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建筑模式_闽西客家圆楼
客家介绍
粤北,赣南,闽西三地的客家围楼比较摘要:众所周知,随着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土楼作为重要的生土客家民居建筑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但在我国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广袤大地上,客家民居并不仅限于土楼这一孤例。
如果把客家民居比喻为一棵大树,赣南围屋、福建土楼与粤北围拢屋三类才构成了客家民居的繁茂枝叶。
本文研究的范畴就是介绍三种类型围楼的地理分布,各自主要的类型,着重比较三种围楼在防御性上的差异,找出环境与建筑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粤北赣南闽西客家比较环境防御性客家人是汉民族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民族构成中一支特殊的民系,她有独特的生活习俗、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特征。
“客家”是历史上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居民逐渐融合演变而成的一个族群,现今主要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历史上这片地区的居民有原住民,也有外来移民,外来移民中有汉族,也有非汉族,他们先是统合为“客家”这样一个地域文化集团,进入明朝以后,这片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科学发展进一步促使了当地居民及其文化的汉化,到明中后期逐渐形成汉族认同。
特别是闽粤边区的汀、梅两江流域的居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相对于其他山区居民更多地受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影响,他们的汉族认同也在抵御“客家非汉种”的种族歧视中,得到了强化。
“客家”族群以讲“客家话”为最重要的认同基础,甚至因此被定义为“是一个以客家话为母语的语源共同体”,用“客家话”来说是“HAK-KA”。
入清以来,“客家”民众又不断向广西、湖南、四川、台湾以及海外移民,至今的总人口统计数字不一,少者称约有5000万,最高的数字达8000万。
“客家人”不仅保留了个性鲜明的风俗习惯,还在其聚居地区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居住模式,如福建闽西地区的“土楼”和“五凤楼”、广东梅州地区的围垅屋和江西赣南地区的围屋(又称“土围”、“土围子”、“水围”)等,被誉为“在世界上具有特异形态”的建筑类型,这无疑是“客家人”对世界建筑学的一种创造性贡献。
土楼相关资料
前言客家土楼圆的墙,圆的瓦,圆的屋檐下,是圆的家。
福建土楼(包括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
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人们发现,除了功能完善以外,更有那与天地山水融为一体,朴实无华、而壮丽非凡的形象。
如土堡般神秘奇特,在山间寂寞地“开放”,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龙岩地区共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多座。
客家土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客家土楼,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文史工作者愈来愈强烈的注意,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土楼热已经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慕名而往,跋涉于昔日鲜闻闭寨的客家山乡。
流连在那壮观无比的土楼面前,人们禁不住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土楼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这一点,建军筑师们看到了土楼的材料经济结构强度、轴线布局、夯土技术、物理性能以及造型艺方面的特性。
方史工作者注重于社会经济、宗教意识、政治投射、风水观念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近年来为发表的若干论著已经取得很大成果。
但是很明显,土楼是一种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现象,倘若仅仅着眼于片面,研究工作势必陷入困惑。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茂要计一郎教授特别关注圆寨,将其描绘“天上落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夸张的词汇说明他对土楼的外部形象极感兴趣。
土楼,是世界。
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所谓“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
客家土楼建筑文化在书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新华书店“光的空间”为例
功能,直至形成土楼这一集防御、群居、娱乐、祭祀为一体的庞大单体建筑形态。
福建客家聚居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楼,在闽西客家地区有着大量的土楼分布。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东西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2]。
客家人有聚族而居的习惯,因战乱多选择居住在多小山地和丘陵的山丘地带,受环境限制,土楼所用的材料也只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泥土、石灰、木材等。
正因客家土楼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客家人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材料多为红壤土和木材[3],土楼外立面所呈现的颜色就是材料的自然色;在地基方面,为起到疏浚雨水、防止淤积的作用,材料采用卵石和小碎石,因此地基层多呈灰色;在墙面方面,多采用黄泥和木料进行夯实上墙,并在墙上开洞口来御敌,洞口用白色石灰石覆盖;在屋顶方面,客家土楼使用的是泥土烧筑而成的青瓦,大片层叠的青瓦使得屋顶呈黑色。
土楼所具有的庞大单体外观不仅体现客家人团结的特点,也会更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如山体泥石流和强风暴雨等,环境和时间因素以及人为灾祸也让土楼的建造进化出有方有圆的多样形状,以更好地应对当地环境气候和社会环境。
2 客家土楼建筑文化特征客家文化体系是由中原文化体系分支而来,本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熏陶,因此在客家建筑中所体现的也是中原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战乱和地理环境使得客家人形成聚族而居、自立自强的住宅需求,因此从群落式住宅体逐渐演变成适合客家人聚居的巨型围合建筑,空间联结上使得邻里间能最快进行相互联系,也因此形成紧密的精神联结。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建筑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影响而最终呈现出独具客家特色的地域分布特征,也因此形成客家土楼这种结合中原传统文化及南方独有地域特色的融合建筑。
2.1 形态分析客家土楼样式多种多样,根据地势而成形,有圆楼、摘要 客家土楼建筑形制具有强烈的围合性和向心性,这背后体现客家人团结尚祖、天人合一的文化特点。
书店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将客家的文化特色运用到设计中,打造具备客家特色的书店,激活城市传统文化空间的活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特点。
客家土楼
适应防卫的平面布局:
在土楼内侧,一般每层独有回廊连通各个房间, 也有回廊设在土墙以内房间外侧。遇到敌人攻击时, 楼内居民便可利用连通的回廊互相支援。
