,游子正迷津。

”此暗用孔子让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事,见《论语•微子》。

[6]平海:谓江水平阔。

漫漫:广阔无际貌。

【译文】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就在弯曲的襄水边,远隔楚地天地云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

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解读】诗题一作《早寒江上有怀》,一作《江上思归》。

揣诗意,当是作者东游吴越时作。

孟浩然专题知识

孟浩然专题知识
有流水和鸟儿旳陪同,诗人悠然自得。但归途 漫漫,仍不免孤单。渐渐地,他旳心绪开始低沉, 这时旳他看到: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归途中会遇到诸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 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斥凄凉色彩旳景 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 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克制不住旳悲 凉。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薄: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悠闲,从容貌。 迢递:远貌。递:形容
遥远。
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有闭门谢
客意。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带”,围绕。“薄”,草木丛生之地。
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 华薄。”清澈旳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旳长长旳沼泽地,归 去旳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旳共同 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 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旳整体, 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 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旳色泽和 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 却用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
诗歌写了几种场景?分别是什么?
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 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
❖ 钟声 渡头
傍晚江景图
❖ 月亮 烟树 ❖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 开头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 傍晚报时旳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旳 喧闹。这悠然旳钟声和尘杂旳人声,显出山 寺旳僻静和世俗旳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 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旳神情,潇洒超 脱旳襟怀,隐然可见。

唐朝的诗人孟浩然没有官做

唐朝的诗人孟浩然没有官做

唐朝的诗人孟浩然没有官做我们都知道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我们都读过不少由他所创的诗作。

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诗人究竟有没有当官呢?如果你想了解这个问题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多样的山水诗歌意境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

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

如《彭蠡湖中望庐山》。

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

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

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

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

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

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

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

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

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

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关于孟浩然的几点评价

关于孟浩然的几点评价

关于孟浩然的几点评价——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是一个高人,能入他老人家法眼的并没几个。

这首诗对孟的评价之高,在李白的笔下是再没有第二个同时代的诗人享受这样的推崇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诗风的转变,对孟的评价后来渐渐复杂,1.与陶渊明比,孟浩然算否真的隐士?陶渊明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造诣和威望是很受推崇的,由此,后来的诗评家对陶渊明和孟浩然的隐居生活也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两个不同:一,陶渊明是真的参加劳动,和农民一起下田的,而孟浩然则没有亲自劳动过;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引退的思想很统一,而孟则长期被求官不成的事情所困绕。

——因此,与陶相比,孟的隐居生活似乎要“假”一点。

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不然。

评论孟浩然的隐居选择,首先要了解他选择的背景。

的确,孟的一生大部分都怀有“徒有羡鱼情”的烦恼下,甚至晚年还做了张九龄的幕僚。

但是,只要明白孟浩然的生活时代,你就会对此更加钦佩了:开元盛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顶峰,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那是一个梦一样让人兴奋和自豪的年代!“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机会多多。

而孟浩然呢?他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怀有同时代人共同的愿望,一方面又不能放弃自己悠然和清高的本性而混迹于官场。

——再看看陶渊明的生存环境,不用多说了,他的隐居有多少无奈和回避的成分呢?只要读读他的《咏荆柯》等作品就可以知道。

因此,孟浩然的选择是自发的(虽然艰难),两条道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尤其让人钦佩。

而陶渊明的选择有多少客观环境的因素,则很难考量了。

所以,我觉得与陶渊明比。

孟浩然是更真实的隐士。

至少,以上面的理由就武断地否定孟浩然的隐士品质,是很浅薄的观点。

2,关于孟浩然的诗风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

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

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

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刚正志高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仕隐矛盾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分析孟浩然诗的“清淡”

分析孟浩然诗的“清淡”

分析孟浩然诗的“清淡”分析孟浩然诗的“清淡”孟浩然作为一位布衣才子,他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自然之间,在山水自然、隐居田园中找到了自我灵魂的归宿,实现了自我与客观现实的平衡。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清淡”著称,对唐诗的成熟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一、形成“清淡”的原因孟浩然诗的“清淡”是与其一生的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经历很简单,其流传至今的诗歌中,多是写游玩山水、隐居田园乐趣的。

这位在仕途上不得志,终身布衣的孟夫子,在自然山水、田园隐居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取得了自己与客观现实的平衡,并且运用“几乎看不到诗”的技法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及隐居时的那份清谧静逸表现了出来。

