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第25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科指导意见]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2)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4)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实施: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3.成就
⎩
⎨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建设成工业国,从哪里入手?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最后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是吸取苏联经验的结果,是基于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变化的考虑,是从国情出发的一种选择。
——杨树标《当代中国史事述略》知识点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
⎨
⎧①1953年,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年,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
(2)手工业:1953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后改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建国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
⎨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内容⎩⎪⎨
⎪⎧①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生产效率低下,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结果: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损失约5 000亿元。
【构图解史】 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信息提取: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其中,主体是工业化,起辅助作用的是三大改造。
【漫画解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
信息提取:“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患。【辨析比较】“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构图解史】“文化大革命”
信息提取:“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受重创。
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1.(2017·海南单科,12)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解析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
度,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5·海南单科)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解析A项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才明确,故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故D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故选C项。
答案 C
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一五计划”的原因和特点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