1.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 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
2.没有角的房间;
方楼的四个角房间光线暗、通风差、噪音 干扰大,因此最不受欢迎。而圆楼恰恰消灭了 角房间。
3.分配平等:
圆不会亏一方,平等是圆形的重要属性之 一。圆楼的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 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
4.内院空间大;
同样周长围合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 1.273倍。因此,采用圆楼可以得到比方楼更 大的内院空间。
5.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 均匀下陷还必须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土楼的建筑部仅 经济而且还很坚固。 Eg: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 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承启楼----土楼之王 振成楼----土楼王子 深远楼----最大圆楼 遗经楼----最大方楼 裕隆楼----仙山楼阁 如升楼----袖珍土楼 五凤楼----展翅欲飞 光裕楼----古朴方楼 振福楼----秀丽端庄 衍香楼----书香门第 环极楼----防震巨堡 奎聚楼----宫殿式土楼 福裕楼----府第式土楼 馥馨楼----最古老土楼
外墙:
高大而厚实。外墙厚度多在1公尺以上,外墙 用三合土
极其坚硬,即使用枪炮攻击也不容易被轰垮。墙 基基槽也很深,用打卵石一块一块堆砌,卵石较 大的一端朝内,较小的一头朝外砌筑,上面再用 厚重的土墙。敌人想从楼外撬开是非常困难得。
窗户: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福建土楼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福建土楼【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杰作,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也是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本文主要粗浅的分析中国闽系建筑中的福建土楼的布局,形式,建造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土楼布局;形式;技术;文化内涵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它们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一、土楼的类型1、圆楼,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
圆楼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
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2、方楼在土楼中最为普及。
该种土楼用直线勾勒其外部轮廓,以方为基本造型和主要特征。
一般呈“口”、“日”、“回”、和“目”等字型。
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
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
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
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3、五凤楼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
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两凹三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
五凤楼沿全宅中轴线内前至后布置下堂、中堂和主楼(上堂),合称三堂。
下堂即门厅,中堂为家族聚会大厅,都是单层;主楼大多为三、四、五层,底层正中为祖堂,供祖先牌位,左右及以上各层为各家居室。
三堂之间隔以天井,左右各有厢厅,并有通道通向横屋。
赣南方楼、闽西圆楼、梅州围屋
赣南方楼、闽西圆楼、梅州围屋中国传统民居,或为四合院,或为窑洞,或为竹楼,或为蒙古包,或为氆氇帐……千姿百态,蔚为奇观。
然而,客家传统民居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客家民居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赣南方楼、闽西圆楼、梅州围屋,以及五凤楼、走马楼等。
赣南方楼散落在江西九连山北麓群山中的赣南土楼,大多背靠青山,面临小河,独立为体。
它们大都是方形,四角都构筑有坚固的碉堡楼,外墙为坚实封闭体,墙上设置了一排排枪口和炮眼,整个外形森严、雄伟。
据考证,这些赣南客家方楼,是公元三世纪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大庄园主的典型住宅形式,中原士民南迁时,把这种建筑形式和技术传到客家地区的。
因而,人称赣南方楼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
在这些方形土楼中,小的仅三开间,人称“猫柜”,大的占地10亩。
方楼一般两三层,也有四层的,为悬挑外廊结构。
规模大的方楼,内部建有祖厅,有的甚至多层套围,按八卦形布局,更具特色。
赣南方形土楼坚固异常,其外墙多是由麻石、鹅卵石、青砖和糯米浆筑构而成,墙体厚者有两米多,方楼内设有粮仓、水井和排污设施,其结构封闭,防御性能甚为完备。
据称,龙南县关西的一座方楼,厚墙内壁上敷了一层用糯米粉、杂粮和防腐草药拌成的“厚泥”。
万一敌人围困方楼,在断粮的危急时刻,可以剥下来,泡软后充饥。
闽西圆楼福建闽西圆形土楼,世所称奇。
据说,20世纪60年代,西方某大国宣称,他们的卫星在中国东南的崇山峻岭中,发现有几组“导弹基地”、“隐匿核力量”……其实,被误认为是“导弹基地”的是客家传统民居——圆形土楼。
南靖、永定是土楼集中之地。
据统计,南靖县有土楼776座,而坐落在永定县湖坑乡高北村的“承启楼”,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圆楼,直径73米,全楼共有三圈环形围楼,外高内低。
最外一环周长229米,高12.4米,为四层楼,每层72个房间,共288间。
第二环为二层楼,每层40个房间,共80个房间。
第三环一层,32间。
客家介绍
闽西土楼数量与类型繁多,形态别具一格,在中华民居的大家庭里独树一帜。
这种以土为材料建成的房屋,施工方法主要是将未经焙烧的黏土和砂土按比例混合,再用灰板墙夯筑制成坚固的墙体,梁柱等构架则用木料建成。
客属祖地独特环境谈到土楼就不能不提及客家。
客家人是有别于江浙、闽海、广府人的汉民族的一个分支,约占汉族人口的6%。
客家人祖籍中原,西晋(公元265-317年)以降,中原汉人受战乱影响逐步南迁,经多番周折,一部分人迁徙到今天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偏僻山区,与当地民族经过漫长的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客家”就是相对“土著”而言),在历史上产生了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圈,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
闽西客家人主要聚居于宁化、清流、上杭、长汀、永定、连城、武平7个纯客家县。
此外,还聚居于客家人与汉族其他民系混居的非纯客家县,包括明溪、顺昌、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南靖、平和、诏安等11个县。
闽西地区南部的众多客家人以土楼为宅,现存许多重要的土楼也位于客家聚居区。
这种现象缘于土楼所在地区的地理文化背景。
历史上,闽西客家大都是从邻近的江西省迁入。
因此,闽西客家地区的西北部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区域。
这一带明清时期为汀州府辖地,而汀州府的府治长汀就位于闽西客家地区的西北部。
同样,“客家发祥地”石壁、商贸重镇四堡也位于这一区域。
在这些最核心的客家文化区中,多层土楼却较少见。
倒是往南,即客家人与其他民系如福佬人混居的区域,土楼则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这一带族群纷争激烈,械斗时有爆发,史书上称之为“寇盗”和“匪患”。
在严峻的形势下,当地的客家人和福佬人不得不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住进了防御功能较强的土楼。