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孟浩然处在开元盛世之际,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孟浩然不需要借助游玩山水来放浪形迹,也不需要借助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托物言志,抒发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而孟浩然又生活在一个颇为富足的小康之家,也不必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忧;并且他还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游历。

因此他有着一生都过着游山玩水、田园隐居生活的现实基础。

孟浩然诗中的“清”也与自己内心的知足保和有关。

《重订唐诗别裁集·凡例》中说“孟山人”学陶“得其闲远”,孟浩然自己在诗中也写道:“常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可见其对陶渊明的仰慕。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傲及冲和平淡的心境深深影响着孟浩然,所以其在归园隐居、寄情山林中能以一颗“忘机”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一切。

像盛唐时代的许多士子一样,孟浩然也有济世报国的宏图理想,也渴望在那个太平盛世时代的政治舞台上一试身手,但他却不迷醉于仕途。

孟浩然于开元十二、三年间游历洛阳,想趁此时广交贤达,博取令誉,然后通过援引走上青云之路,然而当时却少人援引,所以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这一年他已经年近四十了。

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

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

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欢迎阅读。

孟浩然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代表作品《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田家元日》《凉州词》《夏日南亭怀辛大》《秋宵月下有怀》《与诸子登岘山》《秋登兰山寄张五》《春中喜王九相寻》《西山寻辛谔》《夜渡湘水·一作崔国辅诗》《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来闍黎新亭作》《梅道士水亭》《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和宋太史北楼新亭》《白云先生王迥见访》《南还舟中寄袁太祝》《临涣裴明府席遇张十一、房六》《寒夜》《书怀贻京邑同好》《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宴张别驾新斋》《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等等孟浩然人物评价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的隐士生活

孟浩然的隐士生活

孟浩然的隐士生活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在四十岁之前,他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

不过,孟浩然选择当隐士,其实是类似求仙访道的“终南捷径”。

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

此外,还可以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

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

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但却始终没有接到朝廷要他出力的诏书,这让他有些坐不住了。

于是,他到长安寻找机会。

京师文人荟萃,孟浩然出口成章,立即语惊四座。

文人竞相与之结交,其中就有宰相张九龄和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与孟浩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有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内署作客。

两人正聊得兴起,唐玄宗突然到来。

如此大好机会,孟浩然竟然慌作一团,匆忙间躲到床底下。

唐玄宗进来发现屋里的情况不太对劲,便责问王维。

得知是孟浩然在此时,唐玄宗高兴地说:“我听说过此人的诗名而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说完叫孟浩然出来。

孟浩然拜见了皇帝。

唐玄宗让孟浩然朗诵他得意的诗作。

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到了,拜侯封相的希望就在眼前。

孟浩然又是兴奋又是紧张。

仔细想了想,他选择了寓意深刻的《归终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是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孟浩然的本意,是表明求仕之心未灭,希望皇帝重用。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入世做官的美好愿望就在这首诗中断送了。

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那一句时,勃然变色道:“卿不求朕,朕岂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遂放还,不复见录。

经历此事,孟浩然大受打击,觉得掉了隐士的身价,因而心灰意懒,形骸也开始放浪起来。

后来采访使韩朝宗入京,决定带上孟浩然一起去,以便向朝廷推荐。

但孟浩然因为与人喝酒,错过了出发的时间。

韩朝宗大为生气,独自而去。

“浩然亦不悔也”。

也许到此时,他总算明白了,写诗和做官是两码事。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

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

三一文库()〔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欢迎阅读。

孟浩然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代表作品《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早寒江上有怀》《田家元日》《凉州词》《夏日南亭怀辛大》《秋宵月下有怀》《与诸子登岘山》《秋登兰山寄张五》《春中喜王九相寻》《西山寻辛谔》《夜渡湘水·一作崔国辅诗》《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来闍黎新亭作》《梅道士水亭》《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和宋太史北楼新亭》《白云先生王迥见访》《南还舟中寄袁太祝》《临涣裴明府席遇张十一、房六》《寒夜》《书怀贻京邑同好》《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宴张别驾新斋》《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等等孟浩然人物评价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诗人孟浩然的作文400字四年级

诗人孟浩然的作文400字四年级

诗人孟浩然的作文400字四年级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诗人孟浩然的作文400字四年级篇1小学时学过一首古诗,《过故人庄》。