崇文尚武外刚内柔闽西土楼给人第一眼的震撼印象,就是那庞大的建筑体量。
土楼形体单纯,几何感较强,常为圆形、方形,也有椭圆、八卦、半月、多边形平面的。
此外,还有一种屋顶檐口高低错落呈多层叠名为“五凤”楼的。
在古代,几何形象突出的建筑大多具有纪念或祭祀功能,如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天坛等,它们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神秘感。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客家土楼
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转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物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军筑费用。
独特的艺术性
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在这方面,3种典型均有其特点。 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虽不着力于细部刻绘,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饱含雄浑古拙的韵味。 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 圆寨是3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崇山峻岭之间,它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样,极具纪念性。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随时光流近,土墙出现无数不规则裂缝,更显得苍劲有力。圆寨是那样地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土楼旅游热中,圆寨具有最强的吸引力。 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这种楼以2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这种土楼是永定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还不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得历史以及文化背景前提摘要:福建土楼就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得演进与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得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与山居地域文化特色得民居模式。
它以其特有得景观美学价值、鲜明得地域文化特色与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得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得隔绝机制与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得遗风,使福建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得人居环境学与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本文以福建土楼得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得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就是在特定得时空中形成得一支重要且又特殊得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得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赵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得客家文化。
客家土楼民居建筑就是客家历史文化得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得主要特征。
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福建得西南部、江西得南部与广东得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与五凤楼等,尤以圆楼与围龙屋最具特色。
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就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得研究价值。
福建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得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
据统计,福建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就是极具代表性得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福建土楼得起源及发展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得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得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得土楼就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得‘馥馨楼’。
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
"福建土楼得建造与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得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闽西客家传统元素的图形意义
闽西客家传统元素的图形意义作者:于建锋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7期摘要:闽西客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当代的文化艺术领域提倡发扬民族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客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个体系,其拥有独自的图形语言。
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设计师经常把客家传统元素运用在图形中,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既能产生经济价值,又弘扬了客家传统文化。
研究祖先给我们流传下来的这些图形意义,可以更深刻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性和喜好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图形再设计。
关键词:闽西;客家传统元素;图形意义近些年来,由于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升温,海峡西岸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志。
这个地区的居民还有一个和台湾大部分居民相同的称呼——客家人,海峡两岸甚至可以相互邀请代表参加对方的祭祖仪式。
因此,客家人和客家传统文化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客家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图形也很自然地在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
从商品的角度来说,今天的民众对于产品的要求已经从纯粹的“功能主义”向“人文关怀”转变,一件产品不仅仅要好用,更要让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某种“精神享受”。