这是一首田园诗,它的作者是被誉为“盛唐第一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

那个时候就对这个人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一生都在求官,却一生隐居山林。

这不是很矛盾吗?后来才知道,他这是在“待价而沽”。

在他的一生中,他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个个都是才华横溢、名震当时的人物。

这其中就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甚至当朝宰相张九龄。

由此可见,这个人人缘奶好,可以有这么多才能卓越的朋友。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

他一生好酒,经常酒后误事,比如在开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大力向朝廷举荐孟浩然,双方约好见面的时间,不巧,正值孟浩然在喝酒,酒到酣处,间对刺史韩朝忠说:“我正在与朋友喝酒,谁都不见!”从此,韩朝忠再也不举荐孟浩然了,他们的友谊算到头了。

他很想当官,但似乎又很“怕官”,一次,孟浩然在尚书右丞王维办公室作客,忽然听见太监大喊:“皇上驾到!”孟浩然一时情急,吓得竟躲到床底下。

虽然这样,还是被皇帝李隆基感觉到了。

唐玄宗也曾听过孟浩然的大名,有意要提拔他做官,就对孟浩然说:“听说你诗写得很好,你随便背一首吧。

”孟浩然战战兢兢地把他最近没考中进士后表达内心愤慨写的《岁暮归南山》给背了一遍。

唐玄宗一开始听得还很高兴,但听到他背“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大怒,指着他的鼻子说:“明明是你不求上进,还诬我不重用你,你走吧!”从此,孟浩然算是彻底与官场绝缘了。

孟浩然对朋友非常好,有一次好友王昌龄来看望他,他不顾背上的毒疮,与王昌龄喝酒,吃鹅肉,结果王昌龄走后没几天,孟浩然的背上毒疮复发,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纵观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可谓坎坷。

他的才能交际不可谓不好,他也一直追求上时,但他就是没法实现梦想。

他的遭遇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

但对中华民族来说,又是何其幸运。

他没有实现理想,至多是使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小官僚。

但却使中华民族多了一位杰出的诗人,三百多首诗的传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

从孟浩然诗中之隐士形象看其仕与隐之心态

从孟浩然诗中之隐士形象看其仕与隐之心态

从孟浩然诗中之隐士形象看其仕与隐之心态作者:许红星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2期摘要:孟浩然在诗中提及很多隐士高人,他是借助这些隐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渴望建功立业之情,隐中求仕。

文章主要从当时的时代风气、效法先贤的高尚和诗人自身的追求来探讨孟氏仕与隐的心态。

关键词:孟浩然仕隐心态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往往也被称为“隐逸诗人”。

他主要生活在唐玄宗统治的开元盛世,按理说是“生逢盛世遇上明主”,却布衣终生,这确实让人慨叹。

本文着眼于孟浩然诗作中提到的隐士形象,试图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来探究孟浩然仕与隐之心态。

一、孟浩然仕与隐之探究孟浩然向来以隐士闻名,其原因之一便是他有不少诗篇表达出了对隐逸的向往追求。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中提到隐士的名称“杂乱分歧,颇不一致,比较主要的有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逸民、隐者、隐君子等十一种”[1]。

孟诗中提到的隐士有着共同的特征:这些人或任情不羁,傲然独特;或登山采药,养生服食;或避世不仕,浪迹山水;这些隐士品德高尚,超然于世外,无意于仕途,且都有被荐入朝做官之机会,但他们都一一谢绝,足见其高风亮节。

孟浩然在仰慕这些隐士隐居不仕的同时,也感叹自己的遭遇,“回瞻魏阙路,空复子牟心”[2](《初下浙江舟中口号》)、“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将适天台留别临海李主簿》)、“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圣主贤为宝,君何隐遁栖”(《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壮图竟未立,斑白恨吾衰”(《家园卧疾毕太祝相寻》),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入仕的向往和怀才不遇的遗憾,他在追慕隐士之品行的同时,也在哀叹自己的命运,生逢盛世却报国无门,只好写些诗章来宣泄自己的郁闷情怀。

另外,在孟浩然诗篇中,亦出现了另外一类人物,包括屈原和贾谊,孟浩然在为屈贾掬一把同情泪的同时,也是在诉说自己空有一番抱负,却碌碌无为。

从这可以看出,孟浩然的内心并非是平静的,而是透露着一种不为君主所用的心痛,他和其他封建文人一样,怀着一颗热切的济世之心。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与王维、高适、岑参并称“盛唐四大家”,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

四十岁时,西入长安考进士,失意而归。

张九龄在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而死。

他的诗在当时颇负盛名,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孟浩然不甘落寞,却在隐沦中度过一生,山水田园的幽静景物,因而形成清新淡远的艺术风格。

孟浩然终生隐居,隐士是不便过多地谈论世事的,至少不便过多形诸笔墨。

孟浩然的诗除几首情诗、宫词和边塞诗外,都是表现他高士的生活和情怀。

孟浩然的诗在取材和立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选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完整事件,并借景物的烘托(论述详第三节,本节从略),来表现一位风神散朗的高士——孟浩然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人的思想感情总要表露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写日常生活很能恰当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日常生活的片段虽小,一滴水见太阳,它却可以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思想的某些方面。

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选取清晨醒来听啼鸟,念花落一刹那间的活动,仅仅用二十个字,就生动的表现了他闲适的生活和惜春的心情。

啼鸟落花是春天常见的景物,听和想也是人们醒来寻常的活动,一经诗人构成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细节化、典型化,就赋予了它无限的情意,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

更多的时候,孟浩然写一个生活事件的较长的片断。

有时从开头写到高潮,有时从高潮写到结尾,有时只写中间的一个片断。

《与颜钱塘登樟楼望潮作》写观潮,就是从事件的发生写到高潮。

诗云: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诗从听潮写起,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感受,不仅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绝,而且写出了潮来时万家争空的观潮景象,也不单纯着眼于景物,也不单纯着眼于人物的感受,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从人与景的关系来写,从生活的角度来写。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简介
• 几只青鸟的啼声启发了我。。。 • 恍惚中:看见某人彻夜苦读,大笑而去, 经长江而下,穿过吴越,游洛阳、长安。 看见某人京师应试,大笑而去,回洞庭之 南,跨越湘西,还荆州、襄阳。 • 孟浩然,的冲淡自然、简约淳朴诗,演绎 了一幅魂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谢谢观赏
孟浩然
生卒
生于689 卒于740
早年
25——35岁
724 年
40岁
734 年
737年
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 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 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 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 所倾慕。
概括
• 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 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 要写山水诗 •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 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 家乡一带的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 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 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主要作品
• • • • •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主要作品
• • • •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总结
王孟派
• 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 风格冲淡自然。 • 陶渊明、谢灵运、储光羲、常建、祖咏、 裴迪
主要作品
• 春晓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主要作品
• • • • •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简介及相关的故事情节

孟浩然的简介及相关的故事情节

孟浩然的简介及相关的故事情节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深情。

在唐代诗歌史上,孟浩然与李白、王维等人并称“诗仙”。

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出生在一个世家,父亲是唐朝官员,他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子集。

他曾前往长安学习经义,后又去往洛阳学习琴棋书画,并结交了一批武则天时期的名士。

后来,孟浩然辞去了官职,成为一名隐士,在江南山水间谱写了自己的人生和思想。

孟浩然的诗歌孟浩然的诗歌富有情感表达,其中《登幽州台歌》和《春晓》是他最著名的两首诗:《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描绘了孤独时突然感悟时间和空间之大,心灵中所产生的宏观情感,又体现了孟浩然的哲学思想和生命力。

《春晓》则是一首描写春天清晨的诗歌,其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表现了孟浩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悟,使得这首诗以清新脱俗,意境广阔著称。

另外,孟浩然还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如《旅次》和《过故人庄》等,这些诗歌对于深入理解唐诗的演变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孟浩然的故事情节孟浩然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展现了深度与潜力,而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

故事一:与王维互写诗孟浩然和王维是唐朝两位著名的“山水诗派”诗人,他们在旅途中相遇,并分别代表两个阵营:“清新自然”的孟浩然和“深沉内省”的王维。

据传,两人在途中产生了很多的感慨和思考,最终相互鼓励,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联句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两首诗代表了两位诗人对于山水自然和人文情感的高度追求和表达。

故事二:开辟自己的花园孟浩然是一位爱好美学和人文情操的人士。

他曾在自己的庭院中开辟了一块自己的花园,并在此栽种了诗中提到的梅兰竹菊和牡丹等花卉。

同时,他还附以诗句为之题记,使得这个花园更加充满了浪漫和情趣。

至今,这个花园依旧存在,朴素而芬芳,众人把它称之为“孟浩然花园”。

故事三:为爱联姻唐朝时期,孟浩然娶了王允湛的女儿为妻。

孟浩然个人简介

孟浩然个人简介

孟浩然个人简介孟浩然个人简介导语:大家小时候都学过孟浩然的诗句《春晓》,但是好像大家对孟浩然都不是很了解。

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带大家去了吧孟浩然!孟浩然(本名孟浩,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张九龄招致幕府。