这种传统的图形元素作为当地群众的“图腾认可”被广泛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但是要把客家传统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就必须使其艺术化、图形化以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1闽西客家传统文化传统意义上说客家文化的风格质朴无华、其精神务实避虚,这些又都是以汉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融合了畲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这些、里节选部分内容如下:第一,客家传统包括客家节日: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
大凡除夕,客家人一般都会停止劳动,总结一年的收获,美美地吃围一桌吃年饭,即使是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尽可能回家过年。
除过年和过节,还有其他一些纪念,比如:四时节令及其他俗信纪念等等。
婚姻方面:男女双方结婚一定要“明媒正娶”才行,否则得不到亲友的祝福。
闽西地区的奇特建筑-土楼
客家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华夏民族的一支民系。
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客家地区。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语言体系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
由于长期的迁徙,不断与环境斗争,客家人采取聚族而居,对外极为封闭的群体聚落以作自保。
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料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居住方式的建筑艺术。
土楼民居分布在赣闽粤交界地区,按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两大类。
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
因此,我们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楼文化”,它们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1一、土楼简介1、简介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主要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两省。
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2、历史文化与客家来历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原民族遭遇多次大动荡,为躲避战乱,南迁成为众多中原人无奈的选择。
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
十大民居客家土楼结构
⼗⼤民居客家⼟楼结构客家⼟楼,也称客家⼟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
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永定、漳州南靖、⼴东饶平县、⼤埔县等地。
⼟楼,顾名思义,⽤⼟夯筑成的楼。
福建⼟楼是客家⼈聚族⽽居,并⽤夯⼟墙承重的⼤型群体楼房住宅。
⼟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这些汉⼈祖居于黄河流域,⾄少经历五次⼤规模的迁徙。
“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次⼤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次⼤迁徙;宋末元初⾦⼈的⼊侵引发了客家先民第三次⼤迁徙;第四次⼤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填四川”;第五次⼤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次⼤迁徙,分别迁往海南、⼴西等地,甚⾄飘洋过海到海外谋⽣。
福建⼟楼是客家⼈聚族⽽居,并⽤夯⼟墙承重的⼤型群体楼房住宅。
据考证,中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建屋。
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墙,城内的⾥枋也是⽤⼟墙分隔。
福建⼟楼是客家⼈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建筑艺术发扬光⼤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楼的产⽣可以追溯到公元⼗世纪六七⼗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楼是客家⼈聚族⽽居,并⽤夯⼟墙承重的⼤型群体楼房住宅,呈圆形、半圆形、⽅形、四⾓形、五⾓形、交椅形、畚箕形等。
客家⼟楼中,圆楼、⽅楼、宫殿式⼟楼、五凤式⼟楼、府第式⼟楼等各具特⾊,其中以圆形的最引⼈注⽬,当地⼈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楼的结构:客家⼟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楼、圆寨。
除五风楼是中原汉族府第式建筑形式的直接传承外,圆、⽅⼟楼具有明显的地⽅特⾊,但其祖祠建于全楼中⼼,仍保持中原汉族礼制传统中孝悌尊卑观念的核⼼。
五凤楼:府第式民居,是客家⼈传承中原建筑⽂化的重要标志之⼀。
福建客家的五凤楼⼀般为九脊歇⼭顶,屋脊两端飞翘,有如“五凤翘翼者也',故名。
富有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
富有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2017-06-29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l星扫描到八闽大地崇山峻岭中依山傍水间的一堆堆圆形、不同组合形式的建筑物,成了美国科学家心中的疑团:如果说不是“中国的导弹发射基地、核反应堆”,那到底中国折腾出的是什么军事基地,什么军事设施?到后来,才知道这是福建土楼。
土楼被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则称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对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考察的美国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认为土楼“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民间建筑”,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土楼“看似千篇一律,实则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
在龙岩永定,绝大多数居民是南宋、元、明,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祖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到永定定居的客家人。
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平原已被当地居民和先期的移民占据,只能到山区栖身。
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修筑遮阳避雨的栖身之所。
他们把居家土楼选择在山地丘陵等山间谷地或呈串珠状分布于溪河两岸而筑,这样一可以接近水源,二可以就地取材。
土楼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建筑上背阴向阳,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北面背阳,且冬季尽刮来自北国寒冷的偏北风,气温往往较低;而南面朝阳,阳光充足。
因此,建筑坐北朝南,一方面有利于通风,另一方面能产生冬暖夏凉等保温防潮的效果,还能起到不易繁殖细菌而使人少得疾病的良效。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
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l等优点的多层居宅。
永定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开门见山,丘陵广布,故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而土楼大都是封闭的,且不设阳合。