但其仕途困顿,最终修道归隐,曾隐居鹿门山。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艺术造诣独特,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人物生平少年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唐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唐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

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唐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漫游求仕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孟浩然,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

干谒张说。

登岳阳楼,作《岳阳楼》诗以献。

唐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四月赴任。

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

九月九日,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

卢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

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游洞庭襄汉,孟浩然与李白结交为好友,成莫逆之交。

当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

浩然与卢馔立石岘山。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

李白《赠孟浩然》赏析:表达作者对诗人的深切敬慕之情

李白《赠孟浩然》赏析:表达作者对诗人的深切敬慕之情

李白《赠孟浩然》赏析:表达作者对诗人的深切敬慕之情《赠孟浩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

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

首联点明题旨,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

中间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

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

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最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表现出李白诗歌的特有风格。

一、作品原文赠孟浩然李白〔唐代〕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

明月夜常常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2、注释孟夫子:指孟浩然。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

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

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白首:白头,指老年。

卧松云:指隐居山林。

醉月:月夜醉酒。

中圣:犹中酒。

《三国志·魏书·徐邈传》记载,汉末曹操主政,禁酒甚严。

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人。

尚书郎徐邈私自饮酒,对人说是“中圣人”。

后遂以“中圣人”或“中圣”称酒醉。

中,动词,本应读去声,但此处需读平声才合律。

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句: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此以仰望高山喻己对孟浩然的景仰。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的隐士生活 孟浩然 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在四十岁之前,他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

不过,孟 浩然选择当隐士,其实是类似求仙访道的“终南捷径”。

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 上有所作为, 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

此外, 还可以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 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

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

孟 浩然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但却始终没有接到朝廷要他出力的诏书,这 让他有些坐不住了。

于是, 他到长安寻找机会。

京师文人荟萃, 孟浩然出口成章, 立即语惊四座。

文人竞相与之结交,其中就有宰相张九龄和著名诗人王维 。

王维与孟浩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有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内署作客。

两 人正聊得兴起,唐玄宗突然到来。

如此大好机会,孟浩然竟然慌作一团,匆忙间 躲到床底下。

唐玄宗进来发现屋里的情况不太对劲,便责问王维。

得知是孟浩然 在此时,唐玄宗高兴地说:“我听说过此人的诗名而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要躲起 来呢?”说完叫孟浩然出来。

孟浩然拜见了皇帝。

唐玄宗让孟浩然朗诵他得意的 诗作。

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到了, 拜侯封相的希望就在眼前。

孟浩然又是兴奋又是 紧张。

仔细想了想,他选择了寓意深刻的《归终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 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 窗虚。

这首诗是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孟浩然的本意, 是表明求 仕之心未灭,希望皇帝重用。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入世做官的美好愿望就在 这首诗中断送了。

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那一句时,勃然变色道:“卿不求 朕,朕岂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明·蒋一葵《尧山堂 外纪》)遂放还,不复见录。

经历此事,孟浩然大受打击,觉得掉了隐士的身价,因而心灰意懒,形骸也 开始放浪起来。

后来采访使韩朝宗入京,决定带上孟浩然一起去,以便向朝廷推 荐。

但孟浩然因为与人喝酒,错过了出发的时间。

韩朝宗大为生气,独自而去。

“浩然亦不悔也”。

也许到此时,他总算明白了,写诗和做官是两码事。

( 文章 阅读网: ) 孟浩然后来壮年病故, 却是因为吃错东西的缘故。

当时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 王昌龄来到襄阳,听说孟浩然欲仕而遭黜后,立即前来拜访,有惺惺相惜之意。


1/5


王昌龄当时被誉为七绝圣手,名满天下。

他有名作《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高远, 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有一谚语“活 剥王昌龄”(《大唐新语》),专门用来讽刺那些偷窃名士文章的俗人,可见当 时王昌龄七绝之盛名。

二位名诗人相见后,立即一见如故。

孟浩然不顾大病初愈,与王昌龄浪情宴 谑,多吃了些生猛鲜腥之物,竟然因此引发旧病而亡,时年五十二岁。


2/5


3/5


4/5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